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翻译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常用词,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言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目标1和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时数:3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著名成语说起,导入新课。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骊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早迁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俗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手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帮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文学的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因此鲁迅评价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

(1)一词多义类:

负:①依仗(负其强)

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③背着(肉袒负荆)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掉转(引车避匿)

幸:①侥幸(则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2)引申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3)通假字:

斧质()可予不(否)奉(捧)壁。

(4)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第二课时

重点分析、难点突破:

一、总体把握:

(一)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在献璧后作者集资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三)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分析: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骟,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四)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a于是舍人直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分析: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推动所本。

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

分析: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

赵大事纪年表:

赵惠文王年序大事

16年(前283)廉颇伐齐,取阳晋。

17年(前282)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

18年(前281)秦伐赵,拔石城。

19年(前280)秦复攻赵,杀二万人。

20年(前279)渑池会。廉蔺交欢当在本年或稍后。

(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人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然后提问学生: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

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二、局部详解:

“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一)讲解课文第1~5段。

1.阅读课文第1~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传的后半部叙谦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2)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3)提问:本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2)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3)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也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1)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_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2)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_陪衬_虚写_出场便不同凡响。)

(二)讲解第6~13段。

1.学生朗读”大王俗得璧……俱碎于柱矣”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1)这段话是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3)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

“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4)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机关报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三八式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词穷。)

(5)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6)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7)要求全班内科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

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以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3)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高九宾于迁”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害然而明。

(4)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理解”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5)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

3.试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

(1)次要人物的处理。

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2)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三)讲解第14~16段(”渑池会”)。

1.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旧中国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在战后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分子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3.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分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放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4.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5.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四)讲解第17~21段(廉蔺交欢)。

1.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2.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3.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

4.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

5.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自主探究:

若以此文为写作材料,可以提炼哪些观点?

王宝杰

【篇二】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令”与“为”之别:《廉颇蔺相如列传》探疑(网友来稿)

崔忠建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沔池会”一段中有这样的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而到后面蔺相如怒逼秦王击缶之后,相如就让赵史官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一般人不大会注意这里的“令”与“为”二字的不同。两句的差别还有一点,就是“秦王与赵王会饮”句。赵御史记录的没有这句。在这里我们倒不必在乎这一句话的有无的区别。我们只分析这里“令”与“为”两个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作为优秀史家的高超笔法。

在“沔池会”这一段故事中,司马迁要表现的是蔺相如大义凛然、为争国体不惜一切、大智大勇的气魄。而要突出这一方面,必须把他放到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甚至达到极端的场面。在这里,秦王与赵王的会饮,可以说是一个极其恰当的场面。

首先是一个一贯飞扬跋扈蛮横不讲理的秦王,依仗自己的强大势力欺负赵王,让赵王为他奏瑟。秦王表面上听瑟,而实际上听瑟之意不在音,是明摆着辱没赵王人格,以及赵国的国体。如果赵国就这样哑然罢会而回的话,赵国将在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污点。(这是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现在恐怕也是如此。)而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气有血的人,是难以承受的。更有甚者,秦御史记录的时候,竟然用了一个上级对下级使用的粗劣字眼“令”字。然而,在强弱不等的势态下,赵王无奈地接受了。这样,秦赵两国的国君态势优劣就尽显无遗了。

而就是在这种场合下蔺相如的挺身而出“请奉盆缶”,就显得高大而威严了。相如毫不畏惧秦王“左右欲刃”的威胁,用“以颈血溅大王”的拼命架势相要挟,最终逼迫秦王就范。接着蔺相如顾招御史记录,御史记作“为赵王击缶”。这一个“为”字,是极其耐人寻味。——到底是什么原因,秦王为赵王击缶?是怕赵王?自愿?还是……?读史读到这段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这样,蔺相如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陷秦王于更加被动的地位。赵国自然就更胜秦一筹了。

历来我国史家著史,力求文字简约而微显大义。更何况司马迁是此中名手。所以我们在阅读分析,或者给学生讲解时须细心体会这类细小不起眼的地方。这样不仅会提高自己的赏阅古文的素养,在讲课的时候也会得心应手。

作者邮箱: erzhi_hu@163.com

【篇三】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编写人:任小燕 时间:2011年5月19日

学习目标

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

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廉蔺的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指导

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熟读课文分三步。第一步:采用点读、齐读的形式,纠正字音、句读。第二步:听录音,结合注释,熟悉大意。第三步:小组讨论,课文内容大致思路结构。

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分小组学习。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前预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_,下至_______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____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书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

共_____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________________ ;“___”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___”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____”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_____”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3)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二、字音。

缪贤( ) 舍人( ) 汤镬( ) 渑池( )

睨柱( ) 佯狂( ) 刎颈( ) 列观( )

【课堂学习】

一、把握内容。

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

二、第1~2段文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燕王私握臣手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于(1)闻于诸侯

(2)故燕王欲结于君

之(1)欲释之

(2)即患秦兵之来

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5)其皆出于此乎?

