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家乡的年味儿》
家乡的年味儿
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年味儿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都忙于各自的工作,觉得年味儿也越来越淡。其实年没变,味儿没变,一切都没变,只是你成熟了。回想一下是不是记忆中儿时的年最有味?下面就让我带你回忆一下儿时的年味。
一进腊月年味就渐渐浓厚起来,腊月二十三迎来了年味儿的一个爆发点。腊月二十三我们这边也叫“小年”。在这一天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祭灶王爷,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祭拜完后把灶王爷的画像用火烧掉。记得小时候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喊“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然后一群人拿着糖瓜、芝麻糖吃。送完灶王爷,吃过糖瓜,腊月二十四扫房子。那时妈妈带着我和弟弟拿着扫把、抹布、水桶,把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最有意思的是爸爸在这时会给我们用报纸做一顶帽子,特像济公帽。我们两个小济公,有说有笑打打闹闹的帮妈妈打扫房间。打扫完房间接下来就是赶集买年货,这个时候集市再也不是
一般的集市了,而被乡人称为“年集”。从这开始,一直到年三十的中午,集市上摆的也不再是普通货,而全部与过年有关的,新衣服,新茶、酒、烟,新花炮。俗话说“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一顶新棉帽”,说的就是我们那里人们赶集的情景。我们全家一起出动,妈妈负责买过年的蔬菜、水果。爸爸就带着我和弟弟去炮市买鞭炮,这里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吓的我和弟弟紧紧的拉着爸爸的手,那感觉真幸福。
买完年货,三十这天上午要贴对联,爷爷带着我们把家院子里的大门,进屋的小门都贴上对联。我们负责贴,爷爷在远处指挥,“高了、低了、左边在高点"”。红纸黑字贴完以后过年的喜气氛围就更浓啦!中午吃饭前要现放炮,我和弟弟争着抢着要去放。没办法,爷爷只能给我俩一人分点鞭炮,一个在院子东头,一个在院子西头,在爷爷的监督下燃放起来。然后,妈妈准备的一大桌子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美美的吃一顿。晚饭后, 春节联欢玩会就开始了,奶奶和妈妈就一边看春晚一边包饺子,要把初一一天的饺子都包出来。但春晚不是我们的菜,我们还有一群小伙伴等着熬夜呢。我们一群人走街串巷的嬉闹,说好的一起熬三十,过了十二点就累了,一个个都各自回家睡了。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就被妈妈叫起来了。穿上枕边放的新衣服,新鞋子,起来吃饺子。这一锅饺子只有一个饺子里有奶奶包饺子时放的花生米,谁要是吃到花生就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最有福。我和弟弟就抢着吃,拼命吃,都想吃到花生炫耀一下。吃过饺子,接下来就是“拜
年”。我们这边的拜年阵势比较大,加上我们家族在村子里边人比较多,我们是事先商量好在哪家集合,一起去拜年。等伯伯、叔叔、大娘、婶子、哥哥、姐姐们都到齐了,有二十几号人。然后挨家挨户的给本家族的长辈们拜年。爸爸说他们小时候拜年是真叩头,现在不兴那个了,都是说点吉祥话,吃点瓜子坐一会就出来继续去下一家。街道上到处是拜年的人群,走街串巷的走过大半个村子。大年初二,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姥姥家,给姥姥拜年。大年初三,我们这是祭拜的日子。也是天不亮起床,吃过早饭。早上只能是男人们去祭拜,带上祭品、烧纸、鞭炮,家族的男丁们集合,一起去墓地祭拜。先把祭品放好,鞭炮放完后,家族的男丁们按辈分的大小依次排好跪拜。大年初四,我们这边也没什么特定的说法,现在我回家一般都是去参加同学聚会,或找几个儿时的小伙伴打打牌享受一下惬意的时光。大年初五,我们这叫“破五”。这一天,有一种叫做“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吃饺子,打扫卫生,也是表达了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破五了,年就算过完了。接下来人们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当中,开始了新一年的奋斗。
这就是我儿时对年味的记忆,感谢农村让体验到了地地道道的年味儿。现在工作了,一年中很少回家,越临近过年越按捺不住游子的归心。
愿一切安好。
篇二:《家乡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
很久以前,人们为了躲避年兽的袭击,开始穿鲜艳的衣服、放响亮的鞭炮、贴鲜红的对联;那么现在,那层层钢筋铁骨的楼房,是为了防备年味来袭吗? ——题记
妈妈说,在她小的时候,年是从腊月就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的。那四十多天里,每个人都是笑眯眯的,友好善良的人们,不论哪家的小孩去拜年,都会抓起一大把干果零碎塞给小孩吃。那四十多天甜蜜蜜的回忆,是这一年幸福的开始。
那时,她住的房子,自然不如现在这般宽敞明亮。可是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
现在条件好多了,可是妈妈却再也没有说过年味的诱人。是防盗门锁住了人们的友好吗?总之,在年的喜庆氛围越变越短的现在,我得不到答案。
除夕夜,我们这一大家子并没有团聚在一起。
给爷爷拜了年后,回家连春晚都没有看,就匆匆的与家人打了个招呼,去与朋友们聊天,内容也大多无趣。算是守夜了罢。
正月初一,便是亲戚邻里互相拜年,爸妈出去时也总会带上我,为的只是与他人有话可聊。所以,那天我听了太多话,不用刻意回想,都知道只是互相夸赞几句,然后告辞。重复,不停的重复。
忘了是几号,去外婆家拜年,我突然发现,原来我要的年是这样啊!{家乡的年味作文300字}.
