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大全

高中作文 zuowen 3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学设计打印

《诗歌鉴赏之意象复习》教学设计

十八连山镇雨汪中学:李迎凤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悟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一)意象的理解

(二)意象的分类

(三) 通过意象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吹奏葫芦丝让学生说出曲目名字并引出古诗词。

(二) 进入课题

同学们真棒,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众里学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题还在一片迷茫处”,面对考试,我们该怎么办?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诗歌意象入手,去学习一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1. 解释意象的概念(ppt展示)

2. 教师通过中外友人看月的对话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

3. 意象的分类有哪些?(ppt展示)

(1) 表达思乡情切的意象

(2) 表达送别惜别的意象

(3) 表达哀怨凄悲的意象

(4) 表达贞洁气节的意象

4.教师出示常见的意象词让学生小组形式交流归纳(让学生齐读)

月亮 鸿雁 青鸟 浮云 杨柳 长亭 子规 猿猴 梧桐 乌鸦 夕阳 流水 松 梅 竹 菊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

5.男女生分组比赛看到这些意象词回忆所学过的诗句看看那组回答的多,并从学生提到的古诗句中挑出一首古诗带领学生分析并讲解鉴赏意象的方法。以《天静沙·秋思》为例 问题(1)这首小令有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3)意象词在这首小令中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练习考题,小试牛刀

小组交流讨论考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本首词的意象有。

2.意象的特点:。

3.。

4. 词中通过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情感。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

1. 本首诗的意象:。

2. 意象的特点:。

3. 意象展示画面:。

4. 词中通过的气氛,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布置:背背自己喜欢的诗,找找其中的意象,说说表达的情感。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

七、课堂小结:1.意象的概念

2.意象的分类

3.通过意象赏析诗歌的方法

时间过得真快,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啊 ”啊。今天能有幸和大家一起学习诗歌鉴赏方面的点滴知识,希望老师今天所讲的知识能让同学们在今后考试的过程中有所帮助,最后,十分感谢能有这次学习的机会,千分感谢同学们的配合,万分感谢各位老师的倾听。

八、板书设计:

通过意象赏析诗歌的方法: 1.找意象

2.染气氛

3.展画面

4.表情感

【篇二】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3意象

第三课时

课时要点:常见意象释义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

[04典型考题]

例13:"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秋夜》福建卷)

例14:"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江汉》广东卷)

解题思路:诗歌意境鉴赏题的解题先要抓住既是写外界之景又是写内心之情的情景交融的关键词语或意象,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这些词语或意象所写的景是什么景,有什么特点,体现的情是什么情,情和景两者又是如何交融的。

答案示例:

例13 "凉"字。"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例14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试题答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由此启发我们,在2004年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下面,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

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形象

一、“只留清气满乾坤”——高风亮节的梅花形象

王安石《梅花》诗中“凌寒独自开”一句,表现了梅花的不畏严寒。王冕《墨梅》诗“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赞美了梅花的秀雅气质。另外,南宋陈亮的“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赞扬了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元代杨维祯的“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歌颂了梅花凛然特立的气节;清代宋匡业的“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表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二、“零落成泥碾作尘”——不遇于时的梅花形象

刘克庄的《落梅》诗云:“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诗中表面上是在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叹惋,以及对那些屡遭贬谪却坚贞不改的“掮客”“骚人”的由衷赞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力主抗金,却屡遭打击,最后被排挤出朝。“零落成泥碾作尘”,是他不遇于时的最后结局。

三、“一树梅花一放翁”——人梅合一的梅花形象

陆游《卜算子·咏梅》,词题虽为“咏梅”,但词人着力表现的不是眼中之梅而是心中之梅,梅花形象是词人自我的一种折射。词中,词人和梅花已经合二为一了。林和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语意双关,它不仅是梅花幽姿绝尘的写照,也是诗人神韵仙骨的化身。

总之,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可以说: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趋绝于世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是亘古至今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客观对应物。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

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寒蝉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杜鹃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沙行》)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锦瑟》)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呜。(白居易《琵瑟行》)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贺铸《忆秦娥》)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这情。

(2)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3)借杜鹃啼血的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江洲的哀怨之情。

(4)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5)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下》

(2):寒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古代鸿雁命题,是大型的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它们结队排成“人”或“一”字型井然有条向南飞去;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愁,同时鸿雁哀呜令人容易触景生情,平添许多哀怨,也用形容流离失所的灾民。至于“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汉后求释苏武回国,匈奴谎称苏武已死。汉使者告诉单于,说汉天子射猎于上林得鸿雁,雁足上系有帛书。匈奴不得已释苏武”鸿雁传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运用也非常之多。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燕子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这家。刘禹锡《乌衣巷》

燕子是春天的象征。

(1)句中通过对燕子啄泥筑巢的描写,渲染出一派融融春光。可爱的春光是那么的活泼,寄寓了诗人的对春天的热爱。

(2)通过“似曾相识”的燕子,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达了词从对年华易逝、好景不长的人生感叹。

(3)句距唐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东是的燕子怎会飞到眼前的百姓家?刘用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大胆的想象,让燕子杨为四百年历史的见证,在今昔对比中表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

鹧鸪

【篇三】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

归纳最全的古代诗歌意象及常见意象顺口溜,诗歌鉴赏从“意象”始,公开课

归纳最全的古代诗歌意象及常见意象顺口溜,诗歌鉴赏从“意象”始,公开课

解意象 品诗歌">归纳最全的古代诗歌意象及常见意象顺口溜,诗歌鉴赏从“意象”始,公开课 解意象 品诗歌山东雁引愁心去

一、草木类

1、柳:

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

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例1: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例2: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2)凌寒不屈的顽强

例1: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例2: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树。”寒梅花发,似玉如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例3: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

例4:杨亿《少年游》的上片“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在雪里寻梅,从梅花处得到春的讯息。诗人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开放在雪中的梅花,不仅色白如雪,清峻高雅,还是春的使者,传递温情的驿使!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例1: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例2: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

咏梅(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纯洁。

例3:隋朝宫女侯夫人《春日看梅花(其二)》:“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这“天真”二字既是诗人对梅花的高度评价,亦是诗人的自评。是孤芳自赏的佳人,同是天真,诗人与玉梅便是化而为一成高洁形象了。

例4: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满庭芳》的结句:“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岁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

例5: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例6: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

【篇四】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

龙源期刊网 .cn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

作者:赵凤莲

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3年第01期

【金题体悟】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12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孤舟”联结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2012年江西卷)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