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关于理解的议论文 关于理解的议论文范文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谈谈给材料作文议论文写作的三个问题》

谈谈给材料作文议论文写作的三个问题——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老师 (2012-06-19 22:33:53)

转载▼

标签:

杂谈

同学们好,我今天主要是给大家谈一谈给材料作文议论文写作的三个问题。相比较而言,就是我们在中学的,特别是在高三的作文写作中比较难的一个问题就是给材料作文。所以,也是我们同学在现在高考复习作文这样一个写作中比较纠结的一个问题吧。特别是有一些同学因为读不懂材料,所以导致跑题;有的同学读不全材料会导致偏题;有的同学因为不能分辩材料和话题,就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所以也导致偏题和跑题。这实际上就给我们带来很多困难,所以,今天就想跟同学们交流一下这个问题。那么主要就从三个角度来谈。

第一个,就是如何审读给材料作文题,寻找到合适的写作点。

第二个,就是如何围绕写作点展开写作。

第三个,就是如何用最基本的方法,完成给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写作。

对于给材料作文的说法有很多,有不同的说法。我的基本的想法是:既然是给材料作文,那么作文就一定要与材料关联。关联得越紧,你的作文就可能越得题旨。关联得越深,你的作文就越能够击中要害。

所以,我们就是要在阅读材料的时候,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那个关联点,能够关联得很深、很紧的这个点。所以我们下面分三步来看一看。

第一个就是:四步审题找到写作点。四步审题,第一步,就是梳理材料的主要信息。现在我们很多同学在写作的时候,不太关注这第一步。实际上,材料,它应该有一些主要的信息,可以找得到为我们后面第二步、第三步服务的。有的同学忘记了这一步,或者是不习惯这一步,最终就怎么样?可能导致后面的偏题。第二步,就是找到材料隐含的方向。一个材料,作为命题者来说,他的命意何在?这是我们要读到的。有的命意比较隐蔽,有得命意比较显豁。显豁的可能同学一看就懂,隐蔽的、隐晦的特别是,可能就困难一些,往往容易忽略。如果找不到写作方向,则偏题的可能性就更大。第三步,就是分析“关键词”。找到方向了,还要分析“关键词”。“关键词”它将带给我们在后面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启示。第四步,那么就确立写作点。我刚才初步地梳理了一下我们审题的四步,找写作点。

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几个题目,来谈谈这四步怎样展开。

第一道题就是这样的一道题目: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那么下边的材料是这样的:

一个学生求证几何题,求证了一大通也求证不出来,老师告诉他是方法错了。这是被方法蒙蔽了。

一个人开着辆汽车东拐西拐找不到要去的目的地。这辆车是被道路蒙蔽了。

一个人干个什么干得心烦了,一天抽空到庙里烧了炷香,或捐了个金刚什么的,从庙里出来后又什么都敢做敢干了。这不是被佛蒙蔽了,也不是让他干的那个什么给蒙蔽了,这是自己把自己蒙蔽了。

这样一道作文题,我们要先对它进行信息梳理。所以,先对题目的信息梳理以后,我们会发现,它有这么三个要点:第一,方法蒙蔽人。第二,道路蒙蔽人。第三,心灵也蒙蔽人。那么这个信息梳理之后,我们就可以看这个材料一个明确的指向是:对方法、对道路的迷信使人陷入困境,不能成功,不能到达目的地;对某一种东西特别地去执著,对某一种特别是那种贪念的东西,很执念的话,那么就使人不能自省、自拔、自赎;所以最后我们就可以看到“自我蒙蔽”是人生的一大痛苦或者说一大苦难。在这样的一个明确的方向之下,我们再来看“关键词”,是“蒙蔽”。所以我们就可以大体上找到这样一些写作点,就是:“要掀开人生的蒙蔽”,“不要迷恋方法”;“要寻找到正确之路”;“不要执著于贪欲”;“人要时时自省”;“要跳出圈子看世界”;要“掀开蒙蔽”,才能真正“走向幸福”。这是第一道题,我们大体上梳理一下它的信息,找到它的明确方向,分析“关键词”,最后找到写作点。

我们再看一道题,这是杨浦区今年的二模卷的一道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材料是这样的:

寺庙里新来的小沙弥,对什么都好奇。秋天,禅院里红叶飞舞,小沙弥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

师父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这是不是‘舍弃’,是‘放下’!

