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关于鸟窝的散文 鸟窝图片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2016届高考语文暑假散文阅读训练六》

2015年高二语文暑假作业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鸟 群 高亚平

①又是一个金风送爽的季节,我携妻带子回到了故乡。原野上,一丘丘成熟的水稻、苞谷、大豆散发出一种诱人的清香。农人们正在修车磨镰准备秋收,孩子们在乡场上玩耍,一群群的鸡在田畔渠头觅食。我望着眼前这些熟悉的场景,心里感到异常亲切。然而,于我的记忆中,似乎总少了一些什么,是什么呢?是鸟群。那种一到秋天,便一群一群的,于空中盘旋起落呼啸而过的鸟群。

②在我童稚的心灵里,在我少年无羁的记忆里,鸟群实在是一种令人陶醉的景观。 ③我的家乡在樊川的腹地,它南依终南山,北靠少陵原,东傍一片丘陵,西依神禾原。川地中有无数的溪渠沟汊穿流其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水丰地肥,林木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记忆中,少年时代家乡的鸟似乎特别地多,房前屋后,水湄旷野,到处可见到鸟儿们飞翔的身影,觅食、嬉戏的踪迹。我家的门前是一道小溪,缘溪边生长着两排高大的树木,树木多为白杨、榆柳,也有一棵苦楝。树木的顶端有许多鸟窝,小巧玲珑的斑鸠窝,棕色硕大的喜鹊、铁老鸦窝,还有白鹤窝,黄鹂窝,以及一些不知名的鸟窝。至于燕子和麻雀,它们的窝多筑于人家的檐下屋内,树上找不到它们的巢穴。因了这个缘由,故而,我一年四季可以听到鸟儿们的鸣啼。

④春天,草木萌动,乡间便是一片欣欣向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燕子、大雁北迁,它们开始忙碌筑巢。杜鹃声声,黄莺乱啼,麻雀亦嘁嘁喳喳,让人觉出一片盎然的春意。我常常于酣眠中被窗外树木上的鸟鸣声惊醒,睁眼一看,外面已是一片明媚;阳光已越上了窗棂,爬上了树木梢顶。这时,我的心情便无限愉悦,穿衣起床吃饭。邀上小伙伴们,奔向原野上拔猪草,游玩嬉戏,找鸟窝,掏鸟蛋,或用自制的弹弓打鸟。鸟往往罹弹而殒,鸟蛋也往往被我们从树洞鸟窝中摸出,这些都被我们用湿泥裹了,放在火中烧透烤熟,洒上从家中偷出来的盐巴,分而食之。那种甘美、醇香,让我至今难忘。

⑤一首外国歌谣这样唱到:“夏日来了,令人回忆。”其实,令我回忆的鸟群,在家乡的夏日里是绝然看不见的。这并非鸟儿不多、不能成群的缘故,而是因为鸟儿们这个季节正忙于繁殖哺育后代;或者耐不得炎热,藏进绿树丛中。整个夏天,其实是鸟儿最多的时候,它们不扎群,亦不大鸣叫,只是在蓊蓊郁郁的树林里飞来飞去。只有到了傍晚,百鸟噪林的时候,你才可感到鸟儿的繁多,鸟群的庞大。一次,我和几位伙伴在树林中找蝉蜕,耐不得鸟儿的聒噪,我随手捡了一块石头,向树枝间使劲扔去。随着一声哀鸣,一只麻雀便若一片骤遭虫蛀霜打的树叶一样,从树枝间掉了下来。受惊的鸟儿“轰”地一声飞向天空,霎时间,鸣声一片,黑了头顶上的一片天空。

⑥然而,最让我痴迷的还是家乡秋天原野上的鸟群。

⑦几场秋风、几场秋雨之后,故乡的原野上便是一片金黄了。于丽日下,于澄明的碧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一道魅人的风景,那就是雁阵。大雁们排着“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伍,嘎咕嘎咕地鸣叫着,从我们的头顶飞过,由北而南,渐去渐远,以至于无,令少年时代的我,生出无限的畅想。而呼啸的麻雀群,若风暴骤起于萍末,在庄稼地的上空,在乡场,刮来刮去,亦让人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有时,麻雀群停驻在十几棵光秃秃的树上,树上便立刻像长满叶子。这些叶子在叫嚷着,吵闹着,让人觉出一种无限的生意。至于灰喜鹊,它们往往也在这个季节一大群一大群地从村庄的上空飞过,从原野上飞过,不知从哪里来,亦不知往哪里去了。还有一种鸟,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专门吃柿子。也是大群地来,每次来,家乡的柿子便会遭一次劫。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有时在摘完柿子后,往往还给树上留下几个,供这些迟来的鸟儿们吃。

⑧曾几何时,家乡的鸟群在我们不知不觉间消失了。生态的破坏,环境的变迁,使河流干涸,树木减少,鸟群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供栖身、生存的家园。现在,家乡广袤的原野上偶尔还能见到麻雀群。但在我看来,亦没有记忆中的庞大、壮观了。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社会在进步,人类在繁衍,但我们谁愿意面对一个没有鸟群的明天呢?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翻捡着少年时代的记忆,于心灵深处默默地呼唤:归来吧,我的鸟群!

