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丁都护歌李白
李白《丁都护歌》赏析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乐府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
●○●○●,○○●○▲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
【注释】:
1. 云阳:秦以后为曲阿,天宝初改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即今江苏丹阳县。
2. 吴牛:指江淮间的水牛。
3. 系:一作“凿”。
4. 江浒:江边
【前言】:
《丁都护歌》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据传刘宋高祖的女婿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其后徐妻向丁询问殓送情况,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都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此。(见《宋书·乐志》)李白以此题写悲苦时事,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
【赏析】:
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
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
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赏析二】
这首诗作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李白游丹阳横山时,描绘了纤夫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活的罪行,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全诗言近旨远,意蕴深厚。
“丁都护歌”是南朝乐府旧题。《宋书?乐志》记载:南朝宋高祖刘裕的女婿徐逵之被鲁轨杀害,刘裕派直督护丁旿前去料理丧事。事后,徐逵之的妻子(刘裕长女)向丁旿询问殡殓时的情况,每问一声,就哀叹一声“丁督护”,声调凄切,催人泪下。后人依声制曲,题为“丁都护歌”。李白借旧题写时事,在标题上就已营造了凄切悲苦的基调。
开头两句交代拖船的地点、环境:从云阳逆水北上,两岸商贾云集。好像无关题意,其实匠心独运:商业网点的稠密、商贾市肆的豪华与下文纤夫拖船的劳苦构成鲜明的对照;“云阳上征去”,也为下文“万人系盘石”作了铺垫。
下两句写纤夫拖船的劳苦。《世说新语》记载:“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李白借用典故,构建画面,巧妙点出炎夏酷暑的时令特征,使纤夫逆水拖舟的形象跃然纸上:烈日之下,挽着纤绳,喘着粗气,衣衫褴褛,弯腰曲背,一步一颠,挣扎行进……“拖船一何苦”,一个“苦”字贯穿全“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诗人抓住这一细节,窥一斑见全豹,可谓含蓄精妙:连水都没有!生活条件的恶劣,不言自明。
以下两句刻画纤夫心理的悲苦。因为统治阶级大兴土木,纤夫们被迫挣扎在生死边缘。这不约而同唱起的拉船号子,一声歌,一行泪,凄切哀怨,令人不忍听闻:在繁重劳动下苟延残喘的纤夫们悲苦的内心世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两句把纤夫之苦难推向极端。石大而多,耗尽“万人”之力也断难到达江边,工程的艰巨可想而知;但“无由达”却必须达:这是怎样的悲哀啊!统治者穷奢极欲,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多么深重啊!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诗人的悲苦之情奔涌而出,达到高潮。这广大的盘石,采不尽,运不完,苦难深重,哪有尽头啊!诗“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
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不如杜甫多,此诗写纤夫之苦,却是很突出的篇章。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篇二】丁都护歌李白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一、导入新课:《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描写美好境界不时穿插着对险境的描写,也许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美景与险象同在。《梦》中的赢洲确实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神仙境界,可是它却也是险象环生之所在,要不然,豪气冲天的李白为什么要“哭”。请大家读《哭晁卿衡》。
二赏析《哭晁卿衡》
1、基本解读: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主旨)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2、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3、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1)、第一句给你留下的画面清晰吗?
明确:不清晰,这句采用了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
2)、第二句,给你留下的画面如何?
明确:清晰。如果要拍摄的话,需要乘直升机,获得一个俯视的图景:远征的船只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树叶,只有那片白帆让人发现船只只是在烟涛微茫的蓬莱仙岛一带缓缓绕行。
4、鉴赏要点:此诗表达了与日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1)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三四句中,“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样清高皎洁。这样的友人遇难,正如明月沉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
2)拟人手法的运用。第四句中的“白云愁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5、过渡性归纳评析:“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品德高洁的晁卿在海上遇难了,我为之伤心不已。但是如果就如此直白地说,那就不叫诗,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给我们心灵巨大的冲击力。好的诗句就应该这样震撼人的心灵,请大家读《丁都护歌》感受一下,看看哪句诗给你的冲击力最大。
三赏析《丁都护歌》
1.基本解读: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你用一句话描述。
明确: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的纤夫,拖着载满各种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犷的号子,挪动着沉重的脚步逆水而上。
4.过渡性归纳评析:这种不可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又说得如此的恰到好处,便是形成了李白诗歌一个风格,称之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一语言风格,在《越女词其五(其三)》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下面我们来读这首首。
四赏析《越女词》
1.写作背景简介:《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2.基本解读: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棹”、“入”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3.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4.意读,联系课后练习三,展示如下: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显著的特色。请从本课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明确: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写来,就如“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四、作业:回味李白的诗歌风格。
韩三其
【篇三】丁都护歌李白
李白《丁都护歌》高考诗歌鉴赏
李白《丁都护歌》鉴赏
古诗鉴赏
0209 1402
丁都护歌
李白
云阳上征去, 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 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 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 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 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 掩泪悲千古。
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不如杜甫多,此诗写纤夫之苦,却是很突出的篇章。
《丁都护歌》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据传刘宋高祖(裕)的女婿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其后徐妻(刘裕之长女)向丁询问殓送情况,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都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此。(见《宋书·乐志》)李白以此题写悲苦时事,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云阳”(即今江苏丹阳县)秦以后为曲阿,天宝初改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故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
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
(“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周啸天)
【篇四】丁都护歌李白
哭晁卿衡、越女词、丁都护歌
《哭晁卿衡》
【教学设想】
这首诗内容较为简单,学生要理解不难。所以拟从题目切入,针对“哭”来了解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继而了解李白与晁卿衡的感情;并在此过程中了解这首诗设计的艺术手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使用的艺术手法;
2、感受李白对晁卿衡的感情;
3、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和李白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丁都护歌李白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方式】传统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中日两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晁衡是开元五年来中国的日本学生。他长期留居中国,结交了李白、王维等许多朋友。 天宝十二年(753),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这是作为好朋友的李白有什么反应呢?——“哭”。接下来我们要看看李白是如何将他悲痛的心情表现出来的?
