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小学最后一个月冲刺作文 中考最后一个月冲刺

初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0评论

【 – 初中作文】

篇一:《作文最后冲刺》

考前记叙类文章

(适合50分以上或擅长记叙文的考生)

一 原理

我是如何学习写作的

说到如何学习写作,还真有很多东西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提到写作,我脑海中马上就浮现出两句终生难忘的话来。一句是学者孔庆东先生说的,“爱生命是写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另一句是作家霍达说的,写作“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我就是在慢慢品味着这两句的过程中渐渐悟到了写作的真谛,并由此走上文学研究道路的。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旧体诗和散文俱佳的郁达夫,他就是在大学四年里读了千余本中外文学名著的。像很多热爱文学的人一样,我的写作兴趣也是在阅读中不断被唤醒的;与很多人不同的是,我坚信书和人一样,也有着品行的高下之别。北京大学的曹文轩教授对此曾有过非常形象的描述:“人有人品,书有书品。”我真正开始耐心读中国四大名著是在大学以后,我很庆幸在中小学最初与文学接触的时候我没有盲目从众读这些书。虽然古典名著锻造出最为瑰丽璀璨的汉语表达,但是它们传递给读者的却并非人世的爱与善。文学的出发点是爱,是对人的普遍之爱,因此在我接触文学作品之前,总是非常细心地甄别它们是否破坏了我对美对善对爱的追求,如果是的话,那即使有再好的写作技巧我都不愿意读上一页这样的文字。我是读着冰心的《繁星》、《春水》、沈从文的《长河》、汪曾祺的《受戒》、泰戈尔的《飞鸟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一步步开始激起了对文学的无限热爱的。事实上,作为文学家托尔斯泰、雨果与后来的普鲁斯特、卡夫卡同样优秀,不同的是,前者给了我们更多对善良、美好、爱的期待;后者则使我们对整个世界变得悲观。孔庆东说:“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交流的原始则是因为爱”。我想,正是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我对书籍的仔细甄别,才使爱的种子渐渐在心中发芽。我开始用善意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开始感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温暖,开始想到感谢;由此,自然而然的拿起笔来描绘这一切被我感受到的美好。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参加作文比赛,当时的命题是“二十年后的我”。当别的同学纷纷表达他们想要当老板、当市长、做人类灵魂工程师、做科学家的时候,我却充满感情的写道:“也许,二十年后我只是每天清晨起得最早的一名清扫工。在所有人都沉睡在梦中的时候,用快乐的心情为每个人扫清清晨每一粒掩盖了大家幸福的灰尘”。因为我有晨练的习惯,每天早晨都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出去锻炼身体;而每次又一定能碰到那位清洁工阿姨。我虽然没有和她做过交谈,但总是愿意走进她并稍作停留,看看她脸上淡淡的微笑。这个细节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从她淡淡的微笑,我读到了幸福的滋味。我于是注意她清扫街道的每一个姿势,这些都成了我后来作文中的最好材料。那次作文比赛,我获得了全省第一名,评审老师在密密麻麻的评语最后写道:“要保护这颗善良纯洁的童心”。这就是当你用爱的眼光去看世界时,你笔下产生的变化。

有一段时间,我也为作文技巧的问题发愁,读了很多关于技巧的书籍。后来,我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所谓技巧只会让人的创造力慢慢枯萎。写作是需要有对文字的敏感度的,而这种对文字的迷恋永远来自那使你冲动的灵感。那一刻,按照作家莫言的描述,会让你在哪怕是寒冬腊月的露风棚子里也会写得手抽筋的。这种强烈的组织文字的能力和表达的欲望背后究竟存在着哪种动力?那时,我读到一篇美国记者写的小文章,名字叫Writing Fof

