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ppt

高中作文 zuowen 3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李白其人,欣赏“梦游”之境,进而理解本诗的主旨。

(二)由本诗的“梦境”对于现实与理想关系的把握上引申开去从而论诗,由个别到一般,从个案分析到普遍规律的总结。

(三)获取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设想

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惜别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达自己不事权贵的傲然风骨,并且在构思上,围绕一场梦境来展开,梦醒之后才点明不事权贵的主旨,与此相适应的是作者运用非凡的夸张来表现他梦想中的世界,用梦中世界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不足与丑恶,表达了作为一个“士”不愿与现实权力同流合污的性情,这就是封建时代中文人的品格,这就是李白。所以,梦境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也是我们读者理解把握本诗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重点

(一)在诵读的基础上,赏析“梦游”的意境。

(二)在赏析的基础上,总结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与方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就是反复诵读,体会感情;自由阅读,品味语言;探究阅读,归纳手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回忆并诵读以前有关李白的诗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感受记忆中的李白并让同学们注意《早》诗中的“白帝城”。(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早》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闻》诗中的“夜郎”。(本诗写诗人得知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不胜同情,欲将已之愁心交付明月,随友人同去贬所,以凄迷之景写感伤之情。)此二地点提示的重要信息是李白被贬的经历对李白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把握思想脉络,提出疑难问题。

1、自由诵读,学生范读,并找同学作出评点。

【教师指导】:①用“畅”与“涩”来表其心。如:“天姥连天……东南倾”、“别君去兮……访名山”于畅中见其势;“忽魂悸……烟霞”于涩中见其情。

②用“轻”与“重”来抒其意。如:“安能摧眉……开心颜”重读中抒其胸臆;“我欲因之梦……闻天鸡”轻读中见轻松畅快。

③用“长”与“短”来传其情。如:“开心颜”声音的延长,余韵无穷;“列缺霹雳……轰然中开”短音字字铿锵。

2、抓住本诗的“诗眼”,以寻“诗眼”的方法导读鉴赏。“诗眼”是诗中最能表现主旨或作者感情的关键的词、句,抓住了它文章的最主要信息就把握住了,让学生诵读本诗,并提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你是如何得出的?

【教师明确】:“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本诗的“诗眼”应不难回答,通过分析文章的思路:入梦的缘由??入梦??梦游历程??梦醒??提出“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主旨。但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现:入梦的缘由??入梦??梦游历程??梦醒这一思路是很合逻辑的,学生也很好理解,而由梦醒到主旨句“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提出就不好理解,梦醒长叹的感伤后为何是不畏强权的铮铮铁骨,不合逻辑。也就是要同学共同探讨:“梦游”的“梦”如何理解?仅仅是平日一梦?或者说本诗中“梦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

(三)深入研读,解难答疑。

1、同学一起诵读第②段赏析李白的“梦中奇景”,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教师与同学共同概括】: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2、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探讨本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风格豪放;想象丰富;夸张大胆。

3、如何理解诗人的“梦游”?(或者问:本诗风格豪放;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背后的深层原因?)

【教师精讲】:

第一、先知李白其人。对李白须从以下两点加以把握:

①“辞亲远游,仗剑去国”的丰富经历。李白少年即“辞亲远游”,走遍南北,曾先后五次漫游庐山和九江。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幕僚,因?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这种丰富的人生阅历成就了作为诗人的李白。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人生经历背景与时代背景。

②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但这也给他带来了生命意识中的消极元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余秋雨先生评论柳宗元的一句用在对李白的评价上也同样适合:“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余秋雨《文化苦旅》)

第二、师生共同探讨“梦与现实的关系”:可以说李白的思想非常复杂,了解其脉络,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的具体意义与象征意义。“梦”指具体梦境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理想,是投身仕途“济苍生,安社稷”而不得的一种人生困境的扭曲的表现。那么梦醒就是理想的破灭,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颠覆,这样,梦醒到主旨句“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提出也就顺理成章。

(四)拓展研读,归纳总结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诗的“梦与现实”的关系和更好的欣赏诗歌,我又拓展以下问题:论诗之美的基本品格,由本诗这个“特例”拓展到一般性的规律的认识上来。

1、诗之美的基本品格。一是诗歌达情的真实性;二是诗歌表现的典型性。

①诗歌达情的真实性。诗歌或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不在于客观存在之“真”,而在于表达情感之“真”,在于诗人忠实于自己心灵而具有的一种高度的坦诚与发现。唐代诗人杜牧有《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对首诗,明人杨慎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寺僧、酒旗皆在其中矣。”杜甫也有诗描绘树的样子,说“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三千尺”。对杜诗有人也说世上哪有细若“霜皮溜雨”而高若三千尺的大树?

