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别人孩子高考 别人家的孩子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高考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建议让孩子看看》

高考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建议让孩子看看 高考之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是今天颜老师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但是它却是你一生中最容易取得的成功。

高考是最划算、最公平的可以选择未来生活的一次机会。可以跨越阶级,可以对抗后门与关系。

特别是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你想要改变自己以及家庭的现状、提升自己的社会阶层,请你一定抓住高考这个机会。

这个考试不论你出身在农村还是城市,长相平庸还是出众,社交能力强与弱,家里是否有钱、爹是不是李刚,是男还是女。只有成绩这一条标准。此后的几乎所有的考试与竞争,再也没有这般公平。

而高考形成的差距,以后用任何方法都很难弥补。

你大学想要申请出国,对不起,好的国外学校需要看你本科学校的排名。 你想要考取全国排名位于前列学校的研究生,可是他们更想要本校以及生源优秀的学校的学生。

你毕业想要去世界五百强公司工作,不好意思,需要211、985以上。

就算研究生你考到了985,可是还有那么多hr在追究你本科的出身。 有多少你向往的地方,它们清清楚楚标着条件:“毕业于国内高水平学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及研究生均毕业于国内985院校”等等。

以后一切一切珍贵的机会都要以本科学历为起点。

慢慢的你会发现,儿时与你一起玩耍的伙伴,阶级差距越来越大。有人一辈子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为生计奔波;有的人被生活所迫变得市侩而粗俗;有人成了都市白领;有人进了中央机关;有人定居国外。

这都是赤裸裸的生活。

现在你明明可以主动具备一些条件选择更理想的生活,让自己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被动的让生活决定你以后的路。

而这个就是高考。

生活就是一环扣一环,你到了一个高的平台才有往更高的平台跳跃的机会。而被高考这道坎拦下的人,失去的高度并不只是两所大学之间的差距,还有未来无限选择的可能。

所以,请你,一定一定要努力。

篇二:《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高考》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高考

“高考”每年都牵扯着几百万学生和家长的心。为了能考上名校,为了能“金榜”提名,近年来高考的竞争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有人形象地比喻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生压力大,家长更是着急紧张。

教育专家指出,考生的精神压力90%来源于家庭,主要是受家长焦虑和消极情绪的影响。因此,近年来心理医生和教育学家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心理障碍——“家长高考综合征”。要让学生心情轻松上考场,取得好成绩,必须先调整好家长的心态和做法。只有家长与考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1.做考生的好后勤

高考将近,不少考生的家长真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该让孩子吃啥才好,不知道如何安排孩子的生活。营养品成箱,保健品不断,考生一日三餐精益求精,夜里还得加一顿夜宵,父母总担心孩子吃不好。孩子怎样吃,怎样休息才能保证有一个最佳身体状况呢? 饮食要得当,要基本上符合平时的饮食习惯,不要觉得孩子要考试了,一定要给孩子好的营养,到处查报纸,一大堆补品给孩子堆在那里,食品也都是高蛋白的,结果孩子吃了以后,各方面感觉都不好,有的孩子补得口唇起泡。所以,此时不要盲目进补。而且,这个时期用脑过度,大量的血液供应给大脑,对胃肠道消化来说,本来就是比较薄弱,吃了大量的蛋白质会加重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影响胃肠道功能。因此,平时的饮食习惯不要全部推翻,更不能一味地照着书本吃。要在保证基本合适的膳食中,适当增添营养。脑能量代谢所需最快的能源还是糖分和淀粉类食品,多吃一点容易消化的谷物类食品、蔬菜、水果,如,香蕉等一些水果都对肠胃有好处。可适当增加含磷脂比较高的食物,如鸡蛋、鱼虾肉、干果等,对大脑的能量和物质补给有好处。

