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规则与人情材料作文附范文》
材料作文“规则与人情”立意参考及标杆例文范文
2012年6月9日上海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一场关于规则与人情的争议。一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因为自行车坏了,结果迟到了2分钟。考场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拒绝考生进入考场。考生的妈妈先求情,后下跪,工作人员仍不允许考生进场。这名考生因为心急,想要翻墙入场,后被工作人员制止,最终未能参加考试。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解】
材料是一个新闻事件,先点出事件引发了一场争论,然后简单叙述事件。写作要求中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字样,可以从材料中自选角度立意,即可从工作人员、妈妈、考生中任选一人,也可以综合其中一个、两个或三个人的看法和做法;对人物观点和做法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但在立意判断时应该研究本则材料的特殊性,本则材料由概括句和事例组成,而且关系紧密。概括句暗示了(其实也指明了)出题人的意图,本次作文的基本立意范围——规则与人情,事例中也隐含了一个重要信息“考生违规,考场工作人员坚守规则,不为人情所动”。
【附】“规则”,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人情”,人的感情;人之常情(通常的心情或情理)。
【立意方向参考】
切题:(依据是既符合范围,又切合材料)
1.规则至上,人情不能动摇规则
2.人情可以完善或改变不合理的规则
3.规则中应该蕴含人情味
4.不违规则,不失人情
5.严守规则,彰显公平是最大的人情
合题:(依据是切合材料内涵即可,可以脱离概括句的范围)
1.为人处事应未雨绸缪或早作准备(考生因自行车坏了只迟到两分钟)
2.遭遇意外应理性处理(考生想翻墙进入考场)
3.做人不能没有自尊(妈妈下跪)
4.母爱是伟大的(妈妈为孩子进考场求情下跪)
5.忠于职守,认真尽责(考场工作人员不准迟到考生进场)
6.固守规则,不知变通(考场工作人员不准迟到考生进场,导致该考生缺考)
建议:根据试评情况,建议平均分42分左右。
标杆文示例
【1号文】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上海一高考考生因自行车坏了导致迟到,而被工作人员按照相关规定拒之门外。这个事件告诉我们: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对生活的安定、社会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规则与人情发生冲突时,应以规则作为第一标准。三国时诸葛亮为了防止被魏军截断后路而急需大将守住街亭以堵住魏军的袭击路线。马谡请缨前往。由于轻敌,街亭失守,马谡也狼狈逃回了汉营。尽管不舍得,诸葛亮还是含泪斩了马谡。如若诸葛亮不斩马谡,即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原来军令状也是可以开玩笑的,又因为诸葛亮比较喜欢马谡,大将们会进一步认识到:其实人情是大于军法的。由此以后,大将们想必会纷纷通过违反军纪来获得利益,后汉也离灭亡不远了。所以,诸葛亮在规则与人情中,只能选择尊重规则、稳定军心,即使“挥泪”也要狠下心肠斩下去。
这亦使我联想起了戚继光的“戚家军”。“戚家军”多由同一条村的父老兄弟组成。但戚继光治军却是以“法”为主,规定如若有逃跑,瞒报军功的,其他人必须予以揭发。戚继光的治军方式把“法”凌驾于“情”之上。正是如此,“戚家军”才会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令倭寇闻风丧胆的百战之师。
如若让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则会对社会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原足协主席谢亚龙,因为人情的关系,多次收受贿赂,对一些球队作出不公正的判决,打压年轻球员,指使裁判员着重打压某一队。据谢的好友透露,谢原本是一个比较正派的人,但很多事情他是抹不开面子才去做的,当时中国足坛的乌烟瘴气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各种“假球”“黑裁判”使中国足球的水平严重下滑。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后果严重。
除此之外,“房叔”“房媳”“房爷”等组成的“房家族”,各种因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而落马的官员,因贪污而被捕的中石化副总,哪一个不是把人情驾在规则上的?又有哪一个是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的?{有关人情的作文}.