那么,面对这个材料,很多同学,没有细致地梳理这个材料的信息,所以写下来,写偏的不少。我们看这个材料的信息,主要信息有哪些?首先是“秋天的红叶很美”,“秋天的红叶很美”。然后再往前走,发现“冬天时,树撑不住了美丽的红叶”,“撑不住美丽的红叶”。所以再往下走“只好舍”。那么老和尚说,这种“舍”不是“舍弃”,是“放下”。那么“很美”、“撑不住”、“放下”,这是它的主要信息。在这个主要信息之下,我们找到这个材料的明确指向,是什么?那就是:对那些必须放下的美丽,一定要放下,这样的“放下”是大树或者说自身生存的必须。如果不放下这些美丽的东西,自身就很难再生存下去。大树就是这样的一种生物。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明确指向之下,我们再来看“放下”这个“关键词”,很多同学,在这个关键字上因为没有推敲,所以怎么样?导致最后偏题。

“放下”在这个材料里面是放下本来就是美丽的东西。红叶很美,本来就很美丽的东西。而不是放下本来不美的东西。很多同学把这个“放下”当作一个话题在写作。所以“放下”的,他比如:要放下邪恶,要放下残忍,要放下仇恨等等。这些东西,本来就不美的,是应该舍弃的,不是不应该舍弃的。所以这个“放下”不等于话题,而是在这个材料里面的,将本来就是美丽的东西放下,这是很关键的地方。那么理解了这个“关键词”以后,我们就可能找到这样一些写作点:“美的”不一定都能为我所有,不是所有美的东西都为我所有,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并非“所识之美”都能为我所有,我认识的美,我知道的美都为我所有?那不行。并不是“所拥有之美”都能为我所有。尤其是第三点,我已经拥有了这些美,我很不舍得。但是,这个材料告诉我们:并非所拥有之美,都能为我所有。所以,红叶很美是大树本身所具有的,现在大树为了“撑下去”,他必须“放下”。那么,这三点,是关于这个“美”能不能为我长久所有的。我本来有的美的东西,不能长久所有。那么再往下,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点,很少有同学关注。就是说:大树所以能撑下去,所以能从一个棵小树长成大树,这棵大树它的智慧在那里?在于它跟自然、季节相谐相生,他具有一种生命的律动之美,这种律动之美就是随时而动,春来来了,长出绿叶,夏天勃勃生机,秋天变红了,冬天脱去这个美丽的红叶,这就是生命的律动之美。所以我们也可以讲“享受季节之美”。在杨浦区的写作,很多同学写作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没有发现这一类的作文,可

篇二:《作文话题素材之为人处世篇:理解》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作文话题素材之为人处世篇:理解

思路

人们都渴望别人的理解

理解需要沟通

理解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相互的

理解是一种宽容

理解的基础是尊重

理解能使家庭更加和睦,友谊更加牢固

理解不是单纯的原谅和一味的放纵

理解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名言

其实,爱和理解并不能使人原谅,而只是使人容忍———对事实表示无可奈何的承认和接受。———周国平

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爱因斯坦

除非你理解世上最令人发笑的趣事,否则你便不能解决最为棘手的难题。———丘吉尔

有时候一个人只有在他死后才能被人理解,就像读一本好书一样,只有读完了最后一行,才能理解。———高尔基

我不能相信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萨特

你所不理解的东西是你所无法占有的。———歌德

最卓越的东西也常是最难被理解的。———爱迪生

生活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只有需要理解的东西。———居里夫人

理解一个时代的人们怎样思想,要比理解一个时代的人们如何行动更为重要。———伏尔泰

理解还是很有用的!如果你不理解,你就得不到什么。———罗曼·罗兰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体谅。———富兰克林