Myself。(《为自己而写作》)作者讲述自己是如何因那些枯燥无味的写作技巧而对语文生厌,最后又是如何走上创作之路的。在他高中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寒假,老师布置了几篇作文,其中一篇命题是《使我难忘的一件事》。这个高中生看到这个题目,脑中立刻浮现出一家人团团围坐第一次吃意大利面时的有趣情景。一种写作的欲望突然控制了他,但他突然又意识到,如果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写出文章来,一定与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作文技巧相悖。然而,创作的热情又是那么强烈的攫住了他的心,他决定写把这件难忘的回忆记下来,只为自己而写,另外在随便糊弄一篇符合规定的八股文交给老师。但他写完了记述全家人第一次吃意大利面的漂亮文章时,已经深夜了,没有时间再完成一篇八股文作业了,便索性在第二天忐忑不安的交上了这篇文章。没想到,这篇文章不仅感染了他的老师,也成为范围在全班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许。我由此渐渐悟到,真正的技巧是永远学不来的,用之不竭的是我们生活中那一件又一件刻骨铭心的故事。他们首先感动了自己,同时也必定感动他人。我们对于这些感动自己的经历一定会充满了将他们书写下来的欲望,当我们抱着这个最单纯的想法——为自己而写作——去开始创作的时候,各种所谓的技巧已经内化于我们的笔下。这也正是女作家霍达所说的“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

从动脑学会甄别书的品位高低开始,珍视生命中的真、善、美,用心去观察并记录它们; 从摒弃一切所谓的技巧开始,真正睁开眼面对活生生的生活,把那些感动自己的故事用充满了爱的笔触一一记下,这正是我从一个最初的文学爱好者走到今天成为一个文学研究者的探求写作真谛之路。

二 举例

(请考生详细看文章中用方括号标出的注释,它具体指导大家如何行文) 蜡烛[a1] ——献给母亲生日

太阳最好/但是它下沉了/拧开电灯/工作照常进行/我们还以为从此驱走夜/暗暗感谢我们的文明/可是突然/黑暗击败一切/美好的世界从此消失灭踪/但我点起小小的蜡烛/把我的室内又照得通明/继续工作也毫不气馁/对太阳加倍地憧憬/次日睁开眼/白日更辉煌/小小的烛台还摆在桌上/我细看它/不但耗尽了油/而且残留的泪挂在两旁/这是我才想起/原来一夜间/有许多阵风都要它抵挡/于是我感激地把它拿开/默念这可敬的小小坟场

——穆旦《停电之后》(1976)[a2] 我长久地不能忘记穆旦的这首诗,正如我长久地不能忘记在一个冰霜爬满玻璃窗的严冬之夜,我用快要燃到指尖的火柴点亮一根修长而洁白的蜡烛。[a3] 冬,火气尽消的季节。一如走进人生之冬的穆旦,用一杯酒浇灌了自己的心田,平静而安详。不再纯情,不再玄学,不再机智,这是诗的老年。青年的诗淋漓着无名的火气;中年的诗承受着哲思的碾压;老年的诗,一如严冬,眼见着窗外的酷烈,却也仍静静点燃一枚烛火。