请问:你对上述两个例子作何评论?【教师明确】:杜牧、杜甫只不过是自己内心对“江南春”与参天大树的一种真实表达,他们忠实自己的心灵。杨慎等论者混淆了一个事实:杜牧与杜甫是诗人而不是科学家。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有时荒诞的表现也是诗歌真实性的表现,诗歌达情的真实情与不合常理的荒诞性并不矛盾,而且荒诞的意象在诗歌中经常是诗人感情达到极至而不得不借助于不合常规的事理的一种表现,也就是以不合常理之意象表达超越一般人的感受。例如有一台湾女诗人写道“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等老的时候/下酒”。诗中充满了荒诞,然而正是这种难以理解的荒诞,才能表达女诗人对早出晚归,只能见到一个“影子”的丈夫的无限思念,这种思念也是超越了一般人对自己丈夫思念的。同样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借助一个常人很难梦到的天鸡啼鸣、熊咆龙吟、神仙聚会这一美妙仙境来表达常人难以体会的对理想的渴望,对现实的愤怒。

②诗歌的典型性,这是具有真实感情的文字能够成为优秀的诗歌的条件。人真实的感受非常之多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真实的东西都能成为诗歌,真实的感受必须再经过过滤、优化才能成为好的诗歌,这个优化、过滤的过程就是要典型,也就是说你表达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感受也必须是能代表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共同的感受,它还须是美的。就像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的不仅仅是他个人自己的对权贵的蔑视,也是代表了一个族群甚至是人类对理想的渴望,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思想是人类共有的,而李白自己拥有的只是他如何表达这一思想的形式。这样诗歌就从个别走向了一般,从个人的抒发成为了代表自己族群的一种文化,于是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传统,有了根基。

2、诗歌阅读基本方法总结:①知人论诗;②寻“诗眼”,抓关键(词)句(主旨(词)句、过渡(词)句、总结(词)句)。就是要在了解诗歌的外部语境(作者思想经历、作者的风格特点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熟读全诗,并深入文本,寻“诗眼”,抓关键词句,读懂全诗,再运用诗歌的基本品质进行鉴赏评。

………

教学后记

这首诗歌的学习我设计了回顾过去(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诗眼”导读(整体感知,找出疑难)??知人论世(重点研读,分析问题)??论诗作结(总结规律,解决问题)的思路,前三个问题重在以读带导。就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感情;自由阅读,品味语言;探究阅读,归纳手法。最后这一问题重在先练先思,就是先提出杜牧与杜甫的例子让同学思考,然后再引导升华,这就避免单纯说理而以问题为训练的线,使总结升华地自然不突兀,同时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我解决了一是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二是寻“诗眼”抓思路的阅读方法;三是从理论上讲清了诗歌之美的品格,从宏观上把握如何去鉴赏评论诗歌。

教学反思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必须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意境美必须在“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自由朗读、自主背诵和事有目的的探究阅读是我运用的主要阅读手段。熟读并能背诵是学习诗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王立春

【篇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个性教案(网友来稿)

安徽 马新桥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了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 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

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1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 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 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了与下一句的“平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 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 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 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 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创作的基本特色

1 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 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 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十 作业

课后练习四

作者邮箱: donggaozi@126.com

【篇三】《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进一步了解李白及其作品。

2.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把握情感脉络,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2.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学习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2.在理解诗人寄情山水是不满于社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从文章的内容上讲: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也是一首留别诗,更是一首抒情诗,作者是借“留别”来表示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2.从艺术手法上讲: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李白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意境张扬、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要引导学生细加体会。

【解决办法】

1.简要介绍作者生平、艺术特色以及该诗的背景材料。

2.加强诵读指导,强化诵读,在诵读中反复体悟。

3.适当讨论,老师精要点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参照课文下的注释,在老师的指导下,疏通诗句的表面意思;理清诗歌脉络;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鉴赏重点段落;归纳诗歌要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诗句,诵读全诗。

二、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课文。

三、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四、教师范读或背诵

让学生充分感知诗人的意绪。

五、指导学生诵读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这首诗形式上就比较自由,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上,而诗句节奏的多变则源于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的发展变化,这是诵读中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点。例如:

