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高一《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设计

高中作文 zuowen 3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高一《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河南省内乡县内乡职业中专 庞运鹏

[教学目的]

1、巩固学生元杂剧知识及对古白话的理解。

2、培养并提高学生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

3、赏析、理解《窦娥冤》主题,人物形象及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4、赏析,把握《窦娥冤》戏曲语言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把握窦娥人物形象及意义。

2、品味关汉卿本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导析法

[重难点突破]

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析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诵读、对比,把握语言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回顾导入

1、导语设计:

上一节,我们已经讲解了元曲特别是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并且让大家预习《窦娥冤》,下边检查一下上节知识掌握及预习情况。

2、习题

①元杂剧知识 ②典故掌握 ③古白话理解

三、讲解新课

㈠作者与背景

㈡《窦娥冤》剧情梗概(指导学生看课下注释①)

㈢欣赏精彩剧照,认识作品影响

㈣解题、导读提示,了解学习要点

㈤鉴赏分析

1、整体把握

①三个场面(找学生概括内容)

②本折线索(冤)及感情变化(怨→悲→恨)

③矛盾冲突(基本主题)把握

2、具体赏析

⑴戏曲语言,人物形象赏析

(问):窦娥身上最光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体现在哪些场面,哪些唱词中?

(生答):略

①分析第一场面,范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语言所体现出窦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

②分角色朗读第三场面,继续赏析语言,人物形象

③点拔第二场面,把握窦娥善良美好心灵

(问):为什么要突出窦娥冤善良美好的一面?

(答):略

④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⑵通过课堂练习,继续把握语言特点

①对比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唱词。

②总结本剧(关汉卿)语言特点

⑶赏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㈥思考讨论

明传奇《金锁记》由《窦娥冤》改编而成,剧中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赶考途中不幸落水,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考试,举夺魁。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色阴暗,寒风刺骨,提刑官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其冤案,一家人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父女得团圆”。

比较《金锁记》与《窦娥冤》的结尾,你更喜欢哪一个?谈谈你的感想。

四、总结

1、窦娥形象及意义(作品主题),学习其美好品质。

2、语言特点

3、艺术手法

4、读书、写作指导

五、作业

1、背默[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思考讨论

作者在第一场面安排窦娥指天骂地,为何又在第三场面靠天地来显示其冤情?谈一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窦娥冤

关汉卿

怨 悲 恨

(反抗) (善良) (反抗)

现实 ← → 浪漫

控诉、歌颂、表达愿望

课堂练习:

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中几段唱词,回答下面问题。

《窦娥冤》: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西厢记》: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绛台高,金荷小,银烛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

思考:

1、元曲作家素有“本色派”与“文采派”之分,通过唱词分析,关汉卿与王实甫各属哪一流派?

2、试概括本色派”与“文采派”各自的语言特点。

作者邮箱: pypxy2003@tom.com

【篇二】高一《窦娥冤》教案

《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

执教:成都市树德中学尹德华

说明:该课在2006年11、26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大赛,获省级一等奖

授课班级:宜宾市宜宾一中高2008级七班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2006年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大赛赛课课堂实录

辅助用具:三张幻灯片。

教师问:“请大家看幻灯片,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具备哪几种技能?你们想想,大家说一说”

学生答:知识、口才、创新、设计、计算机、想象力……

教师讲:黑曼在美国的《未来学家》杂志上列出了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具备的七种技能?:(展示幻灯片1)展示幻灯片的七种能力,同学们记住,你要想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就要从这七个方面去努力。今天我在这个课堂上我要教大家这当中的三种能力:一、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二、说服他人的能力。三、不断学习的能力。这堂课来学习《劝学》

(教师板书课题:劝学)

教师讲: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劝”字我写的是一个繁体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形声字中带“力”字的普遍有个规律:多有“勉励”的意思,所以,劝学不能解释为“规劝学习”或“劝阻学习”,而应该是勉励学习。之前提到的七种能力,在《未来学家》杂志上提及,似乎是对未来的畅想,但是我们的祖先在2300多年荀子就用最为形象的语言做了最响亮的论述:“学不可以已”(教师板书)这也是全文的首句。同学请回答该怎样断句?