10.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回到故乡,感到异常亲切,却因为没有看见过去那种秋天时节一群一群的鸟儿在天空翻飞的景象,心里若有所失,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B.作者的故乡水丰地肥,林木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鸟群只是成为作者童稚的心灵中令人陶醉的景观。

C.第④段写作者少年时代早上穿衣、起床、吃饭,然后和小伙伴们到原野上拔猪草、游玩嬉戏、找鸟窝等,意在突出作者小时候天真、活泼、淘气和爱鸟。

D.作者家乡有一种专吃柿子的鸟,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有时甚至还在树上留下几个柿子,让迟来的鸟儿们吃,这体现了家乡人浓浓的温情。

E.全文以故乡的鸟群为叙写对象,以记忆中的故乡的鸟群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为线索,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看不到鸟群的无奈与苦闷的心情。

11.本文围绕“鸟群”展开叙述,条理清晰,请具体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5分)

12.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第⑦段。(6分)

13.作者最后说:“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作者为什么“说不清楚”?他要表达什么?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10.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11.开头写回家乡不见鸟群的怅然若失——接着回忆家乡春天和夏天的鸟群“令人陶醉的景观”——再写秋天的鸟群最让作者“痴迷”——最后表达作者对家乡环境被破坏、家乡鸟群消失的忧思。

12.①烘托。用秋风秋雨、原野金黄营造氛围,烘托后文所写的秋日见到的鸟儿们;用丽日碧空烘托南飞的大雁,突出描写主体。②视听结合。在视觉方面,“金黄”“碧”等色彩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听觉方面,写到鸟儿的鸣叫声、呼啸声,真切可感。③比喻。将麻雀呼啸而起比喻成风暴骤起,把停留在秃树上众多的麻雀比喻成茂密的树叶,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鸟群壮观的景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①“说不清楚”含义丰富,语气沉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思和期盼。②作者的意思是说,现实环境生态破坏严重,如果再不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切实改善生态,故乡环境就会进一步恶化,连麻雀这道最后的风景都会消失。③其实,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不仅是对故乡环境、生态的忧虑,更是对整个社会生态现实的忧虑。如果我们继续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生态,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会不堪重负,带来的恶果也只有我们人类自己承受。

篇二:《大学生掏鸟窝 作文》

【2016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学生小闫发现自家大门外有个鸟窝,和朋友架了个梯子将鸟窝里的12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间后把鸟的照片发到网上,没想到有人愿意出价买鸟,两人因此获利1200多元,后来他们又掏了4只。原来,他们掏的这种鸟叫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结果,小闫和他的朋友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分别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并处罚款。此事引发不小的争议。

小闫父亲:儿子对小动物特别喜欢,在我们心里,农村孩子逮鸟抓鱼不用管,没想到会被判得这么重。

热心网友:量刑太重,10年牢狱生活足以毁了人的一生。 法律专家:知不知道燕隼是二级保护动物,以及知不知道因此受到严惩,这叫法律认识,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理由就是公民应当知法守法。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和立意指引】

这是一篇取材于现实的任务型新材料作文。

材料叙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件陈述,第二部分是不同看法。小闫父亲的看法和热心网友的看法有一致的地方——量刑太重;不同的地方是小闫父亲认为逮鸟抓鱼是正常现象。可视为两个立意角度。法律专家的说法自有其理,视为一个角度。我们可以从这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来作文,也可以就此事件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由。

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思考:

1.喜欢动物很正常,掏鸟售卖不可谅;

2.法律的意义在于警醒,不在于重刑惩罚;

3.“法盲”不是借口,不可免责或者不知情不能成为犯罪理由

4.10年牢狱,对大众的教育意义大于对一个人过错的惩罚

5.从掏鸟到售卖,就是明知故犯

6.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10年半够重,从鸟的角度去想,这次判决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命运转变。

