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对联教学论文 关于对联的论文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对联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奇妙的对联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组:曹燕妮 我校于10月10日开展了“三级公开课活动”,作为高一语文组的一位成员,我在10月12日进行了公开课讲授。我选择的内容是必修一梳理探究板块中的《奇妙的对联》。现将我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这次三级公开课学校做出了具体的要求,特别是在备课、讲课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要求。备课要做到,脑中有“纲”,胸中有“标”,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要定准教材重点、难点和考点。弄清学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精讲与训练、自主与合作、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关系。

这次我选择的《奇妙的对联》从内容讲比较简单,但趣味性较强而且也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的教学大纲就是让学生了解“对联”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知道“对联”的特点,知道如何对对子。本着这样的目的,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大量的对联和相关“对联”的一些小故事。我在课前要检查学生准备的情况。这样上课我心中更有底。

讲课要做到“六要”。一要坚持“严、精、细、活、实”五原则;二要体现“启发式、学生的主动性、训练”三要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四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逻辑思维能力、诱思探究能力等;五要在创造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努力激活学生思维。是课堂动起来,思维活起来,使知识生活化、应用化;六要合理使用多媒体。对联教学论文

我这次的教学设计是,先用郑板桥透过对联巧帮一家人的故事引入,然后介绍对联在我国的发展过程,接下来就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对联当众读给大家听。我发现学生搜集的对联数量多内容丰富,大多都是搜集的春联,也有部分学生搜集的是婚联、赠联、挽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的都很积极,而且大多数同学都能参与到其中,有的学生搜集的对联很有意思竟能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我借助学生这股热劲,抛出本堂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让他们想想,刚才这些对联有什么特点呢?我发现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变得比刚才收敛了很多,我观察有的学生在积极思考,有的好像就已经游离在这个问题之外了。我给学生大约两分钟的思考时间,让部分同学试着说说,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

学生还是能发现这其中的规律。他们都提到对联分上联和下联,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读起来很押韵。对于没有积极思考的同学我会请他们来回答,虽然他们站起来吱吱呜呜的,但是捎给提示他们还是可以答上来的。最后我总结了对联的特点。

内容进行到这已经过半了,接下来我给学生讲了几则有关对联的有趣故事,让他们再次感受到对联内容的博大精深。最后开展当堂训练。在选题上,我采用了先易后难的方法。我先列举四副对联,打乱顺序,然后让他们重新组合。这个过程的目的是让他们在重新组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对联的特点。然后再出几个简单的词组让他们对,如辞旧岁、千山秀、行千里路等。最后我再出几个句子让他们对,这个相对来说难度就加剧了,有的同学勉强能对出来,有的同学已经放弃了。对于这个结果也是我预料中的,所有我最后把答案公布给大家。让他们有兴趣的可以课后多留意。最后我以送给学生的励志对联——岁月峥嵘须奋斗,年华潇洒莫蹉跎,结束了我的公开课。

课后教研组也针对我这堂课提出了他们的宝贵意见,如万小英老师指出如果把对联故事放在开头效果会更好,韩智锋老师说如果训练再多做一些会更好。当然他们也肯定了这节课的亮点,趣味性很强,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对这堂课也进行了反思,在教学环节上可以安排的在紧凑点,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多一些耐心,针对练习应该分层次展开。上完这堂公开课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一定要虚心学习,要多听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多和备课组探讨教法。最后还要感谢高一语文组对我这次公开课的指导。

2011.12.27

【篇二】对联教学论文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论文对联教学论文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是相等”。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校庆就是最丰盛的文化大餐,色、香、味俱全。而校庆对联则是一道最具特色、最有营养的语文美食。

【关键词】语文; 对联; 教学; 运用对联教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2095-3089(2012)09-0152-01

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认识对联,但真正了解它的却很少。学校上百条校庆对联悬挂在教学楼前,似红瀑在秋风中飘逸,淡淡的墨香弥漫着整个校园,成了校园最美最靓的风景。孩子们在对联前驻足、品读、流连""他们似懂非懂、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看着他们那一个个好奇的样子,那一双双探索的目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去欣赏这独特的文化风景;去品味语文的香甜。记得王崧舟老师说过“文化的传承从某种意义讲是真正的立人,儒家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切在哪儿?在文化当中。传承文化实在是一个语文教师非常神圣又非常艰巨的使

命!”。校庆对联既有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也有现代语文的精华,让学生品析实在是难得的好机会。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对联教学论文 关于对联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