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中考诗歌赏析题目
2015年中考诗词鉴赏总汇
2015年中考诗词鉴赏总汇
白银市2014年中考
(二)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23-24题。(5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3.这首曲的作者是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 ”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 ”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3分)
2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2分)
答:
23. (3分) 张养浩 聚 怒
24. (2分)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意思对即可)
鄂州2014年中考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9.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言外之意是 。(2分)
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一)9.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共2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
10.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共3分。意近即可)
抚州2014年中考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社日 谢逸①
雨柳垂垂叶,风溪澹澹纹②。
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
饮不遭田父④,归无遗细君⑤。
东皋⑥农事作,举趾⑦待耕耘。
【注释】①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送“江西诗派”诗人。隐居乡里,布衣终身。②风溪细细纹:微风吹拂,水生细纹。③羹芹:煮芹为羹。④田父: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⑤细君: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⑥东皋:水畔高地。⑦举趾:举脚,下田。
7.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描写了春社时节淳美的田园风光。
B.首联描摹了一幅春雨丝丝,垂柳依依,微风细细,水波粼粼的早春图画。
C.颔联主要写了诗人在煮茶喝羹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之情。
D.颈联是说喝酒没有知音,赠妻没有物品,言中流露出哀伤之情。
8.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格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机和乐趣。
B.诗人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
C.全诗紧扣“待”字,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
D.此诗用词精炼,用典贴切,用情真挚。
(一)7.D (2分) 8.C(2分)
南宁2014年中考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
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
阔景色。
C. 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
中映月图。
D. 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
人的思乡之情。
8. C(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广州2014年中考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死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倚仗”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3分)
(2)“自经丧乱少睡眠”变现了“我”怎么样的情感?(2分)
12.【参考答案】:
(1)老无力。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
展到战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思路解析】杜甫这位诗人和他的生活背景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这首诗只要把握住了作者由己及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感,难度也就不大了。
河北2014年中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6~8题。(6分)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1分)
7、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2分)
答:
8、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一、(6分)6.(1分)龚自珍 (有错不给分)
7.(2分)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8.(3分)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答出比喻修辞方法给1分,答出表达的思想感情给1分,答出总体评价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
河南2014年中考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共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o(2分)
19.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20.“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1分)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1分)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龙东2014年中考
14.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4.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评分标准:(2分)写出特点1分;语句通顺1分。
黄冈2014年中考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9-20题。(4 分)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 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9.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疏狂自放、怀才不遇;“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20. 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答出两点即可)
仙桃2014年中考
(一)古诗赏析(2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 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C ) ...
A. 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 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 “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 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十堰2014年中考
(二)阅读《渔家傲》,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3.本词上阕描写边塞 ,下阕抒情。全词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表现
出一种 的艺术风格。
24.下面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围绕“异”字着笔,调动视觉和听觉,显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
B.“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纷纷飞离了。烘托出悲凉的气
氛。
C.“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融,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
(二)(4分)23.(2分)荒凉的秋景 苍凉悲壮(每空1分,意对即可) 24.(2分)B
【篇二】中考诗歌赏析题目
历年中考古诗赏析题
南通市语文中考古诗赏析题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2007)
雪 梅
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骚人阁③笔费评章④。
梅须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①卢梅坡:宋诗人。②降(xiáng):服输。③阁:同“搁”,放下。④评章:评议的文章,
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①从“差、欠、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中的空白处,应为 。(2分)
②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2008)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2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3分) (2009)
竹 石
郑燮 ①
▲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②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 ①郑燮: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为“扬州八怪”之一。②破岩:破裂的岩石
缝隙。
①请从“认、咬”两词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空白处。应填 ▲ 。(1分)
②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写人。诗人在赞美竹的 ▲ 品格的
同时,寄寓了自己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2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2010)
①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释】①湖阴先生:王安石寓居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②排闼:推开门。
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②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两山排闼送青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 出来。(2分)
答: (20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6分)
春 草
[宋]刘 敞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
