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感受深刻的作文 令你感受深刻的作文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作文认识深刻》

让你的认识深刻起来”作文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一、以小见大法

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说的其实也就是以小能见大、见微可知著。

高明的作者常常由一物之微,而触动人世的大题,犹似潺潺山溪,蜿蜒注入大海。例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由文人集会引发了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感思;《石钟山记》里苏轼由对山名来由的考察告诉了人们凡事不可臆断的道理;《游褒禅山记》则借深入华山洞游览的体会,阐明了学习立业必须坚持不懈、知难而愈进的道理。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也是以小见大的经典。请看下面的文段: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则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凌晨四点的海棠花未眠本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小事,川端康成却由此生发了美学思考,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生命终将走到尽头,那就“活下去”吧,只为了欣赏更多的美。审美,对于作者来说,早已不是目的或手段,而成为他生命本体的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所谓以小见大,就是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这里的“大”是大的话题、大的道理,它可能关系到自然社会、人生命运、天地宇宙等等。

研究“见大”的走向,大致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的、向外的路,重哲理感悟。如上文所举的《花未眠》的文段,川端康成由花未眠发现的是一条审美理念:“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类似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饱含哲理。这就是走的“向外的路”。

二是在对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的、向内的路,重人性开掘。比较典型的如余秋雨的一段话:

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世界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选自余秋雨《收藏昨天》)

这段文字同样可视为以小见大的典范,余先生由山河间的事物走向了人的生命本真:朴素,淡泊,与自然调和。这难道不是人的本性吗?这就是走的“向内的路”。

总之,并非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写出大道理来,取材越小,所阐述的道理越能撼动人心。山村夜宿,卧听山谷中一声声清细的岩滴,我们可以想见宇宙的深沉;街头伫立,从一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窥见时代的风云;静夜兀坐,回忆白天发生的一件小事,我们可以咀嚼出人生的甘苦{感受深刻的作文}.

●训练,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话题:生存之道

要求:静夜里,回忆白天的一件小事,你能生发哪些生存的感悟呢?请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写几句话。

{感受深刻的作文}.

二、探究因果法

说及探究因果,我们就会想到朱熹的哲理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流进来。此中逻辑,显然是因果关系。

追溯事物的根由,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推理事物发展的结果,得到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就是探究因果。

从思维过程看,探究因果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由结论而追溯原因。如林庚的一段论述:

“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选自林庚《说“木叶”》,有改动)

作者首先提出一个观点:“木”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即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是林先生的一则文艺理论,在诗歌研究领域里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然后探求形成这一“暗示性”的原因:因为我们看到“木”,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将叶子排斥开去。这里林庚探究因果运用的就是由结论而追溯原因的思路。可见,追根溯源就能写得深刻。

二是由原因而推及结果。例如鲍鹏山的一段话:

与叙事艺术紧密相联,《左传》在写人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显然作者认识到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尤其是当事人,其品性、人格、性情、修养、见识等,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左传》写人,也是为了“叙事”,为了更好地叙事,更好地说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选自鲍鹏山《历史何以成为散文》)

人作为历史主体,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这触及了人的历史特性、社会属性。作者在此基础上推理,得出《左传》“写人”是为了“叙事”的结果。“结果”这一层可以视为《左传》的一条写作规律及其艺术价值取向:写人是为了叙事,叙事艺术是主体。这个学术结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当然是颇为深刻的。这里鲍鹏山教授探究因果所走的就是由原因而推及结果的路。

探究因果,可以理解为用原因去证明结果,或者用结果去证明原因。这同逻辑学上的演绎推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就是一种省略的演绎推理。

●训练,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话题:治学之道

要求:请运用探究因果的方法试写一则文化随笔。如经典名句探究、历史人物分析、文化现象评述等。

三、比较辨析法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就能很容易地看出两种事物的差别。差别即特点,抓住特点也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了。

比较辨析从逻辑思维的层面讲,难度不大,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君子和小人心态的比较。又如钱钟书《谈中国诗》中的文段: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

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选自钱钟书《谈中国诗》,有改动)

钱先生是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挥洒自如,妙语连珠。文段通过中国诗和西洋诗的比较,深刻地阐述了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当代散文家、西部自然的强力歌者周涛有这样一段论述:

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的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选自周涛《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作者通过树与人的对比,揭示了树朴素、踏实、毫不张扬的精神品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感受深刻的作文}.

比较辨析有三条路可走:一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的对比辨析,如上述中国诗与西洋诗、树与人的对比议论;二是某一事物两个对立面的比较辨析,如正反对比论证;三是类比分析。 ●训练,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话题:心灵之道{感受深刻的作文}.

要求: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说:“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是快乐的极致。”请用比较辨析的方法议一议快乐。

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作文教学案例

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 朱昌元{感受深刻的作文}.