人与人之间,原存在许多隔膜与怀疑,惟有理解是化解隔膜为知己,消释怀疑为良友的桥梁。———赫尔利

对自己的痛苦敏感,而对别人的痛苦麻木不仁,这是人性的可悲特色之一。———池田大作

应该“理解”,必须“理解”,人类最高尚的目的就是:理解一切。革命的捷径也是:理解一切。———莫兰黛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有些人为了生计而不去理解某些事情,要让他们理解这些事情是很难的。———厄普顿·辛克莱 解释和理解是两个不同但又互为补充的认识手段。———科恩

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谊之果的土壤。———佚名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最孤寂的,每个人都渴望理解。———佚名

经典素材

卡耐基挨骂

(理解意味着宽容)

理解意味宽容和通融,是融合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是友谊之桥的紧固剂。理解的一大妙用就是它还能化干戈为玉帛。

戴尔卡耐基在电台上介绍《小妇人》的作者时心不在焉地说错了地理位置。其中一位听众就恨恨地写信来骂他,把他骂得体无完肤。他当时真想回信告诉她:“我把区域位置说错了,但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粗鲁无礼的女人。”但他控制住自己,没有向她回击,他鼓励自己将敌意化解为友谊。他自问:“如果我是她的话,可能也会像她一样愤怒吗?”他尽量站在她的立场上来思索这件事情。他打了个电话给她,再三向她承认错误并表达道歉。理解可以打破人们之间的阻隔,这位太太终于表示了对他的敬佩,希望能与他进一步深交。

给对方一个痛哭的机会

(理解就是心灵相通)

英国一个著名的芭蕾舞童星埃利,只有12岁,不幸由于骨癌准备截肢。手术前,埃利的亲朋好友,包括她的观众闻讯赶来探望。这个说:“别难过,没准儿出现奇迹,还有机会慢慢站起来呢。”那个说:“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们都在为你祈祷!”埃利一言不发,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谢。

她很想见到戴安娜王妃,她优美的舞姿曾得到戴妃的赞美,夸她像“一只洁白的小天鹅”。经过别人转达她的愿望,戴安娜王妃终于在百忙中赶来了。她把埃利搂进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埃利一下子泪如泉涌。自从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话都有人说了,就是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埃利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这样的话!

据说,戴安娜虽出身富家,却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她经常说自己笨得像牛,智商不高。但这个故事让我们相信戴安娜一句贴心的话,足以让埃利受益一生。

“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

(理解造就科学大师)

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了。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会使老师恩格尔深感不快。有一次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他反问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恩格尔大为恼火,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搞乱,给我滚出去!”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生气,她找到老师理论。但是,她得到的答复是:“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学校,由妈妈教他读书。爱迪生的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讲许许多多科学知识。在母亲的辛勤栽培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虽然家境贫寒,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如果爱迪生的母亲不理解爱迪生小时候的所作所为,很可能我们今天还处于黑暗之中。

朱德为母亲分忧

(要理解父母)

朱德从小就非常理解自己的母亲,经常主动为母亲分忧。朱德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农村妇女,她总是天没亮就起床,把饭煮熟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朱德看到母亲这样整日劳碌着,从四五岁开始就在旁边帮忙。到了八九岁的时候,朱德不但能挑能背,还能种田了。每天从学堂回家,看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时,朱德便一声不响地把书包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季节,他就整日在田里跟着母亲劳作。

