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赏析项脊轩志第一段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借平淡的生活琐事,抒发真挚感情的写作特色。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培养欣赏优秀作品的能力。

3)积累常用文言词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3)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语

父爱、母爱,亲情无限,在我们身边,永远流淌着家人的关爱。爱,在文人的笔下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初中就学过一项脊轩志),看一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对家人的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的。

二、结合注释解题

要求学生看注解,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这样命名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自号项脊生,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

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课文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2段。

指名学生朗读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三、研读课文第3段

指名学生朗读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四、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指名学生朗读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四、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五、作业

【篇二】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屈原列传》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

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通假字】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指通旨主旨;

濯通浊浊水;

绌通黜罢黜;

质通贽见面礼;

内通纳接纳;

被同披披散;

【一词多义】

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业。

疏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陈述,旧读shù。

十三经注疏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shù。

离“离骚”者,犹离忧也后“离”为动词,通“罹”,遭受。又如《叔向贺贫》:“而离桓之罪。”

约从离衡动词,离散,分离。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动词,背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动词,分离,离别。

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名词,根本。

本末倒置名词,本义: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趋末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

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本来的。

本在冀州之南副词,本来。

己后典籍皆为板本名词,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名词,稿本、底本。

用芽者自从本说代词,这、此。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量词,册。

臣本布衣副词,本来(是),原来(是)。一说,动词,出身于。

抑本其成败之迹动词,推究,考察。

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心意。

一贬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动词,变迁,变更。

战、守、迁皆不及施动词,迁移,迁都。

父渔父见而问之曰名词,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名词,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名字后面。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名词,(叔)父,父辈人。

弹新沐者必弹冠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

莫辞更坐弹一曲动词,弹奏。

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总称。

害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动词使动用法,损害。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名词,祸害。

【词类活用】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蝉蜕于浊秽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泥而不滓名词活用作动词,nì,生活在污泥里。

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时秦昭天与楚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身客死于秦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

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

〖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练习与实践

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

2、诵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

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

〖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

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举贤以自佐。

怀王因为不知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受郑袖的迷惑,在外受张仪的欺骗。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数十年。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四、练习与实践

口头翻译最后三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口头复述最后三段内容

二、理请全文脉络,品味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材与构思的精妙

开头两段是叙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职任。楚制,高级官员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职,屈原任此,忠于楚国,获得怀王信任,关键在“明于治乱”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战国时代必须在国内修法度,富国强兵,在国外,连齐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怀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贤重道,这样—来,便触犯了楚国贵族的特权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时俗之工巧合,俪规矩以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改度。”当时的楚国贵族一味地顾及私利而不顾公义,讨好楚王,破坏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聩,致使群小得势,贤人日退。

此传只写了一个细节:上官大夫给楚王进谗,毁谤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夺了他的政治权力,这样无异于自毁长城。怀王心胸狭隘,并且虚荣浮夸,头脑糊涂,他倚仗先王开创的楚国国力,称雄于世,实际上是个平庸无才的人,因而不能与贤臣共事,更不能正确判断局势,末世之主即此等人。

三、四两段写屈原被罢黜使齐后仍然心系楚国与楚王,坚持力排众议,忠贞进言。从侧面与群小作有力的对比,为下文楚王不听劝谏导致最终身死国灭做有力的铺垫。

五至八段写楚王误信谗言深入险地,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在叙事中插入作者的深深慨叹与评价,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两段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与沉江而死的细节描写及后人对屈原的继承表现屈原精神的意义与影响,也点明了写作目的。

三、练习与实践

1、背诵第三段,并且在理请层次的基础上熟练默写。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屈原宁死不屈的行为与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创新理解。

【教学反思】

封志莉

【篇三】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教学日期:

知识与能力:

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竞、此、殆”等九个实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

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

体味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藏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

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读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文贵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晚自修过后妈妈递过来的那一杯热牛奶,是遇到困难时爸爸那热情的鼓励,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1、作者有关知识2、课题有关知识

明确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善于记叙日常生活琐事,抒发真挚生活感受,著有《震川文集》

明确课题:“项脊轩“,书斋名,双重含义,一言其小,二是纪念远祖归道隆(曾在项脊轩居住过)。志——古代一种文体

三、整体感知文本(出示教学目标1、2)

