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教你写作议论类文章》
教你写作论述类文章
一、全国统一高考江苏考试说明对文体的阐述:
“能写记叙类、论述类文章”
“论述类文章”概念界定
二、审查题目:
1.词: (词性)
名词:桥、微笑(一般不好写成论述类文章)
动词:登临、定位、整理
表示一种行为或事件
(看是及物动词还是非及物动词,要注意不及物动词的题目,比如“定位”,是个不能及物的动词,甚至可以理解成动宾短语,如果表述成“定位自己的青春”“颓败就成了年轻的我们的定位“‘80后’定位自己的青春是‘温室的花朵’”则不妥,因为它们不符合语法规范,导致表述生硬,可改成“给自己的青春定位”“颓败就成了年轻的我们的特点”“‘80后’把自己定位为‘温室的花朵’”)
形容词:简单(某个事物或行为的特点)
2.短语(类别)
学会欣赏(动宾)
怀想天空(动宾)
拒绝平庸(动宾)
耕种自己的土地(动宾)
最是那隆冬里的一抹绿色(定中)
忧与爱(并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3.句子(是否表判断)
我的心因阅读而高贵(一个判断)
结论:只有句子才可能表示判断,词语或短语一般不表判断。所以审查题目,就是看清题目的性质,然后用题目组织成一个或几个判断,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注意:要巧妙地对词语或成语进行拆分与组合,并尝试用同义、近义词语来代替,以避免一些生硬的表述。(参见后面有关铁凝的文字)
三、潜在的文体要求(是否选择论述类文体适合)
如果可以写论述类文章,则要用题目来组织成一句话,表示判断,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再分解成几个分论点,也可以只有几个分论点。
四、根据需要,选择素材(论证性的内容,包括引证中的引言、例证中的事例、喻证中的比喻句等,引言和事例最好与政治、经济、体育、军事类无关,与励志、感动中国人物也无关,最好选取文化类的素材,这样能够使文章充满文化意味和哲学思考,格调高)
五、考虑行文方式
文章的展开:开头,论点的安排与分布,论证的展开,结束
六、模拟演练
尝试建模(写作框架)一:
1.论点
如何把这个词语扩展成一个判断,并作为全文的观点;论点的深度与高度:是仅能强 化人们的感性认识(比如“成功需要努力”“青春无畏”),还是对题目的内涵进行了 挖掘(比如“成功需要怎样努力”“青春因何而无畏”)?
2.把论点分解为分论点 并列∕层进∕对照
3.采用何种论证方法 例证,喻证,引证,对比
4.素材 面有关
铁凝的文章)
5.行文思路 文章的结构,分论点的先后排列,分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分论点在段中
的位置
尝试建模(写作框架)二:
1.以惊警句开头,或引用名家之言开头。
2.反面入手,先破后立。
3.中心论点合理拆分,注意分论点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层进,还是并列,还是对照关系? 并且论点要做到不交叉、不重复,语言要简洁,表意要明了。
4.段落要合理,要做到有参差,尝试着将某些句子单独成段。
5.论据要合理,论述时要取舍得当,切莫过长,并要加以分析,搭建论据与论点的桥梁, 并让其坚不可摧。
6.论证方法要多样化,展现一个高中生应有的论证能力。
7.文章观点要富有思辨色彩,让文章更加严密。
8.结尾处有时不需要呼吁,行文中其意已表。
9.值得注意的是,思想要健康,要积极向上,让人感受到青年人应有的朝气与活力。
七、建模实战(写作构思)
以“整理”为题的作文实战建模一:
1.诗人说:慢慢走,欣赏啊!
2.是啊,人生道路上,人是该学会整理自己的心情,且走且欣赏的。
3.然而,海明威、川端康成""
4.看来,整理不是让我们排斥外界一切的浮华与痛苦,更不是封闭自我心灵,终至自我毁灭。
5.还记得居里夫人""
6.整理,是让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的好与坏,不悲不喜。
7.整理的至高境界,在于欣赏一切美的事物,丰盈自我的心灵,将自我融入世界。{关于议论的文章}.
8.朱光潜
9.所以,慢慢走,欣赏啊
以“整理”为题的作文实战建模二:
1.由某些现象或某位名人的话引出。
2.举例某人因为不整理内心而导致不好或不理想的结果,之后分析(2-3个)。
3.举例某人因为不急着向前,注意整理,成为了""(2-3个)分析。
例如:(注意表述口吻,看作者是如何述与议的)
作家铁凝,每年都会抽出一段时间,和丈夫一起去游玩。他们去苏州,置身于被世人遗忘
的评弹世界里,整理心情,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她的一整一理,将名利、金钱都是理在身后了,她从不被高产、多产牵绊。她说,在那远离尘世的世界里,喝着清茗,听着评弹,理一理日子,是一件很值得感激的事。
4.最后总结,表明自己的观点。
整理心情,使日子不杂乱;澄清思想,使人生不迷失。
八、经典重现
论厄运
①“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这是塞涅卡得之于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 ②确实如此。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③塞涅卡又曾说:“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这是一句宛如诗一样美的妙语。 ④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当赫克里斯去解救普罗米修斯的时候,他是坐在一个瓦盆里飘洋过海的。这个故事其实正是对于人生的象征:因为每一个基督徒也正是驾着血肉之躯的轻舟,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的。 ⑤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
⑥《圣经》的《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福。在圣诗中,哀歌是与颂歌相伴的,而圣灵对约伯所受苦难的刻画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 ⑦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
⑧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从这图象中去汲取启示吧。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⑨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九、佳作欣赏{关于议论的文章}.