学生答:学/不可/以/已“已”是“停止”,全句就是说:要不断的学习。这是七种能力之一。再看应该怎样说理?我们都不喜欢别人板着脸孔说教,那么怎样有说服力,怎样将忠言不是说得逆耳而是说得顺耳?这是一个人的本事和能力,这就是论证。所以,怎样有说服力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学会一些论证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训练第一种能力: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并用这个能力来练习背诵。也许有同学会说背诵多简单;也许有同学会说背诵太难。那么通过这堂课的训练,所有的同学都会觉得很容易。有一个词汇:“读书”,不知大家留意了吗?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对话:“王大妈:孩子在哪里读书?”“在宜宾中学读书。”但是实际上,应该改成:“在宜宾中学做作业。”(学生、教师齐笑)“读书”一词成为整个学习行为的代名词,足见其重要性,但是却被我们大家忽略了,今天我要在这个课堂再一次唱响这个词汇:“读书”。

教师非常规范而精彩的朗读。(当堂博得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在颁奖和总结的大会上再次做了朗读)。教师指令:“听教师朗读的时候要拿起笔来句读或做圈点”。

学生齐读

教师纠正几个语音:穴(xué)中规(zhòng)

学生再齐读一遍。

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来训练:怎样筛选信息?怎样用筛选信息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的背诵?先来看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比喻的对象,同时讲解一些字词:

(教师板书:蓝草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取;

水——冰讲: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说明客观事物是可以改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木讲: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中:合乎)直木被火烘烤就变得弯曲。

輮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虽”字是转折点,也是背诵的一个重要信息。

金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反省自己,那么就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

土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教师:请同学看这些所选比喻对象的特点。

学生:(七嘴八舌的2抢答:是金、木、水、火、土,是五行)

教师:你们很了不起,我有个问题:哪里是火?

学生:輮使之然也“輮”字通“,用火烘烤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是一个重大发现,长期以来这个问题都被人们忽略了。《教师教学用书》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208页上这样写到:《劝学》的写作特点是“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明白,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从今天同学们的发现来看,这句话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没有充分地解读出该故/木/受绳/则/直

学习第三段:捕捉信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习方法)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教师问:“这整个段落的核心句是哪句?”

学生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教师问:“这当中的核心词汇呢?”

学生:“善假于物也。”

教师讲:我记得有句话说:一个最有本事的人,不是看他多有本事,而是所有有本事的人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服务。(全场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善假于物。那么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假”什么?怎样“假”?也就是说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怎样借助外物来解决问题?

同学1回答:看资料、查工具书。

同学2回答:我记得一个老总说:21世纪最大的智慧就是剽窃别人的智慧。当然这个“剽窃”是不对的应该改成“借鉴”。要想学好就应该借鉴别人的方法,再劳逸结合。(全场热烈的掌声)

教师:很好!大家的掌声就是对你最好的评价。强调几点:善——擅长假——借助物——外物

教师:最后一个自然段,这里主要说学习中最重要的方法——积累。平时你们有积累的习惯吗?今天带了笔记本没有?是平时就没有,还是忙着来上课忘了?应该有,所有学科都应该有。不仅要积累,还要分类。

分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土——山——风雨

这在哲学上就称为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也体现了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荀子特别强调积累。

分析:什么是君子?

学生答:学不可以已就是积累。

教师:一个人不断地学习,积累,就明了礼义。明了礼义,就是称为君子。这是第一层体现了积累的重要性。第二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生:这是说积累的坚持不懈,要日积月累。

第三层:专心致志。这里有个难点: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彝族的语言有一个特点,比如:“一块黑板擦”他们会说“黑板擦一块”。请看这里有个什么语言现象?

学生:“倒装”!

教师:什么倒装,再具体一点。

学生:定语后置。

教师:彝族的语言现象有些接近古汉语。初中学过的有:“马之千里者。”(《马说》)译为:千里马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种山记》)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课文的这一句应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教师分析“用心一也。”古代由于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认为人的思维是靠心脏来完成的,所以延生出一些词汇“心地善良”、“用心读书”等。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个“心”字的构字方法,这体现了不仅有智慧和思想而且有情感。

第三个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常用的是打比方的方法,比喻不仅仅是把抽象的事物现象化,而且比喻句本身也很美。下面我们一“宽容”这一对象来做一个练习,学习。要求用比喻句来表达,一句或两句都行,三个连续的就更棒了,请同学们把它写下来。(两分钟)