外婆慈祥的坐在轮椅上晒太阳,大舅和舅妈忙前忙后,不停地为我们准备中午的饭食。一切都很简单。但是没有虚情假意的奉承。我们也是一家人啊。{家乡的年味作文300字}.
午饭桌上,妈妈笑得很开心,就像她描述的小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温馨和睦。
年味是什么味?它并不需要有多繁华,不需要有多精美,只要有真情就好。就像小时候,嘴里丝丝如蜜的糖果。
到最深,情最浓。
篇三:《家乡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家乡的年味作文300字}.
雾气缭绕的灶房里透过暗暗的灯光,圆桌上丰盛的一桌菜,院子里的火苗窜的老高,那个夹带的录音机断断续续的唱着《欢乐中国年》。“回家过年吗?”每每有人问起,这副画便出现在我的脑海。虽然没有离家很远过,但不在老家过年也快十年了吧,虽然家里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家乡的年味却深深扎根在我的记忆深处。在陕西省关中西部有一个叫麟游县的地方,我出生在离麟游县城向西30公里的一个小村子。童年的记忆,我不知道县城里是什么样子,只有围绕着村子到镇子向外几里的地方。小时候家中贫寒很盼望过年,过年了就可以有好吃的、就可以穿新衣服,所以天天数着指头等着过年。记得小时候有一句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但,过了腊八还要等很多天,童年的时光感觉过得特别漫长,随着年龄增大日子就过得飞快,现在又非常羡慕孩童时代。
家乡过年味很浓,在腊八前后就大雪飘飘,厚厚的积雪铺满了树林和大地,到处是银白色的世界。每月十一到十五是镇上的集市,腊月的集市从那时也就开始了。农村人要忙着杀年猪、撒年糕、蒸馒头等等,这些做好了后,有的食物要放在外面大缸里或挂在树上,冻得像石头一样硬,好在正月间拿回家里加工食用。杀年猪要请很多人来帮忙,家里要请长辈人过来喝酒。猪杀完后要做一大铁锅杀猪菜,有菜、肉和骨头汤。隔天会蒸血面,这是一道美食,很考手艺,要先往猪血里掺点温水,加些盐再和面,搅压面机就是我的事了,累的气喘吁吁却心劲儿十足。压薄后要涂油,千万要用猪油才行,偷懒用成品油那蒸出来味道就大打折扣了。涂完油切面那是技术活,60公分长的大摆刀我是单手举不起来的,娘说只要会用是不费劲的,刀越重切
起面来越省劲。后来上物理课,才知道娘说的那是利用惯性,刀摆起来后就轻松多了。现在看电影,太极功里的三两拨千斤,也许就是这个理吧。
快到年三十时,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而且只要有门,两侧都要贴上对联,家里的门要贴,大门更要贴,粮仓门要贴上“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旦粮”,猪圈、牛圈、鸡舍等都要贴上,很特别的是大门口,正对着大门口一定要立上一块牌或木桩,有树就贴在树上“出门见喜” 四个大字,红纸黑字在雪地中格外刺眼,家家户户都是,有的人家还要在自家木大门上挂上两个大红灯笼。家里厨房灶台上要供灶君牌位,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墙壁上或门上再倒贴上个“福”字,意思是福气到了。那时父亲还会给孩子们买上一些鞭炮,说过年了才能放,可我们没事就拿出来偷偷出去放,每每快过年时听到鞭炮声,闻到火药味都倍感亲切,有浓浓得年味袭来。
年三十晚上,圆桌上丰盛的一桌菜,一家人坐着板凳围在桌旁其乐融融看着春晚,开吃前哥哥和我会唱首跑调的生日歌,因为年三十也是娘的生日,唱完后娘会抱怨自己哪里过过个好生日,爸爸会接腔,“每年这一大桌子菜不都是给你过生日吗?”“你父子三个在炕上暖噶出去转噶,我要从早忙到完给你们准备这准备那的”。听着要吵起来似的,我和哥哥一人手里抓着个鸡爪抬起头,却看到爸爸脸上得意的成就感的乐着,娘也是幽怨却幸福的笑着。年夜饭也就正式开始了,中间当然是孩子领压岁钱的时候了,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院子里的火苗窜的{家乡的年味作文300字}.