“无规则不成方圆”只有尊重规则,让规则大于人情,才能构成良好的“方圆”,建设美好的社会。
【点评】24+23+8=55分。
优点:①立意准确,内容充实,语言表述流畅简洁,采用正反思路结构全篇,眉目清晰。②名句拟题,首尾呼应。③事例典型,举例古今对照并能点面结合。
不足处:书写欠工整,语言欠文采,反面事例分析不够精辟。
【2号文】
规则岂可无人情?
2012年6月9日,上海,某高考考场外。一辆坏了的自行车,一个迟到2分钟的考生,一扇紧闭的大门,一位跪下的母亲。
还有铁石般的规则,和寒透了的人心。这场规则与人情的短兵相接,以人情的惨败告终,然而规则的胜利并不让人欢呼雀跃。我有一言不得不发:{有关人情的作文}.
规则岂可无人情!
的确,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人情泛滥、裙带横行,是极端的混乱和腐败。但是,这并不能作为矫枉过正的辩解,因为极端的规则是另一种噩梦,因为规则只是中性的形式,因为规则自身没有善恶可言,因为规则需要人情充实的内涵,而非仅作为敌人。
没有人情的规则,只是压迫的工具。陈胜、吴广因暴雨而耽误了赴役的期限,就会遭受不由分说的一律处死,这样的规则就是杀人如麻的侩子手。日本四十七浪人在等级制度下,卖妻杀子成全主公的威名,这样的规则就是扭曲人性的恶魔。古印度种姓制度划分四大种姓,剥夺民众的自由与尊严,这样的规则就是践踏真理的暴徒。上述例子或许古老而偏颇,且看如今!酷法何必秦律,君不见拆迁平坟毁古迹,刑讯逼供误判刑,条条在案;牺牲何必浪人,驻京办拦截上访,维稳保安殴打群众,桩桩有理;歧视何必种姓,排挤打压农民工,地域贫富有界限,“上海资源不给外人”,历历在目。法律法规,政策条列,若无人情,就都是杀人的刀,害人的毒。
所幸规则与人情并非壁垒森然。各地城管工作方式大整顿,温情执法几乎让人转怒为笑,惹人嗔怪。河南平坟事件中,不乏将伦理道德引入政策制定者。法学家的努力终于以“拆迁”改“搬迁”、“直系亲属可不作证”得到了回报。
然而不能忘记,从救助站中走出的流浪者,身上还有绳索留下的淤青。不能忘记,数以千计的上访者,在进京的最后一站再也无法前进。不能忘记,牢狱中还有多少无辜者,在诱骗下葬送一生,求诉无门。不能忘记,还有多少缺少人情的规则,在为丑恶与不公大开绿灯。
我们应该时刻质问:规则岂可无人情!
【点评】22+22+8=52分。
优点:①对材料概括精简,角度清晰,立意准确,内容充实,语言表述清晰,抒情意味很浓采用正反思路结构全篇,眉目清晰。②拟题运用了反问修辞,首尾呼应巧妙。③事例典型,举例古今结合。
不足处:书写欠工整,倒数第二段未紧扣观点去叙议,导致事例归属不清,既可理解成“有人情味的规则被粗暴执行”,也可理解成“规则中无人情”。
【3号文】
规则应是有人情的芦苇
上海高考考生因自行车坏了而迟到2分钟,其母下跪求情,仍被拒考场之外。诚然,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但在这种由非主观因素造成的情况下,难道就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规则之外留有人情吗?