而(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四、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并翻译。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而君幸于赵王.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何以知之.

(5)求人可使报秦者

(6)以勇气闻于诸侯

缻( ) 倨(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3~7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3~7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预习课文第3~7段

二、通假字

1、可予不

2、臣愿奉璧往使

3、召有司案图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三、一词多义

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③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3、见:①徒见欺

②大王见臣列观

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③顾野有麦场(《狼》)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四、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

2、臣请完璧归赵

3、乃前曰

4、舍相如广成传舍

5、间至赵矣

6、卒廷见相如

7、毕礼而归之

8、左右欲刃相如

9、相如奉西入秦)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1、大王必欲急臣

12、乃使其从者衣褐

13、破:秦王恐其破璧

五、古今异义的词

1、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4、明年复攻赵

5、于是相如前进缶

6、廉颇宣言曰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六、句式归纳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得罪于大王)

5、不如因而厚遇之。

6、使不辱于诸侯。

七翻译下面句子

1、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8~12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堂学习】

一、一词多义

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③顾野有麦场(《狼》)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二、词类活用

乃前曰

左右欲刃相如

三、古今异义的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 ..

四、句式归纳

1、请奉盆缶秦王。

2、遂与秦王会渑池。

问题:渑池之会主要讲什么内容?

二、词类活用

(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为刎颈之交

(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三、古今异义的词

廉颇宣言曰 ..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梳理课文第11~12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一.翻译下面句子

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篇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学生版)

【篇五】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一(1)

《廉颇蔺相如传》导学案

【课前预习】

1.司马迁简介。

2.《史记》简介。

3.时代背景简介。

4、初读课文,读准加点字音。

倨( ) 睨( ) 镬( ) 嘻( ) 渑( ) .....

怿( ) 匿( ) 驽( ) 刎( )颈之交 列观( ) .....

【课堂学习】

一、学习开头至“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璧”,积累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闻:以勇气闻于诸侯 ( ) 见: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 ) 忽闻门外虫鸣 ( )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 )

指:请指示王 ( ) 却:相如因持璧却立 ( )

( )使将将其军归魏( ) 头发上指 已却秦存赵,

负:秦贪,负其强 ( )

均之二策, 宁许以负秦曲( ) 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不如因而厚遇之( ) 2.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

曰 乃使其从者衣褐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

左右欲刃相如 舍相如广成传舍 ..

宁许以负秦曲 臣请完璧归赵 ..

毕礼而归之 秦王恐其破璧 ..

大王必欲急臣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

卒廷见相如。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

入秦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

3. 说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并翻译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求人可使报秦者。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使不辱于诸侯 ( 8)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4、赏读“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璧”

(1)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几个回合的较量?由此可见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5、口头翻译第四段和第六段

二 、 研读“其后秦伐赵”至最后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一词多义

以: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 引:相如引车避匿 ( )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 ) 左右欲引相如去 (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引赵使者蔺相如 ( )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 )

请以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

顾: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2、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左右欲刃相如 蔺相如固止之

以先国家之而后私仇也

3、 古今异义

璧有瑕,请指示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之

高义也。

4、 翻译下列句子。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文段分析,思考

(1)为了告诉读者廉颇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形象特征?可以

根据蔺廉交欢这段故事分析。

(2)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那些品质特征?

6、口头翻译最后一段(要求背诵)

【课后作业】

1、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召有司案图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完成下列联系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到 ) (B)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因此) ..

(C)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留下,留给) (D)臣请就汤镬(接受)..

(2)下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复攻赵,杀两万人 (B)明年....

(C)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D) 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人秦 ....

(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亡赵走燕 (A)臣舍人相如可使 (B)今君乃..

归赵 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待秦 (D)怀其璧,从经道亡,归于赵 (C)赵以盛设兵以..

口舌之劳 今君乃亡赵走燕 蔺相如以..

