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梁思宁 梁思礼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梁思宁

梁启超之女梁思宁的曲折人生

摘自《齐鲁晚报》二零零一年一月五日

我是一个家庭里的普通孩子

梁启超之女梁思宁的曲折人生

建国初期,陈毅元帅曾对建筑学家梁思成讲:“当年我手下有两个特殊

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梁启超的女儿就

是指本文主人公──梁思宁。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梁启超的女

儿就生活在我们这个城市,甚至就在我们身边,几乎有些不相信。近日,

我终于见到了这位名人之后──梁思宁女士。

推开房门,一位老人立在面前。身材不高,有些瘦弱,典型的南方人体

型;花白头发,灰色衣裤,极普通的老年知识妇女装束;双颊微陷,眼

窝很深,一双眼睛显得特别大。她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双眼睛,深沉、

犀利,内涵很多,仿佛探入你的心中。

梁思宁女士生于1916年,今年已经84岁了。虽然比起同龄人来,步履还

比较轻捷,但听力、记忆力都有些衰退。她是梁启超最小的女儿,父亲

去世时,她才只有13岁。

与众不同的家世

梁启超一生有过两位夫人。大太太李蕙仙,二太太王桂荃。思顺、思成、

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

生。李夫人出身名门贵族,善诗书词章。王夫人出身贫苦,少时没有机

会读书识字。但她聪明伶俐,勤奋好学。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

亡命日本,后来,妻儿也来到日本。王夫人在这里很快学会一口流利的

东京话,并开阔了眼界,接受了现代西方新思潮。后来又学会了读书看

报,写些简单的信。她既是李夫人的得力助手,支撑着整个大家庭的生

活,又非常理解、支持梁启超的事业。1924年李蕙仙去世后,把几个孩

子托付给王桂荃。王桂荃精心抚育他们长大成人,孩子们也都非常孝顺

她,认为她是“梁家极重要的人物”。

在老人缓缓叙述那些陈年往事时,我仔细端详她,面部轮廓线条分明,

眼睛深邃,既有母亲端庄大方的遗风,又凝聚着父亲洞察一切的神韵。

别无选择的选择

梁启超的几个子女大都留学海外,在科技界、学术界颇有建树。唯有梁

思宁走上了一条与兄长们完全不同的道路,成为这个旧式大家庭里的“老

革命”。不知底细的人也许会以为这是一个“家庭叛逆者”的故事,其

实,作出这一选择不仅对于当时的梁思宁是惟一的,而且对于任何一个

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都是也只能是惟一的──因为那是一个国难当头的

特殊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梁思宁正在天津南开大学读书。日军占领平津

以后,华北之大,再也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梁思宁失学了。社会

动乱,找不到工作,也不敢出门访友,出门就会见到日本兵欺负、凌辱

中国人的情景。当时他们家位于意租界里,不远处有一座孤零零的建筑

物,谁也不知道是派什么用的。顺风时坐在家里就常常听见那所房子里

传出的阵阵惨叫声,令人毛骨悚然。

“有一天晚上,我和母亲走在一条小巷里,突然觉得有人拉住我的大褂,

嗓音沙哑地说:‘太太、小姐行个好吧!’我低头一看,是个又黄又瘦

的残疾人。他说,‘我本是大学生,学校被炸,出来想找个职业,无意

中走近那所房子,突然出来几个五大三粗的日本人,把我拉了进去。屋

里摆着各种刑具,各种刑具上都有人在受刑,发出惨叫和呻吟。两个歹

徒命令我跪在一个烧红的油桶上,马上冒出呛人的浓烟,疼痛揪心!眼

看我的膝盖要被烤焦了,狠心的刽子手把我扔出门来。我醒过来想伸伸

腿,天呀!我的腿已成了直角三角形,永远也站不起来了!那所房子是

个实验新刑具的杀人场呀!’我和母亲听了义愤填膺,泪流满面,十分

同情他,给了他一些钱,就赶紧回家了。”

这次经历深深地刺激了梁思宁,她明白了什么是“亡国奴”的生活。弟

弟年龄还小,几个大哥大姐远在国外,她经常写信给在上海的五姐思懿

诉说苦衷,寻找出路。

“你要去的地方是充满希望的”

