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每个人都是蝼蚁 人如蝼蚁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第一篇 每个人都是蝼蚁
《人啊,说不完道不尽的人》

人啊,说不完道不尽的人配图

人啊,说不完道不尽的人

杨光

人,很简单,只一撇一捺,行走坐卧,都不过一段身躯垂了四肢顶个脑壳。却最复杂,脑有思想,腹有心机,连人类自己都难琢磨透身边的同类。

人,很善良,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能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也很恶毒,炮烙之刑,凌迟处死,五马分尸……样样极尽人性恶。

人,很智慧,能发现世界上原来就有的东西,更能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又很愚蠢,居然能把工程建筑成;豆腐渣”供人用,竟然能把非食品掺入食品里给人吃。

人,很物质,吃穿住用行,样样要讲究,件件与人争,做梦都想着变成富翁跨入豪门。又很精神,能吃斋念佛独对孤灯,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能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受嗟来之食。

人,很感性,葬花而吟,情何以堪,感时而悲,泪水涟涟。又很理性,深知冲动是魔鬼,就坚持和平谈判而不轻易诉诸武力解决争端。

人,很伟大,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孙中山治国主张天下为公。也很猥琐,总爱盯着别人的缺点,极尽贬低别人显摆、抬高自己之能事;总喜欢打探、嘁嘁嚓嚓别人的隐私,巴不得别人出点啥事儿好幸灾乐祸一番;且有偷鸡摸狗、撬门别锁、顺手牵羊……之偏好。

人,很世俗,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权有钱前呼后拥,权去钱空冷眼无声。也很脱俗,就有闲人雅士自诩非凡,不随声附和,不合污同流;甚者看破红尘,绝俗遁入空门。

人,很庸俗,陈规陋习,繁文缛节约束裹缠着每个人的来世今生。又很高雅,举手琴棋书画,出口诗词歌赋,耳听高山流水,满目仙境奇绝。

人,很虚荣,涂脂抹粉整容更衣,造文凭买荣誉,不惜一切代价地伪装着自己。又很实在,面朝黄土背朝天任劳任怨,忍酷暑战严寒将毕生奉献。

做人难,要仰人鼻息,看人脸色,甚至得装;孙子”。做人易,为父母尽孝道,为子女尽责任,为自己尽心力。

……

说不完道不尽的是人,说不清道不明的还是人,又怎一个;有思维能劳动的高级动物”所能涵盖。

其实,整个人类正像一个参天大树般的巨人,枝枝杈杈汇集着人的一应品质。既有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们的大智慧,也有一大堆难说谁是代表的痴傻呆乜。既有妄想用飞机大炮称霸世界的希特勒,也有欲以非暴力不合作谋求独立的甘地。

世人参差不一,世界因此而辩证多彩。

第二篇 每个人都是蝼蚁
《高考满分作文赏析》

高考满分作文赏析在高考阅卷现场,我们总能读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细腻委婉,有的长于说理,有的精于记叙,有的如出水芙蓉清新自然,有的似洛阳牡丹典雅厚重……它们争奇斗艳,尽显风流,它们摇曳多姿,风格各异。下面,我们一同感受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的馥郁芬芳,揭示它们夺魁的秘诀。

秘诀一 —— 针砭时弊,追根溯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好的文章,总能散发出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给人以警醒与深思。写议论文,如果能从社会现象入手,然后追根溯源,分析事物的本质原因,那么你的文章将绽放理性光芒。

【佳作借鉴】

拒 绝 平 庸 一考生

众多的大智慧者,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正走向平庸。拒绝平庸,对他们而言,是如此必要,却又相当艰难。

还记得一年前的四月,在校礼堂聆听周国平先生演讲的情景。我怀着一颗极为敬重的心,去感受一位写出澄明而深刻文字的哲学家的思想。可结果很是失望,我没触摸到他的深度思考,反而感受到了,会场中充斥着的恶俗的商业味道。每个人都是蝼蚁

没有人否认周国平先生是一位不平庸的哲学家,善从哲学的高度辨析人生和世态。不能说他已变得平庸,只是,毋庸置疑,在那个无法用哲学气息掩盖商业味道的上午,在某种程度上他正在走向平庸。

他自己很清楚,他说:“成为一个职业作家本身就是一种堕落,一种平庸。”但他无力拒绝。

对于有“孔雀王”之称的杨丽萍而言,现实同样如此。

当她在自己的舞剧中加入类似“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好吗”的吆喝呐喊时,一位著名的舞评家说,这是中国舞蹈界一根脊梁的坍塌!

但杨丽萍又能如何?当《云南映像》这样的精品都带动不了票房,“拒绝平庸”四个大字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走向平庸,乃是无奈之举。

是什么,让这些大智慧者拒绝平庸变得如此艰难?