老高,木柴会噼啪作响,关于院子里生火,听娘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会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据说“年”最怕红色和火光,所以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院里生火、燃放爆竹以驱“年”兽。
初一早上,往往各家都起得很早,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而且同村互相竞胜,看谁放鞭炮早就迎上了喜神,一年吉利,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除旧迎新。初二、初三外甥女婿都要给舅父、岳父拜年,其他亲友互相祝贺,一直延续到十五日以前。正月初五叫破五,早饭须吃搅团,要在门上、树上、碾、磨上糊搅团,叫“别五穷”,并在屋内放纸炮打“五穷”,盼一年有吃有穿不受穷。初七叫“人七日”,争取全家团圆,早饭吃臊子面叫“拉魂面”。初八到初十是舅舅给外甥们送灯笼的时候,车是难坐的,舅舅送的灯笼拿来时已经没有了形状,再撑开来却是我们两兄弟的最爱,十一到十五每晚都会挑出去和村子里一群孩子转上一大圈。正月十五元宵节更是孩子们的节日,白天雪仗,晚上打着灯笼看谁家放烟花就跑去看,完了都学坏互相碰灯笼,最后都烧坏了就回家了。十五一过,年也就过完了。
这是我记忆中的故乡年味,也有好几年没有再体验这种年味了,而在万象更新的现在,过年也更有别样的年味了。
篇四:《家乡的年味儿》
家乡的年味儿—我眼中的传统节日文化
在这过大年的日子口里,除了一家老小合家欢聚的年夜饭,正月里的走亲访友串门子拜年,逛庙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儿。
庙会庙会,离不开庙宇,且是定期的聚会。实际上庙会来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远古时代祭祀与战争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远古先民们为了祈求上天神明的保佑,通常会在庙宇、道观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盛大的祭祀互动慢慢又加入了一些娱乐活动。不论是祭祀活动中信徒们需要烧香礼佛,还是非信徒们所需的茶饮,总之小商小贩们看到了无限商机,在庙宇道观外摆起摊位,渐渐形成定期的市场,也就是后来的庙会。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庙会也随之改变。 儿时的庙会,表演节目十分有趣。有舞狮子,在喜庆、激越的锣鼓声中,表演者两人一组,穿上厚厚的狮子外壳,不断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或抢绣球,或登高台,其精彩之处总令人高声叫好;有舞龙,舞龙时,先用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从庙中请出龙身,龙身一般由竹子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罩上红布,布上彩绘龙鳞,请出龙身后,要先将龙头龙尾接上,举行隆重的点睛仪式。在舞龙时,要在龙前有一人持竿引领,竿顶一般都竖一巨球,龙身处要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撑竿,前后绵延可达十多米,舞动起来时,巨球前后左右摇摆,龙头要不停抢球,而后的龙身也要跟着游走飞动,远看,真如飞龙在天;有踩高跷,表演的人脚上绑着长木跷走来走去,或按一定节拍、一定路线行进,或表演简单的舞蹈;有跑旱船、小车会,这个就像cosplay按照船或车的外观形状做成木架子,加以各色装饰,跑起来时,表演的人快速地走碎步,使其像在向前行驶,而且表演多用锣、鼓、钹等乐器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引人瞩目;有拉洋片,表演时使用四周装有镜头的木箱,木箱内有几张图片和照明灯具,表演的人在箱子外拉动绳索,控制图片卷动,同时配以演唱,解说图片上的内容。