【优秀作文】

1人情不应该凌于法律之上

【23班许涵韵 51分】

1大学生自掏鸟窝并从中获利,进而锒铛入狱。网友以“其不知是国家保护动物”及“罪行过重”为其开脱。殊不知,人情本不应凌于法律之上。

2法律乃为人的最低底线,人皆不可逃脱。先秦时期商鞅身为立法者依然受缚于法律。更何况当今世风日下,人为鬼魅,鬼魅为人,在这样一个经济繁荣物质纷繁的时代,人皆利欲熏心,甚至丧失了为人的底线。张爱玲所言的爬满了蚤子的袍子已然成为现实。此时就必然要以法律的严明公正及强制性来规范人们的言行。正所谓“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法律作为为万世开太平的圣剑切不可被轻易放下。

3熊培云曾言:“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诚哉斯言。人之所以为人,便是因为心怀道德的天平扼制住了自身的动物性。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只要其心怀道德便不会轻易做出的虐杀亵渎生命之事竟发生在新时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因此,假如缺失了道德信仰,那么纵是有礼乐约束众人,那社会也终会沦为僵化的社会,而于街上行走之人也都不过是穿衣着帽的茹毛饮血之徒。

4“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而大谈道德,整天大谈道德至上无私奉献,终会变成一个伪君子遍地的肮脏国家。”胡适如是说。网友们对正值青春年华的小闫报以

同情本无可厚非,然“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不可用人情及其年少无知为挡箭牌为其开脱。看似挥舞着道德及人文关怀的大旗,实则心怀“他日也有人为我开脱”的念想。此种做法,吾未见其明也。

5而真正的人情与关怀应存在于当其于摘鸟窝之时将其喝住,值其于网上售卖之时将其制止,逢其改过自新回归社会之日予以宽容。而肩扛时代使命的人们应做一个于法律之下不蔓不枝之人,让自己的同伴和子女明白行使法律所允许的一切权利的真正的自由,明白什么叫做“用干净的手段去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

6人情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它应是规矩方圆下的星夜焰火。

2莫让法律毁人一生

【22班周奕阳 52分】

1小闫掏鸟招致十年牢狱之灾,一时引起各界关注,众说纷纭。纵然法律专家指出:“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我却认为:法律之意在于警醒而非重刑,法律不应毁人一生。 2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名言引人深思:“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对于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小闫而言,十年牢狱无异于浇灭了他以及其家庭对未来的希望之火。将年富力强的黄金时光交付牢狱,于一名无意触犯法律的大学

生,太过残酷,冰冷,无情。试想十年之后,刑满出狱的小闫,满脸胡渣,神情恍惚地跨出那座阴森的大门,在重见天日的时刻,那片天是否还是那般予人希望的蓝?那缕光是否还是那般予人活力的暖?耽误的青春、美好的天真都随着时间的河从指缝流走,那时候的痛苦之重,生命难以承担。 3有人说,人如流水法如岸,奔腾不息的流水因受到河岸的限制而保障了其持久流淌,当一束浪花跃上河岸则必遭阳光蒸发。而实际上,看似无情的河岸也具有它令人动容的一面。当一束自由的浪花,无意受到了风的教唆,跃上河岸,后被无助地抛弃在河岸之上,面对阳光无情烧灼,难道浪花只能坐以待毙,接受严酷的的惩罚吗?不!它会受到泥土的庇护!河岸能够令泥土慷慨地接纳不幸的浪花,给予它遮阴避光的保护,并将它从地表下安全地送回至流水之中。法律难道不也应如此吗?面对法律认识不足的小闫,法律的包容性应得到展现,合理地减免刑罚无可厚非。

4村上春树曾在其获奖辞中道:“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当法与情发生了碰撞,人性的温度总是可以融化律令的坚寒,人性的规劝总比冷酷的刑罚更行之有效。“人恒过,然后能改。”适宜的警醒不仅能够使小闫在得到教训的同时更加珍惜未来,严守法律,更能令当今已被法律冰冻住的人文关怀得到解冻。

篇三:《鸟巢——自然笔记》

鸟 巢

——自然笔记

▓ 杨文丰

(载《北京文学》2011年第4期)

人的双掌一合拢,竟然也是鸟巢""{关于鸟窝的散文}.

