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初一作文 下雨了》
窗前的幻想
二、六 崔旖旎
我们教室里,有两块大窗户。我总爱向窗外望去。
两棵恰好能看到树梢的树是这窗外最绿的东西。青绿的树干,嫩绿色的新叶,笔直、挺拔如边疆的哨兵一般。坐在我的位置上,稍稍一抬头就能看见。在窗外,要数最活泼的,还是前面楼顶上的鸽子。那鸽子好像是灰色的,时而群群飞起,时而纷纷落下。其他的就是三栋红瓦、黄墙的楼房了。说是红瓦,也差不多都掉光了。说是黄墙,也不知道几年没刷早已有很多黑斑了。远处是一座电厂,在我的位置只能看见那红白相间的烟囱。那烟囱是经常冒烟的,是灰黑色的烟。据班主任说,他刚刚来的时候教室里的空气很不好。
每当老师讲课讲得无聊或自习课的时候,我经常向外望去,我看见那自由的鸽子。我幻想我能变成一只自由自在的白鸽,逃脱这烦人的唠叨。向窗外飞去,看看这个大千世界的奇妙!虽然,外面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美好。飞向窗外,也许会被哪个淘气的孩子抓住,剥削“我”的自由。飞向窗外,也许我会碰到坏人,使“我”丢掉生命。
每到课间没事的时候,我习惯向窗外望去,我看到一片叶子如一位舞蹈家一般轻巧的落在地上。我多么渴望我是一片翠绿的叶子,避开这使人心烦气躁的喧闹。坐在那高高的树梢,白天享受那太阳的照射,夜晚望着那皎洁的明月,和风儿寒暄,与空气舞蹈。即使那天会落下,但也能树排除烦恼。
窗外的幻想虽然美好,但它毕竟是幻想,大人们总会告诉我们,“窗外”不只是有“真善美”的,也掺杂着许多的 “假恶丑”。我们青少年的翅膀还未丰满,还需要静坐在教室了好好学习。
篇二:《放下 800字作文 初中记叙文》
放下
地铁上,总是那么拥挤。嘈杂,陌生,人与人之间过分的亲密叫人害怕。空气里满是泥着汗味、香水味的混浊。我好生厌恶,以为地铁怕是城市最好的写照,混乱而没有一丝文雅与光明。
我注意他很久了。她手里抱着老大一个箱子,像是挺沉。他费力地抱着,面色通红,吃力得紧。周边有一位阿姨见他如此,说:“放下吧,多沉呢!” 却只见他微笑,摇了摇头,汗从额头流下,脸上隐隐透着坚毅。他尽力往角落里挤了挤,以挪出更大的空间来。老久,过了一个大站,下去了一些人,车厢里终是空了些。就又有人劝他放下,他带些歉意地环顾四周,这才要放下。
我紧盯着他。他先是微笑着向周围人打了声招呼,待到他看见人们都把各自的脚移开了,这才放心。只见他抿抿了唇,微弓起腰来。留给他的空间实在窄小,他只能抱紧了那箱子,把腰背渐渐向下,曲成奇异的弧度。那姿势可是难熬的很!我明白过来,他是生怕挤到身后的乘客,才委屈自己的。眼瞧他终要碰到地面了。我离他很近,分明看见了沉重的箱子已在他的手臂上划出一道又一道的红痕,心惊胆战。他让箱子从他的手上缓缓滑下去,此时他已干脆蹲了下去。箱子终有一边触了地,我从人群隙中模糊窥见他脸上一点放松的笑意。那样重的箱子,放在地上,以他的方式,竟是不带一丝声响,任何一个乘客的说话声好像都能盖过他放下重箱的声音。他稳稳拖着那箱子,一点一点地把它放下。他小心得很,神情像是在做一件多么重要的大事。汗水遍布他黝黑的脸庞,鹿眼一般的双眸里却有点点光采。他终于放下了箱子,缩着身子十分留心地站起来,歉疚地笑着,还小声对旁人说道:“不好意思啊!箱子占了位置,挤到你们了……”
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看着,心里像是也放下了什么东西,早先那股怨气早已荡然无存。一个放下的动作,像是一束光照进了车厢里,带来温雅的气息。 人群中,我忽地对上了他的目光。他友好地对我笑,神采飞扬。我蓦然明白,只要心存善与耐心地对待世界,每一种混乱与不安,都可以放下。如他,如我。
篇三:《《滴水之恩》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唐敏《滴水之恩》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删改)
7.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4分)
8.“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
分析。(4分)
9.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0.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7.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1分)“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3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8.①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②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意思对即可。一个角度
