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巴金的作文 写巴金的作文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巴金作为作文素材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1.巴金

温暖人间

在茫茫的人海间,与我们认识的人很少。但无论熟悉还是陌生,总会有“帮助”温暖我们的心。对亲人的帮助是相濡以沫的支持与关爱;对朋友的帮助是心有灵犀的默契和配合;对路人的帮助是细致入微的关怀和一个搀扶。

帮助无处不在,它浸透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变成呼吸的氧气,支持着我们的生命。 文坛巨匠巴金曾说过:“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住别人,使每一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这个用《家》《春》《秋》等著作来慰籍苦难中又向着和平的人们的人唯一的生活目标是帮助别人,不管是用充满爱意的文字,还是用实际的爱心行动,确实给在寒夜中的前行的人带来温暖和光明。

一生都为帮助别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热爱,就像巴金留给人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被人们永远铭记在心中。而“帮助”也成为人们前进的灯塔,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并让温暖这颗火种撒满人间,点燃这个社会的每个角落。

2.巴金

不要轻易说“不”

一声声“不”的否定可以断绝在老舍最后宁静的天堂之路上,可是它却在中华大地上足足震响了十年之久。巴金《怀念萧珊》中说到,自己被干校“关押”之时,也正是爱妻萧珊患绝症濒死之时,巴金一遍遍地哀求,让我陪陪我年老的妻子,陪她度过生命的最后时间,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不,你必须回干校去,你不是医生,留在家里有什么用!”巴金老人啊,他怎能想到,这一人情温暖的哀切祈求换来的还是一声“不”的回绝呢?是的,巴金老人想不到啊,他能写尽人性的百态千姿却终也无法看懂兽性的狰狞不堪。“不”的最终审判隔离了巴金与萧珊的生死两界,也隔断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

篇二:《作文素材 巴金》

人物整理Ⅰ——巴金

个人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曾表示要求安乐死。巴金被人称为世纪老人。

爱国主义

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1979年,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黎。这是离别巴黎半个世纪后,巴金第一次再踏上这片土地。故地重游,对于任何人都会有很多感慨。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静静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双眼井,广州的乡村他说:“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巴金一生。{巴金的作文}.

语录:1.“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2.“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用来来维持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必须为别人花费它们,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道德,无私就是生命的花。”

{巴金的作文}.

3.“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

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小张、小吴,从农村来到巴老身边工作。转眼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探视,问巴老有什么要求?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安排好小张、小吴的工作。

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老周总跟他说:“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巴金幼时,一次帮家里的轿夫老周烧火做饭,老周说:“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巴金晚年对记者说:“我几百万字的作品,还不及老周的八个字。”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为了革命,为了正义,奉献自己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在他自己那一条路上的确是伟大的。他因为看到眼前许许多多不合理的事态,耳朵里听不惯民众底苦痛的呼声,所以,他也要求革命。而革命必会使一个伟大人物死亡的,所以他的杜大心死亡了(《灭亡》),他的革命的人物毁灭了(《死去的太阳》),以后他又为着正义而需要《复仇》,为着一个民族底被践踏而作着《海底梦》,为着大众底不平而有着他的《沙丁》和《雾》。总之,他的一切的著作都是感人间底罪恶而苦恼,为全世界的人类的不幸的命运而痛哭。而且他的每

一篇著作都可以给每一个青年人带来一种伟大的心情,一种向光明走去的心情。自然,他的思想如何,当属另一个问题。但可以保证的是:他绝没有一般所谓普罗作家底臭味,尤其很少“口号”和“标语”,和等等色色的所谓“正义意识”。如象听见别人谈到民族,谈到国家,便斥为是思想落伍,这一类的下流习气,更可以说是绝对没有。

生命在于奉献

《一封乡书》: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有人问我生命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经历,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艰苦的生活

在作为物质生活与发展中的巴金,他起先在东南大学附中出去,因以勤工俭学底名义到了法国后,便在一个平民底拉丁区内,嚼着冷硬的面包,忍耐着苦痛,一直过了两三年这样下贱人的生活;就是回国后到了上海,也仍然在开明书店作过极不相干的外国文底校对职务。在这种境地里的巴金,当然为一般大人物们所不屑道及的。

甘于平凡,淡泊名利

《一封乡书》: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珍惜光阴,用功学习

《一封乡书》:我和别人一样,也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开花。但是我不可能再活一次。过去我浪费了不少的光阴,现在我快要走到路的尽头,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十分珍惜这有限的一分一秒。 亲爱的家乡的孩子们,我真羡慕你们。你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好好地学习吧,希望在你们身上。 坚持锻炼,身体是一切的根本

巴金年轻时只顾写作,身体并不太好,1927年他在法国患肺病后,天天到田畔河边散步,一年后就好了。回到祖国后,每年都要出去爬山锻炼,杭州的南高峰、北高峰都有他的足迹。进入老年后,他为了锻炼腿,每天早晨六点半起来,七点下楼在院子里先慢跑一圈,回来喝杯牛奶再出去散步。另外,他每天上楼写作,下楼活动,上楼睡觉,下楼吃饭,有意地多上下几次楼梯,以达到锻炼腿脚的目的。他1982年摔断左腿,后又患“帕金森氏病”住院治疗,但由于他有坚强的意志,积极锻炼,配合医生治疗,身体恢复得比一般老人快。