严冬过得久了,似乎东北人的性格深处都有了些许静穆。一如年少时,我记忆中的松花江水,在吉林乌拉穿城而过,总难见到一处险流;悠然而静谧地抚摸着人们的脸颊,再悠然而静谧地走开,唱着一支辽远的歌。严冬中停电,现在想来,竟然成了触摸童年最真实的依凭。那时的蜡烛,似乎是三角或是五角钱一大包,每包大致要整齐地排成上下两排,每排放上五只;外面用非常结实的厚牛皮纸裹紧,沉甸甸的。记忆中的蜡烛只有白色和红色两种,因着是蜡做成的吧,都透着一种说不出的迷人的暗淡的光泽。手摸蜡烛总是那般细腻,让人上瘾似的,摸过了蜡烛的手便厚重了许多,拿起别的东西来似乎总感到轻便了。[a4] 母亲总担心我把蜡烛当成一种玩具,故意把它们藏在屋顶水管最上面的隐蔽位置;不过,每当停电之后,我总是不用告诉就能极迅速地架起一只长木板凳,迅捷地由凳而踏住窗台,踮起脚尖,裹下那么两三只来把玩。烛光很快就亮了。我总把烛芯努力地挑起来,让烛光更旺些,然后走到被霜雪紧紧贴住的窗口,用烛焰烤化出一个拇指大小的图案,[a5] 在整个玻璃窗上,只有这一小块玻璃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从这里望出去,隐约是昏黄的路灯光和街上偶然闯入我视线的行人。整个冬天,我和母亲最常吃的是白菜和萝卜豆腐汤。东北的孩子们往往与白菜有极深的感情,入秋之后家家户户都会把买来的白菜堆成一座座小山,满城飘着白菜的脆生生的鲜味,一口气吸进嘴里仿佛要仔细咀嚼再三才肯吞咽似的。孩子们躲在白菜堆后捉迷藏,兴味十足。到冬天,白菜堆都进了地窖里,要吃的时候,总要点着蜡下到地窖中才能拿出几颗,不可谓不珍贵。至于萝卜豆腐汤,则是几乎每到冬季的晚上五点半天完全黑下来之后,都会传出一股鲜味的。母亲与我围坐桌前,刚吃上没几口,这时便往往会停电;只得攀上凳子窗台取下一只修长的蜡烛点亮。蜡烛燃烧总有一种奇怪的味道,混合进白菜萝卜里,日子长了,仿佛是一味作料,尝不到反而别扭起来。吃饭时,我总愿在桌前烛光下放一本被汤汤水水早已弄脏了的故事书,里面有一则关于古代盐是如何比金子还贵的故事,读到兴起,往往直奔厨房把家里的盐罐拿出来,看着吃,或是不时添些进萝卜汤里,吃起饭来更有滋味了。很小的时候特别馋肉,但似乎懂事的早,大概十几岁的时候便整天跟母亲说不喜欢吃,以至当母亲下了很大决心给我买来些瘦肉的时候,我总假装看到肉恶心的样子,久而久之,真的很少吃肉了,见到了也真反胃。在母亲一个月只能挣三百块钱的那些日子里,油似乎也是弥足珍贵的东西,一盘炒菜快要吃完时,我和母亲总是争着添进些饭去,用饭把里面的油吸净,最后还要再舔舔盘子,才感到满足似的。[a6] 舔盘子,成了日后只有母亲和我才懂的私人语汇。[a7] 那时候的日子苦得仿佛窗外的严冬,但生活总如同我用蜡烛燃开的那一阕小小的被霜雪覆盖的窗[a8] ,透过拇指般大小的窗望见的路灯,哪怕昏黄,却如斯温暖。

母亲有一副好嗓子,长得也十分端庄,只是个子矮。她总能把语文课本上的那些文章念出味道来。我稍大一些,她便乐此不疲地给我报名参加种种朗诵比赛。一个又一个严冬之夜,我枕在母亲的身旁,听她教我诵读“春之歌”。那柄长长的已有些吃力地发出淡光的管灯总会不时嗡嗡作响。能有母亲陪伴的日子总令我欢喜。很多时候,她回来得很晚。那时候,她在一家餐馆刷碗。那是东北大兴烧烤的年代,带着油污的錾子、铁板、小锅先被泡在两个大的水池里浸泡,之后很快要用铁抹布用力刷洗才能彻底干净。母亲的四周围了一圈的洗碗池,服务生准时十分钟一次送来带着浸透肺腑的烧烤味的餐具。母亲很少有时间休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雪夜,十一点,母亲仍旧没有回来。我蹬了拖鞋,穿着棉裤随手披了一件她的大衣奔向楼外。满天的星斗静静地看着人间,我看着满天的星斗,雪后的夜其实是如白昼般明亮的。[a9] 街道上除却路灯,没有一个人,原来饭店与我家的路距离似乎很远,但只有那天,似乎近了。我仿佛拥有这条路,从珲春街到北京路,世界仿佛是我的。进饭店时,所有人被我吓到了,出家门之前,我手里握了一把菜刀,我疑心母亲遇到了坏人;但很快我发现,母亲仍然在后厨忙着刷她的碗筷。从家到饭店的这一路,其实早已使我确信至少这段

