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以心灵温暖心灵 吴孟超以心灵温暖心灵

初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初中作文】

第一篇:《以心灵温暖心灵 中考满分作文 带评语》

以心灵温暖心灵

当涓涓细流点点流过心田,回眸昔日母亲伴我似水流年,母爱与我永恒相随。

——题记 有一种爱问不出由来,有一种爱渗透于点点滴滴,有一种爱不去想结果,有一种爱执着于生生世世,那就是母爱。

点击记忆的鼠标,岁月的窗口浮现出一幕幕往事,但令我难忘的还是那次心灵的激励。

天凉似水,行云有影月含情,我伫立窗前,独自去品味母爱的伟大。

记得那是上初一时,一向学习很好的我在一次期中考试中失利了。我不知道如何向日渐苍老的母亲汇报。我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家走,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到了家门口,我沉默良久,终于鼓起勇气推开大门,母亲便迎了出来,说:“孩子,考试考得怎么样啊?”我说:“没考好。”声音小的连我自己都听不见。母亲见我这样,便把手中的桔子给了我,我一下子抱住了母亲,泪水掉在金黄色的桔子上。母亲便把我扶进了屋。

傍晚,我把我自己一个人关在了屋子里,趴在床上大哭起来,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进来的,我用泪眼看了一眼,母亲拍着我的头说:“孩子,你不就是考试失败感觉对不住父母吗,其实我们都没有想什么的。孩子,重要的是你自己啊,其实我们正需要这样的失败,但是在失败之中我们不要放弃,我们要充满信心,要总结失败的原因,失

败乃成功之母吗。”

听了母亲的话,我又鼓起了勇气,在这一年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回到家,还没有等母亲问我,我就把这个好消息迫不及待的告诉了她。

母亲,谢谢您!是您心灵的鼓励,让我充满信心,再次扬起自信的风帆远航;是您心灵的鼓励,让我感觉前方的坎坷是那么微不足道;是您心灵的温暖,让我对生活充满希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点评:

满分理由:

1、 全篇语言流畅,生动、形象,有较强的语言运用功底。

2、 情感表现细腻。“沉重的脚步”、“声音小的连我自己都听不

见”、“泪水掉在金黄色的桔子上”、“大哭起来”,失利的伤

感一步一步发展,最终崩溃。

3、 书写工整,字迹美观。

给作者和读者的建议:平时多背经典语句、文章;练一手

好字。

第二篇:《以心灵温暖心灵》

以心灵温暖心灵

新站中学 周胜男{以心灵温暖心灵}.

人生长河中,总有一段经历让你刻骨铭心,总有一份感情让你永不忘记,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奋然前行。

───题记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你生命中匆匆的过客,也许会令你感叹万分,也许会令你悲观失望。”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我相信,她一定是我生命中最美的过客。

一次,和父母大吵一架的我,气愤至极,便和朋友一起出来散心。原因是本来考试考砸后心情委糟糕,再加上父母的埋怨,火上浇油,使我的小火山不受控制地爆发了。我哭哭啼啼地向朋友诉说着我内心的苦闷,而正是她替我解开了系紧的心结。

“一次失败并不代表着你从今往后都要失败,也许付出和回报并不是一架天平,付出了并不一定有回报,但想得到回报就必定要付出,我们每个人都会被生活的荆棘折腾得遍体鳞伤,但是既然走自己的路,就不要放弃,也不要哭泣,因为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路。”一番铿锵有力的话语霎时间激励了我,拿到第一的信心又重返回到心间,是啊,一次考试失败算得了什么,这只是人生道路上一次小小的失误,又怎么能代表以后呢?以后的考试还有很多,以后的路还要我

们自己去走,即使面对父母那堵永远也倒塌不了的墙,我们又能如何呢?

她的话激醒了沉浸在苦闷中的我,虽然她的成绩不是很优秀,但却能明白我不明白的大道理,这正是因为她有一颗豁达,积极乐观的心态,用这种心态去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挫折。

她以这种美好的心灵熔化了冰冷的心,使我不再害怕人生道路上的每颗绊脚石;使我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这面镜子。

也许每一个人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但你不能用心去发现它,开掘它,那么它永远也无法帮你去克服困难。让我们用心灵来温暖每个人,用心灵温暖世界,用心灵来温暖心灵吧!