巴金评价冰心

他曾说:“有你在,灯亮着”,这是巴金对冰心的赠言,现在被用来描述我们对巴金的追思。巴金之于我们,有着特殊意义:我们需要那种独立思考、自由言论的知识分子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年代的人们都是激励。

他人评价巴金

1999年,国际编号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2003年11月25日,国务院授予了他“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 在他百岁寿辰的那一天,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专题节目:有你在,灯亮着

《敬寿巴老百岁》中这样写道: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篇三:《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500字

-1999年,国际编号为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巴金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有一千万字的著作和四百多万字的译著。作品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他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的一位中国作家。

我是巴金先生最忠实的粉丝,尽管我仰慕郭沫若的才华,

鲁迅的笔风。但我最喜爱巴老的作品,从“小狗包弟”到“海上的日出”从“寻梦”到“做一个战士”。每一篇都是那样娓娓道来,由浅入深。给我无穷的遐想和共鸣。当我困难时,我读到:可惜你从来没有见过海。海是那样大那样深。它可以教给你许多东西,尤其是在它起浪的时候。当我努力却看不到结果极度丧气时,你说出:做一个战士是不知道萎缩的,他的脚步很坚定,他看定目标,便一直向前走去。他不怕被绊石摔倒,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当我好高鹭远时,你真诚的道出: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正是这种纯粹无私的爱支撑你在宇宙的长河里濯濯升辉。“巴金星”我心中的明星。

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1600字

当太阳落下帷幕时,总有黑夜的降临;当白天的喧哗悄悄逝去时,总有宁静的到来;当炎炎夏日被瑟瑟秋风取而代之时,总有残叶的飘零。

《家》,这本书中描述的大家族公馆中,是四室同堂,本该是令人羡慕的天伦之乐会充溢在这个富有的家庭之中,然而对于公馆中的青年来说,这是一个黑洞洞的家庭。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家》中三位善良、单纯的女性就是悲剧。

{巴金的作文}.

梅是旧式才女,她与觉新青梅竹马,但是最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也许有人认为那是因为觉新的软弱,也许有人认为那是因为高老太爷的独霸,不管是谁的原因,最终还是因为他们处在的那个封建时代的婚姻制度。封建婚姻使梅失去了心爱的觉新,使她在身体被病魔缠绕时,又被精神之痛压在下面,直到抑郁而死。

瑞珏是温柔贤惠的一名女子。如果有人说是因为她抢夺了觉新而致使梅死去,那我可不赞成。因为瑞珏并不知觉新与梅相爱,并且瑞珏也是受害者。她因为被高老太爷抽签抽中而成了高家媳妇。瑞珏完全不了解自己将要嫁给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也许是风度翩翩,也许是性格古怪,也许是体弱多病。珏带着自己无限遐想嫁进高家。珏的温柔贤淑打动了觉新,并且为高家生下一个小男孩。本该是享受着大少奶奶的待遇,却因在高老太爷时逝世时怀着第二个孩子而被逼住到了破旧且远离高家的小屋中,最终因为难产而死。

鸣凤是一个充满天真、善良的女孩,虽然是高家的下人,但是清秀的脸庞,单纯的性格可以让人忘却她的身份,这也使得叛逆的三少爷觉慧爱上她。的确,她很动人。在鸣凤身上也许没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但她是那么容易接近。没有姨

太太们那种高档的胭脂水粉,小姐们俏丽的服饰,简单让她变成觉慧眼中黑压压的高家的一个亮点。然而这么一个简单的女孩却被高老太爷当成物品,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山为妾。鸣凤或许是三位可怜的年轻女性之中

最勇敢的一位。她用投湖自尽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不管是成为婚姻制度牺牲品的梅,还是死于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瑞珏,甚至是为封建家奴制度所迫害的鸣凤,这一切的悲剧都是因为封建家长制的存在。从小说表面来看,似乎高老太爷是罪魁祸首。其实高老太爷在大家族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像封建家长制一样。在高家没有人被允许与高老太爷顶撞,也没有人敢违背高老太爷的一切命令。这样的高家,这样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残毁、深渊、懦怯、黑暗。

看着三位年轻女性因为高老太爷的存在而成为这个家族的牺牲品,我开始愤恨,我假想着或许有一天,高老太爷逐渐从高家失去影响,那这样雷同的悲剧就不会再出现。然而,我发现我错了。因为在《激流三部曲》的后面又出现了觉新兄弟的继母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无力帮助。这是又一幕悲剧上演。可是又有谁能改变呢?即使高老太爷不存在了,可是另一个象征着封建家长制的老太爷会出现。

