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声声慢李清照中的意象解析 声声慢 李清照 解析

高中作文 zuowen 4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声声慢李清照中的意象解析

解析中学课本古诗文中的“梧桐”意象(声声慢、相见欢)

研读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你会发觉不少诗人钟情于梧桐。

到底这种落叶乔木身上具有怎样的特质,能引发古人如许丰富

的联想与感情?

本人不揣浅陋,将对中学课本中有关“梧桐”所蕴含的丰富意象进行一次蜻蜓点水式的、粗浅的解析。

一、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梧桐树高大挺拔,木质细密,树干光滑,被视为良木。早在两千多年前梧桐就与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联系在一起。“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所以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具有高贵圣洁禀性的凤凰,只选择梧桐树栖息,可见梧桐所具有的神异性。

后来,凤凰栖居梧桐的特性又衍化出“良禽择木而栖”的成语,并且这里的凤凰被换作其它的飞禽。如唐代诗人虞世南在《蝉》这首诗中将至尊至贵的凤凰换成了秋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自然是生性高洁。蝉所栖之高的梧桐,其形象高洁也就更加卓茕不凡。由于梧桐孤然傲立、品性高洁,所以人们将它与松柏放在一起,称为美材。

花木常被用来表示爱情和思念,青干碧叶的梧桐,则是伉俪深情的象征,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我国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最具有想象力和浪漫特色的末段,就化用了以上意蕴。“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幅美妙、神异的图景既寄寓了人们对纯洁爱情的企盼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同时也借助神化挥泻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二、 吴丝蜀桐张高秋

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人们一定不会忘记作者对乐声的神奇怪异的描绘和对李凭卓越的演奏技艺的赞赏。那么这种“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般的乐声从哪儿流出来的呢?

“吴丝蜀桐”。梧桐又被称为柔木,可以用来制琴,其中最著名者,乃汉人蔡邕以梧桐制成的“焦尾琴”。据《汉书》记载,蔡邕在吴地遇到有人以桐木烧火煮饭。深通韵律的蔡邕听到桐木燃烧爆裂之声非同凡响,断定是良木,于是将这段桐木抢救出来,制成琴,其音果然妙不可言,因其尾部已被烧焦,所以称为“焦尾琴”。有吴地的精丝、蜀地的良桐制成的箜篌,再加上李凭的高超技艺,当然能弹奏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般的艺术效果来。

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唐·李煜《相见欢》)囚禁生活中的南唐帝王,自是有一番愁苦,而这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雨中的桐叶则更添愁闷落寞的情绪。“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雨声与桐叶结合,一叶叶,一声声,响在耳畔滴在心田,怎不令思妇痛感离别后的孤寂呢?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更是借“梧桐”“细雨”中最后一点“寻寻觅觅”,造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收场,将女词人丧夫亡国之后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抒写了出来。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于陷入极度愁苦中的这位老年孀妇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也许“梧桐兼细雨”的意象,总能勾起人们的满腔愁绪和无限遐思。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则将其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命名为《梧桐雨》,使剧名中那悲苦愁闷的意绪笼罩全剧。

妙处难与君说,正如梧桐高大挺拔的枝干,久栖于上的良禽,绕梁不绝的琴音,雨打桐叶的秋声,以及围绕它上演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这一切都会拨动人们的心弦,启迪人们的情思,带给人们丰实的想象和充盈的灵感。难怪现代作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都不忘对“梧桐”的遥想。

【篇二】声声慢李清照中的意象解析

高考三轮复习回归教材之玩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声声慢》意象赏析)

高考三轮复习回归教材之玩转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声声慢》意象赏析)

诗歌

2014-04-22 08:41 :

高考三轮复习回归教材之玩转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声声慢》意象赏析)

婉约之词宗——李清照

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秋声赋》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杜甫《登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 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

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雁足传书:“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在某泽中。”——《汉书 苏武传》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 苏轼

声声慢李清照中的意象解析

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老,象征伉俪情深。

梧桐高大挺拔,树干光滑,为良木,凤凰落。象征品格高洁。

梧桐落叶早,“梧桐一叶落知天下秋”,象征凄凉悲伤。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煜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秦观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声声慢李清照中的意象解析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描写了一个天真烂漫而又情窦初开的贵族少女形象。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无限情愁物象间

