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的时间 高中语文新课标内容

高中作文 zuowen 3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的时间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考试说明(1)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考试说明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的语文科部分。

制定《说明》既要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又要发挥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要重视考查考生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注意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既要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符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大纲》的要求,符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指导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的实际情况,又要利用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推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的时间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选择题分值约为30分。

试卷结构:

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约10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7题左右,35分左右。分别为: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的时间

1.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

2.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

3.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选考题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第Ⅱ卷表达

(五)语言文字运用

4题左右,约20分。

(六)写作。

1题。60分。

【篇二】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的时间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考试说明——语文

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的语文科部分。

制定《说明》既要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又要发挥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要重视考查考生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注意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既要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符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大纲》的要求,符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指导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的实际情况,又要利用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推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的时间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来源:Zxxk.Com]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来源:学科网]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的时间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 E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选择题分值约为30分。

试卷结构:

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约10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7题左右,35分左右。分别为:

1.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

2.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

3.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 选考题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的时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第Ⅱ卷 表达

(五)语言文字运用

4题左右,约20分。

(六)写作。

1题。60分。

Ⅳ. 题型示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迭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桌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予》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采说,晋候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

【篇三】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的时间

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

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改革理念对一线教师的思想观念带来强烈的冲击,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正确、全面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还存在不少的争论甚至是偏差。笔者对大量新课程论文、教学案例、公开课、课件进行了观察和思考,同时在参加课程培训和实际教学中也慢慢积累了一些体验和认识,据此认为:要贯彻落实高中新课程标准,目前最迫切的事情,是辩证认识并正确处理好高中语文教学的几对关系。

一、辩证处理创新教学与语文本质的关系

改革必然需要创新,创新不是教学的随意化、拓展的无度化、表演的空泛化、讨论的形式化,创新是以形式的新意走入语文的本质,两者是辩证统一而不是割裂分离的关系。

语文课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管课堂有多么富有新意的点子,多么个性化的教学设想,都不能脱离这个本质要求。在推进语文课改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走入了一个误区:重拓展延伸而轻潜心会文,重合作讨论轻朗读品味,重空泛表演轻情感体验。比如讲授《短歌行》,过多地引申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情节,而缺乏对诗句本身情感的积蓄和爆发的体验,缺乏对诗歌意境下作者思想境界的体悟和把玩。如讲授《雷雨》,过多地把时间放在学生的分工表演上,而缺乏对语言的反复吟咏和揣摩,缺乏对时代和人物的深刻、具有创见性的分析。又比如讲授《囚绿记》,在学生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匆忙分组合作探究,只能是小组成员围绕主题挤眉弄眼,毫无情感的体验、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

二、辩证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关系

“互动”是新课改中的热点话题。什么是互动?互动就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融合。所谓师生“互动”,从宏观来看,师生一起努力营造一种亲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从微观来看,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分组、讨论、事件等进行密切关注,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对教师启发作出回应,师生持续地在交流中走向完善和深刻。

新课改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理解或者观念的偏差,师生互动关系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要么教师过于热情,纵容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缺乏主观能动性,互动的重心偏向于教师的讲授;要么师生只重形式,单一机械的“一问一答”的固有模式,使课堂成为“教师问学生答”的流水程序;要么师生没有共处一个平台、同设一个情境来合作,教师没有激情及时应对学生的阅读事件,学生针对教师的引导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思考;要么放任学生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教师只充当旁观者和“巡逻队长”。综上种种,都是教师和学生的概念孤立、单一地存在,师生之间互动得机械、形式、冷漠,为了互动而互动,无法就同一个主题、话题、情

【篇四】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的时间

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几点认识

龙源期刊网 .cn

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几点认识

作者:张大伟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75期

摘 要: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应运而生。这无疑及时给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指点了更明确的教学方向。作者在仔细阅读和比较新旧课标后,发现新课标的编订体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人文性、时代性 、能力性和自主性。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新课标 人文性 时代性 能力性 自主性

一、人文性的体现

新课标在强调语文工具性特点的同时,更强调了其人文性的特点,它更注重学生思想和个性的培养,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如:它明确规定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要培养和尊重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自我感受和思考,甚至在对学生的评估中,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以分数论“英雄”而提倡发展性评价,要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要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这样更切合了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因为语文就是一门以触动人的心灵而影响人、培养人的学科,它必须更贴近人、更关心人,这就需要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怀每个学生的心路历程,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培养健全的精神世界。

