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解读

高中作文 zuowen 6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中国学生发展9大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9大核心素养”

重磅!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附后)!最近这份征求意见稿已开始在教育界内部征求意见和建议。

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对于征求意见稿中关于中国学生发展的这9大素养,您是怎么看的?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征求意见稿)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三、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8.全球视野。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9.尊重差异。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四、人文底蕴。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10.人文积淀。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11.人文情怀。重点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五、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12.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13.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14.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六、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15.感悟鉴赏。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

16.创意表达。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

七、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

17.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18.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19.数字学习。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

八、身心健康。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20.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1.健全人格。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2.适性发展。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九、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23.热爱劳动。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等。

24.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25.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

篇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炉,这9大素养你咋看

重磅!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附后)!从中小学校长专家处获悉,最近这份征求意见稿已开始广泛在教育界内部征求意见和建议。

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

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对于征求意见稿中关于中国学生发展的这9大素养,您是怎么看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征求意见稿)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

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三、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8.全球视野。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9.尊重差异。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四、人文底蕴。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10.人文积淀。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11.人文情怀。重点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五、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

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12.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13.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14.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六、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15.感悟鉴赏。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

16.创意表达。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

七、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

17.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18.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19.数字学习。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

篇三:《学生核心素养文献整理》

反馈一——

马校长好,开题报告收到,总体来说还是做了不少思考,也非常反映当前教育改革需要。提两点建议,一是现在感觉略微有点大,因为核心素养涉及到的内容太多,9个方面,培养路径各不相同,而且培养本身也是一项范围很大的工作,担心在短时期内完成有困难,所以,可以考虑从影响核心素养某一方面要素入手,比如学校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师发展等等;或者也可以聚焦核心素养的某一个方面呢,特别是巴蜀小学学生最需要关注和提高的素养,比如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等,这样是否更容易把握一些,请酌!

同时,我的学生梳理的学生核心素养文献也一并发你参阅。希望有所助益!

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梳理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的重要资源,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

越来越多的国家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竞争的强烈冲击下,世界各国纷纷思考如何结合时代要求对教育进行调整,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国民素质,以适应未来急剧变化的人力需求。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教育质量观发生了巨大转变。在传统的教育质量观里,质量评判依据主要是“入学率”、“毕业率”、教学资源和设施等,然而,衡量教育质量不仅仅是依靠学生考试成绩,也应涵盖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多能力。在“素质教育”、“全民教育”质量观的带动下,对教育输出结果的相关信息需求也不断增长,尤其需要一个权威的参照框架,即一个学业质量标准体系,用以指导各学科开展教育输出结果信息的收集和报告,这更有利于地区间教育结果的比较和相互借鉴。

传统分科教学的弊端。分科设计将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强行分割,使教学陷入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的囹圄,不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实践中,也有部分学校和地区对不同学科教材同一主题进行整合,形成“主题课”,或者对将同一学科程的不同部分进行整合,并且教学时间也不再是传统的 40 分钟,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发现课程整合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不明。将已有课程或教材中相同部分整合在一起,仅仅解决了课程的零散和重复性问题,对于“为什么教”“培养什么样的人”并未给予回答。不同学科教师仍然坚守向学生传授某一科目课程的任务,难以将学生看作一个“完整”人格的人。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ompetencies”。“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经合组织1997 1 赵茜,席蓉. 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启示[J]. 今日教育,2016,02:22-25.

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但2003 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时,则使用了该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

在国际上,与“Key Competences”同样火爆的一个词是“21st century skills”,有人将之译为“21世纪技能”或者“21世纪能力”,从该词所包含的内容看,译为“21世纪素养”比较合适。实际上,英文中的Competences和skills,在描述人的发展的维度时,在词义上没有本质区别,没有必要为此大费口舌而耽误时间。而且在“具体”内容上,核心素养与21世纪素养也是大同小异。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

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

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 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2

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 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能力,是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

而“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3)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不仅对学科专2 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1-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

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重要;(6)这种能力具有21世纪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它是“21世纪素养”。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3

辛涛等人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发展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诠释。基于这样的目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些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运作良好的社会。4

中国教育学会拟订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了如下界定,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三、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经合组织(OECD)的观点 3

4 张娜. 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 教育科学研究,2013,10:39-45. 辛涛,姜宇,刘霞.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5-11.

经合组织(OECD)1997年12月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项目。在持续多年的讨论和 研究之后,OECD于2003年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将有关学生能力素养的讨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确立核心素养的功能是实现个体生活的成功和社会的健全;基于此,分析社会的愿景和个人的生活需求;进而研制核心素养的理论要素,集合多方观点,并对之进行分类,最后形成一个分别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见图1),具体包括“互动地使用工具”、“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

互动地使用工具 (using tools interactively)关注的是个体使用计算机之类的物理工具以及语言等社会文化的工具,实现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工具不只是被动的媒介,也是个人与自身所处的环境之间积极对话的手段。自主行动 (acting autonomously) 就是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概念以及把自身的需要和愿望转化为有目的行动的能力。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 (inter-acting in socially heterogeneous groups),强调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尤其是与自身不同的他人的互动。这种素养要求个人与他人一起学习、生活和工作。具体见表1:

篇四:《教育部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教育部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时间:2014-04-28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1882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教育部(微博)于4月25日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在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表示,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新要求,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近期工作目标是“建成一个体系、确立一个体制、形成一个格局”,即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五个统筹”构建全方位立体化育人体系

据介绍,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为此,《意见》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一是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二是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

四是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五是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该负责人表示:“单项的、局部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必须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五个统筹涵盖了育人的主要方面,将从多个维度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十项改革措施推进课程改革

针对课改的关键领域、主要环节和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意见》提出了十项措施: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这十项改革措施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该负责人表示,一是打好专业基础,从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细化育人目标入手,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课标教材;二是理顺教育教学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确保教育教学环节协调一致;三是提高保障水平,重点抓好教师能力培养、研究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四是加强监督检查,要求建立健全课程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十项措施力求有效衔接、环环相扣,确保改革系统推进。”

在改进和完善已有措施的基础上,此次课程改革重点提出了三项新的措施:一是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研究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完善现行课程标准,增强对教学和考试评价的指导性。三是加强相关学科课标教材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推动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

该负责人介绍,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已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意见》还提出要研究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据了解,现行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详细、清楚,但大部分学科对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不明确、不清晰,难以量化、分级。研究制定质量标准,将其有机融入到课程标准,使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对教学和考试评价都具有较强指导性的课程标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在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方面,教育部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教育部将先行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践行核心价值观情况将成招生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为此,《意见》特别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教育部基教二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课程改革一是要在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中,把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二是要修订有关学科教材,全面系统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三是要强化实践育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四是要将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为了切实加强此次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教育部将健全课程教材工作管理机制,统筹协调高校和中小学课程建设。各地和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教育部将对各地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指导,把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考核范围。同时,加强对课程实施状况的督导,将其纳 入学校督导评估范畴,定期发布督导报告。加强督导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