梁思懿1933年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备班,准备学习三年后进入协和医学

院学医。但在民族危亡关头,思懿从1935年下半年就开始投身于学生运

动。她思想活跃,积极进步,当过燕大“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大队长,

参加过一二九运动,与王若兰等被称为“燕京三杰”,是燕大学生领袖。

1937年思懿参加了平津流亡学生集训班,南下进行抗日请愿。后来被派

往上海,在基督教女青年会劳工部从事女工工作。

1940年3月底,思宁收到思懿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写道,王若兰回天津生

小孩,不日将返回南方,好机会来了,你一定要亲自去面谈,可能达到

你渴望已久的愿望。王若兰已参加革命多年(后改名康英),她给思宁讲

了许多革命道理,并介绍了共产党的概况,告诉她新四军就是共产党领

导的军队,是真正抗日的军队。思宁老人深情地回忆:“康英大姐的谈

话激起了我的爱国思想,我问康大姐:我能参加新四军吗?她惊奇地看

着我说:革命可不是做游戏,最起码的条件是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

要长途行军,在战争中有牺牲的可能,你受得了吗?我说:能!再苦能

比当亡国奴苦吗?”

回到家中,思宁对母亲谎称是去上海上大学,免得老人担心。4月6日,

母亲把她们送到了塘沽码头的船上。

思懿在上海外滩码头接船,把她们安顿下,又与康英仔细研究了寻找新

四军的路线。决定从上海经宁波、鄞县、嵊县、金华,再到皖南,沿途

都是蒋占区。比较其他路线来,这条路线短,情况单一,但也可能有风

险。

4月12日,思懿与康英和思宁依依惜别。思懿语重心长地嘱咐:“六六(思

宁小名),今日一别,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再重逢!我们姐妹俩从幼稚园到

初中都形影相随,多年来你总是依靠我。从今日起,你就要自己去闯了。”

“你要去的地方是充满希望的,也是所有爱国者都向往的去处。要珍惜这

次良机,要坚持到底,莫后退。切记!进则生,退则死。退,你有这条路

么!上海也不是久留之地,将来我也要离开上海,你还愿意回天津么?”

