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中国式父母 中国式父母的利弊

初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0评论

【 – 初中作文】

篇一:《中国式父母之爱摧毁了人格的独立性》

流火的六月,是中国人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月份,这个月,决定十年寒窗莘莘学子命运的高考、中考相继落幕,庞大的陪考大军成为中国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揭榜之日,恭贺宴请的人情风又刮得如火如荼,洋洋自得或扼腕叹息的都在杯觥交错,酒酣耳热之余展开新一轮爱的长跑,复读再战或选填志愿,总是事事亲为,奔忙在第一线的中国父母身上蕴藏的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实在令人唏嘘不已,感动这种爱的伟大同时,不得不感叹这份伟大背后隐藏的无奈与悲哀。

不知其它国家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后代的,但是在中国,家长打着爱的旗号,言之凿凿为了孩子的美好前程,大事小事,事事都要通盘代办,穿衣吃饭,升学求职,谈婚论嫁,件件都要安排做主是不争的事实。孩子若有抵触情绪,父母就会祭出:“不听话!这是为了你好!”之类冠冕堂皇的旗子,或者摆出家的威风,动辄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威逼利诱,直至棍棒相加,死生相挟,与之相对应的是孩子的抵触情绪和家长的焦躁失望心理呈几何级的递增。扪心自问,中国式家长之爱真的纯粹是为了孩子吗?

中国式家长的爱究竟有几分是纯净无私,出于对孩子生命独立的尊重?是否符合孩子自己的意趣志向?是否符合孩子内心的幸福认同感?这些问题,父母往往都不加思考,只一味盼望自己的孩子金榜题名,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问题根本的症结在于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承载着父母一生未了的心愿,孩子的成功既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尤其关系到家长的面子,家族的荣耀。在这种文化情态下,父母完全不可能把孩子当作独立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说白了,这种以追求“顺从听话”为主导的爱,掺杂了父母的私心杂念与功利心。

在这种爱的气氛中,孩子自小就笼罩在威权的阴影下,胆小怕事,缺乏个性与独立性,安常习故,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欺骗撒谎,虚与委蛇,圆滑世故,把现实社会许多错误的东西当作合理的生活理念加以承接。在这些爱的熏陶下,孩子的成长往往朝向两个方面,一方面,娇生惯养,好吃懒做,消极被动,依赖心强,缺乏自制力,缺乏主见,胸襟气度狭隘,缺乏勇气与胆识,稍微遇到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迷失自我;另一方面,则表现得自信心不足或盲目攀比,又不懂得竞争之道,自私骄横,世故圆滑,虚伪老到,缺乏做人基本的原则。

前者,如李启铭、药家鑫、“欺实马”胡斌、李天一之类的“富二代”及时常发生的大学生行凶杀人事件,都是血淋淋的例证。后者,如这些年接二连三地发生的大学生自残自杀事件,件件让人触目惊心。如果对这些事件加以冷静的反思,首先,应该受到谴责的就是孩子的父母,正是他们的父母无原则的溺爱与娇生惯养,养成了孩子缺乏自制力、自私任性、骄横放纵的不良性格,埋下了悲剧的祸根。从这些悲剧中可以看出,教育子女,通盘包办代替、娇惯溺爱与无原则的依从放任都是对孩子成长的伤害,父母真正爱自己的子女,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式,这应该是当今社会屡屡发生的悲剧事件留给我们的深刻反思。

中国式家长之爱在摧毁孩子独立人格的同时,也让孩子感受着师承于孝子贤孙观的从属感,从而养成对父母的顺从依赖,久而久之,在虚荣心和攀比心的驱动下,崇官,拜金,权利欲熏心,缺少感恩心,人格不健全,性格不健康成了通病,一旦个人愿望得不到满足,不仅不愿意自省自纠,发奋图强,反而怨天尤人,消极避世,或圆滑世故,破罐子破摔。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出惊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

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中国式家长之爱,一方面是对孩子无原则的娇生惯养,越俎代庖,另一方面又抱着“严师出高徒”“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材”“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等思想观念亟盼儿女成龙成凤,这在本质上与教育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在这种爱的名义下,孩子一味的被盲目要求听话,人格得不到平等的尊重,崇尚权威,缺乏自我人格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自信心,为人处世喜欢察颜观色、讨好卖乖,甚至欺瞒撒谎,惟恐因不听话而失去父母师长的青睐,反过来,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又都渴望成为别人的权威。

