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高考作文——悲悯》
悲悯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是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去关爱和扶助别人的。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点点丢掉它的悲悯之心,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应该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表现。做人要常怀悲悯之心,常拥有温情。
请以“常怀悲悯之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思路点拨】
悲悯情怀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命题,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很多作品中的人物——风雪中脚步蹒跚的祥林嫂,身穿单秀却心忧炭贱的卖炭翁,寒风中蜷缩在街角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常常触动人们的悲悯之心,令人产生同情、怜悯、悲伤等等繁杂的情感。这种情感令人充满爱心,从而去关爱他人,进而合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盈。
“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思考人生的意义。写作中,应该注意,应该注意体现题目中的“常”字,国为这个字暗示“悲悯”是一贯的关怀,是一种行为习惯,是性情的自然流露与长期表现。具体写作中,可以侧重表现为什么要“常怀悲悯之心”,应该怎样做,以及常怀悲悯之心的意义。
【突破方法】
一、审题
题目是一个动宾短语,说的是人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和行为意识。写作中,应该注意体现题目中的“常”字,因为这个字表明这里的“悲悯”是一种行为习惯,是性情的自然流露与长期表现;同时应注意,“悲悯”是哀伤而同情意思,它的对象是处于生存困境中的弱者,行文中不要弄错对象。具体写作中,可以侧重表现为什么要“常怀悲悯之心”,应该怎样做,以及常怀悲悯之心的意义。
二、立论
愿天下人都有一颗悲悯之心;
常怀悲悯之心,让生命感动;
常怀悲悯之心,让世界更温柔;
常怀悲悯之心,让爱洒满人间;
常怀悲悯之心,使人性显得更真实;
三、思路示例:
(一)纵向式
生活中没有悲悯之心的种种表现,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呼吁改变。
(二)横向式
1.“为什么”
中心论点:常怀悲悯之心,让人性绽放光彩。
分论点:
(1)悲悯让生命感动;
(2)悲悯让世界更温柔;
(3)有悲悯才有敬畏。
2.“怎么做”
中心论点:常怀悲悯之心,让你的内心充满温情。
分论点:{作文改写卖炭翁议论文}.
(1)当饥饿的乞丐投来乞怜的目光,请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2)当受伤的路人倒地不起,请伸出你的援助之手;{作文改写卖炭翁议论文}.
(3)当面临失学的儿童泪光闪闪,请伸出你的援助之手。{作文改写卖炭翁议论文}.
分论点:{作文改写卖炭翁议论文}.
(1)当身边的动物已是濒危,请放下你的屠刀;
(2)当你的敌人遍体鳞伤,毫无反抗之力,别再蹂躏他;
(3)当身边的弱小身处困境,给点物质的帮助,给点精神的鼓励。
【避免失误】
避免弄错悲悯对象,不能把暂时失利的强者当成是悲悯的对象。
【素材金库】
◎什么是悲悯?悲是慈悲,悯是体恤,悲悯是源于同情、高于同情的一种博大的情怀。什么是同情,北大教授曹文轩这样告诉我们,同情就是一个人处在一种悲剧性的境况中,另一个人面对着,心灵忽然受到触动,然后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当他在进行这种扶持、援助之时或在完成这种扶持、援助之后,心里感到有一种温热的暖流流过,并且因为实施了他的高尚行为,从而使他的人格提升了一步,灵魂受到了一次净化,更加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去实施这种高尚的行为。
◎悲悯情怀不但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在很多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悲悯,风雪中脚步蹒跚的祥林嫂、身穿单衣却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心弦会在酸楚中被重重地拔动。
◎古代,有一个学士叫周豫,一次在烹煮鳝鱼时,发现热锅里有只鳝鱼总向上曲拱身体。他甚为不解,剖开鳝鱼,发现肚里有子。原来,这条母鳝极力向上曲折身体避烫是为了保护腹中的子。母鳝护子的举动触动了周豫悲悯的心弦,从此他不再烹鳝。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悲悯情怀。
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作家庞进概括了三句话:“疮痍在目的忧愤感,飞蛾扑火的壮烈感,钢刀剜心的痛彻感。”他又进一步说:“就是普遍的老百姓的、民族的、国家的以及人类的苦难能否全方位地进入你的眼?你是否对这些苦难忧心忡忡,常常长夜难眠,心泪潸然?”
