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人教版初二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八年级)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新闻两则 讲课人:王莉莉 班级:八七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老王 讲课人:张玲辉 班级:八二 听课时间:下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二)、问询老王: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三)、走近老王:
1、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2、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 (一)评说老王: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小组交流体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课堂的条理很清晰,亮点在什么地方呢?问题的设置上面真的很到位,每个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1.生字词积累。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结构特征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 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评: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但是没有将说明文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不说是遗憾。后来与老师交流得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三、研读与赏析。 四、齐背课文
【评:从一点切入诗歌的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学的也很轻松,老师教的也很轻松。。最后回归到主题的提炼上——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1、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2、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
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评: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是很困难。老师将文章的线索在第一课时就提出来。的确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适当的资料补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消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活跃了气氛,增长了见闻,提高教学效果。】
篇二:《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篇三:《初中语文课堂听课记录和评述》
初中语文课堂听课记录和评述
前段我听了邓州市裴营乡中翟成桥老师讲授的九年级语文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自学”,这也是自主教学的课堂模式的探索。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一些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也迎刃而解了。知道了怎样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更有效。
【听课记录节选一】
学习任务:
1、能流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文段。能从文中勾画字词、重点句,并自主进行识记、积累和理解。
2、读课文,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再读,能说出作者想表达出的思想和感情。能依据故事的发展、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将《在烈日和暴雨下》和《骆驼祥子》进行对比阅读,能比较出《在烈日和暴雨下》对《骆驼祥子》进行了哪些修改,这样修改对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什么作用;并借鉴作家写作和修改文章的方法。
4、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仿写、改写的尝试。
关于老舍:
1、老舍的文章:
2、老舍的名言名句:
3、你的印象中,老舍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时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
制定学习任务,进行预习情况检测与指导,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把握,用“比较阅读”,对活动要求和方法进行指导
第二课时:
学生自主进行比较阅读活动,学习成果的汇报,写作指导,写作训练。
教学过程:{初中语文,听课记录,品评析}.
一、(课前完成)预习
1、制定本课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我们要做什么”做到心中有数。2、教师把自学提示提前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对照自学提示提前预习文本。
【课后评述一】{初中语文,听课记录,品评析}.
学生在分析文本之前先自学文本,教师发给学生自学提示,从字词句及整体把握文章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提前自学给了学生充分的研读文本的时间,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做到了心中有数,学习针对性会更强,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考,更会提出新的质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本上,勾一勾,画一画,要求学生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好批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带着问题读书,带着思考读书,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上课不再茫然,不再被动地依靠教师的引导,不再一切围着老师转,每个孩子都可以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展示时必然有话可说,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听课记录节选二】
片段一、预习情况简单检测
内容包括字词、正音、选词填空、修辞、文章内容梗概等
过程:
1、学生独自填写预习检测
2、检查正误,并由学生讲解
【课后评述二】
学生填写并讲解预习检测我认为很有必要。没有检查,没有
反馈,学生就不会在意,教师也得不到第一手的资料,预习的效果就无从谈起。对于预习的完成情况,老师是理所当然的检查人,利用课上检查,重点是生字词的读音及书写,整体感知部分的问题,课文中是否有针对性的圈点批注。深入预习和自学后,因为有反馈,所以,老师就能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会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能很容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听课记录节选三】
片段二:比较阅读,探讨文章表达的妙处。
师:1、《骆驼祥子》中的内容分别在《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哪些部分有所体现?
2、《在烈日和暴雨下》对《骆驼祥子》做了怎样的修改?这样修改对表达中心有什么好处?
生:1、开始小组学习。(教师参与讨论)
2、生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片段三:
师:谁愿意做老舍的代言人回答提问?
4名学生主动担任
生问:除了同学们,你还希望读者有哪些?
答①:希望有“80后和90后”,让他们读后能感受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热爱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答②:希望有公务员,他们读后能了解平民百姓生活的艰难,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答:……
【课后评述三】
两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骆驼祥子》是原著,而《在烈日和暴雨下》是节选修改后的片段,从这些的确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总评】
新课改后的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教师顺学而导,引导学生理解得更深入,探讨得更深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我们的追求,从字词的理解入手,让想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感悟作者情感,从而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从中习得阅读的方法,领略阅读的技巧,锻炼语言表达,提升语文素养。{初中语文,听课记录,品评析}.
阅读模式的而那时、阅读策略的指导,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可以掌握阅读的技巧、还能上升到模仿写作的高度,他们在课堂上就知道该干什么,也知道怎样去干了,他们不用老师管完全可以自主学习文章了。我们还怕学生们课上答非所问吗?我们还怕孩子们无的放矢吗?我们还担心考试时学生为阅读和写作发愁吗?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教是为了不教吗?