二、读诗丁都护歌李白
(听读诗歌录音,生齐读课文,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题解:诗题中一“哭”字,直观地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
三、品诗丁都护歌李白
(一)、鉴赏诗歌: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直陈其事)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
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
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二)、艺术手法
1、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三四句中,“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样清高皎洁。这样的友人遇难,正如明月沉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 !
2、拟人手法的运用。第四句中的“白云愁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四、诗歌小结
本文虽是一首悼诗,却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自然而又潇洒,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将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哭晁卿衡》
《越女词》
【教学设想】
李白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历来人们喜欢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容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而这首《越女词》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品。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诗歌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
跃然纸上。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以这首诗歌,笔者拟从这一点进行展开,让学生通过这首诗了解李白诗歌语言这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的风格;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并体会李白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问题引导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李白的诗歌历来为人们称道,除了来自于他诗歌运用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生动的比喻等浪漫主义笔法外,还有来自于他诗歌语言的清新自然。用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他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是再吻合不过了,下面我们来学习这一风格的代表诗歌《越女词》。
二、读诗,品诗
(一)、生听读诗歌录音后齐读课文,感知诗歌风格。 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
(二)、品读诗歌
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棹”、“入”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风格清新自然,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写来,就如“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三)、读诗
生出声诵读诗歌,感受李白诗歌的清新而自然的风格。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越女词》
《丁都护歌》
【教学设想】
这首诗作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李白游丹阳横山时,正值酷暑,诗人见民夫为统治者长途运送巨石不胜辛劳悲苦,深表同情之余,遂命笔为之一呼。本诗描绘了纤夫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全诗言近旨远,意蕴深厚。通过对本诗的教学,使学生从中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爱民惜民的启发和教育。以朗读贯穿课堂,鉴赏时以“苦”架构课堂进行细析并学习本诗的白描和用典手法,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是怎样体现纤夫之苦的;
2、学习本诗的白描、用典手法;
3、学会鉴赏诗歌;
4、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诗是怎样体现纤夫之苦的;
2、学习本诗的白描、用典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引导法、点拨法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丁都护歌李白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一说起李白的诗歌,大家都会很自然地吟起他那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千古名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虽然不是很多,但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丁都护歌》却是很突出的篇章,是李白现实主义诗篇中的一首杰作。这节课请大家一起来聆听李白的《丁都护歌》。
二、品读诗歌
(一)看诗题找信息。
1、介绍“丁都护歌”的来源。
《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派府内直督护丁旿去处理后事。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旿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语声很哀切。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
2、诗人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在标题上就已创设了凄切悲苦的氛围,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二)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1、找“诗眼”。(苦)
2、诗中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纤夫的“苦”?
学生讨论分析后明确:从五方面来体现纤夫的“苦”。一是酷暑之苦,二是“上征”之苦,三是“水浊”之苦,四是“心摧”之苦,五是“无由达”之苦。
(三)精读诗歌,找“境”思“意”:
1、在诗中找出描写“纤夫”劳苦的句子。
明确并齐读: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
(1)“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试分析句中用典的表达效果。 讨论后明确:李白借用吴牛喘月的典故,构建画面,巧妙点出炎夏酷暑的时令特征,使纤夫逆水拖舟的形象跃然纸上——烈日之下,挽着纤绳,喘着粗气,衣衫褴褛,弯腰曲背,一步一颠,挣扎行进在江边用典效果是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2)“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试分析句中“水”这一意象。
提示:诗人抓住“水”这一典型意象,突出地表现了拖船纤夫所受的煎熬和痛苦。“不可饮”的言下之意是纤夫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要原因。
(3)“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场面?请描述一下。这二句又和诗中的哪句是照应的呢?
请一生描述,后明确:由眼前的拖船运石宕开一笔写到万人凿石,从更广的范围来揭示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人民群众的苦役重负。“万人”,“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了极端,突出表现了诗人极大的义愤。照应句子:拖船一何苦!
2、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纤夫”们的心情?并对它进行赏析
明确: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学生齐读)。一声歌,一行泪,凄切哀怨,令人不忍听闻:在繁重劳动下苟延残喘的纤夫们悲苦的内心世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照应了题面。
3、在描写纤夫的苦的诗句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中哪一句是深化主题之笔?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明确: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学生齐读)!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诗人的悲苦之情奔涌而出,达到高潮。这又大又多的磐石,采之不尽,输之不竭,而纤夫之苦足于感伤千古,哪有尽头啊!
4、“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这两句交代拖船的地点、环境,看似无关题意,但却别有深意,试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