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总汇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在做阅读题时必须有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
(二)做阅读题的流程:
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读准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2、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 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15、 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句子)”,它“ (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朴实无华 形象生动 清新优美 简洁凝练 准确严密 精辟深刻 通俗易懂 音韵和谐 节奏感强 言简意赅,朴素自然 语言简洁 文字洗
练 意境深邃 节奏明快 文笔凝练 刻画传神 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6.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象征/联想、想像、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的抒发了作者强烈的 感情,使文章写得“ ”
写作手法: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17、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物/景)的 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使文章写得“”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增强语势, 使语言更有表现力。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
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答题模式: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写作)手法, 地表现了 (人/物/景)的 特点,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使文章写得“ ”
21、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在文章开头:①开篇点题②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③引起下文,为下文 作铺垫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
在文章中间:①承接上文②引出下文③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 ,引出下文 ④为后文 作铺垫;埋下伏笔 ○5(环境/事物/景物)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结尾:①总结上文②照应开头/首尾呼应③(独立成段)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④卒章点题,意味深长⑤点明中心,突出主题,升华中心 画龙点睛 ○6(环境/事物/景物)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
如果使用修辞或写作手法,需从二者作答。答题步骤:①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②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③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意思。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篇二】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
一、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三.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四.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五.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六.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七.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八.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一.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十二.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 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十三.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十四.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十五.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十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十七.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十八.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九.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二十.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二十一.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二十二 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二十三.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二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二十五.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二十六.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十七.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阅读议论文的知识要点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提出,有的文章在引述一段话或一件事后才提出论点,出有的文章全文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
2、论据。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论据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含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一类是道理论据(马列主义理论,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理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议论文中论证论点的事实论据必定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例,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都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充分地理解这些无可辩驳驳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和这些理论所阐明的道理,能帮助我们充分理解论点。阅读议论文时,分析论据,是准确地把握论点的不同忽视的基础,也是对所找论点是否正确的最好验证。
3、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直接影响着议论的说服力。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更有力,更生动,更形象。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事实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事实论证是根据需要列举一定的事实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举出确凿而典型的事实,使观点得到有力的支撑。引用论证是根据公认正确的科学道理,根据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断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着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可使论述常有权威性,很有说服力。对比论证是把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和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喻论证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观点正确的论证方法,由于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所以可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结构。议论文最常见的结构就是“总——分——总”式结构,即“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模式。也有的议论文是“总——分”式或“分——总”式结构的,这样的议论文较为少见。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并列式”结构,“起承转合式”结构,以表达方式的变化划分为“记叙——议论”两部分的结构等。
5、语言。议论文语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确、严密,感情鲜明。要重视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内容,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议论文的思想感情离不开中心论点,要注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及反语、感叹、祁使、反问、双重否定等句式的表达作用。体会议论文的语言,更重要的还在于注意理解和分析句间、段间的联关和联系。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因此对句子的理解和搞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对段落
理解的基础。名段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又都是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所以对文中重点段落的阅读,搞清重点段落与其它段落之间的关系,就带动了对全文的阅读理解。
说明文阅读的复习
1、说明文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它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2)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①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②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③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
(3)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①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主要对象,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
②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事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科学地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
(4)说明的结构形式
说明文的结构,大体可分为并列、连贯、递进和总分几种形式。而总分结构又可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5)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①时间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②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如《故宫博物院》,就是运用了典型的空间顺序来依次说明的。
③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它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几类。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代表,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这符合人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6)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全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
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这是最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
②分类别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③列数子
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中出现的数字如果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④作比较
是先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或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例如《人类的语言》共三段,每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仅以第1段为例,其中有说话与吃饭、走路的对比,对人类来说,这些都是平平常常的,但与别的高等动物相对比,又都是“极不平常”的,都体现了人类的特征。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的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⑤画图表
指用示意图、表格、图等来说明事物,
⑥下定义
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语言,不是下定义。又比如“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特征,也不是下定义。看来,解说、描述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了能成立。下定义的作用是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
⑦作诠释
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
⑧打比方
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仿之处来打比方。作用是:增加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很少,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往往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不是一定不变的。
(7)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
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篇三】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携带需要解答的题目,使阅览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群体把握文章的首要内部实质意义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个段落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文章要看两遍或以上。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答题技巧归纳:
1.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找主旨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3、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4、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焦点人物(2)焦点物质 ⑶焦点事件(4)时间 (5)地点(6)笔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5、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 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6、 语言特色: (形象活泼、清爽柔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炼深刻、通俗易懂、音韵、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本文语言(天然朴素或活泼柔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干句子)”,它“……(适当地选入底下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本文语言柔美活泼,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轻轻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爽隽美,富有诗的意境,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要领从下列语句入选择。必需根据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天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言简意赅,朴素天然 文字洗练,生动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活泼柔美的语言赏析词库: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过细逼真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凸起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寻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也有诗的韵味美 ,语言柔美,富有诗的意境,撼人心扉
7、 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例句:本文采用象征的手法,笔者通过对北方白毛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领导下的广大雄师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真挚,笔者的赞誉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凸现人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物质衬托首要的人或物质,凸起首要的人或物质的特点、性格、思惟、感情等。衬托,同类物质衬托是“正衬”,相反物质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3)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凸起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动人效果。
(4)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凸起。
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活泼、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写出态度、心理等。
9、关键句子首要包含五个方面,及在文中的作用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方、拟人、夸张、排比、对偶、重复、反语、设问、反诘,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如果指能仔细体会句子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如笔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批驳态度及思想偏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效、作用、特点。重点语句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作用;从内部实质意义上,常有开篇点题、布置伏兵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1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衬着的特定气氛、抒发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活泼或柔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容,即阐明这一句抒发了什么观点或态度,给你什么感触感染、启迪、教诲……
11、修辞要领及作用:
答题套路:本文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必得结合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抒发作用
(1) 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付与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 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 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诘: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 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15、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16、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A)肖像描写 (B)外貌描写 (C)神态描写 (D)动作描写(E)语言(会话)描写 (F)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成长;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天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天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首要作用: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配景; B、推动情节成长;C、衬着气氛; D、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表情、感情); E、凸起、深化主题。(注意: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首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其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17、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8、 记叙文中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1、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释回答:
这种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实质意义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进修要领、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创见;(5)接合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抒发内部实质意义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鉴赏诗歌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篇四】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考点归纳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根据要求提取信息。
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二)题目理解,把握中心。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题技巧:
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深层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阅读语段,体会作用。
题型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题型2: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题型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A、重要段落的作用 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过渡段:承上启下。 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 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B、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句子的作用,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①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②情感句:直抒胸臆,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
③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的语句:营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作具体分析。
(四)词句赏析,理解含意。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内容、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鉴赏句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从炼词的角度,简洁生动、富有概括力。
从句式特点,是否使用了特殊句式,如设问、反问、祈使句、感叹句。
从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否运用双关义、引申义、比喻义。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题型1:第X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注意:
(1)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儿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题型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的情感(性格)。
题型3: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1)a(b)句: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a(b)句:这句话是动作(肖像、神态、心理、语言)描写,运用了“XX、XX、感。
(3)a(b)句:这句话是环境描写,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附: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A)肖像描写(外貌描写)(B)神态描写(C)动作(行动)描写(D)语言(对话)描写(E)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概括介绍和形象描绘、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成长;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首要作用:
D、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表情、感情);E、凸起、深化主题。(注意: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首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其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五)感受人物,分析形象。
题型1:文中的XX人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题型2:文中的XX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题型3:文中那个XX人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 答题技巧:
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和其他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①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具体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心理描写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
④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等方面所做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
(六)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有: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技巧:
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要具体分析)。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七)写启示感悟发挥题。
题型: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创见;
(5)接合实际,对文中提及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
(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如: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答题技巧:
1.必须用第一人称;2. 心理活动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描写。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技巧点拨: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答这类题时要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即: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抒发内部实质意义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抒发要流畅。
※(八)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九))找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十)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主要人物(2)主要事物 ⑶主要事件(4)时间(5)地点(6)人物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技巧: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十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十二)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运用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三)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 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 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 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四)记叙文中的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十五)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 (2)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3)注意: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
【篇五】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
一、记叙文阅读三大题型及答题技巧归纳
(一)、信息筛选类
题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记叙文——标题、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题型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白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来叙述,做到:准确、清楚、简洁)、抓段落中心句
题型3、本文(文中某段)主要运用哪种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注意:记叙文文中议论是由某件事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其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所写事物的意义。
题型4、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首先要分析文章的结构)
题型5、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答案一般在原文语句附近(用文中句子或关键词语)
(二)、审美鉴赏类
对应解题技巧:
题型1、本文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的作用:A、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B、总结文章的内容、点明主旨。
C、形式新颖,吸引读者。D、反映作者情感的变化。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题型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好处、妙处)?