路不会真有坏人,因为它是属于我的。

是从家到饭店这段路看着我长大的。在稍稍有了些钱以后,我总是在帮她刷完那些盘子之后,七八点就能从饭店往家赶了。我已经渐渐高过母亲,回家的路上,我们总路过一个小摊。一家人自己的买卖,因为住在一楼,索性直接在楼门口搭了个小灶台,家用的煤气罐,家用的锅,在路边炒菜,现炒现卖,路人下班路过排大队,随买随走。我们去的时候,人已经少了,不必排队,都是小炒。母亲要一个锅包肉,一个韭菜炒鱿鱼,都是我爱吃的,炒完直接装好带走,到家慢慢消受。[a10] 这个时节,我似乎已经上了初中,家里停电的次数也似乎少了。广播里渐渐有了调频台,我不必再捧着蜡烛去温暖爬满冰霜的窗,广播里装着一个世界。静静的夜,冷冷的冬,我却和母亲守着收音机听“保康评书城”。锅包肉,很香,我和母亲相互推说着其实自己不喜欢吃;韭菜炒鱿鱼,很香,我和母亲相互推说着其实自己不喜欢吃,管灯吃力的作响,而我,已经熟悉了单田芳的声音。我的同学越长比我越高,母亲整日抱着广播听如何让孩子长高,她让我尝试各种能长高的方法。当时有一种极贵的药,母亲毫不犹豫地给我买了许多,我清楚地知道其实这些东西并不真正管用,长不长高在我看来似乎也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每天,我都认真地喝完一大碗牦牛壮骨粉,淡淡的中药味道,淡淡的母亲的味道。我只恨我从此以后就再也没能长高,我羡慕我曾经买过的那些蜡烛,它们不仅修长,而且高挑,但它们似乎也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因为越到后来,就越难以盼到一个停电的日子。[a11] 母亲开始转而看小孩子,仍旧是一个月三百元;我面临高考,很早从家里走,很晚再回到家里。仍是严冬,我踏雪而行,裹紧一切可能暴露在外面的身体,只露出两只眼睛,顶风艰难地骑行到一小时之外的学校;再顶风骑回到自己的家。早晨五点,晚上九点,天都是黑的,漫天星斗依旧静静地瞅着人间,街道上人极少,匆匆而过,世界仿佛仍是我的。雪下的很厚时,就无法骑动车子了,只能推着跑,恰逢车链子掉了,就更是尴尬;但不能哭,因为眼泪一流出来,就很快结晶了,眼睛睁不开,冻住了。一次晚上踏着厚雪往家跑,远远地望见家里那盏不争气的管灯正吃力地发出光来,窗子被霜雪紧紧裹住

[a12] ,一点也看不到屋子里的情景;但管灯淡淡的光却把在厨房里忙着给我做菜的母亲的侧影映在了窗子上。这个矮矮的剪影,仿佛一支燃烧了很久的蜡烛,但仍静静地发出淡淡的光。

我常常梦见少时独自在严冬看松花江的时节,站在江边,我可以呆上几个小时。松花江过吉林城,数九寒天也依然不冻,就那样静静流淌着,一如蜡烛静静地发出淡淡的光燃烧自己。在北京的这些年,我和母亲再也无需为生计犯愁了;然而仔细想来,在那些最苦最难的日子里,又何尝为这些为难过呢?我总在计算着自己的积蓄与为母亲购置一套房子的距离;总在算计着自己的学历与母亲期望间的距离;也许我忘记了母亲这支蜡烛燃烧掉的部分与剩下部分的距离。母亲是江,是一条松花江;而我已然长久地不在松花江边静静地看江水的流淌了。[a13]

明天是母亲五十三岁的生日,我听到她在我身边打鼾的声音,声音很小,静静的。我关上了所有的灯,向隔壁的妹妹借了一柄蜡烛,精美的标签上写着“亮心堂烛艺生活馆”,这蜡烛的造型很别致,块头也极大,不再是我当年用的那种修长而细高的蜡烛了。想要点燃时,我竟然发现,整个家里连一根火柴也找不到。母亲搞不清我要干什么,起床,用煤气炉引燃一小张报纸,再用报纸帮我燃亮了蜡烛。烛光依旧淡淡的,静静地燃烧。[a14]