答案很简单,是当下文化环境与文化品位的日渐平庸化和商业化。

在这样的文化境遇中,留给大智慧者的生存空间十分狭窄。而就在这样狭窄的空间中,还挤占着商业利益等许多相斥之物!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逼迫他们渐渐放弃自己的坚守。因为拒绝平庸,可能意味着放弃生存的机会。

但一个时代不能没有不平庸的大智慧者,他们的精神与思考,引领大众思考的航线。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他的思想。”如果缺少了不平庸的人们的思想航标,那将会有一大批人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只是太多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觉得大智慧者的拒绝平庸与自己无关,于是站在一旁冷眼相看,保持着集体的冷漠。

为大智慧者提供拒绝平庸的空间,是一个时代的任务、一个民族的任务。

拒绝平庸,更是每个人的任务。

【亮点赏析】

这篇满分作文的亮点,大致有二。

其一,目光敏锐、针砭时弊。高考作文需要作者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从现实中寻找写作素材和灵感。作者从周国平与杨丽萍的身上,隐隐约约看到了什么叫平庸。一位是受人尊重的学者、作家,一位是技艺精湛的舞蹈艺术家,他们都难以拒绝平庸,这是一种令人深思的现象。作者以此切入,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其二,追根溯源、思想深刻。面对崇拜的对象,他不是顶礼膜拜,而是客观认识,不是头脑发热,而是冷静思考,难能可贵的是,在批判之余还能客观分析,指出'一个时代不能没有不平庸的大智慧者,他们的精神与思考,引领大众思考的航线',触及事物的本质,足见其思维的深度与

秘诀二——领异标新,独树一帜

千古文章意为高,高考作文最忌讳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特色。'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立意不落窠臼,想别人之所未想,发别人之所未发,定能让你的作文独树一帜,赢得高分。

佳作借鉴】

世间再无真“狂”人 一考生

为何一位知名歌唱演员出场面对观众时说的第一句话由“大家好,我来了”变成“谢谢大家,你们来了”?这完全是功利的社会在作怪,这样的社会磨去了所有人的棱角,使得人们都成为了没有棱角的“圆”。

悲哀也就来了:世间再无真“狂”人。

有诗云: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吗?从社会的角度看,是的,而且是不得不。看看那些名人,有谁敢不低头以示谦逊?有谁敢锋芒毕露?大师是清一色的戴一副眼镜,腋下夹着书,低着头行色匆匆,显出儒家风范;大官是清一色的西装革履,笑容满面,手里提着公文包,见人就笑;还有专家、成功人士等,这些“成熟商人”无不这样,但他们以前完全不是这样的,是功利的社会改变了他们。他们为了人气,为了知名度,为了粉丝而不敢锋芒毕露。就以那知名歌唱演员来说,她因为一句“大家好,我来了”而在社会上栽了不少跟头,她人气低,红不起来,于是她变了,变得圆滑了。

因此,当整个社会都变得圆滑的时候,世间也就再无真“狂”人了。为此,我要高呼:世间曾有真“狂”人,世间需要真“狂”人!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自述:“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他金榜题名谈及恩师时竟狂言:“居然是无名小辈王植!”这自然是他“亦狂亦狭亦温文”的个性的体现。当代学者钱钟书更是对老师极不满意,而戏言老师太笨、太懒、太俗。狷介之士刘文典更是狂得痛快,他狂言:“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

第一个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周,另外半个嘛,还不晓得!”当人们提议把沈从文升为教授时,他大怒,并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当代学者李敖,也狂得洒脱。他在《传统下的独白》一书的封底写道:“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上骂我吹牛皮的,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

这些都是“狂”人啊!他们的狂,构建了中华民族挺立的傲骨,这种真“狂”,是时代的脊梁,是真性情的流露!

可叹,当代社会,这种“狂”被名利吞食了,这种“真性情的流露”也被风尘淹没。于是,一切都变了。

当所有的人都将“大家好,我来了”改成“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时,世上再无真“狂”人,这是时代的悲哀!

亮点赏析】

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一般的考生看到作文题,只会想到感恩、谦卑等相关立意,而此考生能独辟蹊径,深入思考,认为'完全是功利的社会在作怪,这样的社会磨去了所有人的棱角,使得人们都成为了没有棱角的‘圆’',从而批评这种处世态度,发出世间再无真'狂'人的喟叹,立意不凡,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文章材料丰富、新颖,极富说服力。文中龚自珍、钱钟书、刘文典、李敖等人的事例,作者信手拈来,运用恰当。综

第三篇 每个人都是蝼蚁
《蝼蚁的思维游戏》

蝼蚁的思维游戏

我有个想法,早在很多年以前就有了,一直在心里憋了很久。众所周知,传统生物学课程上,高级的动物都是有性繁殖的,依靠雄性和雌性共同完成。话说《侏罗纪公园2》想必很多人都看过吧?因为公园里基本上都是雌性,于是偶然出现的雄性让恐龙群体,实现了自我繁殖,使人类差点对该地区失去控制。

那么有这么一种基因技术,让雄性个体只产生带有雄性基因的精子(比如只带有人类男性的Y基因),那这种个体会对种群产生何种影响呢?