6.“水边原上乱抽荣”中“乱”字写出了春草什么特点?(3分)
7.第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6、7题(6分)(2012)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像落花
6.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的美丽画面(2分)
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6-7题。(6分)(2013)
《狼山观海》
王安石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①仙人何处觅?灵槎②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注释】①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②灵槎: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
6.首联描绘了景物气势磅礴的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
7.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6分)(2014)
①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6.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 、 、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 的景色。(3分)
7.有人评价这首词“朴素自然,没有一句直露地抒情,但又句句融情”,试以末句“笛在明月楼”为例,加以赏析。(3分)
答:
5.① 逊(2分)②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意思对即可,2分)
4.①咬 (1分)②坚韧,执著(意思对即可,2分)
4.①表达了诗人闲居时恬淡的心境和对田园山水风光的喜爱之情。 ②示例:推开门,两座郁郁青青的山峦殷勤而急切地扑人眼帘,满眼翠绿,令人心旷神怡。(将“两山排闼”理解成“两山像推开门一样”亦可) 解析:①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把握。阅读诗歌后,我们可以读到诗歌所描写的都是田园景色,茅屋、花木、水田、山。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该诗抒发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②考查对诗句内容的把握。
根据注释,可以知道“排闼”是“推开门”的意思。另外,题目要求答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所以完成时,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6.“乱”突出了春草生命力强、生长旺盛的特点。
7.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厌恶世俗、不愿追名逐利的思想感情。
6.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意思对即可)
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虹”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意思对即可)
6.首联使用想象、夸张等手法,用“凿破”“拍”等颇具表现力的词语描绘景物气势磅礴的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诗句语言的赏析。完成时,要注意“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概念,赏析时,可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首联”中前半句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后半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首联使用想象、夸张等手法,用“凿破”“拍”等颇具表现力的词语描绘景物气势磅礴的特点描绘出得景色容易答偏解析:此题考查诗句语言的赏析。完成时,要注意“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概念,赏析时,可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首联”中前半句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后半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7.抒发了诗人面对浩瀚水面时眼界开阔、心胸豁然开朗的欣喜、赞叹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蕴含情感的把握。此句中,作者面对大海发出了感慨。自己面对的大多是江湖,现在面对大海才感觉眼界大开,所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豁然开朗的情感。
6.芦花 孤舟 肃杀、凄寒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比较简单。
7. 在营造的静谧气氛中,忽闻短笛声声,弥散在明月之下,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过笛声的凄清反衬出囚居生活的孤寂之感 ,亡国之恨。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首词是后主被俘入宋的追忆和回想,借助梦中的美景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亡国之恨,追思之情。完成时,要联系诗人的遭遇。 在营造的静谧气氛中,忽闻短笛声声,弥散在明月之下,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过笛声的凄清反衬出囚居生活的孤寂之感,亡国之恨。答诗句鉴赏的方法把握不全面,不能通过诗文准确把握表达思想。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首词是后主被俘入宋的追忆和回想,借助梦中的美景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亡国之恨,追思之情。完成时,要联系诗人的遭遇。
【篇三】中考诗歌赏析题目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中考诗歌鉴赏题考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诗歌的特点:
丰富的想象:超越时空,以象言情; 凝练的语言:巧于修辞,工于炼句;
奇特的构思:风骚并举,虚实相生; 深挚的情感:景情交融,物我同化;
深邃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多样的风格:豪放雄奇,婉约沉郁。
而在中考之中,也是围绕这些特点分别来命题。考查要点如下:
1、考查学生对诗段或诗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或情感的理解归纳能力。
3、考查对诗句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4、考查学生扩充性描写的能力,再现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5、考查学生在原诗基础上举一反三的领悟力及对诗中句式、修辞的仿写能力。
诗词鉴赏类的考题一般放在阅读理解或积累运用部分,一般一首诗两个小题,所占分值4分左右。考试的内容以赏析诗词的内容、主题、表达技巧为主,也有适当拓展,如考查学生的模仿运用能力。总之,要做好此类题,需具备一定的鉴赏技巧和表达能力。
自中考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出现,对考生来讲无疑是增大了解题的难度。但无论如何变化,都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其思想内容,而在应考复习中,我们应该“舍远求近”,充分利用中考题,熟识各个常见作家的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写作题材,以应对现有的变化。按照“精练-精讲-矫正”的思路训练。精练就是选题要典型,可以适当选一些近年的中考题。“精讲”在于得法,了解考点所在,学生失分所在,对症下药。“矫正”至关重要,针对学生弱点反复操练。
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答诗词鉴赏题,最主要的是要能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理解其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下面结合中考题关于如何把握意旨谈谈看法,以期有所帮助。
(一)、了解诗歌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型。
熟悉诗歌类型,按照诗歌规律,容易找到答案。诗歌按照选材来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等。这些诗歌所抒发的的思想感情也各不相同,但也可以按照诗歌的特点,找到一些规律,大体上思想感情可以分为这几种: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
忧国伤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观沧海》、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破阵子》。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石壕吏》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等。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望江南》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杜牧《赤壁》。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方法指导:
1、第一个方法:看题目。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诗,一题目中有“送”字,一题目中有“忆”字,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句,这两首诗的情感就容易把握了。分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再如,《春夜喜雨》这个题目中可以紧紧抓住“喜”这个字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第二个方法:抓作者。也即知人论世。具体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与经历,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写作角度。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与经历,我们自然要以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再如学李白的诗,要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李白(701-762),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诗人,他生于思想解放的盛唐时代,自幼百家杂学无不接触,因而未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他又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矛盾时代,经历政治生活的几次重大挫折,因而造成了极其矛盾的思想性格。他的诗歌基调是积极反抗、昂扬进取的,同时又夹杂着消极颓废,交织着痛苦的矛盾,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作品的中心主题有: (1)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然也有集中表现他追求和幻灭,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矛盾斗争的,如《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还有部分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强烈反抗封建秩序与道德的叛逆精神,如“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强烈要求摆脱羁绊,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在其山水诗、游仙诗和饮酒诗中表现的最充分。