一、学情分析

“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作文专题训练,苏教版教材把它安排在必修五最后一个板块“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属高二上学期的教学内容。

高二学生的生活面和阅读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扩展,心理机能进一步成熟,看问题更加全面、深入和辩证。但是,他们的理性思维品质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继续提高。有相当数量的同学,对偏重理性思维和逻辑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抱有畏难情绪,议事论理的能力低下。有的找不到恰当的切入口,口子开得很大,笼统含混,议论空泛;有的老是拿自己以前的生活说事,所用的材料显得低级幼稚,缺少深度和灵性;有的只是简单地转述材料,生硬地引用名言,模拟警句,缺乏理性分析;有的喜走偏锋,显得片面极端,貌似深刻,实则不无哗众取宠之嫌。凡此种种,都与认识“深刻”、表达“深刻”无缘。{感受深刻的作文}.

有鉴于此,要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就必须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点拨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在写作技法上促使学生学会分解论点,掌握层进论证,善于正反对比,从而深化议论层次,挖掘事理底蕴。

二、目标定位

1.培养学生探究、辨析事理的兴趣。

2.点拨思维方法,锤炼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辩证。

3.表达与认识是相互表里合二为一的,在使学生的认识深化的同时,也要使表达闪耀出理性的色彩。

三、教学案例

“深刻”是一种认识能力,是一种思维品质,是文章中闪耀出来的理性光芒。高考“考试说明”把“深刻”作为写作能力的“发展等级”,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深入生活,锤炼思维,掌握并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思维的方法,就可以让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使笔下的文字透射出思想的光芒。

(一)深入挖掘,“穷而后工”

1.解说

常有同学抱怨生活单调,经历贫乏,这似乎成了阻碍他们走向“深刻”的借口。事实上通过平凡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来揭示深刻的道理,往往能取得平中见奇的效果。生活中善于观察,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功夫;写作时“小处落笔”,深入挖掘,往往可以收获“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惊喜,让认识走向深刻。

议论文所说的“理”,其实就是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甲文就事论事,可能只是看到了它的现象,乙文虽然触及了本质的边缘,但并未深入,而丙文却真正洞见了它的本质所在。《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曾祖父吴沛是一位对文章作法颇有研究的学者,所著《作法六秘说》中讲到“入”这一法时说:“入者,深乎人之谓也。文家有三昧,人入其肤毛,我及其骨,则及其骨者深矣;人及其骨,我及其髓,则及其髓者又深矣。”他主张“穷而后工,不尽不止”。这里的“穷而后工”显然与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所说的“穷而后工”不同。欧阳修所说的“穷”是穷愁的意思,是说处于穷愁偃蹇之境的人往往才能写出好诗,和杜甫所说的“文章憎命达”意思相近。而吴沛所说的“穷”是“穷尽”的意思,是说只有穷尽事理才能写出好文章,因此认为没有穷尽事理就不应该停下来。

2.示例

1924年9月,杭州西湖雷峰塔倒掉了。对此,许多人无不表示惋惜,慨叹西湖十景从此残缺不全了,仅此而已;而鲁迅先生却想得更远、更多、更深,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他先依据民间传说,把雷峰塔作为封建压迫的象征,说:“现在,它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又据另一民间传说——玉皇大帝责怪法海多事,引起白蛇、青蛇水漫金山,以致荼毒了生灵,因此要拿办法海,“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进而预言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结局。鲁迅先生写道: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这确是由肤毛及骨及髓的典范作品,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3.训练

“庄周梦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优游自在。醒来后,却不知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物我对峙,万物差别,本来出自于观念与时空的区别。因此,人类的思想也同样能够消除物我的界限,使万物融为一体,使得“我”冲破观念与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间自由飞翔。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点击:我是我,物是物,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然而在庄周这里,“我”是蝴蝶,蝴蝶是“我”,“我”已不是“我”,蝴蝶也不是蝴蝶,物我同化,天人合一,其中蕴含的哲学意蕴,越追索越显得深刻、玄远。

(二)注重联系,辩证思考

1.解说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都处于产生和灭亡之中,根本不存在不变、不动的东西。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有与无、大与小、长与短、上与下、好与坏、动与静、正与负、强与弱、生与死、苦与乐、美与丑、贫与富、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量变与质变、化合与分解、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同化与异化、内因与外因每一方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又都包含着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的趋势和可能,事物的发展变化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用这种发展变化的辩证观点来分析问题,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2.示例

李大钊在《今》中说:世界上最可宝贵的就是“今”。为什么?“因为它最易丧失”,也因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

李大钊之所以能分析得这么深刻,说理说得这么透彻,就是因为他把“今”置于发展过程中来考察、研究的缘故。

{感受深刻的作文}.

