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江苏高考风波 如何看待高考减招风波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如何看待江苏高考减招事件的影响》

如何看待江苏高考减招事件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导读:江苏省教育厅近日公布《关于2016年江苏高等学校跨省招生计划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表示江苏省将调出3.8万个招生计划安排到中西部省份,但不会影响本省学生的高招录取,并且还会协调高校在江苏扩招。支援中西部计划公布后,在省内引起了热议,部分考生家长表示在高考前夕发布这样的指令很伤省内考生的心,而在知乎上也有数万人参与了此次调配支援计划的讨论。此时此刻,江苏全省十三市的考生家长们正在为孩子享受更公平的教育机会而努力着!

前几日,南京、连云港、无锡、盐城、苏州、泰州等地均有老百姓去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抗议,并吸引了澎湃新闻等媒体的关注,而江苏省教育厅面对广大考生家长的疑虑,连夜紧急开会达成共识,并于 5月11日早上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办副主任薄其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38000个跨省招生计划是教育部下发的指标,“江苏省教育厅作为东部的发达省份,也该为全国做贡献的时候了,不能江苏省教育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国家要求你做贡献,你不去做,这肯定是不行的”。

而江苏的老百姓理由无非以下四点:一是江苏湖北计划生育人口红利的问题;二是考生人数减少与外放本科数量问题,人数减少但落实到本科、专科数量上则存在争议,比如9000本科支援指标的依据;三很多人都在觉得偏远地区基础教育落后“揠苗助长”式地上大学有“浪费教育资源”的风险;四江苏考生普遍觉得虽然学生减少但生源质量一直不低,但录取率一直偏低。

有家长在网络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江苏是落实计划生育政策非常到位的大省,现在基本上每家都是一个孩子,关乎一个家庭的命运! 而西部地区正常一家几个孩子,现在要把独生子女的良好教育权利给西部地区的二胎三胎,将改变江苏多少家庭的命运!

很多江苏考生家长觉得,教育主管部门这样“劫富济贫”式的粗暴行为,对于中产阶级打击很大,让人担忧。更多的讨论则在微博、知乎上面激烈地争辩着,而这也提醒我们或许应该冷静地评估一下这件事。

1、 本省优质教育资源的挤占

1)省内考生实际接受高等教育名额的减少

按照教育厅的信息,2014年江苏考生42.57万,录取率超过80%,其中本科各批次录取率分别为3.12%、3.99%、8.16%,那么可以推算2015年江苏公办本科总共录取了15.37万考生,占比36.11%,全国排名19名,比本一录取率排名21名高一点。而算上民办本科,江苏本科录取率在50%左右。因为江苏高校整体水平相对国内较前,纯粹的一本录取率直接与外省比较着实有失公允,故均以公办本科录取率数据为依据。

(图片来自网络)

2016年江苏高考人数为36.04万,教育厅此次支援中西部跨省划拨3.8万录取额,其中本科0.9万,这个数字占2016年高考人数的2.5%,占本科(含民办)录取人数约为5%,更关键的是没人说得清这9000人乃至3.8万人支援计划的依据,以及9000人在各批次、各层次高校中的占比,唯一确认的是本省实际升学数量会明确减少。

此外,不得不承认3.8万计划的外调,9000本科计划(据教育厅消息这是省属高校承担,且不含西部协作计划,江苏今年中西部协作计划增至19100人,且非省属985/211还在继续减招本省) 的外调,对省内学子以及省内高校都是损失,首先江苏考生生源质量不要多说,学子的素质相信大家有目共睹,9000个名额,那么单纯从高考选拔的角度来思考是江苏这

2.5%的生源质量比较高,还是在中西部招录的9000学子质量比较高呢?这是惹起江苏考生家长非议的重要因素,也是最近流行的“你穷你有理”的高招翻版。

(图片来自网络)

2)高考人数减少与支援中西部计划的关系问题

实打实地讲,打个比方,比如苏州大学金融学专业不错,一年在本省招50人,但是因为减招今年只招30人,按照教育厅的说法比率没受影响,但整个江苏省确确实实有20个学生今年上不了苏州大学热门的品牌专业–金融学,去年江苏考生上苏大金融专业的机会是50/39万,而今年则是30/36万,江苏考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确实下降了不少。这些与本省经济、人文状况深度挂钩的本省品牌专业、大学招生数量的减少,确确实实影响了江苏考生的就学质量以及未来的发展前途!

(图片来自网络)

江苏高考人数的减少也有着深层次的因素,除了计划生育外,还有中考分流,中考为了推行职业教育,各地设定了50%左右的升学指标(据网友称常州大约为44%左右,苏州为45%左右),并且严格控制择校。据统计,2014年北京中考生52198人,高中录取34436人,中考录取率为66%。当然,这样的现状也让江苏考生家长很受伤,因为依据这个理论,基础教育不到位的学生不应该分流到职业教育去吗?怎么如今却来跟江苏抢本专科指标了?