(3)还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如,《塞下曲》六首则热情歌颂边疆将士抗敌御侮的战斗精神,是一组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但直接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为数不多。总之,李白是以清新飘逸为基本风格的。
3、第三个方法:明意象。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如《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诗中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
几个意象表现了秋天郊外凄凉之景,烘托作者的愁思之情。如:《天净沙· 秋思》《渔家傲·》
小技巧:归纳古诗词中一些特定的景物表达特定的情感。菊-高雅莲-高洁 柳-惜别 月光-思念落日-惆怅 春风-得意浮云-飘零落叶-失意 秋雨-忧愁 流水-叹惋 松:坚贞高洁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吹笛、笙箫:离别之苦,乡思之情,内心孤独。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理解诗歌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一个字、一个句子运用得好,绝妙异常,可以给整篇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理解诗歌语句的含义,要抓住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给出语句,让学生去品味关键词语的妙用。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与“圆”两字妙在何处?再如06年盐城卷《渡荆门送别》第一小题: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这一小题考查考生对诗句中重点字的品味,也就是品味用词的精妙。再如06年南京市中考题考查《饮酒》一诗,题目是这样的: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其中第1题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类型来解答上面我们已经说过,答案很简单是恬淡心境。而第2题是一道语言品味题。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二是对诗句进行扩充性描写。这些诗句一般描写优美,考生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的手段,从整体进行扩充描写。比如06年泰州市试题(b)“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其中题干就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句,考生要适当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来组织答案。如:“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二)品味诗歌的的语言特色。
不同的诗歌所体现出的语言有不同的特色,但在诗歌的创作中,一些著名的诗人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等。有关语言方面的评价关键词主要有:语言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朴实无华、风趣幽默、简洁生动、绚丽华美等。
四、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表达技巧是一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
1.抒情方式: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它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情感的方式,这是一种间接而储蓄的抒情方式。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托物言志。像刘禹锡的《陋室铭》,借陋室衬托自己品德的高尚。
以上三种抒情方式属于间接抒情方式。此外还有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借助任何事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束部分,就直接抒发了作者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如上面讲到的06年成都市中考题“对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其中的抒情方法即是直抒胸臆的方式。
2.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烘托(衬托、反衬),有以人衬人的如《秦罗敷》借“行者”“少年”的反映来烘托秦罗敷的漂亮,也可以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用典。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来写世事变化之大,抒写作者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
虚实。如曹操的《观沧海》。
另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象征、比兴、以小见大、欲扬先抑、铺垫等。
3.修辞 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
五、解答鉴赏题的注意事项:
1、紧扣题干要求来答题。问什么答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要以“字”或“词”为阅读单位,悉心揣摩,切忌以“行”为单位,粗枝大叶,无故失分。
2、过程要完整,感悟要清楚。要熟悉这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先揣摩诗题,再推敲词句,然后体味意境,最后明辨技巧。
3、强化分析。特别是做表述题时,写答案如同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应结合诗句逐点分析,要点要齐全,语言应准确。
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归类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诗歌类别: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咏怀诗(包括羁旅诗、思乡诗、登临诗和闺怨诗)等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诗歌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
考点透视
综观近几年中考,不难发现古诗词鉴赏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古诗词鉴赏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难度不大,所选古诗词大多来源于课本或《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二是所考内容一般有常识记忆、词语理解、情感领会、表达技巧分析、名句品味等。三是所考题型有选择题、主观表达题以及鼓励创新的开放题,后两种题型有增加趋势。
解题指津
应该怎样复习古诗词鉴赏的内容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赏析诗词语言。
赏析诗词语言,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其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答题时,要结合诗词的主题及写作背景,反复揣摩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比如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一个“坼”字、一个“浮”字,就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形象。
2、赏析诗词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主要是指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完成这类题目,要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词的写作背景。比如阅读虞世南的《蝉》,我们一方面要理解蝉在诗中清高尊贵的形象,另一方面要明白作者是借蝉抒怀,以此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
3、赏析表达技巧。
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主要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表达了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情感。
4、 评价思想内容。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可以抓住主旨句、情感句进行分析,可以从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可以从作者的情感倾向、生活志趣进行分析,还可以就诗词所表达的人生哲理进行分析。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词人作此词时任陕西经略副使,正在抗击西夏的侵扰。了解了词人的生活经历,就不难理解这首词的主题思想了:这首词主要描写北宋西北边境的军旅生活,描绘了边地奇异的秋景,从而表达了词人慨叹功业未建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诗歌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1.表现方法
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学生应积累一些必需的术语,如: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术语去鉴赏诗词。
2.修辞手法
我们要善于用平常学习到的修辞知识去分析、鉴赏诗词。比喻、借代、对偶、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常用于古典诗词里,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3.表达方式
写作中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常见于诗词中,鉴赏时须注意。如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后两句从“雪白”“梅香”的特征出发,评判出梅雪均佳,各有千秋:梅花虽白,终究逊霄三分;雪白胜梅,但没有梅的清香。诗人通过这个评判在暗喻人们,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各有长处,但又是美中不足的,梅雪是这样,社会生活方面的事情何尝不是这样呢?
【篇四】中考诗歌赏析题目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一、基本概念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包括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等。
4、写作技巧:(艺术技巧、表现手法)
包括赋比兴、衬托、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6、语言特色:包括清新、平淡(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7、描写角度:包括动、静,点、面,正、侧,虚、实,远、近、高、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中考诗歌赏析题目
二、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
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诗歌鉴赏答题格式示例