◎白居易是晚唐的一个知识分子,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官员,他的悲悯情怀是为世人称道的。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时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他目睹了农民割麦、贫苦者拾麦的情景写下了《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之后他发出愧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在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发出的愧叹和他的悲悯情怀让他的灵魂升跃到了一个个安享吏禄的为官者难以企及的高度。{作文改写卖炭翁议论文}.
◎悲悯者,悲天灾而悯人祸。人类是与灾难并存的,当异地遭遇灾难或他人身处不幸时,人类所表现出的悲悯不只是给受困者以安慰,更高的一层是它诠释了“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
◎患白内障失明的人所承受的痛苦是明眸善睐者所不能体会的,“白天不懂夜的黑”,但湖南一个叫余彭年(原名彭立珊)的老人。他决定用5年的时间出资5亿元,让全国20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当东南亚地区地震引发海啸时,北京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孔靳为灾区小朋友捐出了自己24.3元的零花钱。在捐助上,余彭年的5亿元与孔靳的24.3元,一个厚重,一个绵薄,但在悲悯情怀上,他们都是具有崇高境界,都实施了援助的高尚行为。
伟大的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何而生》这篇文章中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他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情感。爱情与知识引领他到天堂的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把他带回现实世界。是的,在现实中,依然有食不果腹的贫困者,有身处危难期待援助的不幸者。面对他们,我们是应该为自己的富足感到沾沾自喜,还是带着慨叹抱以悲悯和同情?{作文改写卖炭翁议论文}.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悲悯不能被前进的车轮辗碎,不能被奔涌的激流冲淡。愿世人都能多一些悲悯情怀,少一点看客心态,没有悲悯,所有关于美好世界的描述,无疑都是空中楼阁。
◎悲悯之情是温暖人间的薪火,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知,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两千多年前,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在山中碰到一位老妇人正在哭被老虎吃掉的丈夫和儿子,原来是一家人交不起苛捐杂税而躲进深山,但最终逃不脱家破人亡的噩运。孔子非常同情老妇人的遭遇,感叹“苛政猛于虎”,对统治者的苛政发出抗议。鲁迅则在他的作品中对下层社会的人们如闰土、祥林嫂、华老拴等寄予深深的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手中的笔为匕首和投枪,唤醒人民觉醒起来,呼唤“于无声处听惊雷”,共创美好的生活。
◎悲悯之情在当代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的交往少了,赤裸的金钱交易淡薄了亲情和友情,这就更需要我们常怀悲悯之心,伸出友爱之手,去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感人的事迹。河南襄城县农民牛振远老人靠手工艺辛辛苦苦赚了十几万元钱,看到农村一些孤儿虽然天资聪明,却因失去父母没有经济来源而辍学,老人毫不犹豫地拿出全部积蓄,盖房、买学习生活用具,把方圆几十里的孤儿接到家中,免费提供食宿,包下了他们的学习费用,给孤儿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仅去年就使十几名孤儿考上了大学。世界上不少富豪都乐于从事慈善事业,如巴菲特、李嘉诚都将自己很大一笔财产献出做慈善事业,回报社会。在刚刚闭幕的政协全国十届五次会议上,2006年胡润中国富豪榜女首富、全国政协委员张茵向媒体表示:“等到时机成熟,我肯定会做更多的慈善事业,像李嘉诚那样。”是悲悯之情帮助弱势群体克服眼前的困难,重塑生活的信念。
◎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悲悯之情,人与人之间将变得冷酷无情,生活将充满磨难。一些腐败分子没有了悲悯之心,同时也失去了廉耻之心,没有了做人的底线,更是把党的宗旨和人民利益置于度外,所以才贪得无厌,巧取豪夺,为了所谓的政绩,也为了高额的回扣,可以和开发商勾结在一起,强拆民房建所谓的开发区、商业区和高档住房,而牺牲拆迁户和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失去悲悯之心的医生不管病人死活收受红包,掏光病人家属的腰包,使很多人生了病不敢进
