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文言断句教案 高考文言断句教案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文言断句教案

项羽本纪(节选)(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项羽本纪》司马迁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句式的特点。

2.了解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体会其性格对命运的影响。

3.了解司马迁等人对项羽的评价,进而形成自己对项羽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重点:由易到难为文言文断句,克服惧怕心理。

体会人物的性格在其人生关键事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项羽的悲剧性格。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曲〈霸王别姬〉感受项羽悲壮的一生。

霸王别姬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

•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

•我独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重

悲欢共

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重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我的泪向天冲,来世也当称雄”这些歌词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悲壮)

在必修五中我们学习了一

1、学书不成,去文字;舍弃

2、又不肯竟学尽,完毕

3、勿妄言,族矣灭族,名作动

4、梁以此奇籍以……为奇,认为……不一般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才气过人才能,勇气

6、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7、剑,一人敌,不足学

分析其中项羽的性格,鼓励学生看《高祖本纪》中刘邦对秦始皇出游的感触,比较项羽和刘邦性格。

少怀壮志的项羽经过破釜沉舟的巨鹿之争,一战成名。迅速从当初率领的八千江东子弟发展为40万大军,一时无人可敌,自封西楚霸王。但经过鸿门宴一事,刘邦势不可挡地发展,最终可以和项羽相抗衡。

(展示课件)

3、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絶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髙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羮/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边断句,边疏通文意。再次感受项羽性格:急躁易怒、头脑简单

刘邦性格:处乱不惊、老奸巨猾、冷酷

接着课本,继续感受项羽暴躁的性格。

项羽一计未成,更加急躁,竟又生一计,大家一起来看看此计如何?解读“叱咤风云”第一段。提示重点字词和句式:

1、丁壮苦军旅以……为苦,形容词意动

2、老弱罢转漕通“疲”,疲困

3、天下凶凶数岁者通“汹汹”,动荡不安的样子

4、徒以吾两人耳徒,只,仅仅;以,因为

5、勿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白白地;使……受苦,形容词使动

6、汉王笑谢曰推辞,拒绝(笑,感受刘邦性格,一急躁一笃定)

7、汉王使人间问之暗中打听

8、汉王数之数说,责备

三、作业

自己对照注释疏通少怀壮志部分的最后一段——起事。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学生齐读“起事”一段,找一位同学口头翻译。教师提示重点字词及句式:

1、使公及桓楚将

统率,率领,动词

2、梁眴籍曰

*以目示意

3、遂举吴中兵

发动

4、徇下县

*以兵威降伏地方

5、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即、则:连词,就;为……所,被动句

6、谕以所为起大事

另:项梁为何要杀会稽守?(分析当时乱世情势)

项羽残暴的一面。(妇人之仁和残暴的矛盾)

二、继续感知课文,疏通文意“叱咤风云”

上节课说到项羽在人质威胁未奏效之后又亲自出马挑战汉军,使刘邦惊诧不已,接下来二人隔着广武涧开始交谈,刘邦开始发挥其长者风范,责备起项羽来了,他是怎么责备的呢?(展示课件)

•汉王数项羽曰④:“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⑤,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二。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⑥,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⑦,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⑧,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⑨,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⑩,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11),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12),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13)。汉王伤匈(14),乃扪足曰(15):“虏中吾指(16)!”汉王病创卧(17),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18),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19),病甚,因驰入成皋。

项羽英勇善战,但也并非独孤求败,另一位军事奇才足以让他头痛不已。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何许人也?介绍韩信的故事,相关典故:胯下之辱,狡兔死、走狗烹,假齐王,再次感受刘邦的老谋深算和冷酷无情。

两位英雄交锋会是什么结果呢?继续“叱咤风云”第二段下外黄。重点字词:

1、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攻克,攻下

2、彭越复反,下梁地攻克,攻下

3、则汉欲挑战连词,表假设

4、欲坑之活埋

5、故且降姑且

6、项王然其言认为……是对的

7、东至睢阳往东,名词作状语

8、汉军畏楚,尽走险阻险阻之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三、疏通“垓下悲歌”部分

终于,大势尽退,英雄末路。项王驻扎结营于垓下已人少粮尽,刘邦用张良之计,派人在汉军四围唱响楚地民歌,使楚军尽生思乡之情,再也无心恋战。曾经横扫天下、威震四方的英雄也只剩下无奈的叹息。学生齐读《垓下歌》。

但项羽还是凭借自己的天生神力突出重围,尽显英雄本色。看“突围”

他本已绝处逢生,为什么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呢?“乌江自刎”

重点字词:

驰走:使劲赶马逃跑

地方:地域方圆

东渡乌江:向东,名词作状语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即使……难道……吗?”