——手记

1

鸟儿筑巢,是浩大而艰巨的工程,需付出常人难于想象的劳动。

在我们屋檐庭院筑巢的邻居燕子、麻雀是如此,其实任何一种鸟都是如此。据鸟类学家统计,一对灰喜鹊在筑巢的四五天内的工作量就令人难于想象,至少得衔取枯枝、青叶、草根、牛羊毛和泥团共六百余次,其中计枯枝二百五十余次,青叶一百五十余次,草根一百二十余次,牛羊毛八十二次,泥团五十四次。一只美洲金翅雀筑仅重五十余克的巢,就得飞来飞去衔取近八百根巢材。

筑巢不是鸟类才有的技能,但鸟类筑巢的工艺,在动物界却是无与伦比的。完全可以这样说,鸟儿是以整个身心乃至生命在筑巢。

鸟没有松鼠那样的手,没有海狸那般的牙,只有喙和爪。在法国历史学家、作家米什莱看来,鸟筑巢的普遍情形,与其说是以喙和爪筑巢,还不如说是以胸挤压材料,以躯体将混合材料作一种粘合。如果此论成立,则可推论赋予鸟巢椭圆形状的工具不是别的,而是鸟的躯体;鸟在里面不停地边转边压,将“墙”朝前推,使之终成椭圆的房子。试想,要使一根刚衔入巢中的稻草弯曲贴巢,得经由鸟身体多少次艰辛的来回挤压啊!

然而,实际情形却不完全如此,鸟,是以喙、爪和身体以及其他东西来共同筑巢,抑或各显神通地筑巢。譬如,北极的绵凫鸟在生育前,总要忍痛拔下自己的大量羽毛来筑巢。楼燕的近亲——大名鼎鼎液腺发达的金丝燕以唾液筑巢,唾液一遇风,就凝固成半透明的碗状巢窝——燕窝。楼燕营巢则将唾液和入小螺、泥土和草棍,以胸、喙、爪共砌碗状巢。 鸟筑巢的行为,虔诚得令人感动、心痛,更是教人肃然起敬,心怀敬畏。

鸟通过筑巢,似在申明自己并非凡鸟,至少也是有某种精神的鸟。

2

你或许未想到,伟大的鸟巢,孕育和呵护生命之巢,寄托希望之巢,会如此多元和丰富。 低等类群企鹅、鸵鸟、金眶鴴、白额燕鸥等筑的地面巢大多简陋,甚至仅在地表刨一浅坑,不加任何巢材。米什莱在《云雀》中写过:“云雀是最典型的田野的鸟儿。这是庄稼人的

珍禽。她总是殷勤地伴随着他们,在艰辛的犁沟中间,到处都有她的足迹。""而大自然似乎有些亏待云雀。她的脚爪长得使她不适合在林间栖息,她只好就地筑巢,与野兔为邻,田沟是她的穹庐。”还有许多叫声动听、高贵,疏于高山森林,常年出没在旷野,为土地处处留下宛转歌吟的精灵,比如玲珑百灵、活跃画眉,就和平民化的歌鸲、黄脚三趾鹑、灰头麦鸡和毛腿沙鸡一样,在土坑内只垫少许干草茎为家。雉鸡、鹤和大雁筑的地面巢则稍稍复杂,会以些许草、叶和绒羽等柔软物质垫窝。

在湖泊、池沼和江流转弯低吟的和缓水面,我们可偶见随水体飘摇升降的水面巢。水面巢多是盘状浮巢,由鸟儿凭借水生植物浮于水面的杆叶搭造。水面巢便于鸟儿饮水,水面嘻戏,晨昏照影,还可免陆上动物来袭,只是筑水面巢的鸟寥寥,屈指算来只有鸊鷉、秧鸡、董鸡和骨顶鸡几种。

顾名思义,所谓洞穴巢就是彩色童话画册中总见的鸟儿筑在崖壁和树洞的巢。翠鸟和沙燕就以崖壁洞为巢。斑鸠、八哥、山雀、猫头鹰、鹪鹩和戴胜等则以树洞穴为家。需要说明的是,在攀禽中只有啄木鸟居住的树洞巢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巢。啄木鸟喜新厌旧,从来不住昔年旧洞,这倒使不少鸟儿拣了便宜,轻易就当了啄木鸟旧居的新主人。

作为人类的芳邻,多数燕科鸟,都在人类的屋檐下、楼宇间筑巢。她们都居泥巢,倘若筑在户外,比如筑在贾岛所咏的池边树上,该如何经得起风吹雨打?

的确,在我们人类的习惯意识里,鸟巢,主要还是指编织巢——由广大鸣禽在树上(个别在草丛或灌木基部)精心营建的巢。

苇岸在《鸟的建筑》里说,除涉禽中的鹭、游禽中的鹈鹕和猛禽中的鹰隼(这是些在树上筑粗陋大巢的鸟)外,编织巢几乎均为长于鸣啭,巧于营巢的雀形目鸟类所造。 谁能说编织巢的形态,不是更加多姿多彩的呢?