——由意象解读李清照词《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一首代表作。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词人流亡江南,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病故。昔日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下子变为孤苦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仇、家恨、身世之痛、命运之悲,一时间像阴云一样笼罩在词人心头,难以排遣也无法除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词人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词的首句连用七组叠词,极言词人内心之空虚,环境之冷清,心境之凄怆,营造了一个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的情感氛围。然后连用一系列意象,来抒发心中无限情仇爱恨。

酒:“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自产生以来,能激发豪情,带来欢乐,但更多是愁苦的象征,如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李煜《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清照词中的“酒”意象,以南渡为界前后期所承载的内涵各不相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沉醉不知归路”、“东篱把酒黄昏后”等等,其中的酒意,或是游兴欢愉时的诗意流露,或是闺中少妇寂寞无聊时闲愁闺怨的寄托。而后期词则大大不同,“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其中酒意再无以前的欢快和情

致,而是充满了愁情悲苦。此句引进酒这一意象,是有着特别的表达效果的。一是由景设酒,词由秋风秋寒之萧瑟清冷之景引进酒意象。“乍暖还寒时声声慢李清照中的意象解析

候”,指季节交替,气温冷暖变化不定。这样的天气极易感染风寒,因此“最难将息”。而词人已届年高,生活的不幸,精神的煎熬使得她体弱多病,憔悴不堪,只能以酒来抵御秋日的寒冷。但酒淡力乏,如何能抵御得住这晚来的疾风骤雨带来的寒意?其凄苦之情自不待言。二是由情设酒,以酒来消除心头的愁苦。那“晚来风急”,侵冷了词人单薄病弱的躯体,更给词人心头带来无限凉意。故此处饮酒,是词人借酒消除心头无限愁苦。但独饮自酌,不仅不能驱散词人心头的情愁,反更增加悲伤的程度。因此,这酒意象,传递的是词人晚年憔悴病弱不胜风寒之苦,承载的是孀居独处凄凉寂寞之痛。

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在古代文人笔下具有思乡怀人的象征意义,如温庭筠《瑶瑟怨》“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沈如筠《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羁旅天涯的游子,遭贬远宦的失意文人,往往因北雁南飞而勾起无限伤心事。“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原来这南归之雁,是往昔熟悉的老朋友,“旧时”是指南渡前期,这自然而然的勾起昔日欢乐生活场景:秋高气爽之际,词人与丈夫赵明诚双双携手野外赏秋,观北雁南飞,赏天高云淡,好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而此时爱夫已故,自己流落南乡,举目无亲,形单影只,无依无靠,旧时相识之雁重逢,勾起无限往事,一起涌上心头,怎能不生出物是人非的伤感?鸿雁是传递书信的使者,而那匆匆而过的大雁并没有带来家乡任何消息,沦落在金人铁骑之下的故乡啊,一别数载,到如今不知是一番怎样的模样?雁这一意象,既勾起词人对往事的无限回忆,反衬眼下凄苦处境,又寄托了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无限思乡之情。

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在李清照词中,花是频频出现的意象,如海棠、梅、菊、桂、荷、芭蕉、丁香等等,这些花浸透着词人的深情,融合着词人的人格精神及复杂的人生体验,为词人寄情写志起着丰富的表达效果。词人面对满地堆积的黄花,本想采摘几只插在案头花瓶里,可走进一看,花儿已憔悴不堪,落英满地。菊花这一意象,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以花喻人,那淡黄、瘦削的菊花,饱受秋霜秋寒的侵凌,不正是词人自身形象的写照吗?战乱之苦,漂泊之奔,孀居之痛,早已把词人消磨得病弱不堪,因此词人顾花自怜,无限伤感涌上心头,哪里还有心情去摘花?而那飘零的花瓣,不正是词人晚年命运的预示吗?此时词人已届暮年,孤苦无依,朝不夕保,一但生命逝去,正是“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何等的痛啊!二是以花喻国,那憔悴陨落的菊花,又自然而然地让人想起此时的南宋王朝,朝中无将,主和派一味妥协投降,金人南下势头不减,大部分江山已沦落在金人之手,南宋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岌岌可危。因此,这菊花寄托了词人的自伤身世之痛和家国沦丧之悲。声声慢李清照中的意象解析