总而言之,我们理想的课堂就是: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在提高,课课有生成。这也是我们邓州市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努力和追求的目标。
篇四:《关于听课记录的设计》
关于听课记录的设计 听课记录的设计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点评。
一、教学实录包括:
1、基本情况:听课时间、地点;所听课程科目;年级;讲课教师姓名、性别、年龄、职称;课程名称和章节
2、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A课程引入
B 新课内容
简要记录主要教学内容(板书要点,课堂操作演示,学生活动情况)
C 课堂小结
二、教学点评:
听课者必须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做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对教材处理的评价:备课是否认真,对教学内容是否熟悉,中心是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2、对教学方法及目标标的评价:方法选择是否恰当,有无贯彻启发性原则,有无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对教学语言和教态的评价: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生动,教态是否端正自然,声音是否宏亮,普通话是否准确。
篇五:《语文听课记录》
篇六:《初中语文评课稿》
初中语文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某老师执教的《 》一课,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教学中既有创新,又求真务实,充分突出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目标。本节课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运用多种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堂课中有很多好的地方值得我学习,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准确、适宜。
目标的制定,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较为全面、具体适宜。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现了语文科和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清晰、合理。
1、教学思路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实际。
2、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一新鲜的感受。
3、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4、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
三、教学环节紧凑、科学。
1、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更多是参与者的作用。
2、教师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作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教师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恰当。
四、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适当,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注重交给方法,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
1、导语: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朗读课文: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注重朗读技巧。。。。。。。。。还注意朗读的方式方法。。。。。。 掌握朗读的技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疏通文意,欣赏课文:要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分析,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另外教师还选择了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课文主旨,从而让学生会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突破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
五、教学效果良好。
1、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本节课较好的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实效性较强。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地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去。
3、培养了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校过程中建立信心。如:让中等生和学困生多表现,然后多表扬他们。
4、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5、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
六、建议与设想。(不足与方法)
1、 2、
篇七:《最新中学语文听课记录与反思》{初中语文,听课记录,品评析}.
写在前面的话
听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原方法和手段。听评课是教师互相学习、切磋教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业务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的方法之一。在倡导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大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尤其重要。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学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过程,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从而把教师活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而且由于听课者既不参与课堂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学习,通常被认为是与教学不发生直接关系的人员。因而在听课前无充分准备;听课过程中也就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这样的听评课,显然是有悖于课程改革精神的,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研究的效果。为此,必须依照现代教学理念,革新听课、评课。
一、听评课的功能
1、教研科研功能
听评课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在听评课中可以学习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经验和先进的教改信息,在执教中去运用。也可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概括形成理论。如此循环反复,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另外,听评课也是教育同行进行教材分析、教法研究、教学经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一位哲学家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所以,教师之间开展听评课活动,就能达到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艺的目的。
2、激励发展功能
通常就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来说,可能有两条路可走(从相对意义来说)。一条是磨道式的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一条是螺旋式上升,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是教学能力发展的道路。
听评课对开阔教师的视野,激励他们上进,发展他们的教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引导教师走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道路。 3、教学诊断功能
学校领导抓教师的教学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临床指导。所谓临床指导是指学校领导深入到教室中去,诊断教师教学中的毛病,评估教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一种具体技术。这里的“床”是指教室,“临床”是指深入到教室中去。“临床指导”的操作技术包括观察前活动、课堂观察、观察后材料分析与交谈等三个阶段。
听评课就有“临床指导”的性质。为了查清教师教学质量一直很差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听课,在评课时,对课做出综合分析。分析过程中,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问题。要对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教学程序的设计诸方面做一透视,分析
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这是一个“诊──断──治”的过程。
改革与问题总是相伴而生的,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如其它学科一样遇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譬如,如何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行为,优化语文的教学过程?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等,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对于教研人员来说,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既是工作的需要,又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基本形式是观察与思考,新课程起步不久的2003年秋季,我开始从课堂教学入手,作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将平时听课中发现的典型课例及时记录下来,加以整理,然后如牛儿吃草一般反刍琢磨,形成反思的文字。尽管这是草根式的研究,但它来自于亲历的课堂,都是发生在身边的教学现象,因此这些来自于教学原生态的观察和思考是具体鲜活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语文教学上曾有过“得得派”,主张一课一得,我的这些反思也是如此,力求一例一得,每个课例侧重解决一个问题。
反思可以提高我们对教学行为的认识水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依靠“经验+反思”,这个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告诉我们,强化教学反思以提升认知水平和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需要鸿篇巨制,以建立理论大厦,但我们也需要零砖碎石,以铺垫前进的路途。因此我企盼这40篇听课与反思能起到铺路砖石的作用,让它铺垫在实践与理论之间,使成长中
的教师少走一点弯路。
教研之路是苦乐旅程,正当我感受到这种课例研究的乐趣时,不料2004年的搬家将所写的十来篇“听课与反思”全部遗失,当时颇为泄气,打算放弃,后来到底拗不过职业的执着,又重新动笔。朝来暮往,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四个春秋,辛勤的汗水终于结出了零星的果实,尽管它如此微不足道,但“自己的孩子自己疼”,所以还是倍感欣慰。
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深知自己热情有余而学养不足,书中的一些看法肯定缪误不少,恳望同行坦诚批评指正。好在教研无禁区,思想唯有碰撞才会飞溅智慧火花。愿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相互切磋研讨,共同营造语文园地的万紫千红。{初中语文,听课记录,品评析}.
