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凝神回眸 剑气凝神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 用文化精神提升作文品位 学案》

2016高考作文专题:文化作文 —— 用文化精神提升作文品位

一、文化作文概念

文化,词典解释为:“①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②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

狭义的文化底蕴指文史修养,广义的文化底蕴则指对人类文化精神的深刻认识与领悟。文章的文化底蕴,是指作者在文章中透过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作者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

文化,包括了古代文化、当代文化、生活文化。文化不仅是古代名人、诗词、典故、历史事件、哲学思想、文化遗迹,还包括了民俗风情、山川人文、儒道文化、当代新风、时尚新潮、全球文化、普世价值、生存方式与状态等等,是人类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文化的呈现形态是丰富多彩的,如饮食、建筑、服饰、工艺、文献、音乐、绘画、艺术、舞蹈、礼仪、习俗、群众运动、价值取向等等。高考作文以日常生活形态、社会热点形态、民情风俗形态、流行文化形态、历史文化形态等呈现的作文占绝大多数。 文化作文是文化的也是文学的,它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现文化的内涵。所以文化作文可以定义为:表现一个民族或人类文化精神的作文;以文化的视角审视话题,以文化的眼光关照社会人生的作文;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的作文等。

文化作文的最高形态,就是文化创作,写出能够体现本民族群体的内在心理、生存状态等充盈着文化精神的作品。所以,文化作文是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必然的选择。 文化涵盖了古今中外自然、社会、人生、宇宙的方方面面,所以文化作文涉及人类物质与精神能够抵达的最远最深最高最广的所有地方,包括人类想象以及神话所能抵达的彼岸。因此文化作文的追求可以概括为十句话:

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

二、佳作欣赏

1、 咀嚼寂寞

是“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清愁,是“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落寞,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孤独,是“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

寂寞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呻吟。

诗人尤其容易寂寞。中国知识分子的高标傲世的性格注定了他们的命运。昔时庄周钓于濮水,楚王“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从此开始了中国知识分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文化苦旅。陶渊明归隐田园,更成为知识分子与官场决裂的一个极端的标志。唐代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一诗中感慨:“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其中仕途艰难、淡去之意隐然可见,故而读长卿“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便联想起“微雨燕子斜,落花人独立”的意境来,每每生出几分寂寞。

寂寞如花。你看得见花,却看不见花开。一如寂寞,缘何而来,缘何而去?你说不

出个所以然来,她只随春而来,同春而去。寂寞的色彩也如花,于向人处绚烂的绽放,点染出百媚千娇,待夜幕垂天。萤窗微语,便花色渐隐,与黑夜融为一体。寂寞的气息也如花,幽幽地,寂寂地,附着在你的袖口,弹跳在你的指间。味道很淡,好一似幽兰出谷。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写尽天下女子暮春闺怨,叠用三个“深’’字,足见其深居之苦,更可感其积怨弥深。故易安云:“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易安词中有“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深得六一“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诗意。这,该是寂寞如花的最好注脚吧?

寂寞如雪。天空沉聚的阴郁有一搭没一搭的飘落,房檐树梢都寂寂地期待,凝眸窗外。你的思绪穿透时间,回到那个牵手踏雪的旷野,风从袖筒里钻出来,打个旋,挟走你的笑声。而抬眼之间,天上地下已茫茫一片。寂寞就在你的眉宇间簌簌而落,覆盖了所有的色彩,充溢了整个心胸。

东坡公初登仕途,便以其超人的才气轰动文坛,果然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然贬官黄州,身同囚系,与流放已无二致。赤壁辞赋名噪一时,脍炙古今,众人多看到大江东去的英雄豪气,只见得渔樵于舟渚之上的旷达,又有几人曾留意,在东坡寄情山水、快意诗酒的背后,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凄恻,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愁。寂寞,那是学术达到峰巅时的独孤求败,是超世拔俗的高贵人格与一个时代的决裂,是置身于人群中却无法摆脱的刻骨铭心的冷落。

寂寞如诗。温婉、含蓄而深沉。浓浓的诗思从远古流淌而来,淌过毛诗,淌过楚辞,淌过唐风宋韵,一直淌到雨巷和康桥。撑一把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的雨巷,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漫漫长诗,抒写着永恒的寂寞。

寂寞如酒。听一曲敲窗夜雨,斟一杯疏梅月影,直面失意,独自啜饮,这便是古意吧。酒是曼妙的,让你醉,让你醒,让你忘忧让你忘形。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着寂寞下酒。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总想邀约稼轩,挟酒登舟,访五陵遗老。惜稼轩不许。稼轩的心中只有中原。几经“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的疼痛,稼轩却痴心不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最终却只能仰天长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辛弃疾的寂寞,最痛苦,最深刻,当是寂寞的极致。

2、 一蓑烟雨任平生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为奇迹而生,携坦然而去”,便是你,苏轼,一个传奇的名字。

你是那样的旷达,在“缺月挂疏桐”之时高唱“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你是那样的淡泊,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你又是那样的坦然,在蛮夷之地惠州竟也能写出《谪居三适》这样的名作。

我知道,你也有过“挽雕弓,射天狼”的志向,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放;我知道你的才能百年第一,无人能比;我知道你初出茅庐便名扬天下。你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可你却那样的锋芒毕露。高处不胜寒啊!你成了众人讥讽诽谤的目标。你官居高位却又似乎不那么快活。你是否也会为浮名所累,被卷入世俗、无法自拔,在那名利的烟雾中徘徊迷醉?