我想,这就印证了觉慧在旧历年给人施舍时的想法,即使他今天能够因为觉慧给的钱而生活下去,然而以后却还是会挨饿。

封建家长制度就像恶魔,徘徊在中国旧式社会中。在黑暗中,似乎一切都变得渺小,一切都变得奴服。但是觉慧勇敢地逃出家庭并且获得了自由。这也许就是那黑暗中微弱的星光吧。

现在,中国已不存在这样的制度了。我要感谢像觉慧那样黑暗中的星光。即使当时是那么不起眼,但最终成就了现在的光明。 我永远坚信:黎明前是最黑暗的;在宁静中暴发的是最大的喧哗;叶落归根,枝条上总会有新芽的绽放。 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1600字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上海去世。出生在官僚地主家庭的他,并没有被封建腐朽思想所侵蚀,“五四运动后,他受到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封建运动。19岁那年他离家出走,到外地求学,27岁那年他赴法留学,在这期间,他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灭亡》,这部短篇小说主要写了一群青年反对军阀专制统治所进行的种种革命活动,主人公是一个极富正义感又有着献身精神的悲剧人物,巴金将他塑造为一名悲剧英雄。他的抗争精神,他撕心裂肺的呼叫,让当时的文坛为之一振,这篇小说终于让读者看到自己的英雄,尽管在黑夜绝望呼叫的英雄。

1931年后,巴金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时期,4月他发表了长篇小说《家》,随后发表《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小说《家》,随后与《春秋》合称激流三部曲,《家》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以“五四”浪潮波及到四川为背景,写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腐烂溃败历史,小说描写了几

对青年在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但他不是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他的矛头直指向了专制主义。

抗战爆发之新中国成立是巴金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此时他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氛围忧郁而悲哀,如短篇小说《废园外》写作者走过一个废园,想起了几天敌机轰炸昆明,炸死园内的一个深闺少女的故事,让人读起来平凡但又有着一股巨大的伤感。

巴金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从表现手法、表现技巧上与以后相比并不是那么精美圆熟,但读他的作品让人感到一个纯情的、忧郁的年轻人,在没有终点的苦旅中拖着苦难的身影,艰难跋涉,如杂文《龙》中描写的是作者的一个梦境,作者在文中说,”我走进深山大泽,仅有一根手杖做护身武器,我用它劈荆棘,打豺狼,它还帮我等高山踏泥沼,我脚穿草鞋可以走过水面而不沉没……”文中深刻表现了作者手中握着笔与封建专制与人民的敌人斗争,追求丰富而充实的生命,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斗争给世界带来光明。

巴金的一生平凡而又曲折,在《在怀念肖珊》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自己与妻子肖珊在文化大革命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全文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文章开头作者想到了六年前妻子肖珊逝世之时,首先让人为之一痛,作者说他当时想倾吐自己的感情而又不知道如何去倾诉,执笔三四个小时而写不出一个字,可以想象,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表现出这样的状态,他该受到多大的打击,但他并为被击倒因为他要与这些反对派斗争,直至看到中国富强的那一天。

篇四:《我眼中的巴金》

我眼中的巴金

——一位伟大的人民作家

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史,我的脑海里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作家,例如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但最能打动我的中国作家是巴金。初次了解巴金是通过高中课本,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巴金爷爷的《小狗包弟》。巴金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就对自己进行了深刻地解剖,他痛苦地回忆着“文革”的往事,并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之所以称他为巴金爷爷,是因为我也有一位和巴金爷爷一样经历了“文革”的爷爷,我十分敬爱我的爷爷。而我每次在看巴金的作品时,总感觉在他的作品里能够找到爷爷的影子。巴金是一位伟大的人民作家,我一直喜欢着他的文章,也十分地敬爱他,就像我的爷爷一样。

一颗火热赤诚的心——眷恋祖国的情绪

“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这是他说的一句话。在他心里,祖国和人民永远是最重要的。他曾说过:“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是啊,他就是这么一个一心想着祖国和人民的作家。他真诚,讲真话,写真感情。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作家。曾经看过一些有关巴金爷爷的传记,传记里说他年事已高时骨折过好几次,但是他仍笔根不辍,一直坚持写作《随想录》。他心里想着要把十年浩劫的反思写下来,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位作家不可逃脱的责任。

历史充满着许多误会,就如他总在说做一个作家并非自己的初衷一样,或许他并不想承受这么多东西,然而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偏偏又让他遭遇到那么多。从年少气盛,到老年的心平气和,这似乎是自然规律,许多老人历经风雨早已波澜不惊了,但巴金做不到这些,他内心中依然有着惊涛骇浪。时时拍击着他,时时警醒着他。对于文革中活下来的人来说呢,不能说他们如何如何,大丈夫能屈能伸。只是文化浩劫过后,像巴金那样沉浸在反思中的人便很少了。在巴金羸弱的身躯尚能提动笔时,他完成了《随想录》、《再思录》和译作《往事与随想》。而后来巴金的身体已经无法控制,头脑也不大清醒了。连他自己都觉得长寿其实是一种折磨。而我作为他的一个忠实的读者,我在阅读他的文字的同时,更深深地记住了这个人——这个比我们更孤独和更痛苦的人。苦难,一方面在困扰着人们,但另一方面又在激励着人们不断冲出社会与人性的枷锁。

一个至情至性的他——地道的性情中人{巴金的作文}.