学生1:宽容是寒日里一缕朝阳,宽容是酷暑里的一屡轻风。

学生2:天空接纳了每一片云彩,无论美丑,所以广袤无边;大地拥抱了每一寸土地,无论贫富,所以宽广无边,大地拥抱了每一条河流,无论大小,所以无边无际。(全场掌声)

教师:看来我们不是缺少这种能力,只是缺少开掘,今天我就是来开掘的。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一次大胆的尝试。荀子很了不起,德国号称哲学之乡,在那里产生了无数的哲学界的顶级人才,如:黑格尔、康德、叔本华等。但是现在从这里的声音说:“错了!真正的哲学是在中国,赶快派传教士到中国去。”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信息。那么在今天的这个名“敢!”

(让学生讨论了两分钟)

学生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蟹是有八只脚,而不是六只脚。儿歌里唱到:螃蟹一呀,爪八个,两只眼睛那么大一个。

学生2:螃蟹的两个爪不是用来挖洞的,不是它不用心,而是它没有那个能力。

学生3:蟹和蛇是会挖洞的。蟹和蛇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

教师:这也是善假于物。今天教给大家的三种能力,大家有收获吗?

学生齐声说:有!

【篇三】高一《窦娥冤》教案

《劝学》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及其相关知识;

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提高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4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并运用。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教师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纠正不良发音并培养语感,并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2.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三、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掌握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四、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荀子》一书

2.把握文中基本文言字词及知识点,熟读全文

3.掌握第二段比喻论证。

4.熟读第二段,尝试背诵。

(一)导入新课

由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引出荀子的“性恶论”,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点明需要通过学习改善人之恶,由此进入《劝学》的学习(幻灯片展示荀子简介)

(二)整体感知

1.解题:“劝”:劝勉。起着统领全学案,背诵第二段,预习三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并学会运用,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本文特点。

2.掌握基本字词及句式,自我梳理归纳。

3.熟读成诵。

课前自读,回顾前两段。

一.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游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不加标点,学生根据句末虚词读文断句,找出错误处,重点掌握“水”、“生”的意义。

2.本段的中心句(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前面讲了什么?(板书,强调重点字词、句式)论证了什么?

齐读第三段,思考与第一段关系,根据上图尝试背诵。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第四段分为几层,分别讲了几个问题?(学习的态度方法:积累、坚持、专心),不同颜色字代表什么?(屏幕展示,强调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强调重点字词句式)

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根据提示尝试背诵。

二.本文结构

三.本文特点:

1.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如:

2.论证方法灵活,如: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如:

四.拓展:见课件(①古人的劝学,②有关知识重要性的比喻论证)

五.回顾全文结构,尝试背诵。

作业:非常学案,

自我总结知识点。(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知识重要性的理解,运用比喻论证,比喻要恰当,运用面、反面论证、正反对比等所学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回顾全文,扎实基础,拓展应用。

教学过程:

一:齐背全文,回顾论证结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检查知识点梳理情况。

三.比喻论证短文讲评。谈谈你对荀子学习观念的看法。

四.讲解非常学案,预习寡人之于国也

罗娟

【篇四】高一《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节选)》教案

《窦娥冤(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

2.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形象的典型意义,感受窦娥的反抗精神。

3.认识封建社会官吏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4.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质朴本色、富于抒情性的语言特色。

5.领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形象的典型意义,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 教学过程:

一、戏剧鉴赏要点

戏剧三要素(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戏剧语言)——探究主题

把握戏剧人物探究主题:把握人物特点、分析人物关系

把握戏剧冲突探究主题:人物自身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

把握戏剧语言探究主题:人物典型语言、潜台词、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与情节关系 鉴赏戏剧的注意点:

了解剧情脉络,理清人物关系;

把握矛盾冲突,感知人物形象;

品味戏剧语言,欣赏艺术手法;

力求全面解读,探究社会主旨。

二、元杂剧常识

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组成,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通常放在第一折前,起类似序幕的作用。)

剧本构成:唱词(每折的曲子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宾白(以唱为主,以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角色组成:旦、末、净、杂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

(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包括正末(男主角)、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多扮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

杂: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驾(皇帝)、孤(官员)、徕儿(小厮)、

细酸(读书人)、洁郎(和尚)等角色。

演唱:多一人主唱,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

三、作者关汉卿简介

元曲四大家之首(其他三大家: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

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

界十大悲剧之一。

他是我国戏剧创始人,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数量超过了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

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他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

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四、朗读与感知

现在人们自感委屈时常说:“我比窦娥还冤!”那么,窦娥有何冤?为何冤?冤何深?请大家进入课文,穿越历史时空去聆听窦娥那微弱但却坚定有力的呼声。

1.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唱词、宾白、科介分别是哪些部分?出现的角色有哪些?

