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大语文培训|在全市语文培训会上的讲话 全市文物上的讲话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各位语文届的朋友:

大家好!

接到曹琪老师谈谈“宁海”模式高考走向的作业后,认真进行了思考。今天和朋友们聊聊“宁海”模式的高考作文,参考先行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对我们的高三备考和平时的教学如果能有一定的益处和帮助将是我最大的快乐,感谢朋友们的聆听。

作文是语文老师心中的痛,一方面,我们吟诵曹丕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一方面,我们又想起老子的“述而不作”和被文化爱好者函谷关的守关者关尹喜逼迫而作的5000字的《道德经》中阐述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何让中学生写好作文,或许真是一个很难破解的难题。我喜欢迎难而上,探索就聊生于无,那就让我们的作文训练形成体系、呈现智慧和品位吧。

一、 预测:从“宁海”模式预测2012年高考作文走向

宁夏、海南近三年高考作文题目:

2009年高考宁夏/海南省作文:以诚信善良为主题

2008年高考宁夏/海南省作文:母女放生小鸟的故事

2007年高考宁夏/海南省作文:不碎烧瓶的启示

全国高考作文10年回顾:

2009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道尔顿色盲小故事三则材料引发的思考

2008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幼龟回大海的故事

2007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丛飞帮助别人的故事

2006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乌鸦学抓羊的故事

2005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位置与价值

2004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遭遇挫折还是放大痛苦

2003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2002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心灵的选择

2001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诚信

2000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丰富多彩的答案

宁夏、海南高考作文较佳立意从“智慧与机遇”“爱鸟之心”到“品德”,展示了对处事方式、智慧人生和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思考。全国卷Ⅱ的考试题目,从2000年开始反映“世界的多元化、重建精神家园、科学理性认知事物、面对挫折、位置价值、盲从还是求索、学会感恩、处事最佳方式、学会思考和发现”等内容,可以看出从对语言文学素养的关注比如“面对大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等到偏重理性的审视的变化。也就是曹琦老师谈及高考作文文体的变化由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到现在的从言语方式来说有论述类、从功用角度有实用类、从创作风格来说有文学类。而且她还指出高考作文偏重理性的倾向。我很表示认同。而且我觉得“以生命的含义“关注世界这一主题将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趋向,这也许就是冯友兰先生讲的“天地境界”吧。当然,命题的思考角度、命题的思考侧重、命题的表达形式将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考生的思想观念上升到这一层面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观念的形成必然会直接提升相应的能力等级。

二、 前瞻性思考:看待我国与欧美作文命题差异

我想让大家具有一种国际的视野,可能会在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学生自主招生、议论文的写作、考取国外知名大学等方面有一定的启发。

我国高考命题与欧美作文命题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换一个角度看,欧美命题存在不足,那就是对抒情和审美的扼杀。面对一个诗情洋溢的题目,在中国学生看来,可以轻而易举地落笔成文,而一个欧美考生则可能觉得摸不着头脑。

英文版《环球时报》的一位记者说:“这是我在中国看到的第一个高考,作文的要求之宽泛与苛刻让人咂舌。我不知道英国高中生是否要被要求做此类的事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多年前我参加考试时肯定不是这样。这些题目只给几点提示,让考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和语言运用能力……我深深感到,英国许多名牌大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同不足以分清良莠的英国高中测试体系相比,中国的考试更具挑战性,也更能测试出学生的水平……。”

类似北京卷的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对中国考生不但没有特别的难度,而且有调动感情和智慧的功能,难易适中,受到广泛欢迎,英国学生的困惑。国外程式化的考题并不要求抒情和想像,只要学生对特定现象作出评论。以2009年1月的“雅思”作文为例:

有些人相信,对于个人来说,技术条件扩大了穷人与富人的差距。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效果恰恰相反。请讨论这些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大学和中学的师生一起从课本上学到的远不如从其他方面(如互联网、电视)学到的更多。在什么程度上你同意这样的看法?

这样的题目,虽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思辨能力,但是其题型已经是多年一贯了。对于英国学生来说,排除个人的情感,在分析中立论,已经驾轻就熟。可面对这样的题目,长于抒情的中国学生则可能要惶惑起来。

法国的作文题型在抽象分析上更为典型。如2008年法国大学入学考试理科作文题:

期盼得到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是否荒谬?世界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学都无法解释的问题?