学会以心灵温暖心灵,总会拾起一个遗忘在脚下的真理!{以心灵温暖心灵}.

(指导教师:新站中学霍凤祥)点评:窥一斑而知全豹,悟一句言而能暖心灵。小作者能在自己挫折与埋怨这种情形下,从一个朋友的心灵之言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得到心灵的抚慰,从中看出本文立意之新。

本文构思巧妙。首先用题记总领全文,设置伏笔,而尾又有力地深化了主题。

第三,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流畅。文中多处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清新、优美。

第三篇:《以心灵温暖心灵》

以心灵温暖心灵

——记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作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的吴孟超深知这一点。他这样要求他所在医院的每一位年轻医生:“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在今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有记者问道:“是什么力量引导你用一生忠诚自己的信仰、全心全意行医治病救人的?”吴孟超认真地答道:“是党一直教导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医生,这符合党章规定、符合人民需要、符合我们的职责。”这是吴孟超发自肺腑的心声。他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有过两次宣誓,当医生我是宣过誓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是宣过誓的,宣誓了就要信守诺言。”

吴孟超是一位90岁高龄的传奇老人。他是我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国际肝癌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肝脏外科事业的重要推动者,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和技术体系,创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他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他是我军一级英模,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第17606号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吴孟超星”。

吴孟超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是在人民军队,我可能会当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

每年,吴孟超都要亲自带领医疗队到边防海岛和老少边穷地区,为基层官兵和人民群众送医送药,白发的将军为年轻的战士们查体看病,成为多少边防军人最温暖的记忆。他多次参加重大灾害医疗救援和重要疾病医疗预防行动。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他心急如焚,积极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临床一线。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坐镇发热门诊,收治患者。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87岁高龄的吴老第一时间向校党委请缨组建医疗队奔赴灾区。考虑到吴老留在后方更能发挥作用,学校党委决定让他坐镇医院,组织收治后送伤员。当他在电视上看到灾区的惨烈景象后,立即与前方联系开通远程视频会诊系统,亲自指导一线医疗救援。他还主动缴纳2万元特殊党费,并以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的名义,向灾区捐献了价值500万元的急救药品,尽自己的力量,救助灾区群众。

至今我仍清晰记得1994年第一次观摩吴老手术的情景。那天9点,我们经允许进入手术室。手术室以蓝、绿为主的环境色调让我们迅速进入临战状态。9点30分,腹腔暴露后,吴老上台了。让我惊奇的是吴老主要用手探查肿瘤。在手术最关键时刻,吴老抬着头,把全部身心都集中在手上。10分钟不到,肝脏分离成功。12分钟,肿瘤被成功切除。别的医生用手术器械小心翼翼地弄半天都不易分开的肝脏,吴老凭手感就把它分开了。那么高难度的手术,居然不到两个小时完毕。真是神奇极了!

吴孟超院士对病人博大的爱心、高超的医技,赢得了病人对他无穷的信任。至今仍有许多被判了“死刑”的病人千里迢迢来找吴孟超,他们只有一个愿望,让吴大夫看一看、摸一摸,死也瞑目。

2010年,年近九十高龄的吴孟超主刀完成手术190台。吴孟超说:“肝癌是我今生最大的敌人,手术室是我这辈子的战场。为了我的入党誓言和从医誓言,我要一直战斗下去。”

{以心灵温暖心灵}.

已然90岁的老人,依然思路敏捷、精力充沛。吴老的工作状态让很多人不解,吴孟超院士这样告诉我:“我一直在想,作为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我只是做了一些分内的事情,而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许多很高的荣誉。我还能用我的余生再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做点什么呢?如果一定说我有企图,那就是我还想带领我的团队再次腾飞。”

是啊!从1958年至今,吴孟超就像一名不知疲倦的斗士在同肝病作战的征途上永不停息地奔跑。为了学科发展,吴孟超拿出个人积蓄和社会各界的捐赠,于1997年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2004年,基金发展为“上海市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基金总额达到1000万元。吴老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又将国家奖励的500万元和总后勤部奖励的100万元全部拿出。吴孟超说:“这些奖金是发给我的,但也有个怎么花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党员医学家,想把它用在发展祖国的医学科学事业上。”几十年来,吴孟超院士培养了260多名博士、硕士,他们在国内外摘取了数以百计的重大科研成果,已构成活跃在世界肝脏外科前沿阵地的战略“集团军”。

朱光亚:一生就做一件事

——写在“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逝世一周年之际

2月3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第一个名字,流光溢彩,闪耀在璀璨的光柱上——朱光亚。 这是评委给他的颁奖词:“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

“一生就做一件事”,这句话的原创者,不是别人,正是朱光亚自己。他的原话是:“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前半句,淡定,谦逊,轻描淡写。后半句,雄壮,豪迈,奇峰突起。

一生就做一件事,这件事情不寻常——

那是惊天动地的一件事,那是改变世界的一件事!那是让中国人从此扬眉吐气、挺直脊梁的一件事!