今晚乘着兴趣演算一下。首先用一个幻想中的蝼蚁为例:

假设:

1、母虫一代只产卵1次每个人都是蝼蚁

2、每只母虫能最多产10个卵

3、最终成虫率35%【直到发育成熟能交配才算】

4、自然出生雌雄比为51:49,【为了让游戏能长一点,我让母虫基因稍稍强势了点】

5、然后为他们做个理想实验室,让他们自由繁殖

6、在适当时间加入改造过的变异雄虫

7、假设变异雄虫的精子变异成功率为90%,交配有效率为90%【总是有不完美的嘛,呵呵】

看看结果会怎样呢?

一切准备就绪,先从1只公的一只母的开始,好好养殖。

连续繁殖12代之后的数据:【表1】

【表1】

对应的种群成长曲线为:

6代种群生长曲线

12代种群生长曲线

21代种群生长曲线

以上图标明显表现出该生物生长时所呈现出来的指数增长规律。

现在邪恶的物种开始出来了,在第13个世代时加入100个改造后的变异雄虫,和其他正常雄虫公平竞争。 于是得到数据:

对应的发展曲线图:

一下子投入了22%的变异个体,个会不会加的太猛了,居然只到第29代就因为雌性个体死光而灭绝殆尽了。 那就少一点,1个就1个,也许情况会完全不一样把。

结果依旧是致命的,到47代也就基本灭绝了。整个发展曲线如图:

后来陆续调整很多次参数,不同的生育率,竞争强度、或者稍微削弱对变异体的公平性。

但是一旦人工改造过的变异个体出现以后,结果就基本上已经注定了,

而且在达到某一个临界值后,种群数量完全就是悬崖式的跌落。每个人都是蝼蚁

好吧,游戏结束,结果有点让人震惊,闻到恐怖的末日气息有没有?

也许可以用这个创意写一个恐怖科幻了,为了尽量博取眼球,把对象改成人类吧。

PS:

算法不够严谨,以上数据,仅供娱乐,切莫当真。

喜欢玩的朋友可以向我索取源文件。【Q:397587001】

后来通过不断、调整生育率、性别比、成熟个体存活率之后,发现在没有外部因素干涉下【比如:没有变异个体的加入】,不管以上数据如何变化,当种群总数在达到3000个左右时,增长率开始趋于稳定【波动幅度小于0.4%】。

第四篇 每个人都是蝼蚁
《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32》

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 主办:

【文题设计】

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 '触目'才能'惊心'。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

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

如果你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是什么?或者对此有什么具体建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议。

【简要审题】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具备这类作文目的针对性、角色定位性、隐形比较性和文体明确性等写作特征。

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引发的两方争论:就校园安全宣传问题,以小王同学为代表的一方主张的‘温馨提示’好,而以校长为代表的校方则主张的‘触目惊心’好。这其实是一场正反方的辩论。

写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一旦错位,行文思维就会飘忽不定,从而导致游离中心。不过,本文较好定位:要么选正方,要么选反方。

深二模作文材料中虽然没有明确写着'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比较'这样的字眼,但在说理的过程中其实是需要比较才能把话说透的。这就叫做'隐形比较'。关于'比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从2015年的全国两套试卷来看,分'权衡比较'类和'不用比较'类。而'权衡比较'类中有包含'显性比较'和'隐性比较'两种,深二模作文就是后一种。解开了这些'套子',文章写起来才得心应手。

【优秀作文】 1.风乎舞雩,润物无声

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该血淋惨厉般'触目惊心',还是应描图写意般'温馨提示'?众说纷纭中,我以为,校园乃传播文明之场所,洵应和风细雨,风乎舞雩般润物无声,'温馨提示'为佳。 诚然,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有时确需呈现血淋淋的场景才足以触动人心,让人动容。不过,书声琅琅校园内,有血淋淋的事故现场图片于校园一角的橱窗内,实恐不妥。

当然,无论何时何地,校园交通安全教育的宣传都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每天学生往来学校看见那张张惨烈的图片挂于橱窗内,心情难免受影响,至少不是愉悦轻松的。校园橱窗,毕竟不同于交警大队门口的警示栏。这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也许会当即会让学生因'触目'而'惊心',但安全教育也和其它教育内容一样,是一个长期润物教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靠一张惨烈的图片就能'长治久安'。

不可否认,当下中国教育中存在形式化、急躁化的倾向。或许为了安全宣传,只是直接拿现场图片配上说明教化的文字罢了,以为这样便会触动学生的心。殊不知这或许只是校方的'一厢情愿'。实际有意义的安全教育要紧跟时代,有趣有用,学生参与并付诸行动,内化为习惯和素养。

日本地震中校园撤离现场异常地井然有序,这不禁让地球人都赞叹。个中原因是他们的安全教育落到了实处。如将各种防灾洲练、安全讲座、安全演习都常规例行化。或者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安全,比如让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实地调查,观察哪里是交通隐患处,回家自己绘制一幅'倒吸一口凉气'地图,以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这些岂不比血淋淋的图片来的更有趣、有味、有意义?这种'润物无声胜有声'实为我国校园安全教育之良鉴。