医院。失去悲悯之心的城管对进城出卖农产品的农民、摆摊设点的小贩大打出手,砸烂和抢走摊主赖以生存的工具和物品。失去悲悯之心的垄断部门动不动就提价,降低服务标准,不管消费者能否承受和接受,不管此举是否有利于社会和谐和进步。失去悲悯之心的某些官员不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问人民群众是否拥护,盲目决策,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激化了矛盾,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声誉。而某些富人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获取大量社会财富后,不思回报社会,宁愿花天酒地、一掷千金,而不肯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一点贡献,这样的人注定得不到全社会尊重。
◎常怀悲悯之情、同情之心,可以使人们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中精神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悲悯之情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不是富人对穷人、强者对弱者的恩赐,而是平等的给予。《红楼梦》中的达官贵人们锦衣玉食,一时间却忽喇喇大厦倾,一文不名的乡下老妇人刘姥姥伸出救援之手,帮助巧儿脱离虎口,表现出无私的爱。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关怀和同情他人,也需要众人的关怀和同情,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如果每个人都用爱去关怀他人,帮助他人,世界将充满温馨与和谐。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谚语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海涅
◎无私是一个人心灵高尚的一面旗帜,它能拨开乌云见丽日,洞穿自私的纱衣,普照人间奇景。生活因无私而精彩,人生因无私而丰盈。
◎自私是一把锋利的匕首,它有时伤害别人,但更多时候是刺向自己。善待别人留给别人一扇窗户,也就等于为自己洞开了一扇大门。
常怀悲悯之心
常怀悲悯之心,世界就会到处充溢着温馨。总忘不了那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常怀悲悯之心而可爱。
与休斯敦火箭队续约五年的姚明,身价高达7600万美元,对他来说,一场重要的比赛,可以为他赢得数百万美元的收入。
在我们的心里,姚明是一个巨人,一个一心扑在体育事业上的运动员。2005年,姚明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行列,记者为此采访了他:“现在你是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是真的捐献还是仅作为一个形象代言人?” “我已经签过意向书了,一旦匹配成功的话,马上就捐。”
“如果你正在举行一场重要的比赛呢?”
“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姚明用反问做了最好的回答。姚明的心中,深埋着对生命的尊重,对不幸者由衷的悲悯之情。姚明也因此变得更加可爱更加璀璨夺目。姚明用行动告诉我们,要常怀一颗悲悯之心,为生命、为人类。
悲天悯人之心是一种人文情怀,慈善之举并非只是富人、名人的专利,只要怀着一颗爱心,对他人充满关怀之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慈善家。洪战辉从11岁起就照料身患精神疾病的父亲,抚养捡来的“妹妹”,12年含辛茹苦,感动中国。每个人的悲悯之心都同样可贵,都值得我们尊重。困境中的相濡以沫、相互扶持最令人感动!
记得《新安晚报》曾登载了一则新闻《一个儿子与36位“爹”和“娘”》,事情是这样的:25年来,普通工人王玉林义务赡养了36位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让他们安享晚年。王玉林悲天悯人的情怀唤起了更多人心底的美好情感。“王玉林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10年里,志愿者形成了4000人的庞大队伍。
对待任何人,都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人因怀有一颗悲悯之心而更加可爱、更加高尚,现在如此,历史上也是这样。
19世纪中叶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成为南北
一天,刚结束了一场战斗,林肯遇见了一位狂热的北方军支持者。“这场战役中,他们死了2700人,而我们只牺牲了800人,这对我们来说是大获全胜的一战啊!太棒了!”该女士激动地欢呼道。林肯却严肃地说:“3500个手足同胞为此丧生,这样的战斗能称之为大获全胜吗?”“哦,总统先生,您可别这么说。”女士辩解,“事实上,我方只损失了800人,不是吗?”林肯低下头,泪水涌出了他的眼眶。他简短而有力地回答道:“女士,看来我只能说,这个世界远远大于你的心灵世界。”
