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作文(远眺) 远眺500字作文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2014高考满分作文——辽宁卷》

2014高考满分作文——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领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专家解析

一、命题传承

2004年,辽宁实行语文学科高考自主命题,10年来,辽宁省作文命题经历了三个阶段。2004年的话题作文阶段,要求以“平凡与自豪”为话题作文。2005年至2007年,进人命题作文阶段,文题分别是“今年花胜去年红”、“肩膀”和“我能”。自2008年以来,辽宁卷高考作文进入长达7年的新材料作文阶段:2008年材料为“青少年与社会公德”,2009年为“明星代言”,2010年为“舍与得”,2011年为“教授的苹果实验”,2012年为“一位朴素的音乐家”,2013年为“沙子与珍珠”,2014年为“科技与生活”。新材料作文一改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考生思维空间过窄、容易宿构的弊端,为考生提供了自主性、探究型的写作空间。归纳辽宁卷高考新材料作文内容,具有三个特点:材料的现实性强,引领考生作文远离“假大空”;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引发考生积极的联想和思考;具有普遍的思辨性,引导考生科学理性地展开分析。

二、试题特点

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2013年辽宁卷作文以“沙子与珍珠”的故事引导考生对人生进行思考,立意指向对自我的关注。2004年辽宁卷作文把考生引向对社会的关注,让考生在社会动态的发展中,捕捉引发自己联想、思考的灵感,具有鲜明的现实性,这一作文命意,有利于引导考生把思想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社会现实。科技与生活这一现象,本身就具有动态的特点,需要考生从发展的角度,科学认识这种现象,思考这种现象。而且,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发展与消逝、物化与精神、原生态与现代化等,都需要考生投 以关注的目光和思想。

具有理性的思辨色彩。无论是材料中孙子的感叹,还是爷爷的沉思,都不存在孰是孰非的判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就需要考生从理性高度,辩证认识这个材料所蕴含的意义。材料的意义可以从表层和深层提炼和挖掘:科技发展的利与弊是其表层意义,科技发展带给社会迅猛的发展与五彩斑斓的变化不容置疑,也是社会进步所需,但其发展过程中或主观性或客观性的摒弃,也给我们留下遗憾。这种“双刃剑”式的现实存在,可以让考生的立意更具理性。材料中祖孙对话的内容与一些细节,比如孙子说的话以及爷爷“颔首,又沉思摇头”、“也许”等词语,暗示出不同时代对美的理解存在偏差,这种美的差异性中又包含着不同时 代的人对美的共同追求,这又是对美的认识的同一性。从材料的深层意义挖掘立意,更能体现思想认识的思辨性。

具有多维的立意空间。辽宁卷的新材料作文之所以连续7年“长盛不衰”,其原凶也正在这里——给考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考生都有活可说,有理可述。就这则材料来说,单一地从孙子角度,或者爷爷角度论述科技发展之美、自然质朴之美均可,

更可从二者统一角度,论述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寻求社会发展的最佳、可持续策略,电可从对美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展开立意。

三、写作构思

1.社会发展不可逆转。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物质享受,但必须注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最终的幸福。

2.科技改变生活。但也要看到其带来的负面效应。科技是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十面霾伏”便足最好的例证。高楼犬厦林立和雾霾的平流层上,带给人类的绝不是缥缈的美感,而是呼吸的艰难。

3.美具有差异性。孙子以霓虹闪耀为美,以大街通明为美,这是时尚的美、现代的美、科技的美;爷爷以满天繁星为美,以星议灿烂为美,这是自然的美、质朴的美、原始的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要认谈到美的差异性、多样性,认识到多元文化的丰富多彩。

4.美具有同一性。无论是孙子还是爷爷,都感受到了美,虽然触目所及的对象不同,但从中获得的美的享受却是相同的。所以,人们应该善于从“当下”的风景中获取美感,且行且欣赏。

5.“变”中的“不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是“变”,也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但在这种动态的发展中,却有着“不变”的旋律跳跃其中,那便是人类对美的共同追求。

6.科技发展让生活丰富多彩。因为科技进步,人们可以登上月球;因为科技进步,人们可以邀游太空;因为科技进步,太平洋东西岸可以同步视频对话;因为科技进步,地球在人类的世界中变得越来越小""科技太多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没有 科技的进步,社会便会停滞不前。