规则是有人情的芦苇。在非主观因素造成规则被破坏的情况下,宽以人情,能使社会更和谐。正如上海“最有人情味”交警李自成。在一次执勤期间,他拦住了一辆违法右转的摩托车,并准备开单罚款。这时,摩托车司机却气愤地质问道,指示牌上明明写着六点后不许右转,而现在还没到六点,怎算违规?而当该司机看到自己的手表时,才发现手表没电停摆,而实际上已超过六点。无奈的司机只能低头认错,并懊恼地对后座的妻子说:“以后你治疗买药的钱又少了。”听到这番话,交警李自成感到十分为难,但最后还是开出了罚单,里面夹着一张100元人民币。而这位交警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也受到市民的称赞,上海的社会氛围更加和谐。法制之外,应有人情。摩托车司机并非恶意违法,而是因为手表停摆这种非主观因素而造成违法。诚然,法律是铁面无私的,但若每个人都只是会刚性遵守法律,而不会柔性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恐怕这个社会的矛盾会越来越严重。可见,让社会更和谐有序,我们需要有人情的规则。
然而,生活中我们却常常见到只会死板遵循规则,在非主观因素造成的情况下不会变通的例子。正如在福州一条高速公路上,收费站工作人员拦住了一台急救车。急救车上躺着一名孕妇,但全车人都没有带现金。为了区区几十元路费,收费站人员把急救车拦在出口处近一个小时,使得孕妇只能在车上生产,而这件事被媒体曝光后,收费站工作人员的饿行为受到了人们的斥责,如此“遵守”规则,只会引起更糟糕的结果。规则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的权益,然而,当盲目遵循规则而致人的权益受到损害时,难道不应该在规则之外留有人情吗?
规则应是有人情的芦苇。尊重规则,遵守规则,这是每个公民的道德素质。在非主观因素造成的情况下,我们更应把规则理解为对人的尊重,对人权的尊重,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会发展得更健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更和谐,更有人情味。
规则与人情,同行更美。
【点评】20+20+5=45分。
优点:立意符合题意,正反思路清晰,事例时代感强。
不足处:标题表意不清,比喻不当;选例类同,欠区分度;全文叙述太多,分析欠缺。
【4号文】
无规则不成方圆
上海高考考生迟到考场,其母求情又下跪,最终仍未能参加考试。网上对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大多数人抨击高考规则的无情和工作人员的冷漠,捍卫“人情”之益。而私以为,规则的重要性远大于人情,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
追溯到夏商周时代,规则意识已经普遍。上有内外服,分封宗法制,下有礼乐制约束人们行为。说这些规矩封建落后也可,但就是因为规矩的存在,夏商周才繁荣稳定了几百年,社会才和平安定,若是失去规则,便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春秋战国之混乱便是很好得例证。何为规矩?规矩便是一系列约束引导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规范。规矩在最初诞生之时就已成为了超越人力和思维可以操纵的最高准则,规矩的制定往往由多数人讨论协商而来,并且代表最广大的利益。一个国家的成熟与否总是要先看其法治建设和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否,因为只有至高无上的规则并且公民都拥护爱戴它,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永葆繁荣。
若失去了规矩,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个世界将会一片混乱。文革时期的慌乱已经让我们吸取了足够多的教训,只因为法律被完全的践踏,人权被完全地藐视,原本力量就已微弱的中国在这场荒诞的浩劫中倒退了几十年,损失了几千亿的经济收入,更制造了一堆冤假错案,导致众多文盲,其严重后果至今仍影响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放到国外,哪一个没有完整法律体系且法治建设浅薄的国家可以保持长久的稳定和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规矩的重要性。
再来说高考的规则。高考规则的制定之初衷,就是为了维护考场秩序稳定,以来保障考生更好地发挥水平以完成考卷。若是“人情”大于“规则”,每个迟到作弊的考生都被宽容被理解了,那公正之意何在,考试之意义何在?我认为,迟到的考生不能进行考试,只能自责其未防患于未然,未摆正心态来对待这次如此重要的考试,实在不能怪罪于规矩的存在。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有了规矩的存在,这个世界才能以一种和谐且持续的方式发展,人类才能获得长久的进步。而建设规则社会,遵守规矩,人人有责。愿我们尊重并遵守规矩,共创美好未来。
