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第一篇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最新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最新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主编:周军政
基本的力和运动
Ⅰ。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 这些性质力是受力分析不可少的“受力分析的基础” 重力: G = mg (g随高度、纬度、不同星球上不同)
弹簧的弹力:F= Kx
滑动摩擦力:F滑= μN A
静摩擦力: O≤ f静≤ fm 万有引力: F引=Gm1m2 r2
电场力: F电=q E =qu d
库仑力: F=Kq1q2(真空中、点电荷) 2r
磁场力:(1)、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 F= BIL (B⊥I) 方向:左手定则
(2)、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 f=BqV (B⊥V) 方向:左手定则
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 .
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
Ⅱ。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 .............
①匀速直线运动 F合=0 V0≠0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初速不为零,
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合与V0的方向关系) 但 F合= 恒力
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
⑤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向心力的来源)
⑥简谐运动:单摆运动,弹簧振子;
⑦波动及共振;分子热运动;
⑧类平抛运动;
⑨带电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
Ⅲ。物理解题的依据:(1)力的公式
(2) 各物理量的定义
(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
(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几何关系
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
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
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置)的物理量;
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
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 Ⅴ。知识分类举要
1.力的合成与分解:求F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F1+F2+2F1F2COSθ
合力的方向与F1成α角:
22
F2sinθ tanα=F1+F2cosθ 1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 F≤ F1 +F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0 或∑Fx=0 ∑Fy=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三力平衡:F3=F1 +F2
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a、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f静≤ 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3.力的独立作用和运动的独立性
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每个力各自独立地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就象其它力不存在一样,这个性质叫做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一个物体同时参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时,其中任何一个运动不因其它运动的存在而受影响,物体所做的合运动等于这些相互独立的分运动的叠加。
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和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可以分解加速度,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常常能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VI.几种典型的运动模型:
1.匀变速直线运动: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两个基本公式(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2 2 12a t 及几个重要推论: 2(1) 推论:Vt-V0=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2) A 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 2 =
速度 V0+Vts= (若为匀变速运动)等于这段的平均t2
22vo+vt (3) 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 = 2
V+VtsSN+1+SNvo+vt Vt/ 2 =V=0=== VN ≤ Vs/2 = t222T
匀速:Vt/2 =V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Vs/2
(4) S第t秒 = St-S t-1= (vo t +2211122a t) -[vo( t-1) +a (t-1)]= V0 + a (t-) 222
(5)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
①在1s末 、2s末、3s末""ns末的速度比为1:2:3""n;
2222②在1s 、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3""n;
③在第1s 内、第 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2-1):-
(nn-1)
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2:3""n
(6)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先考虑减速至停的时间).
实验规律:
(7) 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此方法称留迹法。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只要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就具有下面两个很重要的特点:
2在连续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运动的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依据)。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运用V可快速求位移)
注意:⑴是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s = aT
⑵求的方法 VN=V=2 )""v+vtssn+1+snsSN+1+SN= vt/2=v平=0 ==t2T2t2T
22 2⑶求a方法: ① s = aT ②SN+3一SN=3 aT ③ Sm一Sn=( m-n) aT
④画出图线根据各计数点的速度,图线的斜率等于a;
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
右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 "。(或相邻两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s2、s3 " (
利用打下的
纸带可以: ⑴求任一计
数点对应的
s2+s3即时速度v:如vc=(其中记数周期:T=5×0.02s=0.1s) 2T
⑵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a=s3-s2
T2
⑶利用“逐差法”求a:a=(s4+s5+s6)-(s1+s2+s3) 9T2
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注意: 点 a.
