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满江红点评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满江红》

第十一课 抒志咏怀 第一课时

《满江红》导学案

高二语文 编写:田慧

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撤退。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血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 4. 爱国诗词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抒志咏怀词

2.知人论世,了解词人及写作背景

3.反复品读,把握词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分析岳飞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课堂探究学案,讨论,展示,点评),课外拓展当堂检测,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朗读,诵读,解读,体会词人思想感情的抒发,培养积极,爱国的人生态度。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学习重点]

加强诵读指导,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抗金救国的坚定信念及体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课前预习学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A级)

冲冠( ) 凭阑处( ) 靖康( ) 胡虏( ) 朝天阙( ) .....

[学习难点]

体会岳飞诗意般所抒发的爱国之情。

二.释词语(B级)

1. 凭阑处( ) .2. 潇潇雨歇( ) .3. 朝天阙( ) ..4. 莫等闲( ) .

知识链接

1. 抒志咏怀诗(词)

所谓抒志咏怀诗(词),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中国古代的抒志咏怀诗进一步可分为以下三个类型:第一是抒世情怀,第二是超世情调,第三是游世情趣。 2. 知作者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名飞、字鹏举。从小天资聪悟,爱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臂力超人,十一岁随刀枪手陈广学武艺,成为一县无敌的枪手。后拜周同为师学射箭,练就了能挽弓三百斤,左右开弓箭无虚发的本领。成为一代抗金名将,封武昌郡开国公。正当岳飞所向披靡,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后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刑前挥笔写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驰骋在抗金战场上的主帅岳飞,就这样被秦桧一伙奸臣夺去了年青而宝贵的生命。有《岳武穆集》。 3. 寻背景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兵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

1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读后的感悟描述: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A级)

2.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此词。(B级)

[课内探究学案]

一.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培养语感(个人自由朗读),体会上下阕的感情。(B级)

二.探究鉴赏

(一)品语言

1.分析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说说这句和我们学过的哪首古诗的意思相同?(B级)

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句中“尘与土”“云和月”“三十”“八千”说明了什么?(B级)

(二)析技巧

分析“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B级)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了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

(2)找出与“一事无成霜鬓侵”表达情感相近的句子,并说说它在词中的作用。

课后拓展阅读链接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将欲心事付瑶筝。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三)赏形象

1.读罢全词,你觉得一个 的岳飞,巍然屹立在读者面前。(用规定句式回答) 2.岳飞一生的追求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B级)

(四)悟意旨

本词的主旨是什么? (B级)

岳飞词《满江红》豪放十足,另一首词《小重山》则婉约有加。

《满江红》以壮怀激烈而著称,慷慨激昂,英雄气色横溢,是其早年之作。《小重山》则是他多年征战并受掣肘时惆怅心理的反映,是用一种含蓄蕴藉的手法表达他抗金报国的壮怀。有人评论岳飞的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用“一种壮怀能蕴藉”来评论《小重山》的艺术风格,可谓切中肯繁。 所谓“一种壮怀能蕴藉”指的是岳飞的《小重山》用含蓄的手法、低沉的格调表达了壮志难酬的孤愤,表达抗金报国的心志,却表现出一种沉郁含蓄的风格。 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

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

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下阙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

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肘时惆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满江红点评}.

三.集体探究

从本词中学到了什么?说说你的学习心得。(C级)

我的收获与反思:

3

篇二:《《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满江红点评}.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不因人热”,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

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④“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

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篇三:《作文点评(样本)》

作文点评一:

家庭给了我温暖

家庭是什么?家庭是人生路途中的避难所,是人生路途中的补给区。(两个比喻句很恰当,“避难所”、“补给区”暗含“温暖”之意)我的家庭就给我最有用的养料——温暖。(照应文题)

一天下午放学去奶奶家吃饭,奶奶这两天身体一直不好,不久前去医院检查,说是脑血栓,不过还好,是前期的。(用奶奶的“体弱”为下文奶奶的“深爱”做铺垫)本来(妈妈)让我放学后回家吃饭,但(奶奶)因为(删除“因为”,用的生硬)怕我迟到,所以就继续做饭等我(去)吃。

