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九年级物理实验复习(一)
九年级物理实验复习(二)
1. 请指出图中的3个实验,分别演示的是什么现象? (1)甲演示的是 液体扩散实验 ; (2)乙演示的是 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
(3)丙演示的是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 。
2.如图所示是探究水和煤油吸热能力的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和金属杯、两支温度计,足量的水和煤油、铁架台.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了便于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需采用控制变量法,请你写出具体的做法:
(2)通过观察记录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 升高的温度 来了解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3)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数据如下表:
分析说明这个实验能得出以下结论:
3.为探究影响电热的因素,小伟设计了如图甲的电路,烧瓶中盛有质量、初温均相等的煤油,R甲>R乙。
(1)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明显的实验效果,选用煤油而不选用水,主要是由于 。 (2)通电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烧瓶中温度计的示数,是为了探究电热与 的关系。 (3)要利用此装置来探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你还需要的操作是 。 (4)将此装置改装后可测量煤油的比热容,如图乙所示,测量时,分别向两个相同的烧瓶中加入初温均为t0、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通电一段时间后,分别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为t水、t写出煤油比热容的表达式C煤油 =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C水)。
煤油,请
一、相关知识准备 1.在电路的连接中注意: ① 开关要 断开 ;
② 电压表要 并联 在电路中; ③ 电流表要 串联 在电路中;
④ 电流表和电压表要选择合适的 量程 ;
⑤ 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⑥ 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连接,要处于 阻值最大 的位置(并注意移动方向)。 ⑦ 既不能接在“同上”的两个接线柱上,也不能接在“同下”的两个接线柱上。 2.测量电流的仪表是: 电流表 ,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 电流表要 串 联在电路中;
② 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 + ” 接线柱入,从 “ - ” 接线柱出;
③ 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 量程 ;在不知被测电流的大小时,应采用 试触 的方法选择量程。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 电压表 ,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 电压表要 并联 在电路中;
② 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 正 接线柱入,从 负 接线柱流出;
③ 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 量程 ;在不知被测电压的大小时,应采用 试触 的方法选择量程。
4.电路的连接顺序、测量练习 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1)检查器材;
(2)设计并画出实验电路图; (3)断开开关,正确连接电路;
(4)调节变阻器到电阻最大值,试触开关,检查电路是否正确;
(5)移动变阻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记录小灯不同亮度时的电流值; (6)整理器材。
使用滑动变阻器时,为什么要“一上一下”接线?答:如果全接上面两个接线柱,电流最大且不可调;如果全接在下面两个接线柱,电流较小且不可调。 5.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1)检查器材;
(2)设计并画出实验电路; (3)断开开关,正确连接电路;
(4)调节变阻器到电阻最大值,试触开关,检查电路是否正确; (5)测量并记录数据;
说明:在测量电阻的实验中,三次测得的阻值不同原因是:电阻电流不同,电阻的温度不同,电阻阻值不同。
6.探究电阻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检查器材;
(2)断开开关,按图正确连接电路;
(3)检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其阻值最大;
(4)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测量电流并记录; (5)改变RX阻值2次,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再次测量. 7.按实验中合理的顺序将下列实验步骤的序号(1、2、3、4、5、6)填入括号内 ( )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 )闭合开关
( )移动变阻器滑片到它的阻值最大的位置上 ( )断开开关,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 )将测量数据填入表格,计算小灯的额定功率 ( )移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3.8V 二、几个实验
(一)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本实验关键要用两个规格不同的小灯进行) 提出问题: 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与总电压有什么关系? 猜想假设: 串联电路各部分电压之和可能与总电压相等? 依 据: 两小灯串联同时发光,说明两小灯两端有电压; 设计实验:
器材: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若干,电压表,电源,开关,导线若干,电源 电路图:
分析论证:从实验过程和记录可以看出,当两灯的规格相同时,U1=U2;
当两灯规格不同时,U1≠U2 ,但都满足U1+U2 = U 。
结 论: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在M、N之间分别接入横截面积相等而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线AB和CD,AB比CD长.当开关闭合后,发现接入AB时,电流表示数比较小,这说明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 ________ 有关,其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如图,用酒精灯给细铁丝制的线圈加热,则电流表的示数会变 _______ ,表明导体的电阻在变 _______ ,可见导体的电阻还与 __________ 有关。 3.我们常通过观察灯泡的亮暗或电流表的示数来比较电阻丝电阻的大小。这样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经常用到,以下描述中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根据物质在常态下的形状和体积是否固定,可将物质分为三态
C,通过观察木块被运动物体撞后移动距离的大小,可比较运动物体动能的大小 D.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
4.在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下表是“科技实验小组”在实验中所用导体的相关物理量的记录:请问:
(l)要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长度是否有关,应选用A与 两根导体; (2)要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横截面积是否有关,应选用A与 两根导体。 (3)以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是采用了“ 法”。
(三)欧姆定律(重点)
提出问题:电阻、电流和电压有什么关系?