【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如“点绛唇”“混江龙”“端正好”“滚绣球”等,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不带括号的大字是唱词,括号外的小字是宾白,括号里的小字是科介;出现的角色有卜儿(蔡婆)、冲末(窦天章)、正旦(窦娥冤)、净(赛卢医)、副净(张驴儿)、孛老(张驴儿父亲)、孤(官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概括节选戏剧的情节,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疏通难懂句意。

楔 子:蔡窦亮相,交代背景;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婆婆遭劫,二张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争理。

第二折: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第四折情节:窦天章科举得中,三年后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3.思考:推动戏剧情节展开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

窦娥与婆婆之间的冲突;(窦娥一面抵抗着张驴儿,一面对婆婆的行为予以沉痛的劝阻乃至斥责。戏剧冲突发展的结果,导致张驴儿欲毒死蔡婆婆而误害了自己的父亲。这虽然有极大的偶然性,但正是全剧发展的关键:由此而发生了窦娥被诬告,展开了全剧最激烈的冲突——)

窦娥与官府的冲突。

五、赏析重点剧情(全剧高潮第三折)

1.齐读“端正好”,思考: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明确:“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

之深。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并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2.试读揣摩“滚绣球”,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对天地的情感态度变化:信赖——怀疑——控诉——悲愤)

【明确: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3.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控诉天地就是大胆的抗争,可为什么又屈招呢?又怎么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牺牲生命。

【明确: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见其善良。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读“叨叨令”后道白最后三行、“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和牺牲精神。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来反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同情之泪。】

4.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可以增强悲剧气氛;

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5.含冤的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

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明确: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强烈,层层深入,是全剧的最高潮。】 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应验了吗?不,暂时只应验了两桩。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明确:不是迷信。理由:一是从观众来说,符合中国百姓善恶有报的心理,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二是虽然不合生活逻辑,但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再现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美好愿望。三是刻画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四是

显示窦娥的冤屈,表达作者对社会的腐败黑暗的憎恨之情。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属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让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得以实现,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美好的愿望,是传统文学的习惯。 《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 屠刀砍了窦娥头,但砍不倒天理; 邪恶毁了窦娥人,但压不住正义。】

有人认为窦娥是善良的野蛮人,她的誓愿“六月飞雪,楚州亢旱”是一种复仇,一种盲目的野蛮的报复,将一己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人,你如何认识这种看法呢?

【参考:实质上这涉及美学问题,即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实用价值是理性,主要讲道德的善恶,而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文学欣赏是以情感人,当观众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完全忘记了其他利害关系,为她而悲,为她而恨,已达到文学作品的教育目的。如果我们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窦娥冤》的话,我们就不会去考虑这一番誓愿究竟会造成多少人的伤亡,究竟会造成多大的财产损失。而只会为她的悲而悲,为她的恨而恨。比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激起人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愤恨,但我们不会去质疑这一情节的真实性,更不会去想孟姜女哭到长城后并不能使始作俑者受到惩罚,反而加剧了老百姓的痛苦,让更多的“万喜良”去受苦受难,而是为孟姜女掬一腔同情泪,甚至为她修建了“姜女庙”。 】

窦娥发三桩誓愿与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六、赏析窦娥形象

1.结合以上分析和以下几个问题,赏析窦娥形象。

从窦娥对婆婆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她具有怎样的品质?

窦娥为什么不肯嫁给张驴儿?

面对坎坷的人生遭遇,窦娥持什么思想观念?

小结: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孝顺善良、刚毅顽强、贞烈正派、相信天命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古代劳动妇女形象。

2.窦娥本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的女子是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的?

