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一 关雎》
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首句起兴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此句统摄全篇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为一篇中心,全篇写追求过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抒写单相思之苦,一往情深,但哀而不伤。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后两章是想象,自己与淑女两情相悦,弹琴鼓瑟,亲近友好的情景,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和敲锣打鼓把姑娘娶进家门的热闹欢乐场面。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思想感情:通过描绘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他对美满婚姻的期盼。
感情基调:健康明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练习:
1、《诗经》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 西周 至 春秋 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 305 篇,故又称 “诗三百” 。整部诗集共
分 风 (160篇) 雅 (105篇) 颂 (40篇)三部分,并多采用 赋 、 比 、 兴 的艺术手法。
2、请写出《关雎》一诗的故事梗概。
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位美丽的姑娘,大胆的追求却追求不到,最后在幻想中得到心爱的姑娘。
3.《关雎》中耳熟能详、统摄全篇的句子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中最能体现主人公夜不成眠、相思之痛的句子是“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
4.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关雎》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漂亮姑娘的思恋,诗人即景言情,借助气氛的烘托、幻想境界的描述,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
真切感人。
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两句诗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梦想成真、化苦为乐的真实情景。
C、《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D、两首诗相比,《关雎》着重于叙事,诗中有一条较为明晰的叙事线索;《蒹葭》重在抒情,景物与情感完美结合。
5、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C )
A、这首诗即景抒情生动的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真切感人。
B、诗中善用双声叠韵的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C、诗歌末章抒写了主人公梦想成真的欢乐情景。
D、诗中由“雎鸠和鸣”引出“君子好逑”是比兴手法。
6、请查有关本诗资料,看看孔子说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什么意思?
此诗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上人的渴慕、思念之情,是庄重而亲切的,虽有焦灼,但并不哀伤。
二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思想感情:通过写一痴情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怅惘忧伤之情和
“伊人”的深切思念和执着、敬慕。(这些从每章的后四句可看出) 艺术特色:兴的手法 借景抒情 重章叠句
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用芦苇,霜露,秋水的景物渲染出一种凄清迷离的气氛,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惆怅之情。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
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主人公已在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练习: 1、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 蒹葭、白露、道阻、水中 ,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纯洁和执着。
2、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 含蓄 美、 意境 美、 回环 美、 音乐 美。
3、从文中找出几组近义词写在下面。 苍苍—萋萋 坻—-沚 湄—-涘
4、诗歌抒发了一种 主人公苦苦追寻自己心中的“伊人”,但是却始终可望不可即的痛苦 的思想感情。 5、诗歌
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见赏析)
6、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回环往复,一咏三叹,使诗歌具有音乐的韵律美,使结构更加整齐,表达的感情一步比一步的强烈。
7、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一、内容: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二、注意情和景的结合,用凄迷之景衬托可望不可即之情。
8、举例说明本诗的感情基调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凄清迷离,通过写一痴情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可望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怅惘忧伤之情和对伊人的深切思念,执着敬慕。
三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实写:海水、山岛、树木、百草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动静结合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虚写:奇特想象,表现使人博大胸襟。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动态描写: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态描写: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感情基调:苍凉慷慨 思想内容: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作者决心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的抱负。(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看出) 写法: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
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 练习:
1、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若”是好像,奇特想象,生动形象的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渲染了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
4、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 。
5、诗中最能反应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几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田园杂诗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思想内容:本诗写诗人隐居田园,回归自然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恬静的生活情趣和高远的心志。
名句赏析: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下采撷菊花,悠闲中偶然见到南,表现了诗人物我两志的超然神韵和悠闲自得的情
②对“心远地自偏”的理解:原意是心灵既然远远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虽处于喧境和处于偏僻之地一样,其反映的哲理诗:心境的恬
淡静谧也可以使喧闹的环境变得偏僻幽静。 练习: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指作者的 隐居 生活。“真意”是指 人生的真谛
2.诗中描写的景物具有 宁静(平和、闲适) 的特点。
3.下面对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B.本诗融景于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又质朴的美。
C.前四句和后两句主要是说理,寓情于理;中间四句主要是写景,是融情于景。本诗融景、抒情、说理于一体。
D.“飞鸟相与还”写诗人的悠然自得,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连飞鸟也跟着他一起回去了。
4.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恬淡静谧 的心境。
5.前人评论这首诗时常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的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了,为什么这样说?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作者在东篱下采菊的悠闲,不是有意而“望”而是无意而“见”,从而很好的表现出作者悠然恬静的心境。
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的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的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和“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7.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续写,说明“ 心远地自偏 ”(用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8.作者身居闹市但保持宁静的生活状态的原因是 “心远地自偏” (用原文)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样
的指导意义?{关雎作文800}.
9.描写人和自然和睦相处的句子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0.“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句中“心远”的对象是什么? 官场的生活和世俗的纷扰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点明送别之地:长安
风烟望五津。 点明朋友赴任之地:四川。 “ 望”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
与君离别意, 写离情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千古名句,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无为:不要。
儿女共沾巾。 尾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及对友人的诚恳劝慰之情。
··················································································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对朋友的真挚的友情。
名句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的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则虽各处天涯,也如同比邻一般。运用设喻,表达了作者
达的胸怀和对朋友真挚的友情,一扫以往送别诗的离愁别恨,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练习: 1、这首诗的作者是 王勃 ,他和 杨炯 、 卢照邻 、 骆宾王 并称“初唐四杰”。
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 一扫以往送别诗中的离愁别恨,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
3、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本诗中的句诗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4、简要谈谈诗中“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使人产生的联想。 “望”字使人联想到既然“五津”“风烟”在望,则此行并非远别{关雎作文800}.
不必为离别而悲伤。使人联想到气象开阔。表达了诗人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5、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是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样哭鼻子,抹眼泪。
6、你能写出两句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样感情基调的送别诗句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7、下列对本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
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8、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真挚的友情能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9“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无为”的意思是什么,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无为”:不要。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及对友人的诚恳劝慰之情。
10.“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两句在全诗中由什么作用?
既点明了送别之地和友人的上任之所,由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乐观的情绪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六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首联叙事,交代了出使路线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颔联实写塞上秋景,也写出了诗人身世浮沉漂泊的感受。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千古名句,描绘了雄浑苍凉的塞外风光。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
思想感情:本诗通过写诗人使至塞上的旅程及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产生的慷慨悲
壮之情。 写法:借景抒情
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直”“圆”二字,以简洁的线条配合,极富画意。并用苍劲的笔力,描绘出了雄浑苍茫(悲
凉苍茫)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练习: 1、本诗从体裁看是 五言律诗 ;从内容上看,文学史上称之为 边塞诗 ;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
情感,此诗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诗人要到边塞,山高路远,觉得自己好像是“ 征蓬 ”又似“ 归雁 ”一般。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了幽微难言的愁苦之情。
4、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勾勒出 边塞 风光,表达了 孤寂 的心情。
5、诗中五、六两句传颂千古,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从意境、色彩、用词三方面来写)
相关链接:《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到像是见了这景的。
这两句诗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描写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6、结合诗句,谈一谈王维“诗中有画”在本诗中的体现。 (名句赏析)
7、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都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归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
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8、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奇观。
边疆沙漠无边无际,草木不见,商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刚直有力的升腾在天的尽头,
而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七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写景:引发思乡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以“一帆悬”之小景传“两岸阔”之大景之神。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千古名句,含义深远。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抒思乡之情。
··················································································
思想感情:这首诗由写长江的风景引出旅途的乡愁,抒发了诗人深切思乡之情。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