(本节简单交代去奶奶家吃饭的原因,简洁清楚,但语言口语化太强,残缺多。) 到了奶奶家后,一切正常,香气扑鼻的饭(已经)做好了。只是奶奶显得有些无精打采。(很自然的交代出奶奶的身体状况,细致的观察中透露出对奶奶的关爱),奶忽然想起什么,转过身去拿了一个筐子便满,慢慢地站了起来,看得出很吃力。奶奶一步一停地朝我走过来。(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奶奶动作的艰难,艰难的动作表现了奶奶对“我”的疼爱;饱含感情的字里行间也表达了“我”对奶奶身体的关心。使读者想到了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艰难攀爬栅栏的描写。)

我看见筐里有许多青枣。我已经许久没有吃了!这些青枣个个都很饱满(用词准确),..

上面还有许多小水珠,看上去闪闪发光,枣子的青绿加上水珠的银光加在一起格外绚丽。(描写很细,描写中渗透喜爱之情,“发光” 、“银光”这里不是也在表达“温暖”之意吗?)这些青枣上没有任何污点,甚至有些晶莹剔透,如同毫无瑕疵的绿宝石。(比喻恰如其分,贴切自然)

奶奶说:“喏!装点(口语太强,应改为“带一些”)去学校吃(吧)。”我一听了格外的兴奋,这肯定是奶奶(特意)留给我吃的!我如获至宝,拿着就往身上揣(描写恰当!),.

衣兜、挎包(删除“挎包”,和下文“十二个”不匹配)里都塞得鼓鼓囊囊的,我真想把它们全部带走,可惜衣服上的口袋都太小了,装了半天只装了十二个。我也不敢用劲去塞,怕把它们挤坏了。

奶奶看了我这样欣慰的笑了,说:“行了,装不下就算了,我给你留着,下次来时我再给你吃!”我一听了马上两眼放光,“真的?那太好了!”后来想想我真傻,咋当时不先吃几个尝尝味呢?(傻的有趣,符合年龄特征。)奶奶看我塞满了后,就吃力的走到橱子前,把青枣放到里面。

在上学路上我忍不住吃了一个,呀!真甜(是枣子甜)!我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枣子(不仅仅是枣子甜了,还有家的温暖的“甜”),我还想再吃,可一想这么甜的枣子怎么能一个人吃呢?便忍住了。

我飞速赶到学校,到了教室便和我的几个好友一起分享这如此甜蜜的枣子。好友们也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青枣,青枣的甜味和香味围绕了我们好一会儿。我让他们感受到了我们的温暖(自然点题,激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奶奶的青枣给我无形的力量,一种温暖。也让我无时无刻不感觉到有一种温暖在我的身边,就算是最寒冷的时候,我能觉到。家庭给了我温暖,而我会去温暖每一个人。(提升主题,把枣子的意义揭示出来,照应文题和开头,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点评:这是小作者的一次考场作文。文章通过在奶奶家吃饭时,奶奶给枣子吃的经历,运用细致的动作描写、简洁的语言点缀、恰当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奶奶的爱是那么的细致入微,而“我”也读懂了奶奶的爱。小作者用白描式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家庭温暖的理解:那是一种宛如绿宝石那样晶莹剔透的爱!

善于抓住小事的细节是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以小见大,“我”的感受表达自然,奶奶在看我“揣”、“两眼放光”等动作时,也感受到了孙子给她的温暖,这也是本文在表达感情上的出彩之处。

天伦之乐,其乐融融,这不正是家庭的温暖吗?(指导老师: )

注:最好再附上修改后的作文。

作文点评二:

闪光点

(可以修改成“我喜欢我的闪光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每当我背起文言文,我都会想我小学时候最“闪光”的一刻。(开头紧扣题目,是考场作文比较好的写法)