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其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① 保护电路 ②移动变阻器滑片,使电阻两端电压变化;
为保持电阻不变,应选用 定值电阻 ;这种实验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改变电压的方法有: 1、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改变分压值;2、调节学生电源改变输出电压;3、改变串联电池节数目改变输出电压。如果没有保持电阻一定,你认为对实验会有什么影响?
实验一:探究电阻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步骤: 电路图: (1)检查器材
(2)断开开关,按图正确连接电路
(3)检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其阻值最大
(4)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测量几组电流和电压值并记录 (5)改变RX阻值2次,调节滑动变阻器,测量记录数据 (6)重复上述实验 (7)断开开关,整理器材
设计表格
R=R1=10Ω R=R2=20Ω
(注意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的选择,以及前后两次实验变阻器滑动方向)
分析论证:本次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多次测量,操作规范读数准确可靠,具有普遍性,结论正确。 结 论: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不能说成电压与电流成正比,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实验二:在电压一定时,研究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器材:学生电源、不同阻值固定电阻若干、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导线若干、滑动变阻器。 其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①保护电路;②保持不同电阻两端电压不变,为了改变电阻,我们应该准备多个阻值 不同 的定值电阻。 探究电阻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断开开关,按图正确连接电路. (3)检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其阻值最大.
(4)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
记录电压和电流。(注意: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选择。) (5)改变RX阻值3次,调节滑动变阻器, 使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保
持不变,记录数据(如右表)。 (6) 断开开关,整理器材。
分析论证:本次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多次测量,操作规范读数准确可靠,具有普遍性,结论正确。 结 论:导体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导体电阻越小,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不能说成电阻跟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与是否通电无关)。
综合实验一、二可以得到电流和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
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欧姆定律)I=U/R
(四)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一、知识与技能 电路图 应用欧姆定律,学会一种间接测量电阻的方法:伏安法; 原理:R=U/I
器材: 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 (注意电表的量程选择及使用相关注意事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体会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
例:下表是某同学测量小灯泡电阻时得到的一组数据。请完成该表并根据它画出电阻随电压变化
九年级物理实验复习(三)
初中物理实验归类复习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一、测量的理论
(一)测量本质
测量就是一种 比较 。为了科学地进行比较,需要有一个 公认的标准量 作为比较的依据,这个标准量就叫做________ 。
为了便于交流,人们制定了一套国际通用的单位体系——“国际单位制”,简称“SI”。
1、误差与错误
测得值 与 真实值 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任何测量都会有误差,误差是________(能
/不能)绝对避免的;而错误是 可以而且应该避免 的。
2、影响误差的因素
(1)测量的工具。测量所用的工具越精密,误差就越陷越深______。
(2)测量的方法。
(3)估读。测量总要估读,因而测量总要产生误差。 3、减小误差的方法
(1)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设计更科学的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2)多次测量,取__________,是减小误差的重要方法。
注:1)“多次测量”,通常要有三次;
2)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数位必须与测量值的数位一致。
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要经历以下七个步骤:
1、发现并提出问题;2、做出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5、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与假设;6、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