9.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
10.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篇四:《2008年温州市中考满分作文《下雨天,真好》》
2008年温州市中考满分作文《下雨天,真好》
下雨天,真好
江南,烟雨朦胧。小巷静静地流淌在小城间,用优雅的姿态,诠释着小城中的人或事。
矮矮的房屋铺着深黑的瓦片。缝隙间长出些不知何处飘来的草,小小的一株,不起眼却很安静,等待着雨的到来。雨一下,水便从一道一道的空隙间跌落下来,形成一串串风铃。我会特意地走在檐下,享受着雨滴坠落头顶的感觉。一下,一下,仿佛是一个颤动的春天。
于是,门前的水沟便哗哗地响了。细细的,柔柔的,不胜娇羞的……两个手掌宽的水沟中会有浅浅的水滑过,变幻出各种奇异的线条与纹路,交织着,映出矮矮的房檐。偶尔会看见奶奶早晨洗过的菜叶,浮在上面,停停顿顿,终究流向远方。还有邻家小男孩的弹珠,很绚丽,很纯净。不一会儿,会听到“啪啪”的声响,两岁大的孩子光了脚在沟里踩着,一只手笨拙地提着裤角,另一只手在水里划着,一种喜悦漾上心头。妈妈的嗔怪在此刻响起,巷里便热闹起来,雨也欢腾了。
被雨浸湿的青石板一直铺到大伯家的院子边上。老榕树就在那儿立着。雨中的叶是绿的,是密的,是静的,是等待着的。始终如一,它为巷里的人们撑起浓荫,树根嵌在青石板间,铺就通往大街的路,很湿,也很诗意。穿拖鞋的孩子在树底下踩起一道道映着笑脸的水花,上蹦下跳,躲猫猫。善于绘画的哥哥推开窗,在檐下描出老树健朗的形态。淅沥的雨丝结着丁香般的优雅,他在画笔下讲述着他的小巷。
雨下着,滋润了老树粗壮的树干,抿去了人们心间的粉尘,浸湿了小巷里的事。
小巷流淌着,在小城间,在烟雨朦胧中,在人们的心中。真好!用不变的姿态诉说着——就在这下雨天。
【点评】
平凡生活中的诗意——“江南,烟雨朦胧。小巷静静地流淌在小城间,用优雅的姿态,诠释着小城中的人或事”,起笔就令人向往,颇得沈从文之韵味。 “我会特意地走在檐下,享受着雨滴坠落头顶的感觉。一下,一下,仿佛是一个颤动的春天”,透露的是作者一种天真的诗意情怀。正因为有了这种情怀,才有下面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偶尔会看见奶奶早晨洗过的菜叶,浮在上面,停停顿顿,终究流向远方”,这不是波德莱尔的刻意以丑为美,而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动,所以还有了“雨中等待的绿叶”“充满诗意的青石板”“映着笑脸的水花”等,作者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了我们。
篇五:《初中记叙文八讲》
初 中 记 叙 文 八 讲
第一讲 六个要素讲不出一个故事
我们把骨架、血肉、思路简单介绍一下,接下来,该就具体问题做些专门介绍了。 首先我们先说说记叙文。
在第九节介绍文体的时候,我们曾对记录文和记叙文做了区分,而且还尝试着对叙做了初步阐述,此外,我们还谈到了记叙文六要素。
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从记叙文的六要素说起。
记叙文六要素被学作文的人奉为圭臬,俨然六要素就能包打天下了。
我不知道这六要素到底是谁总结出来的,但我深知,仅凭所谓六要素,是根本讲不出一个真正意义的故事的。
为了更明确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妨把六要素拆解一下,看看他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 六要素其实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时间地点人物;第二部分是起因经过结果。 所谓时间地点人物,是交代事件发生的一些基本条件,包括时空背景和参与角色,只能算是一个事件的简单线索。
所谓起因经过结果,是交代事件发生的基本脉络,就是一个贯穿起来的逻辑链,这个逻辑链只能呈现一个事件的简单过程。
一个最基本的线索,和一个最简单的过程,就是六要素能给我们的全部东西。 接下来我们就要认真推敲一下,仅有这些东西,真的能讲出一个故事吗? 举一个例子。我可以写这样一篇作文:
星期天的早上(时间)。
小海过生日。(起因)
我和小明小海(人物)
去公园(地点)
玩(点出事件大要)。
接下来是我们玩得如何开心,如何高兴等等一些描述说明。(经过)
回家后,我们都很高兴,小海过了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日。(结果)
这篇作文算是严格按照记叙文六要素填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一丝不苟,起因经过结果清楚明白。我想几乎所有的小学生和绝大部分的中学生的记叙文,大约都是这样一个套路。 可是,这也许能算是记叙文六要素的范本,可这能算一个故事吗?我们心目中的故事是这个样子的吗?我们曾经听过哪个故事是这个样子的吗?