吾为若德:我给你一点好处。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三、四题

第三课时

一、再次整体把握文本,梳理项羽一生

少怀壮志

•1、学万人敌

•2、彼可取而代之

•3、起义反秦

叱咤风云

•1、挑战汉王

•2、下外黄

•3、汉军畏楚,尽走险阻

垓下悲歌

•1、慷慨悲歌

•2、突围

•3、乌江自刎

二、重点探究

1、你认为项羽应该自刎吗?(学生自由发言)

引出三首诗对项羽的评价,学生总结各个诗人不同的观点。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亦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性格决定命运”,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

我们一直以项羽的性格为线索来贯通整

(1)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直率粗犷)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城府很深)

(2)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身陷绝境,仍执迷不悟,迷恋以武力来征服天下)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知人善用,故得到江山;项羽刚愎自用,故惨败敌手)

(成语:运筹帷幄)

教师总结:从项羽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看出,人物的性格在命运的重要关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楚汉相争”实为项羽和刘邦的性格之争。

三、课外拓展

1、古人的天命观。项羽对于自己的失败,多次强调“时不利兮骓不逝”、“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渡何为?”把自己的失败归为天意,你怎么看?

其实,不只是项羽总把一切都归结为命运,古人天命观是相当普遍的。

(展示课件,刘邦的天命观)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①,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②:“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③,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④!”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①流矢:飞箭。②嫚骂:辱骂:嫚,轻慢,侮辱。③布衣:平民。因平民穿布制衣服,故以布衣借指平民。④虽:即使,纵然。

2、用/给下文断句(展示未标点文本课件)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①。忠之敝②,小人以野③,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④,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⑤。朝以十月⑥。车服黄屋左纛。葬长陵。——《史记.高祖本纪》

①忠:真诚。②敝:同“弊”,毛病,弊病。②小人:指老百姓。这是一种蔑称。野:粗鄙。④僿:(sài,塞):不诚恳。⑤天统:等于说天道,自然的规律。统,一脉相承的系统。⑥“朝以十月”三句:此三句疑有脱误错简。《会注考证》:中井积德曰:‘车服’下宜有‘尚赤’等语,分明阙语令。又曰:‘葬长陵’是纪文之脱错在于此。梁玉绳曰‘葬长陵’三字错简,当在‘丙寅’句下。”以,在。黄屋,黄缎子做衬里的车盖。左纛(dào,盗),古代用旄牛尾或野鸡尾做的装饰物叫纛,因为是插在前衡木的左上方,所以叫左纛。长陵,汉高祖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译文]:太史公说:“夏朝的政治忠厚。忠厚的弊病是使得百姓粗野少礼,所以殷朝代之以恭敬。恭敬的弊病的是使得百姓相信鬼神,所以周朝代之以礼仪。礼仪的弊病是使百姓不诚恳。所以要救治不诚恳的弊病,就没有什么比得上忠厚。由此看来,夏、殷、周三代开国君主的治国之道好象是循着圆圈转,终而复始。至于周朝到秦朝之间,其弊病可以说就在于过分讲究礼仪了。秦朝的政治不但没有改变这种弊病,反而使刑法更加残酷,难道不是很错误吗?所以汉朝的兴起,虽然承继了前朝政治的弊端却有所改变,使老百姓不至于倦怠,这是符合循环终始的天道了。汉以十月为岁首,诸侯在每年的十月进京朝见皇帝。规定车服制度,皇帝乘坐的车驾,用黄缎子做车盖的衬里,车前横木的左上方要插用旄牛尾或野鸡尾做的装饰。高祖葬在长陵。

四、总结

司马迁的《史记》开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与编年体相比,此体更便于及时地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更详细地记录历史事件,所以开创以后,备受推崇,和编年体一起成为中国正统史法。

五、作业

1、熟练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意义及用法。

2、重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3、选读《史记.项羽本纪》或《史记.高祖本纪》

【篇二】文言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断句的方法

2、提高理解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读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对老翁遗嘱的理解。

