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朗读

高中作文 zuowen 3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杜甫诗三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朗读、背诵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在诵读中体味诗

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

《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岱(  ) 眦(  )搔(  ) 簪(  )逾(  ) 邺(  ) 

戍(  )咽(  ) 妪(  )

(2)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二)初读感知:

(1)有感情朗读各首古诗,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

(2)作者《望岳》“望”到了什么?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春望》中,哪些句子是写景,哪些句子是抒情?

(4)一句话概括《石壕吏》的内容。(人+事)

二.合作探究

(一)《望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提醒学生考虑“望”的角度)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1)从表现手法、词语、句子等角度赏析《春望》。

(2)学生再读《春望》,体会作者情感。

(3)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作者的心境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回答)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三)《石壕吏》

(1)理清《石壕吏》的故事情节。

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2)阅读古诗,找出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得基础上,分析诗歌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提到时,要求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诵)

(4)赏析《石壕吏》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1)妻子:

(2)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答案:(1)妻子和儿女 (2)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阅读杜甫的《新安吏》、《潼关吏》,把握其思想内容。

五.板书设计:

远望—–参天耸立

望岳 近望—–秀美高大

细望—–幽深神秘

愿望—–凌云之志

春望

首联写景———-心生感伤

颔联抒情———-移情于物

颈联叙事———-思念家人

尾联描写———-忧国伤时

石壕吏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 (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篇二】杜甫诗三首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解读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解读

2014-03-03 0140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解读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题解】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

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评解】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寄寓着诗人自伤漂泊、忧国思乡的心情。其气概和风韵,堪称压卷。

起笔两句,最称警挺,已摄秋景之神。前两联极写绝塞萧森秋景,有笼盖八章之势。江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打断,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到夔府的往复。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读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臵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

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向”,这里是“在”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省识”,犹略识,即未仔细辨认。 “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评解】

《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网师园唐诗笺》帮腔说:“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不推绝唱?”确如此。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表面看来,似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深厚的情感。

杜甫《登高》解读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题解】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

【篇三】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赏析

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案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1)岱宗夫如何(岱宗:泰山 如何:怎么样 青:山色 未了:不尽)

(2)造化钟神秀(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神奇秀丽)

(3)荡胸生曾云(荡胸:心胸摇荡 曾:通“层” )

(4)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乘 绝顶:极顶,顶峰)

(5)家书抵万金(抵万金:极言其难得、可贵 抵:值得)

(6)浑玉不省簪(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7)老翁逾墙走(逾:越过 走:逃跑)

(8)吏呼一何怒(一何:多么)

(9)有孙母未去(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10)犹得备晨炊(犹得:还能够)

(11)城春草木深(城:长安城 草木深:草木丛生)

(12)白头搔更短(白头:白发 搔:用指甲挠 短:稀疏短少)

(13)烽火连三月(烽火:“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虚数,指时间长)

《望岳》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望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高大雄伟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分)

2.“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高大雄伟 的特点;

3.“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神奇秀丽 的特点。(2分)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参天耸立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 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

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2分)

“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6.请从“割”字入手,对“阴阳割昏晓” 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意的人生哲理是什么?(2分)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

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分)

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10.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示例1: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示例2: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示例3: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春望》

1.

2.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从中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 草茂人稀 , 荒凉萧条 ,物是人非的社会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

4.这首诗前四句触景伤怀,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写春望之情。全诗表达了 感时忧国、思家悲己 的主题。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6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忧国思家的情怀。

7.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的意思是“感怀时局,见到花开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不由心惊。作者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具体写了自己在这个春天里的特殊感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8.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自选角度赏析。

诗歌的前四句是春望之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很有层次。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感时伤世之情。

9.自选角度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通过对肖像这一细节描写,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一位满头白发的诗人面对沦陷的山河,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石壕吏》

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一男附书至 , 二男新战死 。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 安史 之乱”,这是指 安禄山 和 史思明 两人发动的叛乱。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新安吏》 和 《潼关吏》 。

4.翻译句子。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老妪”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应从人民遭受苦难之深重的角度,体谅老翁的行为。

7、为诗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写“致词”的由来。 第二层:第二、三段,诗的主体,写老妇的“致词”。

第三层:第四段,事情的结尾。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8. 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 三男邺城戍

(2)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二男新战死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 出入无完裙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 听妇前致词

9. 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安史之乱_”,揭示主题

【篇四】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测试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 。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

2.默写:

(1)造化钟神秀, 。(2) ,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 。(4) ,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 。(6) ,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横线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7.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 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

与 、 一起合称为“三吏”,其中 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 , 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

二、教材探究

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

2.《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

3.《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4.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5.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6.《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岱宗( ) 决眦( ) 溅泪( )簪( )逾墙( ) 戍守( ) 老妪( ) 幽咽( ) ........和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

⑶荡胸生曾云(荡胸:

杜甫诗三首

⑸家书抵万金(抵:

⑺老翁逾墙走(逾:

⑼有孙母未去(去:

4.填写:

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

。 。 ) ⑵造化钟神秀(钟: ) ) ) ) ) ) ⑷会当凌绝顶(会当: ) ⑹浑欲不胜簪(浑: 2.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 ) ⑻吏呼一何怒(一何: ) ⑽犹得备晨炊(犹得: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9.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⑵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一)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0、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书:

二男新战死(新:杜甫诗三首

死者长已矣(已:

室中更无人(更: ) ) ) )

1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2、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13、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

14、“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③(二)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烽火连三月, ..