他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挑满两桶水,是很累人的。但是,朱德为了减轻母亲的劳累,总是尽力去做。一个秋天的晚上,母亲做完了全家的饭,收拾完厨房,又忙了半天。等一切忙完,已经是深夜了,她看到水缸空了,就打算一早去挑水。第二天一早,母亲发现水缸是满满的,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母亲终于发现是朱德趁天不亮挑的。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用稚嫩的双肩分担了母亲的负担。

伽利略与车夫

(真理要得到世人的理解需要时间)

据说,有一回,伽利略为了节约钱,搭了一辆拉橄榄油的车从比萨去佛罗伦萨。在车上伽利略一路跟车夫聊天,车夫一出口就是赚钱,而伽利略一出口就是他的数学计算。他俩越谈越糟糕,最后两个人干脆谁也不说话。车夫在想他这一车橄榄油能挣多少钱,伽利略在看着车夫装橄榄油的桶发呆。伽利略很想算出桶的容积,这些桶的容积应该怎样算呢?他想这些桶几乎都是圆柱体,那么要求出桶的容积,看来只能用桶的底面积乘以桶的高度。伽利略于是目测了一下桶的高度和直径,一下子他便把这些桶的容积算了出来。

“你每桶橄榄油是300公升?”

“你怎么知道的?”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伽利略便认真地给车夫讲解起计算公式来,无论伽利略怎样耐心地解释,车夫还是听不懂。听不懂还不要紧,重要的是听不懂的车夫还认为伽利略是在利用巫术。结果死活也不敢收伽利略付给的钱。

伽利略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者,是第一个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的天文科学家。但他由于宣传科学,屡遭罗马教廷的残酷迫害,被罗马教廷判决终身监禁。后来,伽利略在满目凄凉和贫病交加中,在监禁地佛罗伦萨含冤去世,终年78岁。

释鹿得人

(理解就是推己及人)

鲁国国君孟孙带随从进山打猎,臣子秦西巴跟随左右。打猎途中,孟孙活捉了一只可爱的小鹿,他非常高兴,下令让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宫中,以供日后玩赏。

秦西巴在回宫的路上,突然发现一只大鹿紧跟在后,不停地哀号。那只大鹿一号叫,小鹿便应和,叫声十分凄惨。秦西巴明白了,这是一对母子,他觉得心中实在不忍,于是便把小鹿放在地上。两只鹿撒腿跑进林子里不见了。

孟孙打猎归来,秦西巴对他说放走了小鹿,孟孙一下子火冒三丈,把秦西巴赶出宫门。

过了一年,孟孙的儿子到了念书的年龄,孟孙要为儿子找一位好老师。许多臣子都来向孟孙推荐老师,孟孙一一接见这些人,但他总觉得不是十分满意。突然他想起了一年前被自己赶出宫去的秦西巴,心中豁然开朗,立即命人去寻找秦西巴,并把他请回宫来,拜他为太子老师。

臣下对孟孙的做法很不理解,他们问道:“秦西巴当年自作主张,放走了大王所钟爱的鹿,他对您是有罪的,您现在反而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孟孙笑了笑说:“秦西巴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对一只小鹿都生怜悯之心,宁可自己获罪也不愿伤害动物的母子之情,现在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可以放心了。”

秦西巴的仁慈之心,终于被国君理解。

王野罢官

(理解会使人如释重负)

南宋理宗淳祐元年,两浙转运判官王野被别人诽谤诬陷。结果,他就被罢了官。于是,他回到了老家。王野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他怕母亲难过,担心,就谎称自己是要调到别的地方任职,想以此来让母亲高兴高兴。不料,他的母亲早就猜出来了。母亲说:“你罢官的事,我已经知道了。当初你父亲就是因为直言敢谏,触犯了当权者,被贬官流放的。现在你又是这样,我其实很高兴,因为你继承了你父亲的好传统。这有什么好隐瞒的?”