7.让身心回归自然。身处现代社会,一方面要敬畏、感恩、欣赏自然,另一方面,在忙碌、纷繁的奔走中,要始终在自己的内心留有一方自然的天空,保持一份闭适、恬淡。

8.幸福指数“无界限”。孙子感受到的是声光电的科技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这是现代的幸福;爷爷难以忘怀的是原生态的繁星与篝火,这是原始的幸福。便捷是现代的幸福,自然是原始的幸福。尽管时代不同,生活享受不同,但感受到的幸福却足相同的。

2014年的辽宁卷高考作文,延续了之前多年的新材料作文形式,“四自”原则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易于考生正确立意,不太容易偏离写作中心。但是,仍然需要提醒考生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1.符合题意容易,但切合题意,特别是达到一定的立意深度,需要考生具有“跳一跳”的意识和能力。但考生往往把立意的关注点放在表层,缺少深入下去的意识。本题的立意,首先由材料提炼出孙子和爷爷对话的契台点,在此基础上,运用“剥笋法”,取更“鲜嫩”的立意为文,才能写出有别于一般的好文章。运用“剥笋法”立意时,通过引申的方式,到达立意的高点,让立意既有“源”,又不仅仅是对材料本身或表层内容的阐释。

2.这是一道指向现实的作文,如何通过立论、论述表达考生对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现实鲜明而准确的观点,进而达到让评卷老师信服,是许多考生感到茫然的,因为一些考生习惯了那种动不动就司马迁、李白、陆游的“惯文”,一旦缺少了这些古人、伟人的位置,考生便无所适从,无从下笔。行文空洞,无病呻吟便不可避免。从这个角度建议考生,无论是义科生还是理科生,应该很好地把握政治学科的学习,把政治课的“认识论”、“方法论”学好学透,并运用到对社会现实正确、科学的分析中。对社会现象有准确的认识,有正确的解决方法,才能驾驭此类文章的写作,并写出好的文章。

标杆样卷

◎辽宁一考生

在闪烁的梦幻般的霓虹灯下,我们早就遗忘了星星的存在:也不再记得在微弱的星光下,我们的前人是怎样逶迄前行;更不记得在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的美景。 我们引以为豪的发明,出现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引以为豪的建筑,建成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引以为豪的哲人,还是出现在两千多年前。

可以说我们历史悠久,以此自欺,实际上,上千年的时间我们不是在吃老本,就是在拾人牙慧。你以为你会DOTA、LOL、微信、美图秀秀你就掌握了高科技?近500年来,影响世界的众多发明,计算机、因特网、手机等,这些发明者并没有中国人的身影。历史在向前,科技在进步,我们却在倒退!到了匍匐前行的程度,我们怎么如此的没出息?

《菜根谭》里说:‘进德修道,要有个木石之心,一有欣羡,便趋欲境,经世济邦,要有段云水趣味,一有贪著,便堕危机。'我们是不是就是堕入贪境了呢?我们想要房子,想要车子,想要票子,结果来了毒奶粉,地沟油、皮鞋胶囊、明胶酸奶。我们想要名誉、要地位、要权力,结果有了诈捐门、学历门,有了美美和兽兽……我们选错了目标,就像扑火的飞蛾,以为自己奔向的是温暖和光明,其实等着我们的是粉身碎骨和万劫不复。浮躁到了非得追名逐利的程度,过分依赖金钱到了近乎疯狂的边缘。

我们该怎么做?怎样在这欲望的泥淖里,在这浮尘的人世间抽身自拔呢?

不妨来追本溯源,智慧爷爷说,在那个没有霓虹灯的年代,更容易看到星星。是啊,在没有多少复杂欲望的年代,人们更容易找到真正的趣味和简单的追求。试想我们没有财富的攀比而安于质朴:早看日出东方,晚赏孤鹜落霞。唱着‘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雄鹰从这里展翅飞过,留下那段动人的歌。'试想我们放弃过多的欲望,过分的追求,珍惜身边朴素的幸福:妈妈的手擀面,妻子的一煲汤,孩子嘴角露出的笑靥……我们不必去过分地追求那些所谓大日标,可以试试用一颗术石般坚定的信念,去追寻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对人类真正有益的云水般的情趣儿。简单、少欲,清新快乐的世界不会因为平静而脆弱,也不会因缺少膨胀了的虚荣而不堪一击,它更像是宽厚的帷幕,把琐碎烦恼的滋扰摒弃在外。

