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论高中文言文教学(网友来稿)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程朝阳(215101)
[摘要]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惑和难题,本文探讨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教学价值,学习文言文的几点理由,进而明确目的,以做好文言文教学的分内事,然后直面现状,剖析了学生怕学厌学文言文的原因,最后,重点论述如何实践理想,探索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文言文的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自主式阅读整体性阅读诵读法
在语文教科研全面开花、如火如荼的今天,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显得有点受冷落,甚至至今还停留在“文白之争”的层面上,这种状况不太正常。本文拟就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价值、目的、现状及理想做法阐释一下个人的观点,以求正于方家。
一、探求价值——学习文言文的几点理由
在漫长而激烈的“文白之争”中,支持学习文言文的专家们全面而深入地论述过文言文的教学价值,总括起来大致有:教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①。我不想多作复述。下面要谈的是我面对学生的“学习文言文无用论”而提出的几点看法。
1、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多为当时一流人才的精神物化的产品,具有极为丰赡的精神内涵。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德育的重任,我们要培养良好精神品质的学生,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学生只是阅读他们喜欢的“思想情感委琐”“众生喧哗”的当代“快餐文学”,显然达不到我们的目的。学生应多和杰出人物、一流人才“对话”,直接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思考”,直接体味他们不同凡响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然后逐步涵养其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忧乐观,在精神上走向丰润完满。
2、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运用现代汉语的起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高中生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汉语言表达的言简意丰、谴词造句的考究、思想内容的深刻、论辩艺术的出色、结构的严谨等特点,从而热爱民族语言,学习并发展民族语言的表现力。还要指出的是,继承这一“文物”有助于培养学生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且不说将来要从事古代历史、政治、经济、科技、文艺、医学等研究工作的学生,就是个普通的中国人,至少能感受中国画、民乐、园林的美吧?至少在民族艺术面前,能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吧?学习独具民族审美特质的文言文,可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育起那一份敏感。语文教师要带领青年学生认识文言文,研究文言文,让它与学生息息相通,从而达到在祖国语言文字与丰富灿烂的文化的历史平台上去开创新的现代文明的目的。
3、文言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今天的学者在反对学习文言文时,常引述胡适、鲁迅、叶圣陶等大师曾说过的话作为依据。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能取得彪炳千秋的成就,跟他们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是分不开的。事实上,开创中国新文学的大师们,都接受过良好的古文教育,比如朱自清、冰心、巴金。就是身为科学家的杨振宁,对其从《孟子》中汲取到的营养至今念念不忘,并常现身说法,告诫青年学子要学习古代经典。再说,如果一个英国人不会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我们会嘲笑他,可“莎士比亚”就是英语的文言文呀?如果学生只有读李约瑟的《中国的科技和文明》才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成就,只有到日本留学才能学到中医,这恐怕不只是一种尴尬吧?一个无力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国家,能发展到哪一步?如果高中生对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千古佳句都一脸茫然,中学语文教育能说是成功的吗?
二、明确目的——做好文言文教学的分内事
新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
1、继续重视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新旧联系、辨析异同中理解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重视每一所有要背诵的课文语文老师都会“默写”吗?如果连老师都做不到,这教学要求是否该修改一下呢?此外,我们常要求学生搞清楚一些根本说不清楚的东西。比如,1997年高考题第17题,“高宗意乃解”一句,让学生区别“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和“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这两种解释的对错。其实,谁能说得清前者就比后者准确呢?
②教学思想的问题。我只想讲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过于强调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一是以应付考试为根本目的和任务。前者的结果是,45分钟里教师总是带领学生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上猛下工夫,而没看见那是一文言文其实并非面目可憎,更不可怕,还是有点可爱的。
(二)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在快乐地学习中提高文言素养,修炼精神品质。
1、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可是由于上文论及的原由,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他们虽然会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读看看,但心灵的眼睛是关闭的,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课文不过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我们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如此,才能学好文言文。那如何搭建那心灵之桥呢?