这种中国式父母之爱的情调,实则隐藏着自私自利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让社会的裙带关系盘根错节,盲目的报恩思想泛滥,狭隘的家族宗亲观昌行。作为“晚辈”的孩子很少受到人格上平等的尊重,难以拥有独立自信的人格魅力。在这种论资排辈,讲究听话与孝道的家爱氛围中,即使是少数出人头地的幸运儿,人格中也普遍缺乏独立、博爱、包容精神,

不愿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只有那些人格得到平等尊重,个人思想不断受到积极鼓励的孩子,才能够在生活的摔打中逐渐建立足够的自信,继而激发出个人独立的人格力量与创造力,同时,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一心替孩子操持,孩子仍然埋怨得到的关爱不够?为什么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却依然感到寂寞孤独?为什么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多?根本问题就在于中国的一些父母根本不明白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身体成长靠食物,心灵成长的食物就是爱,爱是一种情感,爱的情感力量能够推动人们充分展现真我,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心灵成长与心智成熟的过程。如果不知悉这一点,把娇惯溺爱、依赖掌控当作爱,就会使孩子迷失自我,失去人格独立,进而心智停滞不前,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极易为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所纠结。

中国式父母之爱说白了就是不愿放手,不愿放手以至纠缠不休,这种行为有着深刻的家庭伦理与社会背景,从本质上讲,父母打着爱的旗号不愿放手的背后,隐藏的目的并不完全因

篇二:《请停止歌颂中国式父母的伟大》

请停止歌颂中国式父母的伟大

引自: 雨谣

今天看到两则感动无数网友的新闻,一则是一位四川的母亲,为给在北京结婚的女儿,连夜做了30斤的香肠当嫁妆,原因是女儿爱吃,而自己又没有多余的能力。另外一则是,一对夫妻背着两袋的钱去给儿子买房付首付,有一袋8万块钱的零钱,都是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就是这两则让无数网友感动不已的新闻,我从中却只看到了中国父母的悲凉,而这种悲凉却被无数人解读出了感动,这更为令人悲哀。

满文军当年有一首歌红遍大江南北叫《懂你》,画面上那个舔着儿女们吃过的饭碗的母亲,我想应该会令所有看过那个MTV的人为之动容吧。正因为那个画面感动了千万人,那首歌才会一炮而红,满文军才会一蹴而就,一歌而红。随之,母亲这个形象便被定格了,天下母亲唯有像画面中那样,将最好的都留给自己的孩子,那么才是称职的,才不愧于母亲所被赋予的伟大。

于是,才会有因为女儿爱吃,做了30斤的香肠,从四川不远千里背到了北京的母亲。不可置否,这位母亲是可敬的,但她这个举动的最初目的,不过是出于一种本能,一种舐犊之爱。正是因为这种本能,无数的父母将自己对子女的付出视为了理所当然,为人子女同样心安理得地坦然接受父母的牺牲。

如此,第二条新闻出现的那一幕,便成为了偶然中的必然。8万块的零钱,令人震撼的不是数目,而是零钱的背后所凝聚的不仅仅是父母多年来的心血,还有活在这个时代父母们共同的悲哀。这对背着两袋钱去付首付的父母不过是千万中国父母的缩影,不同的是,他们背的是零钱而已,这背后所折射出的艰辛却是相同的。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不停地颂扬这种中国式的吃苦耐劳,中国的父母更是将吃苦耐劳视为了美德,视为对子女的一种牺牲与奉献。 今日,这两则新闻,之所以被当成一种典型树立,便是对这种所谓美德的再一次歌颂。如果可以的话,请停止对这种苦难的歌颂吧。我们已经习惯了赞美那些在苦难中匍匐的人们。赞美他们的勤劳,赞美他们的坚韧,赞美他们的任劳任怨。赞美的直接结果就是鼓励,而鼓励的结果是催生更多视吃苦耐劳为美德的人民,视牺牲为光荣的母亲。

在这样一个善于歌颂的民族,对于牺牲的那一方而言,所有的牺牲一旦被冠上了伟大的光环,所有的苦难都变得微不足道了。而至于那些受用这种苦难的人而言,应对牺牲,只要用“感动”二字便足够了。可以被利用的爱,一直是来自顺民和母亲,而一个安于利用顺民和母亲的民族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