1.第一段前四句交错使用五、七言句,这种节奏的诗句要读得轻快些。这里,诗人想告诉读者的是,他有求仙的愿望,并认为海上寻仙难以实现,而高山寻仙倒有可能。据此,前两句要轻读,后两句可稍稍加重,使之有鲜明的对比色调。后四句全用七言,节奏整齐划一,须读得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表现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这是为下文述梦游经历张本,读完可作稍长停顿。

2.第二段开头两句应轻出,唯“飞”字应稍重,表现诗人高蹈出世的气概。以下四句亦应读得轻快。“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先作六字句,忽改作四字句,忽又作七字句。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四字句写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加快读的速度,两字一顿;七字句(“青冥”两句)写仙境初开,诗人惊喜异常,仍须读得舒缓,声调要开朗。

3.诗末两句节奏长短不齐,前五拍,后四拍。这是诗人特意安排的。如改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则显然不如原句顿挫有力。“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再读以下14字,才有高屋建瓴之势,这样来结束全诗,自然余韵无穷。

此外应注意的是,我国古代诗歌以两句为一联,已成一种定式,一出一对,上下呼应,读起来自有和谐之美,意思也完整。但个别也有“三句一意”的,如这首诗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读时须气势连贯,不宜在第二句后断开,以免破坏诗意的完整。因为只有一气读出“且放”以下14字,才能回答“何时还”的问题(意思是,此去寻仙,不再回来)。

六、学生诵读,理清诗歌脉络

诗歌脉络:入梦缘由→梦游历程→梦中仙境→梦醒惊叹→临别寄语

七、熟读成诵。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外练习二、三,为下节课讨论做好准备。

附:板书设计

诗歌脉络:入梦之由→梦游历程→梦中仙境→梦醒惊叹→临别寄语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齐背课文。

二、鉴赏精彩部分

引导学生鉴赏诗人笔下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梦游”。

1.内容上

一人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空飞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升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莽苍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还不能说是仙境,们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抖动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人仙乡。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2.艺术上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像和极度夸张。

丰富的想像。诗人的想像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

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三、讨论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为什么重点写“梦游”?

让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主体是写“梦游”经历,但“梦游”无论是出于虚构或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他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他的“梦游天姥”的实质,即对权贵的消极反抗。这一点,诗人在结尾中有着明白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李白的留别诗有些也写得比较平直,只叙离情别意,如《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见附录)等,而这一首确实写得特殊,它是借“留别”来表示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说得简单些,他想告诉朋友们的是:他南下吴越,为的是不事权贵,想离他们远些,并把自己理想的游历境界写出来,使朋友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愿。如此“留别”,确实非同一般。

四、引申、拓展

指导学生阅读李白《古风》(其十九),从思想内容上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比较。

先让学生讨论,老师最后归纳。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诗人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蔑视权贵的精神。写出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种与官场决裂、高蹈出世的诗人形象。而《古风》则表现了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展现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眷念民众,欲离还顾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

这是一道向课外延伸的题,意在使学生对李白的想像和夸张手法产生具体的认识。可以选初中学过的,也可另选较短的诗,例如《独坐敬亭山》。

以《望天门山》前两句为例。

这两句写天门山的雄奇和江流的湍急。上句着重写长江水势浩大。在诗人的想像中,那东、西两座天门山原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而来的江水,但江水如同千军万马奋力地冲击,终于使它断裂开来。下句着重写山的雄奇,因为山对水流仍然有着制约的作用,水流被两山紧紧夹住,激荡回旋,而后向北奔腾而去。“断”“开”二字势如惊雷,使人魂悸魄动;“流”“回”二字又作低回之势,带出一个新境界,把山和水都写活了。

附:板书设计

梦景境情

1.月夜飞度渌水清猿清幽

2.乘兴登攀海日天鸡壮美

花市岩泉

3.山中奇景云林雨烟恐怖

4.神仙极乐青冥、日月

金银台和穆

霓衣风马

虎瑟鸾车

5.梦醒惊叹

【资料】

一、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人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二、李白留别诗举例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三、《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刘国正)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常:“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下面再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仅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还应该注意,作者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的。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在唐以前就形成了。到了唐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诗体,主要是七言,也可以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于旧体诗中是比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这大概是由于这种诗体流畅自然的特点,更适合于表现他的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就这首诗来说,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虽然以七言为基调,但是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却并不觉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非常协调。这是因为全诗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有人说李白的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这是十分恰当的。

【篇四】《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内容,鉴赏重点语段,体会李白语言魅力。

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学习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把握李白傲岸情怀和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讲授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说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同样的是诗人惜诗人,余老的这几句豪句,可说是对李白最好的赞誉。当年这位号称“谪仙人”的光耀依然万丈地映射着诗国,达旷千古。时隔十个世纪 ,继披香草漫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之后,他是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走来,向我们吟诵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歌咏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呐喊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今天我们要走进他另外一首经典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 解题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呢?