感激上苍,给了你闭目凝神、回眸静思的机会。乌台的烈痛、黄州的孤独帮你驱散了绕在眼前的烟雾,帮你听明了内心最真纯的呼唤。

在那样一个月夜,你“举杯邀明月”,“起舞弄清影”,慨叹自己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呜呼!甚也吾锋芒毕露哉!名利都是身外之物,要它何用?唯有读书养性,引觞独酌,才是人生的乐事。即使寻不得‘高山流水’的知音,谈不得陶公的‘七弦琴’,仅能‘侣鱼虾而友麋鹿’,又有何惭?”

你是那样的单纯,单纯到无法适应政局的多变,只得投身于文化的博雅之塔。你追求最自然的美丽,“枝上柳绵吹又少”,“淡妆浓抹总相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仕途偃蹇,命运多舛。经历了风雨之后的你终于看透了这一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你醉心于饮酒作赋,徘徊于胜人名家之间,你不屑于沾染尘俗,着心于文化之魅力。人世的坎坷你已历尽,再多的苦难都已不成牵绊。你已超然。“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古往今来,苏子一直是旷达的代名词。然而现在我才发现,他的旷达来自他的坦然。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从儒到道的过程,苏子却传奇般的儒道融汇:儒的积极应世,却有道的超然。

淡泊坦然,醉心诗文,便是苏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寻找前生诗的江南

江南,如诗、如画、如魂牵的前世,似雾、似烟、似梦萦的今生。

生在北大荒的我,在唐诗宋词的余韵中无数次的向往过江南的绮丽多姿""对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望着北方的莽莽河山,我无从想象纤丽秀美、清韵流转的江南风光。那古诗词中认识的江南,就此化做我魂梦中的前生,遥远地生活在微淼的烟波之中。

直到来到江南,我发现我终于走进了令我陶醉过千万次的唐诗宋词的意境。看到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看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湖光春色;看到高大浓密的法国梧桐那鲜秾艳丽的秋景;还有“踏雪寻梅时”“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冬趣;也看到“山衔落日,水映斜阳”的寻常景色;吹惯了北大荒打在脸上如针刺一般透骨的冷风,蓦然走在“沾衣欲湿杏花雨”中,沐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我常常就这样梦一般地站住,痴痴地呆愣在古诗词中早已熟悉的江南,寻找我前生的影子。我看到了李白举杯邀过的明月,对过的花影;东坡咏过的大江东去、三国赤壁;也赏过易安居士那“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何需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桂花;也曾在“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的时刻陶醉在点点梅光中,沉迷地忘了夜色已深;也曾发出“共君今夜不须眠,未到晓钟犹是春”的邀请""

诗的江南。行,也是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卧,也是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睡梦里听了一夜的雨打芭蕉,醒在处处可闻的啼鸟声中,又看见经了昨夜的雨疏风骤,因而绿肥红瘦的海棠。

可曾误入藕花深处,惊起过那一滩鸥鹭?可曾在东篱把酒黄昏后,让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其实在我贪婪的眼睛里,江南本就是一卷长诗,是我前世今生永远的吟哦。漫步于江南,我只想成为这卷长诗的一个标点。朋友们啊,请不要笑我痴狂,也不要怪我流

连""

4、菊花飘香的时节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微酸已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菊之淡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抑、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任何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是否忘了《与山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菊之傲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置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清高之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入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希望如此。然而,庄子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相陪。

菊之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自刎。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古的大鹏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哮,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季节。

5、苒苒物华间,悠悠中华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熠熠生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宋元词曲,清新婉转;那是高山

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斜阳""中华情思就这样如小桥流水般继承着。

文学经典《诗三百》,采撷前生记忆,温润今日之情。还记得那忠贞不渝的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记得那温婉缠绵的相思情结,“忧哉游哉,辗转反侧”;还记得那毅然的决别之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却是中华文化的开端。

