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关于玫瑰的散文 散文玫瑰与爱情

初中作文 zuowen 3浏览 0评论

【 – 初中作文】

篇一:《描写玫瑰花的作文5篇》

描写玫瑰花的作文5篇

\n\n描写玫瑰花的作文 \n\n\n玫瑰花和小草 \n\n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种着一株美丽的玫瑰花,绿绿的茎上有十几片小花瓣围在一起,可爱极了.女主人非常喜欢这株玫瑰花.在玫瑰花的旁边长着一棵又黄又了不起眼的小草.为此,玫瑰花常常奚落它. \n\n一天,猛烈的太阳照得大地热辣辣的.玫瑰花斜着眼睛对小草说:"你瞧,你瞧,我真漂亮.红红的花瓣绿绿的茎,特别惹人喜爱!,看你,又黄又瘦真难看!" \n\n小草争辩道:"玫瑰花姐姐,你不能这样嘲笑我.虽然我没有你那样美丽,但我是靠自己的力量把根扎进泥土里吸收养分的,而你是要靠主人天天给你浇水才长得这般美丽壮健.要不……" \n\n"住嘴!你竟敢教训我!你的根长得再扎实,也比不上我!"玫瑰花又生气又骄傲地说.说完,还故意抖了抖身子,把身上的露水抖落在小草身上,接着,又神气地把头昂得高高的.被太阳晒得十分口渴的小草以为下雨了,高兴地道:"下雨啦,下雨啦!"可是,它叫着叫着听到玫瑰花"哈哈哈"的笑声,玫瑰花又在嘲笑它了.于是小草不再理睬玫瑰花了,而是使劲把自己的根伸进更深的泥土里,默默地吸收养分.而玫瑰花呢,又神气活现地抖了抖它的绿叶. \n过了几天,这户人家出远门了,没有人给玫瑰花浇水.玫瑰花的叶子一天比一天枯黄,渐渐地散落下来,花瓣也失去了昨日的光彩.但小草呢,却一天比一天精神,身体一天比一天强壮.原来它的根越来越扎实了,已经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了. \n\n一天早晨,小草为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强壮而高兴,就兴奋地对玫瑰花说:"玫瑰花姐姐,你瞧!我跟你一样强壮啦!"可是叫了老半天,去没人答应,原来,玫瑰花早已枯死了. \n\n四(三)班曾莉 \n\n\n(课堂作文网

整理)\n\n\n美丽的玫瑰花 \n\n北城小学三年(5)班董倩裕 \n\n番禺宝墨园里有一个玫瑰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玫瑰花,美丽极了,就让我跟你们说说吧. \n\n玫瑰园里的玫瑰花多极了,瑰丽无比:白的,红的,黄的,粉红的,娇艳欲滴,多不胜数远远看去就像一个花花世界,美丽极了.叶子密密层层的,把泥土遮住了;花朵的花瓣一片又一片,层层叠叠,像在给花芯盖被子似的;花杆上有一条又一条的刺儿,这应该是为了自己不被别人摘下来吧.刚长出来的叶子颜色淡淡的,让人看起来很舒服. \n\n玫瑰园也是蜜蜂的小天下,蜜蜂常常在花丛中传播花粉,特别是红色黄色的玫瑰花最吸引小蜜蜂,那些颜色的花一定也在暗自骄傲呢.一阵风吹来,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迷人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n\n玫瑰园的玫瑰花真美啊!新世纪的玫瑰花一定会开得更漂亮. \n\n指导老师:黎顺霞 \n\n(评语:写出了玫瑰花的外形特点和自己的感受,蜜蜂在花丛中飞舞,衬托出花的美丽,增加了文章的"动感".) \n\n\n\n玫瑰花 \n\n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实验学校三年级三班彭思涵 \n\n “哇,好美的玫瑰花啊!”看着卖花人自行车上那一捆捆娇艳欲滴的红玫瑰,我的身体就不由自主地靠了过去。拖得正在付钱买菜的妈妈直叫:“好了,好了,马上就去买!”既然妈妈已经发话了,我就毫不客气地走到玫瑰花前,挑了几束最艳丽的红玫瑰。 \n\n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儿。低头一看,手中的玫瑰花在微风中轻轻地摆动着,不时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气。一朵朵火红火红的玫瑰花在嫩绿色叶片的映衬下更加美丽动人。 \n\n 我仿佛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艳丽的玫瑰,被种植在大花园里,每天都有人来给我们浇水。把我浇灌得如此美丽的正是那些辛勤的浇花人–我的老师、我的爸爸妈妈。我闭上眼睛,感觉自己就生活在一个鸟语花香的大花园里,许多蝴蝶、蜜蜂、小鸟在我身边歌唱、玩耍。有一只蜜蜂落在了我的花苞上,起初它在花苞上爬来爬去,突然,它好像发现