一些值得尊敬的人,他们的生活情趣,锁定在关注国事、立志为民、服务社会,虽默默无闻,他们的生命却因延展而拉长。有时,真理不需要论证,而需要漫长的考验。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多少曾经被认为是正确的选择,而在今天看来是可笑的;有多少真理,一度被人怀疑甚至攻击,今天被证明是千真万确的;有多少人放弃贪欲,摒弃璀璨霓虹般的羽农,而去追寻星辰般的朴素淡雅。在富裕安逸的生活中,仍然心向点点繁星的夜空,寻求那灵魂可以寄托的精神家园。

◇专组句评:运用对比,将科技时代的产品,《菜根谭》的名言和浓郁亲情的生活场景进行交融碰撞,让人感受当代社会过分追求物质,而造成心更与精神世界的失落与悲哀。 ◇仿写点:对比呈现 生活气息

灯光和星光相比谁更美辩论会

◎辽宁一考生

主持人开场白:

各位辩手,培根说:‘把痛苦告诉给你的知心朋友,痛苦就会减掉一半;把快乐与你的朋友分享,快乐就会一分为二。友谊的作用就是这么神奇!'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场‘书香杯'校同辩论赛总决赛,就是要分享各位对美的认知。今天的辩题是:正方:灯光比星光更美;反方:星光比灯光更漂亮。那么,到底是星光美,还是灯光漂亮,请论辩双方给山自己的答案吧。

正方辩词:

当你乘坐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旅行的时候,如果发现远方出现密集的灯光,那说明城市离你越来越近了,因为灯光是城市的图标。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创造了不同的城市,但所有的城市都有一道共同的靓丽风景,那就是灯光。各种各样的灯发出各种各样的光,汇聚成一片灯火辉煌、一片灯红酒绿,驱散了冰冷和黑暗,驱散了孤独和寂寞,带给人们光明和温暖。

灯光体现了所有城市建设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审美的共鸣;它比星光更近、更亮、更温暖,所以它就更美。我爱这触目可及的灯光。

现代城市的灯光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用财富点亮了现代城市最初的灯光,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艺术大师在这里汇聚,尽情挥洒艺术创作的天才和灵感;达〃芬奇开启了蒙娜丽莎的微笑,米开朗基罗开凿出大卫雕像的健美,维瓦尔第奏响四季的乐章。他们的艺术创作开启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先河,为城市注入了高等级的智能古量和审美含量,这一切都与灯光血脉相连。我爱城市的灯光,它比星光更真实、更美丽。 反方辩词:

灯光的美丽只是一个表象,表象的背后是残酷的真相,说出来很残酷,但不说更残酷。 点亮一盏灯需要几度电?生产一度电需要消耗多少自然资源?破坏多少自然环境?排放多少雾霾和温室气体?如果把所有的灯都点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点亮,以上的数字将进入一个无穷递增的序列,我们的地球母亲受得了吗?我们的子孙后代受得了吗?为了地球、为了后代我们要熄灯一小时,一小时不够,我们还要改变灯光里的生活方式,告别灯红酒绿式的过度消费、过度休闲和娱乐,告别灯光下的颓废和浮躁。让我们走出户外抬头仰望星空,重新发现星光自然之美,朴素之美,让星光重新照亮我们的心灵。

我们的祖先曾经在无数个夜晚仰望星空,他们发现了星光的美丽,并留下一句古老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灯光是短暂的,而星光是永恒的;灯光是人造的,而星光是自然的;星光之美是自然之美、是天地之大美、是美的最高境界。它来自无限时空的永恒流转,关联着生命的奥秘和宇宙的玄机,它引领我们的祖先感受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就是天人合一。

中华文明因为天人合一而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至今它还闪烁着星光的魅力,我爱星光,因它比灯光更古朴素之美,更具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更能产生永恒的神奇之美。 主持人结束语:

二者所持的观点都具有哲理。如能将二人的观点综合起来看,灯光和星光都具有美的神韵,只要完美结合,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就是天和人的合一,那将是我们共I司追求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专组句评:文章简洁,但冲击力强。围绕“灯光和星光相比谁更美”这个论题.双方各自摆事实,讲道理,引经据典,纵横捭阌,思辨强烈,读后让人哲思不断。

◇仿写点:文体创新 深刻思辩

美景都去哪儿了

◎辽宁一考生

‘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老人的话语简短,一种浓浓的感伤之情却溢于言表。

是啊,赏心悦目的‘星汉灿烂'再也不能在城市中看到了,多么令人遗憾!实际上,岂止是‘星汉灿烂',还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自然美景就是在乡村也难觅其踪影了。那么,美景都去哪儿了?