“人死犹如灯灭。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么希望有一个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么我同萧珊见面的日子就不太远了。”这是巴金爷爷在《怀念萧珊》一文中说的一句话。这也是令我感动了许久的一句话。巴金爷爷和萧珊奶奶恋爱了八年,相守了一生。两位老人在一起的28年里,他们没有红过一次

脸,没有吵过一次架,双方都没有闹出任何绯闻,他们始终相濡以沫、相敬以宾。巴金和萧珊婚后的四五年中仅有两次小别。此外他就不曾离开过上海,不曾离开过萧珊和女儿小林。在"文革"的岁月中,萧珊和巴金互相支持,互相关怀。巴金不知向萧珊隐瞒了多少次自己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萧珊也替巴金承受着铜头皮带的毒打。1972年7月底,备受精神摧残的萧珊患了直肠癌。手术前,萧珊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这是萧珊第一次对巴金说离别,巴金用手轻轻地捂往萧珊的嘴,低下了头,肝胆欲裂。1972年8月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她在临终前一直念着巴金的名字。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存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作。巴金时常对着这些物品出神。巴金对萧珊一往深情,写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还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从这些往事可见,说巴金爷爷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实在是极好的。冰心奶奶也曾评论他:“巴金先生是一个可敬可佩之人,他爱祖国、爱人民、爱妻子、爱孙儿,他的整个人生都贯彻了满满的爱。”归根结底,爱是基础,一切关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都由此展开。萧珊死后,巴金的心灵一直饱受煎熬,痛苦在心里滋生、蔓延。正是冰心奶奶的出现,她不断地安慰巴金,并给予他心灵上的指导,最后使得他走出了人生最低潮的阶段,他们也因此成为了莫逆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巴金爷爷与冰心奶奶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了人们颂谈一段佳话,或许正是由于巴金的真才彻彻底底地感动了冰心奶奶吧!

就是这样一位博爱的作家,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也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像巴金这样的男子,本很容易演绎出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就像同时代的徐志摩,郁达夫那样。可是恰恰相反,巴金的爱情,不绚丽,不夸张,但他却以朴实、诚挚的性格为自己找到了幸福、温暖、安稳的家。巴金死后,他的骨灰和妻子的骨灰一同洒向大海,他的夙愿终于成真了。最后,他选择了拥抱大海,因为在大海深处有他自己的灵魂,他是渴望自由的,他把自己的灵魂和妻子的灵魂一起交给了大海,从此,他不再有牵挂。因为,在大海深处有一个人会始终陪着他,那就是——萧珊。

一根讲真话的芦苇——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巴金爷爷一生坚持写作,受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的思维不受任何党派的约束,写出来的文章大多随心所欲,但正是他发自内心的渴望真,他写出来的文章越是感人肺腑。在现代作家中,巴金是一个非常喜欢“自剖”的人,但可能也是受误解最多的人,比如关于他的信仰,比如关于他提倡的“讲真话”人们至今仍议论纷纷。这是正常的,也用不着过早地去下什么结论。但有一点,我们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去怀疑,那就是他那颗赤诚的心,理解一个人,首先要贴近他的心。这也正是我们努力要做的事情。他不喜欢“名人”这顶帽子,他需要的是安静。在“文革”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我不知道这位老人是靠怎样的意志力坚持下来的,我只知道,老天爷是不会亏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起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巴金爷爷注定不会被“文革”的洪流所淹没,他挣扎着,奋斗者,抗争着

就我所了解的老作家中,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老人像他这样,在晚年时,内心还那么的不平静,还这样揪着往事拽着痛苦不放。或许正因为这样,反而使得这{巴金的作文}.

体弱多病的老人,在他的垂暮之年迸发出一种难以想象的力量,他要表白,他要倾诉,他要高呼。他自己曾说过一句话:“如果不反思,不用文字反思,我就会做噩梦。”无数的梦使他心力交瘁,使他夜夜不得入睡,想念妻子的那种痛苦心境在黑夜中被无情地放大,回忆在残忍地撕扯着这一切,他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因为梦,他的心更敏感,也更充实。{巴金的作文}.