了什么似的,把后身向上一翘,再把头往下一低,使劲地把头钻进了花苞的裂缝里,它好像是下定决心要吸尽花蕊中的蜜似的。可过了一会儿,没动静了,这可把我急坏了。我低头一看,那只蜜蜂再也没有把头伸出来了,不知它是喝醉了?还是睡着了? \n\n 妈妈的一声“走啦!”把我从美妙的幻境中带了出来。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玫瑰那诱人的清香使我陶醉了。 \n\n\n\n一支玫瑰 \n\n "啪",一声巨响,是花瓶破碎的声音,从叔叔房里传来。等我赶到时,婶婶已人去房空,只剩下满地狼藉和满脸怒容的叔叔呆坐在那里。 \n\n 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一支玫瑰的故事。 \n\n 叔叔曾是一个帅气的男孩。在读大学时,他是班上篮球队的一名主力中锋。由于人长得帅,球又打得好,他便成了众多女孩青睐的对象。在众多的女球迷中,叔叔注意到一个叫云的漂亮女孩,特别引人注目。她那脉脉含情的眼睛总能给球场上的叔叔带来无限的兴奋。 \n\n 然而,叔叔胆小,从来也不敢靠近云和她说一句话。他们只是常常惊鸿一瞥地对视一下便都马上把目光移开–像两只受惊的小兔子,叔叔感到自己的心在驿动。从此,叔叔有了许多心事,但他从来都不曾向人提起。只有一个日记本,坚贞地为他保守着这份秘密。 \n\n 毕业临近的时候,叔叔买了一支玫瑰花夹在这个日记本里。但他却仍然不敢走近云。就这样,玫瑰花凋谢了,枯萎了。叔叔带着这个日记本和这支玫瑰,独自回到了家里。 \n\n 叔叔常常说:"就在那惊鸿一瞥的对视里我看得出:她是爱我的。" \n\n 然而,叔叔呀,你没有浇灌玫瑰花的行动与勇气,又怎能让它开得鲜艳呢?而现在花已凋谢,伤心后悔又有什么用? \n\n 从一支玫瑰花的故事,我懂得了:美好的人生,是要靠自己勇往直前的追求奋斗来创造的。 \n\n(课堂作文网 整理)\n\n\n带刺的玫瑰 \n\n江苏省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二(7)班陈乃修 \n\n玫瑰,是情侣间互达爱意的象征。那深红的色彩是如此奔放、活泼。 \n\n我一向是喜欢玫瑰的。我爱那鲜红欲滴的色彩,含苞待放的花苞,更热衷于它满身的刺儿。那刺儿尽管看起来很渺小,但你稍不留意,便会受伤。它细小的刺是它自身防御的武器。 \n\n记得那年夏季,父亲从昆明回来,带回来两大箱花,为数最多的仍是玫瑰。我这才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姹紫嫣红:粉色,米色,白色,红色,无数的玫瑰随意插放。那夺目的玫瑰中,我瞧见了一朵花瓣略发黄的红色玫瑰。妈妈见它碍眼,伸手准备将它扔掉。就在她手刚刚触及那朵玫瑰时,一瞬间,妈妈将手缩了回来,细细一看,手指间已经渗出了一滴小血珠。我小心翼翼地捏住刺最稀少的部位,却觉得手被刺扎得很疼。我低下头仔细地看那玫瑰,花瓣已枯黄了不少,摇摇欲坠,叶子也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生气,可唯独那满身的刺,依然倔强地长在枝上。我忽然不忍心将它扔掉,于是找来花瓶,把它浸在水中。可到了第二天,玫瑰彻底枯萎了。 \n\n刹那间,我忽然明白,花和人一样有生命,生命一样会完结。可玫瑰尽管生命结束,但它毕竟曾告诉我,花美在精神,花的精神是在生命最后一刻保护自己,而精神是要我们用心去读的。 \n\n\n指导教师:蔡莹

篇二:《激情燃烧的红玫瑰(散文)》

激情燃烧的红玫瑰(散文)