此题一般有固定的套路:
1、动词生动表现人(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 的情状),表现了人(物) ……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 ……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 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题型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文中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请说出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题有两种答题模式:
1、分析句子里面词语的表达效果;(题型2)
2、分析该句的修辞+修辞作用。(见修辞的解答)
题型4:某段在文中的有何作用?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
在文章开头:1、引出下文;2、开头点明故事所要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3、照应文章标题;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5、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中间: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结尾:1、总结全文;2、解释全文主旨;3、照应前文;4、照应文章标题;5、引人深思。
题型5、请分析文中xx的形象。(文中的xx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技巧:提取关键词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
题型6、 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技巧:先分析描写方法,然后分析其作用:
1、人物描写:表现了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心理、品质);
2、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xx的气氛,表现了xx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题型7、文章运用了对比(伏笔、象征)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技巧: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每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对比:xx和xx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物(事物)…… 的特点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xx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紧密
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三)、深层理解类
对应解题技巧:
题型1、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技巧: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字面上的意思即本意——后联系文章的主
旨,说出这个词的寓意——得出深层含义。
题型2、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技巧:找到词语在原文的位置——上下句具体语境——弄清词语所包含的寓意。 题型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技巧:
1、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
2、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题型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
技巧:开放性题目。
只要符合题干的要求,联系文章的内容,有具体的事例说明,表述合理即可。
二、各区县初三一模记叙文真题
宝山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丢帽记
余光中
①去年底在中文大学演讲结束后离场,准备上车,天寒风气,需要戴帽,遍寻周遭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①②事后几位朋友回到现场寻找,都不见帽子影子。我存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
思最后看见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无果,谆谆嘱托友人,如果寻获,务必寄我。半个月的等待后,真相揭晓,那项可怜的帽子,终于是丢定了。 ..
③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
④ 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 他人送的, 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
的。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我存整理时所发现,不忍径弃,就说动我且戴起来。果然正合我头,而且款式潇洒,毛色可亲,就一直戴下去了。
⑤那顶帽子呈扁楔形,前低后高,戴在头上,由后脑斜压在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大致上可称贝瑞软帽(beret),常覆在法国人头顶。至于毛色,则圆顶部分呈浅陶土色,看来温暖体贴。四周部分则前窄后宽,织成细密的十字花纹,为淡米黄色。戴在我的头上,倜傥,有欧洲名士的超逸,不只一次赢得研究所女弟子的青睐。 ⑥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越寒,尤其风大,帽内就越加温暖,仿彿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着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
⑦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有幸集双亲之爱,才有今日之我。当年父亲爱我,应该不逊于母亲。但小时我不常在他身边,始终呵护着我庇佑着我的,甚至在抗战沦陷区逃难,生死同命的,是母亲。肌肤之亲,操作之劳,用心之苦,凡她力之所及,哪一件没有为我做过?反之,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
⑧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 ⑨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啦,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
⑩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各忙各的。父子之间的交集少了。
自中年起他就因关节病苦于脚痛,时发时歇,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有我存悉心照顾。身为他亲生的独子,我却未能经常省视侍疾,想到五十年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无已。父亲和母亲鹣鲽情深,是我前半生的幸福所赖。
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乐喋喋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历的或是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他的病躯。
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长戴的帽子,无异于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
②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孺慕耿耿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想必他深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
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
幻觉依靠这灵媒之介,犹可贯通阴阳,串联两代,一时还不至迳将上一个戴帽人完全淡忘。这一份与父共戴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寒流来时,风势助威——又在这天寒风气之时,我,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对不起,往日的一切……
【注释】①“我存”,是作者对自己妻子的称呼。②孺慕耿耿,“孺幕”是敬仰、爱慕的意思:“耿耿”是心中不安宁的意思。全词是说:存于心中,无法忘却的敬仰之情。
【相关链接】余光中(1928—),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著作颇丰,除有大量诗歌创作外,还有不少散文、文艺批评以及译作等,是当代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华语作家。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余光中先生八秩庆生,举办了书刊手稿展览,并邀请他重回沙田签书、演讲。该文即写于此后。
21.第④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依次为
A、只是 也是 而是 B、其实 不是 也是
C、其实 却是 也不是 D、但是 也不是 而是
22.具体说说第②段加点词“终于”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23.第,“我遗憾更多”,作者有哪些遗憾?
(1)
(2)
24.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1)
(2)
25.联系全文,说说第段中,“感恩”和“赎罪”的原因各是什么?
26.请从结构、修辞、环境描写三个角度,对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你的阅读感受。
长宁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落棋有声
铸造车间主任的人选,通过民意测验、调查座谈,集中在大黄和小李两个人名下。要说工作能力、群众关系,两位各有千秋,不分上下。这可把干部科汪科长难住了。几经斟酌,决定不下来,他打算听听新厂长的意见,
厂长略一沉思,问道:“还能告诉我一些题外的细节吗?”