与我们人类还较为亲近的寿带、卷尾、伯劳、柳莺等夏候鸟总营杯状巢。太平鸟、灰山椒鸟、乌鸫及北红尾鸲等则喜筑碗状巢。 骨顶鸡、秧鸡、董鸡和鸊鷉等好些水禽编织盘状巢时,还善于就水取材,巢材多取水面的芦苇、蒲草。以盘状巢为家的鸟类,不但每一窝卵较多,卵色更是每每与巢材乃至环境相近。

至于盆状巢,则可分为浅盆状巢和深盆状巢两种。

在电视《动物世界》里,我见到了被称为“缝叶莺”的小鸟的筑巢过程:喙将芭蕉叶从叶缘至叶茎似裁缝一样裁开,接着以喙在叶中一下下地穿出一列小孔,继而卷起叶片,贯以细线——缝成小小的袋状巢。如果不是在荧屏所见,我无法相信天下竟会有如此聪明灵巧的小鸟。

在我见过的鸟巢中,最让我情感激荡、永远嵌入生命记忆的还是那年冬末在河南,那中原大地上一棵棵白杨树上的鸟巢。这些《禽经》上所说的“仰鸣则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的民间吉祥鸟喜鹊之巢,真像一座又一座古老的乡间别墅啊!一个接一个,正隐隐约约、安祥在茫茫原野高大耸立的白杨树上。这当儿,春天还在望中,白杨树尚未绽开绿叶。这一个又一个粗糙的球状鹊巢,在辽阔、空旷、沉静的天空下,在木叶尽脱硬而冷的枝杈间,竟是如此地沉静、安祥,透露出喜鹊的形体和粗糙的鸣叫声那般的美丽,同时,还辐射着睥睨凡间一切的神气,令我倍感崇敬和温暖。我以为,鹊巢,无论独巢、双巢,还是芳邻多巢,都是原野上灵动、尊贵的生命信号,是地球村,尤其是北方平原冬季令人无限神往的平静乃至祥和的最美丽、最迷人的风景""

3

鸟类学家的考察表明,鸟巢大都是鸟夫妻共同建造的家园。利用天然树洞筑囹圄巢的世

界珍禽——犀鸟,每当旭日东升,雄鸟就从河畔频频衔回泥巴给洞内的雌鸟,雌鸟则一次次呕出胃液,以喙将胃液揉拌入泥团,再衔之以封小洞口。

尽管鸟类学家还不太明白鸟筑巢的“技能”是如何遗传的,但却已断言筑巢与鸟类的繁殖相关——鸟类的繁殖,通常始于筑巢终于幼鸟离巢。

也有鸟儿筑巢为的是谱写恋歌,招引配偶。澳大利亚热带雨林的园丁鸟,雄鸟求偶时,会择一块觅食易,水源近,幽静、明亮、通透的林间空地或草地,辟成小巧的庭院。庭院左右两边那密密实实的篱笆墙由二三十厘米长短的树枝搭就。而庭院的那一头,便是雄鸟清理出的草地——“跳舞场”。犹同新郎总要装饰新房,“凰求凤”的跳舞场周围及篱笆墙头,总会陈列些鲜花、浆果以及光艳的羽毛,显然,这是雄鸟的“作业”。

筑巢还能刺激鸟儿的性生理活动。鸟类学家的研究已证明:鸟类建巢或窝入巢中,视觉和触觉等器官所发出的信号通过脑的综合,会加速促进体内雌激素的分泌,促进体内卵细胞的成熟并排出,使繁殖行为不至于中断。尚若巢窝被毁,鸟类的孵卵行为随即终止。

4

尽管鸟的世界比人类社会单纯,但在营巢问题上,却同样存在不道德之鸟。{关于鸟窝的散文}.