注释

[a1]任何好文章题目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象征物。

[a2]有题记是好事,但真正写作文没有必要像我这样写这样长。

[a3]第一次出现用蜡烛温暖窗子的场景,文中后面这个场景不断回环几次,给读者印象深刻,这就是大家做阅读题时候的“构成全文的行文线索”。

[a4]任何作家都清楚,文学是块状的东西,它的好处正在与其微妙。能够在很细微的事件中不断摩挲出新的东西来。这个叫细节描写。

[a5]又是霜雪覆盖的窗。

[a6]你感到的不是惨,而是幸福。所以你要时刻记住,你的作文是给人以温暖的,不是教训别人或向别人诉苦的。

[a7]文学的真正要义就是“陌生化”,你提供给别人的意象和场景是属于你个体生命的体验。因此,如果你的作文中也能有这样几个“私人语汇”,你的文章一定与众不同。

篇二:《高考作文最后冲刺精华》

高考作文最后冲刺精华

一 原理

说到如何学习写作,还真有很多东西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提到写作,我脑海中马上就浮现出两句终生难忘的话来。 一句是学者孔庆东先生说的, “爱生命是写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另一句是作家霍达说的,写作“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我就是在慢慢品味着这两句的过程中渐渐悟到了写作的真谛,并由此走上文学研究道路的。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旧体诗和散文俱佳的郁达夫,他就是在大学四年里读了千余本中外文学名著的。像很多热爱文学的人一样,我的写作兴趣也是在阅读中不断被唤醒的;与很多人不同的是,我坚信书和人一样,也有着品行的高下之别。

北京大学的曹文轩教授对此曾有过非常形象的描述:“人有人品,书有书品。”我真正开始耐心读中国四大名著是在大学以后, 我很庆幸在中小学最初与文学接触的时候我没有盲目从众读这些书。 虽然古典名著锻造出最为瑰丽璀璨的汉语表达, 但是它们传递给读者的却并非人世的爱与善。文学的出发点是爱,是对人的普遍之爱,因此在我接触文学作品之前,总是非常细心地甄别它们是否破坏了我对美对善对爱的追求,如果是的话,那即使有再好的写作技巧我都不愿意读上一页这样的文字。我是读着冰心的《繁星》、《春水》、沈从文的《长河》、汪曾祺的《受戒》、泰戈尔的《飞鸟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一步步开始激起了对文学的无限热爱的。事实上,作为文学家托尔斯泰、 雨果与后来的普鲁斯特、 卡夫卡同样优秀, 不同的是, 前者给了我们更多对善良、 美好、爱的期待;后者则使我们对整个世界变得悲观。孔庆东说:“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交流的原始则是因为爱”。我想,正是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我对书籍的仔细甄别,才使爱的种子渐渐在心中发芽。我开始用善意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开始感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温暖,开始想到感谢;由此,自然而然的拿起笔来描绘这一切被我感受到的美好。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参加作文比赛, 当时的命题是“二十年后的我”。 当别的同学纷纷表达他们想要当老板、 当市长、 做人类灵魂工程师、 做科学家的时候, 我却充满感情的写道: “也许,二十年后我只是每天清晨起得最早的一名清扫工。在所有人都沉睡在梦中的时候,用快乐的心情为每个人扫清清晨每一粒掩盖了大家幸福的灰尘”。 因为我有晨练的习惯, 每天早晨都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出去锻炼身体; 而每次又一定能碰到那位清洁工阿姨。 我虽然没有和她做过交谈,但总是愿意走进她并稍作停留,看看她脸上淡淡的微笑。这个细节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从她淡淡的微笑,我读到了幸福的滋味。我于是注意她清扫街道的每一个姿势, 这些都成了我后来作文中的最好材料。那次作文比赛,我获得了全省第一名,评审老师在密密麻麻的评语最后写道:“要保护这颗善良纯洁的童心”。

这就是当你用爱的眼光去看世界时,你笔下产生的变化。有一段时间,我也为作文技巧的问题发愁,读了很多关于技巧的书籍。后来,我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所谓技巧只会让人的创造力慢慢枯萎。 写作是需要有对文字的敏感度的, 而这种对文字的迷恋永远来自那使你冲动的灵感。那一刻,按照作家莫言的描述,会让你在哪怕是寒冬腊月的露风棚子里也会写得手抽筋的。 这种强烈的组织文字的能力和表达的欲望背后究竟存在着哪种动力?那时, 我读到一篇美国记者写的小文章, 名字叫 Writing Fof Myself。(《为自己而写作》)作者讲述自己是如何因那些枯燥无味的写作技巧而对语文生厌,最后又是如何走上创作之路的。在他高中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寒假,老师布置了几篇作文,其中一篇命题是《使我