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断句方式一:

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给女婿 断句方式二:

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给幼子

总结:断句不同 遗嘱迥异

二、什么叫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断句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从前的大学入学国文考试,多采用此题型。

三、析 考 点

断句题是某些省考查文言文的传统语文高考方式之一,也是我们大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见证之一。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断句方法与技巧

前提: 读文段,通文意

断句的基础或前提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自然,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但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断句。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常作主语、宾语。主语前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介宾短语一般在句末。

例题分析:

吾 欲 发 兵 / 使 公 及 桓 楚 将 / 是 时 桓 楚 亡 在 泽 中/ 梁 曰 /桓 楚 亡 /人莫 知 其 处/ 独 籍 知 之 耳(《项羽本纪》)

小试身手:

1.汉 六 年 正 月 封 功 臣 良 未 尝 有 战 斗 功 高 帝 曰 运 筹 策 帷 帐 中 决 胜 千 里 外 子 房 功 也 自 择 齐 三 万 户

2.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动词,特别是“曰”“云”“言”“谓”等表说话的动词作为标志进行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例题分析: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小试身手: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五、课后作业:

2014湖北卷、四川卷断句试题

要求:先断句再翻译文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并评讲作业

1、朗读文段;2、翻译文段;3、总结断句依据

二、学习断句技巧

方法三、借助虚词位置断句。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句首常见词 :

发语词:夫、惟、盖、凡、

表谦敬副词:窃、伏惟、请、敬、

句首疑问反问词:何、安、胡、奚、岂、盍、其、孰与

句首关联词:故、是故、是以、且夫、若夫、苟、纵、、向使、无论、至若、、纵使、 … 后分句前常见词:而、则、者、且、于是、继而、然则、然而

句末常见词:乎、耳、哉、也、矣、欤、焉、耶、而已

独立成句的叹词:嗟夫 呜呼

独立成句的时间词:

例题分析: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小试身手:

文言断句教案

子 曰 十 室 之 邑 必 有 忠 信 如 丘 者 焉 不 如 丘 之 好 学 也 夫 以 孔 子 之 圣 犹 须 好 学 今 人 不 可 不 勉 乎

方法四、借助固定的词组和句子结构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结构,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

者也 不亦乎

何之有 孰与乎

为所 受于

无乃乎 得无乎

安哉 其乎

例题分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方法五:借助修辞断句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较多,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

1、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题分析: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汝 心 之 固 /固 不 可 彻 /曾 不 若 孀 妻 弱 子 /虽 我 之 死 /有 子 存 焉 /子 又 生 孙 /孙 又 生 子/ 子 又 有 子 /子 又 有 孙 /子 子 孙 孙 无 穷 匮 也。

2、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三、课堂总结

文言文断句的常见方法

最简单、最有效:语感断句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三、借助虚词断句。

四、借助句式断句。

五、借助修辞断句。

六、借助总分断句

四、课后作业 2014广东卷文言文阅读

【篇三】文言断句教案

文言断句教学案

文言文断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断句的常用方法。

2、运用方法解决高考中的断句题。

教学步骤:

一、考查形式及赋分

高考断句一直是文言文考查的必考点,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当中,我们务必要重视起来,湖南高考文言文断句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选择题,另一种是主观题。分值一般在3——4分。

趣味断句:(位置不同,句意完全不一致)

文言断句教案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a、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b、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二、方法介绍

1、找名词、代词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代词用法与名词相类似,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练习:

(1)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2)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3)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宋弘传》)

2、找虚词

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练习: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2)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3、找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如何断句。

练习:

(1)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2)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4、找句式

古文中有很多固定句式,能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再如: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反复句、顶针句都很常见,这一特点,也可以给我们提供断句的依据。

练习:

(1)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3)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三、高考真题练习:

1、用斜线给下列文言文断句。(限6处)(江苏卷 )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全国卷二)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3、(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重庆卷)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取材于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4、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 6 处)(6 分)(江苏卷)

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汩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北京卷)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重庆卷)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7.(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8.(重庆卷)用余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9.(湖南卷)文言文断句。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10.(湖北卷)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

11.(浙江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

人者

12.(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节选自萧统《掖陶渊明集业序》) 13.(江西卷)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