【点评】20+18+5=43分。
优点:立意准确,结构完整,语句通顺。
不足处:论据欠典型,以“春秋、我国文革、高考”作事例展开说理,但分析的焦点不能紧扣“规则”,游离于“法制、约定、规则”三者之间,说服力不强。
【5号文】
规则第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规则与人情常相冲突。但社会走向法制化、制度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规则面前无人情,我们必须遵守规则。有了规则,社会才会在规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上海一名高考学生因迟到而与高考擦肩而过,母亲下跪求情却也无补于事。对此,我们只能感到惋惜与同情。高考面向全中国这么多的学生,必须有高考的规则来保证其公平。在规则面前,人情是不足为道的。
古往今来,成功的领导者都遵守规则,制定一系列规则管理好自己的国家,组织好自己的队伍。韩信睡着后,一个管理衣服的手下怕他着凉生病,便为他披上袍子。韩信醒后找来此人责问,并将他杀掉。在人情方面看来,我们认为这完全是不可取的做法。但韩信认为,此人没有遵守自己的职业规则,做了不该做的事,因此必须受到处罚。、
在规则面前,人情是冷的,但也因为遵守了规则,国家再规则的指导下才越来越繁荣。
在西方国家,布雷是一名非常著名的肿瘤治疗专家。然而因为一次错误的判断,他把一个小生命错认为是肿瘤。他承担了责任,认识到错误,把婴儿留了下来,准备接受法规的审判。在法庭上,他没了一大
半财产,甚至没有再做医生的资格。他的良心让他接受法规的审判,但他没有后悔。也许,他敢于承担责任可以让他的审判轻一点,我们会如此想到。但如果因此而忽视法规,将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也许,有的人会心怀不轨,利用规则的漏洞作恶多端,利用人情来骗取不合法利益。所以,规则面前,只能遵守,只能惋惜,但却不能因为人情而不去严格执法。
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民主法制越来越完善,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对于一个建设法制社会的国家来说是必须要做的。只有建立规则,完善规则,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在规则与人情相冲突,我们或许要舍弃人情,做到大公无私,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完善好规则,减少两者的冲突。{有关人情的作文}.
让我们在规则的引导下走得更远更好吧!
【点评】18+18+4=40分。
优点:立意符合题意,观点表述清晰,正反思路清晰,选例能中外结合。卷面整洁。
不足处:分析事例未紧扣观点,如布雷的承担责任。文章后四段泛泛叙议,无典型事例。
【6号文】
有规则,才有人情
2012年高考考场外一位母亲的下跪令人动容,亦有网民因此指责规则不合理,工作人员人情淡薄等。但是我想说:别为人情违背了规则。有规则才有人情。
说到规则的诞生,不得不说起罗马法。在古罗马的第一部法律《十二铜表法》诞生之前,维护整个罗马社会秩序的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习惯虽是人们经验智慧的结晶,却并不具有规则的效用,贵族阶层随意解释习惯,随意判决,平民生活长期受到严重压迫。直到规则正式诞生,平民才可以说是获得了第一次胜利。如果没有规则,或者规则因为个人而随意更改,而违背大多数人的利益,敢问人情何在?
规则的发展亦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可喜变化。美国的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也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地位,这部被称为“近代世界第一部的人权宣言”的法律,并不是完全“死”的,而是灵活的,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开始它并未解决妇女与黑人的人权问题,但因为人人都遵守规则,尊重规则,这规则才得以日臻完善,越来越能反映人民的呼声,越来越有人情味,同时也保证了美国社会长治久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则与人情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但是这种冲突夸大规则的弊端,造成人们对法制的不信任。规则已定,但人是活的,与其抱怨规则太死,不肯给你多两分钟时间,或是指责工作人员没有人情味儿,为什么不反思自己够不够严谨细致、有没有足够重视呢?高考既然重要到让一位母亲下跪,为什么没有让你提早出门?如果规则因你一人而变,对其他那些早早到场等候的考生岂不是不公平?
