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我眼中的孔子600 我眼中的孔子 作文600

字数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字数作文】

第一篇:《我眼中的孔子》

我眼中的孔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质朴无华的语言真实诠释了孔子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自幼丧父,随母长大家境.贫寒,15岁才有机会专心求学,学习丰盈了物质贫乏的生活。长大之后,迫于生计,孔子去做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真是苦不堪言,但这却铸就了孔子坚韧的意志。大概是天妒英才,相依为命的母亲又在孔子17岁时溘然长逝,留下了孔子一个人在着凄凉的乱世。但是,孔子并没有妥协,没有让困难打倒,而是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中上下求索。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首先,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小到辨日的两个六岁小孩。这样鲜活的例子说明了孔子的谦虚和刻苦好学!但是这还不够深刻,因为孔子还是一个终身好学,终身求索的人。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二岁,他的学习生涯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人、礼、国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战乱纷争,百姓流离,你这忧国忧民的灵魂再也按捺不住,毅然挺身而出,不辞辛劳,周游列国,奔赴呼号,为民请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孔子大力宣传“仁”的政治理想,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学说。你的仁,是充满豪杰慷慨之气的壮丽篇章;你的仁,是萌生正确道德观的源泉;你的仁,是拥有巨大能量,推动时代不断进步的动力.以礼治国。为了国家、他可以“毁三都”、为了国家,他可以亲自领兵。但是鲁国的君上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孔子赶出鲁国,不过,孔子并未放弃,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没有放弃,走到哪讲到哪。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扬仁、义、礼、智、信。也许真正的大无畏,不仅是在战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为了教育不畏惧一切困难的老师们!

第三,我觉得孔子最终要的贡献的就是开创了私塾的教育方式.在孔子之前,学习接受教育是贵族才能享有的"特权",平民百姓是没法读书的.孔子第一次指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作用。孔子认为教育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个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中,这样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值得我们感念的是他的“蔗富教”思想。他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国家富足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就要加强教育。在2000年多前,孔子能认识到教育受经济的制约,只有经济发展了,教育才有可能发展,实乃一位伟大政治家的视野。正是私塾的出现,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平台,使得能有更多平民家的孩子接受教育,可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知识,为我国古代的繁荣兴盛奠定了文化基础!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这也就是孔子。爱人、爱己。一星升起,你灿烂的是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你用诗篇放牧自己的灵魂,你用飘逸、自信、狂放影响着世世代代仁人志士的品格。你这一生都是歌的音符,让我忍不住想用我的喉咙替你吟唱,唱出你的怨、你的爱、你的恨、你的仁,唱出你毕生的追求!

第二篇:《我眼中的孔子》

我眼中的孔子

在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上,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最大的人,便是春秋末期鲁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派的创始人——孔子。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和主流,对中国和周边国家人们的思想影响之大,时间之长,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曲阜市人)。孔子出生在一个末落贵族家庭,传说他3岁时就死了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孔子小时候贫寒,常为人相礼,料理丧事,曾替人管理仓库,放牧牛羊。贫寒的生活激发了他的上进心。他15岁时发奋勤学,30岁时以博学多才闻名于世。他曾做过中都宰,也做过大司寇,但时间都比较短,在政治上并不得志。后来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历尽艰辛,到处碰壁,不仅没有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丢了性命,但也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思想。

孔子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奉为经典,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及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也被尊为千古圣人。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极度推崇。其中很多思想内容至今也是富有教益、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孔子的学说内容非常丰富,而“仁”和“礼”的思想是核心。在《论语》中,“仁”和“礼”字出现的次数很多,比如说在《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出现了6次。可见他对“仁”、“礼”思想的重视。孔子“仁”的思想,强调最多的就是“爱人”。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主张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孔子也很重视“礼”,认为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定。

在《论语·为政》中,有两则经典语段: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应以诚实守信的态度求知的实例。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把诚信比喻为车子动力的连接关键。用今天的话来说,人不讲诚信,就像机动车没有发动机,怎么能够正常运行呢?可见孔子的思想处处体现了“仁”和“礼”啊!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和主流,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鲁国陬邑(今曲阜)人。因此,曲阜被称为孔子故里。春秋时期,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

二人。孔子的弟子遍及秦、齐、宋、卫、楚、陈、吴等国,因而曲阜又成为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我眼中的孔子600}.