月亮犹如热恋的的姑娘,迎来了激情燃烧的情人节,迎来了红玫瑰的芳香,羞涩地迎来了充满激情的太阳。

红彤彤的太阳和羞羞答答的月亮激情亲吻后,恋恋不舍,悄悄地目送着渐渐远去的月亮姑娘,甜蜜在心中久久荡漾。

情人节,给新华东街带来无限的生机,空气中弥漫着红玫瑰的花香。繁华的大街,多情的路旁,数不清的姑娘、小伙子怀抱着袅娜盛开的红彤彤的红玫瑰,迎接着对儿对儿情侣,迎接着爱花、赏花、赞花的人们,把花香洒满大街小巷。

微风带着初春那温暖的气息,带着朵朵玫瑰花的清香,在大街小巷流连忘返,在人们心中飘飘荡荡,点燃了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火焰,延伸了情人节浓郁的篇章,给情人节注入了浪漫的色彩和无尽的遐想。

那红彤彤的玫瑰花是这样的妩媚和嫣润,散发着醉人的清香,令人神怡心旷。

那红彤彤的玫瑰花是这样的灿烂和多情,把美好的祝福送到人们的怀抱,令人心情激荡。

那红彤彤的玫瑰花是这样的热情和真爱,让人们仿佛听到了一支支,一束束红玫瑰花集体绽放的情歌,澎湃着向人们迎面走来,为人们架设着真诚的祝福和爱的桥梁,幸福的甘露犹如潺潺流水在人们的心中流淌,流淌。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四日晚

篇三:《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像闻玫瑰花一样直接闻到思想》》

第三单元 像闻玫瑰花一样直接闻到思想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在传达思想方面的特点,体味抽象的思想在诗人的笔下如何转化为丰富的感性。

2.分析诗人在运思、用词、布局谋篇等方面的创造性,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诗歌独特性的认识。

3.以诗歌启迪学生的智性思考,激发他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4.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在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中,发展健全的人格。

单元教学设想

诗歌虽然以抒情为本,但往往也包含了对世界、人生的思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诗歌与思想的关系,引导学生体味诗歌所提供的有关人生、世界的特殊知识,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从具体的形象、经验出发,让思想本身也有可感性。读者就像闻玫瑰花一样,可以直接闻到思想的香味。

本单元编选的诗作都具有一定的哲理内涵,耐人寻味,值得反复咀嚼、回味:歌德的《漫游者夜歌》以一个登山人的视角,简练地勾勒出山巅之上万籁俱寂的自然,含蓄地暗示出人与宇宙之间的隐秘关联;《石榴》将人的头颅比作阳光中开裂的石榴,在二者的类比中,探讨了人思想的成熟过程;《雪夜林边驻脚》则以雪夜之中神秘又迷人的树林,象征了人生某种不确定的状态。自主阅读部分的《鲁拜集六十六首》(节选),是伊朗古代的诗歌名篇,短小精悍,擅用譬喻,寄托了诗人对时间、生命的咏叹;《园丁集》(节选)、《你无法扑灭一种火》,也都选取某种独特的人生感受,从中引出微妙的哲理。{关于玫瑰的散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诗歌内涵的讲解当然是重要的一环,但注意不要提供“标准答案”,应注重启发,留出解释的“空白”,在意义的不确定中,让学生更自由地进行感知。

二、在内涵的讲解之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作品的形式分析上,要引领学生思考诗人采用了哪些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段,将思想转化为诗意的感受,如《漫游者夜歌》中特殊的空间构成,《石榴》中意象鲜明、有力的使用,以及《雪夜林边驻脚》中动与静、“有声”与“无声”的反差等。

三、本单元也安排了实践的环节,如不同译本的比较、类似诗作的举例等,通过这些练习,可以强化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敏感,扩张阅读的空间,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咏物诗的写作练习,也能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写诗的甘苦。

1 漫游者的夜歌

赏析指导

据说,这首短诗是在一个山顶上写成的,当时歌德夜宿在山顶一幢猎人的小木楼中,即兴吟成此诗,并把它写在木楼的板壁上。50多年后,即将告别人世的歌德,故地重游,重又读到了壁板上的这首短诗,念起“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感慨无限,潸然泪下。这首短诗朴素简练,几乎没有什么藻饰,只有短短八行,但意境高远,也似乎包含了某种永恒的哲理,被公认为歌德作品中的绝唱。