仍然有必要抒写一笔的,是啼叫美妙被农业社会长期作为播种信息鸟的杜鹃,其总有本事使自己所产蛋的颜色、形状及大小与宿主(多是苇莺)的相似,并依宿主蛋的形色而作相应变化,当杜鹃在宿主巢中出壳后,宿主之蛋或雏鸟便躲避不了被这“外来户”强行全部挤出家园的命运,而小杜鹃却独独享有义亲的哺育。

好在绝大多数的鸟儿都鸟德高尚,自主营巢,自食其力,警惕性也高。

亲爱的鸟儿,你已知道,

这是兽的世界,人的世界,

天天危机四伏""

长期生活于这般的社会环境,已教鸟儿懂得不但要经营好自己的家,更得伪装好自己的巢。

最天才的伪装师要数柳莺了。它在地表的枯枝落叶层以树枝纤维、草茎编织成一个球形巢,而且,衔来的大量苔藓和各色枝叶覆盖其上,仅露一个黑洞口。

营冢鸟筑巢总会选一块林间平地,首先挖一个深坑,往坑内堆入一层层的树叶和土,堆成直径三四米、高一米半的大土冢,然后才将蛋埋入冢顶挖出的小穴。如此这般,孵蛋所需的温度便全由冢内树叶发酵而供给,其自己却避免了孵蛋而可能遭至那天敌的袭击。

鸟儿还利用有翼能飞的优势,或选悬崖绝壁、或选高树的枝杈营巢,以使天敌难于接近。鸣鸠更是将巢筑入仙人掌丛。

筑就了巢,就有了安身之所,风雨中,一家鸟就不至于那么飘摇。

有了鸟巢,就有了温暖的家,即便是 “寒舍”,四壁透风,上下透雨。

风雨即便不是无情,总还是凄冷的。凄冷的风雨总是不期而至。在安稳的鸟巢里,卵易于聚拢成堆,易于享有亲鸟羽绒被子般的身体覆盖、呵护,可保持孵蛋需要的温暖环境。雏鸟刚出壳喳喳叫闹的头几天,体温还不恒定,而鸟巢正好可减缓“温暖”的散失。树洞巢内的温度通常要比洞外高出7 ℃。

鸟巢不是人类家里的铁碗,而是大自然里中空、通透或并有弹性的窝。想想看,晨雾慢

慢地浓过来了,悄无声息中将鸟巢淹没了,日出不久,雾就散了。黄昏,鸟儿已相继归来,聚会巢中,不时鸟儿问答,啁啾沟通,交颈抚爱,和睦融融。夜幕降临后,天地愈加宁静,那不见一片云的夜空沉静得犹同波澜不兴的海,凉如人间井水的银色月光悄无声息地流进鸟巢,鸟窝中许会出现短暂的沉寂,俄顷,就该有一只又一只鸟儿侧歪鸟头,实行集体举头鸟眼望明月的仪式后,就该不约而同低头思念远方的故乡了吧""

5

我曾在不少晨昏,观察过好些鸟巢。我发现鸟巢大多数是灰色的。那次夏游京郊鸭鸣湖,那湖畔杨树林中的一个个鹊巢,就都是灰色的。同游的友人告诉我,鸟巢的确多为灰色,他说,少不更事时,夏天,他总喜欢爬上高高的白杨树去拆一个个鹊巢。“一个鹊巢拆下的树枝就是一担柴禾。”""那一担担柴禾也该是灰色的,我想。

鸟巢何以多呈灰色?我想,这当与土地有关;灰色是源自土地的颜色。

除却黄土地,这天幕下的土地,壮阔的土地,乃至久旱的土地,起伏辽远,不普遍就是灰色的么?

灰色可是土地的主体颜色抑或主打色啊。竟是土地的主打颜色“升华”上鸟巢了,这可是稻、草和树枝干燥以后的颜色,是水失却了流动的姿色。而筑巢的那些树枝、草叶,可不折不扣原来都是绿色的。

啊,鸟巢的颜色,这土地性情般的颜色,让人沉思的颜色,象征温厚、内敛、沉静、博大和安祥,朴质、宽厚、自在、和美并且如中年的人生境界一般的颜色""

6

谁能断言鸟儿筑巢就没有自觉的艺术构思呢?我想,鸟儿在筑巢过程中出于本能的实用型审美能力,断断是鸟儿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养成并且事实上业经遗传了的。

倘不如此,我们就无法解释同一种鸟儿,比如喜鹊,其巢的形制和质材,何以世代都那么类同而且都是那么高高地筑于树上。

何况鸟儿筑巢,是实用主义至上的。

鸟巢,巢内有羽毛柔软,草叶柔韧,巢壁圆润,还颇柔润、柔和。如果你从鸟巢内望出去,那巢外的天空,想来也是井口般圆圆的,和井底蛙所观的天空形状当是相差无几的。 鸟巢,依靠外力而被高高擎起,是力量与柔软的结合。至于托举鸟巢的主干枝条,与其他柔软所形成的合力,却又使鸟巢异常坚牢、结实,尽管一阵风来一场雨过,鸟巢会宛如慈母乳汁饱满的乳房般微颤。

鸟巢与树林、草地、原野、河流和星空在悠久的农业社会里总趋于和谐或者基本和谐。如果连基本和谐都达不到,就不可能有鸟巢在地球村的代代传承了""

然而,除了像米斗,若砚台,如酒爵,似农人编织的筐,鸟巢难道就不像人的指掌所合拢的形状吗?