(4)下列句式和“今君乃亡赵走燕”相同的一项是( )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C)遂于秦王会渑池 (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5)请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

人秦 ②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①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

之 ④臣请完璧归赵 ③ 毕礼而归..

相如 ⑤左右欲刃.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20岁以后, 他游遍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后来,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 公元前99,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书,历尽十载完成《史记》。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它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3.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大,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赵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内部之间的将相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4、Jù nì huò xī qū miǎn yì nì nú wěn guàn

二、课堂学习

(一)

1.闻:动词,闻名;动词,听见。 见:介词,被;动词,召见,接见。

指:动词,指出;动词,直立。 却:动词,退;后退。

负:动词,依仗;动词,使""承担;动词,辜负。因:介词,通过;介词,趁着。

2.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衣,名词作动词,穿。 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舍,名词作动词,安置。 负,使动,使""担负。完,使动,使""完整。归,使动,使""归。 破,使动,使""破。急,使动,使""急,逼迫。坚,使动,使""坚。明,使动,使""明确。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3.(1)(2)(3)判断句;(4)是定语后置;(5)(6)(7)被动句;(8)省略句。

(1)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2)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3)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4)想找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5)想(把璧)给秦国,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受欺骗。

(6)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7)出使能不受诸侯的欺辱。

(8)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相如。

4、 (1)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者“保璧”与“骗璧”展开三个回合的较量:献璧取璧;归璧于赵;廷斥秦王。这个故事体现了蔺相如足智多谋,英勇不屈,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

(2)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国反欺骗斗争的胜利,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敢;再一方面又暗示 秦王恼羞成怒,导致了下一步会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二)1、以:连词,因为;介词,凭借;连词,因为;介词,用;连词,而,连接行为

目的。 引:动词,掉转;动词,拉;宴请。 顾:副词,但是;动词,回头;动词,拜见。

2、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止,使动,使""止,挽留。 先,使动,使""先; 后,使动,使""后。

3、指示:古,指给""看;今,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

和方法。宣言:古,扬言;今,表示政见的公告。前进:上前进献;今,向前行动和发展。约束:古,盟约;今,限制不超出范围。亲戚:古,指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近亲和姻亲。

4 (1)赵国强大而燕国小,而且您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同您结交。

(2)赵王于是就派相如捧着和氏璧向西到秦国去。

(3) 诸位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怎么样?

(4) 我之所以做这样的退让,是因为要把国家利益放在先,而把个人的仇冤放

在后啊!

5、(1)提示:个性化语言描写——妄自尊大,胸襟狭隘。对比手法(蔺廉性格对比;廉

对蔺态度的前后对比)——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

(2)完璧归赵——足智多谋,英勇不屈,不畏强暴。渑池会——反应机敏,蔑视权贵,

毫不妥协,置生死于度外。廉蔺交欢——隐忍谦让,宽宏大度,以国为重,不计私仇。

三、课后练习

1、作业布置:不——否;案——按,审察;廷——庭;缪——穆;孰——熟,仔细。 2、(1)D见,被;遗,送;因,趁机。

(2)D (左右,侍从;明年,第二年;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3)D( 使,出使;让。乃,竟然;才。以,连词,表目的;介词,凭借。亡,都是逃

(4)C(A定语后置;B被动句;C省略介词“于”;D省略宾语

(5)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动用(献上)使动(使""归)使动(使""完整)名词动用(用刀杀)

【篇六】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制作人:孟璐 审核人:文绪明 课型:新授课 编号:0411 使用时间:2011-5-17 学习目标

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等。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用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梳理课文第1~5段文言知识

学法指导

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分小组学习。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前预习】

文学常识填空

(1)《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_,下至_______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____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书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共_____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________________ ;“___”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___”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____”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_____”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3)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4)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学习】

一、展示字词

缪公( )避匿( )缪贤( )汤镬( )虽驽 ( )肉袒( ) ......

盆缻 ( ) 案图( )可予不( )渑池( )诈佯 ( )列观( ) ......

皆靡( )传舍( )甚倨( )不怿( )衣褐( )( )睨柱( ) ......

二、把握全文内容。

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

三、集中学习1~5段。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叙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全班齐读第3~5段。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正式出场的?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并翻译。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而君幸于赵王.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何以知之.

(5)求人可使报秦者

(6)以勇气闻于诸侯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燕王私握臣手 .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

(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于(1)闻于诸侯

(2)故燕王欲结于君

之(1)欲释之

(2)即患秦兵之来

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其皆出于此乎?