——(生答)

形式:梦游 内容:梦游天姥山 目的:留别所以它又叫《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

师:刚才说到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侧重主观感情的抒发,而感情,尤其是复杂的感情,往往很难直接表现,需要借助一些与之想适合的事物来曲尽其意,而诗人心中郁积的情感在自然界中往往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事物,所以一触即发,发而为诗,本诗内容是记一次梦游,我们课堂的重点就是分析和体会本诗是如何通过这场幻梦体现浪漫主义的。

三、 诵读

播放示范朗读。齐读。

四、 赏析

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李白借一次梦游来抒发他的人生理想,下面我们就跟随李白的神思走进这场幻梦,触摸他千年不变的浪漫之心。(板书梦——浪漫主义)

第一段

1、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刚才诗题中也提到过,是什么让李白魂牵梦绕激发了他的游兴呢?

——天姥山(板书梦之由——天姥山)

2、 天姥山是什么样的呢?请用文中原句回答,再概括。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 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姥山是神秘,雄伟,高大的。

3、 描写天姥山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比,夸张(板书)

夸张的运用是其浪漫主义的体现之一。

第二段

1、 高大雄伟神秘的天姥山让纵情山水的谪仙人产生了神往之情,一句“我欲因之梦吴越”昭示着他开始了这一段奇幻的梦之旅。梦本身就可派生出无限的想象,想象是浪漫主义的又一重要体现,这一段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要重点体会李白奇谲的想象艺术。(板书梦之旅——想象)自由朗读第二段。

2、 这场奇特的旅行有一个暗含的时间顺序,大家细心寻找关键字眼,是通过一个怎样的时间顺序?

——(生答)(师完善)

月夜 清晨白昼 傍晚(板书)

3、 我们先看月夜部分,诗人是如何进入梦境的?

——飞渡 湖月送 谢公屐 青云梯《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A.“飞”写出了什么?

——飞写出了急切心情和飘逸似仙的姿态。

B.“湖月送”怎么样理解?

——李白一生都喜月,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是他的好友,沐在月光中飞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与倒映在湖水中的月亮为伴,月亮走我也走,一直送我倒剡溪,本身送已生情愫,情深深,月朦朦中来到了神往之地。“谢公屐”注释解释指(幻灯片)谢公指谢灵运,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之孙,曾任浙江永嘉太守,会稽到永嘉必经天台地区,谢灵运喜遨游山水,是山水诗的鼻祖,才高自恃,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高傲之心和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和天生我才必有用”如出一辙。穿上谢公之木屐,实是追慕先贤。

C.“青云梯”直上云霄的山路,比喻的运用写出了山之高。

4、邀明月为伴,着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想象已初现神奇,神思飘飘进入天姥山。这时天已明,作者的所见所闻是什么?奇谲在哪里?

——海日 万转千岩 花 石 天鸡

海日是半壁见到的,泰山尊为五岳之首,还需泰山顶上看日出,而天姥山半壁已见到,足见山之高,天鸡一唱天下白,似乎是在空中听闻,犹如天籁。而我在千折百转的山岩间穿行,不知道拐过多少个弯,奇花异草迷人眼,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晚。

