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关于“老规矩”与“” 老规矩作文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2014北京高考满分作文 – 老规矩中的“三味”》

[50分]

老规矩中的“三味”

老北京有老规矩,老规矩有老味道。

在每一个北京的家庭中,这些老规矩时时刻刻地回响在孩子们的耳畔。这规矩中没有大道理,有的只是一种对立身行事的提醒。可对每个孩子而言,老规矩就是他们成长的模具,让人温润光泽;而对每个大人而言,老规矩中的字字句句都有“三味”。

一是“情味”。北京人最讲情义,也最重感情,自然在教育中要透露出人情练达。“做人要懂礼尚往来,不能太小气”“借了别人东西要知道还,知道感谢,再借才不难”,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总提醒着我们心中要含情,做人才不“硬”。懂得尊重别人的感情,学会建立情感的纽带,一个人活得才从容不迫。整个北京城,就是在这份“情味”的笼罩下,显得温润,显得温暖,显得温情。

二是“礼味”。北京人很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明礼。“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作客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一切都是要构建“礼的社会”。长辈是亲人,该有的礼数不能少;外人再亲近,也不能由着性子不讲礼貌。这便是北京人,纵然有情,不可少礼。如果说情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那么礼便是这桥梁的根根基柱。有礼,社会方治,立身方正。孔子云:“不知礼,无以立。”正是这个道理。

三是“德味”。一个人长大总要持家行事,老规矩中自然要求“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自然告诫“俭以养德”。人人都希望孩子能顶立门户,那么这从小的教育,就是要重德行的培养。其实,这是经邦济世的大教育。一个人有德行,家便能顺;每个人有德行,国便能兴。

情味、礼味、德味,实质是有情、明礼、养德,这寄托着每一个北京家庭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也蕴藏着每一个华夏儿女对社会和谐、国家兴盛的深深祝福。

老规矩中的三味,是北京味,是人味。在此作诗一首:

回望老规矩,重品北京味。

有情明礼德,人和国家兴。

[评分说明]

①对老规矩有独到的品味与感受,深刻而切实。

②阐释与分析到位,恰当地支撑起观点,能自圆其说。

③行文思路清晰,用语干净、斩截。

议论文高水平代表作,有发现,有新意。

1

篇二:《北京卷老规矩优秀作文》

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呼唤

◎北京一考生

当列车驶过北京的高速公路时,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正以历史的方式催人奋进。 当霓虹闪耀于北京的繁华街市,四台院的欢声笑语正以历史的方式将美丽定格。

当现代人用匆匆的步伐追赶生活的节奏,用经济的发展衡量时代的进步时,那些已然被逐渐淡忘的老规矩,正携着历史的呼唤而来。

此刻,我们是否应该驻足,聆听那些昔日的老规矩与时代发展碰撞的声音?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碰撞的变奏曲。

孔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老规矩是老北京人所遵循的传统与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更新,有的老规矩已不符合现代人的认知范围与生活方式,有人将其称之为陋习并不为过。老北京有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的规矩,在现在看来,这种所谓含蓄或矜持实质上并无太大的意义。在一个提倡张扬个性的时代,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笑的方式、说话的方式,都是值得尊重的。可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同样也深刻体会到了社会上人性的涡灭和真情的沦亡。也许老规矩中的美好品质能够常给我们某种回归,真善美的回归,传统道德的回归。老规矩中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当老规矩中的污秽被洗涤,当遗失的美好被重拾。我们才能在这样的变奏曲中蜕去荣尘的外表,成为大写的人。

昨天的习俗走进今天的生活——碰撞的交响乐。

日益繁华的北京城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褪去了老北京的庄重与占朴,成为绚丽都市的代表,随之而来的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竞争的无穷压力。繁忙中,重温下老北京那些影响多少辈人的规矩,也许会给生活增添几分情调。放学回家的我们,如果不是进门就直奔厨房,而足同家人长辈打声招呼,彼此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吧!饭桌上的我们,如果抛弃平常的随意任性,而是谦恭有礼,不再满盘子乱挑,饭菜想必也会更加可口吧!炎热夏日,从冰柜里存放的各种各样冰淇淋中抽出一支老冰棍,寻回那最初的味道。这种新鲜而久违的感觉就是重温老规矩时的感觉,它的庄重内涵与现代的集约高效互为辉映,这才是生活!

传统与现代的传承融合——碰撞的主旋律。

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财富,看似简单的老规矩往往蕴含着无穷的内涵。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引发热议看似偶然,实则隐含某种必然规律,那就是时代发展得再迅速电不能忘记对优秀传统的铭记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这是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历史交给我们每个现代人的使命,老规矩教导我们忠厚传家、勤俭持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现代科技、经济发展相融合,继往开来,难道不尾中国梦的汇聚,不是梦想的主旋律吗?