林肯之所以能够推动世界文明向前发展,是因为他的心灵世界比平常人的心灵世界要博大得多,是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比一般人更多的悲悯之情。 常怀悲悯之心,你的心灵会因此而更加充实、更加广阔、更加纯洁。人人常怀悲悯之心,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篇二:《作文专题–构思》
作文专题-构思
1、反常引入法
有家药店贴了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做生意却甘愿生意不好,善心可鉴。
天寒地冻,人之常情是希望风和日丽,而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虽然“可怜身上衣正单”,但是“心忧炭贱愿天寒。” 通过反常的心理,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悲惨和社会的黑暗。
瞎子提灯笼,通常被认为是多此一举的傻事。而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是总要提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好奇,盲人解释道:“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台湾·陈招池《照亮别人》)
解放前,有人大白天上街也打着灯笼,人们觉得奇怪,此人说是因为社会太黑暗了。 恰当运用这种看似不合常情、违反常理而实际具有深意的反常心理、反常行为,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探究欲,使文章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李强同学的小小说《妙计》运用了反常法—— 某世纪,环境污染仍然严重。
人们都为喝水发愁,喝过一杯水之后,就要盘算着到哪儿去喝下一杯。
人们将‘透明的水不一定是安全的'奉为真理,饮用水公司像多米诺一样倒闭。
一天,一家饮用水公司灵机一动,在他们产品中放入一些水蚤。
在一所学校里,一位老师从饮水器上接了一杯水,慎重的看了看——有一只小虫子在杯中快乐的游弋……老师自言自语:‘这杯水可以喝。'
不久,这家公司的饮用水就十分畅销。
(《作文通讯》2001年6期)
以前,人们不愿买有虫眼的蔬菜;随着农药的滥施,现在,人们专挑有虫眼的蔬菜买。现在,人们不愿喝有虫子的水;但是,如果不保护环境,污染会加剧,今后,也许有虫子的水人们才敢喝。用看似“反常”的情节,表现保护环境的主题,正是此文构思的巧妙之处。
[例文1]
垂 钓 蝴 蝶
邻居有个七岁的小女孩,总不肯跟父母去郊外钓鱼,她说,一看到淌血的鱼就心疼。所以,她宁愿每周六一个人在家,也不跟父母去钓鱼。
又是一个周末,我听见小女孩的哭声,原来她还是不愿一同去钓鱼,被父亲打屁股了。
当我午睡后下楼活动时,看见小女孩在她家三楼的阳台
上,挥动着一杆美丽的垂钓鱼竿。
我很好奇地走过去,仰头问她在干什么。 小女孩高兴地告诉我,她钓了一只蝴蝶,而钓饵是一朵美丽的玫瑰花。 其实,她也喜欢垂钓,但不忍心看到尖锐的鱼钩刺破鱼儿的嘴,而选择一朵花做钓饵。当然这只会吸引些蝴蝶或小蜜蜂。这已令她十分满足。
我为小女孩的美丽温柔而感动了。仰头看她时,阳光斜斜地照在她的脸上,看上去像小天使般动人。
我想,美丽和善良原来是同一回事。
(作者:逸茗。摘自《新青年》) 7岁的小孩,一般都喜欢缠着父母,而文中的小女孩却宁愿周六独自在家也不愿跟父母去钓鱼,即使被父亲打了屁股也未改变主意。为什么呢?因为她“不忍心看到尖锐的鱼钩刺破鱼儿的嘴”,“一看到淌血的鱼就心疼”,表现出小姑娘对伤害、残暴、血腥的厌恶、拒绝。钓鱼是常见的活动,而小姑娘却在自家阳台上用玫瑰花“垂钓蝴蝶”,表现出她对生灵的热爱,对美丽的珍视。小姑娘的反常行动,生动传神的表现出她的纯洁、善良、温柔、美丽,十分感人。而这反常,完全符合儿童心理,充满儿童情趣,虽反常却合道。
[例文2]
听 懂 母 亲 讲 的 故 事
母亲已经老了,头上寻不见一丝黑发。母亲在满头乌发时代讲过的一些故事,至今仍在我心中绿油油的。
‘我的外公,从前偷过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的菜园偷菜,被人看见了。谁看见?就是菜园的主人呗。可是,那主人看见后却不制止外公,反而转身就走。'这情节让我十分好奇。母亲继续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了,连忙追上去。不料菜园主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了想,上前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呢?咱们是邻居,你只是想知道我那菜为啥长得漂亮。对么?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不信?你先尝尝。’说着,他真的去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来外公成为了邻里众口称赞的好品行的人。'
小时候听故事,我只想笑。童年时,我们的精神被熏陶得相当无私,所以,故事中的偷菜人即使是母亲的外公,我也认为:看见坏人应该冲上去,菜园主怎么能掉头就跑呢?听懂母亲讲的故事,我费去了二三十年时间。也许是某个极糟糕的日子,忽然发现母亲讲述的故事原来饱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原来,在老掉牙的故事里,同样蕴藏着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啊。