篇二:《高考“减招”风波舆情分析》

【事件概述】

近日,江苏、湖北“高考减招”事件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2016年高招江苏将向中西部省份“输出”3.8万招生名额存有异议,江苏省内的南京、苏州等多地学生家长向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陈情要求,并希望以此呼吁高考招生公平。由于家长们的集体诉求,网上多段小视频流出,话题13日仅限于江苏湖北本地探讨逐渐升温到14日全国舆论关注,特别是各大微信群中网民讨论热烈。同时,湖北省内也出现类似情况,助推舆情热度上涨。

”江苏湖北减招“话题舆论关注度

(5月10日-5月16日)

(图1数据来源:ImageQ舆情监测系统)

【事件回应】

舆情节点一:5月13日晚,江苏教育厅发表公告回应回应

舆情节点二:5月13日晚,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予以了回应

图2: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受访记录

【舆情趋势】

图3:5月13日舆情传播图

图4:5月14日舆情传播图

舆情传播分析

从图3图4中可以看出,5月13日,整体舆论以中立舆论偏多,5月14日以正面舆论偏多,结合事件关键节点,13日晚湖北与江苏教育厅就减招事件纷纷做出回应,所以在13日晚间掀起了当日舆论顶峰。

结合图1可以看到,受13日晚官方回应影响,5月14日舆论热点大幅度上升,由于湖北江苏两地教育厅的正面回应,稳定了部分家长学生的心,当日正面舆论4次达到波峰。

【舆情态度分析】

图5:5月13日舆论情感图

图6:5月14日舆论情感图

热门点评(来自头条新闻)

舆论态度分析{江苏高考风波}.

对比5月13日和5月14日舆论态度图可以看出,5月14日经过教育厅回应后,网友

篇三:《语文:江苏高考名著《呐喊》赏析 《风波》》

深刻的思想蕴涵,隽永的艺术魅力

——鲁迅的《风波》赏析

辫子,曾是清王朝统治建立和消亡的标志之一;在鲁迅眼里,又是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枷锁的一种象征,是国民革命与危机的一种征兆.这篇小说通过对江南水乡中一场辫子风波的描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无特操"的国民性弱点.

〇主题:

小说描写1917所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从状态的"无特操"的国民性的弱点.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〇人物:

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作品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缺乏坚执信仰和殉道精神的民众,与革命仍然极其隔膜,离革命实在还很遥远;民众这样不觉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变革终将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类似辫子风波的悲剧不断上演的现实基础.

赵七爷:是一个不学无术,精神贫乏,空虚,善于韬晦且阴险凶狠,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他虽与七斤等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在一定意义上,他与七斤等人一样,同是专制统治下无信仰,无特操的子民,他的被人尊敬,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依然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〇艺术:

①结构特色:作品以辫子事件为中心线索,描述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和消解.风波是由"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可七斤没有辫子引起的.赵七爷的出场使风波骤然强化.赵七爷的盘在头顶上象道士一般的辫子放下来了,且幸灾乐祸地质问七斤的辫子哪里去了,使七斤,七斤嫂感到如同受了死刑似的,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事件骤变,发展.最后又以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皇帝没有坐龙庭"而矛盾消解.

②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选择生动贴切且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暗示深刻的主题内蕴;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以其场景的恬静,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

③作品在人物描写上,善于借助性格化的对话和特征性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潜在的心理活动,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展现复杂深微的人际关系.在环{江苏高考风波}.

境描写上,空间环境,自然环境的描绘,为事件的发生和主题的实现起了对照,映衬的作用;社会环境的描写由借人物之间的矛盾,争斗作了成功的展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篇四:《江苏高考历史重大事件年表》

江苏高考历史重大事件年表

篇五:《江苏高中会考历史事件时间表》

时间(先秦)中国

公元前2070年 夏朝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 商朝 甲骨文成熟

商周时期 青铜器锻造进入繁荣时期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伐纣灭商,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西周 实行井田制

春秋末期 人们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战国时期 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子;诗经;屈原 时间(秦汉)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根本原因:商鞅变法),都城咸阳。丞相位高权重。三公九卿制;皇帝制;中央集权制。

汉朝 郡县封国并存制(七国之乱);推恩令。赵过推广铁犁牛耕 出现了代田法,察举制实行。 东汉 青瓷;水排;高炉炼铁,炒钢技术。 西汉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赋司马相如

北魏 实行均田制 南北朝使用灌钢法。九品中正制。

东晋 汉字书法进入自觉阶段;王羲之完成兰亭序;洛神赋图 时间(隋唐)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 隋炀帝时期 隋唐 出现曲辕犁

唐朝 展,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张旭 怀素{江苏高考风波}.

