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
2016(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教案
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考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答病例与规范答题的比较明确答题思路。
在讨论、练习中归纳、掌握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感情比较鉴赏
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比较中进一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难点:
在整体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求同辨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情回顾:
命题特点: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同一诗人作品的比较。
命题考点:1、比较形象2、比较语言3、比较表达技巧4、比较内容情感
三、合作探究
1、真题示例(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 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 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问题例析
3、从上题中可看出诗词比较阅读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鉴赏,即“求同辨异”。比较阅读与单篇
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步骤。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 寻“异”关键词 。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键
词来更好地分析异同。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体的词,要结合诗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
4、其他题型示例
【比较语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
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求“同"关键词:望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高楼 帝京 若为 峰头 故乡
参考答案:柳诗之“望”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以自己化身千万置身每个峰头这一奇妙的想
象来收束全篇,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强烈怀念。
【比较表达技巧】(2016龙岩市质检)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捣练子令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9.张若虚诗“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与李煜词的末尾两句“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都是借月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它们表现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求“同"关键词:月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数声 月 到 徘徊 卷不去 拂还来
参考答案:李煜词采用视听结合、声色交融的方式,写出秋月的清光和断续的捣衣声共同触动了词人内心孤独的心弦,引发了他的满怀愁情。张若虚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月”。闺中思妇睹月生愁,但月光多情相依,卷不走也拂不掉,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无法摆脱的愁苦和迷惘。
【比较内容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①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觮③ ,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⑤ ,换得东家种树书⑥ 。
注:①锦襜(chā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②夜娖(chuò):整理 ③银胡觮(lù):箭袋 ④金仆姑:箭名。⑤平戎策:指辛弃疾上书给皇帝为光复中原、抵抗金兵出谋划策的《美芹十论》、《九议》等⑥换得东家种树书:指归隐山林,过田园生活。
这首《鹧鸪天》的上片和下片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壮岁 拥万夫 渡江 汉箭朝飞 叹 白髭须 换
参考答案:上片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下片表达了词人韶华易逝的感叹,英雄空老的无奈。两相对比,更突出词人不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苦闷,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词人的人生悲剧色彩更加浓郁。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阅读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
半缕轻烟柳影中。 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 荷花入暮犹愁热,
一时回首背西风。 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求“同”关键词?(学生找出)恨 愁→拟人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回首 背 低面 藏
参考答案:都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杜诗凄怨低沉。“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感伤迟暮之恨,表露作者伤感不平之情。杨诗活泼有趣。“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五、课堂小结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简易口诀:读标题,解要素
看注释,推主旨
品语句,体情感
细辨析,找异同
六、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崔融 杜审言①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③。
[注]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杜审言:(645-708),湖北襄阳人,官修文馆直学士。杜甫祖父。②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③北平: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1)、“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二者各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5分)
(2)、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6分)
2、阅读下面两首李贺的诗,完成后面的题。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 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④, 快走踏清秋。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5分)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抒情方式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6分)
教学反思:
【篇二】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 对比手法教案
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鉴赏古诗词中的对比手法。
2、通过例题理解古典诗词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高考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
重难点:掌握高考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
教学方法:梳理探究训练
教学过程
授课人:陈森 授课班级:高二(1、2、3)班
导入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请作简析。
《越中览古》一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
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一、知识结构梳理:(10分钟)
高考考纲
1、考纲要求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点解释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设题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
方法探寻
典例精析1: 阅读此诗,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yè管弦。
采用对比的手法。 (步骤一)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朱门贵族的愤慨。(步骤三)
二、新知探究:(15分钟)
探究学习1:
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步骤二)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步骤三)
探究学习2:
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吴融的这首《华清宫》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独具一格。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 ”,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令人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 ,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
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
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 ”,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 ,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 ,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李约《过华清宫 》
首句就直斥玄宗皇帝:作为一国之君,玄宗皇帝耽于享乐,追求淫逸,反把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
第二句用“一曲霓裳”一笔带过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沉醉于歌舞的享受生活。“四海兵”三字,是唐玄宗、杨贵妃二人耽于享乐、追求淫逸所酿成的苦果: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使盛唐走向了衰微。这与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有异曲同工之妙。君王以“万机”为轻,却以享乐为重,酿成亡国之大祸必在情理之中,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三、四两句是诗人目睹华清宫的景象:帝妃早已升天作古,只有四季“长生”的树木,见证了华清宫的兴衰。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答: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宫内宫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而两首诗体现的都是对玄宗皇帝沉迷声色而误国的讽刺与鞭挞。
三、方法总结,综合提高 (5分钟)
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评效果(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几句写 ,后几句写 。前后(或者两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深刻地揭示了(写出了)什么样的( 思想内容),表达了(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四、基础训练 (8分钟)
问:本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
的幌子。
答: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五、练习作业:(2分钟)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读长恨辞 [宋]李觏gòu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宠妃杨贵妃之死哀恸万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唐玄宗的批判与谴责的分量。
2、课外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登科后 唐 孟郊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
【注释】
①龌龊wò chuò: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思考:请你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诗开头两句对比,将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与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对比,用“不足夸”“思无涯”直抒心情,表现了作者金榜题名后内心说不尽的畅快。
②“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用夸张手法,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篇三】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诗歌鉴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库尔勒市第二中学 蒋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意象,了解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
2.积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二、能力目标:
1.掌握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意象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重点);
2.把握意象的组合方式,基本感受意象组合营造的诗歌意境(难点);
3.培养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展现中国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2.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美。 学习方式:
交流讨论,交互合作式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歌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诗经楚辞汉府,唐诗宋词元曲,共同构成了一条灿烂的艺术银河,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思想,它不仅仅只是一部文学史,更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史,心灵史,精神史。中国文人诗客在山川风物下挥洒情思,在花鸟鱼虫后抒发情致,读懂这些意象,才能读懂我们的诗史。
二、认识意象
1.感受意象。配乐诵读《山居秋暝》,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感受诗境,由“诗中有画”的诗境引出诗歌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要
尊重学生的思维的层递性,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文化感知出发)
2.提出意象的概念。提问,引导学生从“意”和“象”两个方面来分析概念。(展示幻灯片)意象指包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物象+情意=意象。能成为意象的,是富有深意而又形象生动的事物。
3.意象的重要性。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因此诗人都非常重视创造意象。诗歌鉴赏也必须抓住意象,从意象出发。
三、归纳意象
要欣赏中国古典诗词,首先要积累一些古诗常用意象,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有着强烈的概括性,一种意象的形成,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诗歌意象具有文化传承性的特点。
现在请同学把你归纳的意象说一下。用幻灯出示学生可能归纳的意象:(学生分组进行归纳和分析,选取两到三组意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剖析分析意象的思维过程,归纳出意象分析的方法)
月亮——思乡的代名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柳——离情的象征
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菊花——人格的写照(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梅花——高洁的象征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徐再思)
杜鹃鸟——凄怨哀伤的象征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
寒蝉——高洁、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四、准确把握意象
1.抓住意象自身的特征,注意这些特征的象征性。如月圆——团圆——无法团圆——思乡怀人;残月——人缺——分离——孤单寂寞、内心凄凉。杜鹃、猿鸣常传达凄凉之境都是与他们的声音有关。
2.联系全篇,宏观把握。
3.学会分析意象的组合。(选取一组意象组合的诗句,学生讨论分析)
意象的组合。以上意象如仅有个体意象传达的个体美,则不足以传达作者丰富的变化的感情。因此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十分
强调意象的组合,目的是把若干个体意象组织成综合的意象,表达更广阔的思绪情怀,使读者感受到综合的美。所以鉴赏古典诗歌要在积累常见意象的基础上,注意把握古诗词意象组合的基本特点。
(1)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鉴赏意象一定要运用联想和想象。
(2)注意把握意象之间内在的、深层的联系。
4.体会意象群。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诵读体会意象的群组对于营造意境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选取一个诗歌意象,思考其寓意性,选择一个评论角度写一篇评论短文,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搜集资料,与同学交流互评。
教学反思: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学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 我认为要让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因此我以感受意象为引入,特别引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这是有一个思维的递变过程的,再在这个感受的基础上提出概念,学生很快就把握了意象的基本概念。在这点上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一个截面的剖析。