1、结合注释,速读课文。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投影)

2、正音正字(投影)

栏楯(shǔn)修葺(qì)栖息(qī)扃牖(jiōng)

先妣(bǐ)老妪(yù)阖门(hé)象笏(hù)

渗漉(shòn)冥然(míng)异爨(cuàn)长号(háo)

偃仰啸歌(yǎnxiào)万籁有声(lài)呱呱而泣(gū)婢女(bì)

3、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亦“喜”亦“悲”。

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板书)

四、研习课文重点段落,明确重点字词,体会“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情。

1、提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①项脊轩原貌如何?②作者在项脊轩中感受到哪些喜悦?

明确问题①:

项脊轩,原为小阁子,可概括为小、旧、漏、暗。对这样的书斋,作者倾注了眷恋之情。经维修改造,不漏、不暗,成了作者读书休息的好地方。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方丈——一丈见方当——挡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洞——明亮(洞若观火)胜——美顾视——回头看

明确问题②: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法:

明确:(投影)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晚、“明月”“半墙”烘托。“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五、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1、2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研习课文三、四、五、六节

三、指导自读课文、思考作者记叙了几件事?

1、研习可悲之事之一

投影:

庭中通南北为一——院中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墙往往而是——墙到处都是

东犬西吠——东西犬吠

凡再变矣——共变了三次

而母立于兹——这里

思考:作者抓住哪几个富有特征的细节,写了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

明确:“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分家、加院墙、开小门、给大家庭带来混乱,带来衰落,这是一悲。

2、可悲之事之二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

室西连于中闺——室在西边与内室相连

吾从板门外相为应答——相互一一应答

思考:哪句话最感人?

明确:“儿寒乎,欲食乎?”作者幼年丧母,儿时往事已经记不清楚,借老奶妈之口,回忆母亲,真切感人。六个字,催人泪下,慈母口中语,句句见真情。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和借鉴。

3、可悲之事三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大母过余——到来

何竟日默默在此——整日

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

明确:作者回忆祖母,仍以细节为主,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一句话,既风趣,又

爱怜,更隐含着夸奖;次写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有忧虑,但更含希望,对孙子功名充满信心,自语没当孙子面讲,更见期望殷切,情真意切;接着写祖母持“象笏至”进一步显示了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

4、可悲之事四

齐读4、5、6节

明确以下字词:

凡——共来归——出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省亲

明确:本部分主要是回忆妻子,同样是抓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写,写感情,可明写,也可暗写,如“珊珊可爱”“令人长号不自禁”,是明写,暗写如“某所,而母立于兹”,“亭亭如盖矣”,暗写耐人寻味,含而不露。

四、小结课文:

本文通过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切怀恋,作者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表真感情,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日常习作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驾驭写作材料的技巧,写小事,写真事,抒真情,表真意。

五、作业:完成讲义

背诵第一段

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有光明代散文家

读书乐

多可喜

环境美

记日常琐事抒真挚情感

忆分家

多可悲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教学反思:

【篇四】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课题:《项脊轩志》

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二

授课老师:刘璨硕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 语言目标:积累高考必备的实词和虚词;

2、 内容目标: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学会断句和翻译的方法;

3、 形式目标:掌握文章中围绕线索来记人的结构方法;

4、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以致用,练习用平淡质朴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1、 掌握文言散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2、 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

3、 重点注意掌握文中虚词“而”、“之”的用法。

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与课堂讲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的片段: 那年:妈妈挖出种在盆里

第二年:没有发芽

第三年:长出了叶子

又过一年:移栽在窗前的地上

再过一年:妈妈不在了我,我们搬家了

重回老宅:巷子变窄了,再也看不到了

后来有一天: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简要分析该篇散文的谋篇结构,整篇文章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写我与母亲共同的回忆,下半部分写母亲与合欢树。看似不必要且毫不相干的事和一棵并不引人瞩目的合欢树却能够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引导学生进行回答)

听完同学和老师的解读,再来看看其他人对这种散文的评价:

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姚鼐(清代诗人)

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黄宗羲(中国启蒙思想之父) 先请同学们记住这两句话。

师问:大家感觉用这两句话来评价《合欢树》是否妥当?

