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复习题目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复习题目

浙江2017届高三语文段考试卷含答案、答题卷

..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lanxu302 审核: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瘙痒(sào)豇豆(ɡānɡ) 捋虎须(luō)出头露面(lòu) ....

B.怪癖(pǐ)说服(shuō)好莱坞(wù)戏谑之言(xu) ....

C.札记(zhá)蹩脚(bi)潜意识(qiǎn)剑拔弩张(nǔ) ....

D.皴裂(cūn)槟郎(bīn) 喝倒彩(h)里应外合(yìnɡ)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居住证制度为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过渡时期,通过不断剥离户籍制度承载的福利,最终拆除户籍制度蕃篱,还原户籍制度的基本功能。

B.网络社会中,一个小事件容易在论坛中被围观,被热炒,以致不断发酵,上升为论坛主题帖,并被更多的论坛转载,成为网络社会的一时热点。

C.“中国梦”以多元文明对话的形式,有效销解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防卫、文化逆反心理,从而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

D.十多家上市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风生水起,一些非上市券商也毫不逊色,在资产证券化领域攻城掠地。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挥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

B.经过一个多月考察和与美国协商,9月30日,韩国公布庆尚北道星州郡高尔夫球场为“萨德”最终部署地。这一长期引而不发的问题如今终于尘埃落定。 ....

C.于丹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她愿意彻底做个“放养”的妈妈,对女儿“完全没要求”,连女儿班级的家长微信群都没加。女儿批评她:“谁也没见过像你这么不靠谱的...妈!”

D.回顾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晋级、夺冠之路,可谓艰辛坎坷。小组赛5战3负排名第4出线,决赛中又开局失利,但女排姑娘们以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3:1战胜塞尔维亚队,......

最终霸气夺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写乡村小说的时候,像婴幼儿模仿大人说话似的模拟乡人说话的口吻,我感觉到了乡人语言的魅力,也体味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思维习惯等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

B.这次校园文化节的重头戏是那场大型文艺汇演,这完全是由我们学生自己负责节目编排、主持人组合和舞台布置等事项的一次活动,整台节目进行了将近三个多小时。

C.教育部一位官员不久前说,现在一些大学生,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愿意洗,宁可付一笔快递费,把积压多日的脏衣服打包寄回家,让家长洗好了再寄回来。

D.客人们开始还互相抱拳致敬的,酒过三巡便个个傲慢起来,虽然都是一些科长处长的,可他们共同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自我感觉良好,都觉得天下没有自己办不成的事。

5.依次填入下面三副对联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庆新春,欢容满面;歌盛世,爱意盈心。

②桃花扇,万古奇文论语篇。

③粉墨辨忠奸,轻歌曼舞皆世态;琴琶,急弦缓管尽人情。

A邻里和人情美千秋绝唱诉悲欢 B人情美邻里和千秋绝唱弹喜怒

C人情美邻里和百年难见弹喜怒 D人情美邻里和百年难见诉悲欢

6.对下列文字进行筛选和组合,给“图书目录”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个字)(4分)

①图书目录是一种工具书。

②图书目录是能够帮助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③图书目录的用途是供人们查找的。

④图书目录分为“簿式书目”和“卡片式书目”等。

⑤图书目录是按照一定顺序编写的。

⑥图书目录记录书名、作者、出版和收藏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一幅漫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5分)

(1)介绍漫画的内容。(3分)

(2)指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5个字)(2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触屏时代的心智灾难

所谓信息的异化,就是说信息从素材变成了成果,传播由中介变成了价值的体现,传播的速度与数量变成了真理、科学、艺术、成功与否的主要衡量标准,变成了精神产品的首要追逐,而传播的能力包括忽悠炒作的能力与招人喜欢的外表,都成了成功的基石。信息传播,如荼如火,如龙卷风,如海啸,搞得我们的理论、文化、艺术、科学、决策在信息的浪涛滚滚中,或者风头劲爆、或者摇摆不定、或者垂头丧气。信息传播的洪流,正在推出一些牛人,昨天宣布读图与信息爆炸,今天宣布触屏时代到来,后天宣布名人、名牌、名书、名药都是他们打造成功的,他们牛气十足地宣布平面媒体的过时,宣布文学即将死亡,小说即将湮灭,他们鼓吹着各种票房、印数、点击量、收视率、福布斯榜,他们制造着巨星、超女、好声音、畅销书及其作者、意见领袖、有影响力者、世界纪录。他们承认即使是一条狗如果能够在现代传媒中不断出镜,也能成为“中华第一名狗”。