(1)城: 15.解释诗中加点的字 (2)搔: (3)浑: (4)烽火:

16.在诗中空缺处填入原诗句。

17.首联写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18.颔联寄20.本文以为线索,表达了诗人21.表达思念亲人的句子是。

之情。 的修辞。 。 19.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第二部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2、本诗押韵的字是。

23、这是一首送别诗,交代送别地点的句子是24、“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

25、“天涯若比邻”中“比邻”的意思是26、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是( )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第三部分

27.在下列诗句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花、鸟名称。

⑴接天 无穷碧 ⑵映日 别样红

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⑷驿路 处处开

⑸几处 争暖树 ⑹谁家 啄春泥

⑺西塞山前 飞 ⑻ 依旧笑春风

28.以“鸡声茅店月”为上句,选出能与之组成对偶的下句( )

A、燕语似讥人 B、野旷天低树

C、人迹板桥霜 D、郝郎明月夜

29.请举出三名唐代著名诗人并各写一篇作品。

30.杜甫被誉为“诗圣”,请写出下列作者的雅号:

李白 李贺 王维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1)阴阳割昏晓(2)会当凌绝顶(3)城春草木深(4)白头搔更短(5)如闻泣幽咽(6)老翁逾墙走

3.C 4.C 5.C 6.B

7.(1)唐、李白《潼关吏》《新安吏》《望岳》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千朵万朵压枝低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叙事诗;老妇人;差役乘夜捉人,年迈的老妇被抓服役的事

4.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有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二是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

5.分三层。一层(前六句)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二个战死;二层(中间四句)老妇诉说家中现状;三层(最后四句)老妇自请应役

6.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1.略 2.唐、《新安吏》《潼关吏》 3.⑴山色不尽⑵聚集⑶心胸摇荡⑷终要,终当⑸值⑹简直⑺越过⑻多么⑼离开⑽还能够 4.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反映了诗

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意近即可) 6.A 7.B 8.C 9.⑴加重感情色彩,渲染出差吏横蛮气势,并为老妇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⑵含蓄地表现了老妇被捉,百姓实在灾难深重。 10.倍,则;完结;再 11、A 12、三男邺城戍 13、二男新战死 14、写三男全被征;家中情况;老妇自请服役。 15.(1)长安城(2)抓(3)简直(4)战争 16.感时花溅泪,家书抵万金。 17.写长安城破败萧条的景象,看到国破家亡之后十分悲痛的情怀。 18.情;物;悲切;对偶、拟人 19.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2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2.津、人、邻、巾;in 2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4、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25、邻居 26、D 27.⑴莲叶⑵荷花⑶菊花⑷梨花⑸早莺⑹新燕⑺白鹭⑻桃花 28.C 29.略 30.诗仙、诗鬼、诗佛

【篇五】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赏析

望 岳

1.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

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2.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

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 、高大。“青”字是写青翠

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

望之景。

3.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

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

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

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4.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

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

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

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

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5.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

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

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

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

大。

6.这首诗的题目是“ 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

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

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

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春望

1、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

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

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

共鸣。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

杜甫诗三首

的思想感情?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3.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

是什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

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

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

其内涵却能相通,一是触景生情,另一则是移情于物,可见诗内涵之

丰富。 4.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

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运用拟人,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出了诗人感伤之情。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

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

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

杜甫诗三首

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凄凉气氛。

6.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①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

颔联分写,通过 花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

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②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7.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

9.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杜甫诗三首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石壕吏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妪: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官吏: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4、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5、为什么夜间出动

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篇六】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

望 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春 望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 于安史之乱期间,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于州(今陕西富县),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石 壕 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杜甫诗三首

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深刻地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别》的其他五首诗中。

这是一首古体诗,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抒情色彩,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处处感到有诗人在。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诗词赏析训练题《望岳》

一、赏析《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答案:远、近 朝、暮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 _ 。

答案: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 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答案:秀美、虚;高大、实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 ,颔联是 ,颈联是 ,尾联是 。 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 ,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答案: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答案:"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答案:从山的北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10、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1、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诗词赏析训练题《春望》

二、赏析《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诗三首

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 的强烈思念。

答案:抵万金 妻子儿女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应使人赏心悦目,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伤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答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7、《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____ ,____ ;"望"中所想的句子是:_____ , 。

答案: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8、《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___ ;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A )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三)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7、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安史 安禄山 史思明 3.《新安吏》《潼关吏》

4.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5.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6.应从人民遭受苦难之深重的角度,体谅老翁的行为。

7. 略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