评点法国哲学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有关鼓励民众参与民主的一段文字:“给民众以机会管理琐事,他们参与管理国家大事更能激发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与欧美在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之间存在深刻差异。客观地说,双方都有优点和不足。如果把审视的目环节上,我们不难看到,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理性思考地位有一定提升。而脱离“真知灼见”,盲目甚至麻木地拘泥于“真情实感”的抒情散文较多,仍是当前高考作文抒情泛滥、思想肤浅、智性缺失的根源。

拿这样的倾向和美国高考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的评分标准比较,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启示。当我们把抒情叙事的审美“散文”几乎当作唯一期待的时候,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的评分标准明确规定其文体是智性的“随笔”。“随笔”要求明确一贯地阐述理念,深刻有效地展开观点。最为重要的是,文章需要体现用恰当的例证和理由支持自己的论点。平心而论,这样的理性思维能力,并不是美国大学的特殊要求而且是大学新生的起码水平。不论是相对于高等学校课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来说,还是对于迎接全球知识经济的战略来说,这样的要求都应该是超越民族性的。理性素质的长期忽视,会不会导致我们在人才的竞争中产生某种危机呢?实在不可不深长思之。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作文命题有了极其可喜的突破。如江西卷的“以圆明园兽首文物在法国横遭拍卖为题写议论文。给尚在盲目跟随习惯和现状奔波的同行们深思。湖南卷“以‘踮起脚尖’为题写议论文或者记叙文”,足以提醒许多教师和学生:智性的反思和审美抒情,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而天津卷“我说九零后”和广东卷“谈‘常识’有关的经历和看法”,海南卷和宁夏卷的“诚信与善良”,虽然没有明确提示批判理性,但至少为议论文的发挥网开一面。

三、 名家谈写作

江南语文名师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谈起自己小学初中作文都很一般,到了高中以后,写作上比较有信心,投入也比较多。所以高一时获得了学校作文比赛一等奖。到了高二时进入文科班,写作更多,作文写得比较好。但毕竟是乡村学校,到大学时,与同学的写作差距还是比较大。到大学毕业时,自己感觉文章还写得不怎样,因而也没什么诀窍。他深信:人都是在往上走的。只要你愿意走,一定会有进步。毕业之后,先是分配在普教室,编编教辅,那时他不怎么看得上这个东西,很不认真,而且编的内容很基础,小学的词语、拼音,做得很糟糕。结果一位老先生还拍桌子大骂:这还是华东师大的高材生,水平这样差!那时,他的心思整个在文学、在诗歌,也对别人的评价不是太在乎。一直到了九十年代,开始对教育比较关注。张文质老师觉得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是要广泛地阅读。张文质老师家的书比一般的书店数量要多,而且质量比较高,二是能经常找到可以借鉴的文本。其实这都是较传统的事情,多读书,多动笔,找到一个好的范本,不断地加以借鉴。张文质觉得自己是一个天份不高的人。所以,在写作方面,只要肯下功夫,一定会有所长进。比如做积累,写文章,可以借鉴别人的文章结构、笔法,包括独特的词语。其实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张文质常说:自己是一个模仿者,一直模仿别人、借鉴别人,慢慢才有了自己的东西。

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指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么写。这就揭示了名家名篇的阅读对写作的指导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名家都有过模仿的先例:鲁迅的《狂人日记》曾借鉴过果戈里的作品,《药》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烈夫的阴冷;郭沫若的诗作受过泰戈尔、惠特曼及歌德作品的影响;曹禺的《雷雨》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大雷雨》中汲取过营养。冰心说:“模仿是最大的喜爱。”组织学生仿写张爱玲的话:“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青春像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学生写道:“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我提起被年华打湿的裤脚,小心翼翼地朝前走去,扭过头,岁月的倒影就映在了我的脸上。”

现在老师写文章,真的要下两个功夫。首先,要多读一点书。硬着头皮挤出一些时间多读书,真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二,要硬写。先把自己放低一点,下一点苦功夫、笨功夫。张文质认为写作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价值,写作还是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许多快乐――写文章这种快乐,不是说文章发表了,拿到稿费了,比这个还更多。作为一个老师,一个读书人,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实际上是对自己价值的一种回馈。