校园交通安全教育,牵连着家庭、学校、社会与国家。如果不重视内化修养的提升,只是简单挂上触目惊心的事故现场图片,恐怕难以让安全意识成为这些'准社会人'终身的素养。'温馨提示'的功效不在一时,而是在和风细雨中长久培养学生的内在德行。我们教育学生不是粗暴地再现现场,而是提炼升华之后,或漫画、或广告、或板报等形式去解读安全,重视生命;参与各种安全活动,去体验生命的美好。运用各种灵活有用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将安全内化为文明修养,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敢于直面'惨烈真相'图固然好,但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更需要'风乎舞雩'般的温馨体验的方式去教化。安全教育大于天,任重道远,不能简单粗暴,急于求成,应将文明礼让之风长期吹拂,才能使学生心灵得到熏染,警醒之钟长鸣心中。

2.触目惊心的宣传,更有力道

毋庸臵疑,校园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防患未然,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因此,在宣传效果上,相比和风细雨的温馨提示,触目惊心更具力道。

唯有触目,方能惊心。宣传想要深入人心,必先能引发触动。因触动而警觉,由警觉到自觉。如果宣传不能触发学生去关注、去体味、去思考,就很容易让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遑论安全教育的效果。有人不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吗?其实,大家都知道。但知道之力有限,安全事故频现。新华社报道,我国30%的伤害来自交通事故,每年死于交通事故超过20万人。而这些事故中,大部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也就是说,不够注意、不够谨慎是引发事故的顽疾。每每发生事故,当事人无不痛哭流涕,悔不当初。他们何曾没有收到过来自路标、亲友乃至自己的'温馨提示'?可见,温馨提示的力度远远不够。要想避免重蹈覆辙,教育者需要'触目惊心'。

之所以要触目惊心,是因为理性的'知道'常常在却熟睡。'知道'要走进内心、融入血液、深入灵魂,则需感性认知来做引擎。诚然,漫画等方式也可以表现安全的重要,但正如狄德罗所说,'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触目惊心的现场图片将最坏的结果呈现出来,告诉我们悲剧不是尚未发生的一种可能,而是已然存在的无数事实。一张张真切而具体的图片比任何文字都更具冲击性,直视它们,人们想必更具代入感,更易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进而有所顾忌、加倍珍惜。

而这些,不正是安全教育的目的吗?

也许有人说,触目惊心的宣传会引起一些学生的不适。但这种不适,恰恰是宣传的意义和精髓。让人直面痛点、无从回避,甚至为过去的痛点而痛,才是避免下一个痛点的开端。鲁迅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现实不会因提示的温馨就变得含情脉脉。如果惨痛的事故不曾因宣传的委婉而减轻、消弭,就不要屏蔽掉外界的真实和残酷。毕竟,'本真地理解和直面死亡'是高中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而他们的年龄和认知,也足以面对和理解这种'不适'。在想抢红灯时,那个提起脚又放下的犹豫瞬间,正是这种'不适'形成的条件反射。

在生死攸关的安全教育面前,下一剂猛药,变不痛不痒为触目惊心,显然更有力道。学校的做法正是宁可当时闻议论,不要事后闻哭声。在学生们热切地关注、讨论、建议中,这次安全教育已因'触目惊心'而完美谢幕。

3.给图给真相,安全意识在心上

校园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里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使人见之凋朱颜。诚然,这种血淋林的场面,我想每个人都不愿看见,但你见或者不见,惨案就在哪里,就在我们身边日夜上演!与其臵若罔闻、视而不见,倒不如像材料中'校长'说的那样,去直面它们,'触目'方能'惊心',以之为戒,方能敬畏生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带给我们的心灵冲击是其他宣传手段无法替代的。当我们看到钢铁筋骨的汽车在车祸中变得面目全非;可爱鲜活的生命在血泊中支离玻碎;精美华丽的房屋在烈火中化为灰烬……我想,每一个站在画面前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被这些直观的图片所震撼。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也能感受到上天的公平与吝啬——它公平地给每个人仅且只有一次的生命。

面对全国每年几十万起大大小小的车祸,数以万计的生命惨遭横祸,无数的家庭支离玻碎,我们怎能不发出警示?尽管哪些图片有些'可怕',但它们确实能对我们挽救珍贵而脆弱的生命起到作用。那个中缘由孰轻孰重?我想,聪明的您自有定论!

鲁迅先生曾这样定义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些令人心痛的'毁灭'会深入到我们的灵魂中去。'毁灭'的意义,我想就是给人们以告诫,让人们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比如,那些香烟盒子上包括病变的肺、穿孔的咽喉、烂掉的牙齿等图画带来的教育力量,是要远远超过那一句'吸烟有害健康'的,因为这些'真实'的美好事物'毁灭'后的画面已足以给人警醒,让你痛彻心扉。

不可否认,那些警醒人们的血腥的画面直接呈献给少年儿童的确有些不妥,但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已经成年,就要敢于面对。我们只有学着敢于正视这些让人害怕图片,才能更直观地体味生命的脆弱与渺小,才会真正的树立安全防范意识。看看图片中的惨剧,为自己的安全行为套上一个'紧箍咒',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这就是善待和珍惜生命的一种有效途径,当然也是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生命如夏花般美丽,但又如蝼蚁般脆弱,更像朝露般短暂。面对那些残酷的图片,无论是逃避还是叹惋,都不如直面那些惨痛的画面,痛定思痛,学会敬畏生命,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

4.让我们直面惨淡的真实

小王的提议似乎颇具人情味,可能也获得了不少师生的赞许。但每当我亲眼见到那些若无其事擅闯红灯的少男少女时,每当我想起那些专车司机一边开车一边接打电话时,我忍不住恳请校方:请果断张贴这些图片,让我们直面惨淡的真实吧!