(作者:王宏甲。摘自《家庭》)
菜园主人看见邻居偷他的采不仅不制止,反而转身就走,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并说今天连门都没出。邻居承认确实偷了,菜园主人仍然为邻居解脱,并主动送菜给邻居尝尝。过了好多年,“我”才领悟到菜园主人的反常行为饱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
2、机缘巧合法
松树或柏树的树脂滴下来,恰好将一只昆虫凝结在其中,后来变成化石,成为珍贵的琥珀。
一个小孩从楼上摔下,眼看一场悲剧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正巧有位足球守门员由此经过,只见他飞步向前,将小孩稳稳抱住,化险为夷。
一个红军战士,十分珍爱乡亲送给他的一双布鞋,舍不得穿,行军时捆在腰间。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敌人击中,子弹恰好打在鞋底上。鞋底被击穿了,但红军战士安然无恙。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却遇打头风。”生活中本来就有许许多多的机缘巧合。恰当运用巧合能增强表达效果,“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多么危险,多么惊心!古今中外作品中运用巧合的例子俯拾即是,故有“无巧不成书”之说。当然,“巧合”要自然合理,而不是胡编乱造。
[例文1]
寒 冬 里
篇三:《议论文论据》
议论文论据
1. 春秋时期,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尽管遭到时大臣极力反对,吴王还是一意孤行,说: “如果谁再来劝阻我,我就立即处死他!”过了三天,吴王在花园里看到侍奉自已的少年,那少年向他讲述了打鸟时看到的现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少年一语双关地说:“如果它们只顾眼前的利益,却无法顾及身后忧患。这样,不仅无法达到目的,而且会毁灭自身。”吴王听了若有所悟,说:“看来,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统观全局,瞻前顾后,才能趋利避害。”吴立刻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那少年与其一味地死谏,不如通过迂回的方式,理寓其中,让吴王心悦诚服。这是一种智慧。
2. 盲人心中的灯
盲人也许是为了给别人(健全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的心中装着一盏亮暖的灯,为别人着想正是他心中的明灯。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我们自已。
3.实例资料
(1)73岁的赵在和是湖南省湘潭县文化馆的退休干部。他常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翻山越岭,走街串巷,考察贫困学生情况,曾在韶山灌区边人带车翻下沟渠,还有一次在夜宿山村时不留神掉进粪坑。12年来,他耗时2700多天,行程8万多公里,为500多名贫困学子募得善款100余万元,救济棉被、学习用品、雨具及衣服6000余件,帮助很多人上了高校。赵在和说:“我一看到学生家庭那么困难,心就软了。”
(2)2007年11月30日,驻浙江金华某部28岁的军管孟祥斌为救一名跳江自杀的女子,毅然丢下刚刚从老家赶来与之团聚的妻子和3岁的女儿,从金华10米高的城南桥上跃入冰冷的婺江。那名女子得救了,孟祥斌却英勇献身。“你记信,你在放弃自已生命的同时,很有可能让别人失去了活下去的机会,所以你要好好活。”12月1日,英雄的妻子抱住被救的温州女孩这样说。12月4日上,金华市各界群众3万多人,扶老携幼,自发地会聚到金华市殡仪馆,挥泪痛别英雄孟祥斌。花圈如海,菊花如潮,泪水与哀思共流,菊花与崇敬同在——-一个人感动了一座城。
4.邰丽华: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外,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残疾女子为我们呈现的华丽的奇迹,昭示出不屈的信念,顽强的抗争才是走向成功的营养和财富!
5.洪占辉: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他在贫穷中求学,他在困苦中成长,今天,他在物质上仍不富有,但在精神上,他却从来不曾贫穷,因为友善、勇敢、坚强和责任,使得他像巨人一样高大!
6.古你有位将军率部队打仗,但他的人马只有敌人的十分之一,众将士信心不足。将军就到一座庙里求神问卜,他拿出一枚铜钱,对众将士说:“胜负在天,让神灵决定我们的命运。如果抛落的铜钱正面朝上,神灵让我们战无不胜;正面向下,是要失败的。”接着,他边抛三次,铜钱均正面朝上。全军欢呼雀跃,出战大胜,凯旋后,将军拿出铜钱让大家看,原来这枚铜钱两面都是正面。