4、 诗歌至此,有声有色,此时的李白沐一身月光,看一溪清波,观一轮红日,听一耳清猿鸡鸣,走一路迷花醉眼,既有剡溪幽静,又有山中壮美,好一派奇景,怎一个乐字了得!那诗人是不是一直都乐呢?入夜之后诗人又有什么所见所闻?齐读(熊咆。。。。。。列如麻) ——入夜之后的所见所闻从訇然中开,被一洞隔开了两个世界。先看洞外,“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想象图景,给你什么感受?注意几个动词殷、栗、惊。殷是震响的意思,栗和惊使动用法。熊跑龙吟之声震天地,泉水殷殷如雷鸣,连深林和层巅都震惊。怪不得杜甫称李白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天色阴沉,给人恐怖之感。就在这时,“列缺霹雳,丘峦崩摧”重要人物的出场都会提前蓄势,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出场,电闪雷鸣中洞门打开来到洞内,洞内又有什么奇幻美景呢?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虎是百兽之王,在这里鼓瑟,鸾是凤凰,吉祥之鸟,这里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极尽想象,极尽浪漫。李白善在诗中营造仙境,(幻灯片)那李白有没有参与到这场盛宴中呢?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好景不常,好梦不再,恍惚中醒转过来,仍惊叹不已,枕席还在,梦中烟霞胜景全部消失,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从李白整个梦游的历程来看,使用了大胆的夸张和惊人的想象,极尽浪漫主义特色,李白是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浪漫主义,将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推向无比绚丽的高峰,严羽曾评价李白:“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李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他在感情上的表达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他的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如《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又如《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首诗的结尾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同样惊心动魄,大胆的夸张离不开惊人的想象,独特的想象方式,即诗人的“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李白的浪漫主义不可企及的地方还在于他把神话、幻想和夸张这些浪漫主义手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使他获得巨大声誉的《将进酒》和《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体会到的是情感上的大起大落。蜀道难中从蚕丛鱼凫到五丁开山的神话,从六龙回日到黄鹤猿猱悲鸟等夸张想象的点缀,都极尽想象之能事。殷番评价这首诗说:“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

五.探究主旨

李白是浪漫的,从文学表现上说他的文字清新自然,善用想象夸张,体现了浪漫主义特色,他的诗情诗韵无不透着浪漫,是因为他有一颗浪漫之心,所以连同的人生选择也是浪漫的,最后一段中有两句直接点明了他的人生选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结合最后一段文字和课前预习资料李白生平谈谈你这两句的看法。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根据提供资料我们得知此文是李白在赐金还乡东游梁宋,齐鲁即将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之际。长安曾经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李白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这里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四明狂客”贺知章的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出仕,也仅作为一个文学侍臣。他不满于其中,他满腹的经纶还需要更大的空间为之舒展,于是他辗转于官场,以期望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志实现,可昏君佞臣只能让他“大道如青天,我独不能出”而去,带着一汪江水,一轮明月行吟而去。其实在那个朝廷,他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文才换取功名利禄,只要他多为皇帝佞臣献些媚词。可他守住了文人的良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他有着傲王侯的骨气和胆量,他借着醉意,叫高力士脱靴。呼杨国忠研墨,在文武威严的朝中,在皇帝面前指手划脚,问古今几何?到这里,他一生的仕途也完结了,“安能折眉摧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宁愿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我们依稀看见水月轻晃,连他的死亡也因为他的浪漫变得柔美。他的人生追求,既是他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也成了浪漫的缘由。现在让我们放下心中琐事,带一颗浪漫之心诵读全诗,和天上的谪仙人一起再一次共梦这场奇幻之旅。

六、小结

幸有李白的浪漫情怀,江山明月才变得如此的多娇,盛唐的诗坛才有序而雄浑,盛唐的韵致

才如此的淋漓酣畅。所以李白在中国人的心中,早已不是一个诗人那么简单,他变成了一则如风的传奇,吹拂这我们,使我们舍不得睁开现实的眼睛,读他,四壁间仿佛也溢满酒香,心中也擂起豪气之鼓, 他更象一措主峰,引导着唐诗这片峰岭直贯云天。直到今天,这片峰岭还让人顶膜朝拜,钦慕不以。他的浪漫主义情调感染着每一个人,没有他,不可想象盛唐的沃土上会出现怎样的荒芜-,今天的诗坛会多么苍白——–

七.作业

1、写一篇“我心中的浪漫李白”小短文。

2、背诵全诗。

八、板书设计

梦之由:天姥山 夸张 浪

月夜

梦游 梦之旅: 清晨白昼 想象

夜晚

梦之感: 精神自由

【篇五】《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与反思作业

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六】《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篇七】《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 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

2、 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解题:

1、解题

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所以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o留别》。“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2、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 作者分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二、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诗作的思路,并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鉴赏“梦游”,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

三、理清诗歌思路

(一)听录音,然后用课文语句回答。

①入梦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二)试用几个词语概括诗歌的脉络。

(既然诗歌主体是梦游,诗人首先交代了为什么梦。所以诗歌首先交代梦因,接下来当然是梦游的过程《梦程》,最后的“安"""”是诗人梦游后的感悟,我们可以称之为梦悟。)

梦因——梦境——梦悟

四、研读第一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

2、朗读思考:天姥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发作者去游历呢?用一、二词语概括。 神秘、高大(夸张、对比、衬托)

提示:抓住个别意象,进行整合。“明灭”、“连天”“拔”

3、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姥山的特点。(修辞、表现) 夸张、对比、衬托。

五、研读第二段

1、集体朗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2、思考: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