显然不是。
于是学生厌烦了,对记叙文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
于是家长苦恼了,对豆腐账产生了过敏症,甚至对孩子的写作天分产生了怀疑。 于是老师着急了,耳提面命敦促学生,注意选材,注意抓住典型事件……
最后学生茫然了,老师空洞的说教让他们无所适从,什么是典型事件?怎样才是恰当的选材,选什么材等等,老师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学生如堕茫雾不知所措。
回到六要素?肯定没戏,六要素已经掌握得烂熟,熟练到让自己恶心的伤食地步,可六要素根本没提什么选材,更没有什么典型事件。
六要素只给了人们一个表格,这个表格可以记录一个事件,却不能讲述一个故事。换句话说,六要素只能指导学生写记录文,却根本没法帮助我们写记叙文。
这么多年来一直“蒙骗”学生的记叙文六要素,撕去假面之后,原来是记录文六要素。
这大约算是小学作文教育和学生们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吧?
当然,这个玩笑,不是小学的责任。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小学,就是训练学生写记录文,只要能完整记录一个事件,就算达到目的,所以六要素作为记录文的法宝,被小学生奉为圭臬,是相当合理相当必要的。 但是到了初中,一切都变了,记录文成了历史,记叙文登上作文舞台。可师生家长对此茫然不知,依然死抱着记录文的六要素撕扯记叙文的起承转合,其越动越挫至于走投无路,便也成了情理之中了。
就好比一个孩子摆积木摆的好,肯定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他具备建筑师的潜质。但如果他把积木搬到大学建筑学的课堂上应付专业的建筑学问题,恐怕就会成为大笑柄了。 六要素在初中记叙文中招摇过市,就是这样一个大笑柄。
当然,我这么说,不是要颠覆六要素的价值,而是想提醒大家,躺在记录文的大炕上吃六要素的老本,已经行不通了。初中生必须塌下心来,学习讲故事的真正本领,否则,他将一直挣扎在记录文的泥坑里,毕生难以自潜。
第二讲 故事的关键
既然六要素指望不上,那我们就得另找门路。
这个门路不能在作文选或者作文指南写作辅导等陈词滥调中埋头瞎撞,我们得塌下心来,回到故事的原型中,去发现故事的要素,我们得在故事中探讨:究竟是什么东西构成了故事的基本规定性。
请注意,这里我说的是“什么东西”而不是“哪些东西”,因为最根本的元素从来都是唯一的,而不是一大堆的。故事之所以为故事,是一个基本元素决定的,而不是三个乃至六个或者更多要素决定的,我们通常把这个元素称之为故事的关键。
那么,究竟是什么才是故事的关键呢?是拐点,也有人称之为转折或者鸿沟。
拐点,就是事件的变化、变故。变化越强烈,故事性越强,变化越意外,故事越引人。换句话说,故事必须是一个“事故”,它所描述的是“事件的变故”。
有了这个变故,有了这个拐点,就是故事,反之,就是豆腐账。描述拐点就是记叙文,复制事件就是记录文。
什么才算是拐点?怎样才能呈现拐点?
要了解这件事,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单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