30斤的香肠,感动了无数人,不说这是一个感动泛滥的结果,若30斤变成3斤的话,那么还会有今日这则新闻吗?每天都有无数的父母在为儿女辛苦积攒首付,若今天的这对父母不是背着零钱去买房,你还会被震撼吗?中国式的父母确实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在中国,过去“孝子”是孝顺父母之子,而今的“孝子”是孝顺子女之父母。请别让中国父母都沦为“孝子”,为此,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感动,而是反思,思变。

篇三:《中 国 式 父 母》

中 国 式 父 母

2013-11-4开发区中学 孙平

在中国,虽然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但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没有打过孩子的父母少而又少。记得一档电视节目是关于跨国婚姻的现状采访,当时大约是中国妈妈和西方爸爸这种组合模式居多。中西合璧家庭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文化传统、思维习惯、价值观差异等方面。具体到细节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国的父母总是过于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顾,而忽视孩子的独立性培养。相对来说中国妈妈管教严厉,束缚孩子的自由,而且也不够尊重孩子,强调家长的威信,常常采用武力镇压,如果孩子不听话,会直接动手打孩子。而西方爸爸通常对孩子更宽容更民主,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自由。俏皮的美女主持还调侃说:“在中国,父母打孩子很正常啊!我从小就是被打大呀!”可见这种教育的方法在中国具有普遍性。

我妹妹天性顽皮叛逆,能言善辩,富有反抗精神。九岁那年妹妹在外面疯玩,跟军区大院的孩子们做游戏,不知为什么发生争执,打了一架,被邻居的孩子父母上门告状 。我那暴脾气的妈妈不问青红皂白给妹妹一顿臭骂,而我那军人出生的父亲采用部队雷厉风行的作风,非常生气地把我瘦小的妹妹暴打一顿。妹妹刚上小学三年级,初识汉字,具备了书写能力,细细的小手握住铅笔哭一会写一会儿,作业纸上满是伤心的泪水。泪眼朦胧中悲愤地控诉:“你们那么狠心!妈妈说大河里没有盖子,你要去跳没人拦你!爸爸对我下手那么重!挨打的屁股现在还疼!我真怀疑自己是抱来的孩子,你们究竟是不是

我亲生的爸爸妈妈……….?” 妹妹强烈控诉父母的粗暴作风的后果,是被爸妈当做笑话不断重复伴随妹妹直至长大。因为从祖父母那里他们继承了武断权威式的家教法,代代相传,后来我自己有了孩子,常常有控制不住地火冒三丈,挥手之间打落孩子脆弱的亲情。真是血浓于水的可怕遗传定律,尽管我痛恨父母的粗暴。

我们中国大多孩子就是在这种打打骂骂的家教中长大成人,有时我痛恨父母为什么老是训斥我们,还动不动打我们,他们的意志那么不可违抗。为什么不能平心静气地跟我们好好沟通,总是用暴力压制我们,到现在我只记得痛打,而忘记了为什么被打。父母说什么都是为了我们好,且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我们。所以我非常羡慕欧美家庭对孩子的民主方式,尊重孩子个合理要求,当然我也庆幸自己没有生在贫穷落后而荒蛮的非洲。

现在我们长大了,父母依旧把我们当做生活重心,给我们带孩子,给我们买菜烧饭,只是他们日渐衰老,变得啰嗦琐碎,虽然偶尔嚷嚷,但已经不再那么强势了,态度甚至有点讨好的意味,情感上更依恋我们。妈妈成天想着怎么烧更好吃更美味的饭菜给我们,爸爸关爱我的孩子远远超出我们年轻的父母。还经常盘算着怎么节余更多的存款留给我们,巴望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看他们,去关心他们,跟他们说说话,谈谈心。

从小父母阻止我们独立,希望我们一切听从他们的安排,不要走出他们的视野,按他们铺好的路走,没有风险没有波折没有激情也没有惊喜的人生,像他们一样平静地年老,每天的期望就是孩子们抽空

常回家看看。这是中国成千上万个普通家庭的缩影,把人生的幸福更多地寄望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降低对生活的欲求,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给孩子教育投资慷慨大方;给孩子结婚办事风光体面;给孩子的孩子更是意犹未尽,有求必应………

这样默默地强制奉献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到晚年却开始依赖立法“常回家看看!”这里既有计划生育政策的负效应,也有文化传统的无奈传承,同时也是现实中亲情的尴尬。因为我们的文化根渊源里不注重个人享受,不强调自我意识,更多地牺牲给家庭和孩子。这一代父母并不期望孩子来养老,因为城市的父母都有自己的养老金,可能更多地需要的是子女在情感上给予他们安慰和体贴。