诚然,漫画是温馨的,他有柔美的线条和略显惊恐的面部勾勒,还有交警亲切耐心的提示,和小朋友诚挚的歉意和悔改。也许言情剧培育了我们的敏感与脆弱,使得我们掩面漠视那血肉横飞的场景。其实,与真正的交通事故那一瞬的飞来横祸和车毁人亡相比,几张图片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不再是内心脆弱的小学生,我们有对社会现实基本判断。这图片定格的画面,不是电影虚构的情节,也不是在彼国上演的与我无关的逸闻趣事,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伤痛未愈的事件。每个人都是蝼蚁

更何况,我们仅仅是校园的学生吗?

不,不是。我们还是周末放学走在十字路口的行人。当我们边走边低头刷着朋友圈,或者用摇滚震颤我们的耳腔时,可有一个人想起他曾经接触过的交通死亡数据?我们明天还会成为驾校学员和高速路上的驾驶者。当我们一边开车一边接打电话,甚至超速行驶时,我们是否记起安全教育时老师的苦口婆心?要知道,每一个在交通事故中丧命的人,曾经可都是接受过不止一次安全教育的。

溺水而亡者实多,蹈火丧生者盖寡。大概正与水的温柔易与和火的残酷震慑有关吧。

小王的出发点又何尝不好?赏心悦目的校园,温馨和谐的社会是我们共同期待的。然而,既是交通安全宣传,就必须承担他的责任,以期教育的实效。而正值高中阶段、具有了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我们,其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就远在小学生之上。更何况,今天看似惨烈的图片宣传,不正是为了明天家庭的美满和社会的温馨吗?

校方的宣传方式或许显得惨烈,但对那些目睹了惨烈车祸的路人来说,乃至那些经历车祸、侥幸免死的人来说,他们或许会觉得这样的宣传还不够真实和震慑,因为,对幸存者来说,吸取多深刻的教训都是不为过的。

不要让悲剧铸成时再去反省,让我们今天面临尽可能真的真实,去避免明天的残酷现实吧,让我们直面惨淡的真实!

5.惊心才会警醒

某校的安全教育 '交通安全教育 '栏目贴出了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车祸现场图片。这引来的不少同学和家长的异议。作为这场讨论的参与者,我会坚定地站在校方的一边,坚持认为惊心才会换来警醒,有了警醒才会产生教育效果。

反对者多会认为,这种惨烈的现场图片视觉冲击力太强,可能会给同学们造成某种心理伤害。诚然,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想当年,汶川地震发生之初,我们的媒体就没有顾及到这一问题。他们把各种血淋淋的灾后现场图片直接展示在镜头之前,结果给国民造成了某种心理伤害。

因此,作为学校学生会的宣传部长,我们在作图片筛选的过程中,对每一张图片都从心理影响的层面和摄影艺术的层面做了双重价值评估。 '给图给真相'这个栏目是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个栏目,因为在今天这个读图时代,在各栏目中它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我们不能保证这个图片展出不会在心理上伤害所有的同学,但是我们可以保证它不会伤害绝大多数同学。

小王同学的看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同学的意见。他们认为,这'不太适宜',不如使用漫画之类的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样式。当然,大家能轻轻松松走过橱窗,开开心心观赏展览,这个过程又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何乐而不为?然而,车祸的到来从来都是以'轻轻松松走过,开开心心观赏'作为前奏的,并且车祸的发生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开开心心'的历程。如果我们连基本的生活真相都不能、不愿、不敢直视,那么即使教育产生了效果又当如何?

必须有一部分人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愿意'直面淋漓的鲜血'。只有敢于直面惨烈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民族未来的脊梁。我们是一个普通的高中学校,如果我们是一所小学,我们会直接用一种'卡通'的形式反映交通安全这一问题。

高中同学们正在走向成年。我们所渴望的是给同学们带来心灵的警醒,而不仅是视觉带造成的惊心。生活的常态是安全,交通事故属于非常态的部分。常态往往会让我们变得麻木,虽然我们都知道安全重于泰山。但是,打破常态需要触目惊心的方案。有人边开车边打手机,有人不停地变道,有人违规超车,也有人飙车,甚至有香港人跑到大陆来飙车。难道这些人不懂得安全吗? '懂得'是小学生都能做到的事情。然而,难点在于如何警诫!