进行意象分析只能举一反三,所以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诗歌意象来进行分析,月的意象和柳的意象主要是思考它们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意蕴,怎样成为诗歌意象的。学生在这两组的意象分析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是出乎我们预料的,这是教学的生成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意象分析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意象分析必须注意意象的特点品质和诗人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篇四】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诗歌鉴赏的对比分析法》
语文公开课教案
一、课题:诗歌鉴赏的对比分析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要点。 2.丰富、积累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 3.理解掌握以对比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 (二)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以对比分析的方法鉴赏诗歌,启悟其思维。 2.提高学生鉴赏评价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消除学生对诗歌鉴赏的畏难心里,激励其树立信心、踏实用功。 2.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重点
对比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教学互动,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 五、教学步骤过程
导入课题
诗歌鉴赏向来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难点之一。因其能力层级高(E级),往往被学生视为“畏途”,面对考题难以打开思路,甚至无从措手。甚至地方的高考题也以对比(类比)方式设考题,颇为发人深省。这次市学情摸
1
底考试的诗歌鉴赏题便是两首送别词。
送柴侍卿
王昌龄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丹阳郭全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两首词为七言绝句的送别诗,风格迥异,表现手法不同,送别友人所抒发的感情也不同。王诗以“流水”“云雨”“明月”用象征性的手法直接抒发了虽即将分别然流水相通,风雨与共,共一轮明月,深原的友情是不会因在两地而所以“不觉”有离伤的。而严诗是秋日黄昏,诗人长..久伫立在江边。江面上点点寒鸦已飞尽,只有悠悠江水流向远方寄寓思念孤寂之情于凄清之景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不尽的思念。悟性高的同学答出了“海内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见对比分析比单独赏析一首诗有更大的收益。我们今天就整体赏析王安石的《枝全陵怀古》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对比分析:
枝金陵怀古
王安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登临送月,正故国晚秋,天气初。千里澄江似,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
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整体赏析桂枝香金陵怀古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寒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拿,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是一首怀古诗。金陵为东员、东晋、宋、齐、梁、陈六朝故都。然
2
而在短短三百里这六个朝代勃然兴起忽尔衰亡,引得无数文人诗客感叹不已。王安石的这首词就作于江宁府知府上。词为长调。
上阕鸟景。起向“登临送月”“登记远望”正故国晚秋天气初点明登临季节和特定环境(故国—故都)
接下来澄江
3
【篇五】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
2016(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考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答病例与规范答题的比较明确答题思路。
在讨论、练习中归纳、掌握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感情比较鉴赏
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比较中进一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难点:
在整体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求同辨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情回顾:
命题特点: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同一诗人作品的比较。
命题考点:1、比较形象2、比较语言3、比较表达技巧4、比较内容情感
三、合作探究
1、真题示例(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 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 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问题例析
3、从上题中可看出诗词比较阅读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鉴赏,即“求同辨异”。比较阅读与单篇
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步骤。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 寻“异”关键词 。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键
词来更好地分析异同。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体的词,要结合诗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
4、其他题型示例
【比较语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
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求“同"关键词:望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高楼 帝京 若为 峰头 故乡
参考答案:柳诗之“望”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以自己化身千万置身每个峰头这一奇妙的想
象来收束全篇,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强烈怀念。
【比较表达技巧】(2016龙岩市质检)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捣练子令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9.张若虚诗“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与李煜词的末尾两句“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都是借月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它们表现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求“同"关键词:月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数声 月 到 徘徊 卷不去 拂还来
参考答案:李煜词采用视听结合、声色交融的方式,写出秋月的清光和断续的捣衣声共同触动了词人内心孤独的心弦,引发了他的满怀愁情。张若虚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月”。闺中思妇睹月生愁,但月光多情相依,卷不走也拂不掉,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无法摆脱的愁苦和迷惘。
【比较内容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①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觮③ ,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⑤ ,换得东家种树书⑥ 。
注:①锦襜(chā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②夜娖(chuò):整理 ③银胡觮(lù):箭袋 ④金仆姑:箭名。⑤平戎策:指辛弃疾上书给皇帝为光复中原、抵抗金兵出谋划策的《美芹十论》、《九议》等⑥换得东家种树书:指归隐山林,过田园生活。
这首《鹧鸪天》的上片和下片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壮岁 拥万夫 渡江 汉箭朝飞 叹 白髭须 换
参考答案:上片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下片表达了词人韶华易逝的感叹,英雄空老的无奈。两相对比,更突出词人不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苦闷,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词人的人生悲剧色彩更加浓郁。
四、课堂练习
阅读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
半缕轻烟柳影中。 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 荷花入暮犹愁热,
一时回首背西风。 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求“同”关键词?(学生找出)恨 愁→拟人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回首 背 低面 藏
参考答案:都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杜诗凄怨低沉。“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感伤迟暮之恨,表露作者伤感不平之情。杨诗活泼有趣。“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五、课堂小结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简易口诀:读标题,解要素
看注释,推主旨
品语句,体情感
细辨析,找异同
