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断句专题复习教案
葛店高中高三语文组 主讲人:蔡利霞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文言断句,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⒉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四、教学重点
引导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通过练习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七、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考点解析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很难得满分,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
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再辅以一些方法技巧,提高文言断句能力。
一、标名(代)词,定主宾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二、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明修辞,巧判断——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呢,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我们把这一步总结为明修辞,巧判断。如《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⒈找顶真,定句读 ⒉据排偶,定句读 ⒊察反复,定句读
四、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如2004年北京卷,材料中有三处“其父曰”,应在“曰”后停顿。
【例】拙 于 用 大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庄子·逍遥游》
[答案]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五、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例】1.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孙子兵法》)
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那么,如何衡量断
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⑴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2)断句后,是否符合情理。
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文言文断句小练习
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墨子·贵义第四十七》
2、断句广东卷(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3、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文言文断句教案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十 数 自 谓 无 以 加近 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 直。朕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2007北京卷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第五》,1983年高考语文文言标点题)
5.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注] ①不至:可译为“不必”。
(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翻译这段文字。
6、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7、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8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9、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篇二】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断句的方法
2、提高理解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读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对老翁遗嘱的理解。
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断句方式一:
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给女婿 断句方式二:
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给幼子
总结:断句不同 遗嘱迥异
二、什么叫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断句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从前的大学入学国文考试,多采用此题型。
三、析 考 点
断句题是某些省考查文言文的传统语文高考方式之一,也是我们大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见证之一。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断句方法与技巧
前提: 读文段,通文意
断句的基础或前提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自然,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但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断句。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常作主语、宾语。主语前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介宾短语一般在句末。
例题分析:
吾 欲 发 兵 / 使 公 及 桓 楚 将 / 是 时 桓 楚 亡 在 泽 中/ 梁 曰 /桓 楚 亡 /人莫 知 其 处/ 独 籍 知 之 耳(《项羽本纪》)
小试身手:
1.汉 六 年 正 月 封 功 臣 良 未 尝 有 战 斗 功 高 帝 曰 运 筹 策 帷 帐 中 决 胜 千 里 外 子 房 功 也 自 择 齐 三 万 户
2.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动词,特别是“曰”“云”“言”“谓”等表说话的动词作为标志进行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例题分析: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小试身手: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五、课后作业:
2014湖北卷、四川卷断句试题
要求:先断句再翻译文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并评讲作业
1、朗读文段;2、翻译文段;3、总结断句依据
二、学习断句技巧
方法三、借助虚词位置断句。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句首常见词 :
发语词:夫、惟、盖、凡、
表谦敬副词:窃、伏惟、请、敬、
句首疑问反问词:何、安、胡、奚、岂、盍、其、孰与
句首关联词:故、是故、是以、且夫、若夫、苟、纵、、向使、无论、至若、、纵使、 "… 后分句前常见词:而、则、者、且、于是、继而、然则、然而""
句末常见词:乎、耳、哉、也、矣、欤、焉、耶、而已 ""
独立成句的叹词:嗟夫 呜呼""
独立成句的时间词:
例题分析: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小试身手:
子 曰 十 室 之 邑 必 有 忠 信 如 丘 者 焉 不 如 丘 之 好 学 也 夫 以 孔 子 之 圣 犹 须 好 学 今 人 不 可 不 勉 乎
方法四、借助固定的词组和句子结构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结构,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
""者""也 不亦""乎
何""之有 孰与""乎
为""所"" 受""于""
无乃""乎 得无""乎
安""哉 其""乎
例题分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方法五:借助修辞断句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较多,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
1、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题分析: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汝 心 之 固 /固 不 可 彻 /曾 不 若 孀 妻 弱 子 /虽 我 之 死 /有 子 存 焉 /子 又 生 孙 /孙 又 生 子/ 子 又 有 子 /子 又 有 孙 /子 子 孙 孙 无 穷 匮 也。
2、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三、课堂总结
文言文断句的常见方法
最简单、最有效:语感断句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三、借助虚词断句。
四、借助句式断句。
五、借助修辞断句。
六、借助总分断句
四、课后作业 2014广东卷文言文阅读
【篇三】文言文断句教案
断句教案
月 日 总 课
高考专项复习——文言文断句教案文言文断句教案
备课人 曹晓蓉
教学目标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学会和他人合作。
3.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
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标点在中国是近代的产物,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个时代,读书人打开一本新书,阅读的时候就用笔把它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个圆圈),或者用毛笔的笔套,蘸上朱砂印泥,逐句盖上。那时候,形容一个人读不懂文章,有一句术语说:“他点不断(句子)。”
两个小故事激趣:
1“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2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二.订正练习题的答案
三.学生根据练习,讨论总结断句的规律方法,师生一起明确。
方法一 找对话、引文(曰、云、言、谓)。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ì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答案: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
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