我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孩子,从(“小” 丢字了)我爸就要求我背文言文、古诗词——-,这使我在小学时候的语文课上发挥出色。六年级的一天,语文老师训练我们的古诗文。提了不少古诗文让我们背。开始很简单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背,背的是如此(用“那样”更合适)的慷慨激昂!连老师都眉飞色舞起来(此处描写略有不妥)。同学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闭眼背诵,有的小声默读——-,(场面描写较热烈)当背完所有的古诗,背到词的时候,我们班已经没有几个会背,大多数只会一两句。特别是背到岳飞《满江红》时,几乎没有人会背。(此前用“背”字太多,显得用词单调)同学们都在那里交头接耳,老师的脸色也沉了下来(描写的形象)。这时,我第一个举手,(此处如果能加上“我”的心理描写就更好了。)老师(应该写出老师的神态)便叫我起来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当我背完时,心已(把“已”改成“好象”)要跳出来。老师(加神态描写)称赞我背得好,同学们也投来赞许与羡慕的目光。(描写同学们很恰当)我表面上没什么,心里却很骄傲。从此之后,我在我们班也算是“响誉盛名”了,同学们不懂的古诗文都来问我,我也装作老师的样子为他们讲解。(此处可以照应一下话题,提升正面意义,否则会给人一种“伪装”的感觉)

当六年级末时,大家互相写“同学录”,我在我前面的一位同学那里拿了一本“同学录”在那里闲翻,竟发现在“知识最渊博的”一栏都是我的名字!当时我我觉得我十分激动,同学们一致认为我知识渊博。(这一段略写很恰当,有侧面突出主题的作用,和上段构成详略有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都可以让自己闪光。欣赏自己,发现自己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自信!(结尾议论,照应话题和文题。)

点评:

这篇作文中心比较突出,结构完整,能注意叙事的详略安排,可以看出该学生有一定的作文基础。但文章描写不够生动,文采有明显的欠缺,这是努力的方向。

这是一篇中等偏上的7年级考场作文 。

作文点评三:

阅读亲情

很深的皱纹,一个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了,牙也因为岁月的打磨,而变得残缺不全。然而她依然可以笑,看到子孙回来看她时,呵呵地笑。

我的曾祖母,年过九旬,可身体还算硬朗,因为种种原因吧,她没能与我们住在一起,一个人住在乡下,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全家时不时得回去看她。我家是村子边上的第一家,门前就是通向村子唯一的水泥路。因为腿脚不好,眼神也不好使,她很少动,习惯性的动作就是弯着腰,坐在门口的大石凳上,沧桑的脸,眼神不好使,却是习惯地看着远方,像是可以远远望见我们,迎上去似的。然而却只有我们走到她的身边,挽着她的手臂,她才会缓过神来,望着我们,很开怀的笑,很深的皱纹,残缺不全的牙齿,一样是遮不住的灿烂的笑。

每次回乡,老爸会很强硬地要求我和妹妹要坐下来,陪着曾祖母说说话,曾祖母习惯性地拉着我的手,眯着眼笑着,听我讲学校里有趣的事。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她那满是青筋、黑又瘦的手时,一种莫名的悲伤就会涌上心头,真怕那天会失去啊!

去年虚惊一场,曾祖母骨折了,要做手术,奶奶和妈妈得轮番去守护她,我们也只能是放学后有空才去看她。然而只是虚惊,很快一切都和往常一样,病情和日子一样康复得很快,曾祖母现在一样坐在石凳上,一样是看到我们时,呵呵地笑。

教师反思: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卷面上的作文分数是:18+15+12=45(总分为60分)。属于二类卷,我觉得这个分数打得还是有点高。面对学生这样的作文情况,该怎样去辅导呢?下面是我的面批辅导过程。

师:题目“阅读亲情”,说说你的理解。

生:要求我们写写“亲情”。

师:“亲情”要写没错,还需去阅读。你的文章就没有“阅读”。

生:确实是,那该怎样改呢?

师:别急。从文中可看出,你是想表达曾祖母的亲情给你带来的感动。但有些语无伦次,现在我们先把它修改得条理些。你想通过曾祖母的几件事来表现亲情呢?