这首诗以一个登山者的视角展开,读者可设想他站在阒无人迹的山顶,在天宇、树林、鸟儿之间的一片“大安静”中,感受着人与自然之间隐秘的关联。在空间的构成上,此诗很有特点,由高及低、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先从峰顶之上的天空写起,给人一种宏大的空间感;继而写到树木,但不写树木而写的是树梢,则有一种细致入微的效果,进一步烘托出“安静”的绝对;再写到隐没在林中的鸟儿,最后仿佛一声感叹,人也要在万籁俱寂中休息了。在视角的推移过程中,既有宏大的空间营造,又有细微的感觉捕捉,读者似乎也被引领着,置身于那样的山顶,被大自然的寂寥所融化。另外,这首诗的高妙之处还在于,它写的虽是一时一地的感受,但提供的却是一种普遍的经验,譬如,诗人用“一切”来形容峰顶和树梢,就会带来一种超越感,那个登山的漫游者站立的地方,似乎不是一座山的峰顶,而是世界之巅

(“一切的峰顶”),将天空、山顶、树木、鸟儿与人融成一体的大安静,也就成为某种宇宙秩序的象征,诗人在捕捉一种感受的同时,也似乎在传达一种玄奥的哲学,它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有一些我们熟悉的作品,在结构、意境上与《漫游者的夜歌》十分接近,如柳宗元的《江雪》,在空间构成上也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在视角转换中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是一首关于“登高”的诗作,抓住刹那之间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有关历史、宇宙的苍凉感悟;而李白的“夜宿峰寺顶,/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也是写峰顶之上、天宇之下的某种终极感受,与这首《漫游者的夜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学建议

一、预习指导

先介绍这首小诗的缘起以及在歌德作品中的地位。此诗较短,可让学生背诵,在反复的吟哦中,体味诗歌无穷的意蕴。

二、作品讲解

1.讲解短诗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由物及我的视角转移和空间构成。

2.诗歌的境界十分广阔,但对自然的细微之处,也有敏锐的捕捉,分析“阔大”与“细微”这两种效果是怎样获得的。

3.向学生提问,诗人为什么要用“一切”来形容峰顶和树梢,这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提升有什么作用。

4.组织学生讨论最后一句:“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是什么意思,在这首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三、扩展与比较

{关于玫瑰的散文}.

将此诗与几首中国古诗比较,如柳宗元的《江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的《夜宿山寺》,讨论它们在空间构成以及艺术境界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关于玫瑰的散文}.

一、一首朴素的诗(冯至)

两年前,我在《读歌德诗的几点体会》一文中,提到《漫游者的夜歌》是一首最有名的短诗,人人能懂,但又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现在我想进一步谈谈我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我先把这首诗译成中文如下:

一切峰顶的上空

静寂,

一切的树梢中

{关于玫瑰的散文}.

你几乎觉察不到

一些声气;

鸟儿们静默在林里。

且等候,你也快要

去休息。{关于玫瑰的散文}.

在诗歌广泛的领域里,有一种诗写得很朴素。这种诗一般都是短诗。它们语言简单,却非常精练;没有任何词藻,却能发挥诗的最大的功能;看不出作者有什么艺术上的技巧,但多半是最杰出的诗人才能写得出来。这种诗浑然天成,好像自然本身,它们洗涤人的精神,陶冶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江雪》等简短的绝句都是这样。外国的大诗人,在他们的长篇巨著之外也常常留下几首朴素而短小的绝唱。《漫游者的夜歌》

在这种诗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种诗很不容易译成另一种语言。因为它们之所以成功,在于诗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语言的特长,而这特长又不是另一种语言所能代替的。若是逐字逐句地去翻译(尽管我们主观上念念不忘是在译诗),其结果往往索然无味,表达不出原诗中每个字的音与义给予读者的回味无穷的感受,可是这也正是那些为数不多的优秀的朴素的诗具有的特点。如果译者只体会诗的意境,不顾原诗的形式和字句,那么译出来的诗,成功的无异于是译者本人的创作,失败的会弄得面目全非。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短短八行,它的声誉并不在12111行的《浮士德》之下。1982年歌德逝世150周年时,西德文化界征求群众关于歌德诗歌的意见,公认《夜歌》是歌德诗中最著名的一首。20世纪20年代统计,《夜歌》被作曲家谱成乐曲,就超过了二百多次。它在中国也不是生疏的,20年代郭沫若、30年代梁宗岱、最近钱春绮都先后把它译成中文。郭沫若和梁宗岱是诗人,钱春绮是德语诗歌有经验的译者,他们译这首诗,各自有独到之处,读者可以参阅。本文内我的这首译诗,自信不能体现原诗之美于万一,但在翻译时,尽量体会了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处境和心境。有些好诗,感人甚深,但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则无从考究,这就不无影响对于诗进一步的理解。歌德这首诗,则有资料可供参考,从中能够得到一些启发。

