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01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断句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2高考语文全国卷1

高中作文 zuowen 5浏览

【 – 高中作文】

以下是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小编为你推荐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真题及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颀长(qí) 悚然(sù) 彰善瘅恶(dàn) 韬光养晦(huì)

  b. 人寰(huán) 攫取(jué) 寻瑕伺隙(xì) 啮臂为盟(niè)

  C.抵牾(y ǔ) 横亘(gèn) 造福桑梓(zǐ) 筋疲力尽(jīn)

  D.鞭挞(tà) 骨骼(gé) 辗转反侧(niǎn) 蜚声中外(fēi)

  答案B

  解析:

  A悚然C牾D辗注意错误均排除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答案D

  解析:

  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

  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

  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

  三项均不符合语境。

  D项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个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

  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答案C

  解析:

  A;不但……还……”联结的内容无关联性且这组关联词一般表递进关系,而本例中还后面的内容与;他在英语国家工作”无直接关系。

  B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应为酝酿、出台、执行

  D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与就业压力无关联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① 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 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 ;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 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 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 ;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答案C

  解析:

  与句末关联紧密的应为3,排除D,以4或6开头均显突兀,排除A,B故选C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 字,完成5-7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 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答案C

  解析:

  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文意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答案B

  解析:

  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 ,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

  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 郭浩传》)

  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 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答案A

  解析:

  冒:不顾、顶着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 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只1.2.3为奋勇抗击金人,4为战果5为平乱6为战果

  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答案C

  解析:

  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在吴举劾之后

  绝密☆启用前

  2012年普 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 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第Ⅱ卷共4页,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个体的答题区域内做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 第Ⅱ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译文

  答案: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

  解析略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

  答案: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

  解析:略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解析:略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对比,突出 对落叶的感叹

  解析:略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答案:假舟楫者,–而绝江河—善假于物也

  纷纷暮雪下辕门, 。轮台东门送君去, 。(岑参《白雪歌送武门判官归京》)

  答案:风掣红旗冻不翻—去时雪满天山路

  (2)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答案: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答案: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五、(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 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 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经历沧桑、时间冲刷(分析略)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

  答案:当前的现实和文学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以前革命作家群那段历史已趋遗忘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

  答案:感悟到文章与道义共存,想到革命的文学青年与鲁迅文章一起不朽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

  答案:文字利用的工具、写文章的人、写作对象(说明略)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一波三折曲折行文最终感悟而解脱归于平静清澈

  六、(15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8.从整个文段来看,下面划线的三 个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都有问题,请予修改。要求语意连贯,衔接自然,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修改后的句子每句都不得超过15个字。(6分)

  我的朋友老王,人称;戏痴”,自号;梨园客”。○1由于用;客”来称呼,可见不是戏曲界的专业人士。但是,凡说起他,②他在戏曲界人人都知道。他特别爱听戏、爱唱戏,后来还成了有名的票友。他退休后又热衷于戏曲资料的收藏;买剧本,集唱片,淘剧照等,忙的不亦乐乎。③还有700余份戏单是他搜集的,而且都是上个世纪的。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客”可知不是戏曲界专业人士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戏曲界人人都知道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还搜集了700余份上世纪的戏单。

  19.请在下面划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它与后面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段。不得超过2 20个字。(3分)

  ____________。音乐作品的;深度”有 不同的表现形态。比较重要的形态通常有两种:

  一是:;深刻”,而是;深邃”。大致说来,;深刻”是就作品的主题而言;;深邃”是就作品的意蕴而言。;深刻”诉之于意义,比较理性;;深邃”诉之于体验,比较感性。;深刻”如同在二维平面上的篆刻,是静态的;;深邃”却似三维空间中的景致,是动态的。西方音乐以;深刻”见长;中国音乐则以;深邃”著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们欣赏与评价音乐主要看它是否有;深度”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七、(6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两年高考真题演练1(2015?江苏高考)Someschoolswillhavetomake________(adjust)inagreementwiththenationalsoccerreform.内蒙古化学高考真题高考真题政治全国二卷2013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真题高考真题下载高考关于非谓语动词的考查高考英语基本语法高考真题高考英语完形填空体裁高考政治真题汇编厦门高考物理真题及答历史高考真题汇编2015年郑州高三三模理数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成语历年高考题免费下载2016届(新课标)高考数学(文)大一轮复习精讲课件讲义真题训练试题:第九章《概率》2015年新课标2卷高考数学真题2015广东湛江测试(二)数学理2015年全国高考数学文真题分类汇编平面向量历年高考真题免费下载2015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5年高考真题汇编2014年理科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函数与导数2014年高考化学试题汇编2014年高考化学分类汇编2015北京高考化学真题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2014化学高考试题汇编2014化学高考试题分类汇编2014年全国政治高考试题汇编2015,语文高考,,小说复习,真题汇编2014陕西省高考真题2015高考文言文真题2015年高考文言文真题2015重庆化学高考真题2016新课标高考总复习配套检测第七章高频考点真题2015高考真题传记题汇编2015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2016有机化学高考真题2015高考真题汇编神经体液免疫2015高考真题汇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2015年高考化学实验汇编2015高考文化真题汇编2015年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真题分类汇编2015年历史高考真题2015版高考历史近三年真题,模拟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6全国卷考区高考总复习专题训练英语专题四完型填空二2015年高考历史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2015高考真题北京2015高考真题及答案下载

201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断句真题及答案解析由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www.zzxu.cn/nianji/gaokao/436907.html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01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断句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2高考语文全国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