而(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四)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

(2)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五)一词多义

(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3)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六)词类活用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无缺)

3、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

4、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至赵矣(间jiàn:名作状,从小路)

6、卒廷见相如(廷: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礼而归之(毕、归:使""完毕、使""回去)

8、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

9、相如奉西入秦(西:名作状,向西)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

11、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乃使其从者衣褐(衣yì:名作动,穿上)

13、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七)古今异义的词

1、请指示王 古义:指给人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条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古义:得到惩处 今义:冒犯

4、明年复攻赵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

6、廉颇宣言曰 古义:扬言 今义:宣告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今义:鄙卑下贱

(八)句式归纳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4、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5、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6、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二、第1~2段文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燕王私握臣手 .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

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于(1)闻于诸侯

(2)故燕王欲结于君

之(1)欲释之

(2)即患秦兵之来

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5)其皆出于此乎?

而(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四、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并翻译。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而君幸于赵王.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何以知之.

(5)求人可使报秦者

(6)以勇气闻于诸侯

预习课文第3~7段

三、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

2、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四、一词多义

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篇七】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

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

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

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廉蔺的评价

学习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掌握重点实虚词和人物形象的客观分析。

教时:4课时

[知识链接]

一、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受其

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20岁以后, 他游遍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

《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后来,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

公元前99,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书,历尽十

载完成《史记》。

二、《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

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

书8篇,共52万字。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大,秦

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

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

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赵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

间、赵内部之间的将相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梳理课文第1~4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指导

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4段文言知识。分小组学习。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

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学习过程]

A级学习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蔺(lìn)相如 肉袒(tǎn)负荆 璧有瑕(xiá) 睨(nì) 汤镬(huò) .....

渑(miǎn)池 击缶(fǒu) 驽(nú) 刎(wěn) 倨(jù) 佯狂(yáng) ......

列观(guàn) 臣愿奉璧往使(f^ang) 缪贤舍人(miào) 使其从者衣褐(yì) ....

引车避匿(nì) 臣等不肖(xiào) 卒相与欢(xiāng) ...

第1~4段文言知识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燕王私握臣手 私下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送给 ..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白白的 (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忧虑,担心 ..

3、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借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拿、用 ..

于(1)闻于诸侯 在 (2)故燕王欲结于君 和 ..

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他 (2)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

而(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并列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 ..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转折 .

4、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并翻译。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

(2)而君幸于赵王. 被动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被动

(4)何以知之. 宾前

(5)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后

(6)以勇气闻于诸侯 状后

B级学习任务

1、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

3个人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

2、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

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

“予”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

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

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5~12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曲、均、决、间、负、舍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以 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A级学习任务

一、解释下列词语 之(1)欲释之 他 (2)即患秦兵之来 主谓之间 ..

(1)曲在赵(理亏) (2)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

(3)王必无人(一定、实在) (4)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

(5)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

(7)礼节甚倨(傲慢) (8)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

(9)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0)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

(11)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2)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

(2)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三、一词多义

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介词,把)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3、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四、解析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 .

2、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无缺) .

3、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 .

4、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

5、间至赵矣(间jiàn:名作状,从小路) .

6、卒廷见相如(廷:名作状,在朝堂上) .

7、毕礼而归之(毕、归:使""完毕、使""回去) ..

8、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 .

9、相如奉西入秦(西:名作状,向西) .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 .

11、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

12、乃使其从者衣褐(衣yì:名作动,穿上) .

13、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

五、古今异义的词

1、请指示王 古义:指给人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条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古义:得到惩处 今义:冒犯

4、明年复攻赵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

6、廉颇宣言曰 古义:扬言 今义:宣告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今义:鄙卑下贱

六、句式归纳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4、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5、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6、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七、翻译下面句子

1、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而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的话,那就是秦国理亏。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个是坚守约定的。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终于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完成礼节后,让他回赵国去了。

B级学习任务

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13~21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A 级学习任务

一、解释下列词语

1、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左右皆靡(退却) ..

3、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4、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

5、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6、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

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8、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

二、词类活用

1、赵王鼓瑟 鼓:名做动 弹奏 .

2、且庸人尚羞之 羞: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羞 .

3、相如廷叱之 廷:名词做状语 在朝堂上 .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

5、为刎颈之交 交:动作名,朋友 .

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宽:形容词作动词,宽宏大量 .