二、时代性的体现

新课标在“教学目的和内容要求”一栏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当代多样性文化,提高文化品位,要求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热点,甚至在对教材的编排上也要求注意联系当代社会和学生生活,要求教师把身边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学生家庭生活和日常生活都作为语文教学资源,体现出语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普遍性、丰富性和时代性。确实,当今时代风雨变幻无穷,奇妙世界丰富多彩,学生对此岂能两眼不望、充耳不闻?我们要时时记住“向生活学习、像时代汲取营养”这一朴素而又真切的道理。另外,其时代性特点还体现在要求学生使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和工具(如因特网)查找搜索资料,并要求会用电脑写作。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对共享的资源弃之不用,无疑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三、能力性的体现

旧的课标也强调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新课标与之相比,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更高、范围更广。例如“教学目的”一栏,新大纲把以前的“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改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仅包括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更多的是指

【篇五】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的时间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考试说明及样题参考答案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考试说明及样题参考答案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的语文科部分。

制定《说明》既要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又要发挥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要重视考查考生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注意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既要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符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大纲》的要求,符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指导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的实际情况,又要利用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推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的时间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选择题分值约为30分。

试卷结构:

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约10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7题左右,35分左右。分别为:

1.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

2.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的时间

3.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选考题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第Ⅱ卷表达

(五)语言文字运用

4题左右,约20分。

(六)写作。

1题。60分。

2016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考试说明样题

Ⅳ. 题型示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迭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桌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予》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采说,晋候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曰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篇六】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的时间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

洛阳市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 于剑涛

邮箱:hnxaegyjt@sohu.com

【内容摘要】

我省新课标实施两年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六方面的误区亟待矫正:1、新课程培训虎头蛇尾,落实不到位,没抓到关键处,严重影响了落实新课标的质量。2、对选修模块的教材选定统得过死,学校、教师和学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空间,有悖开设选修课的初衷,严重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未来个人发展的方向。3、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驾驭和运用不到位,没有很好的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和教材编辑者的意图。4、和国家课程配套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5、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虚与实、内容与形式、点与面、动与静、主导与主体、眼前与长远等方面的关系,形似神异,貌合神离。6、相关方面对必要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的制定相对滞后,实施又缺乏执行力,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2010年7月,随着上学年工作的圆满结束,河南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已经整整两年了。两年来,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标实施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作为一名教学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课改实际,我深深的感受到,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的以下六方面的误区亟待矫正:

一、新课程培训虎头蛇尾,落实不到位,没抓到关键处,严重影响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质量。

任何一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实施,说穿了,实际上最主要的就是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变化。要达到这一目的,实现这个目标,自上而下的逐级逐层培训必不可少。进入新世纪以来,先是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再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培训几乎年年喊,年年搞,但培训的效果究竟怎样,针对性究竟有多强,这只有深入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感知!按理说,新课程标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绝对是一个新生事物,只有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最后才能全面认识其“庐山真面目”。但在不少学校,为了保证高考成绩不滑坡,那些常年任教高三的教师,并没有按部就班参加过高一二年级的新课程培训,对已实施了两年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体系和内容一无所知,今年就直接进入高三年级的新课程了。像这种隔过低一级甚至低两级直接进入新课程的情况,在各地各校极其常见。不知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悖新课程培训和实施的精神,如何保证新课标实施的质量。

再者,我省新课程培训采用的是逐级逐层推进模式。由市县派出教师先到省里接受省级培训,再由他们回到各地全员培训教师。尽管省里制定有培训细则和考核办法,但落实到基层,往往就大打折扣了:在省里培训三天,回到县里只用两个小时就“解决问题”了,回到

学校,在教研会议上传达20分钟“精神”也就轻松搞定。至于新课程标准的全文,接受培训的教师是否通读(暂且还谈不上解读)过;对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是否准确把握;对新课程的实施方案和步骤是否心中有数,对新课程教材体系和内容到底了解多少,如何驾驭这些问题没人深究,没人过问。