{满江红点评}.

生:三件事。

师: 哪几件事?

生:盼望儿孙回家;见到儿孙幸福的笑声;怜爱我的双手。

师:思维挺清晰的。现在我们按这三件事来安排作文的结构。

生:就一件事安排在一段。

师:可以,那么文章就突兀地放着这三段,可以吗?

生:哦,不行。{满江红点评}.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搔搔脑后勺):""

师(画外音):该生缺乏一种作文的构思习惯,所以拿到题目就信手涂文,难怪写出的文章会语无伦次。

师:想想这三段前可以写什么?

生:可以写一个总起段。

师:不错,聪明。该怎么写呢?

生: 嗯""

师:你是从曾祖母身上体会到这种浓浓的亲情,对吧?

师:那我们就写一设问句吧,想想怎么写?

生:亲情是什么?

师:接下来就容易写了,可以以“亲情是曾祖母"..”的句式写上一组排比句,构成一个总起段。下面的三件事可以构成三个层次段。那开头部分、中间部分解决了,文章能否就这样结束呢?

生:不行。还要有一个结束段。

师:就是这样,最后一段再点主题,可抒情,可议论,或夹叙夹议都可以,不能像你的那篇文章,给人就是不了了之的感觉。

(上面是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的辅导修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师:题目是阅读亲情,上文你只表现了亲情,并没有表现你从亲情中读到了什么东西,其实很简单,只要在每一分段的结尾点题,就能切上题目。

生:我知道了,可以这样表述吗?我读到了亲情,亲情是""

师:聪明,一点就通。

(上面是对切题的辅导)

点评:该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细节描写较生动,我要求他先把每一句话读上一遍,然后自行进行语言修改。虽然此文中有些段落组成显得有些杂乱,但只要他不断地积累,语言表达肯定会越来越好的。这篇作文只要根据我上面的提示,他是可以把这篇文章修改好。下面是该生修改后的作文。

阅读亲情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曾祖母坐在大门口期盼子孙从小路回家的眼光;亲情是曾祖母一等到子孙回来就喜上眉梢的呵呵的笑声;亲情是曾祖母爱惜地抚摸着我的双手的青筋暴起的手。我无须用心,也能读出曾祖母给我们子孙的浓浓的亲情。

我的曾祖母,年过九旬,由于父母叔婶都忙着生意,所以只能让她孤独地住在老家的房子里。我家就在村口的第一家,家门口有一条乡村水泥路,直通到大公路。曾祖母总喜欢坐在大门口的大石凳上,微微地弓着腰,眼睛直直地望着路的远方,一动也不动。小的时候,我不明白曾祖母在看什么,总在心里嘀咕:“一条路有什么好看的。长大以后,我读懂了曾祖母,我读懂了她的眼光,那是对儿孙的期盼,那是对亲情的牵挂。

然而,眼神不好使的她,即使我们走到她的身边,她也不能一下子认出我们。这时,爸爸会不经意地挽住曾祖母的瘦瘦的手臂,在耳边轻轻地叫一声“奶奶” ,她才会猛地缓过身神来,定定地看了我们几秒。笑了,呵呵地笑了,残缺不全的牙齿,深深地皱纹里满是幸福,我读懂了,曾祖母,在你呵呵的笑声里,我读懂了亲情是一种儿孙绕膝的幸福。

每次回乡,爸爸会用近乎强硬的语气要求我和妹妹,围坐在曾祖母身边,陪她说说话。这时,曾祖母会怜爱地拉着我的手,听我讲些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她会非常开心,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看着曾祖母那双青筋暴起黑而瘦的手,一种莫名的伤感一下子涌上心头,真怕哪天会失去呀!亲情,我又读懂了,亲情是一种希望永远互相拥有的期待。

阅读亲情,让我懂得珍惜;阅读亲情,让我长大!十七岁的我,毫不费力地读懂了亲情。

(指导教师: )

篇四:《秋瑾《满江红》》

《满江红秋瑾》教案

甘卫东

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满江红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