时间(五代 辽宋夏金元)

元朝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设立,替代三省 宋朝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高转筒车。

北宋 理学兴起 程颐程颢; 毕生发明活字印刷术;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词的兴起 苏轼 李清照

南宋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陆九渊创立心学;陆游辛弃疾

元代 元曲 关汉卿 马致远 时间(明 清前期)

1376年 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1380年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明太祖时 明成祖时 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清雍正年间 虎门销烟

明朝 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丝织业中心

明朝中后期 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期 徽商

1

清初 实行“闭关锁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明朝 徐光启 农政全书;王阳明发展心学

明末清初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对理学的批判;四大名著 清朝 京剧出现

时间(清后期1840-1912)

1840-1842(道光) 鸦片战争,导火线—-虎门销烟;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战争爆发。

1841年初 英国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 英国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

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鸦片战争 林则徐编《四洲志》 1842 魏源 编《海国图志》

鸦片战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受西方影响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3年 都,

1858年 1859年

1860年 。咸丰帝一步加深。

60-90年代 洋务运动兴起,自强求富为旗

展;提出中体西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维新派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894-1895年(光绪)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 —导火线。 1894年7月 丰岛战役,日本挑起战端。

1894年9月 清政府在平壤战役中失利,退回国内。在黄海海战(邓世昌)但主力尚存,

1894年底大连、旅顺,进行旅顺大屠杀。

1895年初 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9 维新变法发展 康有为 梁启超 1900-1901年 动)

年6月发动战争,7月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5年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中

国电影开始起步。兴中会等骨干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

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治纲领:驱除关报《民报》。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理论

1905年 1911年 1911年10 各条约内容及其影响见手册P6-P7。 时间(中华民国1912-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2年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1915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江苏高考风波}.

1918年 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天津航线开通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4-1927年 国共两党合作(党内合作) 1924年 1925年 国民政府成立 1926年 开始北伐战争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血洗武汉三镇 1927-1937年 国共两党对峙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8 在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 1927年9月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

1931年9月18一八事变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1932年1月28日 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 1934-1936年 1935年1月 1937-1945年 1937年7月7 1937年8-11月 1937年9月

1938年春 最大胜利。

10月 武汉会战 1940年下半年

1942-1945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6 1947年 建立内蒙古自治区

1948年秋 开始辽沈 淮海 平津 三大战役

2

1949年1月 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4月23日 渡江战役。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1952年 1953-1957年 “一五”计划

1953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中国开始实1954年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年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6年 中共召开八大,制订了正确的路线;三大改造完成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1958年 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70年

1971年 到恢复

年2月 尼克松访华

1972年 1973年 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 1977年 1978年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

决策

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告台湾同胞书》。

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980年 深圳 珠海 汕头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颁

1987年 中共十三大对邓小平理论作了系统概括。

1988年 1990年 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 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 “九二共识”;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

1993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30日

2001年

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003年 上海开通了世界第一条商业性磁悬浮列车线路;中国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2005和平之旅

2008年 两岸实现“三通”

公元前8-6世纪 希腊城邦出现。他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公元前6世纪初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 执政官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09年 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5世纪中期 公元前5世纪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27年 5世纪 欧洲文化的发展受到神学的钳制

6世纪 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14-15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薄伽丘《十日谈》 1487年 1492年 1497年 16世纪

1519-1522 1581年 15-19世纪 1640年 1688年 1689年 18世纪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 康德 18世纪60 1721年 1775-1783年 美国独立战争

18世纪80年代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5年 1787年 《美国宪法》颁布,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1789年 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法国 英国 德意志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

1831年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40年前后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848年 19世纪中后期 30年代-20 巴尔扎克 列夫托尔斯泰 安徒生

1859年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6年 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

1870年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3月28日巴黎公社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6年 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 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飞机上天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 11

3

月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20世纪初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20世纪20年代 1929年 1933年 1936年 1939-1945

1944年 通过 布雷顿森林协定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

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开始;关贸总协定;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德国分裂为德意志1950年 朝鲜战争爆发

1951年 法国德国等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5年 1956年 1961年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1969年 互联网产生

20世纪80年代 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着手进行经济改革 1989年 1991年底 1992年 1993年 欧盟成立

1994年 1995年 1999年1

篇六:《2004——2015江苏省高考诗歌鉴赏题讲评》

2006-2015江苏省高考诗歌鉴赏题评讲 【2006高考】

【诗歌原作】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词意解说】

去年的今天自己还曾回到家里, 共庆妻子的生日,今年的今天却在天涯与之相望。整个春天思乡之情萦绕在心头,一天都没有断过,两颊衰鬓已经有些花白。

山水相连 ,无边无际,水里倒影着晚霞,残阳映照着树林,乌鸦纷纷归巢。什么时候啊可以回家耕作田园,完工后晚上与儿女团聚,一起细细品茶。

【试题答案】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2007高考】 【诗歌原作】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词意解说】

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眼泪还流过不止,功名只是小事,姑且把酒言欢。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生之路却是更艰难。

【试题答案】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思想感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答案】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

【2008高考】

【诗歌原作】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江苏高考风波}.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①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诗意解说】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如今都已淹没在长满杂草的荒凉幽僻小径之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总是因为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让我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试题答案】 (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009高考】

【诗歌原作】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词意解说】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试题答案】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2分)

【答案】“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词中有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 【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4分)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2010高考】

【诗歌原作】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意解说】

正是橘柚飘香时节,我和友人在江边的高楼上醉饮话别,江上刮着风下着雨,直到夜深寒意侵人才把友人送上离船。可以预想,从今以后友人将会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听着两岸猿啼一声又一声,而离愁满怀,夜长难眠。

【试题答案】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江苏高考风波 如何看待高考减招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