【明确:

从剧情中可以了解到窦娥的经历。她先是而后又年轻守寡,被张驴儿父子恃强霸占,再加上太守桃杌的草菅人命、严刑逼供,把窦娥推向悲剧的结局。这一步一步的逼迫,也使得窦娥善良的性格越来越坚强。她不答应张驴儿的逼婚,还是抱着守贞洁的道德观念。就是在被张驴儿以父死相要挟时,窦娥对封建官府还抱有幻想,企图以官府来证明自己的

清白。但在遭到桃杌的毒打后,这一幻想就消失了,希望也彻底破灭了。由于她来自生活的底层,受的迫害越多,对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就越清楚,反抗就越强烈。

由此可见,窦娥并非是一开始就对官府有着清醒的认识,而是在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对她撒开一面大网,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走上反抗的道路。可以说,窦娥的反抗是被迫的——被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逼出来的,越是善良的人被逼反抗,越能体现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揭露和否定。

对于窦娥的形象应有这样的认识:一方面,她自始自终都是一个善良的女性;一方面,其性格又具有明显的发展节奏,由一个善良的弱女子,一步步发展为以生命控诉封建社会的壮烈女性。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七、赏析主题

1.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 张驴儿父子,他们救人纯属巧合,救人之后立即乘人之危,贪财好色,厚颜无耻,品行恶劣,是社会黑暗势力的代表。

(窦娥悲剧的直接责任者)

太守桃杌,他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是贪官污吏的代表。

(窦娥悲剧的主要责任者)

庸医赛卢医,“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他欠债不还,且要勒死蔡婆婆;张驴儿

求取毒药,明知是去害人,但因有把柄在张驴儿手里,仍然把药给了张驴儿。 (既是造恶者,又是助恶者)

其父窦天章为追求功名不惜将女儿典押给蔡婆婆

(窦娥悲剧的间接责任者)

蔡婆婆,善良但逆来顺受,怯懦,动摇,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 (窦娥悲剧的间接责任者)

2.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当时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结合写作背景: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反映了当时社会以强欺弱、以恶欺善的现实。

小结: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以及在它的庇护下流氓恶棍的横行,反映了人民深重的苦难,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八、探究悲剧结局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

【篇五】高一《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优秀教案

窦娥冤优秀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3

课型:教读课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题目:

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

(2)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

①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②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xiē

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

①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②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③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④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⑤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高一《窦娥冤》教案

(4)宫调:

乐音七声: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5)套数:

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zhǐláisīkuí

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用正宫,其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

(6)曲词: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窦娥冤》套曲,押的是“先天”韵。

(7)宾白:

指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高一《窦娥冤》教案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8)科介: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二)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高一《窦娥冤》教案

楔子(序幕): 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 怨天 (窦娥指斥天地) pǔyǐsǒu

【篇六】高一《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关汉卿)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元杂剧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作者关汉卿。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自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元杂剧的基础文化知识,疏通文意,掌握剧情

三、 教学难点:元杂剧的基础文化知识

四、课时安排:

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社会上流行一句口头禅:“真是比窦娥还冤哪!”窦娥是什么人?她因为什么受冤?冤到什么程度?什么使她受冤?今天我们就来鉴赏品味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二)文学文化常识:

1、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2、元代杂剧和关汉卿

元曲分散曲和元杂剧。散曲分小令(一宫调一曲子)和套曲(一宫调数曲子);杂剧由散曲+“科”+“白”构成;散曲只有唱而杂剧是“唱+演”。

(1)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

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京剧主要是有四个行当:生、旦、净、丑。

生行中有老生、武生、小生 、红生、娃娃生;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

净行中有正净 (重唱功 )、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

丑行中有文丑、武丑等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每一宫调各有它所属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只以上。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戏剧角色背着舞台上其他人物对着观众说的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2)了解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 悲剧之一。1956年,关汉卿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

十大古典悲剧: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玉《精忠谱》、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方成培《雷峰塔》

(三)初步感知课文:对照落实前面讲的元杂剧知识。

重点落实找出戏剧语言、角色、宫调、曲牌的表现样式。

(学生找后)明确:括号里面的小字是科介,括号外的小字是宾白,不带括号的大字是唱词。【正宫】是宫调,如

【端正好】、【滚绣球】等是曲牌名。本文第三折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本文出现的角色有卜儿(蔡婆)、冲末(窦天章)、正旦(窦娥)、净(赛卢医)、副净(张驴儿)、孛老(张父)、外末(监斩官)