在大数据的潮流里,文学、纸质书籍首先被冲击。原因是语言文字在各种艺术介质当中最缺少直观性,最符号化。它们不像图画、音乐、歌曲、舞台表演、声像节目,更不像3D、4D(是不是正在出现7D、8D?)影院那样富有肉感器官刺激,它们不能给人们以视觉、听觉,直到嗅觉、味觉、触觉,还有臀部、腰部震动。语言文字是符号,是思想,不通过大脑的感受、解读;联想、思考,它们不过是一群乱码,对于蠢人,语言尤其是文字,完全不能传递足够的信息。这样,不喜欢动脑筋的精神懒汉,当然不希望通过语言文字而是通过身体与其器官,直接接受刺激与抚摸来获取信息。但恰恰是语言与文字而不是3D、4D、5D、6D们能发育与推动思维。当人们只会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皮肉来接收信息的时候,很可能意味着头脑的萎缩与灵魂的干瘪,意味着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缓缓逼近。

而由网络宣布《红楼梦》等名著的死活读不下去,正是这种君临人类文化传播的牛气冲天与蠢态毕露的新表演。它们干脆挑战经典,挑战中华的与人类的文化史,挑战智力的底线。 当然,我不是不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大众普及化不是什么自以为是的精英的愤怒或者悲泣所能左右的。问题在于平衡,质与量的平衡,大众与精英的平衡,高端精神产品与大众精神消费的平衡。我们这里需要政府、市场与专家能够在文化事业、文化生活中起到恰如其分的均衡、适当的良性互动互补作用,而绝对不是一味市场化。

(选自王蒙《触屏时代的心智灾难》,有删改)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信息的异化使信息和传播都发生了变化,信息从素材变成了成果,传播不再是中介

而变成了价值的体现。

B.由网络宣布《红楼梦》等名著死活读不下去,是因为经典名著文字晦涩,内容太过

深奥,与现实社会生活距离太远。

C.当人们只会用耳朵、眼球、舌头等身体器官来接收信息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白痴时

代、低智商时代的到来。

D.作者认为“即使一条狗如果能够在现代传媒中不断出镜,也能成为中华第一名狗”是信息

时代带来的好处。

9.下列对纸质书籍受到冲击的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语言文字缺少直观性,不像图画、音乐、歌曲等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

感觉器官直接传播。

B.对于现代人来说,信息时代的3D、4D比纸质书籍更易传播信息,更能发育和推动

思维,所以人们更倾向于读电子书、看3D电影。

C.语言文字是符号也是思想,需要经过大脑的感受、联想、思考和人们的解读,对精

神懒汉而言,语言文字不能传递其需要的足够的信息。

D.对于现代人中不喜欢动脑筋的人而言,通过身体与其器官直接接受刺激与抚摸来获

取信息是他们所希望的。

10.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认为触屏时代造成的心智灾难有哪些。(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榆木书桌

李汉荣

①看得出来,它上面还有斑斑点点的残漆。数百年前,我的先人曾仔细为它上漆、打蜡。一方柔和的亮光,使这户耕读人家,能随时拂去劳作的倦意,伏案捕捉内心的光线;那幽幽木香,让平淡的日常生活,缭绕着别样的气息。

②后来,漆渐渐磨损、脱落,固执的时光之蝉,终于挣脱蝉衣,鸣叫着向远处飞去,在逐渐黯淡下来的记忆的房间,它笃定地站着,依旧保持着儒雅的姿势。它平淡的容颜,呈现着素朴的木质,也折射着我先人本色的品行。

③我的祖父曾伏在它的上面,我的祖父的祖父都曾伏在它上面,我的先人们一直伏在它的上面,读易读史,诵经诵诗,画春画秋,记人记事,写情写义。当时,画眉在田野点染春泥,燕子在梁上朗诵农谚,鸟儿们远远近近地插嘴,也在旁注着古奥的文字。线装的孔孟偶尔出现残页,于是在桌上被仔细装订。那湿润的呢喃,也被装订在书页里了,古意夹着新意,经声和着鸟声,书香叠着稻香,耕读的日子就有了日上三竿的欢喜。

④有时,疾病和悲苦随秋雨袭来;有时,离散和夭折,兵戈和马蹄,冷不防打断严谨的农历,桌上摊开的祖传方子,就及时做些加减。不大的桌面,望闻问切着广袤民间的病苦,有的减轻了,有的治愈了,而有些暗疾,则像腐殖土一样沉淀下来,催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秘方和偏方,那是特有的民间异禀和草根智慧。谁能从桌上细密的纹理,取出几百年前疾病的叹息和药草的气息?

⑤此时,我在桌面靠右的一角,看见了一个小小的虫孔,那是一只什么虫儿打凿的工程?