距离 b. 纸带的记录方式,相邻记数间的距离还是各点距第一个记数点的距离。 纸带上选定的各点分别对应的米尺上的刻度值,
周期 c. 时间间隔与选计数点的方式有关
(50Hz,打点周期0.02s,常以打点的5个间隔作为一个记时单位)即区分打点
d. 注意单位。一般为cm
例:试通过计算出的刹车距离s的表达式说明公路旁书写“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原理。
解:(1)、设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行驶的位移大小为s1;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大小为s2,加速度大小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有: s1=v0t0………………<1>F+μmg……….<2>a= mv2=2as……………<3>20s=s1+s2……………<4>
由以上四式可得出:s=v0t0+
2(2v0F+μg)m……….<5>
①超载(即m增大),车的惯性大,由<5>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会增长,遇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刹车、停车,危险性就会增加;
②同理超速(v0增大)、酒后驾车(t0变长)也会使刹车距离就越长,容易发生事故; ③雨天道路较滑,动摩擦因数μ将减小,由<五>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越长,汽车较难停下来。
因此为了提醒司机朋友在公路上行车安全,在公路旁设置“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警示牌是非常有必要的。
思维方法篇
1.平均速度的求解及其方法应用
① 用定义式:v=一V+Vts 普遍适用于各种运动;② v=0只适用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变
2t
速直线运动
2.巧选参考系求解运动学问题
3.追及和相遇或避免碰撞的问题的求解方法:
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的特殊关系。
基本思路:分别对两个物体研究,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列出方程,找出时间、速度、位移的关系。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追及条件:追者和被追者v相等是能否追上、两者间的距离有极值、能否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讨论:
1.匀减速运动物体追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①两者v相等时,S追<S被追 永远追不上,但此时两者的距离有最小值
②若S追<S被追、V追=V被追 恰好追上,也是恰好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追 被追
③若位移相等时,V追>V被追则还有一次被追上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距离有一个极大值
2.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追同向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①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的间距 ②位移相等时即被追上
4.利用运动的对称性解题
5.逆向思维法解题
6.应用运动学图象解题
7.用比例法解题
8.巧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解题
①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 这段时间中时刻的即时速度
②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为一个恒量
③位移=平均速度时间
解题常规方法:公式法(包括数学推导)、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变法
2.竖直上抛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对称)
分过程:上升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V(1)上升最大高度:H = o 2g
(2)上升的时间:t= 2V
go
(3)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5)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2Vo g
(6)适用全过程S = Vo t -
号的理解)
3.匀速圆周运动 1222g t ; Vt = Vo-g t ; Vt-Vo = -2gS (S、Vt的正、负2
第二篇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最新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最新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主编:周军政
基本的力和运动
Ⅰ。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 这些性质力是受力分析不可少的“受力分析的基础” 重力: G = mg (g随高度、纬度、不同星球上不同)
弹簧的弹力:F= Kx
滑动摩擦力:F滑= μN A
静摩擦力: O≤ f静≤ fm 万有引力: F引=Gm1m2 r2
u d 电场力: F电=q E =q
库仑力: F=Kq1q2(真空中、点电荷) r2
磁场力:(1)、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 F= BIL (B⊥I) 方向:左手定则
(2)、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 f=BqV (B⊥V) 方向:左手定则
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 .
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
Ⅱ。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 .............
①匀速直线运动 F合=0 V0≠0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初速不为零,
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合与V0的方向关系) 但 F合= 恒力
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
⑤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向心力的来源)
⑥简谐运动:单摆运动,弹簧振子;
⑦波动及共振;分子热运动;
⑧类平抛运动;
⑨带电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
Ⅲ。物理解题的依据:(1)力的公式
(2) 各物理量的定义
(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
(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几何关系
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
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
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置)的物理量;
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
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 Ⅴ。知识分类举要
1.力的合成与分解:求F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F1+F2+2F1F2COSθ
合力的方向与F1成α角:
22
F2sinθ tanα=F1+F2cosθ 1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 F≤ F1 +F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0 或∑Fx=0 ∑Fy=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三力平衡:F3=F1 +F2
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a、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f静≤ 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3.力的独立作用和运动的独立性
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每个力各自独立地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就象其它力不存在一样,这个性质叫做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一个物体同时参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时,其中任何一个运动不因其它运动的存在而受影响,物体所做的合运动等于这些相互独立的分运动的叠加。
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和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可以分解加速度,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常常能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VI.几种典型的运动模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两个基本公式(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
2 2 12a t 及几个重要推论: 2(1) 推论:Vt-V0=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2) A 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 2 =
速度 V0+Vts= (若为匀变速运动)等于这段的平均t2
22vo+vt (3) 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 = 2
22V0+VtsSN+1+SNvo+vt Vt/ 2 =V==== VN ≤ Vs/2 = 2Tt22
匀速:Vt/2 =V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Vs/2
(4) S第t秒 = St-S t-1= (vo t +11122a t) -[vo( t-1) +a (t-1)]= V0 + a (t-) 222
(5)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
①在1s末 、2s末、3s末""ns末的速度比为1:2:3""n;
2222②在1s 、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3""n;
③在第1s 内、第 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2-1):-)""(nn-1)
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2:""n
(6)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先考虑减速至停的时间).