陈独秀说,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谈道德谈人情,那么这个社会最终会变得没有秩序、虚情假意;相反,如果人人都遵守规则,社会秩序安定,人们的道德素养自然会提高。以此可见,有规则才有人情。我们国家的英勇解放军,因为遵守军规、军纪,才有了为顾全大局而牺牲自我的勇气。他们是恪守规则的铁骨铮铮的汉字,也是有人情味儿的最可爱的人。
有规则,才有人情。我们需要的是遵守规则的秩序与完善规则的决心,这样,人情自然显现。
【点评】18+15+5=38分。
优点:立意符合题意,思路清晰,卷面整洁。
不足处:①文中涉及的概念太多,如“习惯”“人权”“道德”,导致在叙议时偏离观点;②全文欠典型事例。
篇二:《人情与规则 作文导写和范文》
优秀范文选 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864年的一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火灾,数百本哈佛牧师捐赠的重要图书被焚毁一空,只有一本书幸免于难——前一天晚上,它被一位学生违章(哈佛大学校规规定图书馆的珍贵图书只能留在图书馆阅览)带回了宿舍。次日,这名学生把书交还给学校,这本书也成了哈佛牧师捐赠图书的孤本。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哈佛大学召开校会,校长对该学生提出了表彰,对他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表示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开除这名学生。
在中国一所中学,课间,两名学生打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当时周围虽然没有其他人,但是两名学生还是主动的到校长室去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打闹了。校长表扬了两名学生,并认为他们认错态度极好,便不要求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展示
当人情遇上制度
读罢两则材料不禁使我感慨万分。哈佛大学的作法无疑是符合规定的,学生违反相关制度遭开除本无可厚非,但转念一想总觉得缺了人情的味道,失了宽容的风范。而中国校长的作法却令人觉得合情合理,充满了人情味儿。当人情遇上制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而在我看来,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制度应适当地为人情让步。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可我想说既然制度是人定的又为何不能适度改变呢?为何一味死守规矩而损了人情呢?当制度适时为人情让步时,你也许会发现不同的风景。
据《三国志》载:曹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说的便是曹操击败袁绍时发现内部有奸细的故事。按照规定,曹操本可以将那些暗中勾结敌军的人一并处决,本可以将那些不支持自己的异党一并扼杀,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一把火将通敌的书信烧了个精光。此举在众人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愿为其肝脑涂地的种子。当曹操面对人情与制度时他选择了人情,稳住了众心,成就了霸业。若不如此,哪来的魏一统天下?哪来的千秋霸业?哪来的一世枭雄?
无独有偶,战国时秦穆公丢失了一匹宝马良驹,百般察探才得知被岐山下三百士兵给吃掉了。官员准备依法处置,将之问罪。谁知秦穆公却说道:“我听说吃了马肉不喝点酒是会伤身体的,快去送点酒给他们吧!”三百壮士听后,无不大受感动。而当秦国被晋国围困后,这三百将士无一不为之拼尽全力,奋勇杀敌。试问,当人情遇上制度,如果秦穆公选择按照制度将之处决不讲一点人情,不留一丝余地,不给他们一丝改过的机会,何来的举国同心协力变法图强?何来的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所以,纵观历史的长河我们可以看到,制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制度适度地为人情作出让步你将收获不同的风景,成就非凡的业绩。相反,如果一味遵循既定的规章制度而不讲求一丝的人情,那么城管打人便合情合理;赶走睡在天桥下的流浪者便有理有据。若真如此,你我怎会不汗颜,不羞愧,不痛心?
当人情遇上制度,我真心地希望制度能适当地为人情作出让步,当制度充满人情,你会发现天正蓝,水正清,阳光正好。
赏 与 罚
如果一个人做了有益的事,就该得到赞赏;如果一个人做了违反规章制度的事,就该得到惩罚。那么,如果一个人做了有益的事却又违反了规章制度,又该如何实行“赏”与“罚”呢?