蚂蚁?木蜂?钻木虫?装死虫?很可能是装死虫吧。我愿意它就是一只装死虫。那时,榆树还生长在明朝的原野,几个贪玩的孩子轮番爬上榆树,其中有一个就是我的祖先,他爬上来了,坐在枝杈高处,手搭凉棚,眺望村庄的春天,眺望远山的青黛,顺便打量炊烟和人生的去向。就在这时,离他不远的一只虫儿也坐在树的肩膀眺望和打量,眺望葱茏的宇宙,打量榆树的味道。虫儿发现了他,一阵颤栗抽搐之后,它立即假装死过去了。就这样,虫儿躲开了一个顽童,也躲开了可能的伤害,我们可以理解是虫儿礼让了他,礼让高大的“神灵”占据更多的树木和更多的宇宙。但他没有看见这谦卑礼貌的虫儿,他只看见树身上一条静止的暗黑色疤痕。虫儿的机智死亡,使数百年前的那个下午变得异常安静和仁慈,附近庙里的钟声连着响了六下,报告慈航普度,众生平安。

⑥而当我的祖先和他的小伙伴们呼喊着溜下榆树,装死的虫儿立即复活了,它继续它的神圣工程,它连续七天七夜凿啊钻啊,它吃住都在这庄严的工地,它一定要为自己短暂辛苦的一生,打凿一条连接永恒的通道,它一定要用隐秘的艺术手法,记载自己的梦境和心迹。 ⑦它以天真的智慧和精细的工艺,终于开凿了一个曲曲折折的时空隧道,把数百年前它的那次冒险经历,把它与孩子们相遇的故事,把原野的阳光、鸟声、草木香气和附近庙里的经声钟声,庄稼地里男人们对唱秧歌的粗犷声音,铁匠铺里叮叮当当锻打农具的声音,老牛寻找牛崽的哞哞声,鸡鸣狗叫的声音,集市传来的叫卖的声音,村口母亲们高一声低一声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以及缭绕在树上的我的祖先衣服和身体的气息,他们用力爬树划在树上的手指印痕,他们坐在树杈上哇啦啦对着远方呼叫的声音——细心的虫儿把这一切都收藏在它开凿的时空隧道里——

⑧此时此刻,我悚然一惊,终于知道,我伏在这古老书桌上,其实一直守在这个洞口,一直在眺望深不可测的时光

——节选自李汉荣《时光的收藏》,原载《人民日报 》

11.根据开篇两段的内容,概括榆木书桌的特点。(4分)

12.根据文意,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3分)

虫儿的机智死亡,使数百年前的那个下午变得异常安静和仁慈。

13. 作者由眼前的榆木书桌想到了哪些历史场景?赋予了榆木书桌怎样的内涵?(6分)

14.第⑦段写道:“细心的虫儿把这一切都收藏在它开凿的时空隧道里。”这样小的虫孔能收藏这一切吗?为什么?(3分)

15.本文构思巧妙新颖,匠心独运。试分析作者为什么把收藏时光的主体安排为一只虫子?(4分)

【篇二】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复习题目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新高考专用)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专用)

(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二) 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

(三)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

(四)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四)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五)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3分)

(五)1.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

(六)

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2分)

2、 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

(七)

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八))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课外选文)

【注】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③摄:统辖。④反玷(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1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1分)

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3分)

(八)

1.①管仲之器小哉 ②管仲是仁者

2.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孔子否定了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你认为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尚情怀?(1分)

2.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3分)

(九)

1.安贫乐道2.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课外选文)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分)

2、 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

(十)

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2、 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

(十一)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十二)

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分)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分)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分) (十三)

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有教无类 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十四);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本段文字是《<论语>选读》中《高山仰止》的节选。

⑴请解释文中三个“如”字的含义。(1分)

⑵说说“子乐”的原因。(1分)

⑶“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2分)

(十四)

⑴如:形容词词尾,释为:的样子。

⑵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心充满喜悦。 ⑶①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

②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 ③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

(答出三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一点不给分)

(十五)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分)

夫子A: 夫子B: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分)

(十五) 1.孔子 叔孙武叔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十六)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②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7.4)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分)

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2分)

(十六) 1.治理武城县 运用礼乐之道

2.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受指使,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 (十七)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

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1分)

2、 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3分)

【篇三】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复习题目

浙江省普通高中2017年4月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普通高中2017年4月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普通高中2017年4月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选择题部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选错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恪守(gē) 瞥见(piē) 安步当车(dàng)