王野就非常感激母亲的理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意林故事

知子者莫若父

我国有位著名作家,中学时数学成绩竟得过零分;一位杰出数学家,却因讷于言语而不能胜任中学数学教学。浙江海宁曾有过一位农家女孩,上小学三年级时被老师发现,她对任何乐曲能“过耳不忘”,只要听一遍,就能当即在风琴上演奏,而她在这之前没有得到过任何音乐训练,但她的学习成绩却很普通。我有一位朋友,他可称得上是一位语言大师、社交天才,但他的乐感差得惊人,哼一句最熟悉的歌词,也总是五音不全。人的智力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组合而成的,而性格、兴趣、意志、情绪等非智力因素则更是七彩纷呈,难辨高下。作为父母,必须努力了解孩子的特点,发现其优势与弱点,这是成功教育的甚础。

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势,不理解自己的孩子,这是许多父母容易犯下的大错,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称职的父母必须独具慧眼,把握孩子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

知音难觅乎

江湖上的人都知道钟子期和俞伯牙是难得的知音。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十分不幸的是,某一天钟子期仙逝了,俞伯牙自是伤心不已。

伯牙长叹:“天下再无知音!”从此每天操琴于子期墓前,但奏《高山流水》,不再过问世间事。这自然引起俞伯牙老婆的不满。

俞伯牙心想妇人之见,实在俗不可耐,同床共枕几十载,却还不及楚人钟子期理解他,一个能达到心灵共鸣的知音岂是易得?

某日,伯牙和往常一样到子期墓前,忽然看到老婆追将过来,不禁摇头喟叹:“天下之大,知音却难觅啊!”

老婆这次却未数落他,只走到伯牙面前,取过他手中的琴,端坐下来。伯牙疑惑地看着她,结婚这么多年,他从未见过妻子奏琴,也未听她谈琴,不知这回葫芦里卖什么药?

却见她已经开始弹奏,正是《高山流水》,他无数次弹给子期听的曲子!他不曾知道妻子的琴艺竟是如此之高,远在自己之上!时而玉拨金鸣,如大江东去,万马奔腾;时而灵动婉约,如小桥流水,燕过柳梢。一曲奏罢,万籁俱寂。

良久,夫人开口:“天下不只一个钟子期,也不只一个俞伯牙。所谓知音难觅,是自己的心难觅。” 伯牙颓然坐下:常慨叹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又何曾尝试过去理解别人?所谓知音,存乎一心之间也。

0的争论

意想不到,一个小小的“0”,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化学家在书中写道:“O是氧的化学元素符号。没有氧就没有生命,O是一切生物的命根子!”

数学家摇头晃脑道:“非也,非也。0怎么会是氧?它明明是什么都没有的0!一切从0开始,没有0

篇三:《话题作文大揭秘》

话题作文大揭秘

——地狱天使·火元

一、解题:

所谓“话题”作文,就是提供一段导引材料,以启发考生思考、激发考生想象,同时用一个“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一种作文题型。最早出现在高考作文中,近几年逐渐渗透在中考作文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特点:

(一、)自身特点:

1、自主立意 2、自拟题目 3、自选文体

(二、)写作特点:

1、 思维的发散性:

写话题作文要运用发散性思维。考生只要以限定的“话题”为思考的中心点,思维可以向四面八方辐射。就考生全体而言,所写出的作文会呈现出一种立体化、散射状的态势;对特定的考生而言,所写作文就会呈现出以散射状为主或以射线状为主的态势。在思维时,考生可纵可横,可聚可分,可逆可顺,充分联想和想象。

例如:“风,有自然界的,也有人类社会的;有可亲可爱的,也有可憎可恶的。请以‘风’为话题,进行多角度立意。”我们可以进行如下思考:

(1、)想到社会上的腐败风气。

(2、)想到一位歌手唱的《风筝》,它象征着自由奔放,无拘无束。

(3、)想到春风,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的一句话:“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这让我想到了最伟大最深沉的母爱,独处异乡的我一想起它,心里就涌上一阵阵的温暖。