“关于他俩?”科长疑惑了。他理了理额前的乱发,突然想了起来:“哦,这两位都是象棋高手,大黄连续三年蝉联全厂冠军;小李呢,虽没有大黄稳定,但去年也得了第三名……” 厂长颇感兴趣地站起身来:“好哇,我找他俩赛几盘!”原来厂长也是个棋迷。
为了知己知彼,厂长亲自找不少工人了解情况,最后正式下了战表。昨晚与大黄下了三局棋。大黄一向出手稳健,素有“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美誉,但昨天他下得不很顺手, 接连三局都握手言和。厂长拱拱手,说:“真太过意不去,让你连让三局。”
今天上场的是小李,棋友们给他的外号是“程咬金”,据说他既有开局的“三斧头”,在 遇到逆境时,又常常会像“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一样,走出一些出qí( )不意的妙着,使对手防不胜防。两局下来,厂长就被他凌厉的攻势逼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第三局,下到得意处,小李一扫初进门时的拘谨,竟然拍起厂长的肩膀来:“老兄,十步之内,解决战斗。”
“唔?”厂长不买帐,“要是赢不了呢?”
“这辈子不下棋!”
“一言为定?”
“当然!”
厂长毕竟还有两下子,他在太阳穴上抹了点儿清凉油,抖擞精神,沉着应战,几起几落,终于和了这一局.他笑吟吟地开始收摊,小李猛然抓住他的手:“慢,再来一盘。”
“不是说这辈子不下棋了么?”厂长用含笑的眼睛端详着小李,意味深长地问。
小李不服气地说:“不行!刚才漏了一着,不补回来睡不着。”
厂长朗声大笑:“你睡着睡不着我不管,反正今天我可以睡个好觉了。”
他把小李送出门外,径自朝汪科长家走去……
2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出qí( )不意
22、(中国)象棋、围棋在我国都源远流长,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与下棋
有关的成语,请举出两个这样的成语来:(2分)
(1)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对人物的描写颇为成功,请根据文章完成下表。(例子只举一个,摘录原文语句)
2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后文的下棋埋下伏笔。
B、第二段所说的“题外的细节”不包括第一段中所说的“工作能力”和“群众关系”。
C、作者在刻画大黄和小李这两个人物时运用了对比。
D、作者描写大黄和小李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厂长的形象。
25、根据文意,说说题目“落棋有声”有什么含义?(3分)
26、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提示语,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80字右右)(8分)
厂长来到汪科长家,
崇明县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母亲的星空
2010-11-1 作者:张翔 来源:博客
(1)子安是我的朋友,住在我家隔壁的一栋平房里。自从八年前,他离家出走之后,谁也没有见过他。但是上个月,他却意外地回来了。
(2)子安是一个倔犟的孩子,上高中的时候他成绩一直很好,但是高三的时候,却想与其他人一样,出去打工挣钱,去闯荡,报答养育他的母亲。他从小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他很心疼母亲。
(3)子安的高考成绩令大家都大失所望,他原本是冲击名牌大学的尖子生,但是最后只考上了一所二本大学。母亲给了他充分的安慰,让他要么去上那所大学,要么留下来复读第二年再考。但是,他却坚决地说:“妈,我不想上了,让我出去打工吧。”
(4)母亲大惊失色,怀疑儿子已经被外面的世界所迷惑,而故意制造高考失分的。一场
【篇六】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 、线索:: (1) 以人物为线 (2) 以时间为线 ( 3 )以人物为线 (4) 以事件为线 (5) 以情感为线( 6 )以某物为线 ( 7 )以题目为线 ( 8 )明暗两线 2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 、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 (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 (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 (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 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
1 、表达方式及作用
( 1 )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 1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 1 )肖像描写 ( 2 )外貌描写 ( 3 )神态描写 ( 4 )动作描写 ( 5 )语言(对话)描写 ( 6 )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 2 )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⑶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 4 )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 5 )记叙
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 、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 、作用: A 、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 、 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 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 画龙点睛 ) 等作用。
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 )、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 、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6) 、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六、语言上
1 、题型:
( 1 )词语选用: 方法: A 、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 、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 2 )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方法: A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 、一般是往前找; C 、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 3 )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 X X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 4 )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使 ( 能 ) “”(套修辞作用)
( 5 )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七、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 XX ”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 、手法的作用: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 ( 侧面烘托 ) 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 ( 首尾呼应 )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八、给文段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九、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记叙文的人称: ( 1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 2 )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 3 )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一、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附 1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 2 )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 3 )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 4 )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 5 )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 6 )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 7 )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 8 )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 9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 10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 11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