提示:以地点和时间作为划分依据

月夜渡湖: 时间:夜 地点:镜湖。写诗人在月光照耀下飞渡镜湖的情景。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夜)

山之日景: 时间:天亮了。黎明时分,诗人著履登山,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壮观雄奇 (青云梯、红日、天鸡鸣叫。)

山之夜景: 时间:夜,地点:山。神奇迷离,甚至恐怖的。( 熊咆龙吟电闪扉开、烟雾笼罩)仙人登场: 地点人物皆变。金银台、霓为衣、骑凤作马、老虎奏琴、鸾凤驾车、仙人济济一堂。富丽《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每个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分工,字数约150字以内)

(1)、各个画面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二词语概括。

(2)、请你用独特的手法描绘各自画面的意境。

你可以设想自己是李白然后去描绘,

你可以从摄影师的角度去描述,

你也可以用你自己散文化的语言描绘,

你还可以""

但别忘了最重要的是要切合文本所包含的意境。

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名词

成果汇报范例:

月夜渡湖:

梦、飞、照、送

诗人一入梦幻,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糊,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

山之日景:

著、登、见、闻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山腰只见,海日生空,只听天鸡高唱。

山之夜景:

千岩万转、忽已暝、咆、吟、栗、惊、云、水

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此时,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有色,恰似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 仙人登场:

列缺霹雳、丘峦、洞天、石扉、青冥、日月、霓、风、云之君、虎、鸾、仙之人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多么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

4、思考:诗人描绘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换,五彩缤纷的梦境。特别是仙人登场的画面。此时诗人心神完全解放,自由,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

5、我们再一次诵读梦游历程,注意诵读过程同时,在脑海再现几副画面。

“能生活在梦境中的人是幸福的。

————鲁迅先生如是说

然而梦总有醒来的时候。

6、思考: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提示:抓关键字眼

“失” 包含着诗人几多失意与深沉的感慨,梦醒之后的留恋和惋惜

六、研读第三段

1、指定一组同学朗读。读出感情。

2、思考:“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消极颓废的心理外露吗?

从诗人经历(受排挤,没有被重用)可以看出诗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

七、小结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也正是这种追求自由的内心要求,诗人蔑视权贵,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篇八】《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猜猜他是谁?

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晏婴、管仲是他的政治偶像!

他还是个道教徒,庄子是他的精神偶像,并多次高呼:我欲成仙归去!

他二入长安,欲辅弼明君,匡扶社稷,却落得个“赐金放还”的悲惨下场。

他是——李白。

2、在学完《将进酒》的基础上,谈谈你了解的李白: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好饮 狂放不羁

蔑视权贵 怀才不遇

高度自信 思想痛苦

大半生在漫游中度过

始终处在出世与入世矛盾之中

李白受道家思想影响,身上兼有庄子、陶渊明的特点,又不同于他们,因为李白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李白注定比他们复杂、痛苦。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再来更深入的了解李白。(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通过合作探究,体悟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进一步深入了解诗人思想。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写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京城长安,李白南下大都市会稽(绍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四、解题:

梦游:是借梦境来寄托自已的思想感情,并非真的做了梦。

吟:古诗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留别: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

“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五、学习过程

“浅味”——“品味”——“深味”

(一)浅味

生个别读、范读、齐读

1、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3、梳理结构

概括每段内容:“梦( )、梦( )、梦( )”

(二)品味

边品边读

探究一:李白因何梦游天姥山?

探究二:李白梦境中看到了什么景象?诗人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梦中三景:

一、剡溪美景(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渌水荡漾清猿啼”)

1、景象: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绍兴大都市的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

2、诗人情感:诗人心情急迫,充满向往、喜悦。

二、天姥奇景(从“脚著谢公屐”到“水澹澹兮生烟”)

1、景象:诗人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诗人情感:充满着惊奇,带着恐惧,令人惊悚。

三、洞天仙景(从“列缺霹雳”到“仙之人兮列如麻”)

1、景象: 突然间,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接着,神仙出场了: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2、诗人情感:惊奇、震撼、激动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探究三、梦醒后的李白失落之余,有何感悟?

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艺术风格总结: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三)深味、感悟

探究四:关于李白的梦,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李白向往的理想世界的象征;有人认为是李白短

暂的宫廷生活的反映。你怎么看?