生:妥。

明清之际的学者当然不曾拜读过史铁生的散文,那会是哪篇文章让两位大师给予如此至高的评价?而这两句评价甚至放在当代作家身上依然适用呢?

以此引入《项脊轩志》

二、 题解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多重意思:

1、 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说文解字:项就是颈,脖子;脊是后背的骨肉)

2、 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泾:沟渠)

3、 取“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以理解为归有光怀

揣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志,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是两者又有明显区别, “记”是用以记事写物。如《桃花源记》

“志”大都用实践先后顺序来记录人物事迹,书法情感。

三、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字词正音

(lù) (qì) (gū) (yuán) (bǐ)

渗漉修葺呱呱而泣垣墙先妣

(zǐ) (hù) (yù) (jī) (jiōngyǒu)

汝姊象笏老妪凭几学书扃牖

(yǎn) (yǎng) (xiào)

偃仰啸歌

(háo) (jīn) (cuàn) (pì)

长号不自禁诸父异爨前辟四窗

2、 字词句难点

第一段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我稍稍给(它)(介词,为,给)修理了一下,

使它不从上面(名词作状语)漏土漏雨。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静静地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

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来啄食,人走来也不离开。

第二段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

墙壁到处都(连词,连接修饰语)是。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老婆婆,是我死去祖母的婢女,

给两代人喂过奶(名作词),先母对待她很好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老婆婆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站在这儿

第三段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儿,

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

真像个女孩子呀?”

比去,以手阖门

等到离开时,用手合上(通假字,通“合”)门。

第四、五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我已经做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

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

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习写字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小妹的话说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然而从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我妻子去世的(助词)那年(所字结构)我亲手种植的

3、 归纳重点虚词

①“而”字: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而:但,表转折,连词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而:不译,表承接,修饰,前后为修饰关系

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的,代词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而:地,表修饰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而:可不译,表修饰

②“之”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之:的,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助词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先妣抚之甚厚。

之:代指祖母的女仆,代词

儿之成,则可待乎!

之: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

顷之,持一象笏至。

之:无意义,语气助词,调音节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之:指象牙朝板(笏),代词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之:无意义,语气助词,调音节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之:的,助词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做动词

1。垣墙周庭(围住)

2。客逾庖而宴(去吃饭)

3。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4。余扃牖而居(关闭)

5。执此以朝(上朝)

2)名词作状语

1。雨泽下注(向下)

2。使不上漏(从上面)

3。前辟四窗(在前面,此指在北面)

4。内外多置小门(在内外)

5。东犬西吠(向西)

6。室西连于中闺(朝西)

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妪,先大母婢也。

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年间执此以朝。

4。轩东故尝为厨。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1。又北向

2。令人长号不自禁

2)介词结构后置句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中)

2。然余居于此(在这里)

3。鸡栖于庭(在庭中)

4。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

5。室西连于中闺(与内室)

6。某索尔母立于兹(在这里)

7。何竟日默默在此(在这里)

8。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

3)被动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被烧掉)

四、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 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2、 找出文章中心句

3、 讨论修缮前后项脊轩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 上节回顾

解决上节课留下的三个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概括文章大意:

文章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年青时刻苦读书、怡然自得的乐趣。

(喜)

也通过一系列家庭琐事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和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

(悲)

点明文章中心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二、 讲读课文(喜)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概括项脊轩修缮前的特点的?

明确: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搬来搬去,看

来看去都没有地方安放,显得有点狼狈)

破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问:这样一个破书斋,作者有没有嫌弃它呀?

问:那作者怎样做了?修葺之后的项脊轩又变得怎么样了?

明确:不漏——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明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三、 讲读课文(悲)

问:描写完项脊轩的前后变化后,作者用一句话“多可喜,亦多可悲。”笔锋一转,开始回忆往事。那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问:我们讲过了可喜之处,那么通过阅读文章,作者可悲何在?阅读第二段,讨论并作答。

明确: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

回忆慈母——先妣尝一至;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回忆祖母——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问:阅读第三段,你还能从中读出怎样的情感?

自己闭门苦读

悲喜交加

多次遭火未焚

问:最后一段写对亡妻的怀念,这段中有何可喜,有何可悲?