屈子,那个有着香草美人情结的三闾大夫,他行吟泽畔,不愿与世同流合污。当时,楚怀王的身侧已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了,身前是令尹子兰的肺腑之言,言之凿凿,身后是佳人郑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他只好举身赴清流,嘴中仍然唱着“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于是,一曲被后人称颂的《离骚》便流传于世。他那“指九天以为正兮,其惟灵修之故也”的浩荡情怀,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被嵌入历史名册中,永垂不朽。

李白,那个一生都放荡不羁,被后人选为诗仙的人。他曾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许只有像唐朝那样的世纪王朝才容得下他的脚步。酒入愁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他有着“御手调羹,龙巾拭吐,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殊荣,有着气吞山河的博大胸襟。青莲居士,作为大唐的象征,传承着中华文化,也传递着浓浓的中华情。

纳兰容若,出生在锦衣玉食的贵族之家,却有着一腔华贵的忧愁,他的诗卷让人不忍卒读,字里行间都充溢着无言的悲伤。“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夜雨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容若,如一个水墨江南般似烟若雨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男子,用淡淡的笔触抒发着淡淡的忧愁。于是,便成就了艺术价值极高的纳兰词。

中华文化犹如一朵奇葩,绽放在历史的长河中,香远益清,越发显得清幽。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情怀;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无边盛景;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坦荡胸襟;是“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的高无境界;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

中华文化以它特有的形式记录着点点滴滴,唐诗,宋词,元曲,无不代表着文学艺术的巅峰。

传承经典,演绎经典。承载一腔中国情,让世界睁开眼睛看中国!

耳边,再次回荡起“萧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读书声,依旧那么传神,生动""

6、独钓寒江雪

一个人,端坐在寂寂的唐朝,钓着一江的寒冷,守候着最后的一片洁白的孤独。 捧读时隔千年的诗篇,感受着从千年前的永州吹来的寒风。

我意外,甚而惊悚。

群山孤寂,将想象截成了一重又一重。雪白的驼峰圈画着生命的领地。雪山邈远,足迹尘封。这里唯有超然的孤独,唯有生命的绝响,唯有精神的自由。

谁能承载这一江的寒冷,谁能用一丝细线垂钓绝望,谁能以这种方式把自己交付给永州这片山水?

我意外,甚而惊悚。

你不能圆滑媚俗一点吗,你不能稍微低一下你高昂的头颅吗?你稍微施一点伎俩,

篇二:《案例 春路雨添花》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三顾茅庐》教学有感

题记:

1000年前,北宋著名诗人秦观曰:‘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写春路、春雨、春花、春山、春色,环环相扣,宛转相生。春路上下了一场春雨,给人以浥尽轻尘的快感;春雨过后,春花盛开,给人以无比绚烂的印象;而春花一动,整个山间又出现一片明媚的春光,但在我的眼里,语文教学就是一趟探春的旅行,唯有跟随孩子的脚步,聆听孩子的心声,合上孩子的节拍,才能真正欣赏到满目春光,践行我的语文教育理想……

案例描述:

2014年3月20日,我在学校执教了一节语文研讨课,课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八课《三顾茅庐》。在这个历史故事中,‘诚心诚意'是文章的核心,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结合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收获,品读文字,体悟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感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总体来看,这堂课没有拘泥于文本,而是把《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放在了《三国演义》这个大背景中,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表达积极,具有一定的深度,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好地培养与发展,听课领导、老师都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让我备受鼓舞。

其中,周晓芳老师非常谦虚地问了我一个问题:

——‘殷老师,在你的语文课堂里,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敢说、会说、乐说。而你在课堂上可谓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学生在课堂上的有些表达让人感觉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比如说,当学生品

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这部分内容时,有学生就想到了西天取经的唐僧,当时我坐在后面听课,还真不知怎么处理呢?可是你却让它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课堂教学资源,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请不吝赐教!'

周老师所说的教学片断整理如下:

生1:我从“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这句话体会到刘备是诚心诚意地来请诸葛亮的,因为他离那么远就下马了,就生怕会打扰诸葛亮,显得很有礼貌。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骑马直冲到人家门口,的确没有礼貌。

生2:老师,我觉得刘备和唐僧差不多。

师:哦,你说说看,他们哪里像?

生2:唐僧去西天取经,不愿骑马,不愿让孙悟空背他。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要他背肯定很快就到西天了。可是唐僧没有要他背。

(这位学生的声音渐渐低了,说不下去了。)

师:你比老师想得还要好。听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唐僧去西天取经时,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对佛祖真是诚心诚意。同学们,听到这些,你们有了什么新体会?

生3:我觉得刘备对诸葛亮十分尊重,像拜佛一样诚心。

生4:在刘备心里,诸葛亮就是他的救星,他是诚心诚意地去拜访的,不想有一点点冒犯。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呀!这一;下马步行”看似普普通通,原来竟蕴含着刘备对诸葛亮深深的敬意,无比的诚意。让我们捧起书,在朗读中再次感受刘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凝神回眸 剑气凝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