多数鸟巢都不带顶盖。没有顶盖而上空,空如北京四合院,中国瓷器碗、花瓶和壶。依照国人的审美观,惟空者,方有艺术意味,如国画“留白”。惟空者方成器,方可构成生活与艺术的空筐——啊,鸟巢,竟空出了哲学与艺术的意蕴。

而且,鸟巢含蓄的椭圆外形,还总趋“圆点哲学”。作为天地间的一个“点”,鸟巢尽管小,却也有孕育,有交流,有故事。晨间,鸟儿带着理想和希望离巢飞入广阔天地,黄昏,怀着谷粒、虫子、快乐和对家的眷恋鸟儿从远方归来。

{关于鸟窝的散文}.

鸟巢越高,离大地就越远,然而,与自然和社会现实仍旧若即若离。

或许是宿命,当历史的列车进入“科技隧道”以后,鸟巢天然的开放性,却愈加成为双刃剑。何止是风入鸟巢,雨入鸟巢,雾、阳光、雪花能入鸟巢,那白天和“黑夜”,更是轮回式地出入于鸟巢。鸟巢成了名符其实对外开放的“笼子”,内外良莠杂芜。

还能半隐于自然和社会吗?天幕下,

那一群群散文般袒露心扉的鸟巢""

作为大自然鸟巢的人文“镜象”,北京那个钢铁鸣响的人工编织“鸟巢”,在大地上不觉已耸立数年了。

这个伟大的“鸟巢”由瑞士建筑大师雅克•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建筑师事务所力主设计,峻工不久,即被《泰晤士報》誉为世界上“最強悍的建筑”,被英国名刊《建筑新闻》列入“世界十大建筑工程”。

这“鸟巢”与猛禽和攀禽的树洞巢岩缝巢自然已不可同日而语,建造过程却比鸟儿筑巢更为有条不紊,由钢网全盘代替树枝——四万多吨钢材,每一根柱子都重一千吨""

只是,如此的“鸟巢”还会具有自然界鸟巢的纯粹吗?〔注1〕还能重现李商隐《晚晴》的诗境吗?〔注2〕尽管这“鸟巢”蕴含的文化意味异常丰厚。〔注3〕

的确,在今天,与鸟巢有关的一切,都无法与“科技神”光照全球,“爱抚”鸟巢脱离干系了。

在因了人类掌控技术而使欲壑越来越大,在因了人类而致生态濒临失衡的地球村,即便是非同寻常的鸟巢,甚至是再神圣的鸟巢,都与荒野、河流、空气乃至和人类一样,已陷入命运窘境,前途未卜""

【附注】:

〔注1 〕鸟巢的不纯粹便是被异化 。鸟巢本是不该被异化的。人与鸟巢的关系,本应彻底葆有田园牧歌的底色,至少也该蕴有更多更美的中国古典诗境的,在这地球村,在我们中国。

〔注2 〕李商隐《晚晴》:“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意谓初夏时节,雷雨频繁,晚晴依时而至,鸟巢却已干,归巢的鸟儿,不但心轻而且体态轻捷。

如此美妙的诗句,除去诗人的自况抑或暗示,似乎还在暗示飞鸟是纯粹的,鸟巢是没有任何污染的。只是在今天,未被污染的鸟巢究竟还尚存多少呢?

〔注3 〕“鸟巢”,如此钢铁的、奇异的,基于文化和技术的“鸟巢”,似乎寄寓了中国的“天空”、“大地”形象。“屋顶”又何止是覆盖物,该同时还是人造穹庐,而且更该是奥林匹克五环的象征。

“鸟巢”的外形依稀可见菱花隔断、雕花镂空以及宋窑开片釉即裂纹釉的痕迹。钢架大网虚实相间,气韵生动,开合留空,阴阳平衡,似乎参透了中国哲学的天地人和理念,在表征“中国文化是在无序中寻找着有序”( 德梅隆)。

伟大的人类能筑出如此伟大的“鸟巢”,是否还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崇拜呢?——是回归至上古的自然崇拜呢?还是“现代版的自然崇拜” 即异化的自然崇拜呢?