B. 喘气(chuǎn)熨帖(yùn) 冠冕堂皇(guān)

C. 笨拙(zhuō) 蓬松(png) 越俎代庖(páo)

D. 拮据(jū) 嬉戏(xī) 休戚相关(qì)

解析:选C 恪守k 熨帖yù 休戚相关qī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冒昧 信息爆炸 批沙拣金

B. 幽僻 个性禀赋 出类拔粹

C. 缘份 推陈出新 精雕细琢

D. 坐落 删繁就简 见微知著

解析:选D 披沙拣金 出类拔萃 缘分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浙江的“茶文化”与“一带一路”接轨,将带动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B.随着碎片化信息的泛滥、网络语言的流行,简洁、含蓄、内敛的文风逐步式微。

C.道家作为与儒家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在许多方面与儒家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D.互联网时代,在交通、餐饮等传统经济领域,“分享经济”正如火如荼地发展。 解析:选B “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一般用作“日渐式微”、“渐渐式微”。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五水共治”为以“美丽浙江”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打响了头炮。

B.《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原因,是由于激发了大众文化心理的共鸣。

C. 国家层面第一个网约车监管法规出台,给予网约车合法、规范发展。

D.“澎湃S1”手机芯片发布的消息,催生了中国手机芯片的市场占有率。

解析:选A B项句式杂糅,“原因是由于”;C项成分残缺,句尾加上“提供保障”;D项搭配不当,“催生”改为“提高”。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复习题目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风化雨/滋养莺飞草长/创新创业/成就千万浙商/你们用拼搏_____________/你们用敏锐/_____________/你们用诚信/打造立业的走廊/你们用感恩/回报养育的故乡/你们用使命/______________

①挺起民族的脊梁 ②越过一道道难关 ③抓住一次次商机

A.②①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

解析:选D 注意句子间的递进关系。

6.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往事就像一场梦/将我的心轻轻触动

B.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

C.在异乡的路上每一个寒冷的夜晚/这思念它如刀让我伤痛

D.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了多少美丽的诗

解析:选B B项拟人,其余三项都有比喻。

7.下列诗歌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D.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解析:选B A项重阳节,C项七夕节,D项端午节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 B.穷山之高而止

C.此其志不在小 D.越国以鄙远

解析:选A A项形作动,其他三项形作名。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学问渊博,仍然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B.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代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

C.养生丧死无憾—— (百姓)保养身体,安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足的。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地步。

解析:选D A项“博学”、B项“学者”、C项“养生”解释有误。

10.下列对《登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本诗前半写景,有对景物的细致刻画,也有对长江秋色的全景描写。

B.作者触景生情,思绪纵横“万里”“百年”,将家愁与国难融于一体。

C.猿啸的“哀”与作者的“悲”“独”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情感表达。

D.四联全部对仗,首联句中自对,用字精确,格律谨严,富有节奏感。

解析:选C “形成鲜明的对比”有误,应改为“形成相互映衬”。即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 危:高

B.举匏樽以相属 属:劝酒

C.挟飞仙以遨游 挟:偕同

D.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解析:选A 危,端正地

12.下列句子“其”的意义与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何为其然也 B.方其破荆州

C.其皆出于此乎 D.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解析:选C C项揣测语气词,解释为“大概”,其他作代词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通过赞美曹操,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愤慨。

B.作者借水、月等意象,阐释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关系。

C.作者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顺其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选文句式骈散结合,长短交错,语言清新明丽,声调和谐优美。

解析:选A,抒发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

14. 下列对《<物种起源>绪论》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若干信任。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这里我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但我希望这样做通常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

A.末句中的“这一点”是指刊印出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

B.文中“必然”“无疑”“虽然”“但是”等词语使得表述更加准确、周密。

C.作者认为“摘要”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通过研究只能得出一部分结论。

D.从选文可以看出达尔文谦虚、审慎、充分尊重事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解析:选C 结合原文“用少数事情来作说明”、“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可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中,文化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加强文化传承,而文化的传承要靠人。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和交流的主要手段。例如,一位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可以即时让无数观众收看。但讲演人的感受、感情和言外之意还是会有所流失;缺乏现场氛围和互动,受众的收获必打折扣。还有人认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这一观点也应辩证地看,有了书籍就一定有文化传承吗?现在有多少人愿意认真去读《论语》《孟子》《尚书》《周易》,又有多少人真的把握了书的真谛?书籍记录的思想和文化每倒一次手,就可能丢失甚至扭曲一部分信息。文化的传承还是要靠人与人之间以“情”进行联结和沟通,其他的媒介和方式都是工具、手段,起辅助作用。

人们传承文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渠道。以色列能成为中东的强国,它靠的是什么?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在这方面也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需要后人发扬光大并赋予其时代意义。