一般原则是,早餐吃好:稀饭、炒面、面包、鲜果或果汁等碳水化合物中糖和淀粉含量高,可使人的智力在上午达到最高峰。当然,早餐也应该吃些脂肪和蛋白质,如瘦火腿,并喝一点牛奶或咖啡,可使人头脑更灵活,反应更敏捷。午餐和晚餐吃精吃饱:午餐是学生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精心准备午饭,在保证合孩子口味的基础上,午饭要有充足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要多吃点肉类、鸡蛋等含热量较高的食品。晚餐同样很重要,特别是考前学习紧张、时间紧迫,孩子难免要晚上“加班加点”。在保证基本营养的同时,必要时可给孩子准备点夜宵,要做一些易于消化、热量适中的食物,如粥、肉丝面条、蛋花汤、馄饨等。当孩子感到累时,可以让他多吃一些花生、腰果、杏仁、胡桃,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E、蛋白质,有助恢复精力和体力。看书时间过久,眼睛容易疲劳,宜多吃一些胡萝卜、动物肝肾、红枣、白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减少眼睛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消耗。

如果有因精神紧张引起厌食,家长在想办法给孩子减轻压力外,可以通过用酸辣食品来调节口味,合理安排膳食。同时要保证生活规律。我们的考试是在白天,是在上下午,没有在半夜或凌晨考试的。很多人的作息时间,在复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习惯,有人是“百灵鸟型”的,有人是“夜猫子型”。但是,这个时候无论是什么习惯都应该调整成为“百灵鸟型”的。我们现在就应该学会调整到这个状态,调整到最佳。所以,作息时间以前不正常的,近期一定要调过来,以适应高考,不要再熬夜,可同时配合适当而规律的锻炼,这样有利于调整生活规律,保持最佳精神状态,并能保证免疫功能的有效发挥。

另外,家庭和学校气氛也应自然、平常,避免无形的压力。有的父母为了孩子能考好,不顾家庭住房的紧张,不敢大声说话,也不看电视了,全部活动都围着孩子转,水果和小吃放在桌子旁边,孩子刚一抬头爸爸就跑过去问寒问暖,结果孩子大发脾气,哭闹不止。他在咨询中告诉我,他觉得特紧张,特压抑,受不了。其实父母的好心反而造成了一种无声的压

力。所以,生活应该稳定,平时是什么状态,尽量保持,只应注意祛除不利因素,如避免经常性的朋友聚会。与孩子正常的交往,不但不会影响复习,还有助于调整和放松。

2.知己知彼,事半功倍

高考前一定要尽早调整好心态。最主要的是要知己知彼,有一些人可能觉得很可笑,自己还能不了解自己吗?是的,很多人真的不了解自己的状态和高考的目的和形式。例如,我们平时的考试比的是谁能考一百分,比谁能全对,错一点都觉得考试不成功;而高考比的是谁错的少,多少年来还没有人能够全部考满分。因此,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考试的目的及形式,高考中出现点错误,也不至于紧张而导致混乱。否则,考试时刚遇见一点小问题不会,马上就会心慌,状态失常,最后出现考试焦虑,脑子一片空白,以下考试的发挥也会受影响。

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充分了解自己的水平,了解考试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会过度紧张而发挥时常。当然,心态调整好了,压力自然就减缓了。结果会发挥得更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过程,淡化结果

在我的病例中遇到过这样一名考生,高考目的就是要考北京大学。复习时,就盯着北大历年的录取分数线,模拟考北大。由于过度紧张,考试中一道题卡住了,脑中第一个念头就是北大考不上了,结果心慌出汗??,都记不得自己是怎样出的考场。结果分数确实没有达到北大录取线。但是,已经达到了某些重点大学的录取线,然而,这样的结果不能使他满意。他毅然放弃上其他大学的机会,继续补习,目标还是指向北大。可惜的是,考前两个月,因怕失败而紧张、头痛、失眠、常心慌、出汗、消化不好、记忆力下降,不得不放弃高考,经过治疗,勉强上了自费大学。

据报道,有名考生考试后非常担心结果,总怕考不上,等到成绩公布的前一天,担心结果会考不理想,吞服安眠药自杀了。结果公布,她的成绩却远远地高出了录取分数线?。尽管自古以来都把金榜题名作为人生一大喜事。当今社会上,因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只能“成龙”不能“成虫”的压力和高期望值,高考的成败对个人和家庭确实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但从考试心理和实践证明只有重视过程,淡化结果才可能考出高分,才能实现个人和家庭的理想。切记,以上的悲剧不能重演。