三、古今异义的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进: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 廉颇宣言曰 宣言 古义:扬言 今义:宣告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鄙贱 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今义:鄙卑下贱

四、翻译下面句子

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况且相如本就是地位低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 都是以为你(廉颇)我(蔺相如)两个人在啊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么做,是把国家大事放在第一位,把个人恩怨放在后面。总之就是为了顾全大局而放弃私人利益之类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B级学习任务

1、“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a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颜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

【篇八】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⑤刻画人物的手法

⑥对廉蔺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自主积累,练习巩固,课堂评读,揣摩人物形象,体会文本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文言知识积累。

学习刻画人物手法与叙事技巧。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注意字词积累

1、作者、《史记》与课文背景介绍:系统集成P52。

2、自读课文及注释,并完成系统集成P52页“心有千千结”中的练习。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就字词句解释质疑,师生释疑。 2、填空: 本文的叙述模式可以归纳为“三二二”。

① 即三个故事: , , 。

② 两个人物:廉颇与蔺相如。 ③ 两个矛盾: , 。

找出本文中的成语:完璧归赵, , 。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第一、二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课堂检测:

(一)一词多义

1.孰

A.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逆上而下狱,孰之过邪? ( )

②唯公孰度之。 ( )

2.素

A.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B.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崤之战》)

C.十三能织素,十四学栽衣。(《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①迁素怀汉业。 ( )

②其素车白马。 ( )

⑧着裘曳素,意气扬扬。 ( )

3.传

A.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B.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①有司解之传舍。 ( )

②徒以知其贤,志于经传。 ( )

4. 案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

B.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子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与诫书于案几。 ( ) ②周乃案迁狱者。 ( )

5.徒

A.欲子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①我等不肖,故无以救,徒见诟于人。 ( )

②家徒四壁,何钱之有?

③其后伐匈奴恐有效之之徒。 ( )

6.逆

A.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B.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①迁逆之,前怒目。 ( )

②逆上而下狱,孰之过邪? ( )

③不逆今特以李陵坐罪。 ( )

(二)翻译

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粟者,民之所种。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2、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郑人有欲买履者。

3、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五、课堂小结:我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 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二、合作探究:

(一)速读课文(第17段到第21段),思考:这一部分表现了蔺相如与廉颇怎

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两个形象的?

(二)廉颇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结合课文(第13段到第16段)谈谈

你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

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

乐观者说,希望是 , , 。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悲观者说,风是 , 。

四、课堂小结:我的收获 。

第三课时

一、 梳理课文第3~12段文言知识。

二、 合作探究:

1、在第3~12段中,表现了蔺相如的智慧与勇敢。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

2、蔺相如的“智”与“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叫做《将相和》,探究文本中“和“的丰富内涵。

三、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四、知识迁移

1、在原文行间空白处解释加点词。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3、找出文中的被动句。

4、司马迁被治罪的直接原因是 ;表明司马迁受腐刑是冤案的一句为 (皆用原文回答)。

司马迁衔冤

天汉二年,迁被腐刑。有司解之传舍,与诫书于案几。迁妻睨有司,泣曰: ..

“迁素怀汉业,就汤镬亦不辞,不逆今特以李陵坐罪,冤冲霄汉!”有司不怿, ....

引车而去。

明年,迁衣褐之市,间邂杜周,周乃案迁狱者,其素车白马,着裘曳素, ......

意气扬扬。周佯未见。迁逆之,前怒目。周为之所迫,乃辞谢曰:“公,天下奇 ..

才。我等不肖,故无以救,徒下声,徒见诟于人。公倨,为他人固请,逆上而下 ...

狱,孰之过邪?独周之过与?唯公孰度之,且夫以汉律,公之死罪或以五十万赎 ...

之,或以腐刑易之,均二者,盍遗五十万以脱矣? ”迁仰天而笑:“予宦,上不

负朝廷,下不负百姓。家徒四壁,何钱之有?顾以冤记于史,唯后人戒之。”言 ...

讫,悻而去。

移日,武帝听政列观,诏问迁宣言衔冤事。诸大臣惧,拜,皆奏未之闻,宦 ...

者亦然之。其后太后召帝,武帝曰:“皇儿所以拜迁为太史令,厚遇之,徒以知 ......

其贤,志于经传。然迁为降将辩,有负朝廷。皇儿虽驽,亦知利害。今诛陵族, ..

治迁罪,以严朝纲之威。不者,其后伐匈奴恐有效之之徒,大汉基业必毁于是矣! ..

况母后宜知天下孰与贤才重?”

太后默然,叹息良久。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