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

【答案】B

14.(天津卷)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

【答案】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給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为之观美乎

【解析】原文: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枕藉于道矣。州县尚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欲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15.(湖北卷)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 饮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恸 辄 呕 血 扶乃 能 起 既葬 结 庐 墓 所 诸 相以居 忧 无 例 欲 极 力起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答案: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

16.(新课标卷Ⅰ)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试题答案】D

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

17.(新课标卷II)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于是据此理解断句。

18.(浙江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於 江 淮 且 达 于 京 师 矣 时 人 谓 常 公 能 识 真

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解析:断句时应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再依据对上下文的理解破解难点。本题借助断句的语言标志是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句首发语词“且”,可先行断开。再利用文言的4字句式断开“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本段话有两处是可断可不断的。

19.(重庆卷)记丐侠(2)用分隔号(/)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选自《六韬盈虚>)

【答案】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鰥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断句时,通读整句,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解析:“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已经标明了层次,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来划分,难度不大。

21.(湖南卷)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答案】D.

【解析】先排除了A项“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冱寒指不见天日,主语是冰雪,是不可以断开的;再排除了B项“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的主语是“徐孟祥”,句中必须断开;最后排除C项“而有成/物之心”是指的成就其它事物的想法,中间不能断开。

试题分析:古文断句,最基本的依据还是句子结构,一个分句一般就只一个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其次才是其他一些辅助性的技巧和方法。

(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吴德基传

22.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 (选自宋濂《吴德基传》)

【答案】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

【篇四】文言断句教案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断句专题复习教案

葛店高中高三语文组 主讲人:蔡利霞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文言断句,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⒉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四、教学重点

引导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五、教学难点文言断句教案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通过练习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七、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考点解析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很难得满分,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

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再辅以一些方法技巧,提高文言断句能力。

一、标名(代)词,定主宾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二、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明修辞,巧判断——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呢,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我们把这一步总结为明修辞,巧判断。如《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⒈找顶真,定句读 ⒉据排偶,定句读 ⒊察反复,定句读

四、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如2004年北京卷,材料中有三处“其父曰”,应在“曰”后停顿。

【例】拙 于 用 大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庄子·逍遥游》

[答案]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五、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例】1.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孙子兵法》)

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那么,如何衡量断

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⑴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2)断句后,是否符合情理。

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文言文断句小练习

文言断句教案

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墨子·贵义第四十七》

2、断句广东卷(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3、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十 数 自 谓 无 以 加近 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 直。朕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2007北京卷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第五》,1983年高考语文文言标点题)

5.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注] ①不至:可译为“不必”。

(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翻译这段文字。

6、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7、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8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9、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篇五】文言断句教案

断句教案

月 日 总 课

高考专项复习——文言文断句教案

备课人 曹晓蓉

教学目标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学会和他人合作。

3.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

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标点在中国是近代的产物,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个时代,读书人打开一本新书,阅读的时候就用笔把它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个圆圈),或者用毛笔的笔套,蘸上朱砂印泥,逐句盖上。那时候,形容一个人读不懂文章,有一句术语说:“他点不断(句子)。”

两个小故事激趣:

1“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文言断句教案

2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二.订正练习题的答案

三.学生根据练习,讨论总结断句的规律方法,师生一起明确。

方法一 找对话、引文(曰、云、言、谓)。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ì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答案: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

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

所知也,旦暮罄(qì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2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答案: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方法二 找标志性的虚词(句首、句末虚词,如题3)。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故”、“盍”、“岂”、“微”、“苟”、“纵”、“向使”、“若夫”、“且夫”“今夫”“嗟夫”“嗟乎”、“呜呼”、“是故”、“于是”、“然而”、“无论”、“至若”、“纵使”、 “是以”“然则” “得无”“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顷之”、“未几”、“已而” 等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也”、“矣”、“欤”、“耶”、“耳”、“焉”、“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1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答案: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无知无觉的样子)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方法三 观句式(排比、对偶、反复,如题1、2、5、10)。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1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答案: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方法四 找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答案: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方法五 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

1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答案: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四.方法总结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凭语感断,先易后难(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2、抓词语. ①对话、引文标志②虚词③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

3、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对称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顶真句式,还有一些固定句式。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内容是否合理。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准确地断句。比如行政事务、名物制度等,如人物的名、字、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总之,这道题考查同学们综合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平时应多朗读,培养语感;做一些必要的练习,注意各种断句方法,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