(4、)想到风气,社会上助人为乐之风,歌颂文明新风尚。

(5、)想到树与暴风雨的抗争,我们应当坚强地面对社会上的风风雨雨。

(6、)想到风是大自然的礼物,赞美大自然的伟大。

(7、)想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风调雨顺和狂风暴雨。

(8、)想到流行风(崇拜偶像之风、追星之风、交笔友之风等等);想到见风使舵的人。

(9、)想到风带来的诗意,风的飘逸;想到。。。。。。

“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显然发散思维是使话题作文的立意达到多样化的途径之一。

2、 作文的宽泛性:

考生只要按照命题指令,在作文内容和指令相符的前提下,可以自行立意,自选相关材料;在指令允许的范围内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并运用考生自己所擅长的能与自定文体一致的各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相对于命题作文和一般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给考生减少了束缚,显示了宽泛性。

三、类型:

关于话题作文的类型,由于分类的标准不一,说法也不一样。但依据目前所见到的话题作文命题,我个人认为依据话题作文命题中的主要指令——有无明确的“话题”文字,有无文体限制,有无题目限制,可以把话题作文分成两大类,每大类中包含三个小类,具体如下:

(1、)不限式 (1、)不限式

1、 话题明示: (2、)宽限式 2、话题暗含:(2、)宽限式

(3、)严限式 (3、)严限式

“话题明示”是指明确提出写话题作文的要求——有明确的“话题”二字。

例如:A、请以“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B、请以“和”为话题,选择你最擅长的一种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话题暗含”是指找不到“话题”二字,但综合审视其命题,却又是话题作文。这样的例子最典型的是1999年全国高考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命题。在中考中,这样的命题形式也不少,例如2003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是乡村、城市、农田、矿山,还是山脉、河流、森林、草原。。。。。。无不与泥土息息相关。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决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a、可以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说明事物,抒发感情。

b、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

c、自拟题目(标题中必须要有“泥土”二字,如:“泥土的故事”、“想起哪个泥土球场”、“家乡的泥土”、“泥土在呻吟”。。。。。。)。

在表述中,没有“话题”二字,但综观命题意图,材料属提示性,是引发考生思考的能媒。无论考生怎样考虑,都必须围绕“泥土”这一引发点去做文章,至于材料中的其他文字,用也可,不用也行。因此可视其为话题隐含式。{关于理解的议论文}.

这两大类型中个包含三个名称相同的小类。即“不限式”、“宽限式”、“严限式”。

“不限式”是指不限制文体和题目这一类型,写任何文体的文章均可,拟什么题目均可。例如2003年武汉中考作文题:请以“以人为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宽限式”是指除限定的极个别的文体不能用外,其余不限,题目也可自行拟定。如许多中考作文题,在要求中明确提出“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并且“题目自拟”。

“严限式”是指或限定写一种文体的文章,其余文体不能用;或限定了写作题目。如:2002年北京西城区中考作文第二题:“请以‘我和体育’或‘我和艺术’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这个作文题虽有明确的“话题”二字,但也明确的限定了只许写记叙文一种文体;2002年北京平谷区的中考话题作文也限定只许写记叙文;2002年北京怀柔区的中考话题作文,在要求以材料所涉及的一个方面为话题后又要求以“战胜自己,坚强起来”为题写一篇文章——限定了文章题目。以上三例与以往的话题作文不大相同,可谓是话题作文的新演变,应引起我们大家的注意。

四、审题:

话题作文的写作空间很大,作文不容易跑题,有些同学就认为话题作文的审题不重要,不需重视了。其实不然,那么话题作文又如何审题呢?我觉得要审好题得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审话题:

话题又分为话题内涵和话题限制两种。

1、 审内涵:

有许多话题包含了很丰富的内涵,深刻理解话题内涵,对于我们写作话题作文,打开思路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来讲,内涵包括本义和引申义两层。