学者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地位,需要引起重视。学者要成为文化宝库的看门人,对库里的东西要一清二楚,尽量防止“宝贝”丢失。学者也要成为文化宝库的导游,熟悉宝库里的“宝贝”,就像导游熟悉景点、路线及其掌故一样。学者还要成为文化传承的警醒者和指路牌,告诉人们每条路将通向哪里。在中华民族奔向“理想国”的漫长征程中,孔子、孟子思考的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要走哪条道路。明朝中叶,当整个国家陷入黑暗时,王阳明几经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提出了“致良知”,让很多人看到了深埋着的“良心”会照亮世界。可以说,学者在文化传承中肩负着思考国家和民族未来之路的重任。

文化的传承既然靠人,自然就要靠“话”——活生生的、人人能上口的话语。目前有关

儒、释、道和西方文化的书汗牛充栋,但平易的话少而艰涩的话多。文化传承的“话”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一听就懂、懂就记住、记住就做。比如“天理不容”“丧尽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都来源于宋儒、明儒,这些话至今还活在老百姓的嘴里、心里。我们需要一大批学者在书斋里做高深的专业性研究,这样才能不断输送思想养料。但也应认识到,要让思想文化对老百姓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就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普及到民众中,防止“术语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

(选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5.根据文意,对“学者”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楚传统文化库存并能很好地守护。

B.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传承手段。

C.指引文化传承道路、纠正传承错误。

D.熟悉文化遗产并能指点人们去学习。

解析:选B

1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籍在解读的过程中信息可能会遗漏或扭曲,因此书籍不可能传承文化。

B.文章列举以色列,说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文化传承是强国的唯一条件。

C.目前有关儒、释、道的书籍很多,以致语言不及宋儒、明儒的简单明了。

D.学者要潜心于专业研究,也应将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普及给民众。 解析:选D

非选择题部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计分)

⑴ 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⑵ _______________,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⑶ 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⑷ 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⑴夙兴夜寐 ⑵舞榭歌台 ⑶功在不舍 ⑷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3分,第19题6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8-19题。

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节选自《祝福》)

18.指出甲、乙两段选文都运用的描写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细节描写、烘托

19.结合选文,简析林黛玉和鲁四老爷各是怎样的人。(6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 林黛玉:言行小心,处事谨慎,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卑感。

⑵ 鲁四老爷:思想僵化的“老监生”,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蓓蕾初绽。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繁花满树。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落英缤纷。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

【篇四】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复习题目

浙江省普通高中2017年4月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普通高中2017年4月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普通高中2017年4月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选择题部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选错均不得分)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复习题目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恪守(gē) 瞥见(piē) 安步当车(dàng)

B. 喘气(chuǎn)熨帖(yùn) 冠冕堂皇(guān)

C. 笨拙(zhuō) 蓬松(péng) 越俎代庖(páo)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复习题目

D. 拮据(jū) 嬉戏(xī) 休戚相关(qì)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冒昧 信息爆炸 批沙拣金

B. 幽僻 个性禀赋 出类拔粹

C. 缘份 推陈出新 精雕细琢

D. 坐落 删繁就简 见微知著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浙江的“茶文化”与“一带一路”接轨,将带动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B.随着碎片化信息的泛滥、网络语言的流行,简洁、含蓄、内敛的文风逐步式微。

C.道家作为与儒家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在许多方面与儒家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D.互联网时代,在交通、餐饮等传统经济领域,“分享经济”正如火如荼地发展。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五水共治”为以“美丽浙江”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打响了头炮。

B.《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原因,是由于激发了大众文化心理的共鸣。

C. 国家层面第一个网约车监管法规出台,给予网约车合法、规范发展。

D.“澎湃S1”手机芯片发布的消息,催生了中国手机芯片的市场占有率。

解析:选A B项句式杂糅,“原因是由于”;C项成分残缺,句尾加上“提供保障”;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风化雨/滋养莺飞草长/创新创业/成就千万浙商/你们用拼搏_____________/你们用敏锐/_____________/你们用诚信/打造立业的走廊/你们用感恩/回报养育的故乡/你们用使命/______________

①挺起民族的脊梁 ②越过一道道难关 ③抓住一次次商机

A.②①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

6.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往事就像一场梦/将我的心轻轻触动

B.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

C.在异乡的路上每一个寒冷的夜晚/这思念它如刀让我伤痛

D.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了多少美丽的诗

解析:选B B项拟人,其余三项都有比喻。

7.下列诗歌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D.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 B.穷山之高而止

C.此其志不在小 D.越国以鄙远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学问渊博,仍然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B.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代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