古老皇城根下诞生的老规矩是21世纪新时代的过去。遗忘时间的人最终也会被时间遗忘,必须沟通历史和现实。老规矩不老,它将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专组句评:本文抓住“老规矩”与时间的碰撞,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入手,从变奏曲、交响乐、主旋律等三个方面进行思辨,层层推进,严谨而大气。

守成不如变革

◎北京一考生

春秋战国,兵戈不息,各国诸侯攻伐兼并。弱者亡,强者胜。故诸王不爱重宝广招贤士,欲变法以强国。

后商鞅人秦,见孝公,陈治国之道,献变法之策,欲辅孝公称霸天下,一时举国震动。然兹事体大,故孝公决意廷议定夺。

翌日,鞅入廷朝王,谏曰:方今天下纷扰,诸侯兴兵裂土,而拥城据邑者星罗环拱。秦欲王天下,必厉行改革以振疲弊之势。王颔首曰:愿闻其详。鞅曰:燔诗书,明典刑,

设郡县。废豪族之特权,奖攻战之士卒,一以军功授爵。抑工商之末而重农耕之本。若此,不出三世,则秦必威震四海,席卷天下。

王默然不语。忽一人出班高声驳斥:商鞅之言差矣!众人视之,乃甘龙也。龙日:自古强国之法,莫不效仿先贤之道,谨守先王之法。而鞅空言变法,自是取祸之道耳,其言大谬也。鞅对日:卿言差矣。自古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古法。故汤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规者不足多。唯与时推移,除旧规,创新法,方为治世之道也。甘龙一时语塞,悻悻而退。

语未毕,复有一人出班请奏,乃杜挚也。曰:商君所言变法有利乎?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古无过,循礼无邪。又言:臣闻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故变法百害而无一利,望大王三思。商鞅叹曰:子之识见何其陋也!变法之利,惠及后世,岂囿于一时之利乎?昔李悝变法于魏,未数十载,国富兵强,雄于诸侯,此非变法之利乎?且夫秦自献公以来国势疲弱,若因循守旧,岂非自取灭亡,徒为山东诸国之鱼肉耳。杜挚闻言,满面羞惭,不复言语。

王大喜,抚掌而起日:子之言真治世良策也。遂用商鞅以变法。 后百余年,秦人内立法度而务耕织,外施连横而斗诸侯。百姓守法,劲卒善战。危三晋,窥周室。南吞巴蜀,东慑六国,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及至始皇,奋先世余烈,横扫六国,一匡天下。乃使蒙恬北击匈奴,筑万里长城以为国门;南取百越、岭南之地,通千里灵渠以为河道。东封泰山,临海而叹。此皆秦之伟绩也。

于是余有叹焉。若非商君谏王除旧规,立新法,焉有后世之强寨耶?宋人王安石有官: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故日,守成不如变革,信矣!

专组句评:文章采用故事新编方式,再现商鞅变法之朝廷论辩,通过相互提问质疑与辩析,说明了变革的意义。同时用文言文表达,使文章更符合古人古事古味。

心有规矩行自善

◎北京一考生

世易时移,当世之人在这浮世之中生活得越来越浮躁,诸如善良、坚守等一些传统的老规矩都在岁月的洪流中被冲走。当今社会出现如此多的道德危机,归根到底是心中坚守的规矩被岁月带走了。

孟子有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人生在世,当活的问心无愧,而规矩则可以约束我们的行为。它是心灵的一道门槛,把自私、酒色、贪婪挡在门外,让自己做到我心有主。

有一人名为公子季札,是春秋吴王的四儿子。一次他带吴国的镇国宝剑出使晋国,出使前先去看望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是个爱剑之人,见到宝剑不免面露喜色。季札注意到了,便想把这宝剑赠予爱剑之人徐国国君。但当时他们还有任务在身,时间紧迫,便只能回来后再给了。未曾想,待他们回来之时,徐国国君却已去世了。季札执意要把宝剑给继任的徐国国君,而他却说什么也不肯要,季札只好把宝剑插在前任徐国国君的坟上。

有人说季札这是迂腐顽固,又没有当面承诺,这宝剑不赠也罢,更何况徐国国君已经死了。姑且不谈这想法正确与否,先来看另一个人谢灵运。他是著名的山水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欺压百姓的官员。他空有一身才华却得不到赏识,这时他心理上已有了一种不平衡。政治卜不得志的他索性到处游山玩水,所到之处,凿山挖湖,弄得民不聊生。后来,皇帝下令逮捕谢灵运,他还武装拒捕,发兵叛逃,最后在广州被结束了生命。

这,就是心中有规矩与无规矩的区别。季札的心中遵守着诚宴守信的老规矩,所以他不欺于人,不欺于心,这不是迂腐;谢灵运的心中无规矩,所以他放纵自我,自甘堕落。心中有规矩的人,即使没有外在的规则束缚他,他也会给自己的心中加上一道锁,严于律己,不