生前: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死后:室坏不修。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四、 小结

喜:环境清幽、读书有乐、劳有所获、夫妻恩爱

【篇五】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自制“项脊轩”图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研习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唱出了无限的亲情,千古流传,亲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被世人称为“今之欧阳修”的归有光的饱含深情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

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集》。

2.《项脊轩志》简介

本文选自《震川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项脊轩”图片投影,并播放配乐朗读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跟录音带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3.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字音、断句,读出语气。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尘泥渗漉(shnlù) 余稍微修葺(qì) 垣墙周庭(yuán) 旧时栏楯(shǔn) 偃仰啸歌(yǎn) 冥然兀坐wù 万籁有声(lài)

4.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一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注”的状语。

②余稍微修葺:葺,本义是用茅草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

③垣墙四周: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

④亦遂增胜:胜,光彩,美观。 ⑤小鸟时来啄食:食,名词,食物。 ⑥珊珊可爱: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形容树影婆娑摇曳的样子。

5.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1)问: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着一“旧”字,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2)问: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项脊轩呢?

明确:两个方面——修缮前,修缮后。

(3)问: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

(4)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确: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凉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

(5)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色?作者的情怀怎样?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后小屋具有三个特点: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

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6)作者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何如此渲染?

明确: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

(7)小结本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本段写作者的“喜”,为略写,具体内容如下:

1.祖传老屋

2.整旧若新

3.环境宜人

4.自得其乐

(8)教师范背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背。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翻译下列语句。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3.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参考答案:

1.(这是)已有百多年的老屋子,灰尘泥土往下漏,雨水也往下流。

2.借来各种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

3.十五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清风吹来,树影晃动,婆娑摇曳,十分可爱。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整体感知,诵读全文,重点研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对“旧南阁子”的深情,以及作者亲手修缮、身处其中的自得其乐之情,使读者也随之陶醉于清静幽雅、鸟语花香的可喜之境中。

六、布置作业

1.熟背第一自然段。

2.完成练习题一、二中的相关内容。

3.预习后面文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并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抽查若干名学生单独背诵。

2.全体学生齐背。

二、研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一位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读、自译第二自然段,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景:

(一)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渎音。

迨诸父异爨(dài cuàn) 客逾庖而宴(páo) 鸡栖于厅

(qī) 家有老妪(yù) 先大母婢也(bì) 先妣(bǐ) 呱呱而泣(gū) 以手阖门(h)

持一象笏至(hù) 令人长号(háo)

(二)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东犬西吠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已为墙 已,副词,然后,以后

(3)凡再变 再,两次,数词报 (4)乳二世 乳,名词活用作动词,“喂奶”

(5)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 (6)大母过余曰 过,动词,探视,看望

(7)比去 比,介词,等到 (8)顷之 之,衬音助词,没有实义

3.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

(2)第三自然段写了哪几件事?共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三件事,叙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共出现了诸伯父、乳母、先母、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

(3)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楚。

(4)本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请结合作者的生平思考,为何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和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

明确: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作者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构思的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为一体。

4.小结第二、三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2段:承上启下

①叔伯分家

3段 ②妪忆母亲 “悲”

③追念祖母

5.教师范背第二、三自然段。

6.学生分组,比赛背诵情况。

三、研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四段,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自译第四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读音或意义。

(1)轩东故尝为厨 故,副词,以前

(2)余扃牖而居(jiōngyǒu)

(2)久之 之,衬音助词,无实义

(4)能以足音辨人 以,介词,凭借

(5)殆有神护者 殆,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也许。

3.问: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4.教师引导学生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一)背诵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

1.全段共分几层?概括各层大意。

2.本文记叙感情的脉络十分清楚,文段在“多可悲”的统摄下,叙述家境日下时,仅用“ , , ”作客观的记述,寄寓了深长的感叹。而在回忆先母,说明母爱难忘时,已是

“ , , ”了。这时虽情动于衷,不过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再后面回忆祖母,说明对遗教的不忘时,就

“ ”了,情如潮水,奔泻而出。

参考答案:

1.分三层,先写家业衰落变迁,次写对母亲的回忆,三写对祖母的怀念。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