整 理 哲人说:一个深刻的灵魂需要一个独处的时间来直面自己的人生。我认为,这种直面便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整理过程。 但是,对伟大人物来讲,直面人生,整理内心世界,并不是因为外在的强制,而是出于个人的自省。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那些艺术天才,例如卡夫卡、戈雅、吉卜林,他们把直面自己人生的写作当作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这种写作行为是主观能动的,而非客观被动的。由此可见,直面人生的写作已成为他们整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整理”,这种直面内心,可以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
不由得想到了温尼考特说过的一句话:“那种缺乏思想能力的人,只具有‘虚假的自我’。”事实上,温尼考特强调的“思想”,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整理。
大体说来,那些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如贝多芬、巴赫、李斯特、勃拉姆斯等音乐家,他们晚年的作品都具有更加深入自己精神领域、不关心听众是否接受的特点,因为他们只追求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表达那个最真实的自我。
托尔斯泰曾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思索中,人面对的是整体和最本真的自我。”是的,惟有在思索的过程中,人才能直面自己的灵魂,才能与宇宙无限之谜相遇。 当然,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的经历时,整理的结果可能会不尽相同,思考出的可能是异样的人生。 先说说那位德高望重的巴金老人吧。他在垂暮之年,以文字反思自己,整理苦难,写下了《随想录》。他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出现的扭曲,然后他说:“一切都会过去。”但这并不是说
一个人可以苟且活过,粉饰自己曾犯下的错,而是希望“都会过去”,并且让“都已过去”的历史在自己生命中创造出永恒的价值,非凡的气度。
同样经历了“文革”的季羡林,在一番反思、整理之后,写下了《牛棚杂忆》,与巴老不同的是,他对个人没有太多的苛责,他说“一切都不会过去”。一个人说“一切都不会过去”,并不是在压抑自己的情感,让自己郁郁寡欢,而是通过对过去的深刻反思,以自己的血和泪,敲响催人醒悟的警世之钟。 整理过后,反思过后,无论是“会过去”的物质现实,还是“永远不会过去”的精神影响,都可以让身处逆境或遭遇黑暗的人们有一个温暖的精神依托。
解析一:
抽出这篇文章的观点,那就是“筋骨”(或者像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整 理 我认为,这种直面便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整理过程。 但是,对伟大人物来讲,直面人生,整理内心世界,并不是因为外在的强制,而是出于个人的自省。 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整理”,这种直面内心,可以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 当然,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的经历时,整理的结果可能会不尽相同,思考出的可能是异样的人生。 整理过后,反思过后,无论是“会过去”的物质现实,还是“永远不会过去”的精神影响,都可以让身处逆境或遭遇黑暗的人们有一个温暖的精神依托。
解析二:
去掉这篇文章的观点,剩下的就是“血肉”(或者像现代建筑中的填充砖)
整 理
哲人说:一个深刻的灵魂需要一个独处的时间来直面自己的人生。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那些艺术天才,例如卡夫卡、戈雅、吉卜林,他们把直面自己人生的写作当作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这种写作行为是主观能动的,而非客观被动的。由此可见,直面人生的写作已成为他们整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不由得想到了温尼考特说过的一句话:“那种缺乏思想能力的人,只具有‘虚假的自我’。”事实上,温尼考特强调的“思想”,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整理。
大体说来,那些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如贝多芬、巴赫、李斯特、勃拉姆斯等音乐家,他们晚年的作品都具有更加深入自己精神领域、不关心听众是否接受的特点,因为他们只追求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表达那个最真实的自我。
托尔斯泰曾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思索中,人面对的是整体和最本真的自我。”是的,惟有在思索的过程中,人才能直面自己的灵魂,才能与宇宙无限之谜相遇。
先说说那位德高望重的巴金老人吧。他在垂暮之年,以文字反思自己,整理苦难,写下了《随想录》。他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出现的扭曲,然后他说:“一切都会过去。”但这并不是说一个人可以苟且活过,粉饰自己曾犯下的错,而是希望“都会过去”,并且让“都已过去”的历史在自己生命中创造出永恒的价值,非凡的气度。
同样经历了“文革”的季羡林,在一番反思、整理之后,写下了《牛棚杂忆》,与巴老不同的是,他对个人没有太多的苛责,他说“一切都不会过去”。一个人说“一切都不会过去”,并不是在压抑自己的情感,让自己郁郁寡欢,而是通过对过去的深刻反思,以自己的血和泪,敲响催人醒悟的警世之钟。
十、以“定位”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要实践以上所强调的步骤。
篇二:《议论短文写作模式》
议论短文写作
一、基本结构和要求
一、 题目:
要求题目揭示论点,语言简洁、醒目新颖,切忌‘论XXX',
题目大而空。
二、 正文:{关于议论的文章}.