三人挥泪而别。

新四军是一所大学

思宁在康大姐的带领下,一路艰险,在金华还被国民党软禁七天。她们

机智地脱险后,被送到两军防地的界线,又经过四个兵站转送,终于到

了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在这里,两人分手,康英返回皖

北根据地,思宁来到江苏溧阳水西村新四军一二三支队司令部,分配到

战地服务团工作在陈毅、粟裕的部队里。

生活在梁思宁面前掀开了全新一页,她不断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切要从

头学起,自己已是革命军人,不是老百姓了。新四军的确是一所大学校,

她在这里不仅懂得了许多前所未知的革命道理,而且见识了许多有胆有

识、大智大勇的英雄,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

在新四军,思宁主要从事宣传工作。队伍每到一地,她们便迅速深入到

老百姓之中,了解当地风土民情及对敌斗争的状况,然后根据掌握的第

一手材料,立即编成宣传抗日、宣传反剥削、反压迫、宣传妇女解放的

文艺节目,在老百姓之中演出。由于材料真实、生动,又取自老百姓身

边,所以他们的演出总是深受欢迎。

说起这段生活,老人显得特别兴奋,幽深的眼睛中闪烁着青春的光彩。

我问她:“从北方大城市,来到人地生疏、潮湿多雨的南方农村,过着

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您适应吗?感觉苦不苦?”没想到老人立即爽快

地回答:“苦什么!再没那么快活的!”“同志们整天工作、生活在一

起,不用看日本人的脸色,不用胆战心惊地过日子,心情特别好。每逢

打了胜仗,老百姓便敲锣打鼓送来慰问品,再没那么快活的!”老人重

复着说。也许真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岁月会过滤记忆,痛苦、阴霾随水

而逝,留下的总是欢乐和阳光。

坎坷曲折的人生路

战火中梁思宁迅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1941年,她光荣加入了

中国共产党。如果说她的父亲梁启超代表着19世纪末中国最先进的知识

分子,那么在国家和民族危机面前,她勇敢地奔赴抗日前线,坚定地跟

着中国共产党,同父辈一样,也是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代表着中国最

革命最先进的力量。然而,由于“左”的思潮影响,父亲梁启超始终是

她命运中的阴影。

随着部队转战,后来梁思宁来到山东解放区。1946年,她与同样是从青

年学生成长为革命干部的章柯同志相识结合。1948年,丈夫发现了三个

叛徒,要向组织汇报,可是他们恶人先告状,反咬一口,说章梁夫妇是

叛徒,因为她是梁启超的女儿。罪名竟是“梁启超的女儿!”梁思宁被

开除党籍,一下子成了人民的敌人。

丈夫章柯曾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开封学生领袖,是位久经考验的老党员、

老革命。他深知自己的爱人对党绝无二心,于是一再替爱人申诉,“文

革”中被造反派诬为“翻案老手”,同样受到不公正待遇。

1948年至1983年,32岁到67岁,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最能干事业的年

龄,就这样荒废了。但梁思宁并没有消沉,她一边努力做好分给自己的

那份工作,一边尽力照顾好五个子女,不让章老分心。同时,她以极大

的意志力量,抵御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凭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她挨过

了一个个不眠之夜,挨过了35个寒暑春秋,在自己年近古稀之时,终于

迎来平反昭雪的那一天!说到这里,坚强的老人声音哽咽了。即使屡遭

磨难,历尽坎坷,老人对自己青年时代的选择也始终无怨无悔!

最后,老人说:“我是一个普通党员,我是一个家庭里的普通孩子!”

【篇二】梁思宁

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届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

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届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语 文

注: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要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非选择题必须用

梁思宁

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21分)

(一)论述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对于先秦时期的人而言,神拥有极大的权威,而人则对其心怀敬畏。《国语·楚语下》便记述楚国大夫观射父之言:“况其下之人,其谁敢不战战兢兢以事百神!自公以下至于庶人,其谁敢不齐肃恭敬致力于神!”

在很多情况下,先秦典籍所提及的神只是泛称而已,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类别和形象。幸运的是,《国语》中的一段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神之具体情况的机会。在《国语·周语上》中,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周惠王便就此询问内史过。内史过回顾了王朝兴衰之时的诸神:“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耹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亡也,杜伯射王于鄗……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之神乎?”内史过列举的诸神包括融、回禄、梼杌、夷羊、鸑鷟、杜伯以及此次降于莘的丹朱之神。诸神都是何方神圣?依照韦昭的注解,融即是祝融,《郑语》中称其是黎,也即是《左传》所说的颛顼氏之子;回禄本名吴回,是火神,又有说其名黎,与祝融为同一人;梼杌是鲧,即禹的父亲;夷羊是神兽名;鸑鷟则是凤之别名;杜伯是周宣王大臣,被其冤杀;丹朱则是尧之子。

由此可知,至少在这段叙述中,可进入神这个序列中的,不仅可以有夷羊、鸑鷟等神兽、神鸟,还有宗神人神,即使人死之后同样可以被称为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神灵,如《周语下》记载东周王城边的谷、洛两条河交汇在一起,周太子晋称之为“二川之神”,可见神也包括河神之属。因此,《国语》中的诸神首先包括祖先神,人鬼亦可称为神,还包括自然神,如河神等,而神兽、神鸟之属也可称为神。

在《国语》中,诸神很多都拥有某种形象,并以其形象降临人间。有神兽、神鸟状貌的,还有杜伯为人形而“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而鲧则在另一处《晋语八》的相关记述中化为黄熊的形象。内史过所说的丹朱凭依王后之身而生穆王,与历史上众多的感神迹而生的故事大体类似,而从“夫神壹,不远徙迁”,以及之后派丹朱之后狸姓往祭来看,对丹朱的祭祀也符合“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规则,因此丹朱大致属于宗神之列。依据殷商至周的宗祖神观念,他们死后都是在帝左右的,《国语》也多有这类叙事,如《晋语二》记载作为天之刑神的蓐收是少皞氏之子该,开口即是“帝命曰”。在虢公梦中,蓐收的形象是“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之下”。而之所以知道此神是蓐收,主要是因为史嚚据虢公梦中形象占卜所得。既然可以通过形象而知道神名,这也说明当时人们对于某一神的形象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其实,《晋语八》鲧化为黄熊的事例也是如此,晋平公生病而梦到黄熊,郑国大夫子产根据黄熊的形象而知此神应为鲧,并建议其祭祀夏郊。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既然需要通过多识多闻之人的介绍才能知晓神名,这同时也说明当时人们对于诸神形象还没

有形成普及性的知识。

(摘编自张永路《<国语>中的诸神形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秦时期,人们对待神灵“战战兢兢”“齐肃恭敬”,由此可知先秦时期神灵信仰的至高权威和深刻影响。