所知也,旦暮罄(qì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2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答案: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方法二 找标志性的虚词(句首、句末虚词,如题3)。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故”、“盍”、“岂”、“微”、“苟”、“纵”、“向使”、“若夫”、“且夫”“今夫”“嗟夫”“嗟乎”、“呜呼”、“是故”、“于是”、“然而”、“无论”、“至若”、“纵使”、 “是以”“然则” “得无”“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顷之”、“未几”、“已而” 等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也”、“矣”、“欤”、“耶”、“耳”、“焉”、“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1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答案: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无知无觉的样子)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方法三 观句式(排比、对偶、反复,如题1、2、5、10)。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1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答案: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方法四 找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答案: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方法五 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
1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答案: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四.方法总结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凭语感断,先易后难(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2、抓词语. ①对话、引文标志②虚词③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
3、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对称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顶真句式,还有一些固定句式。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内容是否合理。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准确地断句。比如行政事务、名物制度等,如人物的名、字、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总之,这道题考查同学们综合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平时应多朗读,培养语感;做一些必要的练习,注意各种断句方法,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
五.练习及作业
巩固练习(1)
1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4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5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6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7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8(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扦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9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巩固练习(2)
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 匈奴使答曰:"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魏武帝(曹操)要见匈奴使者,他觉得自己外貌丑陋,不能威镇远道而来的异国人,就让崔季珪代替他,自己提刀站在坐榻一旁。接见完毕,派密探问使者:"魏王怎么样?" 匈奴使者说:" 魏王仪容非常高雅,不过坐榻旁那个提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魏武帝听说后,就派人追杀了那个使者。
3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
【篇四】文言文断句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通过文言断句理解浅易的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属于2013年四川高考内容“古代诗文阅读”之“理解文本内容(包括断句、翻译)。主要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锻炼文言文断句能力。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已形成一定的语感,但基本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理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初步熟悉文言断句方法,明确文言断句步骤。
二、方法与过程:运用归纳、交流、探究等方法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学习、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
【教学重点及突破】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突破的方法是从学生熟悉的语段中找寻文言断句的规律,在练习中不断强化方法,最后归纳规律中的特殊现象,找盲点。
【教学难点及突破】初步明确文言断句的步骤。
【突破的方法】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迁移巩固—深入质疑。
【教学资源】1、《2013年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 2、配套学案 3、课件 4、相关高考试题
【教学时间、内容、过程】 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故事激趣
1、相传明代的书画家祝枝山,在某一年的除夕,应邀给一家财主写了一副对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财主看后大怒,当即告到县衙。公堂上祝枝山却说写的全是“吉庆之词”,财主听后越发怒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有这样的吉庆之词吗?”
祝枝山听了哈哈大笑,将那对联重新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难道不是吉庆之词?”。结果县令和财主闻之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2、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理解为“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哪知吃第一顿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好了“无鸡,鸭亦可。 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吗?”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
还有答案: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二.明确学习目标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高考考点:阅读浅易的古诗文,理解文本内容(断句、翻译)
本节课学习目标:归纳文言断句的方法,明确文言断句的步骤
三、高考链接,获取信息
回访高考题:2012年重庆卷(3分):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行之/以蓄成其得。—–翻译:人要蕴蓄才德,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古圣先贤的言、行才能成其大。从圣贤伟大的事迹,以观其利用之道;藉圣贤不朽的言论,以求其立言之意。默识古圣先贤的言行而实得之,并融会贯通,以蓄成其善德。
学生讲断句的依据,师解析:这里有虚词、句式
(1)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而”“以”等字。
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
“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四、自主做学案,自主探讨断句方法,师强调
板书:1.找主干 2.找虚词 3.找对引 4.找句式 5、找顶真 6.找排偶 7.找反复 8.找总分
五、课堂强化训练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并写出方法。
1、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答案点拨] 触忤:亦作"触迕",迕,逆,不顺从 。 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太宗曾罢朝/(语法结构-动宾)怒曰/(对话标志词)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句首标志-对象词)(对话标志词)谁触忤陛下/(句首标志-疑问代词)(帝曰/(对话标志词)岂过魏征/(句首标志-疑问代词)每廷争辱/我使常不自得/(句首标志-人称代词)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对话标志词)(句首标志-对象词)皇后何为若是/(句尾标志词-复音虚词)对曰/(对话标志词)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句首标志-疑问词)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文言文断句教案
2、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
[答案点拨]
臣闻齐桓公之郭/(语法结构-动宾)问父老曰/(对话标志语)郭何故亡/(疑问代词)曰/(对话标志语)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句尾标志词)公曰/(对话标志语)若子之言/乃贤君也/(句尾标志词)何至于亡/(句首标志-疑问代词)父老曰/(对话标志语)不然/(语法结构)郭君善善不能用/(修辞-对仗)恶恶不能去/所以亡(句首标志-复音虚词)(章法结构-分说总承)
翻译:我曾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当地百姓说:"郭国为什么会灭亡呢?"百姓们说:"因为国君喜欢好人但是厌恶恶人的缘故。"桓公说:"向你们所说,他是一个贤明的君王啊,怎么会被别人所灭呢?"乡亲们说:"不是那样的,郭国国君喜欢好人但是不加以任用,厌恶恶人但不能除去他们,所以就亡国了。
3、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答案点拨]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修辞-对仗并列)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句首标志)(修辞-对仗并列)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句尾标志词)(分承总说)故以孝事君则忠/(句首标志)(修辞-对仗并列)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修辞-对仗并列)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句尾标志词)(分承总说)
翻译:(孔子说: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读书的子弟。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还未懂得公务的办理。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
六、课后作业 步步高P119的“跟进练习”(1-3)
板书设计
找方法 理步骤
1、找主干(名词) 第一步 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2、看虚词 第二步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3、察对话 第三步 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4、辨句式 第四步 检验全文,通顺合理
5、据修辞
6、依总分