C.养生丧死无憾—— (百姓)保养身体,安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足的。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地步。

10.下列对《登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复习题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本诗前半写景,有对景物的细致刻画,也有对长江秋色的全景描写。

B.作者触景生情,思绪纵横“万里”“百年”,将家愁与国难融于一体。

C.猿啸的“哀”与作者的“悲”“独”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情感表达。

D.四联全部对仗,首联句中自对,用字精确,格律谨严,富有节奏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 危:高

B.举匏樽以相属 属:劝酒

C.挟飞仙以遨游 挟:偕同

D.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12.下列句子“其”的意义与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何为其然也 B.方其破荆州

C.其皆出于此乎 D.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通过赞美曹操,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愤慨。

B.作者借水、月等意象,阐释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关系。

C.作者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顺其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选文句式骈散结合,长短交错,语言清新明丽,声调和谐优美。

14. 下列对《<物种起源>绪论》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若干信任。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这里我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但我希望这样做通常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

A.末句中的“这一点”是指刊印出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

B.文中“必然”“无疑”“虽然”“但是”等词语使得表述更加准确、周密。

C.作者认为“摘要”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通过研究只能得出一部分结论。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复习题目

D.从选文可以看出达尔文谦虚、审慎、充分尊重事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中,文化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加强文化传承,而文化的传承要靠人。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和交流的主要手段。例如,一位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可以即时让无数观众收看。但讲演人的感受、感情和言外之意还是会有所流失;缺乏现场氛围和互动,受众的收获必打折扣。还有人认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这一观点也应辩证地看,有了书籍就一定有文化传承吗?现在有多少人愿意认真去读《论语》《孟子》《尚书》《周易》,又有多少人真的把握了书的真谛?书籍记录的思想和文化每倒一次手,就可能丢失甚至扭曲一部分信息。文化的传承还是要靠人与人之间以“情”进行联结和沟通,其他的媒介和方式都是工具、手段,起辅助作用。

人们传承文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渠道。以色列能成为中东的强国,它靠的是什么?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在这方面也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需要后人发扬光大并赋予其时代意义。

学者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地位,需要引起重视。学者要成为文化宝库的看门人,对库里的东西要一清二楚,尽量防止“宝贝”丢失。学者也要成为文化宝库的导游,熟悉宝库里的“宝贝”,就像导游熟悉景点、路线及其掌故一样。学者还要成为文化传承的警醒者和指路牌,告诉人们每条路将通向哪里。在中华民族奔向“理想国”的漫长征程中,孔子、孟子思考的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要走哪条道路。明朝中叶,当整个国家陷入黑暗时,王阳明几经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提出了“致良知”,让很多人看到了深埋着的“良心”会照亮世界。可以说,学者在文化传承中肩负着思考国家和民族未来之路的重任。

文化的传承既然靠人,自然就要靠“话”——活生生的、人人能上口的话语。目前有关儒、释、道和西方文化的书汗牛充栋,但平易的话少而艰涩的话多。文化传承的“话”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一听就懂、懂就记住、记住就做。比如“天理不容”“丧尽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都来源于宋儒、明儒,这些话至今还活在老百姓的嘴里、心里。我们需要一大批学者在书斋里做高深的专业性研究,这样才能不断输送思想养料。但也应认识到,要让思想文化对老百姓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就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普及到民众中,防止“术语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

(选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5.根据文意,对“学者”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楚传统文化库存并能很好地守护。

B.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传承手段。

C.指引文化传承道路、纠正传承错误。

D.熟悉文化遗产并能指点人们去学习。

1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籍在解读的过程中信息可能会遗漏或扭曲,因此书籍不可能传承文化。

B.文章列举以色列,说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文化传承是强国的唯一条件。

C.目前有关儒、释、道的书籍很多,以致语言不及宋儒、明儒的简单明了。

D.学者要潜心于专业研究,也应将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普及给民众。 非选择题部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计分)

⑴ 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⑵ _______________,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⑶ 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⑷ 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3分,第19题6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8-19题。

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节选自《祝福》)

18.指出甲、乙两段选文都运用的描写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选文,简析林黛玉和鲁四老爷各是怎样的人。(6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蓓蕾初绽。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繁花满树。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落英缤纷。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

【篇五】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复习题目

浙江省普通高中2017年4月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普通高中2017年4月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选择题部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选错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恪守(gē) 瞥见(piē) 安步当车(dàng)