同时,培训的内容也应遵循循序渐进、先理论后实践、先课标后教材的原则,抓住关键,从彻底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入手,将参与实施新课标的所有教师的思想统一到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上来。但我们接受的培训层次不清,主次不分,颠三倒四,东拉西扯,让人丈二和尚模不着头脑。这样的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去年,我从高三直接下到高二担任语文备课组长,之前没有参加过高一新课程培训。下到高二后,暑假直接参加县里组织的高二新课程培训。原定为期四天的培训,只去了两个上午,真正的学习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交了一篇自己有关实施新课程的心得体会的作业,就这样轻松拿到了培训合格证,新学年开始就“持证上岗”了!——所幸的是,自己早在2002——05年就主持过河南省教科所“十五”教科规划课题《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从新课程方案到新课程标准,有过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对其中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和看法。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我这样的经历:新学期伊始,在备课组备课说课时,我发现,组内已经历了高一新课程一年教学实践的几位年轻教师,有人竟没有通读过《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致于在上学期后半期刚刚接触选修模块第一本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和本学期接触到第一本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由于这两本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同,显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甚至连教材各个板块最基本的处理要求都搞不清楚。像这样,以“己之昏昏”,想达到“使人昭昭”的目的,恐怕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对选修模块的教材选定统得过死,学校、教师和学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空间,有悖开设选修课的初衷,严重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未来个人发展的方向。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探索研究,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应该致力于促进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适应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进而满足学生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一言以蔽之: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但是,就我省上学年高二语文开设的选修课而言,我觉得更像是“选修模块的必修课”,所开课程面向高考的功利色彩特别强,而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选修功能体现得极不充分。就拿我们洛阳市开设的选修课来说,上学期开设了《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章写作与修改》两门,下学期开设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两门,今年高三上学期将开设《语言文字应用》。其中,文化经典、古代诗歌散文对应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板块,现代诗歌散文对应“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板块,语言文字应用对应“语言运用”板块,文章写作修改对应“写作”板块。

尽管说高考考查的能力点体现的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方面,但若从学生未来个性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话,还是存在着一定漏洞的!比如: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共五个选修模块中,第一、四模块各选修两种,第

五模块选一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二、三两个模块则完全放弃。很显然,不该集中的过于集中,不该舍弃的断然舍弃!这样一来,将来想在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领域有所建树的同学,在高中学段,不说能力,单是知识,就已形成了很大的缺陷;尤其令人郁闷的是,这样一来不说将来发展了,单是应付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就已显得捉襟见肘。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分必考(必做,对应必修)和选考(选做,对应选修),而选考部分又分“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三种文本的阅读。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特征是“虚”,而论述和实用类作品特征是“实”。文体特征各异,考生个性各异,有的爱“虚”,有的好“实”,而一旦选修课的面过于狭窄,考生在考场上选择的余地就会大打折扣,这样势必造成遗憾。比方说,我不太擅长驾驭文学作品,我想选择人物传记等新闻作品,可遗憾的是,在我省目前这种选修背景下,这门课我没有选修,对新闻、传记的基本常识一无所知,怎么办?

也许有人会说,各种体裁的文本必修课里都有;但我要说,从必修课里极其有限的一两个单元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没法和从作为一门课程那里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也许有人会说,我省也可以自主命题——但是不要忘了,在旧课程背景下,尚且一直采用全国卷;进入新课程仅仅一轮,就自主命题实施高考,现实吗?可能吗?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与其重复选修某一模块的两门,不如五大板块各精选一种。如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因为古代诗歌散文在必修部分已占了相当的比重),《中国小说欣赏》(既囊括古今,又可满足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的多样性),《新闻阅读与实践》(从理论到实践全覆盖),《语言文字应用》(写作在必修部分已设有系统专题),《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囊括古今方方面面的经典文化)。这样对学生应付眼下的高考和适应未来的发展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修课开设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下面提供几种全国人教版选修教材的选用情况,供大家参考;高下优劣,也任人评说——

A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先秦诸子选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B类:《文章写作与修改》 /《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 C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外戏剧作品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

D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E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章写作与修改》《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三、对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驾驭和运用不到位,没有很好的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整体上是板块结构,但由于必修和选修的课程性质不同,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对教材的使用要求也应有不同。比如,必修模块的“阅读鉴赏”所选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精读课文力求文质兼美,语言文字规范,适合教学,体现时代特点和多元文化价值;略读课文在内容上与精读课文相照应,或者具有某些方面的延伸或联系。二者之间的

关系,套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材(精读课文)只是个例子,教(精读)是为了不教(略读)。按说教学要求不同,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也应有所不同。但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是选到教材中的课文,就要一篇不落的讲,否则不放心;更有甚者,拿必修课的教学要求去对待选修课,在拿到《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以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备课从第一篇《长恨歌》开始,准备从“赏析示例”到“自主赏析”再到“推荐作品”,一片不落的讲下去。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无论必修选修,都有与之配套的读本相呼应。由于不必要的教学浪费消耗了大量的有效的教学时间,导致读本的阅读要求形同虚设,很难落实。