(二)下面文段是原文中的第五段,本文选入时已删去,现补出来,读一读,完成文后各题。

项脊生①曰:“蜀清守母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③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④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注:①项脊生:归有光自称。

②“蜀清守母穴”句:古代四川有个妇女叫清,她丈夫发现了一个产丹砂的矿穴,开采后获得巨利。丈夫死后,清继夫业,别人不敢侵犯。秦始皇后来为

【篇六】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教书人生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生平及其写作风格,理解并背诵第一段。

能力要求:能利用所学知识、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背诵课文,教师可依据文段的内容和句式的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学法指导:在背诵中深入体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学生有人喊还有项脊轩,教师回应)对,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

二、介绍

归有光(1502-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命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后来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无奈,后来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学生称之为震川先生。到60岁他才中了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有《震川文集》40卷。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拟古主义,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誉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项脊轩志》可为代表。

三 解题: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曾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自号项脊生,斋名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乃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

四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解决字音问题。

渗漉(

)修葺()垣墙( )栏楯( )冥然( )老妪( )先妣( )

呱呱(

)象笏()长号( )扃牖( )凭几( )偃仰( )瞻顾( )

五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点拨个别字音及断句。

六、结合注释自读自译课文第一段。

找学生翻译第一段,教师点拨,强调相关知识点。

名次作状语向下

上 名次作状语 从上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胜 沛公不胜杯杓 (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何可胜道也哉 (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

方丈:一丈见方 垣墙:名次作动词,砌上垣墙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 )

七、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本段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接下来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情况,着眼于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个特点,非常简洁地写出修葺前项脊轩的破败情况。

余下的文字是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情况,也是抓住三个特点来写。亮: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最后一句意境优美、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记诵。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背诵中首先要抓住修葺前后轩的特点,即由小、破、暗到亮、雅、静',因为这六个字串起了几乎整个第一段。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另外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点,即四字句较多。抓住文段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诵。(教师可作示范背诵。)

八、小结

第一段叙述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段用喜字贯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要求: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理解课文2、3、4段并背诵。

学法指导:理清思路,把握情感,随堂背诵。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并集体背诵。

二、检查课后练习二的完成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学习第2、3、4段

基础知识梳理

学生自读自译,教师点拨,强调如下内容:

重要实词

虚词词语

逾:越过

而:你乳:名作动 用乳汁喂养 兹:这里 若:你 竟:全 、整 类:像 比:及、等到 效:用作动词,得到效果

禁:忍住得:能够大母:祖母

往往:古义,到处今义,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呱呱:g

小儿哭泣 gu象声词,形容鸭子、青蛙等的响亮的叫声。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

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 曰母、 曰妻,死曰考、 曰妣、曰嫔。 一词多义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然沛公然其计,从之 凡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杂然相许 巨是凡人

然自后余多在外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再凡再变矣

后秦击赵者再

特殊句式:

1、儿寒乎?欲食乎?

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背诵。

课文得第2、3两段叙写项脊轩得变迁,回忆母亲祖母的往事,用悲字贯穿。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边的内容。第三段可以分为三层

1、先是……凡再变矣。

2、家有老妪……余泣,妪亦泣。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令人长号不自禁。

第一层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应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主要是借老妪之口,表达对母亲的怀念;第三层回忆和祖母的往事,回忆中对光阴易逝、有负亲人所望有着感慨,是悲之深化。

因此,指导背诵时,首先抓住本段的三层内容,结合内容上的特点,语言方面的特色,感情上与学生的贴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背诵。

第四段的背诵比较容易把握,在此不再赘言。

学生反复诵读,教师从容指点,引导背诵,示范背诵,学生试背,集体背诵。

五、补充课文第四段省略的内容,是文章更加完整,以便更深入的体味的情感。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隆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是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教师点拨学生翻译。

这段议论中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加以感叹之词,和盘托出自己不得志的感慨。

作业:

1、背诵2、3、4三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3、预习最后两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整体把握课文,体味其中或喜或悲的感情。

能力要求:培养理解、领悟、欣赏、评价古代散文的能力。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善于捕捉生活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体味。

学法指导:梳理全文思路,领会情感,把握写作特点,欣赏朴实文风。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情况,单人背,集体背相结合。