2007年12月
1、 让诵读走进文本
【课题点击】
课题:《童趣》(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它叙述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物外之趣”,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平常的景象或事物在作者笔下变得美丽而奇特。文章篇幅短小,生动有趣。
【听课回放】
2004秋季我市有六个县进入义教课改实验,这节课是市教研室到这些课改实验区进行教学视导时所听的一节课,听课的学校为一所农村初中。
上课开始,教师演唱台湾校园歌曲《童年》,由此导入新课学习;接着检查课文预习情况,学生介绍课文作者、上黑板给生字注音
;随后师生交流,了解课文记叙了哪几件趣事。完成了以上教学步骤之后,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诵读上面,课堂活动主要围绕诵读展开,具体做法如下:
1、诵读课文,交流感受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师生对话交流。
师:读过课文之后,请同学们谈谈对文言文的感受。
生: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语言较现代文难懂。
师小结:文言文一要读准字音,二要注意朗读的停顿。
2、听课文朗读录音
教师提出要求:注意朗读时字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并在文中作圈点批注。
3、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4、推荐代表朗读
先由女生推选一位代表朗读课文,读后学生与教师进行评价;再由男生推选一位代表朗读课文,读后进行评价。由于男生代表的朗读不够理想,评价过后,另一位男生主动起来再次朗读,教师对这位同学给予表演鼓励。
5、同桌互读
同桌之间,一个读一个听,然后交换进行。
篇八:《初中语文课堂听课记录和评述》
初中语文课堂听课记录和评述
【听课记录节选一】
执教者:张芳 科目:语文 年级:九年级 教学内容:《在烈日和暴雨下》
上课时间:2014年3月12日 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学习任务:
1、能够流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文段。能从文中勾画字词、重点句,并自主进行识记、积累和理解。
2、速读课文,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再读,能说出作者想表达出的思想和感情。能依据故事的发展、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将《在烈日和暴雨下》和《骆驼祥子》进行对比阅读,能比较出《在烈日和暴雨下》对《骆驼祥子》进行了哪些修改,这样修改对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什么作用;并借鉴作家写作和修改文章的方法。
4、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仿写、改写的尝试。
关于老舍:
1、与老舍有关的文章:
2、老舍的名言名句:
3、在你的印象中,老舍是一个怎样的人:
每课时的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
制定本课学习任务,进行预习情况检测与指导,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把握,引入“比较阅读”,对活动要求和方法进行指导
第二课时:
学生自主进行比较阅读活动,学习成果的汇报,写作指导,写作训练。
教学过程:
一、(课前完成)预习
1、制定本课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我们要做什么”做到心中有数。2、教师把自学提示提前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对照自学提示提前预习文本。
【课后评述一】
学生在分析文本之前先自学文本,教师发给学生自学提示,从字词句及整体把握文章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提前自学给了学生充分的研读文本的时间,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做到了心中有数,学习针对性会更强,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考,更会提出新的质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本上,勾一勾,画一画,要求学生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好批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带着问题读书,带着思考读书,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上课不再茫然,不再被动地依靠教师的引导,不再一切围着老师转,每个孩子都可以用学到的学习方
法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展示时必然有话可说,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听课记录节选二】
片段一、预习情况简单检测
内容包括字词、正音、选词填空、修辞、文章内容梗概等 过程:
1、学生独自填写预习检测
2、对证正误,并由学生讲解
【课后评述二】
让学生填写并讲解预习检测我认为很有必要。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学生就不会在意,教师也得不到第一手的资料,预习的效果就无从谈起。对于预习的完成情况,老师是理所当然的检查人,利用课上检查,重点是生字词的读音及书写,整体感知部分的问题,课文中是否有针对性的圈点批注。深入预习和自学后,因为有反馈,所以,老师就能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会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能很容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听课记录节选三】
片段二:比较阅读,探讨文章表达的妙处。
师:1、《骆驼祥子》中的内容分别在《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哪些部分有所体现?
2、《在烈日和暴雨下》对《骆驼祥子》做了怎样的修改?这样修改对表达中心有什么好处?
生:1、开始小组学习。(教师参与讨论)
2、生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片段三:
师:谁愿意做老舍的代言人回答提问?
4名学生主动担任
生问:除了同学们,你还希望读者有哪些?
答①:希望有“90后和00后”,让他们读后能感受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热爱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答②:希望有公务员,他们读后能了解平民百姓生活的艰难,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答:……
【课后评述三】
此两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