第二课时

【预习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嗟( )怨 罪愆( ) 衔( )冤 亢( )旱 刽( )子手

提( )防 湛湛( ) 阡陌( ) 偃( )旗 鼓三通( )

苌( )弘 盗跖( )

2.解释加粗的词语

怎不将天地也生( )埋怨 不提防遭刑宪( )

错勘( )贤愚枉( )作天 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 )

我窦娥向哥哥行( )有句言 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 )些纸钱

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 官吏每( )无心正法

断送( )出古陌荒阡 兀的( )不是我媳妇儿

(二)合作学习: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快速浏览课文,为窦娥制作一张简要的年谱,包括发生的主要事件和生活状况(不幸遭遇)

三岁: 七岁:

17岁: 约18岁:高一《窦娥冤》教案

20岁:

小结:由此可见,窦娥的一生,是 的一生。

明确:1.三岁丧母;2、父女分离;3、与夫成亲;4、丧夫打击;5、流氓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

悲惨的一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浏览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序幕)

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开端)

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发展)

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高潮)

(五)教师补充第四折的情节: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结局)

课堂小结:

(六)学生质疑:(熟悉课文内容,重点是课文中的字词意义,学案上的基础知识和讲解)

第三课时

(分析第三折)

(一)品读精彩段落,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1、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2.朗读[端正好][滚绣球],并思考问题

①指导朗读,正宫调高亢激越。

②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与抗议,对当时社会法制和统治秩序的否定。总之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抒情性。

③找出本段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词语反复等的运用,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

④再读[滚绣球]。要读出窦娥的情感来。

⑤这一部分让我们看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有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

3、分析【倘秀才】至【鲍老儿】

思考:这一部分里窦娥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体现了窦娥性格中的哪一面?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①提出坚决走后街。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为什么呢?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②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从她的诉说里我们知道她是为了婆婆免造拷打,屈招药死了公公。③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之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替婆婆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片孝心。

表达效果:充分展示了善良的一面,与反抗映衬,使形象更鲜明丰满;为下文窦娥感情的总爆发,蓄积气势,极言善良更能突出怨情不浅,原本如此善良,却又如此冤屈,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震撼力悲剧感大大加强了。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思考:窦娥的这一性格特点在前两折中有没有体现?

明确:她听说要对婆婆用刑,不忍心婆婆受苦,而屈打成招。

4、 分析第三部分:

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这体现了窦娥身上的什么精神?

明确:世人看到自己的冤屈;强烈的反抗精神。

第四课时

(一)读“三桩誓愿”部分,理解课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三桩誓愿:①血洒白练:不落红尘。②六月飞雪:洁白不染。③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篇七】高一《窦娥冤》教案

关汉卿《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 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约生于十三世纪初叶,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共创作了60多个剧本,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郭沫若说过,关汉卿能够“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他的杂剧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又关于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赋予他所肯定的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表达出人民的美好愿望。

(二)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1)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相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2)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3)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三)概括情节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1、赴刑场(从开头到“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疏通一段文意,分析一段

【滚绣球】一段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性格?

窦娥被绑赴刑场,无情的事实轰垮了她的幻想,她从自己的奇冤大屈中认清了官场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她不甘心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死去,她要控诉这人间的不平,她要诅咒这封建统治的神圣支柱──天地神祗!在这支曲词中,窦娥断然否定了所谓掌握着人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天地鬼神的公正性。天地如果确实是公正的,为什么现实中总是那样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呢?天地不也是欺侮善良者而庇护那些有权有势的坏人么?关汉卿在这里让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受害者通过窦娥的嘴巴把满腔怨恨火一般喷

射出来。激烈控诉那迫害她和千千万万善良人民的黑暗现实。她对于天地神祗和命运的怀疑和否定,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否定。

【小结】以上这部分是写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表现了她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

2、见婆婆(从“(刽子手)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到“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这一部分开始写窦娥在拥挤中走向法场时的情景。当刽子手问她可有亲眷要见面时,窦娥的一段唱在结构上与刻划人物上有什么作用?