实验规律:
(7) 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此方法称留迹法。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只要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就具有下面两个很重要的特点:
2在连续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运动的
依据)。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运用V可快速求位移)
注意:⑴是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s = aT
⑵求的方法 VN=V=2 v+vtssn+1+snsSN+1+SN=== vt/2=v平=0 2T2t2Tt22 2⑶求a方法: ① s = aT ②SN+3一SN=3 aT ③ Sm一Sn=( m-n) aT
④画出图线根据各计数点的速度,图线的斜率等于a;
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
右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 "。(或相邻两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s2、s3 " (
利用打下的
纸带可以: ⑴求任一计
数点对应的
s2+s3即时速度v:如vc=(其中记数周期:T=5×0.02s=0.1s) 2T
⑵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a=s3-s2
T2
⑶利用“逐差法”求a:a=(s4+s5+s6)-
2(s1+s2+s3) 9T
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注意: 点 a.
距离 b. 纸带的记录方式,相邻记数间的距离还是各点距第一个记数点的距离。 纸带上选定的各点分别对应的米尺上的刻度值,
周期 c. 时间间隔与选计数点的方式有关
(50Hz,打点周期0.02s,常以打点的5个间隔作为一个记时单位)即区分打点
d. 注意单位。一般为cm
例:试通过计算出的刹车距离s的表达式说明公路旁书写“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原理。
解:(1)、设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行驶的位移大小为s1;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大小为s2,加速度大小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有:
……..<1>s1=v0t0……….F+μmg……….<2>a= mv2=2as……………<3>20s=s+s……………<4>12
由以上四式可得出:s=vt+00
2(2v0+μg)m……….<5>
①超载(即m增大),车的惯性大,由<5>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会增长,遇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刹车、停车,危险性就会增加;
②同理超速(v0增大)、酒后驾车(t0变长)也会使刹车距离就越长,容易发生事故; ③雨天道路较滑,动摩擦因数μ将减小,由<五>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越长,汽车较难停下来。
因此为了提醒司机朋友在公路上行车安全,在公路旁设置“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警示牌是非常有必要的。
思维方法篇
1.平均速度的求解及其方法应用
① 用定义式:v=一V+Vts 普遍适用于各种运动;② v=0只适用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变
t2
速直线运动
2.巧选参考系求解运动学问题
3.追及和相遇或避免碰撞的问题的求解方法:
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的特殊关系。
基本思路:分别对两个物体研究,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列出方程,找出时间、速度、位移的关系。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追及条件:追者和被追者v相等是能否追上、两者间的距离有极值、能否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讨论:
1.匀减速运动物体追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①两者v相等时,S追<S被追 永远追不上,但此时两者的距离有最小值
②若S追<S被追、V追=V被追 恰好追上,也是恰好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追 被追
③若位移相等时,V追>V被追则还有一次被追上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距离有一个极大值
2.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追同向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①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的间距 ②位移相等时即被追上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4.利用运动的对称性解题
5.逆向思维法解题
6.应用运动学图象解题
7.用比例法解题
8.巧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解题
①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 这段时间中时刻的即时速度
②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为一个恒量
③位移=平均速度时间
解题常规方法:公式法(包括数学推导)、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变法
2.竖直上抛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对称)
分过程:上升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V(1)上升最大高度:H = o 2g
(2)上升的时间:t= 2V
go
(3)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5)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2Vo g
(6)适用全过程S = Vo t -
号的理解)
3.匀速圆周运动 1222g t ; Vt = Vo-g t ; Vt-Vo = -2gS (S、Vt的正、负2
第三篇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公式考点总结【超全超实用】》
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一、知识脉络
做法:纵轴代表速度,横轴代表时间速度-时间图像意义: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定义:速度的变化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v-vvt0单位:m/s2表达式:a==tt加速度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在v-t图像中加速度是图像的斜率
二、说明
1、质点:
(1)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2、参考系: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或物体系。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
3、路程和位移: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与加速度:
速度V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而速度变化量ΔV则反映了速度在某段时间内的变化的大小和方向,加速度a则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4、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1、电磁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电压6V以下,频率是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
2、电火花打点计算器:交流电源,电压220V,频率是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
3、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思想方法,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粗略代表这段时间内的某点的瞬时速度.所取的时间间隔越接近试点,这种描述方法越准确.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知识脉络
