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17年河南高考模式 17年河南高考分数线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第一篇 17年河南高考模式
《2016、17年新课标高考化学考试大纲的区别》

高考化学-新课标版2017年与2016年考试说明对比

第二篇 17年河南高考模式
《河南省16-17年最新大学排行榜》

河南省16-17年最新大学排行榜

说起河南来,有很多的话题要讲,今天咱们就给大家讲一讲河南省最新大学排行榜。16-17年大学排行榜,每一年的大学排行榜都会有一定程度变化,有的大学就会上升几个层次,有些大学可能就降低几个层次。那么,河南省最好的20所大学排行榜是什么

样的呢?你心目中可定会有你的排行榜,不妨看看这个:

老满说高考

生涯规划师、高考志愿填报专家、高考志愿咨询师。多家知名媒体撰稿人,高考导师等多家机构特邀专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高考志愿,多年的高考咨询经验,受益学员近十余万,受到考生及家长的广泛好评。

本文作者:老满说高考

第三篇 17年河南高考模式
《17年考试大纲权威解读》

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权威解读

【语文学科】

语文学科的修订内容主要体现在四点,以下逐一解读:

【修订内容】1. 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权威解读】关注“学科化”一词,所谓“能力学科化”就是在考试中突出语文学科的个性色彩,简言之就是突出“读”和“写”的能力,从“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可以看出,未来语文试卷在阅读类文本中的考查难度将会加大,更加关注考生的裸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修订内容】2. 适度增加阅读量,考察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删选处理能力。

【权威解读】“适度增加阅读量”正是落实第1点的具体措施,在现有的试卷结构之上有可能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加大现有现代文阅读的长度,增加小题的题量。二是减少语基题和语用题的题量,减少部分阅读类试题的分值,增设一道现代文阅读题,该文将与其他两篇现代文体现文本的差异化,分值15——18分之间,题型灵活、答案集中。

【修订内容】3.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17年河南高考模式

【权威解读】此次发布的语文学科考试大纲修订内容,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取消选考,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设为必考内容,这是适应高校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引导中学摒弃功利的教学模式。

17年河南高考模式

两者作为必考,从山东、江苏等地的命题实践来看,两种文本不会简单、机械地,同时、同分值地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轮考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在原先的这一块,今年考文学类,明年有可能考实用类,也有可能继续考文学类。对考生而言,两种文本都要复习,不可偏废。

【修订内容】4. 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权威解读】这一点是今年新增的内容,事实上,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一能力的考查在两年前就已经进入命题人视野,而以前的考纲并未明确这一要求,因此造成了命题与考纲的不匹配。此次新增这一考查内容使得考纲更为完善。17年河南高考模式

【数学学科】

【修订内容】1、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同时对能力要求进行了加细说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权威解读】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是最“抢眼”的描述,这一点,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已经存在,举例说明如下:

1.2016年新课标Ⅱ卷理科选择题第8题(文科第9题)程序框图是结合中国古代计算多项式的值所采用的秦九韶算法;

2.2015年新课标Ⅰ卷选择题第6题(文理)采用《九章算术》的原题计算“估算出堆放的米有多少斛”;

3.2015年新课标Ⅱ卷选择题第8题(文理)程序框图是结合《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

4.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题难度一般不大,涉及范围更广,不仅仅局限在《九章算术》,还有《周髀算经》、《孙子算经》、埃及的纸草书等方面。

【修订内容】2、在现行考试大纲三个选考模块中删去“几何证明选讲”,其余2个选考模块的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2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权威解读】这个考点,如圆幂定理、平行线切割定理、射影定理,初中学习程度好的考生也可以解答,放在高考本来就是“鸡肋”,删去可以减轻高考考生的负担。

【英语学科】

《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未涉及英语科的具体调整情况,但实际上,近年高考英语科已经在体现该文件精神,如命题素材体现传统文化。

【物理学科】

【修订内容】将选修3-5模块由选考改为必考

【权威解读】

1、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进一步完善了课程标准中关于物理学科整体性及系统性的设计。(力学里面动量不可或缺)

3、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注重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的基本原则。(现代科技和原子物理部分联系很紧)

4、顺应新高考的课程标准修订的趋势。

【化学学科】

【修订内容】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考生从“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作答。

【权威解读】

“化学与技术”题的删去,理综试题部分题序将发生变化,必考非选择题部分考查工艺流程题的概率将进一步加大。在现有基础上删去 “化学与技术”模块的原因分析如下:

1. “化学与技术”模块选考学生每年占比率很低。

2. “化学与技术”选考模块试题特色不明显。因为化学与生产技术的关系在元素化合物必考知识模块中也有一定的要求。

3. “化学与技术”模块试题题型考查与必考非选择题中工艺流程题题型重复,即在考查方式,考点设置、试题结构上均有很大的重复考查。

4. “化学与技术”模块试题题材陌生,试题难度较其他两个模块难,且区分度低,造成选考模块难度不匹配。

5. 减小理综试卷中试题容量,缓解学生恐慌心理。

6. 消除学生侥幸心理:消除部分学生在其他选考模块学习中,没有学好的,最后选作“化学与技术”的侥幸心理。

【生物学科】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生物部分的变化有两点:

【修订内容】1.对能力要求的一些表述进行了调整。例如,将“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

事件”调整为“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权威解读】将“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调整为“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是为了完善考核目标,进一步符合新高考中的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要求。

【修订内容】2.在考试大纲中删去选修1中“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考试说明选修1中增加“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选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调整为“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PCR)”

【权威解读】考试内容的调整是为了更合理的设置选考模块,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考试大纲中删去的选修1中“植物组织培养”选修3中也有,只是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实践操作,后者侧重理论研究;考试说明选修1中增加“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则有利于“微生物的利用”的完整考查;选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调整为“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PCR)”,PCR是基因工程中重要技术,该调整有利于该部分内容的完整考查。

【政治学科】

【修订内容】对学科“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项能力考核目标的解析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补充试题样例加以说明,进一步明确考查要求。

【权威解读】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突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法治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试题材料;关注理性精神,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创造性转化;强调公共参与,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得出新结论,考察创新能力。

【历史学科】

【修订内容】新修订的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历史部分最主要的变化是选考模块,由以前的6个选考模块,删减为3个模块,删去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三个选修模块。

【权威解读】

1、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的重要依托。上述调整体现了更好的理顺教材结构、减轻学生的负担、照顾学生实际的要求,像“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个模块很多内容其实在必修一、三两模块中已有详

细介绍,如康梁的维新思想、西方卢梭思想和辛亥革命、英美近代民主实践等,再选修意义不大。

2、“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两个模块,因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学习掌握难度较大,且这两个模块内容从未列入全国卷考试说明的范围,在实际考查中也没有涉及,本次被调整出大纲范围并不意外,对学生的复习备考几乎没有影响。

【地理学科】

【修订内容】2017年考纲考查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将往年考试大纲规定的3个选考模块中删去了“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变为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2个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其它方面如对学生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基本素养的要求没有变化。

【权威解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历年考试难度波动较大,考试选择该模块比例较小,删去该模块可有效减轻老师的备考任务和考生的学习负担,整体上来说对高三教学复习备考影响较小。

第四篇 17年河南高考模式
《2017年河南高考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新课标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17年河南高考模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17年河南高考模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 “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注: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17年河南高考模式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营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在内容编辑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的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比较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17年河南高考模式 17年河南高考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