关于巴金爷爷,我的心里有许许多多的话想说。我眼中的他,有时像孩童那般天真,有时又如被阳光折射后的小水珠,那么的晶莹剔透、完美无瑕。他是21世纪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展现出社会的狰狞面目,无情地批判着那些丑陋的人们。他激荡于生命的洪流中,生的目标就是丰富的,不断完善的。他是我们中国当之无愧的人民作家,一切的真善美在他的作品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没有说假话,而是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他证明了一个真实的社会,一种真实的人性。他就像一只扑火的飞蛾,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他甘愿走向死亡。他又如一个黑暗里的一个灯泡,给迷茫的人们带来无限的光明。他希望自己永远发光发热,他希望温暖洒落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啊!我敬爱的巴金爷爷,你就是一位可爱又可敬的老人。你是一个真人,一个善人,一个美人!最后,就让我们细细地去欣赏巴金爷爷的作品吧,并在心底默默地祝福这位可敬的老人、可爱的老爷爷吧!这就是我眼中的你,虽然您已离开这个世界,但您的精神将激励着无数的我们。最后的最后,我想诚挚地向您问一声好——“巴金爷爷,您好!”

篇五:《历史人物类写作素材之巴金》

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

巴 金

伟岸的巴金,是以他卓越的人品、文品,屹立在中国文坛,存活于人们心中的。他留给我们的财富,是以数字无法计算的,是以金钱无法买到的,是以文字无法表全的。文坛,因他而生辉;国家,因他而美丽;人民,因他而自豪。

在二十世纪下半夜,他重提了良心这一概念。加之高龄,遂成为华夏又一世纪老人,不虚也。 世间所有事,三言两语即可言明了。巴金伴随中国走过了一百年,然而他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不但是因为病痛,更是因为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怖之中,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曾经有过的民族劫难。这个敢讲真话的温顺老人,以自己的真诚和8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印证了自己的一句话“把心交给读者”。(黄建章)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篇六:《有感于巴金的作品》

有感于巴金的作品

[巴金作品读后感]《寒夜》我也是在一个夜晚看完的,但是宿舍很黑、很静,读完《寒夜》心中也确实有无限惆怅、悲凉,巴金作品读后感。《寒夜》是巴金最后一篇长篇小说,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整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有三个:王文宣,他的妻子树生和他的母亲。王文宣是一个善良,但懦弱的“老好人”形象。他在工作上认真、努力,但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同事的拥护,他拿一点可怜的薪水勉强度日。在生活中,他的妻子与母亲总是吵架,使他享受不到家庭的和睦温馨。家庭纠纷与冷酷的社会现实使他心力交瘁。最终患上肺病,而此刻他却遭受了更大的打击,由于病情的加重,公司辞退了他;母亲和妻子矛盾加深,妻子离他而去。病痛又折磨的他痛不欲,好不容易恢复了工作,但钟老不幸染上霍乱去世了,…

在巴金众多作品当中,《家》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家》写出了高府中一代年轻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写出了在高府的底层,人们正在或先或后的觉醒。地火在缓缓然而持续地燃烧。如果说大哥高觉新并未觉悟新生的话,那么二哥高觉民在抗婚上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觉悟。三弟高觉慧更如一团火,为高府后院带入了光明。小说以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生活内幕,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旧礼教、旧势力罪恶,鼓舞知识青年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光明幸福,在至今,仍有反封建的重大意义。《家》,在语言应用上,更是彰显了巴金作为杰出的语言大师的功力。语言运用得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带着作者浓烈的感情色彩,突显了其独特的风格,让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

从巴金创作看自我感悟的重要性自我感悟是创作中冲动的先导、作品的灵魂,它赋予作品以艺术生命力的神韵。巴金一生创作的成败起落充分说明了自我感悟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巴金那些成功作品是他独有的艺术个性的显现。他以心灵去感悟生活,并忠实地传达这种感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巴金曾以创作《憩园》为例谈到心灵感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我开始写《憩园》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也只有一个简单的杨老三的故事,和我回到久别的家乡,在街上遇见旧友、接受邀请住到他家花园里去的细节。说实话,我写了头一段,还不知道以后怎样安插杨老三的故事,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可是我从容地写下去,一切难题都解决了。人物自己在说话,在行动,在斗争,我需要的什么东西都像喷泉一样,很自然地出来了。”巴金的创作经验说明:首先,自我感悟不仅是创作冲动的先导,更是作品的灵魂。作家创作的自我感悟源于生活感悟,巴金极重视生活感悟,才赋予他的作品丰富的社会内蕴、笔下人物鲜活的艺术生命以及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巴金深信自我心灵的感悟来自于生活,他说:“书中的人物都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心灵激动的一切。”“我要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

作家特殊的自我感悟赋予作品以艺术生命力和神韵,优秀的文学文本比生活更有气韵和魅力。文学创作说到底是作家心灵的折光,是作家个人的心灵之镜,作家作为人的动机、欲望、性格、气质、情愫、智慧、能力等自我感悟的要素,赋予文学作品生命与神韵。对的作家灵魂的研究、细致入微的作家心态剖析,也是探寻作品魅力的重要途径,探寻文化现象,或许首先应到作家的心灵文本中去勘察。注重生活感悟的巴金,是以自己的整个心灵、人格育化艺术形象,他的性格给自己的艺术世界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使巴金的情感拥有更多的心理能量。“当感情还是占统治地位的心理功能的时候,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感的倾向”③。这种性格