B. 喘气(chuǎn)熨帖(yùn) 冠冕堂皇(guān)

C. 笨拙(zhuō) 蓬松(png) 越俎代庖(páo)

D. 拮据(jū) 嬉戏(xī) 休戚相关(qì)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冒昧 信息爆炸 批沙拣金

B. 幽僻 个性禀赋 出类拔粹

C. 缘份 推陈出新 精雕细琢

D. 坐落 删繁就简 见微知著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浙江的“茶文化”与“一带一路”接轨,将带动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B.随着碎片化信息的泛滥、网络语言的流行,简洁、含蓄、内敛的文风逐步式微。

C.道家作为与儒家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在许多方面与儒家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D.互联网时代,在交通、餐饮等传统经济领域,“分享经济”正如火如荼地发展。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五水共治”为以“美丽浙江”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打响了头炮。

B.《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原因,是由于激发了大众文化心理的共鸣。

C. 国家层面第一个网约车监管法规出台,给予网约车合法、规范发展。

D.“澎湃S1”手机芯片发布的消息,催生了中国手机芯片的市场占有率。

D项搭配不当,“催生”改为“提高”。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风化雨/滋养莺飞草长/创新创业/成就千万浙商/你们用拼搏_____________/你们用敏锐/_____________/你们用诚信/打造立业的走廊/你们用感恩/回报养育的故乡/你们用使命/______________

①挺起民族的脊梁 ②越过一道道难关 ③抓住一次次商机

A.②①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

6.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往事就像一场梦/将我的心轻轻触动

B.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

C.在异乡的路上每一个寒冷的夜晚/这思念它如刀让我伤痛

D.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了多少美丽的诗

7.下列诗歌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D.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 B.穷山之高而止

C.此其志不在小 D.越国以鄙远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学问渊博,仍然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B.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代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

C.养生丧死无憾—— (百姓)保养身体,安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足的。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地步。

10.下列对《登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本诗前半写景,有对景物的细致刻画,也有对长江秋色的全景描写。

B.作者触景生情,思绪纵横“万里”“百年”,将家愁与国难融于一体。

C.猿啸的“哀”与作者的“悲”“独”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情感表达。

D.四联全部对仗,首联句中自对,用字精确,格律谨严,富有节奏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 危:高

B.举匏樽以相属 属:劝酒

C.挟飞仙以遨游 挟:偕同

D.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12.下列句子“其”的意义与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何为其然也 B.方其破荆州

C.其皆出于此乎 D.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通过赞美曹操,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愤慨。

B.作者借水、月等意象,阐释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关系。

C.作者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顺其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选文句式骈散结合,长短交错,语言清新明丽,声调和谐优美。

14. 下列对《<物种起源>绪论》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若干信任。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

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这里我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但我希望这样做通常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

A.末句中的“这一点”是指刊印出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

B.文中“必然”“无疑”“虽然”“但是”等词语使得表述更加准确、周密。

C.作者认为“摘要”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通过研究只能得出一部分结论。

D.从选文可以看出达尔文谦虚、审慎、充分尊重事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中,文化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加强文化传承,而文化的传承要靠人。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和交流的主要手段。例如,一位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可以即时让无数观众收看。但讲演人的感受、感情和言外之意还是会有所流失;缺乏现场氛围和互动,受众的收获必打折扣。还有人认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这一观点也应辩证地看,有了书籍就一定有文化传承吗?现在有多少人愿意认真去读《论语》《孟子》《尚书》《周易》,又有多少人真的把握了书的真谛?书籍记录的思想和文化每倒一次手,就可能丢失甚至扭曲一部分信息。文化的传承还是要靠人与人之间以“情”进行联结和沟通,其他的媒介和方式都是工具、手段,起辅助作用。

人们传承文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渠道。以色列能成为中东的强国,它靠的是什么?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在这方面也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需要后人发扬光大并赋予其时代意义。

学者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地位,需要引起重视。学者要成为文化宝库的看门人,对库里的东西要一清二楚,尽量防止“宝贝”丢失。学者也要成为文化宝库的导游,熟悉宝库里的“宝贝”,就像导游熟悉景点、路线及其掌故一样。学者还要成为文化传承的警醒者和指路牌,告诉人们每条路将通向哪里。在中华民族奔向“理想国”的漫长征程中,孔子、孟子思考的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要走哪条道路。明朝中叶,当整个国家陷入黑暗时,王阳明几经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提出了“致良知”,让很多人看到了深埋着的“良心”会照亮世界。可以说,学者在文化传承中肩负着思考国家和民族未来之路的重任。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复习题目

文化的传承既然靠人,自然就要靠“话”——活生生的、人人能上口的话语。目前有关儒、释、道和西方文化的书汗牛充栋,但平易的话少而艰涩的话多。文化传承的“话”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一听就懂、懂就记住、记住就做。比如“天理不容”“丧尽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都来源于宋儒、明儒,这些话至今还活在老百姓的嘴里、心里。我们需要一大批学者在书斋里做高深的专业性研究,这样才能不断输送思想养料。但也应认识到,要让思想文化对老百姓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就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普及到民众中,防止“术语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