4.相信自己,切莫攀比

现在很多人临考之前到处查广告,这有一个补习班,那有什么学校,盲目去攀比。听说别人去了一个补习班,有些考生也要去,或者总是打听别人怎么办,想找捷径或别人成功的办法。实际上高考到临考之前比的是心态的调整和知识的发挥。

实践证明,考前应用科学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清楚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方法,这个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状态调试,如,文科可能好一点,理科不太好,就应重点补一下。家长也不要采取简单的盲目的攀比形式,如,有人讲,考前要给孩子压力,才能有信心、有动力。但是这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前面提到的一定要考北大的考生,就是被盲目的攀比和虚荣压跨的。这教训考生和家长都应吸取。

高考成功与否的关键决定于心理的调整,据报道很多高考状元,他们的成功完全决定于信心和心态,这个时候信心和心态的调整决定你的高考是否成功。考试的时候也不要盲目攀比,别人的顺利和成功,对你只能是一个促进,你只要充分发挥就行了。如果能够充分放下包袱,你可能比他考的更好,如果把注意力完全放在竞争和攀比上,注意别人是不是都会做,是不是已经交卷了??。这样无疑会出现紧张和焦虑,结果反而会出现问题。现在就应该锻炼全神贯注做自己的事,不要盲目攀比。家长要尽量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有学者曾对全国各地60多名“高考状元”进行了调查,惊喜地发现这些“状元”的父母都理解孩子,其教养方式也很民主。不少“状元”说家长从未打过他们;家长对他们的学习要求是尽力而为。这就表明了一条家庭教育规律: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孩子有更

好的精神状态去搞好学习,取得好成绩。

5.克服焦虑,成功应试

考试紧张,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医学界称之为“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个性倾向及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紧张、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如:“对考试过分关注,紧张担忧,考前几个晚上睡不好觉”;“一进考场就发晕”;“心慌、呼吸如快,眼前发黑”等等。这种紧张焦虑无疑会妨碍考生真实学习水平的发挥,危害严重。导致考试紧张、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考试情境,是引起考试焦虑的外部原因。但同样的应试情境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由于个体之间内在差异造成的。因此,有下列特点的考生应特别当心,及时调整,避免出现考试焦虑。如,个人及家庭对高考过分关注;目标和能力差距太大;觉得“非典”耽误的复习时间太多了;性格内向而比较敏感;学习知识和经验不足;体质太弱或多病。有考试焦虑倾向的考生也不必紧张,相信科学,及时调整是可以克服焦虑,发挥最佳水平的。必要时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采取综合性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有松弛训练、认知调节、系统脱敏治疗,对较严重的焦虑反应,还可以配合抗焦虑药物治疗。

(1)、改变认知过程,正确认识考试,增强自信心:医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与反应的外部因素,而更多地受认知因素的影响。如果把考试的困难估计过大,把考试看得过于重要,难免产生紧张、恐惧、担忧的情绪。这样便会在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妨碍正常的认知活动。因此,家长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反复强调患儿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偶尔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又有躯体因素影响,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只要认真学习,考试一定没问题。逐渐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考试,增强应试的自信心,这样孩子才会以一种新的情绪面貌出现在应试的情景中。

(2)、系统脱敏,放松训练:首先让焦虑的考生学会主动自如地放松全身肌肉,用肌肉放松训练的方法来对抗恐惧或焦虑情绪。因为焦虑与肌肉放松是两个对抗过程,两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出现,必然会使另一状态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在产生焦虑情绪刺激时,同时要进行自我放松,逐渐减轻对考试刺激所产生的焦虑反应。常用的有活动肌肉放松法和调节呼吸放松法。

例如,将引起考生焦虑反应的具体情景按其焦虑轻重顺序排列,让考生想象下列情景并记录反应:①在家里考试;②某天坐在教室里考试; = 3 \* GB3 ③一周后考试;④三天后考试; = 5 \* GB3 ⑤考试的前一天晚上;⑥进到考场;⑦坐在考场内开始进行考试;⑧高考的场面。