歌德于1780年9月6日在图林根林区基克尔汉山顶上狩猎小木楼里过夜,他吟成这首《夜歌》,用铅笔写在小楼的板壁上。同时他写信给他的女友石泰因夫人,信里有这样的话:

我在这地区最高的山基克尔汉住宿为的是躲避这个小城市的嚣杂、人们的怨诉、要求、无法改善的混乱。

我最初读《漫游者的夜歌》,总以为“漫游者”是从平地走入山区,仰望山顶和林中的树梢,一片寂静。读了这信后才知道,“漫游者”的所在地是在这地区最高的一座山上,那么,他就不是仰望而是俯视了。从高处举目四望,才很自然地看到一切的峰顶和一切的树梢,而寂静的并不只是峰顶,更广阔地是峰顶的上空(因为德语中标明在某某事物之上的介词有两个,一个表示上下两物紧密相接,另一个表示中间有一定的距离,原诗中所用的介词则是后者),至于树梢,不能说完全没有声气,只是作者在高处几乎觉察不到罢了。

歌德写《夜歌》时的心境,也不像是诗里写的那样平静。歌德于1775年应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的邀请到了魏玛(那时他26岁),不久就接受了许多繁重的任务,先是重新开发图林根林区伊尔梅奥附近的铜矿和银矿,后来又参与军事、交通、水利等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一个狂飙突进时代的诗人处理这些非常实际的事务,需要不断克制自己,以极大的耐力来应付。歌德为了使这贫穷狭隘的小公国能够政治进步、财源富裕,付出了许多心血。但是宫廷里人事的倾轧和落后保守的势力使歌德的工作遇到不少障碍,他初到魏玛时的一片热忱也渐渐减退。1779年他到瑞士旅行,曾写信给石泰因夫人说,若能从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中摆脱出来,专心从事文艺工作,该有多么好啊。现在,从前边引用的给石泰因夫人信里那句话的后半句可以知道,歌德是以怎样的心情来到基克尔汉的,这也就是《夜歌》里最后两行“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的背景。

以上是根据歌德给石泰因夫人的信对《夜歌》作了些粗略的说明。下边对这首诗再作一点分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八行,但也自成一体,有完整的结构。若用几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从上而下,从远而近,从外而内,在这样的层次中,静寂的程度逐渐减弱。一切的峰顶上空是既高且远,树梢就不像峰顶那样高,也比较与人接近了,林中的小鸟比树梢又低了一些。峰顶的上空是无边无际的静寂,树梢和林里的小鸟总不免有些动静和声气,不过在这静寂的夜里人们难以觉察得到。最后,诗人把自己安排在诗里,第七、八两行与前六行相反,只说出自己的愿望,去得到休息。歌德给石泰因夫人的信可以证明,他心里一点儿也不平静。

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的结构在这种朴素的短诗里相当普遍(当然,也不能说都是这样)。以中国诗为例,如本文前边提到的《独坐敬亭山》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高空中的远景,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则表达诗人是怎样吟味他“独坐”的寂寞之情。又如《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一望无边的雪中的景象,可是骤然一转就转到眼前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垂钓人虽不是诗人自己,但从他身上反映出长期贬谪的诗人孤冷的心境。在“由外而内”这一点上与《夜歌》更为相似的元人马致远那首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虽然显得萧索,究竟还是属于客观世界;“古道西风瘦马”这三种景物与诗人便有了关系,而且是一种比一种更为接近;“夕阳西下”,日暮途远,时间紧迫了,最后才好像喊叫似地说出“断肠人在天涯”。这与《夜歌》里一层层由外而内最后的两行“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是同样的结构。

《夜歌》之所以成为一首著名的诗歌,它独特的音乐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原诗不遵守固定的格律,但语气自然,音调和谐,使用的词汇里a、au、u、ü等元音比较丰富,适合于从字音上形容夜色。这种音乐的特点很难用另一种语言迻译过来,我翻译这首诗,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注意每行诗的节奏,用韵脚来补偿译诗里难以表达的原诗的音调。我用以韵母i收尾的字表示寂静与休息,以韵母ong收尾的字表示高处,诗里有两行提到“你”,实际上是诗人自己,这两行则押ao韵。我虽然做了一定的努力,但结果只是给《夜歌》制造出一个不大像样子的模型,模型是不能代替具有生命力的原物的。

在西方,有不少歌德的研究者为这八行诗写过不少论文,甚至专著,我写这篇短文,不过是一得之见,而且译诗也译得很平常,未必能对读者欣赏这首诗有多少帮助。但我有一个愿望,想通过《漫游者的夜歌》向读者介绍,诗歌领域里有一种朴素的诗,这种诗无论在中国或外国往往有共同的特点,类似的结构,好像没有思想内容,却能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