B.先秦典籍,除了《国语》中的一段记载让人们掌握了神之具体情况,大多数所提及的神只是泛称而已,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类别和形象。

C.内史过列举的诸神包括融、回禄,禹的父亲梼杌,尧之子丹朱,周宣王大臣杜伯,神兽夷羊,神鸟鸑鷟等。

D.依据殷商至周的宗祖神观念,他们死后都是在帝左右的,如《晋语二》记载天之刑神的蓐收是少皞氏之子该,开口即是“帝命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据《周语上》记载,《国语》中的诸神首先包括祖先神,人鬼亦可称为神,还包括自然神,如河神等,而神兽、神鸟之属也可称为神。

B.在《国语》中,诸神很多拥有某种形象,并以其形象降临人间。如:梼杌化为黄熊;杜伯被周宣王杀害后,化为人形乘坐白马素车,穿着红衣,手持红弓箭。

C.内史过所说的丹朱凭依王后之身而生穆王,而且从“夫神壹,不远徙迁”以及派丹朱之后对其祭祀符合“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来看,丹朱应该是属于宗神之列。

D.祭祀、祈祷等敬神行为可以求神降福或止祸的观念,在人们意识中的投射就具体表现为子产建议晋平公祭祀夏郊来治病的故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语·周语上》中,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因为夏商周兴亡之时皆有神灵降临,所以此次降于莘地的为丹朱之神。

B.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并非所有的神灵都可以均等地享受民众的祭拜。

C.在先秦时人的眼中,神与人可以相互交通。人可以通过祭祀、祈祷而获得神的降福,而神不仅可以降福于人,还可以降祸。梁思宁

D.先秦时期,人们对于诸神形象还没有形成普及性的知识,需要通过多识多闻之人的介绍才能知晓神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梁思宁

梁思礼与梁启超

解璋玺

(1)梁思礼生于1924年8月24日。这一年,或可称为梁启超的“灾年”。“李夫人从灯节起卧病半年,到中秋日奄然化去,她的病极人间未有之痛苦,自初发时医生便已宣告不治,半年以来,耳所触的,只有病人的呻吟,目所接的,只有儿女的涕泪。丧事初了,爱子远行”,而老年得子,算是给他一点难得的慰藉,于伤痛之中还能体会到人生未尽之乐。

(2)梁启超固深爱着他的九个儿女,但爱小儿子梁思礼尤甚。这种人之常情是不难为人所理解的。最初,他称儿子“老baby(宝贝儿)”,后来索性改称“老白鼻”。他在写给儿女的信中常常提到这个聪明可爱、讨人喜欢的小儿子,以至于姐姐、哥哥们责怪“爹爹信中只说老白鼻不说别的弟妹,太偏心”,结果,梁启超特意在信中写了一大段文字,专讲达达、六

六、司马懿(七女)的近况。不过,梁启超并不回避他是“专一喜欢老白鼻”的。他注意到老白鼻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变化,不到两岁,就已经“一天到黑"手不释卷"”了,而且能唱“葡萄美酒”。

随着一天天长大,老白鼻变得越发惹人喜爱。梁启超在饮冰室读书、写作时,是不允许孩子们来打扰的,但老白鼻是个例外,每天“总来搅局几次”,梁启超不仅不恼,甚至“盼望老白鼻快来”,因为老白鼻的到来,恰恰是他“最好的休息机会”。过生日了,大孩子都不在身边,他就叫老白鼻代表姊姊、哥哥们拜寿。老白鼻也乐得如此,居然“一连磕了几十个响头,声明这是替亲家的,替二哥、三哥乃至六姊的”,而作为父亲,他在信中告诉大孩子们,“我都生受你们了”。这种父子之间其乐融融的场面,不仅儿子是天真烂漫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和蔼可亲,一团孩子气呢。

(3)梁启超1929年1月19日病逝,梁思礼只有四岁半。母亲与姊姊、哥哥们合力供他读完了小学、中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母亲筹措了四百美金,送他和姊姊梁思懿到美国求学。其实,梁启超早在1925年为几个孩子预筹学费时曾说过:“至于老白鼻那份,我打算不管了。到他出洋留学的时候,他有恁么多姊姊哥哥,还怕供给他不起吗?”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中日战争爆发后,他的姊姊、哥哥们陆续流落大后方,思永、徽因身患重病,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力顾及远在天津的这个小弟弟?这时,全靠母亲王夫人艰难地支撑起这个家。她先是将旧楼卖给了天津富商郝莲舫,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以及几个孩子的教育;日军占领时期,又将新楼(即饮冰室)的一部分租给了一家绸布店,熬过了更为困苦的那些日子。