匀
变
速
直
线
运
动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v=v0+a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v+v0 主要关系式: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位移和速度的关系: 1x=v0t+at2 222v2-v0=2ax 意义: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位移-时间图象 应用:①判断运动性质(匀速、变速、静止)②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③比较运动快慢④确定位移或时间等 意义: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速度-时间图象 应用:①确定某时刻的速度②求位移(面积)
③判断运动性质④判断运动方向(正方
向、负方向)⑤比较加速度大小等
图象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
运
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g)(重力加速度) 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 数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g不相同,在通常的计算中,g取9.8m/s2,粗略计算g取10m/s2
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把v0取作零,用g来代替加速度a就行了
二、知识点说明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2、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
对现象的一般观察 → 提出假设 →运用逻辑得出推论 →实验进行检验 → 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 →……
3、运动规律的推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结论
(1)在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0+vt
2
(2)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又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 v = v= x=aT2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一、知识脉络
力
重力 ①大小:G=mg ,g=9.8N/kg ②方向:竖直向下 ③等效作用点:重心 大小:由物体所处的状态、所受其它外力、形变程度来决定 弹力 方向:总是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滑动摩擦力:大小,F=μFN;方向,与物体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大小,0<F<Fm;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基本规则:平行四边形定则,F1=F2≤F≤F1+F2 一个常用方法:正交分解法 摩擦力 力的合成与分解
知识点说明
一、重心:
1、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把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重心的位置跟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的位置在其几何中心。
二、弹力:
1、弹力产生条件:① 直接接触 ② 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方向
(1)压力和支持力:方向都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2)拉力:绳的拉力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3、弹力大小:
(1)弹簧弹力:胡克定律F = k x
(2)其它弹力:由物体受其它力和运动状态求解
三、摩擦力:
1、产生条件:(1)接触且接触面粗糙(不光滑)
(2)接触面间有弹力
(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2、方向: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都不一定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大小:
(1)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有一个限度。当物体刚开始相对运动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fmax
0 < f ≤ fmax
(2)滑动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间的弹力N 的大小成正比。 即 f = u N
四、力的合成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
2、平行四边形定则:不在一条直线的两个力的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1)合力大小范围︱F1 – F2︱ ≤ F ≤ F1 + F2 合力不一定比分力大
(2)在两个分力F1、F2大小不变的情况下,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大,合力越小。
(3)合力不变的情况下,夹角越大,两个等值分力的大小越大。
五、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有确定解的几种情形
(1)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有唯一解
(2)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求另一分力的大小方向,有唯一解
(3)已知合力F、一个分力F1的大小及另一个分力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
可能有两解,可能有一解,可能无解。
2、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代数相加。
如:质量、时间、路程、速率等
六、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平衡条件:合外力为零
二力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一、 知识脉络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 的应用
.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2.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 1.内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2.表达式: F合= ma 3.力的瞬时作用效果:一有力的作用,立即产生加速度 4.力的单位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就是1N 1.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物体上,性质相同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关系 1.已知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2.已知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3.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关系的桥梁
二、知识点说明:
1、 牛顿第一定律:
(1)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2)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3)外力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实验中采取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2)数据处理:图像法
画a-F图像和a-1/m图像
3、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其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被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
③国际单位制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④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建立方程并求解.