因此,我们渴望通过这次宣传带给高中生以惊醒,这也是循循善诱的方式被我们排除的原因。惊心是我们宣传的起点,警醒是我们希望产生的心理过程,行动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并且,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宣传,同学们不仅能够积极行动,比如像'女大学生小陈那样向警方举报自己的父亲'。我们更希望我们同学成为交通安全传播的种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警策那些在交通安全上掉以轻心的人。

我们绝不会说这个宣传是完美的。但是我们建议,反对者批评之前可以做些调查和了解。

第五篇 每个人都是蝼蚁
《长宁二模考作文例文》

庄周豁然,不耐与人争短长;胡适奋然,计较大小胖瘦。此二者看似相去甚殊,其实只是基于所处立场不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私以为两种观点并无高下优劣之分,权衡一二,不失为处世明哲。

庄周超然物外,粪土功名,浮云利欲,是为出世之旷;胡适为启民智,文学救国,奋不顾身,是为入世之达。然则,过分求逍遥,无助于世;过分谋得失,无利于己。现代人既学不来庄子高山鸟瞰的旷达,也学不了胡适力推白话、改良文学的激愤,莫不如折中,在出入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

有人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比作五谷果腹之用,将道家无为出世的思想比作悬壶济世之药,我深以为然。隐居生活固然清妙,但若将点推及至面,全民隐居,那又会是怎一般光景?社会需要精神高地,也需要庸俗的物质,历史进步是建立在两者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缺一不可。因而,倘若天平的一端过于偏向出世,只会引起社会的倒退。恰如一人终日不食五谷只服丹药,结局不言自明。

既然(一味)提倡“出”不可取,那么是否“入”就能大展身手呢?严复曾极力推崇资本主义文明,却在晚年悔悟,看不见百年来(倡导的)自由平等空余一纸荒唐言,竟得欧罗巴大陆四载腥风血雨(可改为:看不见欧罗巴大陆四载腥风血雨,百年来自由平等空余一纸荒唐言),一战是对现代文明的拷问,其悲剧不乏有入世太过的原因。过分深入浊世会使大部分人只见名利金钱,不见礼义廉耻,兽性即如脱缰野马般肆虐人间,恰如一个人病入膏肓仍忌疾拒医。简单而言,人不吃饭会死,病时不就医,不吃药也会危及健康。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鲜少有不擅有权衡出入的。苏轼诗词书画样样皆精,仕途却坎坷飘摇。他曾被一贬再贬,流放南海,苦闷之中却依旧秉持对人生的希望,侣鱼虾而友麋鹿,乐观旷达,可见一斑。他的人生经历恰能完美诠释出入的平衡,多一分则太过,少一分则不足。美国首位总统华盛顿亦在权力与隐居中平衡甚好,他带领北美人民独立后毅然回乡种地,摆脱权力的桎梏,然而,但美国陷入解体危难之时,他又挺身而出,确立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开启了美国富强昌盛之路,八年后他没有丝毫不舍,作别权力,不带走一片云彩。出与入的转换在这位伟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苏轼与华盛顿,跨越了时空,在出世与入世的平衡点上握手相笑。

其实,出世与入世的把握全在人心。庄子说“何必去争谁高谁低”是不与人争;胡适说“我是山下人,就在山下看人”是与己争。不与人争,是有容乃大,欲与己争是积极昂扬,两种品质都是处世为人不可或缺的宝藏。

神仙在天上看人,凡人在地上看人,我在心里看人。 不出不入,亦出亦入。

庄子山上看人,皆如蝼蚁,他说,何必去争谁高谁低?胡适山下看人,他说,怎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胡适着意务实,而庄子追求超越。可我们何去何从?身处山下,这是不争的事实;可当我们为种种较量而烦恼时,不妨把心搬往山上。

我们是山下人,除了参与竞争,别无选择,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在比较中不至于被淘汰,拥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也许有人把山上比作避难所,自以为无欲无求便可远离纷扰独善其身,孰不知落后就要挨打,这避难所并不可靠。中国近代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清王朝并不想参与国际的竞争,可紧锁的国门被硬生生地叩开,天朝美梦彻底破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种群如此,文明如此,个人同样如此。身处山下,唯有直面而非逃避无所不在的竞争,我们才能生存;唯有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我们才能过得更好。身处山下,让我们勇敢、上进,在这相对的比较中,追求卓越!

可在这山下的较量中也诞生了不少悲剧。前些日子,复旦医学博士生黄洋遭人投毒至死。这又勾起人们对二十年前清华才女朱令铊中毒至残的惨痛回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还是比较。过于看中别人胜于自己的那一点长处,心中不悦,乃至妒火中烧,乃至害人害己,惑矣!

我们在山下奋斗着,但让我们意识到,世界不只是山下。遥相山尖远眺的情景,我们原如此渺小,皆如蝼蚁,而山下人的那些差别,又算得了什么?又何足烦恼?把自我看得渺小了,故心胸宽广,得以容纳更多天地造化,潇洒自得。把差别看小,妒忌自然没有了存在的土壤,一派祥和,老子说:“与世无争,则世无与之争。”我想,这并不是叫人自甘平庸,而是让我们的心别拘泥于比较之中。放下对比较结果的计较,自无烦恼了吧。

当我们能忘我且不急功近利地付出汗水,那就再好不过了。我们将毫无畏惧竞争,积极投身其中;而面对得失之时,心无挂碍。身处山下,务实而平淡地劳碌;心在山上,别有另一番世界。这样的人生,大概美满而洒脱吧。 .