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雨梧桐,它能引起人们一种黯然伤神的共同情感体验,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型意象,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李清照这里也是利用秋雨梧桐的意象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愁苦伤感。词中的梧桐,在秋风秋雨中飘零洒落,正是此时词人处境的物化。那雨滴敲打

梧桐树叶,点点滴落不仅仅是在树叶上,更是滴落在词人的心头。秋雨黄昏,本已寒冷至极,而风吹梧桐,萧萧瑟瑟,更助凄凉。秋雨缠绵,淅淅沥沥,无边雨丝如愁,词人心中的愁苦已到极致。梧桐这一意象在词中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它把词人的凄苦之情推向高潮。

综上所述,酒,雁,花,桐,这四个意象,集中表现了词人的无限愁苦之情,使得词人的情仇爱恨重重叠叠,无边无尽,半壁江山沦丧之伤,天上人间分离之痛,美满婚姻难全之恨,形影相吊孀居之苦,漫漫余生难捱之愁,等等等等,可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发表于《语文天地》2010年第9期)

【篇三】声声慢李清照中的意象解析

高考三轮复习回归教材之玩转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声声慢》意象赏析)

高考三轮复习回归教材之玩转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声声慢》意象赏析)

新高考新教法

2014-04-19 1106 5cc149a20102eb8o

高考三轮复习回归教材之玩转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声声慢》意象赏析)

婉约之词宗——李清照

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秋声赋》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杜甫《登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 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

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雁足传书“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在某泽中。”——《汉书 苏武传》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 苏轼

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老,象征伉俪情深。

梧桐高大挺拔,树干光滑,为良木,凤凰落。象征品格高洁。

梧桐落叶早,“梧桐一叶落知天下秋”,象征凄凉悲伤。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煜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秦观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描写了一个天真烂漫而又情窦初开的贵族少女形象。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无限情愁物象间

——由意象解读李清照词《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一首代表作。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词人流亡江南,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病故。昔日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下子变为孤苦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仇、家恨、身世之痛、命运之悲,一时间像阴云一样笼罩在词人心头,难以排遣也无法除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词人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词的首句连用七组叠词,极言词人内心之空虚,环境之冷清,心境之凄怆,营造了一个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的情感氛围。然后连用一系列意象,来抒发心中无限情仇爱恨。

酒“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自产生以来,能激发豪情,带来欢乐,但更多是愁苦的象征,如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李煜《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清照词中的“酒”意象,以南渡为界前后期所承载的内涵各不相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沉醉不知归路”、“东篱把酒黄昏后”等等,其中的酒意,或是游兴欢愉时的诗意流露,或是闺中少妇寂寞无聊时闲愁闺怨的寄托。而后期词则大大不同,“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其中酒意再无以前的欢快和情致,而是充满了愁情悲苦。此句引进酒这一意象,是有着特别的表达效果的。一是由景设酒,词由秋风秋寒之萧瑟清冷之景引进酒意象。“乍暖还寒时候”,指季节交替,气温冷暖变化不定。这样的天气极易感染风寒,因此“最难将息”。而词人已届年高,生活的不幸,精神的煎熬使得她体弱多病,憔悴不堪,只能以酒来抵御秋日的寒冷。但酒淡力乏,如何能抵御得住这晚来的疾风骤雨带来的寒意?其凄苦之情自不待言。二是由情设酒,以酒来消除心头的愁苦。那“晚来风急”,侵冷了词人单薄病弱的躯体,更给词人心头带来无限凉意。故此处饮酒,是词人借酒消除心头无限愁苦。但独饮自酌,不仅不能驱散词人心