往往是理智服从情感;情感热烈而强烈,甚至极端,这是形成巴金创作情感特别强烈的个性原因。

巴金的热情、敏感、爱憎强烈的性格,多愁善感的诗人气质、情感特征,源于他的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感受。当巴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那个时候我的心由于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诅咒”④。家庭的郁闷,使巴金与人民的疾苦发生共鸣;时代的启迪,使巴金对家庭的郁闷、社会的黑暗感受更深;外在强力的撞击。激起作家强烈的感情。心理学家认为。人在体验某种情感时,会在大脑内激起特定的张力作用。作家创作,无意识中便按某种情感特有的力的结构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构建,形成特定的形象。巴金笔下的觉慧、觉新等形象就忠实地表现了他的上述感情。

巴金特定的丰富的感情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他笔下最为出色的是被损害与被侮辱的悲剧女性形象,她们心地善良、聪明美丽,富有同情心,通过她们的生活命运和心灵历程,使作家由于爱怜而痛苦,又充满了诅咒的强烈感情得以宣泄。巴金从小接受了母亲教会他的“爱”,轿夫老周教他“要忠实”,外语老师教他要“自我牺牲”,作家的这些性格特点,在瑞珏、鸣凤这些艺术形象身上皆有投影。鸣风更是被作家诗化了,鸣凤投湖前的独自表露对觉慧的真诚的爱,使我们更感到了海涅所说的: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好的事物了。她们是由作家心中真善美的情感溶铸而成的。

综观巴金一生的创作,呈波浪型发展。这作为一种时代的文学现象值得探讨,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巴金创作的峰起与低落及其创作个性的鲜明与缺失呢?

实际上,作家心灵的最细微处、最微妙处,即心灵的最敏感处,乃是心态的变迁史。如果说,思想性格、人格气质等等在成熟后,肯定有一定的恒定性,而心态则是一种精神流动性,它更受时代思潮、社会精神、个人遭遇乃至政局的影响。我们认真观照作家心态,发现它不是在“过去”就已经凝结成型的,它和人的思想、性格一样,总是在“制作”和“创造”的变化中。 从主观原因看:缺乏丰厚的生活积累是作品缺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也许作家的创作心境有时处于自我设制的“理想”幻景中。然而“在艺术和诗里,从理想开始总是靠不住的,因为艺术家创作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不像在哲学里,创造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所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

但是,缺乏对生活真切的自我感悟却是导致艺术感染力减弱的主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则以极大的政治热情走进新生活,他两次入朝,“在志愿军部队中生活了一年多,对战士们有感情,而且交了好些朋友,和他们的谈话记录,还有先后采访的英雄故事,我也积累了十几册”巴金热情地追随时代步伐,真诚地写作,力图让作品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抗美援朝,五十年代中期的中苏关系,五十年代后期的大跃进以及六十年代的中越关系,在巴金的创作中几乎都得到了及时的反映。然而,这些作品与《激流三部曲》、《寒夜》相比,有丰富与贫乏、繁复与单一、瑰丽与苍白、蕴藉与浅露的强烈对比。应该说,巴金在《激流三部曲》、《寒夜》、《憩园》时,更多地是从自我表现出发进行创作,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小说、散文创作时期,则更多地是从再现客观世界出发进行创作,创作前者时,他把自己的影子投入其中,与时代的情绪同步,使作品在抒写自我时,获得了巨大的时代、社会意义。但创作后者,由于作者所处位置与所写对象的差异,作者不再可能把自己的影子投入其中,而只能用再现的方法,将作者所热爱的人、事叙述出来,依靠作品中所叙写的人、事的价值使作品获得特定的社会、时代的意义。前者因自己生命的典型性而构成作品的典型价值,后者则是因为捕捉对象的典型性而构成作品的典型价值;前者的关键在于自身,力求使自身具有更大的社会代表? 28 ?性,后者的关键在于捕捉对象是否符合主观规定的准确;前者更多地从一种自身的生命力冲动出发的,后者更多地从一种理想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从一种伦理感情冲动出发进行的。生活在志愿军身边,巴金感到欢欣鼓舞、兴奋激动:

“不管我遇到什么人,我都在他脸上看到祖国的爱,而且每个人都准备为这种爱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巴金为年轻的英雄所鼓舞,也强化了作家的神圣责任:“只有在我写出了新中国的新人——保卫和平的志愿军战士的伟大面貌之后,我的心才能够得到安宁。⑥”“我绝非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我有满腹的感情要倾吐,我有不少的见闻要告诉人,我有说不尽的对新社会的热爱要分给别人,我才拿起这枝写秃了的笔。⑦”激情澎湃的巴金满腔热情地投入创作中,他注重了客观的生活真理的揭示,却忽略了作家心灵深处的主观感受。然而,艺术创作不等于道德评判,文学作品固然要揭示生活真理,否则,就无所谓真。文学作品中的真理必须是作家亲身感悟到的生活底蕴。巴金有志愿军部队中一段的生活,有十几册采访素材,巴金同样对志愿军战士有无限的爱,然而,“对他们光有感情,却不能理解,仍然不能把他们写活。”⑧这里因为作家所写的对象,决定了作者不能成为所写对象的一部分,所写对象对世界的感受、体会,作家只能靠观察来完成。这观察,由于受作家观察视角的限制,使创作难以进入最佳状态,缺乏属于“这一个”作家的独特体验和认识,就很难找到“我的贝多芬了。”{巴金的作文}.