六、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崔融 杜审言①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③。
[注]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杜审言:(645-708),湖北襄阳人,官修文馆直学士。杜甫祖父。②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③北平: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1)、“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二者各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5分)
(2)、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6分)
2、阅读下面两首李贺的诗,完成后面的题。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 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④, 快走踏清秋。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5分)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抒情方式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6分)
教学反思:
译文
君王将派遣大将出师远征,你作为书记官也奉命随行。
饯别的酒宴规模十分盛大,雄壮的军威轰动整个洛城。
军旗在早晨的寒气中飘扬,胡笳在夜晚的边境上传鸣。
你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北方的边境秋天就能平定。
注释
崔(cuī)融(róng):杜审言的友人,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历城)人,唐文学家,时任节度使书记官,与杜审言有深交。
行出将:将要派遣大将出征。
书记:崔融为节度使掌书记之官。
祖帐(zhàng):为送别行人在路上设的酒宴帷帐。
连河阙(quē):从京城连续到黄河边。阙,宫殿。指京城。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
军麾(huī):军旗,这里代指军队。
洛(luò)城:洛阳城。
旌(jīng)旃(zhān):旗帜、军旗。
朔(shuò)气:北方寒冷的空气。
笳(jiā):即胡笳。一种管乐器,汉魏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军营中常用作号令。
边声:边界上的警报声。
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
1.特点:前者悲凉,后者豪壮。
作用:前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与忧国的悲慨之情作铺垫;后者渲染了军营
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特点2分,作用3分,意思对即可)
2.表达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和祝愿。(或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国
家安定的期盼、对友人军事才华的赞美)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颈联想象军营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展望荡平敌寇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思想感情2分,结合全诗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1、①主题都是表达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的思想。(2分)也有怀才不遇之苦。(1分)
②《南园》连用反问,直接表达上战场为国建功,自己也可画像挂入凌烟阁,获取万户侯之爵位的渴望。《马诗》借骏马带上金笼头在边关大漠肆意驰骋来表达内心对功业的渴望。(2分)
2、①《南园》直抒胸臆,(1分)“吴钩”“收取关山”等直白的语言,痛快淋漓的表达作者内心思想;(2分) ②《马诗》托物言志(1分)通篇用比喻,借骏马带上金络脑来间接的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抒情委婉,耐人寻味。(2分)
【篇六】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教案
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教案
在平时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往往把衬托、对比两种手法搞混淆了,把“对比”当成“衬托”,或者相反,有的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这两种手法时就模糊的说成“对比衬托”。现实中因为人们常把对比、衬托连用,有人便误以为对比和衬托是一回事。其实,对比和衬托是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
一、什么叫衬托?什么叫对比?
衬托:诗歌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二、二者的比较:
同:对比、衬托都有两种事物
异:两种事物地位不同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
对比是通过双方强烈的反差,共同突出主题或思想,两者不分主次。
三、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方法:
1、找出用于对比(衬托)的双方
2、分析双方关系
突出一方的是衬托,
不分主次,造成强烈反差的是对比。
3、注意双方隐现、类属:
对比:双方出现,类属相同。
衬托:主体可以不出现,双方类属可以不同。(如以景衬情)
课堂训练:
题一、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1、找出双方:
过去“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的热闹、繁华景象与现在“惟有鹧鸪飞” 的凄凉景象
2、分析关系:不分主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答案】这首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拿过去“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的热闹、繁华景象与
现在“惟有鹧鸪飞” 的凄凉景象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抒发了诗人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
题二、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分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答案】本词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来进行反衬。在梦中,“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梦境写得繁华热闹,反衬出梦醒后的悲哀和凄凉。表达出作者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以及现实中的亡国之痛 。
题三、准确指出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乐景衬哀情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哀景衬哀情
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乐景衬乐情
题四、 寒 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zhāo)为子推。 注:孟云卿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在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寒食节是用来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的。在这一天,人们不生火做饭,而是吃冷食。 请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答案】本诗使用了反衬(乐景衬托哀情)的手法。首句一个“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百花竞发的美好景象,景物虽好,但作者却贫居他乡。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把下文所说的“堪悲”之情衬托得更加强烈。流露出作者客居他乡,生活困窘的无奈和辛酸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之情。
题五、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
要说明。(4分)
【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无人知道外边寒)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感叹王朝兴衰(惟有树长生) 。
题六、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题七、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出雄劲勇猛的猎鹰形象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题八、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解析】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白梅。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第二句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白梅不同流俗的高洁性情;三四句写梅的报春,体现其奉献精神。诗人通过衬托,塑造白梅这一形象,表现了自己坚持理想操守,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题九、 谢亭送别 唐代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得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总之, 对于这两种表现手法, 需要加以细心的区别,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决胜高考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