头的情愁,反更增加悲伤的程度。因此,这酒意象,传递的是词人晚年憔悴病弱不胜风寒之苦,承载的是孀居独处凄凉寂寞之痛。

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在古代文人笔下具有思乡怀人的象征意义,如温庭筠《瑶瑟怨》“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沈如筠《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羁旅天涯的游子,遭贬远宦的失意文人,往往因北雁南飞而勾起无限伤心事。“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原来这南归之雁,是往昔熟悉的老朋友,“旧时”是指南渡前期,这自然而然的勾起昔日欢乐生活场景秋高气爽之际,词人与丈夫赵明诚双双携手野外赏秋,观北雁南飞,赏天高云淡,好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而此时爱夫已故,自己流落南乡,举目无亲,形单影只,无依无靠,旧时相识之雁重逢,勾起无限往事,一起涌上心头,怎能不生出物是人非的伤感?鸿雁是传递书信的使者,而那匆匆而过的大雁并没有带来家乡任何消息,沦落在金人铁骑之下的故乡啊,一别数载,到如今不知是一番怎样的模样?雁这一意象,既勾起词人对往事的无限回忆,反衬眼下凄苦处境,又寄托了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无限思乡之情。

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在李清照词中,花是频频出现的意象,如海棠、梅、菊、桂、荷、芭蕉、丁香等等,这些花浸透着词人的深情,融合着词人的人格精神及复杂的人生体验,为词人寄情写志起着丰富的表达效果。词人面对满地堆积的黄花,本想采摘几只插在案头花瓶里,可走进一看,花儿已憔悴不堪,落英满地。菊花这一意象,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以花喻人,那淡黄、瘦削的菊花,饱受秋霜秋寒的侵凌,不正是词人自身形象的写照吗?战乱之苦,漂泊之奔,孀居之痛,早已把词人消磨得病弱不堪,因此词人顾花自怜,无限伤感涌上心头,哪里还有心情去摘花?而那飘零的花瓣,不正是词人晚年命运的预示吗?此时词人已届暮年,孤苦无依,朝不夕保,一但生命逝去,正是“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何等的痛啊!二是以花喻国,那憔悴陨落的菊花,又自然而然地让人想起此时的南宋王朝,朝中无将,主和派一味妥协投降,金人南下势头不减,大部分江山已沦落在金人之手,南宋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岌岌可危。因此,这菊花寄托了词人的自伤身世之痛和家国沦丧之悲。

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雨梧桐,它能引起人们一种黯然伤神的共同情感体验,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型意象,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李清照这里也是利用秋雨梧桐的意象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愁苦伤感。词中的梧桐,在秋风秋雨中飘零洒落,正是此时词人处境的物化。那雨滴敲打梧桐树叶,点点滴落不仅仅是在树叶上,更是滴落在词人的心头。秋雨黄昏,本已寒冷至极,而风吹梧桐,萧萧瑟瑟,更助凄凉。秋雨缠绵,淅淅沥沥,无边雨丝如愁,词人心中的愁苦已到极致。梧桐这一意象在词中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它把词人的凄苦之情推向高潮。

综上所述,酒,雁,花,桐,这四个意象,集中表现了词人的无限愁苦之情,使得词人的情仇爱恨重重叠叠,无边无尽,半壁江山沦丧之伤,天上人间

分离之痛,美满婚姻难全之恨,形影相吊孀居之苦,漫漫余生难捱之愁,等等等等,可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发表于《语文天地》2010年第9期)

【篇四】声声慢李清照中的意象解析

浅析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浅析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声声慢(宋·李清照)

声声慢李清照中的意象解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叠词,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个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一个词重叠后可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词的词性和词义。所以说,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有强调的作用,一箭双雕,常被古代诗人使用。

易安居士的《声声慢》一词运笔哀婉,凄恻动人,韵味无穷。篇首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意深刻。开篇“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重写行为,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人如此“寻寻觅觅”,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呢?是在寻找逝去的青春年华,还是在寻找流亡以前夫唱妇随的美满生活,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不得而知。但词人“寻寻觅觅”中的那种孤寂空虚,却真实可感:她在孤寂空虚中总想抓住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抓住,一切仍然归于孤寂空虚。“寻寻觅觅”四字,顿顿跌跌,情附于形,恰当的渲染了情境,如仅用“寻觅”二字就显单薄,无此效果。主人公在“寻觅”一番后,什么也没得到,因而感到“冷冷清清”,境界更凄寂。“冷冷清清”侧重写词人的状态,既是她闺房独处清冷环境的描写,又是她抑郁寂寞、心事难照的心态描写,四字既明写环境,又暗示心情。“凄凄惨惨戚戚”纯粹描绘内心感觉,是她坐卧不宁、衷肠难述的悲凉心境的形象化描写。“凄凄”是外在环境与内在凄戚心情相连结的关键,承上启下。“惨惨戚戚”重在内心的诉说,中间用一“凄”字作媒介,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词的下阕“细雨”的“点点滴滴”更见出环境之寂静,无寂静就无“点点滴滴”的感觉。同时这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又是“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写梧桐而在黄昏,已增悲感,何况细雨长滴,更令人悲不自胜了。 “点点滴滴”四字含意甚深,形式上与开头一样用叠字,内容上与“正伤心”照应,对一个愁绪满