还有剪纸、捏面人、吹糖人等等。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庙会小吃,北京小吃名扬天下,特别是在庙会时,就是各种小吃聚在一起,让大家一饱口福,儿时的北京小吃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们难以忘怀。如爱窝窝,它是有蒸熟的江米擀成小饼,包上冰糖渣儿、山楂糕、芝麻、青梅、抟成元宵形,裹上糯米粉,使之不粘在一起并且在上面放了一个红点一般有白糖、枣泥的数种,我想说最好吃的要属枣泥的。如茶汤、油茶,茶汤是炒熟的糜子面,放上红糖,用滚开的水一冲即成。油茶是用牛油或素油将面粉炒熟,放上糖,用滚开的水一冲。加上山楂条、青红丝等果料,使之香甜可口,别有风味。还有现场糖炒栗子、铁板肉串、冰糖葫芦、煮玉米、红薯、拉面、灌肠、爆肚等丰富的风味小吃。
随着国家富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变好,现在的庙会也变得缤纷多彩。与儿时的庙会相比,现在的表演节目更加丰富,如北京大观园红楼庙会,有元妃省亲大型古装仪仗表演作为红楼庙会独有的传统特色节目,再现《红楼梦》书中宝玉的姐姐——皇帝的贵妃贾元春回家省亲的鼎盛场面。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亲身感受到红楼文化的魅力。如八大处庙会。“货郎挑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再现,,在大槐树小广场设置两个大型仿古金钱眼。大家钻钻钱眼,在祈愿新的一年财源广进的同时,也娱乐身心 。
当然,还有还有一些外国艺术家的表演,如大年初五在北京朝阳公园内来自英国的乐团在舞台上进行演出,第十二届北京朝阳国际风情节再次在朝阳公园举办,来自俄罗斯、希腊、西班牙、荷兰、英国、秘鲁、智利、美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百位表演艺术家,奉上精彩的歌舞、音乐等文艺表演。
现在的庙会小吃也比儿时的更加吸引人。不仅有传统的小吃,如冰糖葫芦、茶汤、豌豆黄儿、扒糕、凉粉、灌肠等等,还新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如,承德干果蜜饯,台福建蚵仔煎,兰州拉面,新疆视频烤羊肉串,上海视频小笼包,天津十八街大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浙江温州鱼肉丸子汤,宁波赖汤圆,南京盐水鸭,镇江肴肉,西安凉粉,重庆辣烫,济南大煎饼,山西平遥酱狗,太原刀削面等等,真是举不胜举。还有韩国的烤薯片等等国外饮食。
现在的庙会除了吃喝乐,还有玩。如龙潭庙会增加第六届冰雪嘉年华活动、冬奥展览的冰雪体育特色活动;冰上自行车、冰上爬犁、冰上碰碰车等冰上活动项目。如红螺寺庙会举办了猜灯谜和五福贺岁活动。如龙潭湖庙会棋类、杂技舞台、太极表演互动。如朝阳公园庙会有许多有许多游乐游戏。
与儿时的庙会相比,现在的庙会主题已由祭祀变为游购玩赏。现在的庙会的表演节目也日益丰富,不仅有来自国内各地传统表演,还有来自国外艺术家的绚丽表演,真是令人大开眼界,让人目不睱接。北京各地庙会各有特色,如地道民俗、传统民间文化的地坛庙会,体育文化的龙潭庙会,中国传统福文化的红螺寺庙会,“红楼梦”文化的大观园红楼庙会,民族文化的厂甸庙会等等,令人大饱眼福。中外文化汇聚于描绘之中,使年味儿变得与众不同,更加浓郁了。
篇五:《家乡的年味》{家乡的年味作文300字}.