南京师大附中语文教师吴非《不跪着教书》中,着重指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要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当别人问及到高三怎么教作文,他回答,最好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心段落放在什么位置为宜,构建经典的结构模式,怎样写好一段漂亮话,哪些修辞方法容易引起注意,引用什么样的话比较有分量……一位大学老师抨击他,吴非说,我要是大学老师我也如是说。

张文质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多读、多思、多写仍然是教师自身成长和学生成长的最好方法,写下水文、建自己的语文博客,写写教育随笔都是很好的做法。写作是痛并快乐着,当我们退休的时候,语文老师一定要有一本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文集。范文示例、编学生作文集、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博客,也是让学生热爱写作、思想飞翔的好做法。吴非的观点也很不错,为了应对高考,必要的材料推荐、论据整理、仿句练习亦是必要的。

当然,我觉得写好作文最主要的内容是:练好内功,抒发真情。

当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遣词造句能力也略有改善,只是他们的文章往往枯燥无味,或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或是内容空洞、材料雷同,缺少思想的厚度和情感的浓度,要让学生的文章拥有生命的质感。

北大教授孔庆东说:“写作是天地间最复杂、最奥妙的一门学问。这个奥妙就在于内功修炼的水平……作文糟糕的孩子缺乏的不是技巧而是爱。”好的文字从来不是绮靡空洞的,好的用词往往是平凡而精炼的。文字不是一抓一大把的沙砾石子,文字的产生靠真情实感,靠艰辛的琢磨方能温润如玉。

写作其实是需要你用整个人生去学习体会的。生活与阅读是写作这辆自行车得以运行的两个轮子。中学生生气勃勃,最富激情,但他们被高考的指挥棒逼得像陀螺不停地在题海里转呀转,他们的生活仿佛是规定好了的程序,忙碌而单调。他们不知道蹲下身子可以观察路边盛开的鲜花,为它的鲜艳幼嫩而心驰神往;不知道抬起头可以看见晴朗澄净的天空,为它的蔚蓝无暇而浮想联翩;不知道用心观察身边的清洁工、送水工,为他们的朴实乐观而心生敬意;不知道生活处处有学问,为它的生动奥妙而感悟思索……在家长老师的严密监督下,他们中的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看闲书”的念头。既少生活又不阅读,他们失去了写作的源头活水。

教师也许不能改变学生的生活,但可以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敏感,使他们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们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吕叔湘认为学生每天至少要读5000字,美国纽约州规定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美国40多位权威专家为中学生开列了40部阅读书目,包括《共产党宣言》等内容,但中国却没有类似的权威书目。那么就让我们走进经典吧。捧读经典,《诗经》里有先民的淳朴歌唱,《论语》里有圣人的谆谆教导,《庄子》里有先哲的奇思妙想,《史记》里有生命的精彩跳动,唐诗里有动人的诗情感慨。

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不读书的人要写出一流的作品,是不可能的。引导学生练好“作文的内功”,注意生活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并用阅读弥补阅历的不足,为情而作,一吐为快,让文章拥有生命,具备灵魂。

四、 构建作文训练多维体系

1、 让学生走近经典阅读:

我和语文组在2008级1830余学生中进行了语文阅读问卷调查

“每天阅读半小时,快乐幸福中国人”的倡议下,高一新生第一学期有480人能做到自主阅读,自由写随笔,自发建博客。在全体语文教师的努力下,一学期后增至630人。但阅读的内容仍以读者等杂志为主,占68%,经典名著仅占15%,而关于哲学、美学、艺术等书籍的阅读仅占8%,其他兴趣阅读占9%。读书改变一个人的心智,塑造民族的灵魂,引领人们飞翔在精神的天空。“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五个措施:

(1)每学期期末向学生开列下学期必修课书目,开学举办读

书报告会、语文主题学科周,这方面一中语文教研室主任苗建立和全校语文老师们做的非常好。也可采用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快乐地阅读,在阅读中获得快乐。比如活动激励法:读书得书,保持阅读兴趣。谁读完了3本书,就能得到老师发的一张“读书积累卡·银卡”,谁读完了6本书,就可以得到一张读书积累卡·金卡。学段结束,评出班级的读书优秀小组,授予女生“小冰心奖”,授予男生“小钱钟书奖”,同时颁发写有教师寄语的《人杰鬼雄》《苏东坡传》等书籍。