让考生在假设的情景下进行考试,同时教给他一个与考试焦虑相对立的反应,如深度的肌肉放松,一般可采用呼吸4—6次,以逐渐达到脱敏的目的。对所列“焦虑等级”的脱敏,注意每次数量不宜过多。一般每天进行一次脱敏,每次脱敏不应超过两个等级。每次脱敏进行之前,一定要先做一遍放松训练。只有在全身都处于松弛的状态之下,才可进行想象性系统脱敏。完成一个等级后再设计新的等级,直到把引起考试焦虑的各种刺激情境全部想象脱敏一遍,这样考试焦虑反应才会最终被抑制和消除。当然,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总之,高考对每名考生都是一次考验,对家长们来说更是一次挑战。是对考生和家长身心健康的一次检验。希望家长和考生们能相信科学,放下包袱,以最佳的心态轻松应考,能够人尽其才,“金榜”提名。

篇三:《读《和孩子一起高考》有感》

读《和孩子一起高考》有感

其实,刚收到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拜读。不到两天,我已全部读完。家长们面对孩子生命中的第一道重要关卡,有的按部就班地陪着孩子一路走向高考,有的一开始手足无措到学习后的心态良好,有的忐忑不安地陪着孩子复读一年备受煎熬每一个孩子奋战高考的过程中,都有家长的一路陪伴;而家长们,亦在这充满艰辛的过程中一路成长。女儿即将在两个多月后参加高考,作为考妈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成长,和孩子一起不断地成长。

本人很欣赏第一篇文章——《一个“狼爸”的助学心路》。作者潮哥的很多观点,我都非常赞同,或许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虽然没有制定过长远规划,但为了女儿和我共同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走向高考。面对这人生中较为关键的抉择,我能做的只有调整心态,不断帮助女儿减压,让她怀着一颗平常心走上考场,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这一幕时刻都提醒我,作为家长,一味去抱怨国内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唯有多付出努力才能帮助孩子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为她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家长是掉以轻心、迁就凑合、无暇顾及、临时抱佛脚等态度,对孩子是极为不负责的。”潮爸的这段话也是我一直对女儿和学生说的。的确,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只能改变自己。

由于我们身在农村,所以少了很多机会,也少了很多抉择。但为了让女儿高中时能选择一所心仪的学校,我开导女儿,让她学习了毛笔书法、新筝、小提琴,参加了电子百拼、作文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几乎不放过任何锻炼的机会。女儿也的确不负重望,什么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屡屡过关获奖,让周围的家长孩子羡慕不已,让我对她的各种能力越来越有信心。 在女儿小学毕业时,我们收到了一所非常优秀的寄宿制初中的就读邀请函。当时,我很是疑惑,我从没有为女儿报过任何初中。我一直认为孩子太小,不打算初中就寄宿,初中三年正是孩子身体心理迅速成长的时期,如果待在身边,我就能更好地了解她的变化,及时开导教育,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后来才明白,或许女儿小学阶段的优秀表现,让那所初中提前相中了。

但到了女儿初三时,面临进入怎样的高中就读我和她之间产生了不和谐音。后来,天赐良机,在四月份我和她一起来到了一所心仪的高中听讲座。听完校长的讲话,我和她都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这所学校。虽然中间也经历了一番波折,但女儿还是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在中考时拿下了学校地区第二的好成绩。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们欣喜自己的坚持和努力。

潮爸说:“我有个歪理论,认为在高三之前没有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的孩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为高考积攒着分数。”这也是女儿三年高中的真实写照。初一时,女儿为了不当班长还哭着要我去向老师辞职;高一时,在强手如林的文强班中却毛遂自荐做班长,参加学生会工作;高二时,担任了学校宣传部部长,主持很多繁琐的工作。除了担当这些工作,她还参加了学校的合唱队,一唱就是一年半;参加了学校的奥数培训班,直到高三上半学期才全部结束。