课后教学自评:
自评指标自评等级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全体学生达成度高。ABCD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好。 教学反思:
【篇五】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 教学设计
一、设计设想
最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我校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我想,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基于这种思路,我设计了这节课。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备考,老师也能更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过程和方;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学会和他人合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五、课前准备:收集过往高考试卷中有关断句的考题,分析其隐含的方法规律,并从课内寻找相应的一些句子,制作成一份练习,在课前发给学生完成,要求学生在做练习时感悟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以备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总结出断句的方法。同时,老师准备一份巩固练习,并制作好课件。
六、教学过程
1.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标点在中国是近代的产物,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个时代,读书人打开一本
新书,阅读的时候就用笔把它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个圆圈),或者用毛笔的笔套,蘸上朱砂印泥,逐句盖上。那时候,形容一个人读不懂文章,有一句术语说:“他点不断(句子)。”
两个小故事激趣:
(1)“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2)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①.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②.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2.订正练习题的答案
3.学生根据练习,讨论总结断句的规律方法,师生一起明确。
(1)找虚词(句首、句末虚词,如题3)。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o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盖”、“凡”、“故”,“岂”、“微”、“若夫”、“且夫”“今夫”“嗟夫”“窃”、“愚以为”“请”“然则”“是故”“得无”“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 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也”、“矣”、“欤”、“耶”、“耳”、“焉”、“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2)据相似结构、对称结构(排比、对偶、反复,如题1、2、5、10)。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
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3)找对话、引文(曰、云、言、谓,如题9)。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4)找顶真(如题4)。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5)依总分(如题7、8)。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找固定结构(“""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 “为""所""”,“是以”,“是故”)
(7)找名词(或代词)(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如题3、9)。和现
【篇六】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探讨并总结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简易方法;
2、学会一点归纳思维并善加实际运用,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借此来提升文言文断句乃至翻译技能。
二、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
一、考点解读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文言断句有两种考查形式:
(1)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即给出断句,要求考生判断断句的正误,如2013年高考湖南卷、江西卷。
(2)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竖)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如2013年高考湖北卷、浙江卷、四川卷等。
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2013年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1)涉及该考点的地区有所增加,从2012年的6个增加到9个。
(2)考查题型上,主观题居多,如2013年浙江卷、湖北卷、四川卷等;以客观题为辅,2013年湖南卷、江西卷为选择题。
二、文言文断句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段内容和大意。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文言文断句教案
(一)读文段,通文意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
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特别是人名)。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大致断出句读。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要特别注意标示。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例2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韩非子·说林下》)
【解析】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道”“鼻”“目”“事”,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三)看虚词,找位置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
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3、还有一些放在句首的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如: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嗟夫、虽然、且夫、向使、纵使、然而、然则等等。
4、时间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5 、叹词如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
例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例3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解析】 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而、焉、然;句末的虚词:耳、也、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本段就可以断句。
【答案】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四)明语法,辨句式
1.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一般不能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比如:
判断句式
反问句式
被动句式 “""者,""也”,“为、乃、即、则”等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为""所""”,“受""于""”,“见""于""”
“如""何”,“况""乎”,“何(以)""为” “何""之有”(宋何其他固定句式
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
例5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解析】 可根据主语、句式结构、句末语气词以及对话关系,再联系整段文意进行断句。
【答案】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2.琢磨词性词义,用语法结构来帮助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例6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解析】 找出主谓结构即可断句。
【答案】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五)明修辞,巧判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1.找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例7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左传·襄公十五年》)
【答案】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2.重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六)懂文史,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例9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留侯世家》)
【解析】 时间:汉六年正月。历史人物:良=张良=子房,高帝,萧何。官职:三万户,侯。历史地名:下邳,留。这段文言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理解起来便容易许多。
【答案】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文言文断句强化训练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有 妇 人 昼 日 置 二 小 儿 沙 上 而 浣 衣 于 水 者 虎 自 山 上 驰 来 妇 人 仓 皇 沉 水 避 之 二 小 儿 戏 沙 上 自 若 虎 熟 视 久 之 至 以 首 抵 触 庶 几 其 一 惧 而 儿 痴 竟 不 知 怪 虎 亦 卒 去 意 虎 之 食 人 必 先 被 之 以 威 而 不 惧 之 人 威 亦 无 所 施 欤!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A.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B.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C.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D.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A.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B.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C.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D.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