会让自己的行为逾越道德的界限。而心中无规矩的人,只注重自己的私人利益,不顾他人死活,最终陷入欲望的泥沼中不肯自拔。

成佛还是成魔,行善还是作恶,都只在一念之间。若当世之人都可以做到像季札那样坚守心中的规矩,不欺心,不欺人,不欺世,不随波逐流,不放纵自我,不让岁月的洪流冲淡、冲散,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我们理想中的乌托邦。

名师句评:文章立意高远,论述深刻。以季札和谢灵运为典型论证“心有规矩行自善”这一中心论点,对比论证,说服力强。

夏家家规

◎北京一考生

老夏家新娶的儿媳,90后.特有范儿。新媳妇刚进门,房间的喜报还没贴好,婆婆有话。

客厅里,婆媳两人对着墙。巧儿,相信你在家也是一个好姑娘。现在进了我们夏家,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这不,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夏家虽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可也少不了规矩的。你先看,我做饭去。王婆婆笑眯着眼对媳妇吩咐道。

只见墙上贴着一大张白纸,夏家家规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笑不露齿,话不高声一条条罗列得甚是详细。

晚饭过后.媳妇巧儿拉着丈夫进了房。咱们家怎么还有家规啊?对啊,妈都跟你说了?那么大张纸贴在那,真要遵守吗?嗯,咱妈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你就顺着她老人家吧!媳妇顿时咯噔了一下。

妈,咱家的扫把呢?哎哟,喊那么大声干什么,不就在这儿吗?果然,第二天矛盾开始上演。

吃饭时小点声,嘴巴最好不要发出声音来。昨天上街怎么不跟我说一声?

都什么年代了还要遵守这些家规?媳妇巧儿在微博上发帖,引来一阵热评。

放着周杰伦的《牛仔很忙》,媳妇嗑着瓜子在沙发上看电视。天啊!亲爱的,你怎么了?丈夫回家惊呼。只见地上拖鞋东一只西一只,桌上零食推成小山似的,厨房里碗没洗,洗衣机里衣服没晾,走道还有水渍。呵呵,我好像把家弄得太乱了?巧儿看着自已的杰作,还有丈夫生气的表情,心想,家规果然不能犯啊。

王婆婆出门,王阿姨,你可真有福气,娶了个这么懂事的儿媳。现在的年轻人啊,整天只知道网购啊、刷微博啊,吃饭也不叫老人,上回我坐公交车,还听见一姑娘在车上高声大叫呢。你们家媳妇就不同,平时见着也会打招呼,这孩子好!婆婆听着邻居这番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时光荏苒,那些年提过的老规矩被高富帅、拼爹等网络新词冲击着,逐渐被遗忘。我们的心灵被名誉,物质等绑槊,像漂在大海的浮萍,打扫记忆的房子,才发现岁月如泥沙,而一些老规矩却如磐石。

一个静谧的黄昏,儿子把媳妇巧儿发在微博上的帖子抄下来读给母亲听。 我们夏家也有家规的要不,人家会夸我有个懂事的好儿媳吗? 妈,看来这些老规矩很实用啊!儿子见母亲很是自豪,忍不住笑了。

◇ 名师句评:本文立意新奇,构思精巧,形式新颖,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个性化的语言彰

显了文章主题:一些老规矩是不能遗忘的。

重回边城

◎北京一考生

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座桃花源,那儿和谐美好,民风淳朴,牛活怡然。如沈从

文笔下的边城,远离世俗喧嚣,充满自然、风俗和人性之美。

然而社会飞速发展,现代文明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席卷了我们许多的传统美德,冲击了我们许多的传统文化。震惊国人的小悦悦事件,令人愤慨的彭字案,让人痛心的马加爵案……一桩桩令人不忍直视的丑闻清楚地摆在国人面前,控诉着社会道德的滑坡。快节奏的生活让现代人过于浮躁,迷失了本心,古朴的社会风气逐渐变淡走远。

可喜的是,不久前,网友把一些淳朴的老规矩贴在网上,呼唤传统礼仪和美德的回归。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古老的民族传统重新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了热议。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淳厚古朴的社会风尚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望重建民族的道德风尚。

不由得想起边城,那个安宁美好的湘西占城,环山绕水,民俗原始而自然。一座座吊脚楼以及热情友好的湘西人民向我们展示了多么和谐恬然、古色古香的画面。翠翠坐在门前白塔下看着夕阳一点一点落下,困了便和那条大黄狗一同睡去,这样的情景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一座边城,沈从文所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不正是我们如今的社会所需要的吗?