从外部原因看,“左”的创作思潮对作家的审美力有巨大的影响。巴金曾把创作主体舍小我而求大我,抑个人而张群体的审美意识的变化看作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这在政治上自有道理,用于文学则未必尽然。固然,文学作品从来就离不开作家对生活的独立思考和个人命运的心灵感受,时代精神只有通过个人命运来反映。作家在体验和把握对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性,艺术地表现自己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创造出富有个体意味的境界和气氛。然而“十七年文艺”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强大的文化压力下的个性压抑,逃避个性,认可神话。从社会心理看,传统皈依心理悄然回潮,皈依权威、皈依群体成了别无选择的群体文化心理。从文化背景看,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伦理道德,从“克己复礼”到“存天理、灭人欲”都是极大限度地抑制个性,服从某种固定的群体人际关系。在这样的传统文化背景中,既便是在近现代救亡与启蒙的反传统声浪中,许多先进的中国人都倡导过为了群体牺牲个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作家们所表达的不是一个一时一地的个别理念,而是一种时代群体的或者理想的“美”的幻想,作家的个人性、随机性、内在性消逝或遮蔽在流行的政治话语之中。片面地放弃个体而皈依群体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的的幻想、狂想,甚至妄想,而这些却假作家之手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达。这种表面统一的文学价值观,有狭义性、单一性、片面性的缺陷,却整齐划一地表达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特有的片面、单一、夸张与豪放。面对这一切,巴金曾有过真诚与兴奋,更有过长期的迷惘,还有过抗争,但是他没有也不可能真正突围。

从创作自身规律看,精品的产生要求作家要有精品意识,其中包括了虚静意识,即作家要进入一种创作心境和精神状态,一种专心致志、排除干扰的创作状态。要进入此境,作家必须有沉潜之功,乐于孤独,甘心寂寞,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真正进入审美创造的境界。作家也要有忧患意识,以严格写实的凛冽直面现实的精神品格所展示的当代人无奈的生命状态和困顿的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人窘困而又无力自拔的文化心理、隐藏着一种沉重、忧虑和悲哀,在他们身上既载荷着历史的重负和传统的阴影、也带着时代的现代枷锁和现实羁绊。但现实生活似乎却没有为作家提供这样的外在条件。巴金为此感到遗憾:原想在他所要反映的生活中多沉一些日子,多收集材料,“但是运动和任务接连不断,上面还有长官们发号施令,哪能容你专心写作?”⑨多少构想,多少希冀,多少激情皆化作一声叹息。

巴金毕竟是严肃的、有责任感的作家,有强烈的自省意识,在经历漫长而艰辛曲折的迷惘之后,他逐渐又找回了原本对生活的自我感悟,恢复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他的《随想录》复归卢梭、伏尔泰、左拉的人道主义思想感情和以个人自由价值取向为内核的文学理念,他的创作的自我感悟从强烈地表达趋附群体意志,把国家意识形态置入自我情感判断的图式中解脱出来,重新分解出黑暗与光明、正义与邪恶、真理与谎言等彼此依存又对立的两元,进

而表达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段荒诞的历史,表现出一种对社会与自我新的个人潜在的心灵感悟与独立的价值判断。

将自我感悟作为创作的先决条件,它需要作家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独立人格的信念和勇气,对艺术个性的热烈向往和坚忍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巴金曾真诚参与的文坛上的歌功颂德,文革时期却达到极致,十年浩劫结束后,其余毒仍在蔓延,巴金却以他的《随想录》打破了文坛的沉闷,再现了一个文化巨人对历史、时代、民族和国家的沉重历史回顾与对自我的批判与反思、真实地记录了整整一个时代。作家从自我感悟出发,总结十年浩劫的历史教训,揭露批判“四人帮”的罪行,评击丑恶的社会现象。特别是以高度的责任感独自自省,“挖自己的疮”,严肃地自我解剖,把控诉“四人帮”与剖析个人、民族的弱点结合起来,探讨历史悲剧的复杂原因,把自己的痛苦、负疚和偿还历史欠债的心境公之于众:“回头一看,那么多的冤魂在后面徘徊。我怎么向自己交待呢?”⑩这种严于责己的自省,正是《随想录》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作家忠于自我感悟的心灵再现。《随想录》不是遵循着“我们”的意志和原则而是遵循“我”的思想感情的价值取向展开的。这些讲述中固然有控诉、有批判、有忏悔、有揭露,但这些控诉和批判并不指向“时代”、“历史”、“群众”等无主的假名、也不沾滞于“林彪”、“四人帮”这些公用的骂名,而是直接指向真实的自我,并且首先指向作家自我的内心世界,是作家的“心灵史”,讲述时所取的态度却逸出了“我们”的生存经验,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痛苦的心路历程,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弱点,显现出无与伦比的。思想光辉、批判力和理论色彩。