曲阜也是鲁国的故都。鲁国一向恪守周礼,重视保存古文化,即使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环境下,鲁国仍完整地保存有周代礼乐,故鲁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史称“周礼尽在鲁矣。”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被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西汉到清代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孔子被尊为“至圣”,他的故乡曲阜也自然被视为“圣地”。曲阜的主要古迹有“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三孔”以其丰厚的历史内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东方圣成——曲阜,孔子的故乡,自古以来便向世界展示着她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地位,成为世人所景仰、所向往的圣地。

孔子,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海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仑留下的不是疼痛,而刻骨铭心!

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孔子的影响和贡献也不仅只限于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和古代社会。孔子留下的这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不断发扬光大,超越时空,照耀未来。

第三篇:《我眼中的孔子》

我眼中的孔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如是赞美孔子。虽然孔子也是一位凡人,食人间烟火,但由于年代的久远,我无法想象孔子的日常生活,再加上从小到大,语文课上的讲解以及生活中人们对于孔子的评价,于是潜移默化,在我的眼中,孔子就是一位圣人,而且似乎已经超凡脱俗。 博学的智者

孔子,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古文献整理家。能有这么多如此有含金量的称号,孔子,能不是一名博学的智者吗?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无不体现了这位智者的才能。孔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之一。博学,是有前提的,“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更是体现了这位智者对于学习的渴求。

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让多少学子明白了复习的重要性,一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让多少学子知晓了思考的分量之重,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使多少世人明白了“知道”的真正含义。生前著述,身后还留下《论语》,这位智者怎能不赢得生前身后名。

最喜欢孔子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把“人”的概念无限扩大,将每一个物体都看作是有生命的,那么,践踏青青小草的行为就不被这个原则所允许。不管是做人还是处事,这句话都能作为一个准则,如果人人都能将这句话铭记于心,并身体力行,那么我们早已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之中。而这个准则在几千年前已被孔子提出,这位智者确实有远见!

睿智的师者

孔子,“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我眼中的孔子还是一名睿智的师者。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还认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我觉得“因材施教”最能体现这名师者睿智。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因材施教,孔子才有了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逝世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也许如果没有这个睿智的师者,七十二贤人也得躬耕农亩了。

仁爱的政客

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

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他一生都致力于传播仁政,周游于各国之间,真是一位称职的仁爱政客!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在我眼中就是历史中的明灯,那位永远的圣人!

第四篇:《我眼中的孔子》{我眼中的孔子600}.

我眼中的孔子

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愿意将一生都耗在宣扬一项没有一个君王认可的学说之上;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的学问可以经受2500年的历史洗涤,非但没有消沉而日渐弥新,这个人就是我可亲可敬的孔圣人。

人们都说时间会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学说却可以突破时间的捆锁而独立存在,我想其中必有其“永恒”的东西存在,这永恒归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永不言弃的精神。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现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转眼半个学期也就过去了,《论语》选读也就要学完了,但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别的,是孔子那一股“倔脾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有多难啊,人们常说“三人成虎”,三个人说街上有虎,就会有人相信真有老虎,这是多么荒谬的言论,但你试推想一下,当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极力推讲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无人认同,他难道不会怀疑自己的学说吗,他难道不会陷入到矛盾与挣扎之中吗,然而我们会敬佩他精神的顽强,却有否体会他在挣扎中的痛楚呢,也许在2500年前的无数夜晚中,孔子也在仰望星空,质问苍穹,也许是上天指引了他,让他不断的坚持了下来,纵然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多么美,多么惬意的画面,然而观其孔子一生,至死也未曾感受到过“三月之风”,就孔子自身而言,我想他应该是再悲哀不过了,在死前,孔子曾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就在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满脸纵横的眼泪到底是哭死去的儿子孔鲤还是哭心爱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是哭百姓水深火热还是哭自己壮志难酬,我想我们都很难解读清楚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已深深刺痛了孔子的心

其实恍惚间我觉得孔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当中,但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些,我们可以让孔子的仁爱播洒人间,可以让三月的风在你我心中吹拂

第五篇:《我眼中的孔子》

我眼中的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创造了许多至今仍不失智慧光芒的教育理论。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漂渺遁世,只有勇于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理想而奋争的孔子最为可亲可敬。通过《论语》、《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但是,最值得我们所关注的,无疑是其教育思想。也正因为如此,使我对孔子崇敬与热爱。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不分等级、贫富贵贱、善恶、智愚,应一视同仁,均应给予教育,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并首先创办私学、招收平民学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极贫穷的,如颜回;有父亲被看作是“贱人,品行不好”的,如仲弓,他都尽心教诲,成为后世的楷模。