7、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交流与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是科学探究的起始步骤,在学习和科研中有重要的意义。在试题中,通常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通过描述相关情境,直接提出相关问题。这是一问题就是我们下面解题时要围绕的核心,所以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不能偏题。二是要人们根据试题描述的情境,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根据试题描述的情境,合理地提出问题,不可随意发散。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较多,考试时则较少出现。
(二)做出猜想与假设
由于“猜想与假设”的发散性,故在考试中较少出现。我们强调的是“猜想与假设”必须是在试题情境的基础上合理作出,反对随意猜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这是考查的重点。主要考点有: 1、实验原理的确定。
许多实验探究,特别是测量某个物理量(如密度、机械效率、电阻等)的实验,都有一个实验原理的问题,就量你根据什么道理来测量这个物理量的。这个原理,也就决定了你实验的总的方向或框架。
2、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只要被研究的量与多个因素有关,通常就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其他的量不变,仅使一个量发生改变,记录因变量相应的数值;经过多次(至少三次)实验,寻找规律。如此逐一研究,最后再总结规律。故有几个自变量,就至少要分成几个实验部分。
2、物理量的显示与控制方法
这是考查的重点。有些物理的显示,可以有仪表或测量工具,如电流、电压分别电流表、电压表等;而有一些物理量,还没有专用的测量工具或实验中不能提供专用的测量工具,就要运用“转化法”进行间接测量,这时我们就要动点脑筋,在理解该物理量的意义或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好测量的方法和待测的物理量,特别是对于我们没有学过的物理量。请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注意研究和总结。
实验中总要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同时改变某个物理量。有些物理量的控制方法也是难点,如在研究欧姆定律的“电流与电阻的规律”时,要控制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理论上只要给这段电路接上一个稳压电源就行了,但实际上这样的稳压电源很找到。如何控制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就成了一个“富有技术性”的问题。类似的问题还有在“研究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的关系”时,如何科学地控制和改变速度等。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
3、实验器材的选择
在实验原理和大致的实验方向、方法确定后,就要考虑采用哪些测量工具,这也是常考的一个问题。要注意根据实验的方法,特别是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必要的估算),
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程)。
4、实验步骤的设计与表述
在实验操作问题上,试题中经常要我们书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验的特别注意点,如是否要匀速拉动、沿什么方向拉动等,或者必须要怎样操作或操作到什么程度等。 二是书写实验步骤,我们一定要注意写得简洁、清楚、有条理,表达到位。通常要用“1、2、3、4""”或者“A、B、C、D""”一步步地写清楚,并且以一个重要的操作或测量某一个物理量为一步,不宜在一步中进行很多的操作或测量许多的物理量。
5、实验表格的设计
这是常考的内容。其实很简单,通常你只要把所有要测量(记录)的物理量写成一横行,写清楚物理量的名称和字母,依此向下划列;再在左边写上实验次数,依此向右划行,一个表格就行成了。千万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物理量的后面写上相应的单位!
(四)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
这里主要考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验现象的描述,要注意描述准确到位。二是考测量工具的读法,要熟练各种测量工具的读法,并注意在实验结果后写上单位(除非是填入表格的)。
(五)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与假设与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
在考试中,这两个问题通常是合在一起的。主要考点有;
1、实验数据的处理
一是计算。二是将数据描绘成图表或曲线。在描绘曲线时要特别注意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切忌用短直线连接两点。
2、实验现象的归纳或实验结论的表述
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是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实验研究,要注意写清楚“在""条件下,×××与×××""”,要注意“有关、无关”、“越大、越小”及“正比、反比”用词,尽可能写准确。另外,许多实验探究题都有示例的表述方法,要注意读清楚,照着示例的格式书写,一般最保险。
3、抽象数学关系式
这考得比较少,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即可。 4、提出新的问题
由于问题的发散性,很少考。但我们要注意根据实验结果合理地提出问题,不可随意发散。
(六)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