庄子驻足于山巅,看山下之人,自然认为他们太痴,何必争那些无所谓的东西。可是更多的人只能和胡适先生一样,在山下计较着人生的得失。

没有人不向往老庄的心境,没有人不敬仰老庄的人生哲学,可是万事皆空的淡泊又有几个人学得来?放下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我们常在试图放手的一瞬间感受过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因为我们身在红尘,因为我们身在红尘。

一路成长,我们经历过太多的竞争与淘汰。每一次成功后,我们断然不会想起那些什么“淡泊”“放下”。只有在失败后苦涩的夜里,我们暗自咀嚼着悲伤时,才会敬仰起所谓“淡泊”,以此作为劝解疗伤的良药。而在下一次征程开始后,又飞快地全然忘记那一天说要“放下一切”的誓言。

我们就是这样生活在红尘中。 我们不会疲惫么?

善男信女虔诚地拜倒在佛的脚上,乞求佛的博大,让他们解下尘世间的包袱。可是,佛脚下的那些人,恰恰是因为放不下,放不下,又为人生中无穷无尽的计较所累,逃离吗?在庄子所在的山顶上笑看众生吗?我们时常有这样渴望遁世的情怀,可是稍稍一试便知,自己没有那样的心境,也就根本不可能真正做到遗世独立。

这就是红尘吧。

我常常在一次寄情山水,忘乎所以的旅行后,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一下子感觉脚下的土地分外踏实。旅行让我忘记了生活的繁琐,快乐吗?真得很快乐,可是越快乐,越是知道这快乐不可多得,是暂时的。而生活中的那些计较,才是我人生中逃避不了的主旋律。这才是生活!我们生在红尘,注定逃不过那些繁琐,那些连自己都鄙夷的欲望与追求。我们冷静地,从容地在红尘中行走,真实地面对自己的计较.做不到庄子的淡泊,不如从容地做一个俗人,逃不开就面对!

不过做一个快乐的俗人,也需要自己的一点点克制。纪德说过:“要学会找到幸福的方法,是要学会限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设法满足他们。”所以,有些计较,便适可而止吧,这又有些是向庄子借鉴了。

的确,我们身处山下的滚滚红尘中,依然可以从容行走,又可以不失时机地看一眼山上的庄子,看看人家淡泊的笑。

我们确实是“山下人”。

胡适先生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哲学家。所谓“山下人”,不过是掉在社会“大染缸”中的一员。我们毕竟不是隐居山间的贤者,无法体会出世而淡泊的实感。近在咫尺的张张面孔,远比高山上看得清晰真实。作为一名普通人,我,无法回避。

想想人确实是社会的动物,离开了群体几乎无处遁逃。生存是最紧迫的压力,争名逐利更是急促的暗号。被定义为“世界是物质的”,接受了唯物主义的时代显得处处充满了“真实”。然而“真实”的另一面是“残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理虽稍显低俗,但却为世人皆知的事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虽道出了一丝无情,可是反映了人性的真相;“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纵然是读书人的自勉,却依然改变不了逐名逐利的竞争关系。

无怪乎胡适先生在接受过“进化论”,熏陶之后会产生这样的认知。想想那时的中国,已不能再固步自封,更不可以用“山上人”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你不争,别人也要争,社会是残酷的。为了适应“优胜劣汰”的法则,我们受胁迫地去计较高低,大小,胖瘦。

但是如果给我一个选择,我会成为“山下人”吗,显然不会。大多数人都应当渴望脱离“山下”的混沌,还自己一片清净。

有些人计较得过火了,自尊心变成了嫉妒心;渴望变为了欲望;希望化为诅咒,于是他投了毒去谋害自己的同学。这么一看,“山下”的世界未免过于可怕,还是“山上”为好。

其实也未必。庄子所言“山上”,更像是精神的高山。好比“登泰山而小天下”,这种心态的变化如同视角的变化,“山下之人”未尝改变。佛说,色即是空。一切浮华之物质只是表象,其本质即是虚无。看得透的贤者即使身处乱世依然能“小天下”而不争,困于所溺者纵然久居深山却还是抱有计较之心,分别之心。“山上”与“山下”与人的处境无关,庄子的出世之心不过是一颗面对尘世泰然自若的心,对于万物无分别的认识。就这一点来说,并非世人所不能为也。

人还是终究要做真正的“山上人”的,人赤身而来,等到盖上棺盖的一刻手中也不曾握住任何东西。这时再要看其一生之经历,每分每秒的皆如蝼蚁,何必争过高低?

然而“争”还是要“争”的。人不可能脱离生活,为了生存“计较”成了一种天理,然而更应当将自己的心寄托于“山上”,将“计较”与得失看淡些,这样我们才能留出更多的心境来享受人生。

【例文5】 “争”的学问(63分)

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皆如蝼蚁,大小高低如一,何必去争谁高谁低”。胡适先生说:“我是山下人,就在山下看人,怎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

两位中国文学史山的大家进行的隔空问话着实有气势,这两个问号更是让我目光专注,不禁自问,是争还是不争?