孔子很注意了解自己的学生,“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针对高柴智力较差、曾参较迟钝、子张较偏激、子路行为粗俗的特点实施教育。《论语·为政》篇载:针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的不同情况,同是关于“孝”的提问,孔子给予不同的回答。《论语·颜渊》篇还载:针对颜渊、仲弓、司马牛的不同情况,同是向孔子请教“仁”,孔子给的答案也各不相同。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指导、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典范。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认为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要忠于职守,勤于教导学生,不辞辛苦。

孔子在他的教师生涯中,真真正正地实践了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在教育思想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学习榜样。另外,孔子在其治国思想上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同柏拉图一样,为世人勾画出一幅宏伟的蓝图。

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里,孔子四处游学,向人们宣扬“仁义”、“爱人”、“以德治国”,他明知不可行,却拚却一生的心血,飞蛾扑火,直落得贫老落魄,仍痴心不改,其精诚之至,足以让逃避现实、独善其身、浑浑噩噩的人汗颜。

孔子和子路曾在路上迷路,向两位种田的人打听,得知是孔子后,其中一位耕者说道,“天下的坏东西像滔滔洪水一样多,你管得过来吗?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世的生活。”孔子失望又绝决地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隐世的生活。”孔子不愧为万世知识分子“敢为天下先”的楷模,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强烈的责任感让人唏嘘不已。{我眼中的孔子600}.

倔强的孔子也有多次绝望的时候,他曾愤闷悲哀地感叹:“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将乘桴浮于海了!”“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好久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凤凰不来了,黄河也没有图出现,我这一生也快完了吧!”凭借这种对理想的执着,孔子永远铭记于我们心中,其精神世代永传。其形象是多么的伟岸啊!

可能,我们认为孔子形象太高大了,使我们只有崇敬之情,而缺少了对其另一面的了解,其实通过史料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眼中的孔子600}.

孔子曾坦言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而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会乐在其中,生活得有滋有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还说可以通过任何正当的途径追求富贵的生活,他甚至愿意去做赶马车的营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一下子痴然入迷,浑然忘我,身心处于一种最宁静最舒适的境界,竟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其纯真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这也是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写照。

敢爱敢恨的孔子平日的孔子平易近人,随和达观,知错就改,但孔子也是敢爱敢恨的人,也有气极败坏的时候。因为他说过“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着多少人性的光辉啊,因为只有仁者才不惧怕恶的方面,才敢能向恶的一方挑战。他曾大骂兴起陪葬风俗的人会断子绝孙,对白天屡次睡觉的弟子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而孔子心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大恸,哭得肝肠寸断,“天丧予!天丧予!”。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慌急地问有没有伤人,而不过问马伤了没有。

可见,孔子是个充满人情味的人,他不仅有光辉的形象,他还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老人。

综上所述,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治国理想,以及其生活中大爱大恨,大喜大悲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是一个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尔后自强不息,背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志的人;是一个为了万民苍生的福祉,向各统治者宣扬“仁义”、“礼乐”、“德治教化”的人;是一个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人;是的,他还是一个和普通一样具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人。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一个穿越了千年的孔子,一个使我崇敬万分的孔子。

第六篇:《我眼中的孔子》

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的人生,都是我们的借鉴。他是所有中国人乃至国外人都知道的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没错,他就是——孔子。

孔子出身贫贱,身份卑微,算是社会的最底层。《史记》记载:鲁国的季氏举办宴会,孔子与一些士人前去参加,被一个叫阳虎的人大骂“季氏款待士人,你没有资格来”,于是“孔子由是退”。“孔子由是退”这一句话很妙,孔子当时年少气盛,受此污辱,却并未争辩、气恼,只是默然退出。少年孔子已经初露大度从容的儒家风范。

孔子是个充满幽默细胞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幽默达观的风范。孔子曾经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这句话并没有对女性的恶意的歧视,只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戏谑之言,我们不知道孔子受了什么刺激发此感概,但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确实惟妙惟肖地概括了女子部分的心理特征,让人哭笑不得。

在孔子的诸多作品中,《论语》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以“仁”为核心,随之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对我们学生很好示范的论点,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对于我们学生更是好的。

孔子在论语第一篇里就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们不了解我我不生气,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有谁能真正做到?你的苦心没有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我眼中的孔子600 我眼中的孔子 作文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