二、检查词类活用掌握情况。

1、雨泽下注

下名次作状语 向下

2、使不上漏

上名词作状语 从上

3、东犬西吠

西名词作状语 向西

4、乳二世

乳名次作动词 用乳汁喂养

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 名词作状语 亲手

三、学习课文第5、6两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

2、学生自读自译,教师点拨,强调以下知识点:

重要词语

归:旧指女子出嫁。

归宁:出家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后多指言语、行动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手:

名词作状语亲手

一词多义:

或凭几学书 受制余人,先发制人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家书抵万金 制因地制宜

余因得遍观书

其制稍异于前,增其旧制

意洞手书 制彼裳衣

3、指导背诵(略)

四、整体把握课文

1、把握全文思路

1)第一段,主要写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修缮前,小轩小、破、暗;修缮后,小轩亮、雅、静;偃仰其中,轩前小鸟、月影相伴,充满诗情画意。

2)第二段承上启下,多可喜承上,多可悲启下。

3)第三段重点写悲,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诸父异爨,家中一片衰败景象;继写老妪对母亲的回忆,以及我对祖母的回忆,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

4)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5)五、六两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怀念之情。

2、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项脊轩志》一文,表达了或喜或悲的思想感情,关于这一点,可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分析,教师点拨。

具体点拨如下:

喜: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主人则偃仰啸歌,怡然自得,喜自然而生。

悲:祖母去世,慈母隔逝,爱妻早亡,岂不悲哉?悲是本文的主要基调。的悲又是比较复杂的,南阁子明亮、清静、雅致,在如此美妙的环境中,曾经慈母一致,问寒问暖曾经大母言辞爱怜,喃喃自语,以手阖门及持象笏至,殷勤期望;曾经爱妻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何等亲爱、缠绵。而如今枇杷亭亭如盖,物是人非,此情此景,人何以堪!伤心处,是长号不自禁。美好的往事都已化作云烟,成为幻影,对此如何不泪垂!悲,在所难免。

3、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师生共同品味总结,让学生谈最能触动自己的语句。

善于撷取生活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写来富有诗情,风景这边独好,小鸟时来啄食,更添生活气息。 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了了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 再如,对祖母的描写,通过言辞、喃喃自语、持象笏至等细节,把祖母对孙儿的关心、疼爱、期待之情,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

此外,还有妻来轩中的往事,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都很感人。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准备一篇以人物为中心的说话稿,要求通过一两件小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气质,在记叙中反映出你对人物的印象及情感。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篇七】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详案)

一、导入

唐朝的韩愈在他的《祭十二郎文》中抒写了对于亡侄的追思,然而那种“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内心的伤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尽管全文无一“泪”字,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明朝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也诉说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归有光心中的那一种难言的伤痛。

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昆山之项脊泾,今江苏太仓境内)。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是一篇以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三、关于作者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读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至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接触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为代表作,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对清桐城派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把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清代散文家梅曾亮这样评价:“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谁能说说“一阁”和“三世”是什么意思吗? 看样子你对课文已有一定的理解,回答较好。

项脊轩就是归有光的书房,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书房是怎么陈设的。先请一位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朗读一下。

四、第一段字词句疏通以及内容分析

第一段: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来读一下第一段,然后由教师来正字音,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容易读错的字音,并且提醒学生记在书上。

然后由学生逐句翻译第一段,并且每位学生每当翻译完一句时,需要指出该句中是否有特殊句式以及重要的实词虚词。

重要句式如: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3.使不上漏。 重点翻译的句子为划线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dāng)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才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视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太阳偏了,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又在庭前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图书堆满了书架,安居室内,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在墙上。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分析课文第一段,由学生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轩”的由衷热爱。

项脊轩修葺前后各有什么特点?