①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如果学生对归有光的遭遇一无所知,漠然相对,就不会去用心体会《项脊轩志》中蕴涵在日常琐事中那份深沉的情感。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历史背景及刘项的相关情况后,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
②指导学生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⑤
③用当代视野关照文言文,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比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课文关于“志、物、力”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2、教师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领略其美,吸收养分。
①积累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及文学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必须重视。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第一,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的积累。其次,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
第二,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主要是要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
第三,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第四,部分地区还可以和方言结合,积累文言知识。比如我所在的苏州,是吴方言区,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语言,很多文言词语都还在用。结合方言,学生学得有趣,也使本来感觉很难的问题简单了,效果不错。
第五,辅以“务实、得法、有效”的能力训练,巩固提高。
②整体感受,体验阅读乐趣。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不得已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获取了“实利”,但它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倡整体性阅读,要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阅读效果,让学生在整体阅读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教师主要是发挥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作用,点到为止,留有余地。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整体感受。读《归去来兮辞》,最要紧的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感受到了陶渊明的那一份愉悦、淡泊又略带寂寞的情怀,而不必让学生拼命地把文章翻译成味同嚼蜡的白话文。
③含英咀华,培养审美趣味。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而缺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这一环节,学生就无法真正品味到文章之美,自然难以爱上文言文。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
其一,对名句名段,一定要带领学生反复玩味,仔细揣摩,明了其美在何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学生能感知其美,但只能分析到“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境界阔大”这一步。我指导学生深入发掘,结果发现该名句的精髓在于作者描绘了一方和谐、澄明的天地,生命在那里自由地飞翔。这种理想的境界让作者心迷神往,千百年来也扣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明乎此,学生无不面露喜色。
其二,发扬朱光潜先生倡导的“咬文嚼字”的精神,决隐发微,探寻看似平淡中蕴含的精彩。彭宗保老师以前教《石钟山记》,着力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笑”字,溯“笑”之源,探“笑”之真谛。⑥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产生豁然开朗之感,领悟了作者独运之匠心。不仅激发了兴趣,也培养了审美趣味。
④比较阅读,提高鉴赏水平。有时,学生读一苏洵的语言干脆利落,朗朗上口,苏辙的稍微有点拗口;苏洵是借古讽今,饱含忠谏之情,苏辙是就史论史,有逞才之意。可见,比较阅读,学生的鉴赏水平会得到超出预料的提高。
⑤质疑问难,改进教学效果。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太多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只要教师能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因为质疑问难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效果。如果因此培养起初步的研究精神,倒也是“意外”的收获。
我主张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教参质疑(学生那儿必须放一本教参)、向教师质疑。比如课下注释,常遭到学生的质疑,一番争论后,达成共识,必然掌握得更牢了。而对课文的质疑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学习《阿房宫》时,有学生问:第一段多为偶字句,为何开头连用四个三字句呢?这个问题我备课时根本没有考虑到,解决了它就弥补了教师备课的空白,师生都有收获,教学效果自然是改进了。
⑥吸取养分,丰富精神世界。我说过,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人物之手,有着丰赡的精神内涵。高中生正处在发展个性、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正面影响是很重要的。而高中生又有叛逆心理强、拒绝说教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自觉接受熏陶、吸收养分就显得格外要紧。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赞叹,为名士的痛苦忧思而唏嘘,为豪杰的慷慨赴难而扼腕。学生在那些高贵的精神品质的浸润熏陶下会自觉地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课内外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延伸,在“大语文”框架下学好文言文。
1、在语文活动中学习文言文。比如对情节性强的文言课文,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在学习文言文。还可以组织古诗文朗诵会、文言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兴致很高,效果也都不错。
2、在课外阅读中学习文言文。现在有一种理论叫“阅读转注”说,认为阅读过程是个全息性辗转相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之间自动互相参注,互相补充、互相发明,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不断积累起来。根据该理论,学生只要坚持在课外阅读文言作品,就可以自然地与课内所学相转注,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3、从影视作品中学习文言文。现在有大量的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有一定的文言含量,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视系统播放。比如《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荆轲刺秦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提高文言素养。
2003-9-3
参考文献:
①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J]语文教学之友,2001,6
②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③钱吕明文言文教学的理性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京),2002,7
④张超自主式阅读:阅读的返朴归真[J]山东教育,2002,7/8
⑤李建邡教苑漫录[M]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
⑥彭宗保抓住“笑”字串全文[J]语文学习,1996,4
作者邮箱:szczy@yeah.net
【篇二】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墨子《非攻(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非攻(节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何”“则”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目标重点难点】
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2.语言知识
【难读字】
园圃(pǔ)鸡豚(tún)栏厩(jiù)衣裘(qiú)兹(zī)甚不辜(gū)
【古今异义】
众闻则非之(非,非难。今义:不对,过错。)
苟亏人愈多(苟.如果。今无此义。)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重,大。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
【一词多义】
国
今至大为攻国(国家)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
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域)
故
是何故也(原因,缘故)
暮去胡来颜色故(衰老)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
乃入见。问:“何以战?”(凭,凭借)
以
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以其亏人愈多(亏,损人)
从而誉之(誉,赞美)
②形容词作动词:
众闻则非之(非,非难)
【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介词)
上为政者得(之)则罚之。(省略宾语)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②设问句: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③反问句: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文断句标点是学习古文的一项基本功。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正确理解古文,是断句标点的基础,反过来断句标点不正确,古文理解必定会受影响。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公输》“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人民。尽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墨子《非攻》揭露了这种战争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中
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帐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篇三】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 共计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 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被动句总结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1、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省略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三、 省略句
1、 主语的省略
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
(1) 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 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 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省略句总结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篇四】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不同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考题回顾】
(2014重庆卷)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彼且恶乎待哉? 4、彼且奚适也?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微斯人,吾谁与归?