3.训练

美国阿拉斯加州有一个叫杰普的小镇,旅游业十分繁荣,该镇只有一个景点,就是一个湖心小岛。它的参观方式十分奇特:“游人只准站在岸边眺望,而不可以登岛旅游。”远远望去,小岛笼罩在一片紫霞中,风吹过,舞蹈起万千藤萝,美极了,让不少游客流连忘返。其实,那只是一座荒芜的小岛,上面长满了野生植物。

篇二:《写感受最深的一件事作文》

写感受最深的一件事作文

请你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题目自定。

名师点拨

假期是我们最向往的日子,因为在假日里,我们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你是怎么度过你的假日的?是外出旅游,看一看祖国的好山好水,还是走亲访友,会一会久未谋面的亲友?是在家中看球赛听音乐,还是读早就心仪的课外书?……不管怎样,这一段假日生活经历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感受,或快乐,或幸福,或感动,或遗憾,或寂寞…… "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这个习作要求中有几个关键词,一是"生活经历",即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不是听来的,更不是从书本中看来的。例文中"公交车让座"这件事就是小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因为只有亲身经历,感受才会深刻。二是"感受最深",即这件事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我却总是忘不了这件事,它像刀子一样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例文中,小作者这样说"车上短短十多分钟内发生的这件事至今还历历在目",为什么短短十分钟发生的事至今还忘不了呢?就是因为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小作者的心灵,让他感到羞愧,并时时提醒他该怎样做人,该怎样做事。三是"假期",它告诉我们这件事是发生在假期中的,可以是暑假,也可以是其他假期。

另外,既然是写自己感受最深的生活经历,事情真实,感情真实就是最基本的要求了。说真话,抒真情,惟如此,才会真正打动读者。

佳作选登

我要买"药"{感受深刻的作文}.

泰兴市广陵镇第二小学六(4)班 季昭晖

大家一定觉得奇怪:好好的一个孩子,要买药?对,我要买世上没有的后悔药。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和妈妈去逛街。

逛完街时,我和妈妈都累得走不动了,就坐公共汽车回家。上车时,座位都满了。我急得快要哭了,心想:老天真不公平,凭啥我上车时就没有座位呀?我捶了捶腿,忍不住小声抽泣了几声。

好不容易到了下一站,下去了几个人,终于有空座了,我迅速坐了下来,并帮妈妈争了一个位子。

正在这时,一个老奶奶走了上来。她十分瘦小,因为已没有了空位,只得手抓栏杆站着。车子开始向前行驶。随着车子的颠簸,站在我座位旁边的老奶奶不时会蹭到我的手臂。她看了看我,有些空洞的目光中有着我说不清的东西。我也看了看她,心想:老奶奶,我也十分累,您别看着我,我不会让座位的。于是,我把头转向了窗外。

转头的那一刻,我碰到了妈妈的目光,妈妈的眼神告诉我:我应该让座位。我又看了看老奶奶,只见她摇摇晃晃。我突然感觉自己坐立不安,内心想让座位给老奶奶,但想到自己已经很累了,如果站着会更吃不消,便又犹豫了。

"奶奶,您坐我的位子吧。"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从我身后传来。我转头一看,说话的是个小女孩,她的年龄看上去比我要小。边说边伸手去扶老奶奶,老奶奶对小女孩笑了笑,很是感动,但又似乎有些不过意,连声说:"谢谢!谢谢!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车上的人也都纷纷夸奖小女孩。顿时,我面红耳赤,真希望有个手表可以把时间调回到两分钟前,那样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座位让给老奶奶,受表扬的就会是我。我正想着,车子突然停下了,我到站了。下车时,我看了看老奶奶,希望她可以原谅我。

车上短短十多分钟内发生的这件事至今还历历在目,每当想起这件事时,我都觉得自己十分自私,不是一个好孩子,但同时我也会用它提醒自己:做人不能太自私,觉得对的事就要毫不犹豫地去做,因为世上没有后悔药。

篇三:《感受生活是作文的关键》

龙源期刊网 .cn

感受生活是作文的关键

作者:郭晓飞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5年第02期

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一定会经历不同感受,从生活中"积累丰富而为文始饶"写作时就会有感而发。

关键词:感受生活;素材;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11-01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应物斯感,感物吟志。"以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让客观事物与"我"的思想发生猛烈的撞击。

文章的本质是什么?是生活的反映。没有生活就没有反应,但是,如果没有很好感悟到你所拥有的生活,同样没有反映,即使有所"反映",这个反映也是极为肤浅的。

1.作文来自于生活的感受

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当他意识到写出自己深刻感受的东西是自己的一种"需要",而且也不是一件难事时,那么,这个学生对写作已有了较浓厚的兴趣了;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情感在激荡,思想在奔驰,那么,在写作时,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更自由地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什么写法、技巧是无法束缚其奔驰的思想的,写出的文章,其结构亦无格式化痕迹;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思维新颖,思想深刻,其语言再也不会平淡呆板。古罗马哲学家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一书中说:"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辉。""思想宏通的人,语言自然宏通;卓越的语言属于卓越的心灵。"惊人之语来自"思想特有的光辉"。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多种有益活动。一般地,学生的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每天上课、下课,除了上课还是上课,生活单调,枯燥乏味,所见所感所识相对窄小。那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组织、开展有些有益活动,如到大社会去采访致富能人,理解其致富经验和经历,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细心察看市场变化,爬山涉水模拟自救,捐钱献物救助同学和社区孤寡老人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一定会经历不同感受,积累大量素材,写作时就会有感而发。

作文教学应该改革。作文教学改革应抓住关键,抓住根本。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生活,这就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让学生深刻感受生活这一作文改革的关键,什么主题、选材、结构、语言……学生作文中的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学生的写作水平便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感受深刻的作文 令你感受深刻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