怀的人来说,这细雨不但滴在耳中,而且滴在心里。整个黄昏就这么点点滴滴没个完,什么时候才完结?还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天黑以后,还是这样滴呀滴的吗?这里写细雨没个完,其实就是写自己的愁绪没个了结。因此逼出结句:这种种情况难道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的吗?这一反问,贯注了作者多少难言之痛?声声慢李清照中的意象解析

无论是开篇十四叠,还是其后的“点点滴滴”四字,都镌刻了词人难言的沉重,无声的哭泣,《声声慢》词最大的成功,也在于叠词的巧用。

由此可见,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独具语言魅力,鉴赏诗歌时借助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深远的意境,洞悉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篇五】声声慢李清照中的意象解析

李清照词《声声慢》艺术赏析

李清照词《声声慢》艺术赏析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对“词”的创作,不但有丰富的艺术实践,而且作出了自己的理论总结,撰写《论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自己的词作,是实践她所提出理论的好例证。下面我尝试主要从艺术方面来赏析她后期代表作之一的《声声慢》。

词是“倚声填词”,跟音乐关系极其密切,因而不但要求语言精美典雅、轻灵细巧,而且在遣词用字方面对音律的要求特别讲究。李清照《论词》就首重音律。《声声慢》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叠字,一下子就显示出与“诗”截然不同的语言特点。加上后面梧桐细雨“点点滴滴”,一共九组叠字。选用的这些字词不但在意义上紧扣内容、表现渲染,就是在声韵上也极富特色。从声母方面看,“清、凄、惨、戚”四个塞擦音;从韵母方面看,全词押齐齿呼韵,除开“觅、清、凄、戚、点、滴”六个齐齿呼叠字外,还有“息、急、识、积、”等韵脚字。这些声韵本身带给人的感受就不是开朗热烈而是压抑沉郁,所谓音韵凄清,使人油然地有一种“如诉如泣”的感觉。用它们来表现作者孤苦伶仃、寂寞感伤的处境、心境,恰切形象。中国古诗的主流传统是“诗言志”;虽然陆机《文赋》早就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但是真正实现“缘情绮靡”即抒发感情细腻而精致的,直到宋代,主要还只有“词”!这也就是李清照特别要标举词“别是一家”的重要原因吧。

李清照《论词》反对“破碎”,要求词作有完整、浑然的意象结构。《声声慢》由一位抒情女主人公(作者自己)统领全篇,描述她在深秋时候日常的见闻感受,层层深入,节节铺开,以她的深深感叹结尾收束;塑造出一位孤苦妇女感伤孤寂的形象。

李清照《论词》要求词作要有“铺叙”,主张词要尽可能曲折展开,层次起伏,前后呼应。《声声慢》劈头一句“寻寻觅觅”,寻觅什么呢?过去的家国安宁、家庭幸福、美好爱情、心爱的图书文物,全都如烟如梦。如今,“乍暖还寒”,概括直叙,点出时节背景;“最难将息”,可以比较她青年时作“思妇”所写《醉花阴》的“半夜凉初透”。消寒解闷须凭酒,有的却是“淡酒”,敌不过吹得人寒冷彻骨的“晚来风急”;实际上很可能酒并不淡,仅只是孤苦的人儿心情寡淡,没有饮酒的意趣呢。长空过来南飞雁,令人更伤心;为什么呢?早年丈夫赵明诚宦游,自己在家中作思妇,作词《一剪梅》,有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如今“旧时相识”雁儿过,却还能和谁通信!虽然有“满地黄花堆积”,可是,“憔悴损”,谁堪摘?对比年轻时,即使“人比黄花瘦”,却还能

学陶渊明,采菊东篱,把酒吟诗,“有暗香盈袖”;唉!守窗独望时难过,尤其还有“梧桐更兼细雨”,漫天满耳耳连心,愁绝!