答案不求唯一,有道理即可。

补充专家看法:

“梦是现实的写照,写梦即写现实。”

——安旗教授

“一生尽系此诗中”

——胡秀阁教授

“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指唐代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

——陈沆《诗比兴笺》

六、课堂小结:

1、补充李白的一生经历:

李白年谱:

天宝三年(744)四十四岁, 被玄宗赐金放还。

天宝四年(745年)四十五岁。 夏,与高适、杜甫同渴北海太守李邕于济南,作《上李邕》。同年,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宝十一年(752)五十二岁,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写有《北风行》、《远别离》等诗。

天宝十五年(756)五十六岁, 冬,永王璘水军至寻阳,李白下山入幕。告别妻儿写有《别内赴征三首》。“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至德二年(757)五十七岁, 在永王璘水军幕,随军东下。二月,永王兵败。

乾元二年(759) 五十九岁,被流放夜郎,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

上元二年(761) 六十一岁 , 欲投李光弼军未果,写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 留别金陵崔侍御》。“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宝应元年(762) 六十二岁, 十一月,赋《临终歌》而卒。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2、说说你今天认识的李白:

他的访名山、游仙是对心灵的抚慰,他始终没有停止追梦的脚步。他还是一个执着的追梦人!

结语:

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世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的文化性格在李白身上“聚”在了一起。

——龚自珍

【篇九】《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课 题:《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版

学习目标: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2、反复诵读,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3、理解本诗的意境及其所展示的诗人独特人生态度和傲岸性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授课用时:两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环节: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视权贵,傲岸不屈,与 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态度和意向是真。

了解“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现存诗歌__900__余首,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李白长于乐府与绝句,其诗风格豪放而飘逸,语言热烈奔放而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较大,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3、作品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资料补充: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和行径。他一方面接受儒学“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尤其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万物;他还接受游侠思想影响,所以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但在黑暗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在追求。矛盾、冲突及遭打击后的愤懑、狂放就产生了。李白的一生基本与盛唐时代相始终,盛唐那种繁华、大气、兼容并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风气,对李白的思想、气质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李白的创作。以致后人评李白有“盛唐之象”。

3、基础要点扫描

(一)字音识记

天姥(mǔ) 瀛(yíng)洲 剡(shàn)溪 渌(lù)水 谢公屐(jī) 暝(míng) 澹(dàn) 殷(yǐn)岩泉 訇(hōng)然 石扉(fēi) 鸾(lúan) 霓(ní) 魂悸(jì) 嗟(jiē) 怳(huǎng)

二、 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唐诗的百花园中有一朵色泽不同的奇葩,他郁郁不得志时,会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 1

独不得出。”当能实现伟大抱负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豪迈而自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热爱祖国,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李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三、 学习过程:整体感知,梳理全诗结构

(一)、初读全诗,并用诗中原句填空:

1、诗人入梦追寻天姥山的原因是: “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2、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我欲因之梦吴越”

3、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4、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初读全诗,以“梦游”为分界点,试概括全诗脉络,并用四字短语归纳层意:

梦游之由(起)——梦游之景(见)——梦游之吟(叹)

【教师分析参考】一、梦游之由(起):“海客谈瀛洲”到“对此欲倒东南倾。”二、梦游之景(见):“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三、梦游之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到结尾。

鉴赏第一层:

吟诵指引

轻读,语

气稍带夸鉴赏第一层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实在)(寻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谈论 ) ( 有时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遮断 横断)( 超过 )( 遮掩 )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瀛洲”是什么地方?有何好处?

答:瀛洲是传说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之一;

好处: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

且产生强烈的诱惑,勾起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本层写天姥山的山势的时候运用了四重对照,找找看:

对比的对象 对照的结果天姥山与 天 比 → →横

天姥山与 五岳 比→ →拔

天姥山与 赤城 比→ →掩

天姥山与 天台 比→ →倒、倾 写作手法: 以虚引实、比较、衬托修辞手法:夸张 相关练习 拔 :A.拔出来 B.提拔 C.超越、高出 D.攻取、占领 ①势拔五岳掩赤城( C )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 A ) ④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D ) 【教师分析参考】本层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使诗一开头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扣住题目,转入正题。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如何如何高,而是采用比较和夸张的手法极写天姥之高:先把它与天相比横在半天云上,与天相连;再与其他山比,其高峻超出五岳,盖过赤诚;最后与天台山相比,连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在它的面前,也矮小得象要倾倒下去一样。这样,就把天姥山的高耸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将跟着诗人一步步飞向那梦幻的境界。