大音希声。少言寡语的朱光亚,一生喊过“两嗓子”——一声回国呐喊,一声东方巨响

朱光亚是谁?

今天,这个名字万众敬仰,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是多余一问。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他知之甚少。翻阅中国数十年的国防科技发展史,特别是早些年,朱光亚除了他的名字以外,其余情况都不见经传。即使是在“两弹一星”元勋中,他也是被最晚解密的。在公众场合,朱光亚也是少言寡语,不苟言笑。看到他凝重的脸色、威严的剑眉,有人说他长得像“关云长”,对他愈发感到神秘莫测。

外国人最早注意到他,是上世纪70年代。当时,在中国新闻媒体上,钱学森、朱光亚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美国《纽约时报》因此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钱学森之后的那个人》。

那个人是谁?美国人在猜……

其实,两个名字的排序已经暗含“天机”——如果把中国的战略核武器比作一把“枪”,这两位科学家珠联璧合:钱学森是研制“枪”的,负责导弹;朱光亚是研制“弹”的,负责核武器。

朱光亚,是中国首枚原子弹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

古人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辈子少言寡语的朱光亚,一生也喊过惊天动地的“两嗓子”——

一嗓子喊在大洋彼岸。1950年3月18日,52名中国留美学生发表《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这封信的主要牵头人,便是朱光亚。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

朱光亚的另“一嗓子”,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炸”出来的!

1964年10月16日15时,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史称“东方巨响”。

那天,在撤离试验现场时,司机驾车走错了路。当朱光亚转过身来,正好看到半空中升腾的蘑菇云,顿时潸然泪下。当晚,朱光亚在庆功宴上喝得大醉,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醉酒。

一声东方巨响,让朱光亚吐出一口憋了18年的闷气。

大智大勇。智在大海捞针日,勇在泰山压顶时——

一种睿智叫洞察,一种胆魄叫担当

有一次,核武器研究院开会,休会时朱光亚点燃一根香烟,吐出一连串又圆又浓又大的烟圈。身边同事十分好奇,朱光亚幽默地说,这是跟美国人学的。

鲜有人知,1952年朝鲜板门店谈判,朱光亚是志愿军停战代表团秘书处的一名翻译。当谈判陷入僵持,双方均保持沉默。美国人一支接一支吸香烟、一口接一口吐烟圈。来而不往非礼也,朱光亚也学会了抽烟和吐烟圈。

这,不啻为一种双方心理战的抗衡。然而,美方代表经常以核武器要挟,却让朱光亚如芒刺背:年轻的共和国要想真正独立,不受人欺侮,必须拥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1950年,朱光亚回国不久,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专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这本小册子,售价旧币2000元,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两角钱。轻飘飘的一本书,寄托着朱光亚的核弹梦。

30多年后,有人问朱光亚:“当年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朱光亚未假思索就回答:“没有资料,几乎没有任何参考资料。”

当时,中国核武器研制处于大海捞针般的困境中。朱光亚等人从苏联专家一份报告中留下的“残缺碎片”研究起,使中国的原子弹理论设计、爆轰试验、中子源研制相继取得重大突破。

1962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内对原子弹工程是否“下马”出现了争论。关键时刻,朱光亚主持起草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

这两份至关重要的文件,被后人誉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毛泽东主席批示:“很好,照办。”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朱光亚紧接着又成功组织机载核航弹爆炸试验和导弹运载核弹头爆炸试验。接着,他又组织力量,获得了氢弹试验的成功。

历史记载着: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6年3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2个月。

在朱光亚的人生编年表上,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主持某次核试验取得成功”。然而,常人很难想象,朱光亚是如何“主持”的。

{以心灵温暖心灵}.