可以说,《随想录》是继鲁迅《野草》之后,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丰碑,成为巴金创作生涯中一个完美的句号。

101支蜡烛在静静燃烧,101束烛光在闪闪发亮,在这被烛光照亮的大地上,曾经孕育了一位文学巨匠。从1904年到今天,他洞察了一个世纪的世相人心;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五四”的血在他的身上奔流了80多年……他是中国社会命运的见证人,一个寻梦者、清醒者、反思者、批判者……一位可亲可敬的世纪老人,随着10月17日的到来,似乎一切的褒贬都如风过峡谷,惟留绝世之声。然而我们不会忘记他——巴金老先生,曾几度感动中国,感动全世界!

先生曾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中写到:“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年,每个人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他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寻找出路!”{巴金的作文}.

就是这样一位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带给了我们每一代人一个有激情有价值的青春;带给了我们每一代人希望,勇气和力量……

初次接触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个多么成熟的年龄,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他的《随想录》。当然大多是无法读懂的,所以对于仅少明白的几篇,记忆是不敢模糊的。时隔几年,已经读了很多老先生的小说,感动、启发自不必多说,然而令我吃惊的却是当初读《随想录》时的成就感和一点一滴的感悟,还是没有丝毫褪色。

读《谈<望乡>》的时候,一连看了好几遍,从最初的懵懂到最终的感叹,让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这位慈祥的老人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对下一代人的关爱。尽管我不属于看《望乡》的年代,但从兄长那里传递来的震撼依然不减。无论当时社会给八十年代的青年怎样的误解,怎样的不屑,然而令他们庆幸的就是还有这样博爱的老人支撑着他病痛的身体为他们辩解,给他们信心……而令这位老人的期望和关爱承接到了我们九十年代的青年人身上,我们同样不会甘心放在温室里来培养、来保护,我们亦然会如我们的兄长建设祖国,完成使命! 冰心先生称巴金是“一位最可爱最可佩的作家”,而可佩之处就是他对恋爱加婚姻的态度的严肃专一……我想这点在《怀念萧珊》中有最有力的证明。字字动情,句句感人,每位读者都逃脱不了泪流满面的结局……

101支蜡烛的生命在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停地缩短,它们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尽管一生短暂,却留给了世人温暖与光亮,就像《随想录》带给了我们希望和勇气,就像巴金老先生,斯人已逝,却留有余香!

《家》读后感

一个具有时代性的作品。讲述一个出生在旧社会大家庭的青年,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在封建礼教土崩瓦解的时代觉醒了。看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杀人的礼教。鲜活的,青年的生命,做了毫无价值的牺牲品。而一种麻木、忍耐、怯懦、退让加上封建的卫道,却仍在绞杀更多鲜活的生命。青年终于忍无可忍,愤而出走了,成个这个家庭的叛徒。

距离那个时代远了,不读书,那都是些无法想见的故事。我现在只是隐约记得小时候,时常听到要破除封建迷信的话。至于封建迷信,只以为是一些不好的东西,大概跟狐仙有关的,至于是否一定要破除,到从来没想过。《红楼梦》有不少人说是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可我怀疑作者是否有这么高的思想素质。他只是作为一个小说家,把他一生的富贵和辛酸写在纸上。至于抨击封建礼教,反抗封建思想,我想曹雪芹不会的,那些只是后人的评说。即便书中确有这样的影子,那也不是因为这个目的;即便是有这个想法,也不会这么清晰明确和坚决。可《家》却是为了反抗而写的一部书。

巴金本来就生在一个反抗的年代。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牺牲的何止几代人。历史的车轮碾过,辙子里满是浆血。礼教造成的悲剧又何止几桩,万千的人在其中受苦,却又令人惊异地维护和宣扬着这种礼教。鲁迅是一针见血的,“满纸的仁义道德”只看见“吃人、吃人”,吃人的人也终将被人吃。但我还是惊讶,几千年一直都是这样,谈不上反抗。曹雪芹不是真正的反抗。真正的反抗是在帝国轰然倒塌,思潮开始涌入麻木的中国,从一批不肯简单地上吊作牺牲品的人开始。巴金生在一个反抗的年代,他写的这部小说就是为了反抗。

这本书我不敢说他写的很好。但题材是很好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会产生怎样惊人的效果!可想而知,会掀起一个潮流,激励一代青年,点亮一代人的思想,所以说这个作品属于那个时代。现在读起来,是一种遥感了,毕竟在他们的努力下,时代变了。

《家》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它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

家庭的悲欢离合,取材于巴金的老家。《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

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

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

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

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

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

建家庭的决裂。巴金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大家庭,他从小就爱和下

人在一起,这让他有可能从受欺压者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家。一旦接受了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便可能比较坚决地背叛家庭,开始追求新的光

明之路。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巴金的作文 写巴金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