(1)结构:照应楔子中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的事;伏下第四折窦天章以肃政廉访使的身份为窦娥伸冤的事。

(2)刻划人物:更突出了窦娥的满腔愤怒和满心凄苦。一个遭受千古奇冤的青年女子,临死前竟然没有一个贴心的亲人来看望她一下。窦娥估计婆婆今天可能要来看她,可又担心这种情景会把她气坏,因此想走后街刑场,避而不见婆婆的面。她以最大的牺牲替代婆婆承受了一切,临死之前她当然十分渴望跟这个“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会上一面。可是为了不致于“枉将他气杀”,窦娥又克制住自己的感情,情愿让自己的伤口上流着鲜血,而不愿在这时候让婆婆来见她的面。这是何等善良的心地,又是何等崇高的品德!关汉卿在这里用他极细腻的笔触,把他的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袒露给观众看,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关汉卿就是如此成功地运用了他的悲剧艺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窦娥不想见婆婆而婆婆偏偏来了,情节发生了波折,于是窦娥向婆婆诉原委,表心迹,提请求。这中间的一大段科白,既是戏剧情节发展必要的过渡,又有强调窦娥冤情委实不浅的作用。《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唱出了窦娥的冤情比天大,关心婆婆的感情比海深。她的自我牺牲这么巨大,而临死前的要求却如此微小。关汉卿把女主人公对于不公平世道的怨愤和对于亲人的体贴结合起来写,这样人物的性格丰富饱满了。然而这样美好的人将要被毁灭了,观众的心也被揪住了,这就充分显示出关汉卿艺术手腕的高明。

【小结】以上这部分是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表现了也纯朴善良的性格。

3、在刑场(其余部分)

这一部分写血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些情节怎样理解?是否是迷信? 这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这是一种体现作家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从实质上来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受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怪异现象,如山崩地裂,彗星出现,长期干旱等等,还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如果这些怪异现象出现在阶级压迫极其严重的年代,苦痛不堪的人民群众便常常把这种自然现象与反动统治者的罪恶联系起来,或者以为这是上天对当道者不仁的惩罚,或者以为是王朝末日的征兆,因而借机举事,等等。所以《窦娥冤》这一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一方面非常有力地显示了窦娥的反抗性格,同时也鲜明地反映出人民群众仇恨黑暗的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感情和愿望。

【小结】这一部分写窦娥的三桩誓愿,是完成窦娥反抗性格的最精彩的笔墨。

(四)分析写作特色

1、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2、以唱词展开人物内心的冲突(怨愤),以科白为辅助手段表现人物心情。 3、矛盾冲突波澜起伏感情:怨天地,激越奔放──诀别,哀婉缠绵──誓愿,激越奔放。

(五)相关知识

1、“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少反抗精神。

2、十大古典喜剧:

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君美《连闺记》、康海《中山狼》、吴炳《绿牡丹》、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

3、十大古典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玉《精忠谱》、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方成培《雷峰塔》

【篇八】高一《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元杂剧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作者关汉卿。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自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重点:了解元杂剧的基础文化知识,疏通文意,掌握剧情

教学难点:元杂剧的基础文化知识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社会上流行一句口头禅:“真是比窦娥还冤哪!”窦娥是什么人?她因为什么受冤?冤到什么程度?什么使她受冤?今天我们就来鉴赏品味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二.文学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二)元代杂剧和关汉卿

元曲分散曲和元杂剧。散曲分小令(一宫调一曲子)和套曲(一宫调数曲子);杂剧由散曲+“科”+“白”构成;散曲只有唱而杂剧是“唱+演”。

1.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京剧主要是有四个行当:生、旦、净、丑。

生行中有老生、武生、小生 、红生、娃娃生;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

净行中有正净 (重唱功 )、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

丑行中有文丑、武丑等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每一宫调各有它所属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只以上。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戏剧角色背着舞台上其他人物对着观众说的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2、了解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 悲剧之一。1956年,关汉卿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

十大古典悲剧: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玉《精忠谱》、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方成培《雷峰塔》

三.初步感知课文:对照落实前面讲的元杂剧知识。

重点落实找出戏剧语言、角色、宫调、曲牌的表现样式。

(学生找后)明确:括号里面的小字是科介,括号外的小字是宾白,不带括号的大字是唱词。

【正宫】是宫调,如【端正好】、【滚绣球】等是曲牌名。本文第三折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本文出现的角色有卜儿(蔡婆)、冲末(窦天章)、正旦(窦娥)、净(赛卢医)、副净(张驴儿)、孛老(张父)、外末(监斩官)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