难忘的一件事》。这个高中生看到这个题目,脑中立刻浮现出一家人团团围坐第一次吃意大利面时的有趣情景。一种写作的欲望突然控制了他,但他突然又意识到,如果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写出文章来,一定与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作文技巧相悖。然而,创作的热情又是那么强烈的攫住了他的心,他决定写把这件难忘的回忆记下来,只为自己而写,另外在随便糊弄一篇符合规定的八股文交给老师。 但他写完了记述全家人第一次吃意大利面的漂亮文章时,已经深夜了,没有时间再完成一篇八股文作业了,便索性在第二天忐忑不安的交上了这篇文章。没想到,这篇文章不仅感染了他的老师,也成为范围在全班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许。我由此渐渐悟到,真正的技巧是永远学不来的,用之不竭的是我们生活中那一件又一件刻骨铭心的故事。他们首先感动了自己,同时也必定感动他人。我们对于这些感动自己的经历一定会充满了将他们书写下来的欲望,当我们抱着这个最单纯的想法——为自己而写作——去开始创作的时候,各种所谓的技巧已经内化于我们的笔下。这也正是女作家霍达所说的“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

从动脑学会甄别书的品位高低开始,珍视生命中的真、善、美,用心去观察并记录它们; 从摒弃一切所谓的技巧开始,真正睁开眼面对活生生的生活,把那些感动自己的故事用充满了爱的笔触一一记下, 这正是我从一个最初的文学爱好者走到今天成为一个文学研究者的探求写作真谛之路。

二 举例

请考生详细看文章中用方括号标出的注释,它具体指导大家如何行文 蜡烛[a1] ——献给母亲生日

作者 国家玮

太阳最好/但是它下沉了/拧开电灯/工作照常进行/我们还以为从此驱走夜/暗暗感谢我们的文明/可是突然/黑暗击败一切/美好的世界从此消失灭踪/但我点起小小的蜡烛/把我的室内又照得通明/继续工作也毫不气馁/对太阳加倍地憧憬/次日睁开眼/白日更辉煌/小小的烛台还摆在桌上/我细看它/不但耗尽了油/而且残留的泪挂在两旁/这是我才想起/原来一夜间/有许多阵风都要它抵挡/于是我感激地把它拿开/默念这可敬的小小坟场——穆旦《停电之后》(1976)[a2]我长久地不能忘记穆旦的这首诗, 正如我长久地不能忘记在一个冰霜爬满玻璃窗的严冬之夜,我用快要燃到指尖的火柴点亮一根修长而洁白的蜡烛。[a3] 冬,火气尽消的季节。一如走进人生之冬的穆旦, 用一杯酒浇灌了自己的心田, 平静而安详。 不再纯情, 不再玄学,不再机智,这是诗的老年。青年的诗淋漓着无名的火气;中年的诗承受着哲思的碾压;老年的诗,一如严冬,眼见着窗外的酷烈,却也仍静静点燃一枚烛火。

严冬过得久了,似乎东北人的性格深处都有了些许静穆。一如年少时,我记忆中的松花江水,在吉林乌拉穿城而过,总难见到一处险流;悠然而静谧地抚摸着人们的脸颊,再悠然而静谧地走开,唱着一支辽远的歌。严冬中停电,现在想来,竟然成了触摸童年最真实的依凭。那时的蜡烛,似乎是三角或是五角钱一大包,每包大致要整齐地排成上下两排,每排放上五只;外面用非常结实的厚牛皮纸裹紧,沉甸甸的。记忆中的蜡烛只有白色和红色两种,因着是蜡做成的吧,都透着一种说不出的迷人的暗淡的光泽。手摸蜡烛总是那般细腻,让人上瘾似的,摸过了蜡烛的手便厚重了许多,拿起别的东西来似乎总感到轻便了。[a4] 母亲总担心我把蜡烛当成一种玩具,故意把它们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小学最后一个月冲刺作文 中考最后一个月冲刺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