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千里马与伯乐》
伯乐先于千里马:1伯乐比千里马重要,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语) 2伯乐相马(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为楚王寻得千里马,将一个瘦弱的拉马作为战马,最后屡建战功。3当年的韩信,当初他投奔西楚霸王项羽时,并没有得到很打的重用呀。而只是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官而已呀。并且,项羽还说,我项家军为什么要让你韩信来率领呢,我项家又不是没有能人了。由此可见,项羽并不是伯乐。而韩信可是正真的千里马呀。
千里马先于伯乐: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伯乐也是千里马 3,千里马不一定需要伯乐,毛遂自荐。4伯乐是因千里马而存在,没有千里马,伯乐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5伯乐识得千里马,可伯乐又因千里马而出名。6我觉得可以以社会的需要为前提,千里马与伯乐,社会更需要谁,即谁为整个社会作出的贡献更大,谁就更重要。那么这样一来,辩题就会偏向千里马比伯乐更重要了。
篇二:《千里马和伯乐》
千里马和伯乐(正方) 古时韩愈写过马说,被世人传诵。其观点之鲜明,论据之准确,我想没有人怀疑吧!我方观点:伯乐比千里马重要,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伯乐相马 传
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现在来说,伯乐比千里马重要的多。我举个例子: 比如说:一个普通老百姓,如果某个国家首脑突然要接见他一下,那么根本不用说这个老百姓是千里马, 那么他就是千里马了。 再比如:要说演技,象赵微,章子诒,甚至还有港台的偶像演员他们根本无法和那些实力派的演员相比,但他们却比 实力派演员有成倍的人气和威望。这还不是靠,各种形式的伯乐一举成名吗? 所以说,现在,伯乐比千里马更重要 白岩松同志说的更好:“你就是拿一条狗在中央电视台天天播放,它都能出名”(也就是千里马了) 不是有一句话“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天资先天就有的少得很,几乎没有几个,人的才能都是靠后天培养既…就如千里马,如果不是后天的培养,发挥潜能,会有被誉为千里马的称号吗??没有好的机遇发挥自己,怎么能表现出来,令众人赏识呢??其实中国人才并不是没有,只不过是没有好的机遇去发掘… 诸葛何为千里马?有用,才称之为千里马,无用就是野马,亮出山后才奠定了三国之势没出山之前不过是一个山村野夫。千里马需要伯乐,是因为人才的选拔机制在起作用。人才只有通过选拔,才会被委以重任,此时伯乐才有存在的理由。反之,倘若选拔机制不存在,千里马不需要选拔就能为重用,伯乐的存在理由也就不存在了。 故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现
在来说,伯乐比千里马重要的多。我举个例子: 比如说:一个普通老百姓,如果某个国家首脑突然要接见他一下,那么根本不用说这个老百姓是千里马, 那么他就是千里马了。 再比如:要说演技,象赵微,章子诒,甚至还有港台的偶像演员他们根本无法和那些实力派的演员相比,但他们却比 实力派演员有成倍的人气和威望。这还不是靠,各种形式的伯乐一举成名吗? 所以说,现在,伯乐比千里马更重要 白岩松同志说的更好:“你就是拿一条狗在中央电视台天天播放,它都能出名”(也就是千里马了) 不是有一句话“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天资先天就有的少得很,几乎没有几个,人的才能都是靠后天培养既…就如千里马,如果不是后天的培养,发挥潜能,会有被誉为千里马的称号吗??没有好的机遇发挥自己,怎么能表现出来,令众人赏识呢??如果正如楼主所说,那么社会上就埋没了不少人才,其实中国人才并不是没有,只不过是没有好的机遇去发掘…
篇三:《马说 浏览题》
七年级语文《马说》练习
出题人:于南莺 时间:2016年3月18日
一.解词
故: 虽: 辱: 奴隶: 称: 骈: 骈死: 槽枥: 等: 其: 安: 美: 一食: 或: 食: 且: 外见.: 策.之: 策.之: 执策.: 材: 通: 临: 邪: 二、列举本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三、原文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让我们想到了韩愈的那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千里马终身悲惨遭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现千里马最最悲惨遭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的结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将作者心中的愤怒和谴责之情推向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写出食马者以知马者自居,洋洋自得丑态百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之感,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问答
1、写出本文主题思想及写作手法。
2、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寓意是什么?
3、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的关系?
4、文章借用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表现了什么主题?抨击了什么现象?
5、古往今来被统治者埋没的人才很多,请结合实际例子谈谈面对各种苦难人生,他们采用了怎样的生活态度,或生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6、结合实际生活,谈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理解。 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千里与伯乐之间的什么关系?
8、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发韩愈这样的感慨,如果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人才,也不被重用,你将怎样做?
9、每段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用了四个“不”字的根源是什么?用排比的目的何在?