(4)梁思礼到美国后,考入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由于家道中落,要像思成、思永、思忠、思庄留学时那样,靠家庭资助完成学业已不可能,他只能靠自己打工赚钱,交学费和维持生活。不久,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他与母亲的联系被完全切断,情况就更加糟糕了,生活常常陷入困顿之中,但“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苦斗精神,在国外打工读书,在饭馆里洗碗碟,在游泳池当救生员,他什么都能干”,苦读了八年。在1945年从普渡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他又进入辛辛那提大学读研究生,先获得了硕士学位,1949年夏,又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梁家子弟没有不是心怀报国热忱的,虽然著名的无线电公司RAC向他发出了邀请,并许诺优厚的待遇,但父亲的话言犹在耳:“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于是,他毅然谢绝了美国公司的邀请,和姊姊梁思懿同船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几十年来,呕心沥血,筚路蓝缕,屡败屡战,排除万难,终于将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上的航天大国,梁思礼作为开拓者中的一人,功不可没。

梁思宁

(5)1987年,他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并担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3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梁氏一门三院士①中的一位。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有九个子女,除梁思礼外,还有两位院士:梁思成,建筑学家;梁思永,考古学家,均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此外,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梁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梁思庄,图书馆学家;梁思达,经济学家;梁思懿,社会活动家;梁思宁,曾参加新四军。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1924年是梁启超的“灾年”:妻子因病去世,丧事初了,爱子远行留学。梁思礼的出生,消解了他的抑郁情绪。

B.梁思礼也许没能直接受教于梁启超,但梁启超给他的童年创造了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他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自会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滋润和熏陶。

C.梁启超在写给儿女的信中常常提到讨人喜欢的小儿子,以至于哥哥、姊姊们责怪父亲不关心出国的子女,但是,梁启超没有作回应。

D.梁思礼历时几十年将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的航天大国。同时,因贡献突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梁氏一门三院士中的一位。

5.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梁思礼具有哪些精神品质?(4分)

6.每当我们追念起梁启超继而谈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时,心中总是为梁启超对儿女的成功教育而叹服。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49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4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

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

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直夜:当夜 B.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 ...

C.左,乃陷大泽中。 大泽:大河 D.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溃围:突围 ....

8.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中没有词性活用的一项是(3分)

A.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与其骑会为三处 ..

9.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然今卒困于此 D.汉骑追者数千人

10.把下面出自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会金人侵扰,朝廷下诏..

求知兵者,若海应诏。时已割河北地。其年冬,再犯京师,若海谓:“河北国家重地,当用河北以揽天下之权,不可怯懦以自守,闭关养敌,坐受其敝。”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辅大喜,即以其书进钦宗,用为参谋,遣如康王所。宰相何执异议,以道梗为辞,不果遣。

高宗既即位,朝廷以张浚宣抚川、陕,议未决。若海谓:“天下如常山蛇势,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将图恢复,必在川陕。”乃往见浚,极谈终日,浚大惊,辟以自随,以亲老辞。时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讨使张俊屯江西,得若海道中,喜甚。谓曰:“李允文怀反侧,非君莫能开其自新。”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辞旨明畅。允文大感悟,即举军东下。若海复为书招其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成怒,将杀若海,若海夜宿王林军帐,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翼日,成遂遁。

绍兴九年,复三京,祗谒陵寝,事还。金人奄至,太尉刘锜甫至,众不满三万,遣人丐..

援于朝,无敢往者。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朝廷从之金兵果败去。未几,丁内艰。服除,添差通判信州。秩满,迁湖北帅司参议。知道州,.....