4、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四篇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高一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拨
1、质点
质点是指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而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物体能简化为质点的条件
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只做平动,或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不计时才可以把物体简化为质点。
3、参考系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参照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考系。
4、位移
物体从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叫做位移。
位移是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由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而路程是指物体实际经过路程的长度。
5、二者的区别:
i.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路程是标量,无方向。
ii.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与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路径密切相关。
6、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用时间轴上的点表示时刻,表示时刻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时间。
例如第1s末表示时刻,第1s表示从0时刻到1s末的时间。
7、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就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8、速度和速率
a) 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位移(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v=s,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跟位移方向相同。 t
b)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c) 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l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的平均速率。即v=l。它是标量。值得注意的是它并不是平t
均速度的大小。
9、加速度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越大,表明运动质点的速度变化越快。 a=v2-v1v=t2-t1t。由此可知,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运动质点速度的方向无必然关系。 加速度既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也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运动质点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运动质点做减速运动。加速度为零时,运动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改变速度的方向;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成一般夹角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将改变。
10、匀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知识点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a=vt
-v0
vt=v
0+at
t-0
其中v0为物体的初速度,at为t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2、匀变速运动的v-t图像:
(1)图像的特点是一条倾斜的直线。(2)图像反映的物理量:任一时刻的速度;达到
某一速度所需的时间;运动的加速度: a=v;某=tana=k (直线斜率)t
段时间内位移的大小(等于v-t图像与时间轴所围面积的数值)。
3、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
二、 公式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三、 因为V0、a、S均为矢量,使用公式时应先规定正方向.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
4、重要推论:
V-V01V+V0-2V0oVtVt-V012+a*t=1) S=V0t+at=V0ot 22a22aa
1V0t+at2V1Vt2S11S=Vt2) V== =V0+at=(V0+V0+at0)=2tt22
222223) 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ΔS=aT ,可以推广到Sm-Sn=(m-n)aT
4) 中间时刻的速度:
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vt/2=v0+vts=2t,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
5) 中间位置的速度:vs/2=2v0+vt2
2 ,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公式
(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5、初速度为零(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初速度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
v=gt , s=v12at , v2=2as , s=t 22
6、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
①1T秒内、2T秒内、3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4∶9∶""
②第1个T秒内、第2个T秒内、第3个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③1Ts末,2Ts末,3Ts末""瞬时速度比为:1:2:3:""
④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第三章 力 知识点拨
6) 力的概念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是矢量。
3、单位:牛顿(N)
4、力的性质:
(1)物体性:至少需要两个物体才产生力的作用,其中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体”,
另一个物体称为“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2)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5、力的分类:
①按性质分: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 ②按作用效果分: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6、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方面: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7、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二、重力
1、概念:物体在地面附近受到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
2、产生: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
2 3、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 通常g=9.8m/s
4、方向:竖直向下
5、作用点:重心
6、重力和压力: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压力不是重力。
三、弹力:
1、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产生条件:(1)直接接触;(2)发生形变
3、弹力的作用点:物体接触点或接触面。
4、弹力的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支持面垂直,使形变物体恢复原状。 2-1∶(3-2)∶"" )
四、摩擦力
1、条件:相互接触,发生形变,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
3、静摩擦力
最大静摩擦力Fm
大小:在0<F<Fm之间,可根据平衡条件来计算大小。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
4、滑动摩擦力
大小:Ff=μFN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一)机械振动
1、机械振动:物体在某一中心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简称为振动。 例如,弹簧振子、摆轮、音叉、琴弦及蒸汽机活塞的往复运动等等。
2、产生振动的条件:存在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
3、描述振动
(1)回复力
定义:能够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是根据作用效果而命名的。
(2)振幅
定义:在震动过程中,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通常用符号A表示。
物理意义:用来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3)周期
定义: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通常用符号T表示。
(二)单摆
1、单摆模型:不可伸长、不及质量的细线下端与一可视为质点的小球相连,上端固定,即构成单摆。当单摆的摆角小于5°的情况下,单摆运动是简谐运动。
2、单摆的周期公式 T= 2 (与摆球质量、振幅无关)
单摆可应用于测重力加速度g=
3、伽利略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即:在振幅很小的情况下,单摆的振动周期跟振幅和摆球的质量都没有关系。
(三)振动图像
振动图像反映了做振动的质点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图像关系。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简谐振动的图像是一条余弦(或正弦)曲线。
从振动图像中可以直接看出质点振动的振幅、周期和任一时刻的位移,并可以求出质点振动的速度。
(四)机械波
1、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机械波产生条件:波源和传播振动的介质。
2、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这样的波叫横波。凸起和凹下:波峰和波谷。
3、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这样的波叫纵波。密部和疏部。
4、机械波的描述
在一列波中,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和速度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用符号λ表示。
5、波速
单位时间内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就是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叫做波速。公式v=x/t=λ/T=λf
一、动能
(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动能的表达式及其意义Ek= 1/2 mv2,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
乘积的一半。
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动能恒为正值。
动能是状态量,动能的变化(增量)是过程量。 动能具有相对性,其值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取地面为参考系。
(3)动能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由质量和速度的单位确定,为kg·m2/s2,即J。
二、动能定理
1、动能这理及数学表达式
(1)动能定理:合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改变(这里的合外力指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包括重力)。
动能定理也可以表述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实际应用时,后一种表述不必求合力,特别是在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受力有变化的情况下,只要把各个力在各个阶段所做的功都按照代数和加起来,就可以得到总功。
(2)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W=Ek2-Ek1
三、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