修葺前:狭小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漏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阴暗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葺后:不漏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明亮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雅 杂植兰桂 庭阶寂寂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同学们看一下第二段的第一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写项脊轩过渡到对往事的回忆。

“多可喜,亦多可悲”,也就是第一段是在写喜悦的感受,第二段在写作者的悲怆感受。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第一段作者喜在何处?同学们讨论一下。

答案: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遂增光彩。后又“借书满架”,于是项脊轩就变成了理想的书斋了。在家境贫寒、动乱不安的境遇中,有了这样一个书斋,就有了一个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居所,在这里作者时而“偃仰高歌”,时而“冥然兀坐”,可以尽情享受个中乐趣,领略无穷诗意。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和“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细节描写,更入神的描绘了这个恬适、静寂、悠闲、雅致的环境,抒发了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表现了作者怡然自得、孤芳自赏的情趣。

五、第二段疏通字词句及内容分析

教师正字音,然后由学生齐读第二段,教师PPT展示第二段原文及译文。提醒学生注意“鸡栖于厅”“妪,先大母婢(bì)也”等重要句式,“内外多置小门”等词类活用的现象,以及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解释。在PPT上显示重点字词的翻译以及重要句型、词类活用现象等文言知识。

原文: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bì)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gū)而(表修饰)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而)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第二段内容分析

由学生讨论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轶事。

刚才提到第二段是在写作者的悲怆感受。“多可悲”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案: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先述诸父异爨的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家中凌乱不堪,每况愈下的可悲景象。

回忆母亲: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尔)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gū)而(表修饰)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详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抚,借老妪的口述,表现母亲的温柔慈爱;

回忆祖母: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而)朝,他日汝当用之。” 抓住了她看望并勉励孙子的一个感人场面,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儿的关怀疼爱以及殷切的期待之情。特别是,祖母持象笏对孙儿的叮咛和勉励,嘱咐他为改变“读书久不效” 家庭境况而发奋向上:面对慈母的爱抚,祖母的期望,而自己当时又无法改变“吾家读书久不效”的现状,这就丰富了“悲”的内容。所以每当作者“瞻顾遗迹” ,便悲从中来,“长号不自禁”。

同学们找一下前两段细节描写的部分(总结前两段细节描写):

描写环境:“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更入神的描绘了这个恬适、静寂、悠闲、雅致的环境,抒发了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表现了作者怡然自得、孤芳自赏的情趣。

刻画人物: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

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而)朝,他日汝当用之。”

作者抓住祖母看望孙子勉励孙子的一个感人的场面,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语言亲切诙谐,生动贴切的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心与疼爱。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喜悦、对孙子的赞美和期望。随后,“持一象笏至” 再三叮咛,激励孙子为改变家庭境况而发奋向上。祖母的这些动作和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作者就是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和语言,运用传神的笔,使祖母的音容笑貌、神态举止,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

六、学生朗读并翻译第三段并要求学生概括第三段大意。

“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迨有神护者 ”但是遭遇火灾之多,足见项脊轩命运之乖蹇,是悲的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七、第四、五两段,教师展示PPT原文及翻译,将重点实词虚词标出并提醒学生注意。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由学生概括后两段大意: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怀念亡妻。

欢乐和悲痛可以分别在哪些句子中体现出来?

答案:妻子生前的“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去世后的“悲”:室坏不修。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八、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想起了妻子的音容笑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作者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照应,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九、试将《项脊轩志》和刘禹锡的《陋室铭》作比较,说说两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志有什么不同?

这两篇文章写的都是狭窄、简陋的轩室。但刘文对“陋室”的描写只是间接地写到苔痕”“草色”,陋室的环境没有什么变化;归文则细致地描写了轩室原来的面貌:窄小、背阴、漏雨。而且重点描绘了经过修葺后这个小小的轩室的清幽、静谧的环境:满架图书、杂植花木、月照半墙、鸟不畏人、树影婆娑。 两文的主旨也不同。刘文表达了一种清高恬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归文表达的是对家世衰微的伤感,对已逝亲人的思念,流露出对功业无成的愧疚和慨叹。

七、关于写作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篇八】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教案

《向脊轩志》(归有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分析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感受文中流露出的深情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通过抓典型细节叙述生活琐事来追忆亲人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探讨法、领悟法

教学时间

安排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你知道哪些名人的书房名?它们各自有怎样的寓意?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名字来表达自己的志趣、追求,如梁启超借饮冰室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梁实秋的雅舍传达出他身处陋室仍悠然自得的心绪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归有光为他的书斋——项脊轩写的一篇散文——《项脊轩志》,研习作者通过抓住典型细节,叙述生活琐事来追忆亲人的方法,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二、文本解读