李清照认为词作要讲究“故实”,也就是要求词人要有文化修养,能够运用好前人的文化掌故。看《声声慢》吧。“怎敌他晚来风急”,化用了李后主“常恨朝来寒重晚来风”;虽说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是丧夫老妇,然而孤苦心情,却也相通。“雁过”句,可以说是反用古来鸿雁传书寄托相思的传说;连相思也不可寄,这伤心怎么了得。“黄花憔悴谁堪摘”,既可对照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更可比较唐代杜秋娘《金缕曲》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青春已逝,佳侣云亡;现在是花憔悴不堪摘,是人憔悴不堪摘,还是已无人欣赏而不能摘、不愿摘呢?这其中有几重转折、多少层次啊。“梧桐细雨”,是白居易写唐明皇思念杨贵妃的“秋雨梧桐叶落时”(《长恨歌》),还是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故乡在山东济南,已被金国侵占,她流亡寄住江南;深秋梧桐叶落,落叶片片归根,人今老去,却往何处归根?所以她的“梧桐更兼细雨”是“愁更愁”呀。 《声声慢》中运用这些“故实”,不作典故看,它们是现实的铺叙描写;把抽象的感情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一旦联系上前人“故实”,它们又或烘托、或反衬了作者那孤苦伶仃、感伤寂寞的处境、心境。再加上遣词用字的准确凝练生动,使得全词虽然从内容上说悲苦特甚,不同于她前期词作含蓄委婉风格,而是感情直率奔迸,但是在艺术上却仍然显示出格调高雅典重。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史上,女性卓有文才的寥寥可数,但李清照却是其中光辉的一位。她是一位有思想、有艺术成就的杰出作家,她的词开辟了一条新的蹊径,在词坛上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期的名作,历来为人们称道,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的危难关头,作者也经历了颠沛流离、丈夫去世的痛苦。在这种背景下写出了《声声慢》这首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一首抚今追昔、伤时感世之作。大有杜甫笔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势。就表现形式而言,全词一显著特色即移情于物。基调是为了突现作者在经历国破家亡等一系列重大变故之后内心所怀的凄苦、哀愁之情。但开始处作者并未直言其愁,而是巧妙地将内在的精神外化或物化了,借景以渲染愁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七组十四个叠字,已经为全词奠定了一个凄惨愁苦的感情基调。“乍暖还寒”二句,言天气变幻无常,尤感难于调养,然内蕴却远非如此。联系作者生平,不难看出,作者在南渡以前一直生活在一种幽雅闲适的氛围之中,这在其前期词中就有充分体现。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无一处不体现欢快明朗的风格。而作者在写作此词时,已是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等一系列重大变故,生活一下由幸福的巅峰跌向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近啊。“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本欲借酒浇愁,可惜举杯消愁愁更愁。并非酒性不烈,只因心愁太重,致使酒难压愁。在前期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过为驱寒消愁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劲这么大,让作者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消下去,之所以酒劲大,是因为作者在那时并无什么切肤之痛,有的只是贵族妇女一般的闲愁。两者对比更能衬出作者晚景之凄凉。雁字斜横,从北飞来,使作者想起北人南徙的惨状,又唤起她对故土的相思。

而比起“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来,“满地黄花”三句更能体现作者愁苦幽思之情。作者本是爱花的,但因心绪不佳,纵是菊堆满地,却无心摘它赏它。用一反问形式,所表之情已远出词外。“守着窗儿”两句已经说明愁绪难以排遣,却料黄昏又起细雨,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景象甚是凄迷,声音凄切,使人的愁绪又添一层,终于不得已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啊,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又怎是一个“愁”字所包容得尽。正如她在词作《武陵春·风住香尘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全词作者先染后点,依次写气候多变,酒力不胜风力,北雁南飞,菊花残损,梧桐细雨,通过对这一系列景物的渲染铺陈,从而点出了本词的主调“愁”。既直言其愁,又包容不尽,真是言有尽,愁未了,上下浑成一气,层层深入。