历史在断裂的同时总试图保持一份延续,因为人类需要心灵的寄托,人类需要栖息的精神家园。老规矩的重新回归就是明证。我们需要重建承继传统,重新唤醒民众灵魂与人性之美。守护这份传统,保有这份人性,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社会找到心灵的栖息地,让诚信、友爱、礼貌等如一泓清泉,去抵御外界带来的污浊和焦躁。

我相信有一天.我们将回到边城,那个宁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或许,我们也可以和翠翠一样,坐在那座白塔下,静静地欣赏这个世界的美好

◇专组句评:文章由传统古朴民风与当今道德滑坡,现代人过于浮躁,迷失了本心进行对比,从而说明老规矩是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观,是我们心是的家园,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篇三:《老规矩》

北京作文题-老规矩

2014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出,引起社会特别是网络上的一片热议,《北京日报》、《光明日报》等也出了专版或进行报道。赞美是“变革时代的一种传承”者有之;认为“出这种题太笼统,容易误导学生。其实是有问题的”有之;斥之“有些陈腐”者亦有之;还有这样的微博:“重提北京老规矩引发你哪些思考?题材好,紧扣社会现实,也是我多年坚持的高考作文不能离社会现实越来越远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刚刚参加完世界语言大会一点礼仪事引发风波更觉此题好。体裁好,显然要求考生写议论文,增加思维考察。题目表述也好!”以笔者看,评价一个作文题须植根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上;否则,难以做出评价。

首先,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语文是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在生活中学习是基本原则。回顾百年以来的历史,在人们的意识中“打倒”、“批判”和“破旧立新”形成定式,这是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即使在大力提倡创新的今天,也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继承。殊不知,没有继承一切从零开始就很难有持续的发展。回过头来再说规矩,就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整个群体共同遵守的规则;离开这些就会导无序甚至混乱。

看看今天的人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淡薄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律少见了;以人为善的修养不提了,敬老尊贤礼貌待人成为衡量他人的武器……。连乌鸦反哺这样赡养老人的天职也出现问题。

其次,作文题《老规矩》所举之例强调的是个人修养。 “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 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不仅是规范个人行为,更重要的是形成思想、养成习惯。

尽管过去北京人讲的规矩不一定全属于正能量,但是今天的讲规矩,建立规范、遵守规则是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时代管理的需要。今天高考北京卷提出《老规矩》让学生乃至全社会讨论,就是一种宣传、一种导向;今天全社会的热议已经收到预定的效果。

再次,《老规矩》将起到促使教育回归科学轨道的作用。当今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多以活动代替教育、以体验代替教育、以仪式代替教育等一系列做法使得德育为首成为一句空话;主要问题是给被教育以较大的选择权。笔者这里决不是反对以接受教育学的角度设计和实施教育,殊不知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使个性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过去人们把育人比作修理小树——要掐尖、掰查伤筋动骨是很有道理的。今天依法施教具有强制性。之所以造成今天教育学生难管、难教,首先是教育的决策者破了规矩。

事实上,规矩是一种文化。任何规矩的打破是一夜之间,而规矩的建立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今天北京通过高考作文题《老规矩》试图引导人们从上百年“打倒”、“批判”和“破旧立新”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惯性中走出来,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应该引起国人自上而下的重视和反思。听老祖宗的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做好今天的事,去脚踏实地地去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应该是每一个中华子孙的共同责任。

老规矩

老规矩是北京高考作文范文,北京的这些老规矩,也是中国人的老规矩。重新审视这些老规矩,感到很亲切。这些朴素的话语,犹如一位长辈在耳边谆谆教导。更多关于老规矩的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北京的这些老规矩,也是中国人的老规矩。重新审视这些老规矩,感到很亲切。这些朴素的话语,犹如一位长辈在耳边谆谆教导。它要求做人律己正派,谦恭有礼,忠厚传世,勤俭持家,为他人着想这是一个民族风尚在道德领域的精炼概括,是百姓自我教育的人生信条。

老规矩历史悠久,传承了几年,是儒家思想在百姓当中的另一种体现。读书人读《论语》《孟子》《弟子规》等,老百姓读书少,但受教育的内容是一样的。老规矩说“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弟子规》说“路遇长,疾趋揖”;老规矩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弟子规》说“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老规矩说“忠厚传世”,《论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规矩说“勤俭持家”,《训俭示康》说“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老规矩是儒家思想在老百姓心中烙下的印记,处处影响到他们的为人处事。

老规矩是日常百姓安身立命的总则,是一种自我教育的经典语录,规定具体而细致。百姓读书不多或者没有读过书,但是这些老规矩口耳相传,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百姓用它教育自己,也用它教育子女,规范后代的思想道德行为。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规矩,才形成了中国老百姓勤俭、忠厚、礼让、仁义的优秀品格,才出现了诸多的忠臣孝子、良将勇士。

老规矩不老,它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是历史垃圾,而是和《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一样,是我们民族宝贵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于“老规矩”与“” 老规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