我国一共进行了40多次核试验,朱光亚曾经30多次亲临现场,早期还曾带人进入爆后坑道实地观察。爆后坑道余温犹存,放射性剂量很大,还随时伴有塌方,他们“深入虎穴”,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1971年,一架携带氢弹的飞机飞临靶场上空,驾驶员连试3次都无法把氢弹投出去。作为现场最高领导,朱光亚凭着对核弹性能的深刻了解,果断指示驾驶员带弹返航。让一架带着解除保险氢弹的飞机着陆,任何国家史无前例。万一引爆氢弹,后果不堪设想。

千钧一发之际,朱光亚毅然拍板:“带弹着陆,我负责!”

经请示北京的周恩来总理,飞机安全降落,氢弹毫发未损。

大有大无。事业重如门前山,名利淡似杯中水——

计利要计国家利,留名要留集体名

业内人士都知道,朱光亚“不爱说话”是出了名的。他不接受记者采访,不写回忆录,甚至连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只有4篇。

央视曾播出一部关于“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很多人很奇怪:怎么没有朱光亚这个角色?

“两弹一星”元勋的传记很丰富,也唯独没有《朱光亚传》。不是没人写,而是到他那里不是被扣下来,就是因不同意发表而被退回。他总说:“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

朱光亚85岁生日的时候,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主编出版了《战略科学家朱光亚》。后记里有这样充满遗憾的话:朱光亚做的工作,至今还有许多不能对外公布……{以心灵温暖心灵}.

奥本海默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朱明远也问过父亲,中国的“奥本海默”是谁?朱光亚的回答是:“应该是一群人,应该是整个集体。”

2004年12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命名仪式上,朱光亚说:“我很不敢当……” 大粗大细。凡是不感兴趣的,他就眼皮一耷拉——

细推物理即是乐,细微之处总关情

有人评价朱光亚,凡是不感兴趣的,他就眼皮一耷拉。

——有多少钱,他不在意。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回忆,1996年,朱光亚获得“何梁何利奖”的100万元港币奖金,马上提出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葛能全说:“能不能捐一部分,比如说50万,你自己留50万。”朱光亚眼皮也不抬:“按我说的办。”

——坐什么车,他不在意。朱光亚有一辆心爱的“老爷车”,不是汽车,而是自行车,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骑到90年代初,直到70多岁,还常常骑自行车外出。

——吃什么饭,他不在意。他最爱吃的菜,不过是湖北老家家常菜:排骨莲藕汤、夹干肉。

——穿什么衣,他不在意。人们说:“他身上穿的,总是那套旧军装。”

然而,有时候朱光亚却“细”得让人匪夷所思——

老秘书张若愚回忆:有一次在外面开会,朱光亚让他回家取一份文件,告诉他,第几个保险柜,第几格,从左到右第几摞,从上往下数第几份,不要看内容,取来给我就行了。

批阅文件,他就像老师批改学生作业一样,不但修改内容,连病句、错字甚至标点符号都认真修改,而且字迹工整。

他抽屉里放的铅笔、橡皮、小刀都是有数的,孩子们有时悄悄拿走一个,他马上就会发现。他还经常拿台历反面写东西,如果只需要写一句话,他会撕一条下来,而不是用整张纸。

朱光亚有个“百宝箱”,放着钉子、螺丝等小配件,家里什么东西坏了,他都自己修。

朱光亚曾说,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决定发展核武器完全是被迫的,我们发展核武器是为了不用核武器,最终目标是为了消灭核武器。

和平开发利用核能造福人民,这是朱光亚一个久怀的梦想。

1971年,他领命参与组织领导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的筹建工作,并组织力量进行关键技术攻关。1991年12月,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7岁。

那天,北京白雪皑皑,天地缟素。

含泪望长空,很多人动容地说:“钱学森钱老走的那天也下雪,真巧!”

我负丹青,丹青负我

——追忆中国当代绘画大师吴冠中

活着时便对社会给予最大的捐赠,从20世纪到今天,这样的画家只有两位:一是徐悲鸿,另一位便是吴冠中。据不完全统计,徐悲鸿直接义卖捐出去的钱款高达数亿元之巨;如今,吴冠中的作品在国内外市场频频拍出数百万美元、上千万人民币的高价,但这位居住在几十平方米小屋里的老人,却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以心灵温暖心灵 吴孟超以心灵温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