答案无外乎有两个。一个是:美景哪儿都没走,它还在原地。套用活佛仓央嘉措的话来说:你看到或者没看到/美景就在那里/不来不去。还有一个是:美景已经被‘破了相',甚至‘香消玉殒'了。套用诗人的话说‘美景依然在,只是‘容颜’改';或者‘香魂一缕随风散,世上再无此美景。'

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这是我们人类自己的错!是我们的贪婪自大,是我们的急功近利,是我们的蛮横粗野,伤害了美景的身体,伤透了了美景的‘心'。

君不见,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现在再也看不到月亮的倒影了,因为卢沟桥下的永定河早已干涸;号称‘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也早已名不副实,因为它已经大部分由自动喷水变成水泵抽水了;曾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著名景区张家界,上世纪末就曾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牌警告,因为大量粗制滥造的人工建筑,破坏了景区的自然景观。 就连闻名中外的黄山迎客松曾经都成了一棵‘塑料树',当然现在已证明这是一种不合乎事实的‘传言',但它也说明了一个问题:美丽的黄山风景肯定正在遭受人类激烈的戕害,要不,这谣言从何而起?

国内的情况如此,国外的美景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别的不说,就说让全世界的人梦牵魂绕的‘地球上最后的仙境'马尔代夫吧,据说50年后,它那白净的沙滩、清澈的海洋、色彩丰富的珊瑚礁,就会和我们永远告别,除了海啸、地震等因素,太多的游人蜂拥而至,早已经让它‘疲惫不堪'了。

这样的美景还有:山顶终年都覆盖着一层雪白闪亮的积雪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岁山、孕育了4万多种不同生物的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前者由于全球变暖,据称到2020年,就会光秃,汇集融化雪水所形成的河流将逐渐干涸;后者也是由于全球变暖现象,加上过度开发及严重的海洋污染,会使得珊瑚逐渐白化而死亡。

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啊!可怕的是这样的现象还在逐渐增多。

所以,我们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了!我们该醒醒了!

我们应该虔诚地低下头,采取一切补救措施,和我们共处一个地球家园的可爱的生命或者非生命交朋友,哪怕它是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哪怕它是一粒不能占语的土块。只有这样,有的自然美景还能变成一个人见人爱的‘美少女',而对我们‘重展笑颜',至少我们能延缓甚至阻止更多的美景‘到哪儿去'。否则,地球上的自然美景会越来越少。到那时,不仅我们会依然追问:美景都去哪儿了?就连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追问。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的罪过就无法弥补了!

◇专组句评:文章围绕“美景都去哪儿了”,列举中国四个景区,国外三个美景遭受破坏的例子,站在“全世界”这个高度上,对环境破坏提出了有力的控诉,从而有力地突出中心。

◇仿写点:视野高远 大气恢宏

优秀作文

篇二:《解读2014高考作文》

解读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

文 / 归园田居主人

新课标全国一卷:山羊过独木桥

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根据此材料写作文。

此题的关键词是“规则”,如果把隐去的词语补充出来,那么完整的关键词应该是“游戏规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遵守游戏规则的是大多数,只有少数人想突破这个“游戏规则”。这说明,规则不可能规范所有人的行为,这样,就提出一个问题:规则需要不断修改,以适应新的情况;任何规则都有滞后性,不要期望一个规则制定出来就会解决所有问题。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不少人就是有以为只要改变了某种“规则”就可以解决中国当下存在的所有问题的想法,这种想法是幼稚可笑的。

一个游戏有这个游戏的规则,一项社会活动有一项社会活动的规则,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规则,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规则,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必须有“游戏规则”,没有“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这是规则的重要性。最近,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冠中6月1日在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说了这样一段话:“中国签署了《(联合国海洋)公约》,也尊重《公约》。可是美国并没有签署这个《公约》。美国为什么不签署?因为美国感到《公约》的很多地方是对美国不利的。一个没有签署《公约》的国家,不断拿这个《公约》向中国说事,这能说得成吗?美国打算尊重它吗?《公约》变成了美国的武器,美国用得着的时候、对它有利的时候,就拿起来,当做武器向别的国家挥舞;用不着的时候就把《公约》弃之一边。我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美国准备什么时候加入《公约》?准备什么时候签署《公约》?”这段话有力地批判了美国无视国际法的霸道行径。