总结规律: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
牛刀小试: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答案:C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⑷臣未之闻也。
⑸时人莫之许也。
总结规律: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
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 “莫”
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
牛刀小试: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
答案:B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惟命是从。
总结规律:
规律三:以“之”或“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刀小试:
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宾语前置句小结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 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为其然也?
3.而今安在哉?
4.而又何羡乎?
5.并力向西。
6.秦人不暇自哀。
7.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8.何厌之有。
9.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10.我之谓也。
11.何以伐为。
12.无乃尔是过于。
1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探究一:分析下列句子,找出共同点。
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月出于东山之山,徘徊于斗牛之间。
⑷长于臣。
⑸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标志性词语:于(乎)
格式:动(形)+于(“乎”,相当于“于”)+宾(名/代)
翻译:于+宾+动(形)
探究二:分析下列句子,找出共同点。
⑴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⑵请其矢,盛以锦囊。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请其矢,盛以锦囊。
规律:
标志性词语:以
格式:动+以+宾语(名/代)
翻译:以+宾+动
一试身手:
下列句式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C
与“具告以事”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D、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答案:D
实战演练:
一、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特殊句式,并指出其类型。
A、何以伐为? B、君患何焉?
C、恐年岁之不吾与。 D、唯兄嫂是依。
E、游于赤壁之下。 F、师不必贤于弟子。
G、具告以事。
答案:A ——D 宾语前置
E——G 状语后置
二、选择题
1、选出句式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 ( )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唯才是举。
答案:C
2、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余马首是瞻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C君何以知燕王? D寂寥而莫我知也。
答案:A
3、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姜氏何厌之有? B.敢问何谓也?
C.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D.君何患焉!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贪于财货 D.无伤也,请辞于军。
答案:A
5、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唯才是举 B.唯利是图
C.何以伐为?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D
6、下列句子哪句属于状语后置句的,请选出来( )
A、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B、故燕王欲结于君。
C、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B
小结:
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 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标志词:于、乎、以
格式:动(形)+于(“乎”,相当于“于”)+宾(名/代)
动+以+宾语(名/代)
【篇五】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松柏
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课题
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延及高考。
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归纳积累。
课时安排
5课时
主备人
郭春红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学补充
第一课时
导入: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典型例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者,也
2.典型例句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也
3.典型例句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粟者,民之所种。
3.者,
4.典型例句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者也
5.典型例句
刘备天下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秦,虎狼之国。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亡秦之续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5.无标志判断句
6.典型例句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梁文即楚将项燕。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7.典型例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略讲)
8.典型例句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8.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略讲)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对接高考
1.翻译(2014.广东)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
答案: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申明冤屈,才敢告发,原来杀人的人,是姓陈的富人。
2.翻译(2013.广东)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答案:傅先生是天下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成为他的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叫他的名字!
相关练习
1、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此帝王之资也
C.我,子瑜友也 D.此乃天也
2、“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B )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篇六】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2015届高三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语文教学:2015届高三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2015年高考复习: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课题
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延及高考。
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归纳积累。
课时安排
5课时
主备人
郭春红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学补充
第一课时
导入: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典型例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者,也
2.典型例句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也
3.典型例句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粟者,民之所种。
3.者,
4.典型例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者也
5.典型例句
刘备天下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秦,虎狼之国。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亡秦之续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5.无标志判断句
6.典型例句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梁文即楚将项燕。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7.典型例句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篇七】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特殊句式上课教案
(一)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1、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2、巨是凡人。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5、城非不高,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二)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则、为、“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
1、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臣本布衣。
5、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过大孤山小孤山)
6、且相如素贱人。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者,也”
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亚父者,范增也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
5、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者也”
1、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樊哙,沛公之参乘者也。
“者,”
1、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也”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是寡人之过也(……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四)无标志词,谓语对主语有断定性。
1、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主语,名词性谓语)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直接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表示判断)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一)、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1、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京口)
(二)、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1. “为所”
“为所”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六国论)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
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见于” “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而刘宿缨疾病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过秦论》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 )
A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B 蔺相如者,赵人也。
C 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D 其人勇士。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
A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B 庭中始为篱。
C 灭六国者六国也。 D 夫天者,人之始也。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 故木受绳则直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 梁父即楚将项燕。 B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 郡之贤士大夫……,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 若即若离。
5、“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 今君乃亡赵走燕。 B 嬴乃夷门抱关者。
C 旬乃还第。 D 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6、“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 )
A 是天下之大贼也。 B 是胜之舍人也。
C 是吾剑之所从坠。 D 不知木兰是女郎。
7、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禹,汤被之矣。 B 恐为操所先。
C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8、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同舍生皆被绮绣。 B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 受制于人。
9、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行将为人所并。 B 视为止,行为迟。
C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D 激于义而死焉。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激昂大义。
C 使不辱于诸侯。 D 败秦师于崤。
1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何以知之? B 未之有也。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弗之怠。
1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其间旦暮闻何物? B 君何以知燕王?