在美国哈佛大学,一名学生违章把重要图书带回了宿舍却使这本重要的图书幸免于难,成为孤本,保护了重要的图书。学校对他先是提出了表彰;随后就宣布开除这名学生。赏罚分明的制度与做法,即使这名学生最终还是被开除,他也得到了应得的表彰奖赏。反观中国一所中学,两名学生因打闹而将走廊橱窗玻璃打碎,主动去承认错误,校长因此不仅表扬了他们,还不要求他们赔偿损失。这种“以赏抵罚”的做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儒家谦和思想。{有关人情的作文}.
赏罚分明,是法制社会的重要法则。在当今时代,法治是国家与社会进步的途径和方式,也是时代的要求。法治中重要的一环便是制度与规章,这是法治社会权衡利害的准则。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管治的社会,就是一盘散沙,易被恶势力侵犯。文革十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十年。没有法规的束缚,儿子打父亲,街上趁机抢劫违法的事情屡屡发生。文革时,法律的尊严随着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批斗得无处翻身而消失殆尽,法律的尊严被所谓的红卫兵践踏得一无是处,社会一片混乱。然而,正如著名的作家王尔德所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却有人在仰望星空。”杨绛、邓小平等在文革中被批斗的志士仁人们,心里怀揣着法律的光辉,坚韧不屈,勇敢顽强地与无理智的人争斗。是他们,挺过了文革的屈辱与苦痛,创立了法治社会的富强中国。
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思想孕养了中国人讲究“人情味”的个性。或许讲究“人情味”会使冰冷的社会拥有一丝温暖,然而人们却更多地用讲究人性味为借口纵容人们违反法律规章的行为。赏与罚不分明,何来实施规章制度?不然又何来贪污腐败盛行、社会冷漠不断等悲剧充斥我们周围?赏罚分明不能仅表现在外在形式,更要从内里改变人们的软弱思想。 高贵不在于血脉,而在于内心。赏罚分明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里的本质。只有人人赏罚分明,社会才会更加稳定和谐,国家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发展,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篇三:《规则与人情作文教案》
“规则与人情”主题作文教案(四)
一、作文命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1864年的一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火灾,数百本哈佛牧师捐赠的重要图书被焚毁一空,只有一本书幸免于难——前一天晚上,它被一位学生违章(哈佛大学校规规定图书馆的珍贵图书只能留在图书馆阅览)带回了宿舍。次日,这名学生把书交还给学校,这本书也成了哈佛牧师捐赠图书的孤本。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哈佛大学召开校会,校长对该学生提出了表彰,对他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表示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开除这名学生。
在中国一所中学,课间,两名学生打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当时周围虽然没有其他人,但是两名学生还是主动地到校长室去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打闹了。校长表扬了两名学生,并认为他们认错态度极好,便不要求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二、命题意图
1、近来,中央一再强调要“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实际是政府向百姓表态,承诺会注重制度的建设,注重制度的完善。而通过作文命题的形式,宣传、贯彻这方面的精神,无疑是最佳的机会。并且,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制度建设层面的问题,可实际这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问题,值得学生理性的去思考、探讨。
2、纵观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强调学生要具有思辨能力。本次命题的两则材料反映的是“规则与人情”,审题、立意、构思、行文都要求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
3、本次作文重点训练学生的语段论述能力。
三、审题立意
材料一:假如是一名学生违规将书带出图书馆,因此受到校规的惩处,那么这件事就很简单明确,而这个材料的复杂之处就在于:当晚发生火灾,此书成为哈佛图书珍藏馆唯一存世珍品。书可私藏,无人知晓,私自带书之事即可瞒天过海,但如果隐瞒,虽个人利益不受损,但内心必不安,会受道德谴责;如果学生交出图书,那么个人利益必受损,会受校规惩处被开除,但内心会获得安宁,实现自我救赎。学生交还了图书,校长感谢他,是因为他的诚实,肯定他的人品,所以可以从“诚实是为人之本”、“承担责任”、“道德感化”的角度立意(建议忽略此立意);校长开除他,是因为校规不可违反,所以可以立意“规则至上”、“敬畏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良好风气最有力的看守者”、“用规则看守一切”。