中国老人的晚年大都以家庭为中心,不像欧美国家更多地社会化养老,集中到养老院,其实老年人在一起有更多的话题以及相同的兴趣爱好。中国的老年人则更喜欢家庭养老,这也是他们无私奉献一生的回报,安享天伦之乐是中国父母的幸福极致。当然西方老人很羡慕中国年轻人对老人的孝顺,但是注重个体独立的西方人成年后大都不依赖父母,所以也享受不了关系亲密的中式亲情。

所谓孝顺就是顺着老人的意思办:比如老人爱节俭,常年不添置新衣服,儿女给买了,心里高兴,却舍不得花儿女的钱,所以明明花了伍佰元,告诉老人家只说花了一百元不到。这样老人好像捡了大便宜,便很开心地笑纳了。假如你实价实说,老人立马义正言辞地让你退掉,埋怨说家里衣服多的穿不完,净瞎浪费钱。

老人都有点老小孩,看着一脸褶皱的老人矫情,我还真的不怎么习惯!一位同事家老太太八十岁了,四代同堂,子孙都很孝顺,老人家持宠而骄。盛夏一家人吃西瓜,切开许多小瓣,白发苍苍的老太腿脚不灵便,话语先到:“我要吃最大的那块!”温和儒雅的同事当做笑话讲给我听,说完自己哈哈大笑。

这笑话听了没几年,临到我人到中年,这种情景却不是个别现象。我母亲年近七旬,身手渐渐不那么利索,说话节奏也要慢一拍,脾气也没有年轻时火爆了。有一次,孝顺的弟弟给她买了两箱牛奶,牌子挺牛,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的那种。妈妈笑颜如花,眼睛眯成线,每道皱纹尽情灿烂。我那个超喜欢喝牛奶的儿子放学回家,到外婆家吃喝一向不拘小节,所以看到牛奶箱,立马拆开,咕咚咕咚干了一盒。这边炒完菜的老妈看到了,赶紧用围裙擦擦手,当着我的面把牛奶拎回自己的房间,站在门口忸怩地涨红了脸说:“不准你喝这个牛奶!这是你舅舅买给我的!要喝让你妈买!”我的天哪!老妈那么慷慨大方,竟会舍不得一箱牛奶?其实哪里是小气,只因为那个牛奶是她最钟爱的儿子买的,就这么简单。如果是我这个女儿买的,她老人家估计啥感觉都没有,只会说:“不要买,乱花钱!”好在儿子粗枝大叶,根本没当回事,自顾看动画片《喜洋洋大灰狼》了。

老人耍起小性子着实让我身上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再说说家里的爷爷,也是老小孩一个。年轻的时候出手大方会做人,老了办事让人纠结。孤单一人的爷爷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手里的一点积蓄也都给了儿子,一心希望和儿子住一起。这也没什么,可是住在一起时远不

是那么回事。爷爷越发抠门,从不肯买菜,那也没什么,先生天天烧饭有的吃。孙子喜欢吃的零食水果,他也想吃,我们在家时,老人注意点面子。我们出去了,他就开始翻翻孙子的零食,而且尝尝不错,再来一点。这都是儿子向我抱怨:“妈妈!爷爷是馋猫鬼!老是找我的零食吃,他自己不能买吗?”

我只有笑笑安慰儿子,爷爷或许只是想借口跟你说说话,儿子一口否定:“不是,他就是想吃!”其实,吃点零食没什么,再买点给孩子岂不是一样,这样孙子才会跟你亲近。还有一点,爷爷做的让孙子很不高兴,就是每次回乡下,都要对家里进行一番扫荡,把放冰箱里的剩菜搜刮一气,带到乡下,其实现在农村条件也不差,要买就买新鲜的鱼肉送给人家。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吃的东西带给人家,别人也不一定喜欢呢?我们每次下乡都会买东西送给乡下的大姑,孩子到家里来时都买衣服和许多零食的。我们也说过,爷爷有退休金,买点零食给住在乡下的外孙也不为过,可是爷爷依然如故。每次都拿孙子的零食做人情,孩子自然不喜欢。其实拿了再买点回来,孙子也就不会那么反感他了。爷爷爱吃孙子的零食,估计这也不是我家独有的故事,看来我应该试试给爷爷买点零食了。