人,掌控了现代技术的人,竟是何等地自如!可自由出入“鸟巢”大放风筝的美丽,能

篇四:《树和喜鹊》

学 习 活 动

篇五:《散文 斑鸠声声》

斑 鸠 声 声

(陕西)罗拱北

真没想到,在这片属于城市的林子竟然会有斑鸠! 星期一的早晨,天下着蒙蒙细雨,我急匆匆地从这座城市的西边要赶去东边上班。路过陕科大操场边那片雪松林的时候,我竟然听到了斑鸠“咕咕”、“咕咕”的叫声,那种低沉短促的鸣叫竟一下子勾起了我记忆深处的许多东西。

斑鸠是一种胆子很小的鸟类,它不像喜鹊喜欢把巢筑在显眼的枝头,而是选择柏树等枝叶浓密四季常青的高大树种,把自己的巢隐蔽起来;它也从来不到人烟稠密的地方觅食,而是选择山坡或者田野等便于隐身的地方,和人类保持着远远的距离,因此人们很难发现它的踪迹。不过它还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给了狡猾的人类可趁之机——记得每年三四月份,故乡便进入多雨季节,沾衣欲湿的春雨把漫山遍野的树木都染上了一层新绿。斑鸠在这个季节进入求偶时期,它们躲在树荫里,“咕咕”、“咕咕”地呼唤着同类,表达着它们热烈的情感。在这一点上,它们又和人类一样愚蠢,完全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以致暴露了自己的藏身之地,我们正是通过它们的叫声,轻而易举地找到它们。

乡村生活是安宁而单调的,对缺少玩具和书籍的乡下孩子来说,掏鸟窝便成了我们的一大乐趣,而十有八九遭殃的便是斑鸠。那时,我们就象一群小特务,在细雨蒙蒙的天气

里偷偷跑出去找鸟窝。我们戴着斗笠,光着脚丫,找一处比较高的地方悄悄地躲起来,这样便于观察叫声是从哪棵树上发出来的。斑鸠在雨天也放松了警惕,以为人们都在家里避雨,于是放开嗓子尽情地歌唱,在密密麻麻的树林里,我们很容易就知道了哪棵树上有鸟窝。尽管我们身手敏捷,但是我们决不在雨天爬树,一是雨天树干湿滑,不容易爬上去;二是柏树树皮经雨水浸泡容易粘在衣服上很难洗掉,被父母发现轻则挨骂重则挨抽,传出去被小伙伴知道很没面子。如果谁发现了哪棵树上有鸟窝,就在树下悄悄做个记号。好不容易等到天晴,饭也顾不得吃,叫上自己要好的几个小伙伴,浩浩荡荡去掏鸟窝。邻居家有个叫春梅子的小女孩,可能是细心的特点,她总能在我们不太注意的地方发现鸟窝,所以我们也愿意带她一起玩,她发现鸟窝后总是偷偷地告诉我。我小时候人长得精瘦,手脚也利索,好几回都是我上树去掏鸟窝,我能象猴子一样手脚并用,无论多高的树都不在话下,其他小伙伴只有羡慕的份儿。斑鸠也很有意思,即使我开始爬树了,它还以为它的巢很隐蔽,断然不致为我们发现,更大的可能是它舍不得辛辛苦苦生的几个蛋,所以它一动不动隐藏在树梢里,直到我的手都快够到鸟窝了,才朴棱棱地扇着翅膀落荒而逃。我便端了鸟窝,又象猴子一样顺着树干爬下来,把那几个白白的鸟蛋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不知为什么,春梅子寻找鸟窝时满不在乎,但是当她看到小伙伴把

那几个指头大的鸟蛋弄破、蛋清蛋黄糊住一手的时候,竟会哭得呜呜作声。

几年之后,春梅子、四娃子和我三个儿时的伙伴考上了县城的高中。当教我们语文的李梦帆老师为我们讲解《关雎》,说关雎就是斑鸠的时候,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实在没有想到《诗经》里面的爱情圣鸟居然就是我们乡下再普通不过的斑鸠,那个想躲开我们、却又被我们四处追赶的斑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望了望同桌的春梅子和四娃子,他俩也是若有所思怅然若失。突然想起童年,在天气回暖的四月,在烟雨蒙蒙的春天,那;咕咕”鸣叫的斑鸠原来是在吟唱最动听的歌谣啊!我们这群野孩子那时不懂什么是爱情,只晓得用恶作剧来满足我们年幼的心,根本体会不到那是对处于恋爱期间的斑鸠的骚扰甚至是伤害。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抓住一只斑鸠,可惜连斑鸠的一片羽毛都没碰上,我的童年甚至少年就在老师抑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于鸟窝的散文 鸟窝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