11、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马说》浏览题
整理人:于南莺
一、文学常识
(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河
南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人。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 (2)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杂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共四篇,《马说》是其中第四篇。
(3)“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其写法
灵活,讲究文采。奇巧而善辩,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4)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那时,韩愈初登仁途,
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 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二、注释
(一段)故:因此 虽:即使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奴隶:古代也指
仆役 称:著称
只:只是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二段)等:等同,一样 尽:吃光 安:怎么 美:美好的品质 一食:吃一
顿 或:有时 食:通“饲”喂
且:犹,尚且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三段)策:(1)策之: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2)执.
策:马鞭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
本文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i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 4、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
三、内容理解
1、本文主题思想及写法 主题思想:《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全文寄托了作者作者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
才,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并对统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寓意是什么? 千里马马喻人才
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溥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3、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的关系?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统治者。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封建统治者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4、每段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以“不以千里称也”作结,作者的痛惜之情。
(2)把作者对食马者无知的愤怒,谴责之情发展到高潮。
(3)用“不知马”作结“也”收住,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痛斥。 5、第一段内容: 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它是名言警句)
内容上:从正面提出了问题,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点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
结构上:是论证前的前提,立论的根据,起提挈全文的作用。 第二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最终身埋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表达了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感和怀才不遇的愤慨,揭示了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必然性。
第三句“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描绘了千里马终生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7、第二段内容: (1)一食或尽粟一石
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与众不同,为下文写食马者不知马做铺垫。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也 这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二字点出问题的要害。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表达了千里马最悲哀的遭遇的句子。 (5)安求其能千里也?
把作者对食马者无知的愤怒,谴责之情发展到高潮。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用了四个“不”字的根源是什么?用排比的目的何在?
根源是食马者的无知。用排比的目的增强语言的气势,激发了人们的不平之感,表达千万个有才能之士的悲愤。
(8)第二段从反面论证了怎样的道理?目的是什么?
从反面论证了“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强烈的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8、第三段内容
(1)第三段3个“不”写出了食马者怎样的特征? 愚妄浅薄无知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出了执策者的平庸浅薄无知和下文他们在千里马面前的狂妄宣称做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 (3)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食马者什么神情和心理?
洋洋自得的神态和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进一步揭示“食马者”的愚妄浅薄无知的形象。
(4)其真不知马也。
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以此做结,更有力的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痛斥。 四、探究
1、古往今来被统治者埋没的人才很多,请结合实际例子谈种苦难人生,他们采用了怎样的生活态度,或生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面对被埋没或受迫害,有的人从此远离尘世,归隐田园,有的人重新振作希望仍有所作为,如刘禹锡主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安贫乐道,洁身自好;范仲淹则表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被贬,也要有所作为;龚自珍发出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感慨,虽然年老体衰也要为国效忠。 2、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你怎样做?
当今社会需要才华出众的人,但也需要人才自我展示推荐,人才不能等待别人来发现,所以我们就不断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适当的推销自己。 3、结合实际生活,谈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理解。
这句话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也写出了千进而马与伯乐的依赖关系,其中暗含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这一命题,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没有遇到伯乐,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充盈而美好。
4、文中写出了千里马哪些遭遇?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写出了千里马终生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写出了千里马因肚饿而无法发挥出自己才能的痛苦。{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5、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为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答案见主题思想)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千里与伯乐之间的什么关系? 依赖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 7、本文的作者在文中没有从正面阐述应怎样对待“千里马”,你认为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作者认为对待人才,应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加自己的话)
8、文中最具有讽刺性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
是“执策——天下无马”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却在感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真是绝妙的讽刺。作者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了统治者有眼无珠的昏昧形象。
9、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发韩愈这样的感慨,如果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人才,也不被重用,你将怎样做?
人才需要被重视,人才也需要自己去展露。要勇于毛遂自荐,自己推销自己,才是真正的人才。我们不会坐等着伯乐出现,而是应该努力展示自己,或给自己找一个能够展示自己的天地。
10、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当今社会需要德才兼备。既有一定综合素质,又术业有专攻,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心素质,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2、1)应知人善任,赏识重用人才,给人才以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 2)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
3)多渠道多角度,发掘人才,不要有僵化标准。
思考与讨论
一、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我赞同作者的观点。虽然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该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会出现伯乐。可是,韩愈是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谈人才问题,而在当时社会决定人才命运的就是伯乐,所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考纲
1、本文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韩愈 ,字退之,他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 唐宋八大家 ”
2、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说一说“千里马”“伯乐”分别比喻什么?
答: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合理任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3、古语说:“物不平则鸣”。请结合作者的遭遇,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4、千里马被埋没的结局是令人惋惜的,在现今社会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匹不被埋没的千里马,这对所有的人来说是个重要的话题,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围绕“客观上需要伯乐的慧眼识才,主观上需要把握机遇及自强不息”的内容回答。
篇四:《千里马与伯乐》