虽说老小孩是人类必经的衰老过程,是思维方式的落伍,也是智力衰退的的表现。跟三岁小孩的讨人嫌大大不同。孩子每天都是新鲜的成长进步,怎么看都是欣喜的美好。孩子具有可塑性,通过说服可以改变,而老人多年的习惯令他们坚守顽固,需要做子女的多包容。我们正是年富力强时,能够担当,也有足够的耐心去理解他们。

篇四:《中国式父母之爱摧毁了人格的独立性》

中国式父母之爱摧毁了人格的独立性 (2014-03-20 23:11:44)

转载

转载 ▼ 标签: 分类: 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

原文地址:中国式父母之爱摧毁了人格的独立性作者:晓泓婕伊

流火的六月,是中国人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月份,这个月,决定十年寒窗莘莘学子命运的高考、中考相继落幕,庞大的陪考大军成为中国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揭榜之日,恭贺宴请的人情风又刮得如火如荼,洋洋自得或扼腕叹息的都在杯觥交错,酒酣耳热之余展开新一轮爱的长跑,复读再战或选填志愿,总是事事亲为,奔忙在第一线的中国父母身上蕴藏的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实在令人唏嘘不已,感动这种爱的伟大同时,不得不感叹这份伟大背后隐藏的无奈与悲哀。

不知其它国家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后代的,但是在中国,家长打着爱的旗号,言之凿凿为了孩子的美好前程,大事小事,事事都要通盘代办,穿衣吃饭,升学求职,谈婚论嫁,件件都要安排做主是不争的事实。孩子若有抵触情绪,父母就会祭出:“不听话!这是为了你好!”之类冠冕堂皇的旗子,或者摆出家的威风,动辄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威逼利诱,直至棍棒相加,死生相挟,与之相对应的是孩子的抵触情绪和家长的焦躁失望心理呈几何级的递增。扪心自问,中国式家长之爱真的纯粹是为了孩子吗?

{中国式父母}.

中国式家长的爱究竟有几分是纯净无私,出于对孩子生命独立的尊重?是否符合孩子自己的意趣志向?是否符合孩子内心的幸福认同感?这些问题,父母往往都不加思考,只一味盼望自己的孩子金榜题名,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问题根本的症结在于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承载着父母一生未了的心愿,孩子的成功既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尤其关系到家长的面子,家族的荣耀。在这种文化情态下,父母完全不可能把孩子当作独立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说白了,这种以追求“顺从听话”为主导的爱,掺杂了父母的私心杂念与功利心。

在这种爱的气氛中,孩子自小就笼罩在威权的阴影下,胆小怕事,缺乏个性与独立性,安常习故,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欺骗撒谎,虚与委蛇,圆滑世故,把现实社会许多错误的东西当作合理的生活理念加以承接。在这些爱的熏陶下,孩子的成长往往朝向两个方面,一方面,娇生惯养,好吃懒做,消极被动,依赖心强,缺乏自制力,缺乏主见,胸襟气度狭隘,缺乏勇气与胆识,稍微遇到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迷失自我;另一方面,则表现得自信心不足或盲目攀比,又不懂得竞争之道,自私骄横,世故圆滑,虚伪老到,缺乏做人基本的原则。

前者,如李启铭、药家鑫、“欺实马”胡斌、李天一之类的“富二代”及时常发生的大学生行凶杀人事件,都是血淋淋的例证。后者,如这些年接二连三地发生的大学生自残自杀事件,件件让人触目惊心。如果对这些事件加以冷静的反思,首先,应该受到谴责的就是孩子的父母,正是他们的父母无原则的溺爱与娇生惯养,养成了孩子缺乏自制力、自私任性、骄横放纵的不良性格,埋下了悲剧的祸根。从这些悲剧中可以看出,教育子女,通盘包办代替、娇惯溺爱与无原则的依从放任都是对孩子成长的伤害,父母真正爱自己的子女,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式,这应该是当今社会屡屡发生的悲剧事件留给我们的深刻反思。

中国式家长之爱在摧毁孩子独立人格的同时,也让孩子感受着师承于孝子贤孙观的从属感,从而养成对父母的顺从依赖,久而久之,在虚荣心和攀比心的驱动下,崇官,拜金,权利欲熏心,缺少感恩心,人格不健全,性格不健康成了通病,一旦个人愿望得不到满足,不仅不愿意自省自纠,发奋图强,反而怨天尤人,消极避世,或圆滑世故,破罐子破摔。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出惊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中国式父母 中国式父母的利弊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