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如果他认为想打就打顺其自然,这是道家; 爱就顺其自然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高二必修三练习一》

出题人:朱彦同 审题人:宋凤霞 做题人:刘慧杰 日期:2016.03.31

一、选择题:

1、学者信力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黄金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材料反映的是

A.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儒家思想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C.我国传统主流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D.促使“三教合一”现象出现

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 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以下言论不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

A.士有怀居,不足以为士也 B.士可杀不可辱

C.士志于道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悟空:‘师父,路上我见一盲人打着灯笼走路,一个瞎子打灯笼有何用?’师父:‘为师听你说的情况,估计有N种可能,如果他是怕他人看不清路,这是①;如果他是怕别人撞到他,这是墨家;如果他认为黑夜出门按规定就得打灯笼,这是②;如果他认为想打就打何必问,这是③。’”这则有关诸子百家的幽默故事中,①②③依次对应的是

A.儒家 道家 法家 B.儒家 法家 道家 C.道家 法家 儒家 D.法家 道家 儒家

4

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一言论出自先秦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5、《论语》中孔子认为西周继承发展了夏、殷两代的制度,开创了辉煌的西周文明,因而十分推崇周制。三代文明对儒家思想的主要影响在于

A.构建了信而好古的历史观 B.塑造了敬天远神的天命观

C.形成了尊卑有序的礼文化 D.树立了修己安邦的责任感

6、根据下列信息,判断其所叙述的是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塑造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董仲舒的新儒学 B.人文思想 C.道家 D.法家

7、《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这反映的是

A.儒家的忠孝思想 B.道家的辩证法思想 C.法家的君臣名分思想 D.墨家的“兼爱”“非攻”

8、秦汉以来,墨家作为思想体系和学派逐渐消失无闻,但从挂一漏万的历代农民起义残存材料中,仍

从审题要分数 向材料要答案 1

平时如高考 高考如平时

然可以看出其中好些基本思想倒是与墨子思想有一脉相承相通之处。下列农民起义的口号中未能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

A.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B.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C.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9、古代某思想家认为:臣民只有将自己依附于君王,融化于群体之中,个体的生命才有价值、有意义。怎样才能做到呢?他进一步回答说:崇教化、立官学、察举征辟、建立文官之制。这位思想家很可能是

A.韩非子 B.朱熹 C.董仲舒 D.黄宗羲

10、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指

A.用法家思想来代替“仁义”学说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11、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曾有“边缘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等种种形象,其中“神化”和“僵化”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A.汉朝和隋唐时期 B.汉朝和宋明时期 C.隋唐和宋明时期 D.隋唐和晚清时期

12、它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这个“学术群体”的代表人物应是

A.董仲舒 B.程颢、程颐 C.黄宗羲 D.朱熹、李贽

13、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

14、何谓美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标准。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美女的主导性标准。而到了宋代,标准则变为文雅与自我克制,缠足后的纤纤小脚成为美女的重要条件。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女性文化涵养的提高

C.男性审美观念的变化 D.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

15、朱熹说:“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佐证二人都主张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16、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又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从审题要分数 向材料要答案

2

17、下图是某道观朱熹、文昌帝君、孔子三人共同拜祭雕像,把朱熹与孔子放在道观中同等地位一同祭祀。这主要是由于朱熹

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B.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

18、 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 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C. 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19、古代某思想家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段话渗透的主要理念是

A.因材施教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20、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如果他认为想打就打顺其自然,这是道家;}.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21、“老庄、玄学和理学唯心主义所提倡的绝对的静止""把静止说成绝对的,运动说成相对的,以静止主宰运动。”对此持反对意见的是

A.荀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夫之

22、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A.宗法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 D.法家治国精髓

2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

A.抗清斗争高涨 B.宋明理学兴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方思想的影响

24、面对17、18世纪的中国思想界,余英时认为:“儒家思想关于个人的社会存在的问题,似乎正在酝酿着一种具有近代性格的答案。一个儒家的人权观点已徘徊在突破的边缘上,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这实际是指当时中国出现

A.民主共和思想 B.经世致用思想 C.唯物辩证思想 D.离经叛道思想

二、材料分析:

2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与其他法家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观。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不存在发表私人看法的空间。法律是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布的东西,加以广泛宣传和坚定地推行,它就会使人民去做他们本不愿做的事,如努力工作和战斗。这样,百姓的意见在体制中就没有存身之处了。在法家的思想中,没有哪条法律凌驾于或独立于统治者意愿。

——摘编自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从审题要分数 向材料要答案 3

平时如高考 高考如平时

材料二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虽然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由于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另外,汉儒鼓吹的“天人感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实学思潮适应明末清初社会的变迁而兴起,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社会领域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明清实学的精神首先表现在经世思想上,乃是锐意于社会改革的经世济国。与宋明理学家“凭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的避世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摘编自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法家法治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家思想对战国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对王朝政治的影响。(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比较明清实学思潮与宋明理学的不同。(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整理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4分)

从审题要分数 向材料要答案

4

高二历史必修三综合练习(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BAC 6——10 CDACB 11——15 BBCDB 16——20 BBBCA 21——24 DCCB

二、材料题:

25、(1)特点: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不考虑人民意愿。(2分)

影响:促进各国变法和富国强兵,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分)

(2)儒家思想不仅是统治思想,也对其他学派思想进行修饰,增强了政治思想的灵活性。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也对君主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4分)

(3)宋明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三纲五常,不关注社会问题。(2分)

明清实学思想主张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经世致用,推动社会改革。(2分)

26、(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4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4分)

(2)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 影响。(6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

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 产。(2分)

【选修一试题补充】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进一步剥夺本国民众的基本权利,还包括焚诗书、禁游学诸文化政策,……扩张国土和增固君主的权力,而西方古代社会有关人民取得平等权利的改革内涵,在战国变法中完全找不到相应的影

子。

—引自《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 材料二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

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从审题要分数 向材料要答案 5

篇二:《贵州省思南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贵州省思南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悟空:‘师父,路上我见一盲人打着灯笼走路,一个瞎子打灯笼有何用?’师父:‘为师听你说的情况,估计有N种可能,如果他是怕他人看不清路,这是①;如果他是怕别人撞到他,这是墨家;如果他认为黑夜出门按规定就得打灯笼,这是②;如果他认为想打就打何必问,这是③。’”这则有关诸子百家的幽默故事中,①②③依次对应的是( )

A.儒家 道家 法家 B.儒家 法家 道家

C.道家 法家 儒家 D.法家 道家 儒家

2.根据下列信息,判断其所叙述的是( )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塑造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董仲舒的新儒学 B.人文思想 C.道家 D.法家

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臣民只有将自己依附于君王,融化于群体之中,个体的生命才有价值、有意义。怎样才能做到呢?他进一步回答说:崇教化、立官学、察举征辟、建立文官之制。这位思想家很可能是( )

A.韩非子 B.朱熹 C.董仲舒 D.黄宗羲

4.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指( ){如果他认为想打就打顺其自然,这是道家;}.

A.用法家思想来代替“仁义”学说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5.它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这个“学术群体”的代表人物应是( )

A.董仲舒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如果他认为想打就打顺其自然,这是道家; 爱就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