(2)书香语文建设:课前5分钟自由演讲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后,开通5分钟美文推荐,或一篇精彩散文,或“读精彩”留悬念的办法,每次有选择地朗读推荐书目中的精彩语段和动人情节,往往在关键处戛然而止。这一做法也是受曹琦老师在全市课改巡回检查后发现外市县教师的优秀做法,我校借鉴推广的。

(3)书香班级建设:每人献出一本最喜爱的书,设立图书角,实现班级图书资源的共享。在学校、市图书馆办有图书借阅卡。举行每月一次经典诵读报告会,每周一本书,每天一节阅读课,每天阅读半小时等活动。

(4)书香课程建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背景,搭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获取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和生活化、生命化教育的过程。推出特色课程,《学生百家讲坛》,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红楼梦》研究等,把书本知识活化到实际应用之中,使学习活动成为建构知识、体验人生的过程。现在,科研室又想和技术部合作,推出语文《虚拟网络课堂》,如果说《学生百家讲坛》让学生在新课改中拥有了参与权和选择权,那么学生以匿名方式呈现的文本阅读和理解就可能打破实验班、A班、B班的界限,赋予学生平等权和话语权。利用网络的写作可能会激发学生尤其目前语文素养不高的学生的极大兴趣。能不能在教与方式上进一步改变,我们想现在新高一选择一个基础不太好的班级进行语文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研讨“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5)书香校园建设:借江南新校区搬迁的契机,在班级文化展区、学科互动园地、场馆研究性学习交流平台、校园网建设等方面下些力气,牡丹、芍药等十几个园地的诗词楹联撰写工作,还包括让学生们在竞争激励中阅读大量的文本,并以创新、创意地形式展出。

2、写作训练系列化

(1)、编辑《必修五作文训练集》:从教材必修五册书后的单元为线索,以审题指津、思路点拨、材料荟萃、范文佳作、教师点评为五个板块。

(2)、编辑《作文与人生》、《青春评论》、《议论文论据使用手册》《牡一中考试作文优秀集》。

抓住时事如奥运、汶川等事件,写时事感悟。在学习令人口齿噙香的必修文章如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后,组织学生原创作文集《作文与人生》。在学过诗词单元后写作《青春评论》。以待人处事、成长奋斗、自然人生三个方面30个话题为板块,组织高一语文组每班一个新材料梳理一个核心话题按“话题阐释”“名人名言”“经典论据”“优秀范文”“教师点评”五个子栏目编辑《议论文论据使用手册》。展示高三四次模考和各学年历次考试中的精美范文,编辑《牡一中考试作文优秀集》。尽管我时常写“下水作文”,但同龄人的文章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学生周集中的优秀作文,我筛选出来,学生和我共同打印,在下周的语文课,每天5分钟,大家一起学习。

(2)按文章的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形

成作文训练体例。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考纲》中要求选准角度,要选择最佳立意,明确材料中的参与体和参与因素,根据参与事件逐项进行分析,筛选确定最佳立意。

于漪为代表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模式,以各种问题的写作特点为纬线,以写作的一般能力——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经线,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单元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这种作文教学体系,有别于“熏陶式”的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方法,有别于“模仿式”作文教学方法,是作文教学开始由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的有益尝试。

立意:

·高屋建瓴法:作文要“大气”,有高远的立意。有了才识,就具备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与选择目标的能力,就有了超越平庸的气概和胆略,有了创造的自信和能力。

a不断超越,抛弃小我为大我。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的。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民族——人类。

B运用发散思维,古今中外纵横。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绽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

·多角立体法:角度要巧妙,或变一般性的歌颂为思考,寄以远虑;或从人文角度来批判,表达忧思;或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纵论价值;或从生物科学的角度表述,推因析果。分为顺向立意、逆向立意和辩证立意等。

·大题小作法: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在积极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需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闪光的思想。题材上的化大为小,指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为角度,通过对这些“小”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大”。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大语文培训|在全市语文培训会上的讲话 全市文物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