C 莫之或止。 D 未之多见也。
1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沛公安在?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14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城中皆不之觉。 B 唯余马首是瞻。
C 惟利是图。 D 马之千里者
15、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1),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2):“吾以布 衣提三尺剑取天下(3),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4)!” 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5):“陛下百岁后(6),萧相国即死(7),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8),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9),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10)。”卢绾与数千骑居塞下候伺(11),幸上病愈自入谢(12)。
(1)流矢:飞箭。
(2)嫚骂:辱骂。 嫚,轻慢,侮辱。
(3)布衣:平民。因平民穿布制衣服,故以布衣借指平民。
(4)虽:即使,纵然。
(5)已而:不久。
(6)百岁后: 也是死的避讳说法,等于说百年之后。
(7)即:如果,一旦。
(8)少:稍徽。戆[zhuàng,音壮]:愚而刚直。
(9)少文:缺少文才。
(10)而:你。
(11)候伺:窥伺,等待机会。
(12)幸:希望。
译文
高祖讨伐黥布的时候,被飞箭射中,在回来路上生了病。病得很厉害,吕后为他请来了一位好医生。医生进宫拜见,高祖问医生病情如何。医生说:“可以治好。”于是高祖骂他说:“就凭我一个平民,手提三尺之剑,最终取得天下,这不是由于天命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然你是扁鹊,又有什么用处呢!”说完并不让他治病,赏给他五十斤黄金打发走了。不久,吕后问高祖:“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死了,让谁来接替他做相国呢?”高祖说:“曹参可以。又问曹参以后的事,高祖说:“王陵可以。不过他略显迂愚刚直,陈平可以帮助他。陈平智慧有余,然而难以独自担当重任。周勃深沉厚道,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吕后再问以后的事,高祖说:“再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卢绾带着几千骑兵在边境上等待机会,希望在高祖病愈以后,亲自到长安去请罪。
三、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
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D定语省略E介词省略F定语中心语省略
A主语省略
1、(苏子)举酒属客。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赤壁赋》)
2、于是(苏子)饮酒乐甚。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赤壁赋》)
3、(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
4、(兰芝)乃投水而死。译:兰芝于是投水自尽。(《孔雀东南飞》
5、(兰芝)十三能织素。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
6、(婚姻生活)始尔未为久译:婚姻生活才开头。(《孔雀东南飞》
7、(我)终老不复取。译:我就一辈子不再娶妻。(《孔雀东南飞》
8、(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1、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译:有志气,不盲从别人而停止。(《游褒禅山记》)
2、遣去慎莫留(她)。 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
3、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
4、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译:让工匠用毒药浸过它,拿它在人身上试验。(《荆轲刺秦王》)
5、人不敢与(之)忤视。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
6、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译: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荆轲刺秦王》)
7、前为(之)谢曰。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荆轲刺秦王》)
8、使(之)毕使于前。译: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荆轲刺秦王》)
9、竖子不足与(之)谋。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
10、毋从(其)俱死。译: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送死。(《鸿门宴》)
11、则与(之)斗卮酒。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
12、为(吾)击破沛公军。译: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鸿门宴》)
D定语省略
1、主簿通(太守)语言。—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
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
E介词省略
1、而卒葬(于)之—译:死后葬在这里。(《游褒禅山记》)
2、有碑仆(于)道—译: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游褒禅山记》)
3、沛公军(于)霸上—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
4、徘徊(于)庭树下。—译:在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5、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金,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6、取之(以)百金。译:用一百金买下。(《荆轲刺秦王》)
7、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荆
【篇八】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2015届高三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语文教学:2015届高三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语文教学:2015届高三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饶水知音
2015年高考复习: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课题
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延及高考。
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归纳积累。
课时安排
5课时
主备人
郭春红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学补充
第一课时
导入: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典型例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者,也
2.典型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