㈠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

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2.学生自读课文,通过工具书解决字词,能够通过注释了解文章的内容,并注意以下几个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生疏字:渗(shn)漉(lù)葺(qì)楯(shǔn)迨(dài)爨(cuàn)逾(yú)庖(páo)妪(yù)妣(bǐ)姊(zǐ)呱(gū)笏(hù)扃(jiōng)牖(yǒu)

通假字:以当南日:当,通“挡”,遮挡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

古今异义词:室仅方丈(方丈,古:一丈见方 今:庙宇里的住持)

墙往往而是(往往,古:到处 今:经常)

余自束发(束发,古:表示儿童 今:扎头发)

④多义词:

1.始

室始洞然 (副词,才)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副词,起初,起先)

2.过

日过午已昏 (动词,偏过)

大母过余曰 (动词,探望)

从轩前过(动词,经过)

3.置

顾视无可置者 (动词,放置)

内外多置小门 (动词,设置)

4.而

余扃牖而居 (连词,表修饰)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连词,表并列)

墙往往而是 (连词,表修饰)

某所,而母立于兹 (通“尔”,代词,你的)

呱呱而哭泣 (连词,表修饰)

5.为

始为篱,已为墙 (动词,扎/砌)

轩东故尝为厨 (判断词,是)

庭中通南北为一 (判断词,是)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介词,为,给)

余稍为修萁(介词,为,给)

6.以

以当南日 (连词,表目的,用来)

能以足音辨人 (介词,凭借)

执此以朝 (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

7.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做)

妪每谓余曰 (告诉,对说)

8.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先妣尝一至 (副词,时而)

9.日

不能得日(阳光)

日过午已昏 (太阳)

一日,大母过余曰 (天,一昼夜为日)

10.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在之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已故的)

11.前

前辟四窗 (名词作状语,在前方)

从轩前过 (前面)

12.之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

他日汝当用之(代词,指象笏)

儿之成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顷之(助词,调节音节)

13.西

东犬西吠 (名词作状语,向西边)

室西连于中闺 (西边)

14.得

不能得日 (照到)

得不焚 (能够)

15.已

日过午已昏 (副词,已经)

已为墙 (副词,不久)

16.当

以当南日 (挡住)

他日汝当用之 (应当)

17.然

室始洞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 (连词,然而,但是)

18.书

借书满架 (书籍)

或凭几学书(写字)

19.食

小鸟时来啄食(食物)

欲食乎 (吃)

20.大

大类女郎也 (副词,很,非常)

先大母婢也 (大母,双音节词,指祖母)

21.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 (地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动词前的指示代词,的)

22.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介词,由,自)

从余问古事 (动词,跟从)

23.自

余自束发 (从,由,介词)

自语曰:“” (自己,代词)

24.归

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 (动词,返回。归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亲)

25.每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副词,每次)

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副词,常常)

⑤注释词句略

㈡信息筛选

本文作者围绕项脊轩重点写了哪些人?哪几件事?仔细品读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

㈢分析鉴赏

1.作者在书斋生活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①找出文句齐声朗读

②请同学对这句话进行翻译

③明确:“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2.作者认为居住在项脊轩喜在哪里?

找出文句朗读并翻译

全班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变化可喜)提问一: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又阴暗的?

明确:a、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b、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c、写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 d、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分析: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变化可喜)提问二: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分析: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与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变化可喜)提问三: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有情趣的花木, 作者看到焕然一新的小屋,内心愉悦。

(环境可喜)提问一:书斋周围环境如何呢?

明确:清静优雅“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希冀有更大的收获。

(环境可喜)提问二: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教师分析:“万籁有声”写作者在读书时连最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所以,这里的静并不是一片死寂,而是有灵气的幽静写白天书斋的幽静,写“小鸟”用“啄食”来点染;夜晚书斋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衬托;写桂树,用“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微风徐徐,用“影动”来衬托,用“珊珊”来渲染既描写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恬静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独处可喜)教师分析:都说“十年寒窗苦”,学习是一件十分清苦的事情,况且这间书斋虽然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项脊轩志第一段教案 赏析项脊轩志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