陛辞得对,上曰:“久不见卿,卿向安在?”授直秘阁、知江州,丁父忧。时方经略中原,朝廷议起若海,而若海死矣。

若海豁达高亮,深沈有度,耻为世俗章句学,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

《宋史o汪若海传》

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B.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C.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D.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弱”,此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另外,孔子对年龄的经典阐释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B.三京: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C.丁内艰:即丁母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母亲丧事。如《晋书o周光传》“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而不知所在”。

D. 秩满:秩,既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如“官人益秩,庶人益禄”,也指古代官职类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而“秩满”意为官吏任期满三年。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金人再犯京师时,汪若海上书曹辅直言怯懦自守的弊端。曹辅非常赏识他,任用他为参谋,并准备派他到康王麾下,后因宰相坚持不同意见,结果没能实现。

B.高宗即位后,派遣张浚宣抚川陕之地的结果始终没有定下了。若海认为川陕之地是恢复中原建立首都的重要之地。张浚看重他的才能,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的随从。王若海推辞不就。

C.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有反叛之心。在王若海的劝说后,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他的部署也全部归顺了朝廷。

【篇三】梁思宁

梁启超九个孩子为啥个个出色 梁氏家书或能给出答案梁思宁

向女儿撒娇

梁启超定居天津饮冰室、讲学北京清华园期间,长女梁思顺早已成家,并随其夫、民国外交官周希哲居住于海外。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三子梁思忠先后进清华学校读书,又先后留学美国。二女儿梁思庄不久也到海外读书,常在他身边的只有民国后出生的四子梁思达(小名达达)、三女梁思懿(戏称司马懿)、四女梁思宁(小名六六)、五子梁思礼(小名老白鼻)。因为有五个孩子都不在身边,所以他和孩子们的通信也非常频繁。

梁启超很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从他写给孩子们的家信中,不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与孩子们交流时的快乐,而且,也真切地体会到他与孩子们在一起时的快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伦之乐吧。他总是怀着极大的期待等待孩子们的来信,收到信,就“欢喜得狠(很)”,收不到信,就着急,就抱怨。同样,他也怀着极大的热情给孩子们写信,有人说,他写给孩子们的信有几十万字,也有人说超过百万,总之是个惊人的数字,但又不仅仅是个数字,其中饱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女浓如烈酒的亲情。他在写给孩子们的许多信中反复提到一点,就是这种发自肺腑的、自然纯真的爱。他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事实上,他的这种爱不仅惠及所有儿女,也无私地给予女婿和儿媳。梁思成与林徽因成婚后,他写信给二人,表达他的喜悦之情。他写道:“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有一次,他读了整整一天的书,晚上又喝了点儿酒,有些醉了,于是,“书也不读了,和我最爱的孩子谈谈罢”,便在信里和思顺聊起了家常,称赞他的女婿周希哲“勤勤恳恳做他本分的事,便是天地间堂堂的一个人”。

能和儿女们有这样的情感交流,是梁启超的幸福,而他的幸福还表现在身边这一群“小朋友”,常常给他带来快乐。那时,最大的达达也只有十来岁,老白鼻生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梁启超去世时,他也只有五岁,还有一个来去匆匆的小白鼻,生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九月,却只活了百余天,他们都让梁启超感受到了亲情的快乐和温暖。

他在给孩子们的信中写道:“老白鼻一天一天越得人爱,非常聪明,又非常听话,每天总逗我笑几场。他读了十几首唐诗,天天教他的老郭念,刚才他来告诉我说:‘老郭真笨,我教他念“少小离家”,他不会念,念成“乡音无改把猫摔”’。(他一面说一面抱着小猫就把那猫摔地下,惹得哄堂大笑)。他念:‘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总要我一个人和他对酌,念到第三句便躺下,念到第四句便去抱一部书当琴弹。”一个人到了晚年,能有童稚绕膝,其乐融融,这种天伦之乐的美好,是多么难得啊!

他有时就像个孩子,对儿女表现出某种依赖。民国十七年(1928年)秋天,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疾病一直折磨着他,让他感到十分痛苦,听说大女儿思顺要回国了,他很高兴地写了一封信给她:“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发病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像是若顺儿在旁边,我向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但因为你事实上既未能回家,我总不愿意说这种话。现在好了,我的顺儿最少总有三五年依着我膝下,还带着一群可爱的孩子——小小白鼻接上老白鼻——常常跟我玩。我想起八个月以后家里的新生活,已经眉飞色舞了。”读这样的家信,是会让人落泪的,为感动,也为羡慕。

爱“做媒”的父亲

梁启超是个负责任的父亲,他关心每个子女的前途,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梁氏一门,九朵奇葩,这在中国历史上怕也是十分罕见的。这奇迹的创造者,就是作为九个孩子父亲的梁启超。但他这个父亲不是旧时代包办一切、唯我独尊的家长,不是以自己的意志安排儿女的未来,他像一个大朋友,为孩子们出主意,提建议,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