规则必须与时俱进,对一个国家来说,“游戏规则”始终不变,就不会有进步。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社会之所以朝代不断更换,但是制度(游戏规则)始终没变,所以社会就没有大的进步。这是改变规则的重要性。

在现代国家中,宪法是最根本的“游戏规则”。

怎样对待旧规则与新情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当下放在每一个人面前的新课题,是打破旧规则,彻底抛弃旧规则,还是剔除旧规则中不适应新情况的内容,增添适合新情况的内容,这是政治智慧,也是生活智慧。

从以上的解读来看,新课标全国一卷这道作文考题可供考生思考的范围是很广的,所以这是一个好题目。

新课标全国二卷: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

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作文(远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喂”与“觅”的问题,这好像是一道很老的考题,可供考生思考的东西不多,但是考生不容易离题,因为只要与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就可以写出点东西来了。以思辨性的要求来衡量这道考题,是低水平的,最多是适合高一学生写作的题目。

北京卷:老规矩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可以从不同层次去思考这道考题。浅层次地思考,一分为二地看待老规矩;论述老规矩和新规矩之间的关系等。较深层次地思考,这些老规矩的文化内涵,这些老规矩对人生的意义。再深层次地思考,老规矩被人们淡忘的原因,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谈,从中国国情变化的角度思考,从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的角度思考,同时思考“老规矩”的将来等等。

可能考生也会想到与材料类似的现象,这也不失为一种思路,可以思考。

上海卷:穿越沙漠和自由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这是“游戏规则”,所以这道考题要求考生思考的是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关系。这道考题与全国新课标一卷考题的相同点是两道题都与规则有关,不同的是,本题的“规则”是死的,不允许改动的,这从“必须”这个限制语可以看出。

考生最可能出现离题现象的是,抛开考题规定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这句话的限制,单纯谈“自由”,大谈自由的意义,赞颂追求自由的人们等等。如果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考生藐视材料作文的“规则”,把材料作文混同于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写作规则就是考生文章的立意和内容必须符合材料的含义,否则就是离题。要使得文章符合材料的含义,那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而不能只选择材料中的个别词语立意著文。如果考

题给出的是两则以上的材料,那么文章的立意必须同时符合考题给出的所有材料的含义,否则就是离题。这些都是材料作文的“游戏规则”。可惜的是,这些“游戏规则”却被某些语文老师所忽视,他们会给予不符合这些“游戏规则”的某些文章很高的分数。这很像国际足联规定了足球的规则,而裁判却无视这些规则,按照自己的想法,乱吹一气。在足球场上当然不会有这样的裁判,如果有,那早就被开除出裁判队伍,但是在语文界却不乏这种不把材料作文的写作规则放在眼中,单凭自己的好恶随意判分的老师,所以作文教学乱象丛生!

四川卷: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这句话引发了你那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标题自定,文体自选;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用规范汉字书写。

与“站起来”相对的就是“跪着”。诡异的是,有些人自以为自己“站起来”了,实际上他在“站起来”的同时,还有另一个“他”是跪着的!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正真能称自己是“站起来”的人,只有那些极少数的思想启蒙者,其余的都是这些思想启蒙者的追随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追随者是在旧思想、旧制度、旧事物的面前站起来了,但何尝不是“跪在”思想启蒙者的面前呢?

网上有评论说,四川省的这道考题是最励志的,但是人们容易忽视的是,你自以为站起来的同时,是不是“跪”在另一些人的面前了?网上有人说,美国是维护世界公平正义的力量。当美国在中国东海和南海问题上频频向中国发难,庇护企图抢夺中国领土的国家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人在中国人的面前“站了起来”,却在美国人面前跪了下去!