写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可是有些关于《夜歌》的事迹需要附带提一提。《夜歌》于1780年写在狩猎小木楼的板壁上后,只在魏玛少数友人中间流传,直到1815年歌德才把它连同另一首《漫游者的夜歌》编入他的诗集里。直到1831年8月歌德为了躲避人们将要盛大庆祝他82岁的寿辰,离开魏玛走到图林根林区,又重访一次那座小木楼,只有一个山区视察员陪伴着歌德。这位视察员后来这样记下了当时的情景:“我们相当舒适地到了基克尔汉的最高处,先在圆形空场上欣赏远方的美景,他望着茂盛的森林十分高兴,随后他问:‘那座林中的小楼必定在这附近吧,我能步行到那里去,叫马车停在这里,等着我们回来。’果真他就健步穿过山顶上长得相当高的覆盆子灌木丛,直到那熟悉的两层的狩猎小木楼,一道陡直的楼梯引向小楼的上层;我请求搀扶他,但他以年轻人的活泼神情谢绝了我,虽然他再过一天就要庆祝他82岁的诞辰了。他说,‘你不要以为我走不上这座楼梯,我还能走上去’。我们走进上层的室内,他说,‘从前我和我的仆人在这里住过八天,那时我在壁上写了一首小诗。我想再看看这首诗,如果诗下边注明写作的日期,就请你费神把日期给我记下来’。我立即引导他走到屋子的南窗旁,窗子左边有用铅笔写的这首诗(原文抄引了《夜歌》全文,从略──作者)。歌德反复诵夸,泪流双颊,他缓慢地从他深褐色棉布上衣里掏出雪白的手帕,擦干眼泪,以柔和伤感的口气说,‘是呀,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他沉默半分钟,又望了望窗外幽暗的松林,随后转身向我说了一句:‘我们现在又可以走了。’”

六天以后,歌德在9月4日写信给音乐家采尔特,提到这件事,信一开始就说:“这六天是整个夏天最晴朗的日子,我离开魏玛到伊尔梅奥,我往年在那里做过许多工作,可是长期没有再去了。在周围都是枞树林最高山顶上一座孤单的小木板房壁上我找到那首1783年9月7日的题辞,你曾使这首歌驾着音乐的翅膀传遍全世,那样亲切地抚慰着人们。过了这么多年,真是阅尽沧桑:有持续着的,有消逝了的。成功的事物显露出来使我们高兴,失败了的都忘记了,在痛苦中忍受过去了。”这段话反映出歌德又看到了他50年前在木板房壁上的《夜歌》后的一些心情。

这些轶事,给《夜歌》增添了一些“佳话”。果然,歌德在这以后不到七个月,便应验了他怀着另一种心情所吟味的那两行诗“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不是休息,而是永远安息了。

1984年8月14日写于青岛

(选自《冯至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篇四:《朱自清先生散文赏析》

朱自清先生散文赏析

古人们爱说“文如其人”,是指“为人与其文章之相似[①]”。文章归根结蒂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不同的文章彰显着不同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然而在纸醉金迷的当今盛世“文如其人”成了稀有物种。君不见在“作者不作,主编不编”的某些院校,在“小人物捉刀,大人物署名,总编总是不编”的某些社团,在盛行抄袭的学界,在“文字贿赂”盛行的某些官场,手与心分离,文与人无关,文如其人乎?至于网络,有[0]数字统计:“文如其人”的概率最多只有1%。

“文如其人”,我们呼唤着!

愈是如此,愈觉得“文如其人”的珍贵,不由想到朱老先生那样老一辈知识分子。为人,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永恒的“人类的精神”,真诚的、高尚的、执着的一种对血肉乃至灵魂的影响,为民族、为国家命运而奉献一生的精神;为文,绝对没有背离生命感的浮华的技巧,表里如一、性格坚强,一生没有背叛纯正的艺术,没有放弃对真正的文学的追求。读先生文章,更觉“拂去尘世间的功利与俗气”的可贵,真可谓文如其人。 正是这种散文的魅力,才吸引我去欣赏他那些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美不胜收的文字。

朱老先生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感力。他那独立的人格、鲜明的个性、自由的追求为散文开拓了崭新的境界,不仅建构了现代散文的艺

术大厦,也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和借鉴的珍贵遗产。

一 文中有画,画中有情

《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

在朱老先生的笔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每每掩卷,使人们好像看见朱老先生刚刚放下画笔,将一幅描绘生机盎然的迎春图展示在读者面前。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

