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初中作文 zuowen 3浏览 0评论

【 – 初中作文】

【篇一】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题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2.

3. 四川广安2011登飞来峰

江苏南通2005登飞来峰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1分)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 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2分)

浙江金华2006登飞来峰

①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①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四川广安2011登飞来峰

10.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1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2006年浙江省金华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分)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2分)

答案: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2

是 。

6、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8、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

9、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答案1、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2、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3、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4、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5、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6、(当时的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7、“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8、千寻(见日升) 铺垫9、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

【篇二】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播放音乐)你们听过这首《龙文》吗?这是一首赞美中国文字的歌。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文明所孕育的语言文字中,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的文化,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中国语言文字的最典型体现,就是诗词的韵律。一首好诗,往往会使人达到比身临其境更美的感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好诗。

(出示图画)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一封,据传,此峰自天外飞来,名飞来峰。千年前的一个夏天,尤为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

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你们以前已学过不少诗了,今天老师要求你们分小组自学。

1、出示自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2) 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3)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

(1)每人读诗中的一句。

(2)解释所读诗句的意思。

(3)交流重点字的意思。

2、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1)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

自缘/身在/最高层。

(2)走进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3)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4)读诗,分诗句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课件同时出示字义)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分句解释: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2、指名解释整首古诗大意,师生补充评议。

学生自由发言。

3、提出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

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三、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师范读。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①②描写景物

③④抒发情怀

2、生品读前两句。

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请用一字概括。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再读前两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3、生品读后两句。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1) 补充资料:

飞来峰高168米。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

(2) 补充资料:

王安石当过宰相,实行变法,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强盛起来,人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写下此诗时,正是他出入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体会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与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

(3) 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登飞来峰

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似浅近,其实用了典故。“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出示课件)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再品读后两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4) 同时“浮云”,李白与王安石有不同的看法,产生了不同的对待方式,这正是两人观察角度不同所致。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主题——角度,即看问题的出发点。

4、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听范读。(出示课件)

5.齐读。(配乐)

6.练习背诵,尝试配乐表演。

五、课外延伸

1.师谈话:王安石不但是大政治家,更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

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现在让我们步入诗的殿堂,感受中国古典文字的魅力,欣赏他的其他著作。

2.配乐,读诗。

(课件出示:王安石的诗作)

3.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学习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诗句。

4. 作业设计:

小练笔:通过对诗中哲理的领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怎样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站得高 看得远

登飞来峰

景 情

【篇三】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设计理念(课标、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正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能力,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

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古诗学习的一般性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登飞来峰

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资料准备:

关于飞来峰的影像资料、关于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

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

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大家以前已学过不少诗了,今天老师要求大家分小组自学。

出示自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

(1)每人读诗中的一句。

(2)解释所读诗句的意思。

(3)交流重点字的意思。

2、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1)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走进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3)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4)读诗,分诗句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课件同时出示字义)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畏:害怕。遮:遮挡,遮住。缘:因为、由于。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分句解释: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指名解释整首古诗大意,师生补充评议。

学生自由发言。

提出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

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三、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师范读。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①②描写景物

③④抒发情怀

2、生品读前两句。

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请用一字概括。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再读前两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品读后两句。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1) 补充资料:

飞来峰高168米。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

(2) 补充资料:

王安石当过宰相,实行变法,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强盛起来,人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写下此诗时,正是他出入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体会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与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

(3) 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似浅近,其实用了典故。“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出示课件)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再品读后两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4) 同时“浮云”,李白与王安石有不同的看法,产生了不同的对待方式,这正是两人观察角度不同所致。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主题——角度,即看问题的出发点。

4、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听范读。(出示课件)

5.齐读。(配乐)登飞来峰

6.练习背诵,尝试配乐表演。

五、课外延伸

1.师谈话:王安石不但是大政治家,更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现在让我们步入诗的殿堂,感受中国古典文字的魅力,欣赏他的其他著作。

2.配乐,读诗。

(课件出示:王安石的诗作)

3.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学习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诗句。

作业布置

小练笔:通过对诗中哲理的领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怎样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站得高 看得远

景 情

教学反思

1、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四个难字——寻、闻、畏、缘,我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同桌交流理解,然后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2、重视学生的朗读感悟。从朗读和感悟中领悟作者的志向和此诗所含的哲理。

【篇四】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复习导学案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朗读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重点字词:登飞来峰

⑴千寻:极言塔高。(2)闻:听闻,听说。(3)不畏:不畏惧,不害怕。 (4)浮云: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

(5)眼:视线。(6)缘 :因为。(7)最高层:最高处。

四、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五、主旨:

《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六、赏析:

1、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3、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1:“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得对“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解释不显绝对;

示例2:“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七、对应精炼: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相见欢》复习导学案

一、 文学常识:

李煜:字重光,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二、朗读节奏: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三、重点字词: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四、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五、主旨:

这首词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以及幽囚生活的愁苦。

六、赏析: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答]“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用比喻的修辞,用乱麻喻离愁,形象可感,将抽象的离愁具体化,生动的写出了词人身为亡国之君的离愁别绪。

七、中考链接

1、“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孤独寂寞

2、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一番滋味”的具体含义。 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3、你是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句话的?(2分)

此句写景喻人,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人,被锁的不是清秋也是人,写出了词人失去自由的囚禁生活的孤独凄凉。

4、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写仰望之景的句子是:

月如钩,写俯视之景的句子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5、“剪不断,理还乱”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来比喻什么?

[答]

6、“锁“在记号中的意思是指(C)(2分)

A.锁头 B.金锁 C.锁住 D.开锁

7、下面对《相见欢》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2分)

A.上阕定景,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画面冷寂。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栽着梧桐树的院落很寂静,渲染了清秋气氛。

C.下阕转入抒怀,写出了作者隐忧生活中难以排遣的感情。

D.全词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之苦。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为亡国之君,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

【篇五】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赏析和答案

《登飞来峰》赏析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当时的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8、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9、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答: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篇六】登飞来峰

古诗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两句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

5.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自”用得更好,它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而“只”则过于绝对.

8、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