李清照是最早提出和触及词学理论的作家,她的《词论》中提到:“晏苦无铺叙,贺少典重。”词论中所提“铺叙、典重”在《声声慢》中也有一定体现。铺叙本身就是内容的渲染,前面在分析词的表现形式时,铺叙手法已淋漓尽致的体现其中了。所谓典重,是指词的风格,不纤巧,不轻佻,沉着典雅。李清照曾被推崇为“婉约之宗”。但细品易安之词却绝非简单一个“婉约”所能涵盖的。婉而不媚,清而不俗,透着一股高雅之气。《声声慢》书写了作者孤苦无依的生活景况和几乎绝望的哀伤。多用宋人日常口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几乎纯属白话,写眼前事,身边景,似信手拈来。词中境界之逼真,情绪之迫切,写尽了茕独凄惶的天涯沦落之悲。词作中,令读者只见其朴素的外表,而看不见朴素下掩藏着锤炼的功夫,犹如巧匠运斤,绝无痕迹。蕴蓄深厚,而味之无穷。

李清照特别善于点化前人词句,在《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点前期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夕日鸿雁传情,语词中不泛相思之情,但这种相思却是一种心心相印的默契,作者大胆讴歌了自己的爱情,独倚高楼,翘首期盼,虽愁,却是像蜜一样的清愁,透着爱情的甜蜜。但《声声慢》中作者遭遇国破家亡,丈夫去世,晚景

甚是凄凉的境况。相比之下,看到旧时雁,只能使作者平添更多愁,愁上加愁,更加突出作者此时心境。千古之下,读之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不正点化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吗?细雨落到梧桐上,无休无止又洒落到地面,这是梧桐在落泪,更是人的心在落泪。李清照不仅善于用典,而且往往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能将前人词句不着痕迹地融于自己词作中。这正是其艺术性所在。

古人赋诗作词很注重音律,李清照在其《词论》中说:“盖诗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可见,李清照是非常精通音律的,她的词声调和谐,音韵流转。清人徐钕《词苑丛谈》曾说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贴切的。《声声慢》不同寻常之处就在于它用了大量叠词。叠词是汉语言文字中一种特有的修辞现象,因为它充分利用汉语语音音节的特点,把字音的重叠所具有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提到了十分完美的境界。另外单音节词语造成的节奏干脆而易显单薄,双音节词语造成的节奏较为平实而不失明快,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形式美、音乐美和感染力。“寻”、“觅”在意义上相近,这里二者同义复用,具有错综之美,而寻了又寻,觅了又觅,则鲜明突出了作者在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一种心态。显得缓慢而又惆怅,到底在寻觅什么,可能作者自身也不很清楚,只是心头有一股难以言说的愁,欲在寻觅中得到解脱,可寻觅的结果只能使作者感到“冷冷清清”,之所以冷冷清清,并非因为萧杀的秋季使之然,更重要的是作者当时的心境,在经历暴风骤雨后所受的精神创伤。也可以说“冷冷清清”先感于外,而“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内。“凄”在《说文》中当“寒冷”讲,而“惨”和“戚”都当“悲惨、悲伤”讲。这一组叠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当时那种切入肌肤的凄苦之情,并将景与情以及动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极富“顿挫凄绝”之感。具有加强语气的意味。以上这些叠词的运用,除大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之外,更突出了语言的形式美、音乐美,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音韵流转。充分表现了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

《声声慢》中除了创造性的运用了这么多叠词以外,还用了不少双声叠韵词,如:将息、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等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得黑、盏淡都是叠韵。除此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替使用,作者有意以此来抒发难以言传的忧郁凄恍的心情。这也是此词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总之,《声声慢》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从内容而言,全词主要表达一个“愁”,但作者并未直接言愁,而是从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几个方面层层铺来,无一处不是生愁、牵愁、助愁的。结尾处虽捎出一个“愁”字,却显得难以言说,包容不尽。可谓蕴蓄深厚。从形式来看,大量

叠字以及双声、叠韵、舌齿音的交替使用等使全词读起来具有非凡的音乐性,有行云流水之妙。概而言之:音韵流转。因此《声声慢》创造了声情并茂的艺术佳境,成为我国古代词坛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声声慢李清照中的意象解析 声声慢 李清照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