五.练习及作业

巩固练习(1)

1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4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文言断句教案

5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6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7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8(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扦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9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巩固练习(2)

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 匈奴使答曰:"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魏武帝(曹操)要见匈奴使者,他觉得自己外貌丑陋,不能威镇远道而来的异国人,就让崔季珪代替他,自己提刀站在坐榻一旁。接见完毕,派密探问使者:"魏王怎么样?" 匈奴使者说:" 魏王仪容非常高雅,不过坐榻旁那个提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魏武帝听说后,就派人追杀了那个使者。

3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

【篇六】文言断句教案

高三文言复习之断句教学设计

高三文言复习之断句教学设计

【故事导入】

一个在外地打工的儿子,给父母写了封信,结果,读过之后,母亲嚎啕大哭,其父则是笑了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独特的信。(多媒体展示信的内容)如下:儿的生活好辛苦一点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

对此故事,由学生断出自己的理解,老师点评并得出结论:生活是一门艺术,言谈是一种技术,而在彼此交流中,断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文言断句(板书)。

(时间控制在2到3分钟)

断句历史传承中扮演的角色,从《三字经》中的“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就已经体现了它的启蒙作用,而在生活中,它有必不可少,因而,高考断句成了一种趋势,我们来了解一下高考动向。(幻灯片展示“考点解析”以及“基本题型”,为了强调它的重点性,由老师读出来)(大约1分钟)

【考点解析】

2015年,断句首次加入山东高考范围,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分值3分;全国卷-新课标Ⅰ从2014年起,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句读能力,分值3分。至2015年,山东卷、新课标Ⅰ、新课标Ⅱ、浙江卷、四川卷、重庆卷、广东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苏附加题均已出现断句题型,分值为3到6分不等。

【基本题型】

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x处)

对于基本题型,有两点形式上需要学生注意,其一是,划线统一向右倾斜,不能左右参差不齐;其二,注意后面要求的限断几处,力求最佳得分。(这一环节,普通班强调一下,特色班可以忽略)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本文言文基本断句模式。

2.归纳、探究、总结断句方法。

【预习过程】

浏览知识链接并依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对山东的考题断句。

【学习过程】

检查预习情况,通过山东高考题来检验学生的断句水平,而后,由学生陈述自己的断句依据,以此引出我们断句先从课本做起。明确:学习断句,课本是最好的依托与凭借。这样既容易把握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的重视。

预计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乃命太史卜斋三日”断句不清。断法一:乃命太史/卜斋三日。断法二:乃命太史卜/斋三日。学生之间解决争议,解决症结。教师总结:关键问题在于“命”,这是一个使令性动词,可以解释为“命令,让”,主语让宾语怎么样,通过判断主语为“君王”,接下来都是君王的动作,应该是主语让宾语太史做什么,当然是占卜,故而,第二种断法正确。

老师总结:看来,同学们在断句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该怎样断好句子呢,还是先从课本中的简单句子探究起来。让我们先来看这样的一段话(多媒体展示《六国论》首段)。 (秉承从课内到课外的原则,此时转入到【课本分析】环节,首先对课本内的语句进行分析,并以此得出方法结论。课本内的文言句子断句及其分析保持在20分钟左右。)

针对《六国论》首段,由学生直接有节奏地读出来,并且说出自己断句的依据或理由。学生可能会提到的依据:印象中的停顿(熟读成诵);凭借语感,肯定他的良好的语感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他的这种超强大的语感是最简单可行的,要得益于他平时的诵读训练和对文段的整体把握”,“师:可是有些复杂一点的句子仅仅凭借语感是无法准确解决的,那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还有的可能回答,有特殊的词,比如“曰”“也”,甚至可能会有同学想到主语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整段文字的内容理解,写了谁?写了他的什么?也即找到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主语?主语又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主要写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不是什么,是什么”“有的人的观点”“苏洵我的回答”,然后得出结论一:确定主语,通略大意。

师:谁能告诉大家,能够担任主语的词语有哪些?(由学生来回答)老师总结强调,能担任主语的有名词和代词,其中,名词包含人名、地名、官职等等;代词主要为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余(表示“我”)、予,第二人称——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第三人称——彼、此、其、之(表示“他”)。