以话题“珍宝”为例,珍宝的本义是指珠玉等宝物,如果单从这一点来立意,可写的东西很少;但我们若考虑到“珍宝”的引申义,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对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来说,制度就是珍宝;对一个单位来说,人才就是珍宝;对个人来说,珍宝的含义更是丰富多彩,有人把金钱视为珍宝;有人把时间视为珍宝;有人把感情视为珍宝。。。。。。显而易见,从“珍宝”的引申义来立意,不仅容易写,而且文章还能有深度、有新意。

2、 审限制:

知道哪些是话题范围以内的,哪些是话题范围以外的,这样我们在写作时才能紧扣话题,避免跑题、偏题。

(1、)准确理解话题,才能把写作范围搞清楚。例如话题“诚信”,其含义是诚实守信,我们就不能只写诚实,如果写狼来了这种故事,或写同学犯错误后大胆承认显然就偏离了题意。

(2、)抓住话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助于理解话题。例如话题“战胜自己”,其关键词是“自己”,我们就不能写战胜困难。

(二、)审材料或提示语:

认真审读话题前的材料或提示语,有助于我们理解话题和打开思路。

例如中考话题作文“考试”,话题前有这样一段提示语:

作为一个学生,考试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在学习过程中、在日常生活中、在人生道路上,我们经常会碰到形形色色的考试。

这段提示语不仅告诉我们“考试”的本义,即学习过程的测验;还告诉我们“考试”的引申义,日常生活中、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考验也是考试,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写这篇作文的思路就非常开阔了。

(三、)审写作要求:

看清话题后的写作要求,弄清在内容、文体、字数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限制再下笔作文。

五、文体:

文体不限是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不限文体决不意味着同学们用不着谙熟各种文体。不同文体各有特点,多掌握几种文体,就可以从容选择最适宜的文体来表情达意,可以选择新鲜的文体更有创意地表达内容。

(一、)常规文体的选择:

1、 文体概念要清晰,不能写成四不像。

记叙文,应以记叙、描写为主,要形象具体,少发议论。

议论文,应以说理为主,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说明文,应以说明为主,做到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以话题“理解”为例,思路是家长应对孩子读课外书、参加课外活动予以理解。若写记叙文,就应通过具体的一两件事来体现,比如:A、妈妈支持我打乒乓球;B、妈妈支持演讲比赛。若写议论文,就应有充足的道理,可以有以下分论点:A、仅仅死学课本的人往往缺乏创造力;B、创造力的获得需要主动地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C、创造力的获得还需要接触实际生活;D、学好功课让父母放心。

2、 根据自身特点、特长选择文体。

形象思维较好的同学可以写记叙文;擅长讲道理、逻辑思维好的同学可以写议论文;脑子灵活善于讲故事的同学可以写童话寓言、故事新编、小小说等。

3、 结合具体话题和思路选择文体。

对某一话题有生动事实和独特感受的同学最好写记叙文,有鲜明观点的同学最好写议论文。

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是同学们最常用到的文体,一定要加以重视,平常加强对基础文体的写作训练。

(二、)特殊文体的选择:

特殊文体是指诗歌、戏剧等我们不常用的文体,由于他们在我们中学写作中不常用,这里就不累述了。

六、拟题:

“自拟题目”则是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写作要求。文章的标题犹如人的眼睛,可以让我

们从中窥见人的精神面貌。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发现同学们把话题当题目,这很难达到令人

满意的效果。怎样教学生拟一个好的标题呢?笔者尝试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附加法

就是选取话题中的关键词,在其前后补充成分,使之成为标题。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以

一个词为话题的作文。

比如以“幸福”为话题:《追求幸福》《追求幸福没有错》《体味幸福》《幸福是一种

心情》、《幸福在哪里》《为了幸福而努力》等题目。

(二、)修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于理解的议论文 关于理解的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