这道考题还让我想到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但是有时会忽视,自己走的路正确吗?是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吗?敢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人,必须做好在生活中碰得头破血流的准备,必须做好自己的一生毫无成就可言的准备。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道考题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很相似。如果不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很有可能你‘站了起来”,却失去了“这个世界”!所以,这道考题对考生思辨的要求是很高的。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考生必须注意“自己站起来”与“这个世界”是不是属于你的关系。否则,根据材料作文的“游戏规则”,文章很可能离题。

因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跪着”的,极少有站起来的,即便是“站起来”了,这个世界是不是属于你,还很难说。所以这是一道很小众的考题,对广大考生来说,难度很大。考生唯一可以想到的是历史人物。所以,谈古论今,可能是这道作文考题唯一可以选择的写作思路。所以,从考试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道好的作文题。

另外,值得考生注意的是举例中可能忽视的问题,因为“站起来”的前提是他或“跪着”,

或躺着,或倒下,如果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一前提,所举的例子就很可能是错误的。

我猜测,大多数考生会只注意“站起来”,而忽略“这个世界就属于你”,这样阅卷者不得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修改评分“规则”,这是一种无奈的讽刺。

江苏卷:

材料大致如下: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先来评价一下这道作文题。“没有什么是不朽的”,这个说法违反常识。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就写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至于“也有人说""”这段话更是令人莫名其妙。我以为,除了命题者,不会有人说这样的话。

这道考题,把它当成话题作文来写是没有问题的。讨论“什么是不朽”的,鼓励年青人为祖国建功立业,为民族的振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这道考题的良苦用心,这一点值得肯定。

“什么是不朽的”?绝大部分考生会通过写那些不朽的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如果有人写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不朽的,这样的立意可能会与众不同。

福建卷:

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根据这句话,写一篇话题作文,不少于800字。

有人说:你是怎样的人,这个世界就是怎样的。世界的模样就是看世界的人的镜像。

“悬崖”象征着绝望,“栈道桥梁”象征着希望。这一点大多数考生应该能看出来,所以这道考题应该说难度不大,而“话题作文”更是扩展了写作内容,降低了写作难度。

湖南卷: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奋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的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也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这道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位乡党委书记的话:“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作文要强调“心”与“风景”之间的关系,同时要看到这句话与这位党委书记的行动之间的关系,由此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心”就是这个材料的关键词。

现在很多学生作文是新八股,谈古论今,举几个古人的例子,发一点议论,然后蜻蜓点水般地联系一点现实。湖南卷的这道考题使得这种新八股没有了可能,这道考题的价值正在于此。考生如果没有切身的体验,是很难写出有水平的文章的。

辽宁卷:

材料作文: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漫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出生天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

这则材料要告诉人们什么?是时代在进步,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过去?还是时代的进步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还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值得记忆、骄傲的东西?如果有考生写“代沟”的问题,应该是离题的,因为对孙子的话,老人的第一反应是“颔首”。

广东卷:胶片与数码时代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看到这道题目,我首先想到的是,在广东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是不是还有贫困的地区,是不是还有贫困的家庭,是不是所有的考生家里都会有可供他们记忆的“照片”?高考作文题,考题本身要体现公平的原则,因此命题者换位思考,为那些贫困学生考虑,把贫困学生放在心上,是必须做到的。另一方面,即便是家里有数码相机的学生,也未必有能给予他深刻人生体验的照片,而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熟视无睹,是当代学生的通病。要考生天马行空地“思考”生命和人生,很多人不难做到,但是要他们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去体验生命和人生,我以为很难。所以,我担心的是广东省今年考生作文思想的肤浅会成为普遍现象。作文命题者要换位思考,这是拟出一个号的作文题的前提。

在网上看到冯骥才评价广东的高考作文题目,他说“我觉得更像一个作家出的题目,能调动人心里边一些经常有的感悟。它不完全是怀旧,是人生的各种复杂感悟:我们生活中的回忆、我们的往事,还有我们在看老照片的时候的感受。实际上照片里边所承载的东西比照片本身要大。照片里边无形的东西要比有形的东西多得多。实际上照片越少越珍贵,而大量的照片往往你一翻而过。过去留几张非常难得的照片,它本身对那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生命阶段里的记忆。作文题目更像一个作家的东西,引起了很多人生的情怀,也唤起了我们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一个珍惜,对于生命、人生、过往的收获,以及过去的境遇、命运的很多思考。如果说让我写广东卷的作文,我会以‘一张老照片’开头切入,我之前写过这个,我在我的一

篇三:《2014高考作文汇总》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作文(远眺) 远眺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