诗歌鉴赏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更好地反映出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它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映衬(正衬和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示例1:《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
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示例1:《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6分)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第三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常见错误:
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示例1: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2分)
答:平淡质朴(平淡自然)。
示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
【篇五】中考诗歌赏析题目
2015年13市中考题-诗歌赏析
2015年13市中考题-诗歌欣赏
1.(2015年江苏苏州市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8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题目中的“ ”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1分)
7.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分)
8.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
近?(2分)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答案:
6.歌或白雪歌
7.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给出判断,理由陈述合理即可。答案示例:不恰当。学生引用
岑参诗句后,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
多树开满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
前后矛盾(违背逻辑)。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8.A
2.(2015年江苏无锡市中考)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1)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2分)
答:
(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2分)
答: 答案:
(1)暮。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
(2)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
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
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
互融。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像(“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
悲伤之情。
3.(2015年江苏镇江市中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6-8题。(共6分)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①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②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②霁(jì):雨止天晴。
6.请根据诗意,在下i面括号内填写出诗人的先遣。(2分)
( )→松径(或松林)→( )
7.登高远眺,诗人眼中山色尤为苍翠,试根据第三句分析原因。(2分)
答:
8.“画出西南四五峰”不但写出了山峰的美妙,还表达了“望者” 怎样的情感?(2
分) 答案:
6.溪上或船上(1分)柏林寺(1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从“溪上” “柏林寺”等关键词中得到启发进
行作答。
7.一是雨后,青山加洗,苍翠欲滴;二是白云映衬,更显苍翠。(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青山霁后云犹在”一句中的“霁”字表明雨后初晴,
所
以“青山如洗”,“云犹在”写出雨后天空中飘着白云,与青山相互映衬,显得更加苍翠。
8.“惊喜”或者“惊奇与愉悦”。(答对“喜爱”“赞美”“热爱”等情感,而无“惊”或意外”
之意,得1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从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
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喜”。
4.(2015年江苏南通市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6分)
天平山中
【明】杨 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6.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3分)
答:
7.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
答:
答案:
6.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
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3分)
7.“送”字是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1分)
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1分) ①中考诗歌赏析题目
5.(2015年江苏泰州市中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7题。(6分)
望夫石
王建中考诗歌赏析题目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 ”一句意思相近。(1分)
(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3分)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
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答案:
(1)只似当时初望时
(2)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
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
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
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苦恋的执着。
“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
“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
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深切和久远。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
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
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3)B
【解析】(1)“只似当时初望时”表达出盼夫归来的始终如一的神态,这与“不回头”
意思相近。(2)重点是指出“望”的三层不同意思。(3)“行人”是指“望夫”中的“夫”,
即丈夫。
6.(2015年江苏扬州市中考)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6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之情。(2分)
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答案:
⑴(2分)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评分要点及说明】仅答“久别重逢”之类不得分;答“高兴”“喜悦”之类,得1分。
⑵(4分)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
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评分要点及说明】适当扩展情景,2分;两层情感,各1分。
7.(2015年江苏盐城市中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7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②渚:水中的小洲。③百年:犹言一生。
8.阅读中间两联,完成以下两题。(4分)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2分)
答:
(2)第三联多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2分)
答:
9.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请分别回答。(3
分)
答:
答案:
8.(4)(1)示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
湃,滚滚而来。 (2)客居他乡;离家万里;多病缠身;孤独登高;漂泊无依。
9.(3)都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前者间接抒情,委婉含蓄;后者则直抒胸臆。
8.(2015年江苏淮安市中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3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
答: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2分)
答:
答案:
5.“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1分);解析:此题考査古
诗的炼字。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联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6.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1分)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1分)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9.(2015年江苏宿迁市中考)阅读古诗,回答问题。(5分)
寒 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①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2分)
答: 答案:
(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1分)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
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1分)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1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
暗赞来客,(1分)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