除此之外,有些特殊的名词,比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顷之”是一个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前后也会相应有断句,同时可以多媒体展示其他类似的词。

得出结论二:名词代词,主语来用

师:一个句子有了主语,那么这个主语做了什么事情呢?对于他所发生的谓语,我们要抓住什么?也即由什么词来担任谓语——生:动词。师:所以,我们在判断句子是否该断句的时候,还要看他的动作词语。

根据学案提供的两个例子,由学生找到里面的动作词语,很显然“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个句子中主语为“予”,谓语动词为“履披踞登攀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动作均由一个人发出;而另一个例句“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中,我们会看到,动作较多,并且并不完全由一个主语发出,所以,不同主语,不同动作转换,一定要明确动作的发出者是谁,这都是帮助我们断句的依据。

得出结论三:寻找谓语,动作提示

师:除了寻找主谓语之外,还有什么可以辅助我们断句的呢?生:语气词(并列举一系列的词语)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者也”这样的语气词,也即虚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标志。其实,古时候人们写文章是不用断句的,那么人们如何理解呢?虚词这个时候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勾连句子的作用,“之乎者也”就成了基本的标点符号。但是不是所有的“之乎者也”都要断开呢?

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分别举三个例子“古之学者必有师”“者”作“的人”或表示间断停顿,不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不断;“生乎吾前”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不断。

得出结论四:标志虚词,可定句读

第五种方法比较简单,学生会直接就说出来,故略提即可“两人对话,曰云言白”

示例六七,可以针对具体例子,选取学生分析与探究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随意说说自己从这几个例句中找到的断句的特点,进行详细阐释。其中“名不正则言不顺”,朗朗上口,并且非常熟悉,可以直接高声读。

在几种方法探究的过程中,对于重点句子或难点,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并分析。预计可能会出现的难点如下:

名词代词断句的情况,需注意名词代词做主语或宾语,做主语在前面断开,作宾语在后面断开。虚词要特别留意“者”“也”“乎”的特殊情况。动作词语,不同人不同动作。

【知识小结】

7种方法的总结:确定主语,通略大意;名词代词,主语来用;寻找谓语,动作提示;标志虚词,句读符号;两人对话,“曰云言白”;修辞、句式,辅助断句;固定结构,完美帮助(2分钟,总结,屏幕展示,学生积累)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要抓住主谓宾,主语宾语可以省略,但是谓语绝对不会省略

【牛刀小试】

师:同学们,“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纵使方法千百条,终究不过纸上兵,要想断得更准,做得更好,还要一番练习。我想,接下来我的这张小测试是不会难倒你们这把牛刀的。

由组长当堂发测试题,预计15分钟,考虑到上课发卷耗时,在上课前发到手里,方便及时拿出使用。

四个题,本着简易及故事性强并且兼顾高考的原则,由三个故事以及一个高考题构成,因山东题比较简单,故放在预习环节,三个故事分别为“肝肠寸断”“孔子赞文王”“鲤鱼跃龙门”,同时考虑到全国卷为未来高考方向,选了相对容易划分的2014全国1卷(2015较有难度)。

形式:做题(学生可以选取两个自己喜欢的做),小组讨论、寻找争议,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依据,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预计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肝肠寸断”中“部伍”(军队)一词不知何意容易错误断为“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中间断处学生可能会找不准,只要注意一点“抓住主语”,是谁破腹,是什么寸寸断,将会发现在“中”后断开非常合理。

“孔子赞文王”中“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千里”“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这两个可能会出现争议。“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千里”注意,“入”应为使动用法,是文王使这块土地划入到商纣的版图;“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注意前后主语都是“文王”,而只有第一句交代主语后我们才能判断后面的主语是谁,并且“仁哉文王”完全可以构成主谓倒装,例如,“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再如,“美哉,高青!大哉,高青!”