由于高中是住宿的,很多事情我是在后来才知道的,她告诉我的理由是:“不想让自己高中三年的回忆中只有考试和排名。”看着女儿淡定的模样,看着她稳定的成绩,我有的只

是鼓励,孩子那么愿意锻炼自己,我们家长能做的只有支持。有一次,因为宣传部的工作让她很是烦恼,我帮她出谋划策,必要时求助于老师;又有一次,她说自己好忙,整天像个陀螺,我和她一起分析利弊,劝她放弃一些工作,但后来她还是合理安排时间,什么都没耽误。

升高三了,班主任老师找她谈话,说你优哉游哉两年了,进了高三该收心了吧。女儿也笑着说自己一定会集中所有精力奋战高三。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女儿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也跟着她阅读了很多书籍,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作家作品,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发生着很大变化。虽然,她的阅读还没有转化为良好的作文分数,但我相信,书籍一定会陪伴和影响她的一生。

“若想让您的孩子按部就班取得节节进步,实现孩子和您的共同高考目标,那么就要用您的执着和行动去感动上天,一份心血必能换回一份收获!这是我坚信的因果。”这是潮爸文章中的语句,其实也是自己一直以来的信念。是的,要想学有所获,只有尽力而为。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美事,世上更多的是你付出了辛劳还不一定能收获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在努力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有所收获,这就是过程的魅力所在。

随着高考的来临,自主招生也开始了。女儿一开始想报复旦,后来又想报北大。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桩事儿。于是,自己先在网上开始学习关于自主招生的文章,还在高三家长群和成长日志群中听取各位过来人的经验,最后和女儿商定报考北大的自主招生。因为女儿学的是文科,复旦的自主招生对理科孩子比较有利,时间就那么多,不要太辛苦自己。

有了明确的目标,女儿开始投入到自主招生的准备中。她早早地写好自荐信,我则帮着她整理三年高中所获的荣誉。后来,学校给了女儿北大的校荐名额,让女儿对自己信心倍增。整个寒假,几乎都是在做题背诵中度过,没有大年夜,也没有年初一,按着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执行。看着女儿这么辛苦,我只能做好后勤工作,在生活上尽可能地打点好,让她有充分的精力投入到苦读中。我告诉女儿,即使拿不到自主招生的加分,这个过程也很令人怀念。

“如果孩子对学校和老师不满意,家长一定不要盲从,跟孩子一起去抱怨和怪罪老师、学校,抱怨就像是魔鬼,会腐蚀一个人的心灵,如不加以控制,未来孩子很容易习惯抱怨社会,消极对待人生。”这段话,也是我对学生家长说得最多的话。要想孩子将来适应这个社会,只有从适应每一个老师开始。高二小高考结束后,由于学校工作的调整,女儿最喜欢的政治老师不再教他们了,让全班孩子默默垂泪,老师也泪湿眼眶。女儿回来说新的政治老师上课一点劲都没有,让他们失去了对政治课的热情。

看着真情流露的女儿,真的很感激第一个政治老师,让女儿对枯燥的政治心生欢喜,但又不得不无奈而积极地开导女儿:“人生路上,能有自己最爱的老师相伴行走一年半,已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抱着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认真听新老师的课,你还是会学得很出色的,这也是对老师最好的感谢哦。”果然,后来女儿的政治还是一如既往的出色,几乎越学越好,每次都是A+级别。

所以,与其和孩子一起抱怨,不如和孩子好好分析利弊,理智对待,外加打打感情牌,让孩子逐步认识有些时候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按着你的意愿往前发展,我们能做的只有好好适应它,努力寻找光明点,让自己时刻充满正能量。我一直认为,我们家长积极的人生观,也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处世观,不管是现在的高考征程中,还是将来的人生旅途上,拒绝抱怨,抵制消极,将是一辈子要学的功课。

“许多家长在孩子上网这件事上都进退两难,网络上的交流已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完全断绝网络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绝对不可能的。”网络,已是我们融入社会的渠道,与

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女儿小学时偶尔上网打打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别人孩子高考 别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