高一《窦娥冤》教案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嗟( )怨 罪愆( ) 衔( )冤 亢( )旱 刽( )子手提( )防 湛湛( ) 阡陌( ) 偃( )旗 鼓三通( )苌( )弘 盗跖( )

2.解释加粗的词语

怎不将天地也生( )埋怨 不提防遭刑宪( )

错勘( )贤愚枉( )作天 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 )

我窦娥向哥哥行( )有句言 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 )些纸钱

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 官吏每( )无心正法

高一《窦娥冤》教案

断送( )出古陌荒阡 兀的( )不是我媳妇儿

二、合作学习: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快速浏览课文,为窦娥制作一张简要的年谱,包括发生的主要事件和生活状况(不幸遭遇) 三岁:丧母 七岁:父女分离17岁: 与夫成亲 约18岁:丧夫打击

20岁:流氓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

小结:由此可见,窦娥的一生,是 悲惨 的一生。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浏览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序幕)

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开端)

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发展)

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高潮)

五、教师补充第四折的情节: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结局)

课堂小结:

课文每部分主要的人物矛盾分别是什么?从每部分的故事情节中,你窥见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楔子 : 窦天章上京赶考,窦娥被卖抵债。

窦—–蔡 :高利贷剥削严重,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一折:张驴儿父子逼婚,窦娥据理拒婚。

蔡、窦—-张:社会混乱,地痞横行,善良人们受欺凌

二折:张驴儿弄巧成拙毒死其父,窦娥屈打成招救蔡婆婆。

张驴儿—-窦娥:以强欺弱,以恶欺善

三折:窦娥被押赴刑场, 临刑发下三桩誓愿。

桃杌—-窦娥: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百姓有口难言。

六、学生质疑:(熟悉课文内容,重点是课文中的字词意义,学案上的基础知识和讲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窦娥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学习过程:(分析第三折)

一.品读精彩段落,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1、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2.朗读[端正好][滚绣球],并思考问题

①指导朗读,正宫调高亢激越。

②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与抗议,对当时社会法制和统治秩序的否定。总之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抒情性。 ③找出本段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词语反复等的运用,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

④再读[滚绣球]。要读出窦娥的情感来。

⑤这一部分让我们看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有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

3、分析【倘秀才】至【鲍老儿】

思考:这一部分里窦娥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体现了窦娥性格中的哪一面?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①提出坚决走后街。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为什么呢?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②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从她的诉说里我们知道她是为了婆婆免造拷打,屈招药死了公公。③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之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替婆婆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片孝心。

表达效果:充分展示了善良的一面,与反抗映衬,使形象更鲜明丰满;为下文窦娥感情的总爆发,蓄积气势,极言善良更能突出怨情不浅,原本如此善良,却又如此冤屈,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震撼力悲剧感大大加强了。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思考:窦娥的这一性格特点在前两折中有没有体现?

明确:她听说要对婆婆用刑,不忍心婆婆受苦,而屈打成招。

4、 分析第三部分:

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这体现了窦娥身上的什么精神? 明确:世人看到自己的冤屈;强烈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理解课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一、读“三桩誓愿”部分,理解课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三桩誓愿:①血洒白练:不落红尘。②六月飞雪:洁白不染。③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①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的情节?

明确:窦娥在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在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这三桩奇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斗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天动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剧作家的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凭借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或实现的事在舞台上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惩治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坚强意志与美好愿望。

② 剧作者写两桩誓愿的应验,这在艺术性方面有什么效果?

明确: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不仅设计了三桩誓愿,而且写了两桩誓愿的应验,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有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加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③ 拓展延伸:

在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中,结尾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想象、夸张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愿望,如《孔雀东南飞》《梁祝》等,它们有什么共通之处?

明确: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不仅表明窦娥的冤屈深重、反抗的强烈,而且显示她的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理想。

《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和合葬,墓上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这里所显现的情形和所蕴涵的感情很美,委婉地表达了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

两篇作品都运用了大胆的想象。这种想象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两篇作品的内容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但其中理想化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不可能出现的。作品通过想象、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种写法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的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扬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二、合作探究

1、窦娥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我们在阅读作品时,要注意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思考,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①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面对这些方面,我们该如何思考呢? 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

【篇九】高一《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高中语文教案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高一《窦娥冤》教案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 )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7.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8.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高一《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