2

吟诵

指引

轻读

鉴赏第二层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依据 )( 代词,代越人谈论天姥山的话 ) ( 清 ) ( 猿声凄清 ) ( 迷恋 ) ( 黄昏(使……战栗)( 使……震惊 ) 第二层可以分为四小层 1:飞度镜湖 特点:幽——幽静雅致 ↓ 2:登山览胜 特点:奇——雄奇迷离 ↓

3:洞天仙境

4:梦醒若失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 ( 神仙住地 ) ( 大声 ) ( 高空 ) ( 神仙住处,金台银阁) 特点:盛——盛大壮丽 云彩 ) (演奏) (形容神仙之多)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猛然) ( 指觉醒以前 )

一、思考并回答:

1、“一夜飞渡镜湖月”的“飞”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迫切的心情。“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送”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亮亲切,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2、为什么诗人在登高耸入云神奇雄峻的天姥山时,用了“身登”一词?为何不用“攀登”?

答:“攀登”给人一种艰难、费劲的感觉,“身登”更能表现诗人登山的轻快、心情的喜悦和游兴的浓厚。

3、哪一句诗句最能表现诗人眷恋山水、乐而忘返的情景?

答:【教师分析参考】:前面描写诗人白天游山的情景,“忽”字一转,既带过时间推移,又表现诗人深被山中奇花异石吸引,观赏不够,留连忘返的情景,体现了诗人迷峦山色,玩之不足的心情。这里描写的不是一幅静止的画,而是随人移动而变化的长轴画卷,真是景象万千。

4、李白用他的惊人的想象力,驰骋无羁的笔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神仙出场图,把读我们带入令人目眩的神仙世界,梦境达到高潮。请放飞你想象力,用散文化的语言对“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云彩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5、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富丽堂皇的“仙境”突然地消失了,诗人醒来了,诗人的心情是苦闷无奈的,他没有进入仙府。但诗人醒得好,诗人没有入仙,没有逃避现实。诗人以现实的冷清与梦中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

吟诵指引

鉴赏第三层 3

★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坚定、豪迈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 摧眉 折腰 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低头 )(弯腰)翻译整句: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

1、本来全诗由入梦到梦醒,已经是很完整的结构,为什么后面还有几句诗呢?其实,这是诗人的议论,他的感叹。梦是虚,梦醒后才是实,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譬如这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对当时的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决心,例如这句:“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是全诗的“诗眼”,它“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第二课时

一、导入: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梦境,是有他独特的用意的: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延伸讨论

1、关于李白梦醒后的感叹,有下列的看法:

观点一:有人认为,这是李白消极的世界观——虚无主义人生态度集中反映。李白的一生主要的思想就是纵情山 水、恣意游乐、放浪形骸、消极避世。他写梦游天姥梦境的虚幻,是为了告诉东鲁的朋友,人世间的一切是虚幻 的,如过眼烟云,美则美矣,但转瞬即逝,最快意、最能抚慰人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怎能摧眉折腰事奉权贵,让我们不能开心开颜?两感叹之间的关系是前因后果。

观点二:有人认为,这是李白积极的世界观——蔑视权贵人生态度的集中反映。李白的一生主要的思想就是蔑视权贵、心系苍生、向往自由。三年的宫廷生涯,使他看到了朝廷的腐败,感到了官场的可怕,所以作者写梦游天 姥,不是写梦境虚幻,而是写梦境可怕。以游天姥山的可怕,喻官场的可怕。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 己的心灵,宁可骑鹿游山,也决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两感叹之间的关系是前果后因。

你的看法是:诗人的感叹是复杂的,有消极避世思想,也有积极的反抗精神,但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 (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均可,不必要求统一的答案)

【教师分析参考】这一段诗歌有进步性和局限性。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进步性: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它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而我们更多的,应该看到诗人积极的一面。

三、全诗主题:

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而积极思想为主。

四、艺术特色:

(11)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12)想象丰富。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 4

★导学案★ 姓名: 班级:

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瑰丽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13)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五、课后小练:

1、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主体部分描绘的是梦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C.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托,是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

D.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是现实世界的缩影

2、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思想感情的理解中,恰当的一项是( D )

A.表现了“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

B.表现了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C.表现了与东鲁诸公分别时的离愁别恨

D.既有“人生无常”的感伤,又有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

3、词类活用归纳

①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②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③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震惊)

5、李白诗中的名言名句填空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②_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_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⑤_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⑦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_。 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_。 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⑩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六、作业:收集李白更多的诗歌,感受诗人伟大的灵魂;背诵全诗;预习李白的其他三首诗歌。

七、教学小结:

【附参考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 5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