志趣。(1分)
【解析】(1)此题考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人手,要用
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2)此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
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时要结合“梅花”
这一物象本身的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
10.(2015年江苏连云港市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7题。(6分)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① 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5.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 ,飞入寻常百姓家。”(1分)
6.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3分)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2分) 答案:
5.旧时王谢堂前燕
6.①“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 ②“旧帘”是
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③“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
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④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
(答到三点即可)
7.示例: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
还带着落花的芳香。(意近即可)
11.(2015年江苏徐州市中考)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②(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答:
【篇六】中考诗歌赏析题目
(正式)中考诗词鉴赏《天净沙_秋思》(含答案)
一、诗词鉴赏《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
答案:依次: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 的心情。
答案: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2分)
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二、诗词鉴赏《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 __。天净沙是____ __,秋思是散曲的____ __。
2.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 __、____ __、___ 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 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 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_____ 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
象?
4.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游子”,“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6.对《天净沙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 秋思》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
2.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3.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
4.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5. A 6.B
三、诗词鉴赏《天净沙 秋思》
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 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
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 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 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3.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4.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C )
A、“下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恬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请语”,作品因此更感人。
D、这首小令仅28个字,生动地表下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5.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C)
A. 这首元曲虽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B.“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写出作者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烘托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境。
C.此曲作者是马致远,字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D.此曲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6. 下列错误的一项是(C)
A.全曲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喻为“秋思之祖”。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游子眼中所见,“古道西风瘦马”则是游子自身写照。
C.此曲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以及天涯游子的愁楚悲凉。
D. “夕阳西下”一句动静结合,互相映衬,同时也点明了时间。
7. 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B )
A此曲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副深秋的景色图
B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C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D最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断肠是全文主旨
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 “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表现了旅人的辛劳。
C. 前三句勾勒出“秋”色,末二句点出了“旅”思。
D. 这首散曲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
9. 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C )
A. 本文前四句写景,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B. 本文使用众多意象来表达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C. 本文采用悲春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D. 本文只用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旅人凄苦的心境。
10.选出正确的一项 ( B )
A. 本文以景托情,寓景于情,刻画出游子凄苦、悲凉的心境。
B. 末句“断肠人在天涯”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成为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C. 本文运用极其华丽、复杂的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D. 全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使作品更加动人。
11.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景象,是那么的幽美恬静,使得天涯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2.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C)
A此曲写出了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B秋思是曲牌名,天净沙是题目
C此曲共描绘了九种景物,刻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
D此曲被誉为“春思之祖”
13. 选项错误的是(D) A.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B. 全诗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C. 此曲以九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D. 秋郊夕照图抒发了游子回归故乡的喜悦之情 (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4. 选出正确的一项 ( D )
A.“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B.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等。
C.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D.全曲前两句写眼中所见,第三句是对游子自身境况的描述,最后两句直抒游子的心理感受。
15.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B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16.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C )
A、 此曲后两句动、静相衬,表现了游子内心的悲凉、愁苦。
B、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出曲中游子对温馨家庭的渴望,更体现出游子内心的悲凉、
愁
苦之情。
C. 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朝阳下的孤独与愁苦。
D. 此曲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17. 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18. 下列语句中,对本曲赏析不正确的是(B)
A. 最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断肠是全文主旨。
B.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古道 西风(枯藤 老树 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
C.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温馨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