家乡的年味儿—我眼中的传统节日文化
摘要: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延续,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春节,俗称“过年”,是一个亲情充盈,一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春节是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的传承。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隆重、最珍贵的日子,年复一年永远不变的主题是团圆。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身处何方,无论相隔多远,春节回家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回家过年,承载的不仅是中国人特有的乡愁情结,更是亘古不变、绵延千年的文化传承。
关键词:春节 传统 年夜饭 祭祖 大扫除
妈妈说,在她小的时候,年是从腊月就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的。那四十多天里,每个人都是笑眯眯的,友好善良的人们,不论哪家的小孩去拜年,都会抓起一大把干果零碎塞给小孩吃。那四十多天甜蜜蜜的回忆,是这一年幸福的开始。
那时,她住的房子,自然不如现在这般宽敞明亮。可是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
现在条件好多了,可是妈妈却再也没有说过年味的诱人。是防盗门锁住了人们的友好吗?总之,在年的喜庆氛围越变越短的现在,我得不到答案。
腊月二十三就是过小年了,依照兴义市博物馆的展示,兴义市内有些地区会有一项体现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行为——祭灶神、吃灶糖,因为诸神是居住在天
上,灶神是为诸神引路的,待酒宴散去。诸神还是要回归天上的,只有灶神会留在人间。但是经过访问发现他们家和我家,我近亲家也没有这一项行为。我记得的唯一一次祭灶神是2001年从老屋搬到为修建完成的新屋时,从原先的灶台上敲下一块砖头,在鞭炮声中带到新屋,并在清晨自家人和忙客吃饭前祭拜,当然,也是祭拜了祖先的。不过,在小年这一天,除尘工作势必不会懈怠的,用前一天砍来的一株尖上枝繁叶茂的竹子扫去屋壁的灰尘和蜘蛛网,然后洒扫庭院,将被套床单柜子来个大扫除,要用家最干干净净的一面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和亲朋好友。家处农村,所以做饭烧水的锅和盆因用电用电和烧柴并举会比较难以清洗,这就考验操作者的耐力和体力了,有时候会让母亲和女儿忙上一两天,但家里的男子就比较清闲了。{家乡的年味作文300字}.
过了腊月二十三,就正式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过年前还有一道程序那是绝对不能少的,那就是购置年货。不然的话,过年只能是喝西北风了。在过年的前几天,大街上最是热闹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购置年货。因为买的人多,东西一般也就会比平时贵上一些。因为过年,家家户户都笼罩在喜庆的氛围中,为人也变得豪放一些,谁也不会计较这些,毕竟过年图个和气,所谓和气生财吗!。过年了,猪肉是必不可少的食物,所以村子里杀猪宰羊的人也是不少,几乎每家家里都购有一二十斤的猪肉,大都是用来走亲戚,包圆子,饺子,作为过年的食物。圆子有团圆之意,因此它是过年的主食之一。鱼当然也是过年的主食之一,毕竟年年有余嘛!
购置完年货,然后就是准备食物了,包圆子、包饺子、熏腊肉,各家各户都是忙的不亦乐乎。喜气洋洋的为过年做准备,准备完食物
后,就是装饰家里了。家家户户都会除旧布新,贴对联,挂灯笼,将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让家中焕然一新。一切准备就绪后,等待的就只剩下年终的铃声了。
到了大年三十,白天就要去拜祭先祖了,等到拜祭完先祖,大概就要到黄昏了,这时就要会回家准备年夜饭了。忙完了年夜饭,按照习俗在吃饭前要迎灶神,迎了灶神,就可以开始放鞭炮准备吃饭了,在阵阵的鞭炮声中,吃完了年夜饭,全家一起一般会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联欢晚会,一边等待年终铃的敲响。过年注重团圆,在老一辈认为,过年不管什么事,就一定要回家,不然可就是大不孝之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观念也渐渐淡化了。大年三十这一夜,按照我们那的习俗,一般是要熬夜通宵的,称之为守岁也称守田埂,因为以前我们那的人一般都是以务农为主,务农是唯一的谋生手段,所以田对于村里人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守田埂也就是希望来年获得丰收,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务农已经不仅仅是人们唯一的谋生手段,这一习俗也在不断地退出人们的视野。
到了正月初一,小孩子们便兴奋起来了。一大早就爬起来,拿个袋子到各家各户去拜年,出于礼性,每家都会往小孩的包里放一些东西,比如糖果、水果。除了小孩,大人们这天也是不能空闲的,不仅要招待来家里拜年的客人,更要去村里的其他人家里去拜年,过了初一,家族里的人一般都会轮流请客吃饭,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好不热闹。
正月里的大街上,也是十分的热闹,到处都是庆祝春节的人,舞
龙舞狮的,各种耍杂技的,十分热闹。到了晚上,这热闹的氛围更盛,四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煮汤圆吃,寓意一家人团圆。晚上的时候,按照习惯,都会集中燃放烟花,庆祝这一佳节,看烟花的人都拥挤在一块,一起观看灿烂的烟花。伴随着烟花的一声声炮响,年味渐渐消散了,那喜庆的氛围也消散了。在这美丽的烟花中,宣告了一年一度的过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