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

“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反复咀嚼后,心里满是遐想,好像看到遥远的将来也这样鲜艳夺目。

《春》是热烈欢快的。由于“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便不觉时间的珍贵,整天醉心于“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直到欣赏了《匆匆》,才第一次感到迷茫,“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感叹先生善于从一闪即逝的现象中捕捉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却又常常疏漏的现象,“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欣赏之余,忍不住扪心自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掩卷深思,优美、生动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淌于纸上却有如此的震撼力。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震撼力源于什么?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高度的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先生对人生高度的责任感与读者的沟通。

{关于玫瑰的散文}.

我之所以对朱老先生的散文几近痴迷的程度,是因为他以肺腑之言感染着我。的确,朱老先生是一位功力很深的散文家。他主张散文要写实,要精雕细琢,然而又不露斧凿之痕,如出水芙蓉,秀韵天成。他的散文贮满了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那清新质朴的语言,飘洒秀逸的气韵,恬淡自然的意境,如饮一盏醇酒,使人感到余香满口;又如一首名曲,余音绕梁久久回荡在耳畔。

如果说《春》的内心世界是欢快的,朝气蓬勃的;那《绿》和《威尼斯》则是他色彩斑斓的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让我们先看看《绿》是怎样铺开的吧?在梅雨潭所见到的景物是“微{关于玫瑰的散文}.

微的云”、“飞花碎玉的瀑布”、“小小的梅雨似的”水花,这里的景物,色绎晶莹,色调淡雅;而梅雨潭呢?却又是“满眼醉人的绿色”,它柔和、明亮、纯洁。它绿得“浓淡得宜”,既不像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鹅黄的底子显得太淡,又不像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碧——似乎太浓。这样的描写,不尽使人想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对于美女的描写:“东家有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绿》中对梅雨潭的描写和《登徒子好色赋》中对美女的描写,不正有异曲同工之处吗?她们的美不都是恰到好处吗?难怪作者在篇末写道“我不禁惊诧于梅雨谭的绿了”,这真是神来之笔,点睛之笔啊!

用“淡妆浓抹总相宜”来形容朱老先生的散文一点儿都不为过。当欣赏《威尼斯》的时候,仿佛一组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描绘威尼斯的风光用的是浓墨重彩。请看:“在圣马克

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了”。“江南的水乡’是什么景象?是“日出江花红似火”的浓艳,是“春来江水碧如蓝”的澄清。红得热烈,绿得醉人,作者以此来比喻威尼斯的风光,使读者不仅领略到威尼斯的明媚亮丽,而且领略到这座古城焕发的勃勃生机、文化之城呢?其颜色也自然是绝而不俗的了。你看,圣马克方场是“伟丽”的,公爷府的墙面上用白色和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的方纹,

“在阳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而威尼斯唱夜曲的歌女们“微微摇摆在红绿灯球下,颤动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的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这些描写,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威尼斯“华妙庄严兼而有之”的特点。

朱老先生写叙事的主要代表作是《背影》。这篇散文的特点是质朴中见深情。 作者并不正面写父亲的肖像表情、青布马褂的“背影”, 而是通过几句简短的叮嘱之语、送儿子上车、拣座位、嘱托茶房照应等几个动作,尤其是手脚并用、努力攀登、 不辞辛劳地为儿子的背影刻画,便把父亲对儿子的怜惜体贴、 牵肠挂肚、依依不舍的不可言说的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从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马褂的背影”上,可以体味出人生的悲凉,概叹社会的不公。同时,人们又从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愤懑中, 激起对象父亲这样的旧知识分子的怜惜、恻隐之心。 真挚的父子之情与冷漠的世态人情形成强烈而又鲜明的对照, 激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平实中潜存着愤意,素朴中含有激情,这便是《背影》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朱老先生散文共同的艺术特色。

朱老先生的写景散文,细腻秀丽,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这种“贮满诗意”的文字,所构筑的“文中有画,画中有情”的境界,才使他的散文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 语言凝练,精雕细琢

散文与人的世界的同构,使阅读者可以从自己的视角,从不同的维度

篇五:《关于重阳节的散文》{关于玫瑰的散文}.