“鲤鱼跃龙门”中“即有云雨随之”,可能会有学生在“云雨”后面断开,要注意后面的句子“天火自后烧其尾”,主语,是“天火”,并且,“随之”是随着云雨,不能误解为时间词语。

“韩文篇”,“日导帝狗马”,可能会有在“帝”后面断开的,注意“导”,意为“引导,引诱”,那么,引诱皇帝做什么呢,要把皇帝所发出的动作连上,皇帝是个兼语,注意这一点,这类似于山东卷中的“乃命太史卜”。

总之,有争议才会有讨论,因此,课堂中的激情火花往往是在讨论中生成的。

【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了解了如何断句,方法很多,但最为主要的就是找好句子的主语,只有明确了主语,我们才能去判断它的谓语动作是什么。有了这样的方法,在凭借各位的预感能力,相信断句不是一件难事。

我们希望大家都可以像跳跃龙门的小鲤鱼一样,哪怕是经过重重磨难,只要不放弃,只要肯努力,成功就在不远方。

高三文言复习之断句

【考点解析】

2015年,断句首次加入山东高考范围,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分值3分;全国卷-新课标Ⅰ从

2014年起,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句读能力,分值3分。至2015年,山东卷、新课标Ⅰ、新课标Ⅱ、浙江卷、四川卷、重庆卷、广东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苏附加题均已出现断句题型,分值为3到6分不等。

【基本题型】

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x处)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本文言文基本断句模式。

2.归纳、探究、总结断句方法。

常见虚词

句首发语词:夫、盖、且、且夫、至若、若夫、岂(岂独)、初、唯、斯、今、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断。

或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文言断句教案

句尾语气词:者、也、矣、焉、耳——陈述句尾;乎、耶、与(欤)、邪(耶)——疑问句末尾;哉、夫——感叹句尾。其后断。

特殊情况:

1.“者”作“的人”或表示间断停顿(如,古之学者必有师)或“者也”连用其后不断。

2.“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后不断。

3.“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

【知识链接】

常见的固定句式

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

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 2、一/壹何(译为“多么啊”)

3、(其)之谓也/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4、直/特耳(只不过罢了!) 5、惟耳(只是罢了!)

表揣度的固定格式

1、得无乎/耶/邪 (可译为"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2、无乃乎(耶) (译为“恐怕吧?”)(兼表反问)

3、庶几欤(或许吧?)4、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表疑问的固定格式

1、可得欤2、孰与乎3、如何4、奈何5、若何6、何焉为

7、何也(何也)8、何哉(何哉)9、何以?10、何所? 11、何为? 表反问的固定格式

1、何之有2、何为(何辞为 ?)3、不亦乎(不亦说乎?)4、安哉

5、无乃乎(无乃不可乎?)6、得无乎(得无异乎?)7、其乎/也/耶8、况乎

表选择的固定格式

1、与其孰若(无宁) (可译为“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2、“不,则”、“不即”(可译为“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4、“非则”,“非而”,(可译为“不是就是”,“不是却”。) 被动句式 1、为所 2、受于 3、见于

【自我预习】——高考回放

(山东卷)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教材探究】

【篇七】文言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 教学设计

一、设计设想

最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我校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我想,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基于这种思路,我设计了这节课。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备考,老师也能更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过程和方;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学会和他人合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五、课前准备:收集过往高考试卷中有关断句的考题,分析其隐含的方法规律,并从课内寻找相应的一些句子,制作成一份练习,在课前发给学生完成,要求学生在做练习时感悟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以备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总结出断句的方法。同时,老师准备一份巩固练习,并制作好课件。

六、教学过程

1.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标点在中国是近代的产物,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个时代,读书人打开一本

新书,阅读的时候就用笔把它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个圆圈),或者用毛笔的笔套,蘸上朱砂印泥,逐句盖上。那时候,形容一个人读不懂文章,有一句术语说:“他点不断(句子)。”

两个小故事激趣:

(1)“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2)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①.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②.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2.订正练习题的答案

3.学生根据练习,讨论总结断句的规律方法,师生一起明确。

(1)找虚词(句首、句末虚词,如题3)。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盖”、“凡”、“故”,“岂”、“微”、“若夫”、“且夫”“今夫”“嗟夫”“窃”、“愚以为”“请”“然则”“是故”“得无”“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 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也”、“矣”、“欤”、“耶”、“耳”、“焉”、“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2)据相似结构、对称结构(排比、对偶、反复,如题1、2、5、10)。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

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3)找对话、引文(曰、云、言、谓,如题9)。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4)找顶真(如题4)。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5)依总分(如题7、8)。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找固定结构(“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 “为所”,“是以”,“是故”)

(7)找名词(或代词)(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如题3、9)。和现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文言断句教案 高考文言断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