他最得意思顺和思成的婚事,被他视为自己的杰作,而并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对思顺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事,梁启超也颇费了一些心力。首先,梁思成是他的长子,是要继承他“全部的人格和名誉”的;其次,林徽因是林长民的女儿,她刚刚经历了丧父之痛,她的难处和感受,都是他必须考虑的。

梁思成与林徽因梁思宁

最初,林家希望能早一点订婚并举行婚礼,但梁启超觉得,两个孩子的学业和前途更重要,所以,他极力主张思成与徽因继续求学,待学业完成后,再订婚、结婚,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他甚至还有这样的打算,考虑到思成所学,也许不便于谋生,于是提出:“你们姐妹弟兄个个结婚后都跟着我在家里住几年,等到生计完全自立后,再实行创造新家庭。”然而,林长民在战争中不幸遇难,使得事情起了变化,他急着要为思成找工作,帮助他解决生计问题,因为“思成结婚后不能不迎养徽因之母,立刻便须自立门户”。

为儿女,梁启超总是想得很细、很多,事事都想在前面,虽然他有时也感叹,“太费心力了”,“老年心血都会被你们绞尽了”,但他仍然乐此不疲。当时,思成与徽因正在美国读书,不方便回国举办婚礼,他便提议把婚礼安排在加拿大的阿图和(今渥太华),又考虑到林长民本是基督教徒,尽管自己不喜欢教会,但他依然建议婚礼“在那边最大的礼拜堂里举行”,采用“庄严的基教婚仪”,由思顺、希哲夫妇代为操办。

聘仪定礼自然是在北京举行,这方面的细节梁启超考虑得也很周全。他请了林宰平先生作为大宾,主要聘仪则为玉珮一双,“可以佩在项间者,其珮以翡翠一方,碧犀(红色)一方,缀以小金环联结而成”,大约是取“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的意思吧,是林家的大宾陈仲恕先生和梁启超的二弟梁启勋商量购置的,据说“美丽极了”。听说林家的聘仪是玉印一方,也有翡翠,很漂亮,又听说玉印原有两方,他不好意思让林家全买,打算自己悄悄买了添上去。写庚帖也是极隆重的一件大事,两家商量的结果,决定恭请林家至亲、著名书法家卓君庸先生执笔,不仅因为他的字“写得极好”,而且,“堂上具庆夫妇齐眉”,真是“合适极了”。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定亲大礼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12月18日在北京南长街54号家里举行。那天,全家“晨起谒祖告聘,男女两家皆用全帖遍拜长亲,午间宴大宾,晚间家族欢宴”,场面“极庄重热闹”。可惜,梁启超未能亲临现场,一是他病情不稳,恐“再发旧病”;二是京中近日风潮正恶,他又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来此恐于他不利,所以,“二叔及王姨皆极力主张我勿往,一切由二叔代为执行”。他们的好意梁启超自然是要领的,当天他写信给思成,还说:“天津也相当的小小点缀,我和弟弟妹妹们极快乐的玩了半天。”

兄弟情深

作为梁启超的二弟,梁启勋在各个方面都是其兄长的得力助手。启勋生于光绪二年(1876年),论年纪,他们之间只差三岁。梁启超少年中举,又拜康有为为师,就学于万木草堂,不久,梁启勋也来到万木草堂学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海外,梁启勋也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学习经济。民国以降,他们一同回国,梁启勋始终追随兄长,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国事还是家事,都给他很大帮助。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落户天津,梁启勋居住北京,但是,他在北京南长街54号的梁宅,常常又是梁启超来京的落脚之地。

【篇四】梁思宁

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家族的优良家风孕育“九子皆才俊”的美誉,图为梁家亲属参加梁启超家风座谈会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有九个子女,其中有三位院士:梁思成、梁思礼和梁思永。此外,其他6人也皆为才俊。

1893—1966):是外交官周希哲夫人,中央文史馆馆员。她是一位诗词研究专家,著有《艺蘅馆词选》五卷,颇受读者欢迎。

长子梁思成(1901—1972):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次子梁思永(1904—1954):是我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并于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次女梁思庄(1908—1986):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精通英、法、德、俄等语言,一生致力于西文编目工作,是我国图书馆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四子梁思达(1912—2001):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南开大学经济系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曾在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任职,参与编写了《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

妇联、红十字会等机构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

五子梁思礼(1924—2016):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也是中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梁思宁 梁思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