关于重阳节的散文

《又是一年重阳节》 作者:追梦驿站

我独坐在靠窗的办公桌前,望着窗外花坛里盛开的菊花在潇潇秋雨中吐香摇曳而心驰神往。对于菊花,我总有偏爱之情。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于菊花飘香的金秋十月,更重要的是因了菊花的飘若浮云的独特风姿以及“凌霜留晚节,殿岁夺春华”的可贵风格。菊花少牡丹之霸气,无梅花之傲气,同红叶凌霜,与青松为伍。故历代文人墨客多以菊之品德自励自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韩琦的“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香”;苏东坡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皆为脍炙人口的咏菊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教室里传来的读书声将我陶醉于赏菊的思绪重新拖了回来。可不是嘛,光顾着赏菊了,殊不知秋菊飘香重阳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悄然而降、近在眼前了。心中忽然就想起了那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诗句来。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最情有独钟的当属重阳节了。若问缘由,那就得从其别称——“老人节”说起。记得报纸上曾有过这样一条新闻:去年重阳节,某报记者进行了一次随机性的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接受采访的年轻人并不知道当天是重阳节,有的虽然知道是重阳节,但不晓得有老人节一说,至于老人节的内涵更无从得知。

由此可见,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恰恰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他们甚至可以堂而皇之地用工作学习压力大来解释这种忘却,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而对中国传统的“七夕”却不屑一顾,实乃可悲!

从教十余载,虽不能言桃李满天下,但也育人无数。每逢重阳,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到敬老院奉献爱心,这样意义深远的应节教育不可或缺。 前文提及我对重阳节情有独钟,其实还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当属其因。 自打记事起,父母就不在身边,我自然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幸运的是,他们对我百般呵护,生怕我受到一丝一毫的委屈。记忆里,奶奶对我最好了。虽说那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靠奶奶每天步履蹒跚地捡废品维持生活,但吃穿方面从没亏待过我。重阳节那天是奶奶的生日,我喜欢看她在这一天绽放难得的笑容,宛若灿然盛开的菊花;我喜欢听她在这一天讲述自己的故事,充满曲折和苦难;我喜欢听她在这一天说出自己的愿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脚踏三轮车,拉上心爱的孙女儿捡“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平静的生活骤起波澜,又是一个重阳节的晚上,我高烧不退,这可急坏了奶奶。屋外秋雨淅沥,伸手不见五指,奶奶望着二十里外的医院的方向,稍稍蹙了一下眉头,背起我就出了家门。一路上,感觉她十分吃力地摇摆在泥泞的山路上。

就是那夜,那个重阳节的雨夜,意外发生了,一辆大货车在拐弯处刮到了奶奶。当时就感觉她身体猛地一震,我就被她顺势撂到了地上,而她自己却滑进了深壑,再也没有爬上来。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好多年,每每忆起,心里都会有不可言喻的隐痛。仿佛又看到了她对我慈爱地微笑,我泪眼模糊,声音哽咽“奶奶,孙女儿早就给你备好一辆脚踏三轮车了”。唯有此时,才能真正理解“子欲孝而亲不在”的苦楚和无奈。 重阳节是奶奶的生日,也是她的祭日。每逢这一天,我都要登上那段吞噬奶奶生命的罪恶山路祭拜亡灵,以示感恩及怀念。

一阵略带冷意的秋风掠过,满室的菊花馨香沁人心脾。下课的铃声响了,看着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笑脸,心里默想:又一年的重阳节近了,我要给他们好好讲一节有关老人节的课。教他们如何做人;学会感恩;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道理;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引导他们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祖国栋梁之才。

《感叹生命——重阳节札记》 作者:贵州老毕

每天早晨洗嗽时,要站在镜子面前打理自己这张布上了斑点的老脸。倘若看到两鬓银色的发丝,瞧见眉毛上扬时额头上泛起的皱纹,察觉原本漆黑、茂盛的头发稀疏了不少,由然地产生些许的人生感叹。明天九九重阳,此情更甚。

九九重阳,一个老年人的节日。一直以来,我总是把它看成是父母、长辈们的节日,并由衷地祝福父辈们天天开心,时时快乐!而今眼目下,一种莫明状萦绕心头,那就是恰进重阳之门的念头怎么也挥之不去。于是我感叹生命,感叹重阳。 回忆起自己在二十几岁的时侯,正是我们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那个年代,在物资生活上虽然是那样的窘迫,但在精神的追求上倒感觉十分的充实——我们青年人,伴随着春意盎然的革命歌曲《青春啊青春》、《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而成长:“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比那彩霞还要鲜艳,比那玫瑰更加芬芳。若问青春在什么地方,它带着友情,也带着幸福,更带着力量,在你的心上!”“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啊该有多么美,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举杯赞英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于玫瑰的散文 散文玫瑰与爱情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