(选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5.根据文意,对“学者”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楚传统文化库存并能很好地守护。

B.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传承手段。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复习题目

C.指引文化传承道路、纠正传承错误。

D.熟悉文化遗产并能指点人们去学习。

1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籍在解读的过程中信息可能会遗漏或扭曲,因此书籍不可能传承文化。

B.文章列举以色列,说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文化传承是强国的唯一条件。

C.目前有关儒、释、道的书籍很多,以致语言不及宋儒、明儒的简单明了。

D.学者要潜心于专业研究,也应将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普及给民众。

非选择题部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计分)

⑴ 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⑵ _______________,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⑶ 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⑷ 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3分,第19题6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8-19题。

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节选自《祝福》)

18.指出甲、乙两段选文都运用的描写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选文,简析林黛玉和鲁四老爷各是怎样的人。(6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蓓蕾初绽。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繁花满树。

有人说:春天的美,在于她的落英缤纷。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

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恪守k B.熨帖yù D.休戚相关qī)

2.D(A.披 B.萃 C.缘分)

3.B(“逐步”应改为“逐渐”或“日渐”)

4.A

5.D

6.B(B是拟人手法,ACD均为比喻手法)

7.B(A.重阳节 C.七夕 D.端午节)

8.A(善:形容词作动词,其余形容词作名词)

9.D

10.C

11.A(危:端正)

12.C(C大概,副词;其余均为代词)

13.A(客举曹操为例,是表述人生无常,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深切感慨)

14.C

15.B(无中生有)

16.D

17.(1)夙兴夜寐(2)舞榭歌台(3)功在不舍(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8.(1)环境描写(2)心理描写(3)动作描写(4)细节描写

19.林黛玉:小心谨慎,知礼、聪慧(简析略);

鲁四老爷: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思想上:反动、守旧、自私(简析略)。

【篇六】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复习题目

浙江省2016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九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时间:120分钟 满分:180分

)

(90分)

1.(2015·浙江自选)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荀子·子道篇》)

(《论语·学而》) 材料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1)解释《荀子》这段话中“仁者使人爱己”和“知者知人”的意思。(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荀子》这段话中孔子对颜渊回答的评价高于子路和子贡?恰当运用《论语》中的材料分析说明。(字数不超过150字)(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浙江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①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论语·子路》)

②孔子赞《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于《孝经》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于《论语》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又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圣人以名立教,未尝恶人之名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

(1)分别解释上面两则材料中“名”的含义。(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分析评价孔子对“名”的看法。(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5·杭州市一检)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

(二)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的思想性格。(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材科(二)中,孟子却说:“穷则独善其身。”你怎么理解他们看似不同的说法?(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5·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一)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辩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 (《列子·仲尼》)

(二)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也,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所依据的哲学思想,并结合材料对这一思想作简要评析。(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联系现实简要分析。(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5·温州市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

政》)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注】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孝经·纪孝行》)

【注】 丑:民众。

(1)上述两则材料中对“孝”的看法,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孝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材料,评价下面这则新闻中李某的“孝行”。(6分)

“浙江在线”宁波1月31日讯 李某从小家庭环境就不好,父母为了培养他一直辛苦奔波。而懂事的李某也很体谅父母,早早就打工贴补家用,周围邻居也一直夸李某是一个孝顺父母、知道感恩的好儿子。但前几年,李某的母亲不幸身染重病,昂贵的医疗费用让这个本就经济窘迫的家庭愈发捉襟见肘。眼看着家里再不筹集出医药费,李某的母亲病情将会恶化,这个孝顺的儿子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赚到钱,竟然不惜铤而走险加入贩毒的行列,最终被民警查获,沦为阶下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5·嘉兴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在子路“述志”之前,若补上一句“由!尔何如?”好不好?为什么?(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5·台州市高三期末质量评估)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的“仁”和“礼”的理解。(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儒认为“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理解符合孔子的原意吗?(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5·宁波市镇海中学5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材料一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材料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材料三 近日,舒城县初三女生小何骑电动车上学,见一老太摔倒,忙上前搀扶,不料老人一口咬定小何撞了她,交警反复勘查,终还小何清白。老人伤愈出院,小何不计前嫌,带着家人向这位困难老人捐款千元,在当地传为佳话。

(1)上述一、二两则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处事原则?谈谈你对这种处事原则的认识。(4分)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复习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