7、躬行践履,是一个人有所作为,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李冰父子如果不是沿峨江两岸实地考察,弄清水情和地势等情况,就不能带领当地人民建成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毕昇如果不是长期从事印刷劳动,并反复试验,摸索,就不能发明活字印刷术。司马迁如果不是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访贤搜史,了解遗闻轶事,就写不出《史记》。白居易如果不亲自和百姓接触熟悉人民的生活,就写不出《卖炭翁》等反应民间疾苦的诗篇。詹天佑如果不亲临工地现场,反复勘测,与筑路员工并肩奋战,就不能建成工程艰巨的京张铁路。
8、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全身瘫痪的霍金在65岁生日之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计划作一次太空旅行。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分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这样的功绩和一个高度残疾的人联系在一起,确实能给人极大的震撼。
9.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时间;歌德写《浮士
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歌德巴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
10.托尔斯泰读大学文科班时,曾经连续两个学年考试不及格,无法毕业,只好退学回家,但他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坚定、执著地追求着人生的真谛,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有了名著《战争与和平》《复活》的问世。试想,假如他当初自暴自弃,那么世界文坛恐怕就会少了一颗巨星。
11.海伦凯勒是个先天不足的人,她又聋又哑,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海伦说得好:“我滑落过好几次,跌倒,摔得头破血流主,然而我战胜了自已,继续攀登,因为我看见灿烂的云霞在向我招手,希望的顶峰就在面前。”
12.闻一多,横眉冷对国民党反动派,宁可倒下去,也决不屈服。
篇四:《唐诗写意——卖炭翁》
唐诗写意
残破的茅草屋歪斜地倚在半山腰上。一个佝偻着背的老人蹒跚走出,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手持一把已经用的豁开口的斧子,一斧,又一斧,砍下一堆堆的枝叶。春夏秋冬,他的双手总是布满了触目惊心的裂口,鲜红得刺痛他人的眼。每天下午,他会艰难地背负着比他人还高的柴堆,一窖窖地烧制炭火。浓浓的黑烟让他的眼睛没法睁开,疼痛难耐,但为了生计,他一边抹着浑浊的泪水,一边继续往窖里不住地送柴。烟熏火燎的日子染黑了他的脸颊与衣裳,日复一日的艰辛让他的鬓角如雪一样白。他默默地承受着岁月给自己留下的烙印,只为能让家里过的舒心些,宽裕些。
一车黑炭终于全烧制好了。一个冬日的清晨,老人早早地爬了起来,穿好薄薄的破旧衣衫,跑到茅草屋外。一开门,一股强有力的寒风让老人冷的直打哆嗦。衣衫已然烂成了布条,在风中抖动着,似乎也冷得不行了。可老人愁容满面,心中一个劲地祈祷着天气再冷些,再冷些,这样炭的价格就能高上去了,家人就又能多添几件衣裳了。
那天晚上,一场大雪席卷了城外,积了整整一尺厚的雪。老人乐得手舞足蹈,早早地把饿得精瘦的老牛套上炭车,踏着铺满冰雪的道路往集市上赶。凛冽的冬风吹裂了大地,吹起漫天的冰雪。老人一手抹着被扎着得生疼、冻得通红的脸,一手牵着老牛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赶。茫茫雪原一望无际,大雪掩埋了一切绿色与生命,只有惨白。在望不见尽头的路上,老人心中却充满了希望。等把炭买了好价钱,一定要给卧病在床的老伴儿请好大夫,买好药,让她早日康复了。也要给女儿多添置些嫁妆,让她风风光光地去做新娘子。想到这儿,老人不禁喜笑颜开。家人一年的生活终于有盼头了。
太阳高高地挂在老人头顶。他和牛终于来到了集市南门外。他呼呼地喘着气,肚子也饿得凹陷下去,但她不在乎,蹲在地上,美滋滋地盘算着。
这时,远远来了两个骑马的人。他们骑着毛色优良的高头大马,轻快的踱着步闲逛着。他们一脸傲色,趾高气昂地大声叱骂着驱散着挡道的百姓。他们身上的衣裳缎料精致,一看便是皇宫的人。
他们经过老人时,互相交谈几句,便停了下来。老人紧张地盯着他们,往墙角缩了缩,其中一个下马,手里拿着一张纸,大声说:“喂!老头,皇帝有旨要采办一车炭。我看你的炭成色不错,正好正好,来来来,拉去宫里吧!”老人急了,支支吾吾地说:“那……那什么,老爷,这是我们一家人的生计啊。您。。。。。。您别。。。。。。”另一个人不耐烦地吼道:“哟不是不给钱,你个糟老头烦什么烦啊!给你!”说着把几匹布随意往牛角一系。老人急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这点钱。。。。。。。还差啊。。。。。。。。。。。。。。。。还差啊!“你反了你,这是皇上的圣旨!你个破老头敢”
不遵命吗!“说完拉着牛车就往皇宫走,只留下老人呆呆的孤立着。一家人一年的希望就在对方轻描淡写地三言两语中灰飞烟灭了。想起家里漏雨的屋顶,老伴病中蜡黄的脸,浑浊的老泪吨框而出,他慢慢的从太监手中接过牛绳,回身往家走去。车里什么也没有,轻得很,可老人的脚步却比来时更沉重。
作者:范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