(一)提出问题(引论)
1、 概述材料
要求:完整,语言简炼,为提出论点提供依据;切忌照抄材料。
2、 提出论点
要求:语言简洁明白,可紧接在概述的材料后,也可单独成段。
常用的句式:
……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论点)……
……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论点)……
……告诉了我们……(论点)……的道理。
……我认为:…………(论点)。
(二)分析问题(本论)
要求:(1)紧扣论点议论 (2)有条理 (3)说理充分
可以以‘为什么说……(论点)……呢?'设问句引出议论。应多角度,多层次(或并列或层进或对比)摆事实讲道理。
(三)解决问题(结论)
可以或再次强调论点,或指出该怎么办,或发出号召
【例文一】 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钱三强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为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他在科学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议论告诉我们:打好扎实的基础是成才的必备条件。
学习要打好基础,就跟造房子要打地基一样。只有把地基打得又深又扎实,才会有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如果地基只是入地三寸而且又小又窄,将来造起的楼房肯定是‘弱不禁风'钱三强正是从小广泛的兴趣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中学时代就掌握了法文和英文,为今后尖端科学奠定了语言基础,这才能逐步成长成为一代科学家。
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不打好基础,今后凭什么去竞争呢?要记住的是,世界上没有空中楼阁的。
【例文二】 应该让孩子尽早自立
抱女孩的母亲,谢绝了别的乘客让座,而让自己小小年纪的孩子自己拉着扶手站着,‘她已经能站了,让她自己站吧!'话虽质朴无华,却道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应该让孩子尽早自立。
孩子从小能自立,长大才可能立足竞争激烈的社会,那位母亲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她明知孩子站在拥挤动荡的车厢里,难免会磕碰跌撞,是苦了孩子,仍然让孩子自己站立。相信经过磨练,孩子会越站越稳,越站越踏实。
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家长不明这一个简单的道理,对孩子宠爱有加,生活上什么
都不放心,样样包办唯独忽视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他们把父母育人之爱降低到了高尔基所说的‘母鸡的爱'的水平,这样能培养出正真无私,勇于创造,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家长同志,你是真心爱孩子,那就大胆放手。从小培养孩子‘自立'吧!
二、读懂材料 提炼论点
一篇给材料的议论短文的成功前提,往往就在于‘读懂材料,提炼论点。'‘读懂材料'并不是指读懂词句,而是要求边读材料边思考分析,从中提炼出明确集中的论点。那么,如何进行思考、分析、提炼呢?不同的材料思考分析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对以记事为主的材料,思考分析的侧重点在该事情的结果。可以先读懂材料,弄清材料提供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再从事情的发生发展及产行的结果中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最后思考,这种结果产生的缘由说明了一个什么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对我们学习、生活、工作有什么启示。从而提炼出论点。
【示例一】
【材料】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跑了所有的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悠哉悠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分析】
这则材料表面上是写自然保护区内鹿与狼之间的生态平衡问题。深一层分析,就应该想一想这一现象的后面,有什么客观规律,这对认识人类类似的问题,有没有启示。 有了狼,鹿为了生存不能不狂奔快跑,虽然是被动的,但在奔跑中得到了锻炼,从而获得了发展,至于人应当比动物高明,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只有主动去争取锻炼,
才能发展自己。
【例文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鹿狼共存,为保护露人们把狼赶跑了。不料鹿的体质竟明显下降,以至病死,人们只得把狼请回来,不久鹿充满活力。
读了这则鹿和狼的故事,使人们想起了我国一位古人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议论的文章}.
鹿为了免遭狼的吞噬,拼命奔跑,而在经常的奔跑中强健了体魄,提高了快跑的能力,更好地保护了自己。这就是‘生于忧患。'反之,狼的威胁消除了,鹿始终生活在优哉游哉之中,结果体弱多病而致送命,这岂不是‘死于安乐?'
动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现要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又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子女为心肝宝贝,呵护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孩子的吃穿用多时现成的,高标准的。孩子生长在优裕的环境里,主观上又不愿吃苦,这样下去会有大出息吗?
看来做长辈的应当反思以下对孩子爱的分寸和方式了,应当让孩子经受锻炼和考验。
对以写人为主的材料,思考分析的侧重点在人物的语言或行动上。可以先带着‘什么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