材料二:两名学生打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当时周围没有其他人,如果不承认,没有人知道,但如果隐瞒,虽个人利益不受损,但内心必不安,会受道德谴责;如果主动承认,要赔偿玻璃,会受校规惩处。但他
们还是主动到校长室去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打闹了。校长表扬他们,是因为他们的诚实,肯定他们的人品,所以也可以从“诚实是为人之本”、“承担责任”、“道德感化”的角度立意(建议忽略此立意);校长不要求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是主观判定,损失却由学校(纳税人)来承担,所以可以立意“人情岂可凌驾于规则之上”。
二则材料放在一起,如果只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可以立意为“诚实是为人之本”“承担责任”,但这种立意只是符合题意,但流于俗套,不容易出类拔萃。因此思考相同点中的不同的处理结果,最好的切题立意应该是探讨“规则”与“人情”、“规则”与“道德”的关系,可以立意为:①规则高于道德,②法理大于人情,③人情岂可凌驾于规则之上,④从学生事件处理结果看中西方文化(看待“法”与“情”)异同。
四、素材积累
1、让校规看守哈佛
当年,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自己的一块地皮和20本古书赠给当地的一所学院。哈佛大学一直把牧师的这批书籍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8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之一炬。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作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大火发生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定,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了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灾难过后,这本书成了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情况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谢,并对他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对此,很多人表示用规则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让校规看守哈佛”的理念,也许是哈佛作为一所私立大学却创造无限辉煌而享誉全球的原因之一。规则是对所有人的,规则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即使校长不想开除这个学生都不可能。因为校规有规定,所以这位校长没有网开一面,没有下不为例。这是对规则的敬畏,也是对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好诠释。
2、规则,让人别无选择
在一次世乒赛上,瑞典选手瓦尔德内尔与我国选手正进行一场精彩比赛,那是一场极重要的赛事,关系着两位运动员能否顺利闯入决赛,所以双方打得特别卖力。选手的连贯对接、锐利扣杀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却是那位瑞典选手,渴望登上世界乒坛宝座的一个职业国家队员,在关键时刻绽放出了人性的光辉,使我看到任何比赛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在比赛的收尾阶段,双方依然打得难解难分,比分各不相让,对方每一记失误都会给自己带来一分胜算,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扣杀都会给胜利加上砝码。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我国选手在一次回防中,将球匆忙打向对面,如电光火石般落在桌沿外,因为动作太急骤了,在经历了短暂的寂静之后,赛场
上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位瑞典选手因我国选手的失误而赢得了比赛。然而,在喧闹沸腾的赛场上,大家看到了一个孤零零但执著的手势高举着,原来是瑞典选手在向裁判和观众示意:我国选手打的是擦边球,后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大家在明了事情的真相后,既对这位瑞典选手没有赢得比赛而感到惋惜,更以热烈的掌声回报他的坦荡和率真的人性。