连胡适先生都说“我是山下人”,又有多少人能自称为高山上的看客呢?庄子当然算作例外,这位大家曾与海神一道观秋水,人生的真谛已然觉悟,他看到的世俗的人自然都是蝼蚁。他的不争已是高山烟云之外似仙人的一句禅话一般。而站在山脚下的我们,如蝼蚁一般的人们怎能不争?

社会像一个金字塔的形状,每一层都挤满了人,越往上,利益越多。有人安然坐着打着盹,有人却排挤他人奋力向上爬。这是一个硝烟弥漫的世界,金字塔顶有至高的荣誉名利,我们应该争着向上而不是打盹,不是吗?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在社会立足,闯出自己的成绩来,不是吗?不争不抢,怎么可以?

又如胡适先生自己而言,他曾经身体力行地“争”过,民国建立后,社会状况依旧低迷,封建势力仍未消除。面对这一局面,胡适先生写了《文学改良刍议》,欲从思想文化方面扫除人们的旧染污俗观念。他为什么而争?为了中华的文化走向、中国的未来发展,与谁相争?与旧势力封建残余相争,与那些阻碍中国发展的势力象征。他在金字塔中有了“新发明”,是受到质疑的,然而,他最终“争”出了结果,新文化运动顺利展开,鲁迅等人纷纷声援。胡适先生这样“争抢”出来的新文化确是造福了人民,让我们用上了白话文,真的感谢他。

大家毕竟是大家,胡适先生所争的一切从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再反观现在的社会,档次一下子低了下去,超市促销也有拖家带口去争抢,连上公交这样的小事也有人争个你死我活,最后还大打出手,这便是金字塔的低端,“山脚下的人”聚集的地方。

是,我们该争,但不是什么都需要争。并且还有一点,我这里所说的争都是“良性竞争”,这就是社会道德方面的讲究,什么不该争,如果连在车上坐个座位都要争抢。我都要怀疑你是不是抢劫犯了。竞争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使社会整体得到提升。类似恶性竞争的事例也不少,这样使社会道德水准退步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抢座位还是小事,万一,蝴蝶效应引起个金融危机,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山脚下的人们,因为我们还在山脚,所以必须学会争,但请文雅地争。

【例文6】 从世俗山脚走向精神高峰(60分)

庄子说高山俯瞰人皆如一,何必去争高下,胡适则曰:我即山下人,山下看人,人中观人又怎能不计较个人大小高低?古往今来无论神仙俗子没有一个是出生在精神的高峰之上,每一个个体都曾在世俗山脚,人群里计较过,争夺过,奋斗过,只是很多人一辈子沉溺于此,自甘永怀“山下人”的无奈劳苦的心境而计较一生,而有些人却在胡适的“山下”觉醒,一步步从世俗山脚攀登上庄周“无争”的精神之山峰。

山下看人,计较名利得失,你争我夺,劳心费神,如何让精神放飞到高峰,以成真正的自由心境?维克多.雨果在青年时期也曾困于名利的山下,当时七月王朝对他以名利拉拢,而雨果尚在青年,正是挤在“山下人群里”,自然计较渴盼这些头衔利益,于是便收下了“七月王朝”的甜果,然而在这十年中,雨果除了写下一部让观众喝倒彩的《卫戍宫》外,再无他作,雨果的精神被山下的你争我夺束缚,灵感被千般计较扼杀,直到王朝覆灭,他突然意识到了山下人看人看己的纠缠,开始觉醒。之后的十八年流亡生活更使他看清了山下之俗,终于他的灵魂写练到了精神的高峰,在那里,他一最广阔的人道主义情怀悲悯这所有山下的世人,用无争的宁静与同情书写下了传世之作《悲惨世界》,若不是自行修炼,从世俗山脚走向精神高峰,雨果或许只是一个刷笔杆子,心中充满个人得失怨怒的凡夫,而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位以宽容无争待物,以仁爱同情处事的高山老者。

山下看人,终究脱不了个人利害,离不了私人的爱恨计较,如何让思想升腾至高峰,以成真正的心怀苍生?马克思先生去世后,恩格斯曾有演讲,中间有一句说:“马克思先生身前可能有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正是由于马克思立足于思想的高峰,为思考人类共同幸福而摆脱了山底下个人私底下计较恩怨,才会成为一个“不有过一个私敌”的圣人,才会创造了共产主义理论。而共产主义理论的创造,以及一切思想学说的创立,都需要是一颗抛弃个人私怨的山下情仇,而以天下为怀,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无争的高峰精神。

从世俗山脚下走向精神高峰并不等同于否认一切世俗山底下的人间计较,而是呼吁人们能在山下的为生存而战的物质生活中超脱出一颗能够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爱恨情仇,而 心怀苍穹宇宙的广博的精神境界,与无争宽容的慈悲心怀,因为只有走上精神高峰,人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才能摆脱山下人的无奈与劳苦,才能真正获得无惧乌苏的美丽人生。

胡适先生的山下看人是一种基态,也是人们的一种常态,然而,如何从一种常态走向庄子自由王国,却是我们一个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每个人都是蝼蚁 人如蝼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