再比如,“表达交流”板块,从必修1到必修5,都安排有较为系统、科学的练习内容:高一上学期侧重记叙文,下期侧重议论文;高二上期侧重写作能力的综合提高。若从高考考查的写作能力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必修1—4重在培养写作的基本功(高考体现为基础等级),必修5则重在提高(高考体现为发展等级)。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不少地方在高一二年级的阶段性大型考试命题中,自觉不自觉的,总想和高考作文套近乎,——尽管高考作文体裁不限,但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里,他们却总想让学生的高考作文写成议论文,以为议论文显得考生有思想,而写成记叙文等,则常常会被认为是肤浅、幼稚。——这就导致教学环节和评价环节相互矛盾,让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长期这样下去,势必造成运用着科学的教材体系,却实施着极不科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岂非咄咄怪事?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由于新课程培训的不深入、不细致造成的。而唯一有效的补救措施,我认为就是不折不扣的落实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扎扎实实的落实教材不同内容的教学要求——如果说搞好新课标培训是为成功实施新课标奠基的话,那么,没有把好进口关,就要把好出口关。毕竟,根据新课标精神编写的实验教材,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第二道防线!也可以说是最后一道防线,甚至是底线!如果这道防线崩溃了,那么新课标的实施只能说是一句空话!

四、和国家课程配套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新课标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改变过去大一统的、单调的课程设置,变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联创的课程设置。尽管从2000年实施新课程方案算起,到2003年春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标准开始试点,再到2008年秋季开学我省真正进入新课标,直到现在再有一年一轮新课改就要结束,先后已经历了十个年头,可各地各校与国家课程配套的相应课程资源开发,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是否到位,我觉得这是值得每一位有识之士深入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在下学期后半期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尤其是现代诗歌部分时,我觉得新诗没有字词句方面的知识障碍,对于那些声情并茂的现代诗歌来说,一遍或者多遍声情并茂的朗诵,就是一种最好的讲解和欣赏!因此备课时我一次又一次的强调朗诵是教学重点,要求老师们想尽一切办法落实这一教学要求。事实上,老师们确实尽心尽力了,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范读,学生毛遂自荐试读,同学们踊

跃推荐朗读;一遍遍的下载试听音频文件,力争精选出名家的最佳朗诵;教室没有多媒体播放设备,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将办公电脑搬到教室,有的发动同学们贡献出自己的MP3、MP4但总让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不痛快,不酣畅,不淋漓尽致!老师们情不自禁的感叹:要是能有一部多媒体,配上音乐和画面,那该多好啊!是的,真要有那些东西,不需要老师们口吐白沫,喋喋不休的讲解、分析,只需要师生互动,反复诵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我觉得那效果就又比现在好上许多了!

当然,也许有同志会说,那些朗诵的名家不也是人嘛,只要老师们舍得投入和付出,我们也可以成名成家的啊!这是当然!新课程呼唤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天经地义,但是教师投入是必须的,学校投入也是必要的!毕竟,现在已是21世纪高度现代化的时代了,这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不可同日而语。再说,这与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和精神也格格不入呀!

五、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虚与实、内容与形式、点与面、动与静、主导与主体、眼前与长远等方面的关系,形似神异,貌合神离。

新课程有六大课程目标:变过去单一的、死板的、机械的“传授知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变学科本位为走向整合;变“繁难偏旧”为“重联系、体验、兴趣”;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有这些表明,要达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统筹兼顾,全盘考虑,抓住关键,采取高效的教学手段和强有力的措施,处理好语文教学中的六大关系:虚与实,内容与形式,点与面,动与静,主导与主体,眼前与长远。具体而言——

虚与实,指的是感受语文课的迷人魅力和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重视后者而忽略前者,本来妙趣横生的语文课,上成了味同爵蜡的技能训练课。

内容与形式,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多,关注教学形式(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的少。教师提前上课,抢时间;课堂上口若悬河,赶时间;下课落堂,挤时间,生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至于学生怎样接受,能否接受,是否接受,对不起,我管不了那么多!

点与面,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指的是对于构成新课程教材体系的各个模块,以及其中的各个板块所持的态度不同:重视必修的多,重视选修的少;重视与高考关系密切的多,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少。其二,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态度也不一样。关注少数所谓精英的多,关注多数面向全体的少,这和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为了发展学生一切”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动与静,既包括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也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动口、动手的各种活动和动脑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关注课内教学的多,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少;课堂上重视学生活动的多,重视学生静心思考的少。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的时间 高中语文新课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