赛后,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举起那个手势的时候,他说:“规则,让我别无选择!”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格?它能让晦暗变得明亮,让卑劣变得崇高,让狭隘变得宽广,让一切精神作弊者和名利欺骗家在它面前显得渺小猥琐、黯然无光!这是一种坚守公平的人格,一种恪守规则的力量。
3、遵循法律规则的律师
张思之,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中国最有威望的法律人,一个按法律规则做事的人。他是盾,矗立在道德的前沿,寸步不让;他是剑,扬眉出鞘,直指邪恶,绝不姑息。烈火锻造铁血律师,两袖清风忠诚卫士。
他一生做一个“驯服者”,但从未屈服,从未向所谓的真理低头。在那个已经不把高尚当做墓志铭的时代,他选择为良知而辩论,他铿锵有力的辩词如烈火一般烧透黎明前的黑夜,那是荆棘丛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震撼心灵的辩词,这一切,只是按法律的规则行事。
张思之,他用自己的热血,在中国的大地上犁出前进的血脉和希望,滋润了我们日渐枯萎的良心。他的存在和执著,承载着一个现代国家的法制梦想。
五、例文展示
秩序与人情
同样是犯错,处在不同国家的两方人却是不同的结果:一方得到校长的褒奖,并免除了他们该承担的责任;另一方同样得到校长的褒奖,却被开除了学籍。后者这种在中国人眼中不无荒谬的事情却被哈佛中大部分的学生所接受,甚至那位被开除的学生也承认他早已预料到这样的结局。而在这样强烈的反差背后,却是中西迥异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意识:一边注重秩序,一边注重人情。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在政治上大部分属“人治”,在思想上则充斥着“与人为善”、“多个朋友多条路”等等类似的思想。于是便演化成了一个源于人脉的官本位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一位高官父辈自己就衣食无忧甚至平步青云。但是这样造成了寒门子弟步入更高等级层次的机会十分渺茫。虽后来的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高层社会的局面,但贵族仍把持着令寒门战栗的资源。一个个贵族互相维护互相支持层层掩饰,构成的网将渴望权利的外人挡住,把反对他们的人困杀。人脉的力量渗入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责任(刑罚)”在人们眼中的地位十分尴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在中国的那位校长心中,“将玻璃打碎”当承担的责任因“认错态度诚恳”被掩盖了。于是校长决定用学校的钱赔偿。却没有意识到,认错是本应做到的义务,即使再诚恳,责任却是始终存在的。将赔偿的责任和认错的义务混为一谈,中国仍受到古代人治思想的影响。
而在西方,人们却将秩序看得很重。那位学生“偷书”要承担责任,“还书”是义务,虽然书有着孤本的光环加在其上,责任仍然存在。那么被依照校规开除也是情理之中。如同一位罪犯,将一个人绑架后帮他调理身体又送了回来,也依然要判刑一样。西方人能将责任和义务区分得十分清楚,与他们数百年的民主进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民主最重要的,便是法律至上,以秩序规范生活。
人情与秩序,在同种事情上截然不同的态度反应了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人情的社会中,若有新星木秀于林,必有旧有势力以风摧之,关系总比成绩好用,人脉总比能力更受重视,使上层社会成为一潭死水,社会流动性极差,寒门也难出贵子。而在秩序的社会中,法律至上,人们的生活由秩序规范,无能者无人可护,而以能力决定的地位才是发展的最终形态。但是,中国显然仍有一大段路要走。
人情到秩序,如同封建到民主。中国不缺人才,只是缺舞台。当有朝一日过渡完成,中国梦也就不是水中月,镜中花了。
无规则欲念与有规则道德
“当一切的规范和禁忌都不存在的时候,你离邪恶有多远?”这是恐怖片《隐身人》海报上的一句话。一个透明的人面对那不透明的世界时,潜伏在其心底沉睡的欲望开始苏醒,于是,就有了那个邪恶的隐身人以及这部惊悚的影片。
真正的不安并不来自于片中的可怕情节,而是来自于我对自我的拷问,“当没有任何规则制约时,你会做坏事吗?”我的答案竟是:我会!这是源自人性之下的潜伏的欲念,也许每个人心底都静伏着邪恶,而禁锢邪恶的束缚一旦开启,那么就有了人类历史上诸多暴行。
我认为,人类文明的根本象征在于控制欲望,这也是人类摆脱野蛮的标志。起先对于欲念的压制来源于道德,这是一种来自人类长久社会活动中积累的理念,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是我国古代儒学的中心之道,但古人云:无德必亡,唯德必危。这就是说,没有强制的道德是苍白无力的。从这一点上说,法家倡导的“以法治国”才是治理社会的方法,儒家所谓“以德治国”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我们无法抑制欲念的衍生和流动,却可以约束由欲念产生的行为,这就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规则。我们的邪念可能将某种道德颠覆了千次万次,但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